網頁

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甘羅

甘羅的祖先甘茂,曾經當過秦國的丞相。甘羅小時後就很聰明,十二歲就在秦國丞相呂不韋家當家臣。 西元前二三五年,秦王政想出兵打趙國,就先派蔡澤去燕國,勸燕王跟秦國合作,燕王答應了,把太子丹押在秦國,並且請秦國派一個大臣去做燕國的宰相。秦國的 丞相呂不韋想派張唐去,但是張唐推說有病,拒絕前往。呂不韋很生氣,甘羅知道了,就自告奮勇前往說服張唐。 甘羅見了張唐,就以當年白起和范睢的故事,對張唐說:『你的功勞比不上長平之戰,坑殺趙軍四十五萬的白起,但是呂不韋的全力大過范睢。當年范睢要白起攻打 邯鄲,白起不肯去,范睢一生氣,白起被趕出咸陽,被秦王賜死。現在呂相請你去燕國作宰相,而你卻不肯去。以前范睢沒有放過白起,難道呂相能放過你嗎?據我 看,你快要死了。』張唐聽了,害怕起來,就去向呂不韋道歉,當天收拾行李,準備動身。 甘羅說動了張唐後,又自動請求出使趙國,甘羅見了趙王,就說:『秦國聯合燕國,是想攻打趙國,擴大河間一帶的土地。你最好獻給秦王五個城,然後攻打燕國, 所得到的將比所失去的多。』趙王聽了,就送給秦王五個城,然後攻打燕國,占領了燕國十九個城。甘羅為秦國擴大了河間之,地功勞很大,秦王就封甘羅為上卿, 那年他才十二歲,真可說是聰明絕頂。

甘羅
拼音:Gān Luó
同义词条:秦相甘罗
甘羅
甘羅
 
  甘羅,戰國時秦相甘茂之孫。十二歲時爲秦相呂不韋的家臣。呂不韋企圖攻趙,他自請出使趙國,說服趙王割五城給秦國,並將趙所攻取的部分燕地給秦,因功任爲上卿。後因一次陪同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與王後下棋時,得罪王後被秦王政處斬,被砍頭時年僅十二歲.
 
 
 
 
 

人物簡介

 
甘羅
甘羅
 甘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鳳台)人,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是秦國丞相甘茂的後代,從小聰明過人,12歲時就做了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的家臣。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隻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爲不服從應侯範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鹹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爭得呂不韋的 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游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 您如果把河間五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止五城!”趙王大喜, 忙把河間五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爲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十二歲爲丞相的說法。

  明代,潁上縣建“二賢祠”,紀念甘茂、甘羅祖孫。後二賢祠擴建爲“四賢祠”,增祀管仲鮑叔牙

  《史記》第71卷載有《甘羅傳》。

  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後來、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甘羅小小年紀,就投奔到秦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

生平事蹟

說張唐赴燕

甘羅
甘羅
   有一天,呂不韋回到家里,臉色非常難看,看上去十分惱怒的樣子,甘羅見狀,就走上前問道:“丞相有什麼心事,可以告訴我嗎?”呂不韋心里正煩躁得很,見 是甘羅,就揮揮手說。“走開,走開,小孩子知道什麼?”甘羅高聲說道:“丞相收養門客不就是爲了能夠替你排憂解難嗎?現在你有了心事卻不告訴我,我即便想 要幫忙的話,也沒有機會啊!”呂不韋見他說話挺有自信的樣子,就改變了一下態度,說“皇上派剛成君蔡澤到燕國爲相,已經三年了,燕王對他很滿意。派太子丹 到秦國做人質,表示友好,我派張唐到燕國爲相,占卦的結果也很吉利,可是他卻借故推辭不去。”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張唐 是秦國一位大臣,曾率軍攻打趙國並占領了大片的土地,趙王對他恨之入骨,聲稱如果有人殺死張唐,就賞賜給他百里之地,這次出使燕國必須經過趙國,所以張唐 推辭不去。甘羅聽了,微微笑道:“原來是這樣一件小事,丞相何不讓我去勸勸他?”呂不韋責備他:“小孩子不要口出狂言,我自己請他他還不去,何況你小小年 紀。”甘羅聽了不服氣地說:“我聽說項橐七歲的時候就被孔子尊爲老師,我現在比他還大五歲,你爲何不讓我去試試,如果不成功的話,你再責備我也不遲啊!” 呂不韋見他語氣堅定、神氣凛然,心里不由暗自讚賞,於是就改變了態度,放緩了口氣說:“好,那你就去試試吧!事成之後,必有重賞。”甘羅見他答應了,也就 沒多說什麼,高高興興地走了。

  到了張唐家里,張唐聽說是呂不韋的門客來訪,連忙出來相見,發現甘羅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小 孩子,不由得心生輕視,張口就問道:“你來幹什麼?”甘羅見他態度傲慢,就說道;“我來給你弔喪來了。”張唐聽了大怒:“小孩子怎麼能這樣說話,我家又沒 死人,你來弔什麼喪?”甘羅笑到:“我可不敢胡說啊,你聽我講清一下原因。你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誰的功勞更大啊!”張唐連忙答到:“武安君英勇善戰,南面 攻打強大的楚國,北面颺威於燕趙,占領的地方不計其數,功績顯赫。我怎麼敢和他相比啊?”“應候範雎和文信侯相比,誰更專權獨斷啊?”應侯是秦國以前的一 位丞相,文信侯即呂不韋,張唐答道:“應侯當然不如文信候專權獨斷啦!”“你真的知道應候不如文信侯專權嗎?”張唐說到:“當然了。”甘羅聽了笑到;“既 然如此,那你爲何還推辭不去呢?我聽說,應侯想攻打趙國的時候,武安君反對他,離開鹹陽七里就被應侯派人賜死,象武安君這樣的人尚且不能被應候所容忍,你 想文信候會容忍你嗎?”張唐聽了這話,不由得直冒冷汗,甘羅見狀又說:“如果你願意去燕國的話,我願意替你先到趙國去一趟。”張唐連忙稱謝答應了,請他回 去禀報丞相。

晉見秦王

甘羅
甘羅
   甘羅回去把情況告訴呂不韋。呂不韋聽了很高興,甘羅說:“張唐雖然不得已答應去了,可經過趙國時可能還會遇到麻煩。我想替他先到趙國去一下。”呂不韋已 經相信了他的才能,想了一下就答應了,並把這件事禀報給秦王,說:“大王,甘茂有個孫子叫甘羅。年方十二歲,投奔在臣的門下,他出身名門、工於心計,能言 善辯,這次張唐托病不去燕國爲相,經他一說就答應了,而且,他還想替張唐先到趙國去一趟,請你答應他吧!”秦王聽了,就叫甘羅進來相見,過了一會兒,就見 殿下走進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年來。心下不由喜歡,笑着問到:“就是你想要出使趙國嗎?”甘羅答到:“是的。”“那你見了趙王後要說什麼呢?”“我看他的神 色,相機行事。不知道趙王反應如何,我也不能確定該說什麼話啊。”秦王見他口齒伶俐,對答如流,就答應了他,給他十輛車、百餘名僕從。讓他出使趙國。

出使趙國

   趙王早已聽說秦國准備派人到燕國爲相了,心里一直很焦急,擔心秦國和燕國聯合起來攻打他。這時聽說秦國使者求見,連忙說:“叫他進來。”不多時,就見一 個少年緩步走上前來,朗聲道:“小臣甘羅奉秦王之命,拜見趙王。”趙王連忙讓他在旁邊坐下,心里暗暗稱奇,秦國怎麼派了這樣一個小孩子來,再仔細一端詳, 也不由心生喜愛之情,隻見那甘羅長得儀表非凡,眼神清朗,眉宇間露着一股軒昂之氣,於是就問到:“秦國過去一位姓甘的丞相是你的什麼人?”甘羅答道。 “是我的祖父。”“你今年多大年紀?”“小臣今年已十二歲了。”趙王聽了不由大笑道:“秦國難道沒有人可派嗎?讓你這個小孩子出來!”甘羅不慌不忙的答 道:我們秦王用人,都是按他們才能的大小讓他承擔不同的責任,才能高的讓他擔當重任,才能低的擔當小的責任,秦王認爲這是件小事。所以就派我來了。”趙王 聽了不由的對甘羅又敬重了幾分,問道。“你這次到趙國來究竟有什麼事嗎?”甘羅反問道:“大王是否聽說過燕太子丹入秦爲質這件事。”趙王點了點頭,甘羅又 問道:“大王是否聽說過張唐要到燕國爲相?”趙王又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你爲何還不着急啊?燕派太子入秦爲質,說明燕國不欺騙秦國;秦國派張唐入燕爲 相,說明秦國不欺騙燕國。燕秦不相欺,趙國就危險了。”趙王聽了問道:“秦國和燕國和好,有什麼目的嗎?”甘羅答道:“秦燕和好沒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 趙國、擴大河間的地盤啊!”“哦,是嗎,那您這次來有何見教?”趙王問道。“大王不如給秦國五座城池擴大秦國的地盤,秦王自然高興,你再請求他遣回燕太 子,斷絕秦燕之好,這樣你就可以去放心地攻打燕國了。以強大的趙國攻打小小的燕國,還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嗎?”趙王聽了很高興,就賞給他黄金百兩、白玉一 雙,並且把送給秦國的五座城池之圖讓他帶回給秦王。

甘羅拜相

甘羅
甘羅
  甘羅回到秦國,秦王大加讚賞,說道:“你的智慧真是超出了你的年紀啊!”於是就封他爲上卿(戰國時諸侯國最高的官職,相當於丞相),並且把原先甘茂的田宅賜給他。趙國得知秦國與燕國絕交後,派軍攻打燕國,得到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的三座城池送給了秦國。

  在戰國這個時代的大舞台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層出不窮,甘羅年方十二,就已經憑自己的智慧周鏇於王侯之間,並且不費一兵一卒使秦國得到十六座城池,官封上卿,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確實是一個才能出眾的小神童啊!

甘羅之死

   甘羅幼時聰慧過人,十二歲那年,祖父甘茂因力阻秦王興土木而招致秦王極爲不滿,秦王就令其上貢“公雞蛋”來刁難他。翌日一早,甘羅則隨滿朝文武官員進了 金殿。秦王一見就問:“小孩子來做什麼,你爺爺呢?”甘羅鎮定地說;“爺爺在家生孩子。”秦王拍案斥道:“一派胡言,男人怎麼能生孩子?”甘羅也不甘示弱 地回答:“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怎麼能下蛋呢?”秦王一聽恍然大悟,稱讚道:“小小頑童卻有宰相之才!”於是甘羅就磕頭謝恩。秦王的金口玉言使 “甘羅十二做宰相”的美名傳遍了天下。當時,戰國七雄爭霸正酣,甘羅便自告奮勇出使趙國,以拆散燕趙聯盟。趙王一看甘羅爲一頑童,驚訝地問:“秦國年長者 諸多,何以派你出使呢?”甘羅回答:“秦王用人,因才委任,年長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最年幼,故而來使。”他唇鎗舌劍、力挫群儒,終於博得了趙 王的歡欣,送他百金、對壁和五座城池。秦王得知甚悦,封其爲“上卿”。甘羅被封爲“上卿”後,經常陪同秦王決策國家大事。有時,秦王與王後一起對弈也讓甘 羅作陪。一次,甘羅在幫皇后拾掉在地下的棋子時故意捏了一下王後的腳,以示對她一慣驕横的不滿。王後對此大叫,要秦王斬了甘羅。但秦王愛才如命,就對王後 解釋說:“甘羅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才碰着而已,算了。”可甘羅一聽卻急忙一字一板地糾正說:“我不是不小心,是故意捏她的腳的。”正如俗話所說的,“女 人腳光看不能摸”,何況甘羅不是摸而是捏,且那女人又是王後。秦王無奈,不得不依律而斬,十二歲的甘羅鏇離人寰,古今的人們都說這是神仙該。

   甘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鳳台)人,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是秦國丞相甘茂的後代,從小聰明過人,12歲時就做了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 的家臣。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 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你就不能讓我試一試嗎?”呂不韋隻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爲不服從應侯範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鹹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你違抗他的命令,看來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爭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游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 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五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你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 止五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五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爲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十二歲爲丞相的說法。

典籍記載

甘羅
甘羅

  《甘羅列傳》

  甘羅者,甘茂孫也。茂既死後,甘羅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

  秦始皇帝使剛成君蔡澤於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於秦。秦使張唐往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謂文信侯曰:“臣嚐爲秦昭王伐趙,趙怨臣,曰:‘得唐者與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經趙,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強也。

   甘羅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質矣,吾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請行之。”文信侯叱 曰:“去!我身自請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羅曰:“大項橐生七歲爲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

   於是甘羅見張卿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甘羅曰:“應侯之用於 秦也,孰與文信侯專?”張卿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甘羅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曰:“知之。”甘羅曰:“應侯欲攻趙,武安君難之,去鹹陽七 里而立死於杜郵。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處矣。”張唐曰:“請因孺子行。”令裝治行。行有日,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爲張唐 先報趙。”

  文信侯乃入言之於始皇曰:“昔日茂之孫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聞之。今者張唐欲稱疾不肯行,甘羅說而行之。今願先報趙,請許遣之。”

  始皇召見,使甘羅於趙。

   趙襄王郊迎甘羅。甘羅說趙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歟?”曰:“聞之。”曰:“聞張唐相燕歟?”曰:“聞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張唐相 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趙,危矣。燕、秦不相欺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王不如齎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 趙王立自割五城以廣河間。秦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穀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羅還報秦,乃封甘羅以爲上卿,複以始甘茂田宅賜之。

  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注:節選自《史記》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戰國策》
甘羅說趙王
甘羅說趙王

   文信侯〔文信侯〕即呂不韋,秦莊襄王時任國相,封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廣河間〕擴大河間的土地。燕曾以河間十城封呂不韋,這里說廣河間,即呂不韋擴 大河間的封地。河間,戰國時在現在河北獻縣境内。,使剛成君蔡澤〔蔡澤〕燕人,初游趙、韓、魏,不被任用。後入秦說範雎,範雎薦於秦王,拜爲秦相,封剛成 君。爲秦使燕,使燕太子丹入秦爲人質。事燕〔事燕〕到燕國爲臣,實際是說服燕王,與秦交好。三年,而燕太子〔燕太子〕燕王喜太子,名丹,曾在趙國爲人質, 後入秦爲人質。質〔質〕抵押。於秦。文信侯因請張唐〔張唐〕秦昭王時爲將軍,曾率兵攻魏、趙等地。相燕〔相燕〕爲燕相。。張唐辭曰:“燕者必徑〔徑 (jīng)〕通“經”,經過。於趙,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少庶子〕官名。甘羅曰:“君侯〔君侯〕秦漢時稱封列侯者爲君 侯。呂不韋爲文信侯,故稱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自請張卿①〔張卿〕即張唐。卿,尊美之稱。相 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行之〔行之〕使之行,使張唐往燕國。。”文信君叱去〔叱去〕責令甘羅走開。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 “夫項〔項(gāo)〕春秋時人。《淮南子?說林》注:“項年七歲窮難孔子而爲之作師”。生七歲而爲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奚以遽言叱也〕爲什麼匆忙地喝斥呢?奚,何。遽,匆忙、急。言,用同“焉”“然”。?”

  甘羅見張唐曰:“卿之功,孰 與武安君〔孰與武安君〕與武安君相比,誰的功大?武安君,即白起。白起,秦國(現在陝西眉縣東北)人,昭王時著名將領,封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戰勝 攻取,不知其數;攻城堕〔堕(huī)〕通“隳”,摧毁城邑。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羅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曰:“知之。” “應侯〔應侯〕即範雎,秦昭王時任國相,封應侯。之用秦〔用秦〕用事於秦,在秦國當權。也,孰與文信侯專〔專〕獨攬大權。?”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 曰:“卿明知爲不如文信侯專歟?”曰:“知之。”甘羅曰:“應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難(nàn)之〕責難他。昭王四十八年,秦軍攻趙都邯鄲,戰鬥不利。 次年範雎親自去請白起前往指揮。白起認爲不可能取勝,拒不從命。,去鹹陽七里,絞而殺之〔絞而殺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武安君……出鹹陽西門十 里,至杜郵……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與此處所說“絞而殺之”不同。。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處矣。”唐曰:“請因孺子而 行〔請因孺子而行〕請讓我通過你請示文信侯而去燕國吧。。”令庫具〔具〕備。車,廄具馬,府〔府〕國家儲存錢財的地方。具幣。行有日矣,甘羅謂文信侯曰: “借臣車五乘,請爲張唐先報①〔報〕告知。趙。”

  見趙王〔趙王〕趙悼襄王,名偃,孝成王子。,趙王郊迎。謂趙王曰: “聞燕太子丹之入秦與〔與〕通“歟”。?”曰:“聞之。”“聞張唐之相燕與?”曰:“聞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 燕不相欺,則伐趙,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間也。今王〔(jī)〕送給。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請歸燕太子〕請讓我使燕太 子丹歸國(表示斷絕秦與燕的結盟關係)。,與強趙攻弱燕。”趙王立割五城以廣河間。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穀〔上穀〕燕上穀郡,在現在河北宣化、涿鹿一 帶。三十六縣,與秦什一〔與秦什一〕給秦國十分之一。

傳說故事

 
甘羅
甘羅
  “十二拜相一奇人,名載青史數千春,千秋古柏曆滄桑,神童佳話傳至今。”

  據《辭海》注:“甘羅,戰國時楚國下蔡(今安徽鳳台)人,秦相甘茂之孫,十二歲做秦相呂不韋家臣。呂不韋企圖攻趙以擴大燕給他的河間(今河南獻縣東南)封地。甘羅自請出使趙國,說服趙王割五城給秦,並把所收取的部分燕地給秦,因功任爲上卿。”

  《史記》載:羅,下蔡人,秦左丞相甘茂孫,年十二,能請唐相燕,複請五乘爲唐報趙,說得五城以廣河間,還報秦,乃封羅爲上卿。

  據《嘉靖鄢陵志·甘上卿墓》卷七載:“羅,下蔡人(在今安徽省),秦左丞相茂孫,年十二能請張唐相燕,複請車五乘爲唐報趙,說趙得五城以廣河間還報秦,乃封羅上卿,甘羅十二爲上卿”。

  《鄢陵縣志·甘羅墓》載:甘羅墓位於城西6公里,在柏梁鄉甘羅村東北部。墓區範圍東西寬50米,南北100米。

   戰國時甘羅遷居高唐多年,今有甘羅村、甘羅墓、甘羅廟遺址。據傳甘羅墓,原占地540畝,寺院寬敞,樓閣宏偉壯觀,已廢。有柏樹數棵,其中有一漢柏。這 棵古柏樹齡已有一千多年。柏樹主幹四周隆起的九條樹身,稱爲“九龍盤根”;柏樹頂端的五棵同樣粗大的分枝象征着“五穀豐登”。在甘羅的墓區,有着許多的不 解之謎。早在漢靈帝年間,泛濫成災的雙洎河改道流經古鄢國的張莊村,忽見一具棺材從上游漂泊而下,至村頭而停。縣令便派人打撈啟棺,驗證墓志,原是甘羅。 不勝大喜,上奏朝廷,將其舊地重葬。爲了紀念這位天才童子,遂建廟立碑,並改張莊村爲甘羅村。還在周圍三十畝地面上種植數以千計的柏樹,喻示甘羅英靈常 在。但時過不久,除十二棵活下來外,其餘的皆成枯枝敗葉。後經魏、晉、隋、唐、宋、元、明、清諸代,雖多次植栽,活下來的仍隻有十二棵。其間,若有一棵被 毁,就會另有一棵成活;有兩棵被毁,就會另有兩棵成活。這十二棵柏樹的生生死死與甘羅“十二做宰相”、“十二爲使臣”、“十二封上卿”、“十二升天仙” 的諸多傳說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都說,這是上蒼令柏樹多於“十二”而枯死、少於“十二”而補齊,以此來隱喻甘羅的十二英華。所以,自漢代而植曆經兩千多 年,隻有這十二棵柏樹高大挺拔、鬱鬱蔥蔥、蓋似圓盤、遮天蓋日,時刻陪伴着甘羅的英魂。

  甘羅祠正門兩旁有一隨意寫就的對聯,上聯是“拆秦而視去了二三人僅餘小子”,下聯是“破趙而觀除了小月子隻剩走卒”。據說,這是小甘羅作爲秦國使臣,在趙國力挫群儒的名對。

   據說,甘羅第一次投生人家剛下地,接生婆到處找鉗夾胞衣,許是忙昏了頭久找不見!甘羅着急發話道:“在門後邊呀!”生母與眾人大驚,剛下地能說話必爲妖 魔鬼怪!於是殘忍地將甘羅砸死丟棄山中喂野狗!其游魂又回到了地府並將人間事訴諸閻羅,閻羅道:“是啊!你下地便能言人家不驚才怪了!你該等會再說話就對 了!”

  第二次投生甘羅記住了:一定等會才能說話!甘羅降生後又遇着接生婆找剪刀剪臍帶,四處找仍找不着,翻箱倒櫃了半 天仍未找到,已有一陣子了,甘羅發話道:“剪刀在櫃的上面!”眾人又特别驚奇,出生不久的嬰兒會說話!不是妖怪是什麼?又將甘羅處以極刑!甘羅回到地府找 到閻羅說:“無論如何我再也不去人間了!這作人太難了!好心好意幫助他說我是妖魔鬼怪,等一會說話仍然沒放過我,這人作來有何用?另請高明吧!我不幹 了!”閻羅道:“還是去吧,下次你要適時說話!當你見到'高深肥大'四字時說話爲適時!”

  第三次甘羅降生到了宰相甘茂 家,這次他吸取前二次的經驗不亂說話了!這可苦了老來得孫的相國一家:小孩子甚是靈異,自生下便是一啞童,四處求醫,一切又正常,就是不開口!爲此事老相 國也長歎不已!一日,皇上得一夢說有賢臣相助!書案上明明白白書着“高深肥大”四字,一夢醒來夢中境歷歷在目,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召集群臣解夢,眾說紛紜 難得滿意的答案!讓群臣回家再解,解得清者重賞!甘羅之祖父雖居高位年事已高,但爲君排憂解難是作臣之本分!於是回家坐案書“高深肥大”苦思!甘羅來叫祖 父就餐,來到書案前見着“高深肥大”四字,就開口說話了,如此如此便述說起來,父親也聽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噫!孫子會說話!高興興奮難以盡述!第二 日,甘茂帶着甘羅上朝了!眾臣也大奇,議朝政把小孩子也帶來了,真有趣!

  皇上聽甘羅解道:高——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人心最高;深——書最深,有誰探着底了?肥——春雨最肥,春雨一來萬物複蘇,這春雨最肥;大——天大地大,不如雙親的恩情大,這生育之親恩最大。皇上也連連點頭,連稱解得妙!解得妙!

  甘茂是戰國時期一位著名的才子,他滿腹經綸,又能言善辯,很得秦始皇的器重。一天,甘茂下朝回到家中,忽然茶不飲,飯不吃,隻是愁眉不展,唉聲歎氣起來。一家人都不知到底出了什麼事兒,都十分着急。

  這時,正在書房里讀書的甘羅,看到祖父如此心事重重,一不敢逗樂,二不敢撒嬌,便輕輕地走到祖父面前,細聲細語地問道:“爺爺,到底出了什麼憂心之事,你能對孫兒說說嗎?”甘茂被孫兒一問,轉身望着被自己視爲掌上明珠的甘羅,心中止不住一陣酸楚,便道出了一腔的愁煩。

  原來甘茂自從做了秦國的丞相,雖然他治國有方,深得秦王的信賴,可也同時受到了不少同僚的嫉妒。他們既嫉妒他出眾的才能,更嫉妒他顯赫的地位,因而常常在秦始皇面前說他的壞話。秦始皇開始無動於衷,可時間一長,讒言一多,也就慢慢地相信了,從此對老甘茂也就疏遠了。

   不久,秦始皇身患疾病,那些想把甘茂盡快除掉的人,便認爲機會來了。他們挖空心思想出了一條妙計,便向秦始皇奏道:“大王之病,在三天之内,非一大公雞 下的雙黄蛋不治,而此蛋隻有才智超群的甘茂能穫。故請大王快快降旨,讓甘茂限期獻來。”因病致昏的秦始皇,不知這是有意陷害,便聽信了讒言,降旨於甘茂, 並限期三日呈獻宮中。誰都知道,哪有公雞下蛋之事,可如若三日不交此蛋,那就有違旨殺頭之罪,這甘茂怎能不爲此焦愁萬分呢?

  甘羅聽了祖父的叙述,心里也十分氣惱。心想:如此荒唐之事,怎能出於大王之口?他眼珠兒轉了幾轉,心靈一閃,妙計便有了。心想:要解救祖父危難,何不以荒唐對荒唐呢?他馬上笑着說道:“爺爺,你不必爲此事焦愁了,到了期限,我到大王那里給你交旨就是了。”

  甘茂看了看甘羅那天真的樣兒,搖了搖頭,苦笑着說:“孫兒,爺爺怎好讓你替我去死!”

  甘羅說道:“怎麼是去死呢?我是要大王撤回那荒唐的旨意。”

  甘茂又搖頭說道:“你小小年紀焉有如此本領。”

  甘羅見祖父直是搖頭,便湊到祖父耳旁,把想好的對策叙說了一遍。甘茂一聽,愁容頓解,高興地一把把甘羅抱在了懷中。

   這一天,限期到了。小甘羅一早就起了床。他辭别了祖父,便自己上了金殿。秦始皇正等着甘茂爲他送來公雞下的雙黄蛋,隻聽殿下有人高呼:“甘茂的孫兒甘羅 叩見大王。”秦始皇一看甘茂沒來,卻來了甘茂的孫兒,隻氣得怒髮沖冠。他怒目圓睜,問道:“甘茂哪里去了,爲何派你前來?”

  甘羅答道:“回大王,我祖父正在家中生孩子,故不能前來拜見,望大王恕罪。”

  秦始皇聞聽,拍案說道:“真乃滿口胡言,你祖父本系男子,怎麼會生孩子?”

  甘羅答道:“大王息怒。如若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雞豈能下蛋?”

  “嗯,這……”秦始皇被甘羅問得一下說不出話來。

  秦始皇沉思良久,自知理虧,便當眾撤回了原旨。他見甘羅這小小的年紀,就這麼機智善辯,實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覺喜歡上了甘羅。

   秦始皇派剛成君蔡澤到燕國,三年後燕國國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秦國准備派張唐去燕國任相,打算跟燕國一起進攻趙國來擴張河間一帶的領地。張唐對文 信侯呂不韋說:“我曾經爲昭王進攻過趙國,因此趙國怨恨我,曾稱言說:‘能夠逮住張唐的人,就賞給他百里方圓的土地。’現在去燕國必定要經過趙國,我不能 前往。”文信侯聽了怏怏不樂,可是沒有什麼辦法勉強他去。

  甘羅說:“君侯您爲什麼悶悶不樂得這麼厲害?”文信侯說: “我讓剛成君蔡澤奉事燕國三年,燕太子丹已經來秦國作人質了,我親自請張卿去燕國任相,可是他不願意去。”甘羅說:“請允許我說服他去燕國。”文信侯呵叱 說:“快走開!我親自請他去,他都不願意,你怎麼能讓他去?”甘羅說:“項橐七歲就作了孔子的老師。如今,我已經滿十二歲了,您還是讓我試一試。何必這麼 急着呵叱我呢?”於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羅去拜見張卿說:“您的功勞與武安君白起相比,誰的功勞大?”張卿說:“武安 君在南面挫敗強大的楚國,在北面施威震懾燕、趙兩國,戰而能勝,攻而必克,奪城取邑,不計其數,我的功勞可比不上他。”甘羅又說:“應侯範睢在秦國任丞相 時與現在的文信侯相比,誰的權力大?”張卿說:“應侯不如文信侯的權力大。”甘羅進而說:“您確實明了應侯不如文信侯的權力大嗎?”張卿說:“確實明了這 一點。”甘羅接着說:“應侯打算攻打趙國,武安君故意讓他爲難,結果武安君剛離開鹹陽七里地就死在杜郵。如今文信侯親自請您去燕國任相而您執意不肯,我不 知您要死在什麼地方了。”張唐說:“那就依着你這個童子的意見前往燕國吧。”於是讓人整治行裝,准備上路。行期已經確定,甘羅便對文信侯說:“借給我五輛 馬車,請允許我爲張唐赴燕先到趙國打個招呼。”

  當時,戰國七雄爭霸正酣,甘羅便自告奮勇出使趙國,以拆散燕趙聯盟。趙 襄王到郊外遠迎甘羅,一看甘羅爲一頑童,驚訝地問:“秦國年長者諸多,何以派你出使呢?”甘羅回答:“秦王用人,因才委任,年長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 事,臣最年幼,故而來使。”甘羅勸說趙王,問道:“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嗎?”趙王回答說:“聽說這件事了。”甘羅又問道:“聽說張唐要到燕國任 相嗎?”趙王回答說:“聽說了。”甘羅接着說:“燕太子丹到秦國來,說明燕國不欺騙秦國。張唐到燕國任相,表明秦國不欺騙燕國。燕、秦兩國互不相欺,顯然 是要共同攻打趙國,趙國就危險了。燕、秦兩國互不相欺,沒有别的緣故,就是要攻打趙國來擴大自己在河間一帶的領地。大王不如先送給我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 河間的領地,我請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幫助強大的趙國攻打弱小的燕國。”他唇鎗舌劍、力挫群儒,終於博得了趙王的歡欣,送他百金、對壁和五座城池。秦王得 知甚悦,封其爲“上卿”。甘羅被封爲“上卿”後,經常陪同秦王決策國家大事。有時,秦王與王後一起對弈也讓甘羅作陪。

  趙王立即親自劃出五座城邑來擴大秦國在河間的領地。秦國送回燕太子,趙國有恃無恐便進攻燕國,結果得到上穀三十座城邑,讓秦國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羅回來後把情況報告了秦王,秦王於是把原來甘茂的田地房宅賜給了甘羅。

   一次秦王遇難題問宰相甘茂,甘茂一時反應不過來,其孫甘羅初生牛犢不怕虎,接口便答且論理充分、有證有據、有條不紊。秦王非常高興,隨口感歎:“啊!真 是個小宰相!”甘羅當即面向秦王叩拜高呼:“謝主隆恩,吾王萬歲萬萬歲!”甘羅的聰慧,既表現在他小小年紀能且敢於與秦王對答如流的知識和膽量,更重要的 是他能夠隨機應變,深知君主口中無戲言,得此口封當即跪拜,謝主隆恩。秦王明知自己隻是脱口而出,但作爲國王便是金口玉言了,不好反悔,隻得封他爲名譽宰 相或稱宰相後儲。眾大臣卻紛紛不服:黄口乳牙,何德何能,怎稱宰相?秦王心生一計,讓甘羅和群臣來個大比試,要麼甘羅贏,令眾大臣口服心服;要麼甘羅輸, 致其甘願退出,本王也不失口信和臉面。於是,命甘羅和眾大臣當場寫一篇文章,誰的文章能服眾掛在中堂者爲勝。
 
宰相小甘羅
宰相小甘羅
   大臣們攢足了勁,聚精會神各盡所能,大展其才,大堂之上鴉雀無聲。隻見甘羅抓起了毛筆,蘸飽墨汁,唰唰唰一揮而就,六個大字躍然紙上,當即禀王已寫就。 眾大臣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在揮毫疾書。比試時間到,秦王一一覽過,隻見甘羅楷體書寫“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爲之一震說道:各位愛卿,你們自己看看品 品,無論你們寫的内容多有文采,但終不及這六個大字的意義全面、深遠、重大,唯甘羅寫的“天地君親師位”能掛中堂。眾大臣全面權衡思度後自感不及甘羅,隻 得服輸。甘羅十二爲宰相的傳說便由此而來。甘羅書寫的中堂一時傳遍朝野,臣民皆效,在正屋掛此中堂並奉爲“神位”。這便是香火的起源且代代相傳。人們在 “神位”的上端懸掛或張貼“堂號”以明氏族或祖籍,兩邊再配以“堂聯”,“神位”的下端設“神龕”以祭祀,右邊貼上“報條”,這就是香火的發展和完善。

   一次,甘羅在幫皇后拾掉在地下的棋子時故意捏了一下王後的腳,以示對她一貫驕横的不滿。王後對此大叫,要秦王斬了甘羅。但秦王愛才如命,就對王後解釋 說:“甘羅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才碰着而已,算了。”可甘羅一聽卻急忙一字一板地糾正說:“我不是不小心,是故意捏她的腳的。”正如俗話所說的,“女人腳 光看不能摸”,何況甘羅不是摸而是捏,且那女人又是王後。秦王無奈,不得不依律而斬,十二歲的甘羅鏇離人寰,古今的人們都說這是神仙該升天了。

  1958年,甘羅墓被扒開,爲磚室墓,屬漢墓,墓内積水而封,墓内有水清澈如泉。在墓前不遠原爲甘羅廟舊址,前有一古柏,世傳爲漢柏,現仍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狀如傘蓋,蒼勁壯觀。

[為何藝術照會稱為沙龍照]

[為何藝術照會稱為沙龍照]
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在民國50年代至70年代..當時的照相館.若是稍微有點規模...或是較具知名度的照相館..都是以xxx攝影沙龍.為公司名稱.
因此.當時的人若是想要拍一些藝術照或是影視明星想要拍攝宣傳照..都是到一些知名的攝影沙龍公司.指定一些知名的攝影師拍攝..
就是因為當時的影視明星宣傳照的關係..因而間接成就了這些攝影公司的知名度..久而久之..慢慢的一些想要拍攝藝術照的人..就直接會去這些攝影沙龍拍攝..沙龍照也就成了藝術照的名詞之一了..
簡單的說..沙龍照其實就是56零年代影星的宣傳照..如果您也想擁有明星般的閃亮照片..找一家攝影沙龍拍照.就對了....

沙龙的故事

沙龙的故事






沙龙的故事
沈思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沙龙”这个名词不时被提起,但如果问到沙龙的由来和内涵,人们就未必熟知了。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沙龙的故事---
沙龙的由来
    沙龙是法语Salon的音译,原意指客厅,曾经是近代西方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沙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此前欧洲的中世纪社会生活完全被骑士精神左右,贵族保持独立,阶级 之间壁垒森严,审判通常由比武来决定。文艺复兴推崇的人文主义,使社会转向崇尚个人的价值,身世不再是评判人的标准,而财富和学识获得了地位,这就相应地 改变了人生的形式,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素养和魅力,人们需要展示个人魅力的场所。于是,由16世纪意大利的上层社会发端,沙龙这种形式应运而生,意大利也 成为沙龙最活跃的地方。
    那时,从宫廷到富人的别墅,到处都能看到才华横溢的男人们围绕在聪明机智的妇女周围。这些人聚 在一起,饮宴、跳舞、戴面具、谈论学术、辩论问题,文化和社交意识密不可分地交融在一起。人们这样赞美沙龙:“我的耳边嘤嘤萦绕着一曲旋律、一曲欢快悦人 的旋律。那里面有莫扎特的优雅和海顿的欢愉的结合,就好像是柔软的草地上一个嬉戏的孩子正在阳光下欢娱着……那就是沙龙!”
沙龙的女主人
    作为融合文化与社交活动场所的沙龙,既充当了学术与艺术中心的角色,又成为起引导和传播新思想、新风尚的渠道。而在沙龙里,拥有一位诸如某某公爵夫人或伯爵夫人之类的出色的女主人,往往是影响一个沙龙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然,做一个成功主持沙龙的女主人很不容易,她要有地位、有名望、有金钱,还要多才多艺,口齿 伶俐,更要擅长社会交际,能够联系社会名流,甚至要熟悉上层社会的阴谋诡计、勾心斗角和骄奢淫逸。标准尽管有些苛刻,但追忆沙龙活跃的500年历史,也有 一些出类拔萃的女主人以引领一代风骚而留名青史,她们以各自的魅力展示了沙龙的风采,历史记下了她们的名字:卢克蕊齐娅、尼侬、克丽丝蒂娜、夏德莱夫人、 雷迦密哀夫人……
迷人的卢克蕊齐娅
    卢克蕊齐娅·博尔贾,是教皇罗德里戈·博尔贾的女儿。她曾经结过三次婚,第三次婚姻使她成为费 拉拉的公爵夫人,而且意识到宫廷将会给她提供一个扮演领导角色的机会。她有艳丽的相貌:中等身材,姿态动人,鼻子轮廓纤细,头发金黄色,眼睛纯蓝色,柔弱 洁白的脖颈显示出精力充沛,她的魅力仿佛是潇洒天成,尤其在跳舞的时候,她那十足的“淑女”形象,被称为那个时代的楷模。
    于是,迷人的风度开始收获了,客人都拜倒在她的魅力面前,诗人们簇拥在她的身边,争相献上意大 利文和拉丁文的诗篇以博得她的青睐,她如愿以偿地荣登沙龙皇后的位置,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文化教养的贵族的宝座的继承人。时人用这样的话语肯定她:“告 诉我,你的圈子都是谁;我就告诉你,你是什么人。”如果人们再相信费拉拉诗人的颂词,那么,她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美丽的德才兼备的女性:“卢克蕊齐娅·博 尔贾,无论时光的快慢,永远在美丽、德行和声誉中间成长”。
高雅的尼侬
    17世纪,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向西北欧,沙龙活动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西 北欧,尤以法国巴黎最为突出,尼侬·郎克洛就是进入我们视线内的当时法国著名的沙龙女主人。人们说,尼侬是当时法国最美丽的女性,更是一个多情的人。她懂 得怎样以机智聪明的风情吸引男士,更善于把她的情感小舟在情爱的大海上航行得巧妙而平稳,以至于所有享受过她的感情的人始终只是她的朋友,她懂得怎样辨别 情人和朋友,以及怎样把每个人分派在他那恰当的位置上。
    尼侬家有一间宽敞的客厅,这里接待过莫里哀的喜剧班子,而谈话则在二层,房间装饰的主色是黄 色,它因此以“黄色沙龙”得名。尼侬经常在这里接待她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兴高采烈地谈论文学和时尚,谈论哲学,当然更多的是谈论爱情。他们与当时的“自由 思想”有共鸣,每个人都想方设法说点好内容,尽管夹杂着玩笑和俏皮话。这个沙龙像是一座训练良好风范的学校,绅士们可以从中提升自己的素养,有人这样评价 尼侬的沙龙:“宫廷里最狂妄自大的小狗也不敢在这里胡说乱动。”
怪僻的克丽丝蒂娜
    某一天,尼侬的沙龙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瑞典逊位女王克丽丝蒂娜。逊位女王从衣着到声调都像个男 孩子,引起了巴黎人们的兴趣。她愿意与聪明的男人在一起,觉得这样更自在。她在位时总是从与学者和哲学家的谈话中找到乐趣。她可以成为她所喜爱的男人的奴 隶,但她却永远不肯嫁人,因为她不能放弃她的宝贵财富---人身自由。
    克丽丝蒂娜后来到了罗马,住在里阿里奥宫。她仿佛是把已经遗失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交生活带了 回来,使这里迅速成为罗马社交的中心。在此之前,主导罗马社会基调的是男人,妇女与社会不相干。克丽丝蒂娜沙龙的成功,使她成为作为社会领袖获得成功的第 一个女人。她的沙龙的主调是无拘无束的,而她的学识渊博以及对于哲学的理解与造诣,使她总能以无忌的发言突出自己。当客人们因为严肃的话题感到疲倦的时 候,音乐是他们最好的享受。即使是教皇英诺森宣布禁止这类娱乐时,克丽丝蒂娜是惟一没有被这道禁令吓倒的人,戏剧演出和音乐舞蹈在她的圈子里继续进行着。
好学的夏德莱夫人
    历史的脚步迈到18世纪,沙龙在其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女性的王国,沙龙所培育的不仅是社会消遣, 统治阶级的全部政治和文艺生活都在它的舞台上演,女性则是它的专制女王。在法国马恩河上游的昔瑞,一所单层家居式的别墅,就是夏德莱夫人和她的情人、作家 伏尔泰主宰的世界。
    夏德莱夫人的丈夫是个多数时间钻在军营里的侯爵,他的尽职给了好学的夏德莱夫人被伏尔泰才华吸 引的机会。于是,激情上升为爱情,伏尔泰与她被人们称作“偶像和他的女仙”。不过,如果以为他们在一起就是谈情说爱那就错了。他们避开有着太多流言蜚语的 巴黎,用伏尔泰的金钱打造起昔瑞的小庄园,使这里成为他们彼此交流文化感受的天堂。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时常聚集起几个互相熟悉的挚友,不拘礼节地围桌就 座,翻阅和诵读伏尔泰的作品,讨论大家感兴趣的文学话题,有的崇拜者还不时记下他们的偶像伏尔泰的神来之言。他们的沙龙荡漾着求知的涟漪,夏德莱夫人的读 书不单是为了能够谈论,她还研究数学和物理学,竞争学院奖,逐字逐句地翻译牛顿的《原理》一书。后来,尽管夏德莱夫人与伏尔泰的关系有了变化,但他们的心 灵始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伏尔泰的心里,她是惟一能够理解他那些严肃的研究的女人。
阴柔的雷迦密哀夫人
    雷迦密哀夫人曾经是法国大革命恐怖岁月以后的巴黎“三大丽人”之一,她与沙龙的结缘,得益于与 银行家雅克·罗斯·雷迦密哀的结合。雷迦密哀先生习惯于安乐,美丽的夫人满足了他对生活的期望,他对夫人的社交活动也多了宽容。他买下史达哀夫人房子的举 动,使雷迦密哀夫人得以通过史达哀夫人与文学界有了更密切的联系,雷迦密哀夫人的沙龙也就成为“高雅世界的最辉煌、最美丽、最年轻的女王在统治着的一个社 交王国”。
    雷迦密哀夫人盛大的招待会安排在每个星期一举行,每逢这一天都会有一大群活跃的作家、画家、哲 学家、商人、新晋升的将军和外国人前来。在这类晚会上,雷迦密哀夫人可爱的风度成为最大的吸引力,她的眼波一瞥就是一种无声的请求,她说上一句得体的话就 把一个人介绍给另一个人,使谈话更有趣味地进行下去。由于她有健全的知识和毫无偏见的思想能力,一旦遇到讨论中的问题,她总能及时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雷 迦密哀夫人还有许多款待宾客的办法,她能举办由巴黎最优秀的艺术家演奏的音乐会,而她自己跳的单人舞更给了宾客最大的快乐。当巴黎夏季的酷热使人难耐时, 她又会适时地把招待会移到舒适的乡间城堡举行。
    雷迦密哀夫人的一生都有着割不断的沙龙情结。生活不断给她残酷打击,1803年政府禁止她的招 待会,1811年皇家向她发出不得在距巴黎40英里内逗留的敕令。但即使这样,她退休后还在一所修道院的小房间里接待着宾客。拿破仑下台以后,许多显贵重 来参与她的沙龙,证明了她那绵长的吸引力。晚年的雷迦密哀夫人失明了,她弹奏闲愁的钢琴曲,悲叹那逝去的日子。
逝去的沙龙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在15世纪到19世纪欧洲上层社会流行并散发着魅力的沙龙,逐渐在世人的 视野里消失了。有关沙龙的故事,只能深藏在古老发黄的书籍、书信、日记和回忆录里了。今天人们所说的“沙龙”,大概借重的只是它的形式与外壳,与这个名词 早期的内涵似乎没有联系了。沙龙的光彩在于它那文化与社交的魅力。沙龙的逝去,是否意味着一种文化与社交生活艺术的逝去呢?
    怎样看待沙龙逝去的现象?德国人瓦·托尔尼乌斯有这样的见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 则是我们的时代是被物质生活统治着。收益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使是灵心善感和文质彬彬的人们也要屈从于它的要求。这种对物质生活持续不断的 关注、这种永无休止的贪婪,就赋予生活以一种机械的节奏,那就只能是在感觉主义之中找到出路。无论是政治、体育、舞蹈、演剧、音乐、文学还是艺术,都在提 供感觉,它是人们谈论的惟一东西。在别人身上找到使自己开心的那种能力、认真讨论严肃的题材、与一位异性开心地谈话---所有这些形成过去时代社交魅力的 东西似乎是整个地结束了。尤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今天缺乏精于遣词用字的谈话;而凡是缺少了这一点的地方,就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沙龙。”
    (参考书目:《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沙龙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

何謂沙龍?何謂寫實?~台灣攝影文化發展的一段艱辛

何謂沙龍?何謂寫實?~台灣攝影文化發展的一段艱辛

更新於 1 年前
所謂「沙龍」或被泛稱「沙龍調」, 在不同時代轉承的意涵,是有不同解釋的氛圍;所以日據時期的業餘愛好者拍出的作品,被60年代的寫實派,戲謔稱為「軟調面」(日語發音LAN-CHAUO-MAN 很像台語發音LAN-CHAUO-MIN「男叫明」意指男性生殖器官的不雅貶笑)的沙龍調;而到後來的80年代的「當代攝影」風潮正盛時,又把60年代的寫實派歸為「鄉土寫實沙龍」的封號;意指同中國會一樣多是業餘愛好、走評審喜好的沙龍比賽路調。「沙龍」一詞,一直被衍用來批評不合時宜的統稱用詞,甚至一句:「那個人沙龍的啦!」意指過時而又躭溺在唯美畫意的風格,沙龍變成被冠爆的所謂「榮銜」國王的新衣、是被過度使用的形動詞;英國皇家博士、碩士榮銜、世界十傑、美國優秀攝影家等,榮銜制度的國際沙龍制度,在各國不同攝影文化發展的脈絡,能得到榮銜,並不代表其攝影藝術至高無上、無人可取代的無冕王。
在亞洲、特別是香港,是榮銜的「沙龍大國」, 是「打龍」大國、是產生世界十傑的龍寶地。什麼是「沙龍攝影」?「沙龍」Salon一詞來自何方神聖;我們
來看看攝影史:

繪畫與攝影之間的紛亂期
1853,The Royal Photographic of Great Britain(1853~)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成立,開始導入繪畫主題的趨勢,強調攝影的獨立特性。著名攝影家Oscar G.Rejlander、HENRY Peach Robinson等人的合成作品,可說明大眾對攝影與繪畫之間的認同。 George Bernard Shaw曾批抨Oscar G.Rejlander「人生的二個道路」作品,為對神聖的繪畫藝術、演劇藝術雙重的冒瀆。直到Peter Henny Emerson博士在「Naturalistic Photography for Students of the Art《為學藝術的自然主義攝影術》一文中,明確提出自然風景的主張;忠實於自己內在觀察,投入自己身心靈與自然的溶合,所謂「自然主義的攝影」,這是與當時的印象派繪畫靠攏, 間接突顯打開攝影術獨立藝術的門徑。
1892年,在倫敦結社而成的畫意主義的團體「兄弟輪會」《Linked Ring Brotherhood》,成員包括美國Alfred Stieglitz、HENRY Peach Robinson、Edward Steichen等人。每年舉辦《Salon》「沙龍展」, 後來才被各國業餘攝影愛好團體,以「國際沙龍攝影展」的名義,成為各國業餘沙龍攝影的濫觴。
在日本就變成「芸術寫真」,透過國際沙龍競賽,變成名家、也成為日本當代「攝影年鑑」的名家;如日本早期木村伊兵衛、中山岩太、石田清、松田勝治等, 那時鄧南光先生,基本上與上述日本大師同處相同時代。二次 大戰後1946年,由Dr .M.Van de Wijer魏爾先生所組織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otographic Art develops its activity world-wide簡稱「FIAP」國際影藝聯盟,1950在聯合國文教基金支持下,在瑞士成立他第一次國際性攝影藝術交流大會,成為歐美亞各國;尤其在聯合國民主陣線內的一種聯盟;自由民主資本國家與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影藝交流,無形間形成國與國影藝交流的民間國際組織,必須取得美國攝影學會及「FIAP」國際影藝聯盟的會籍認可,沙龍入選的成績,オ能被各國攝影榮銜考核所承認、年度計算「十傑」的依據。
世界寫實攝影潮流的轉換
日本寫真史專家飯沢耕太郎,在他的著作「藝術寫真和它的時代」一書中、有明確的提到,「新興寫真」對業餘愛好者,最明顯的刺激就是街頭捉拍(street snap)的帶動與流行,也就是鄧南光所提到的「速寫」(sketch photography)的功能。
1925年萊卡A型相機開始發售,對已進入近代工業文明發展近二十年的日本,萊卡相機的誕生,就好比客觀的「機械之眼」(寫真機具)進入「人類之眼」(觀看位置)的主觀眼差。「新世界」從此被重新定義、構造成新的視覺美學,有如擬人的血管、神經網絡的「世界人體」。立體派、未未主義、新即物主義等運動,從西歐走向太平洋、更向東方亞洲、尤其日本,翻轉新的一頁攝影歷史。
在專業領域中,刺激並活化現地報導的畫刊、專業報導攝影家誕生。在這短短十年間,瞬息變化。由強調客觀科學認知、排除浪漫主義、印象派的視覺主張如新即物造型運動,走入現地報導主觀、主題式的人間觀點,在世界翻滾、攪動。世界攝影主流的趨勢,也由歐洲,漸轉入新大陸的美洲。我們從美國現代攝影之父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glitz)的轉變,就可了解一斑。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glitz)1902年在紐約成立「攝影分離派」(Photo-Secession),是繪畫主義攝影的大本營。1910年由他主辦的「繪畫主義攝影國際展」(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Pictorial Photography at Albright Gallery, Buffalo, New York)結束後,他即轉向「紀實攝影」 (Straight Photography)。他1907所拍攝的作品「三等船室」就是一例。1936年美國「LIFE」雜誌創刊發行、刺激畫報現地報導的盛行、繼而攝影師對編輯價值取向的反動,漸而埋下走向個人視覺心理、身體私密氛圍的主觀影像,投入對公領域空間裡,投射個人視覺語彙性的挑戰;這二種面貌的現實轉現,旨義在告示世人,新的視野觀點的主張,是針對大眾媒介體的反撲;尤其是電視及大眾平面媒體;他們所傳達世界的真偽是如此容易、影像只是複製二次元世界的視覺記號,完全喪失掉實際世界的立體感、它的嗅覺、甚至冷暑感的要素;攝影只剩下取捨選擇的愛好以外,什麼都不是的狀態。領導世界攝影潮流的美國,從1966開始到1968連續三回舉辦「CONTEMPORARY PHOTOGRAPHERS 」「當代攝影家們」、翌年1967年在紐約的近代美術館也舉辦「NEW DOCUMENTLY」「新報導攝影」展。二個揭示新的寫實報導攝影的趨向,後來研究作品的學者就統稱那個時代的影像風格為「當代攝影」或稱「現代攝影」。這種帶有社會性風景的斷面取景,影響美國70年代中後期寫實攝影;這一棵千年生命大樹, 枝葉繁茂地花開花落。直到80年代美術概念的介入,寫實攝影這一頭千軍萬馬大隊,終於只落到被整個「新影像藝術(new vision art)」,眷養於一旁;攝影只剩下傳統材質性的外殼而己。
影會時期台灣的攝影生態,在國家意識上,承載過重的包伏,轉換在攝影思潮上,自主性的時代社會意識薄弱,無法滙集強而有カ的集體記憶,零碎破亂的攝影藝術,多頭馬車的奔足,終在70年代末落入沉寂。

深度看寶山鄉打中午

 金廣福拓墾時代
1)金廣福墾佃入墾奠定寶山客家聚落雛形 
寶山鄉客家聚落之形成時點,可溯及至清領時期,漢人大批入墾寶山主要發生在清代金廣福墾號入墾前後(道光15年至道光25年,1835-1845),在此之前,寶山鄉所在區域為平埔族社蕃出沒之地,山多林茂之地形與社蕃民風強悍加上出
草之習,漢人多不敢越雷池一步,直至康熙60年(1721年)福建巡撫楊景素在寶斗仁庄(寶山鄉寶斗村)附近立石定番界,才顯示當時漢人的活動足跡已延伸至此。在金廣福入墾拓以前(道光15年)雖陸續有客籍移民於本區外圍墾拓,如鹽水港溪上游的寶斗仁、新城(寶山新城村)及隙仔溪上游的雙溪、大崎等地,但由於土著時常出擾,耕地往往因而隨墾隨棄,開墾狀況並不穩定。當時閩粵移民拓墾以竹塹城為主要區域,官方於今寶山鄉北側設隘防「蕃」,史載嘉慶20年間(1815年)有墾戶郭勃、陳環、蘇春合資設立雙溪、大崎、金山面三隘8拓墾葫蘆肚;又約道光6年於石碎崙(今雙溪村西方)設隘,西與南隘、茄苳湖,東與員山仔、三重埔等隘連成隘線,是金廣福墾號成立前竹塹城與大隘寶山地區之隘勇防線。
直到道光14年(1834年)冬,淡水同知李嗣鄴積極展開大隘地區的開墾工作,拔擢當時九芎林庄的粵籍墾首姜秀鑾籌組墾隘事業。由官方出面受意並出資贊助,姜秀鑾遂力邀閩、粵人士集資24股,又遇閩籍墾首周邦正加入,遂以姜周為
墾首,成立「金廣福」墾號。據文獻記載,其名「金」表官方(另說表吉祥),「廣」表粵籍股份,「福」表閩籍股份之意。姜秀鑾受命防番進入北埔之前,即先選定寶斗仁和三角城(竹東鎮三重里西南隅)兩地進行開墾,於隔年(道光15年,1835年)才由三角城循牛路(生蕃出草廳城近郊掠漢民大批耕牛帶入番地的牛行蹄跡)經草山順興庄、中大壢等地區(今寶山鄉)率眾至北埔,以北埔為根據地,往北
向草山(今寶山鄉)、往西向峨眉進行拓展,陸續建立墾隘36處,共計配置隘丁(1)金廣福墾佃入墾奠定寶山客家聚落雛形寶山鄉客家聚落之形成時點,可溯及至清領時期,漢人大批入墾寶山主要發生在清代金廣福墾號入墾前後(道光15年至道光25年,1835-1845),在此之前,寶山鄉所在區域為平埔族社蕃出沒之地,山多林茂之地形與社蕃民風強悍加上出草之習,漢人多不敢越雷池一步,直至康熙60年(1721年)福建巡撫楊景素在寶斗仁庄(寶山鄉寶斗村)附近立石定番界,才顯示當時漢人的活動足跡已延伸至此。在金廣福入墾以前(道光15年)雖陸續有客籍移民於本區外圍墾拓,如鹽水港溪上游的寶斗仁、新城(寶山新城村)及隙仔溪上游的雙溪、大崎等地,但由於土著時常出擾,耕地往往因而隨墾隨棄,開墾狀況並不穩定。當時閩粵移民拓墾以竹塹城為主要區域,官方於今寶山鄉北側設隘防「蕃」,史載嘉慶20年間(1815年)有墾戶郭勃、陳環、蘇春合資設立雙溪、大崎、金山面三隘8拓墾葫蘆肚;又約道光6年於石碎崙(今雙溪村西方)設隘,西與南隘、茄苳湖,東與員山仔、
三重埔等隘連成隘線,是金廣福墾號成立前竹塹城與大隘寶山地區之隘勇防線。



(2)「隘設墾隨」的進墾方式與散村聚落之形成
拓 墾過程中,因防禦之需,一般農戶多圍居成一小集村,由隘丁在外圍防守,這些初期建立之聚落亦成為開墾的中繼站。墾民與隘丁以敲竹桶或木魚之聲能相呼應之遠 近為距離設置隘點,架設槍櫃以守禦原住民之來襲。據載這些分佈在小型集村外圍之眾多隘寮、腦寮,初期皆為零散分佈的簡陋草寮。梁宇元(2000) 引述富田芳郎在其〈台灣鄉鎮之研究〉中對初墾階段生活形態之描述:「當人們對那蒼鬱原始林著手開墾的時候,一時是無法散居的。那時他們在那開墾地內選定一 個最適當的場所,構搭臨時的房舍,大家集居在一起,以此為根據,共同從事採伐或測量;即在地區分配了以後,一時也還只是日出夜歸到各人所擔任的地區裡去工 作,直到開墾出略完成以後,為了耕作上的便利和其他原因,才在各地區或墾首或由佃農自己建造佃寮,而產生了散居制。」其餘在對北埔、大隘地區發展的研究文 獻中亦皆認為,移墾先民初時搭建暫時性房舍以供棲身,配合隘丁防線以「隘設墾隨」方式在白日結伴興闢墾地,夜晚則回到聚落內。而隨著墾務開拓,生蕃的威脅 消除之後,墾民才陸續將家族婦孺遷入本區定居,在草寮附近的平地建築永久性家屋,逐漸形成「孤屋、小村(三家村)...彼此人煙相望、雞犬相聞,甚或守候相助,共同築圳鑿埤灌溉田園」的散村聚落11
(3)晚清客家聚落
本鄉客家聚落的形成,最早從清代在寶斗、新城、寶山、雙溪這幾個具歷史意義的客家入墾聚落開始,而漸漸發展成目前十個村落。其平原與山區丘陵地的交匯位置與特殊地形形塑了本區長期以來的歷史角色。寶斗村的寶斗仁,是最初
官 方立界石之地,用以防止漢人入墾侵及原住民。道光年間因金廣福的開墾,漢人分別沿著鹽港溪和客雅溪進入山區,並在溪流河谷地勢較低之地,建立了寶斗仁(今 寶斗村)、草山庄(今寶山村)、「豎林莊」(今深井村下崎林)三個最先聚集的漢人入墾村落。至清代晚期,漢人(客家人)再往內推進,沿鹽港溪再推進到新城 (今新城村),沿客雅溪再聚集於草山(今寶山村),沿客雅溪分支頭坑溪再進入雞油凸(今油田村),形成了此時較大的聚落12
行政區域上,本區於光緒元年至光緒14 年隸屬新竹縣竹北一堡,光緒15年改為竹塹堡,分屬月眉街(管轄今雙溪大崎三峰村)、草山順興庄(管轄今寶山山湖油田村)、新城庄(管轄今新城寶斗深井村)管轄。此三大街庄之劃分同時也反映了本地生活圈與信仰祭祀的輪廓。 
由日治初期繪製的台灣堡圖中,可看出今日寶山鄉之聚落型態與分佈已初具雛形。整體而言,聚落房舍零星散布在各山區丘陵地間,雙溪庄、新城庄、寶斗仁庄等開發時間較早、地形較平緩之區域屋舍分布較本鄉其他區域更為密集,且
多沿山地勢而耕,並依著河谷沿線興築,可看出水源取得對於客家族群在此區開墾與安家落戶仍具有一定重要性。也因墾拓時期佃定的基礎與相對區位,使得這幾個聚落在生活圈與宗教信仰上各自形成不同的生活祭祀圈。

五、
宗教信仰與節慶活動早年先民歷經艱辛,進入本鄉披荊斬棘,拓地開墾,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無可避免的和原住民發生衝突,由於原住民曉勇善戰,神出鬼沒,使墾民飽受威脅,
為了抵抗原住民,保護身家財產,只得祈求神靈庇佑,因此寶山鄉對於神明的信仰相當興盛。
關於本鄉各村之信仰中心、寺廟,以簡表介紹,詳見下表。更詳細資料,可參照第五章相關節慶、寺廟之調查。
1.保生宮
位於大崎村大雅一街88 號,地處大崎村中心位置。主祀保生大帝,即受敕封之福建同安人吳飛冀之神位,為閩南屬性的神祇。清朝本區拓墾時期,大崎一帶常有生蕃為害(據說當時原住民多聚居於保生宮東南面之皇帝殿),漢人為求平安,遂從南寮槺榔請來保生大帝金身來此奉祀。後由當時
郭、陳、蘇三姓墾首及隘丁捐獻大崎庄基地,於1829 年(清道光9 年)10月建廟。祭祀圈包括了大崎村一部分、雙溪一部分、二坪、鹿仔坑、葫蘆肚、大崎頭等地。本廟歷經四次翻修,據保生宮理事鄭金海先生表示,最初廟宇為六根
柱子搭成的茅草屋,後來柱子毀壞改用木板,又因下雨時容易漏雨且棟宇傾頹,因此在1933 年(昭和八年)時,由彭萊新發起,鄭河傳、江榮玉、江茶圳、許阿泉、傅阿樟、謝阿剛、謝阿信等地方仕紳共同參與,以紅磚建廟,昭和10 年冬完工。第四次則民國58 年由彭紹光擔任建廟主任委員,
60 年完工遂成今廟貌。
保生宮除保生大帝外,另奉祀有媽祖與本地之大伯公。此伯公原位於廟前龍眼樹下,為石頭砌成,風吹雨淋居無定所,經地方人士研議,才於1863 年(清同治2 年)將土地公金身請進保生大帝廟共同奉祀,共同管理。
保生宮每年有幾個重大慶典:農曆12 月迎請北港媽祖、1/15 元宵節(現以元宵晚會方式辦理)、3/15 保生大帝生日遶境打中午(已停辦約15 年)以及8/25 平安戲(過去會請庄內各個伯公出來看戲,但現已簡化僅在廟中拜拜,並請布袋戲表演)。保生宮 (大崎村,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誕辰)
2.新豐宮
座落於新城村一鄰八號,主祀「三山國王」,祂們原為隋開國三大將軍,相傳退隱分鎮三山(巾山、明山、獨山),原為廣東原鄉客家地區神祇。於清道光初年迎駕來台至宜蘭,道光14 年開山墾民魏超福等奉「三山護國王神」旗號為墾山先鋒,(由神祇屬性可見開發本地先民為客家人)數次於現址附近易地輾轉易地建寮奉祀,於咸豐7 年於現址興建正廟,咸豐7 年落成,命名「新豐宮」。祭祀圈為新城、寶斗、深井三村,但十鬮、柑仔崎除外。
新豐宮 (新城村,三山國王,1 月繞境鹽水港流域三四村-打中午, 7月普渡,8 月平安戲)


早年先民歷經艱辛,進入本鄉披荊斬棘,拓地開墾,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無可避免的和原住民發生衝突,由於原住民曉勇善戰,神出鬼沒,使墾民飽受威脅,為了抵抗原住民,保護身家財產,只得祈求神靈庇佑,因此寶山鄉對於神明的信
仰相當興盛。
關於打中午,根據田野調查得知,本鄉打中午可分為保生宮、新豐宮與北埔慈天宮三廟宇之打中午。其中,本鄉目前僅存之打中午為新城新豐宮之正月除疫與遶境祈福。
「打中午」的意思就是中午吃飯,農曆正月1415 日神明遶境祈福的2天中午,由輪到「打中午」的庄頭之各家各戶自動準備拿手菜出來分享,利用扁擔挑至打中午的場地,提供參與繞境之陣頭人員、鄉親享用,菜色充滿濃濃客家味,
包括客家湯圓、菜包、粽子、米粉、雞酒、福菜肉片湯等,最好是每一道都吃光光,才能符合「食空空、好年冬」的吉祥諺語。
過去寶山鄉內,除新城村外,據現地探訪,發現過去本鄉其他村落也有打中午的習俗,但因籌備工作繁多瑣碎漸漸就不再舉辦,惟新城村新豐宮的祭祀圈範圍仍保有此一習俗沿續至今。
早年先民歷經艱辛,進入本鄉披荊斬棘,拓地開墾,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無可避免的和原住民發生衝突,由於原住民曉勇善戰,神出鬼沒,使墾民飽受威脅,為了抵抗原住民,保護身家財產,只得祈求神靈庇佑,因此寶山鄉對於神明的信
仰相當興盛。
過 去寶山鄉內,除新城村外,據現地探訪,發現過去本鄉其他村落也有打中午的習俗,但因籌備工作繁多瑣碎漸漸就不再舉辦,惟新城村新豐宮的祭祀圈範圍仍保有此 一習俗沿續至今。疫,使各地風調雨順。巡行的行列中,最受矚目的為鼓隊,其用意在於利用鼓聲震動蝗蟲的卵使其難以孵化,減少蟲害。以前的鼓隊都是步行,扛 鼓翻山,十分辛苦。今日則改為機動車隊,其他隨行的人持香跟隊。除了新豐宮主神三山國王,廟中的媽祖、觀音、義民爺、三官大帝以及境內的土地公等大小神 祇,也會在這兩天成新豐宮的神轎共同遶境出巡,共同護衛境內平安,信眾則會在家門前、廟前備妥香案,以牲禮和鮮花素果迎接,遶境隊伍經過時也會稍作停歇, 讓信眾能上香祈福,整體活動莊嚴隆重。由於遶境範大,需經寶斗、南隘等地路途遙遠,中五無法趕回廟裡,因此傳統上由當地信眾準備拿手菜,慰勞陣頭及隨香人 員繞境之辛勞,後來漸漸演變成吸引附近鄉親、外地遊客一同來逗熱鬧、一同享用的活動,老人家稱此為「打中午」。
根據訪談廟祝與相關文宣55得知,繞境以本鄉深井、寶斗、新城三村全村以及三峰村部分區域(阿興炭窯附近之李屋聚落)和新竹市古車路、南隘里境福宮,並以7 庄之爐主輪替主辦6 庄區域輪流做為打中午場地57
早期信眾以步行前往新竹市的外媽祖廟恭請神明,沿新竹市茄苳里的「古車路」(地名)、再經寶山鄉深井村的崎林、寶斗村、新城村柑仔崎、三峰村等,沿路有拿著旗幟的掌旗手,也有走旱船、舞龍舞獅,及民俗表演隊伍,接續的是
媽祖等神轎,最後面是信眾上百人「隨香」,如此沿著新豐宮祭祀圈內的聚落、伯公廟進行一連兩天的祈福遶境。
今年(民國100 ),打中午輪到崎林(第一天)、十鬮神壇(第二天)做為打中午場地,遶境皆由新豐宮出發,再至其他庄頭,每年路線都配合打中午場地而調整路線。今年第一天路線(農曆正月14 )為新豐宮南坑石觀音(寶蓮寺)
坑盧屋陳屋(南坑伯公)蕭屋(萬菓山腳)深井球場深井上伯公深井下伯公新竹市南隘廟崎林周屋鐘屋深井活動中心(打中午)古車路寶斗伯公公埤坡徒步回宮。
隔天(農曆正月15 ),上午八點,新豐宮出發,字紙亭柑仔崎庄李屋朱屋東坑何屋鐵工廠榕樹崗福龍宮玖龍宮十鬮神壇(打中午)聖佛宮寶山球場新城糖廠新豐宮。
依據上述路線,可以發現,過去依照墾戶而組成的小聚落,本身幾乎都擁伯公廟,因此遶境路線圖,除了是聚落的串連,也是寺廟、伯公廟之連結。新竹市南隘里境福宮也包含於打中午遶境的路線,讓原本純粹恭迎媽祖的客庄遶境活
動,融入了不同的族群。
此外,並會請周邊之伯公至新豐宮看戲,據溫廟祝說,哪些伯公會至新豐宮__看戲,是由各伯公之爐主和轄區信眾來決定(不過溫廟祝似乎也說不太清楚),所以應有一個傳統是某些固定區域的伯公會來新豐宮關係較深。柑仔崎和十鬮神
壇兩地的伯公廟,元宵節時會另辦祈福活動,不至新豐宮。顯然其為獨立的兩庄頭。
有到新豐宮看戲的伯公
本宮伯公(新豐宮)、新城大伯公、崎林大伯公、寶斗大伯公、寶斗伯公、新城上庄伯公、李家伯公、崎林水尾伯公、深井上崎林伯公、深井上庄伯公、深井下庄伯公、橋頭伯公、王爺山伯公(姜家)、南坑口田頭伯公、虎頭山伯公
未到新豐宮看戲的伯公柑仔崎大伯公、義門坑水口伯公、廬山伯公、十鬮伯公、李坑伯公、寶新伯公、南坑伯公、萬菓山伯公、盧屋伯公、石頭伯公、田頭伯公、其他伯公
3.大崎保生宮打中午
1996 (民國85 )以前,大崎村的保生宮也存有遶境打中午的傳統,保生宮打中午的時間是在農曆3 15 日保生大帝生日,保生大帝和媽祖一起繞境出巡,並沿途請祭祀圈內的各伯公一起出來遶境。當時在農曆12 月即將北港媽祖迎來過年,直到3月中打完中午才送回去,但後來打中午停辦以後,過完元宵就將媽祖送回。
據保生宮理事鄭金海先生回憶,民國50 年代時,打中午的遶境範圍較小,上午從保生宮出發,沿大崎路、大雅路至雙龍路出三峰路後,再到三峰村橄欖合作社的三元宮、水尾溝,再沿三峰路到雙溪村的雙豐宮,最後回到保生宮,需時
半天多到一天的時間,多半過午後回到保生宮打中午。但到了民國70 年 代左右,因寶山元聖宮相邀,遶境路線則擴大納入了寶山村的元聖宮,早上由保生宮出發後,經寶山路、水仙路繞到山湖柯湖壢,再沿新湖路下到寶山村的元聖宮 (打中午用餐)後,再沿新湖路行經油田社區活動中心(集會所)、轉至三峰路的三元宮、雙溪的雙峰宮,再回到保生宮,同樣也是一天的行程,其遶境路線會隨每 年廬主、委員之決定而略有更動。
當時的打中午同樣也請有客家獅陣、電子琴花車來表演,且每一鄰都有大鼓車隊或八音班(一隊約7-8 人),可輪流表演支援,但後來因辦理事務繁雜且隆重(傳統上保生宮打中午一辦就需連辦三年),已停辦約14-15 年之久。




春 節 習 俗 談 起源 春節的傳說 春節的習俗 春節食俗 全國各地的春節習俗 台灣的春節習俗

春  節  習  俗  談

起源


 春 節 , 也 稱 元 旦 、 元 日 、 溯 旦 、 元 正 … … 等 , 意 思 指 的 都 是 「 一 年 之 始 」 。
在 早 期 的 農 叢 社 會 , 耕 作 的 進 度 往 往 依 天 時 為 準 , 曆 法 自 然 就 成 了 農 民 作 息 的 依 據 。 我 國 自 古 以 農 立 國 , 曆 法 的 準 確 與 否 , 直 接 影 響 國 計 民 生 , 所 以 歷 代 天 子 , 都 十 分 重 視 修 訂 曆 法 一 事 。 夏 代 曆 法 建 寅 , 以 孟 春 之 月 ( 即 陰 歷 正 月 ) 為 歲 首 。 此 後 歷 經 商 、 周 、 秦 三 度 改 曆 , 到 了 漢 武 帝 時 , 已 出 現 了 曆 法 與 天 象 不 符 的 偏 差 。 《 漢 書 》 「 律 曆 志 」 形 容 此 時 為 : 「 朔 晦 月 見 , 弦 滿 望 高 」 。 武 帝 便 命 司 馬 遷 、 落 下 閎 、 鄧 平 等 人 改 秦 「 顓 頊 曆 」 , 另 訂 「 太 初 曆 」 , 仍 以 夏 曆 的 孟 春 之 月 為 歲 首 , 並 將 廿 四 節 氣 列 入 曆 法 。 這 套 曆 法 一 直 沿 用 了 兩 千 多 年 , 民 國 以 後 , 才 改 用 陽 曆 。
由 於 年 曆 的 確 定 , 年 節 的 風 俗 也 就 隨 之 固 定 下 來 , 標 志 著 一 年 之 始 的 元 旦 , 正 值 萬 象 更 新 之 際 , 不 管 士 農 工 商 , 都 將 它 視 為 一 年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個 節 日 。

春節的傳說

 相 傳 在 很 久 以 前 , 由 於 曆 法 定 得 不 準 , 天 時 與 農 事 往 往 不 能 正 確 地 配 合 , 農 作 物 的 收 成 因 而 不 理 想 。 當 時 的 天 子 祖 乙 見 到 節 令 紊 導 致 民 生 不 聊 生 , 也 非 常 憂 慮 。 他 就 召 集 百 官 詢 問 節 令 失 常 的 原 因 。 節 令 官 阿 衡 自 己 也 不 明 白 , 就 隨 意 編 了 個 理 由 , 說 是 人 們 得 罪 了 天 神 ; 要 使 節 令 恢 復 正 常 , 就 得 祭 拜 天 神 , 請 求 寬 恕 。 祖 乙 聽 信 了 阿 衡 的 話 , 就 親 自 率 領 百 官 ,
董 香 沐 浴 , 前 往 天 壇 祭 祀 天 神 , 並 傳 喻 全 國 百 姓 設 壇 祭 天 。 可 是 折 騰 了 半 天 , 節 令 還 是 照 樣 的 亂 。
當 時 在 定 陽 山 下 , 有 個 青 年 樵 夫 名 叫 「 萬 年 」 。 萬 年 平 日 以 打 柴 採 藥 為 生 。 他 看 到 節 令 紊 亂 , 莊 稼 人 無 法 種 田 , 也 是 急 在 心 裡 , 苦 苦 尋 思 解 決 的 辦 法 。
有 一 天 , 萬 年 上 山 砍 柴 , 砍 罷 了 就 坐 在 樹 下 休 息 。 他 眼 望 著 樹 影 出 神 , 心 中 想 的 , 仍 是 如 何 將 節 令 定 準 的 事 。 不 知 不 覺 過 了 大 半 個 時 辰 , 他 才 發 現 地 上 的 樹 影 已 悄 悄 地 移 動 了 方 位 。 萬 年 靈 機 一 動 , 心 想 , 何 不 利 用 日 影 的 長 短 來 計 算 時 間 呢 ? 回 到 家 後 , 萬 年 就 設 計 了 一 個 「 日 晷 儀 」 。 可 是 , 一 遇 上 陰 雨 天 , 日 晷 儀 又 失 去 效 用 了 。 有 一 天 , 萬 年 在 泉 邊 喝 水 , 看 見 崖 上 的 水 很 有 節 奏 的 往 下 滴 , 規 律 的 滴 水 聲 又 啟 發 了 他 的 靈 感 。 回 家 後 , 萬 年 就 動 手 做 了 一 個 五 層 的 漏 壼 , 利 用 漏 水 的 方 法 來 計 時 。 這 麼 一 來 , 不 管 天 氣 陰 晴 , 都 可 以 正 確 地 掌 握 時 間 了 。 有 了 計 時 的 工 具 , 萬 年 更 加 用 心 的 觀 察 天 時 節 令 的 變 化 。 經 過 長 期 的 歸 納 , 他 發 現 , 每 隔 三 百 六 十 多 天 , 天 時 的 長 短 就 會 重 覆 一 次 。 只 要 搞 清 楚 日 月 運 行 的 規 律 , 就 不 用 擔 心 節 令 不 準 了 。
萬 年 就 帶 著 自 製 的 的 日 晷 儀 及 水 漏 壼 去 進 見 天 子 祖 乙 , 說 明 節 令 不 準 與 天 神 毫 不 相 干 。 祖 乙 覺 得 萬 年 說 的 很 有 道 理 , 就 把 萬 年 留 下 , 在 天 壇 前 蓋 起 日 晷 台 、 漏 壼 亭 , 又 派 了 十 二 個 童 子 供 萬 年 差 遣 。 從 此 以 後 , 萬 年 得 以 專 心 致 志 的 研 究 時 令 。
過 了 一 段 日 子 , 祖 乙 派 阿 衡 去 了 解 萬 年 製 曆 的 情 況 。 萬 年 拿 出 自 己 推 算 出 的 初 步 成 果 , 說 : 「 日 出 日 落 三 百 六 , 周 而 復 始 從 頭 來 。 草 木 榮 枯 分 四 時 , 一 歲 月 有 十 二 圓 」 。 阿 衡 聽 後 , 非 常 忐 忑 不 安 , 他 擔 心 製 出 準 確 的 曆 法 , 得 到 天 子 重 用 , 直 接 的 威 脅 到 他 的 地 位 。 於 是 阿 衡 就 以 重 金 收 買 了 一 名 刺 客 , 準 備 殺 掉 萬 年 。 無 奈 萬 年 全 心 研 究 時 令 , 幾 乎 從 不 離 開 所 住 的 日 月 閣。 刺 客 只 好 趁 夜 深 人 靜 之 時 , 挽 起 了 箭 射 殺 萬 年 。 只 聽 得 「 嗖 」 的 一 聲 , 一 箭 射 中 了 萬 年 的 胳 膊 , 萬 年 應 聲 倒 下 。 童 子 們 高 喊 抓 拿 刺 客 , 守 衛 的 兵 士 及 時 抓 住 了 刺 客 , 將 他 扭 送 天 子 。
祖 乙 問 明 了 是 阿 衡 的 詭 計 , 就 下 令 將 阿 衡 收 押 , 親 自 到 日 月 閣 來 探 望 萬 年 。 萬 年 就 把 自 己 最 新 的 研 究 成 果 報 告 給 祖 乙 : 「 現 在 申 星 追 上 了 百 星 蠶 百 星 , 星 象 復 原 , 子 時 夜 交 , 舊 歲 已 完 , 時 又 始 春 , 希 望 天 子 定 個 節 名 吧 ! 」 祖 乙 說 : 「 春 為 歲 為 , 就 叫 春 節 吧 。 」  當 時 祖 乙 見 萬 年 為 了 制 曆 , 日 夜 勞 瘁 又 受 了 箭 傷 , 心 中 不 忍 , 就 請 他 入 宮 調 養 身 體 , 萬 年 答 道 : 「 多 謝 天 子 厚 愛 ,
只 是 目 前 的 太 陽 曆 還 是 草 曆 , 不 夠 準 確 , 要 把 歲 末 尾 時 也 閏 進 去 。 否 則 , 久 而 久 之 , 又 會 造 成 節 令 失 常 。 為 了 不 負 眾 望 , 我 必 須 留 下 來 , 繼 續 把 太 陽 曆 定 準 。 」 又 經 過 了 數 十 個 寒 暑 , 萬 年 精 心 制 定 的 太 陽 曆 終 於 完 成 了 。 當 他 把 太 陽 曆 獻 給 祖 乙 時 , 已 是 個 白 髮 蒼 蒼 的 老 人 了 。 祖 乙 深 受 感 動 , 就 把 太 陽 曆 定 名 為 「 萬 年 曆 」 , 並 封 萬 年 為 「 日 月 壽 星 」 。
直 到 今 天 , 人 們 將 陽 曆 稱 為 「 萬 年 曆 」 , 並 在 春 節 時 掛 上 日 月 壽 星 圖 , 據 說 都 是 為 了 紀 念 功 高 德 重 的 萬 年 。
 

春節的習俗


 崔 寔 ( 逝 於 一 七 ○ ) 的 《 四 民 月 令 》 記 載 東 漢 的 元 旦 習 俗 : 正 月 之 旦 , 是 謂 正 日 , 躬 率 妻 孥 , 潔 祀 祖 禰 。 前 期 三 日 , 家 長 及 執 事 , 皆 致 齋 焉 。 及 祀 日 , 進 酒 降 神 畢 , 乃 家 室 尊 卑 , 無 小 無 大 , 以 次 列 坐 先 祖 之 前 , 子 、 婦 、 孫 、 曾 , 各 上 椒 酒 於 其 家 長 , 稱 觴 舉 壽 , 欣 欣 如 也 。
中 國 人 講 究 孝 道 , 即 使 對 已 逝 的 先 人 也 不 例 外 。 在 許 多 的 傳 統 節 日 中 , 祭 祖 都 是 不 可 少 的 項 目 。 春 節 的 祭 更 是 當 天 的 首 要 大 事 。 據 宗 懍 ( 四 九 八 ─ ─ 五 六 五 ) 的 《 荊 楚 歲 時 記 》 記 載 : 「 正 月 一 日 , … … 雞 鳴 而 起 , 先 於 庭 前 爆 竹 , 燃 草 , 以 辟 山 臊 惡 鬼 , 於 是 長 幼 悉 正 衣 冠 , 以 次 拜 賀 」 。 「 雞 鳴 而 起 」 , 固 然 是 為 了 一 大 早 向 祖 先 拜 年 , 而 齋 戒 及 正 衣 冠 更 是 要 求 在 身 心 兩 方 面 都 達 到 絕 對 的 恭 敬 。 至 於 原 意 在 避 山 臊 惡 鬼 的 爆 竹 , 幾 經 變 化 , 竟 成 點 綴 年 節 熱 鬧 氣 氛 不 可 或 缺 的 鞭 炮 了 。
古 時 候 的 爆 竹 就 是 將 竹 子 投 入 火 中 燃 燒 , 竹 節 裡 的 空 氣 受 熱 膨 脹 後 炸 裂 竹 管 , 發 出 劈 啪 的 響 聲 , 以 此 來 驅 逐 鬼 怪 。 後 來 , 驅 邪 的 目 的 變 得 較 不 明 顯 , 反 而 是 爆 竹 所 迸 發 的 火 光 及 響 聲 增 進 了 年 節 熱 鬧 、 興 奮 的 氣 氛 , 因 而 大 受 歡 迎 。
自 從 宋 人 發 明 火 藥 後 , 就 有 人 以 紙 卷 取 代 竹 筒 , 並 以 麻 莖 把 爆 竹 編 成 串 來 出 售 , 稱 為 「 編 炮 」 。 又 因 為 它 爆 炸 的 聲 音 清 脆 如 鞭 響 , 所 以 也 叫 做 「 鞭 炮 」。 據 周 密 ( 一 二 三 二 ─ ─ 一 三 ○ 八 以 後 ) 的 《 武 林 舊 事 》 卷 三 記 載 , 南 宋 時 製 鞭 炮 的 技 術 已 經 相 當 進 步 了 , 有 的 鞭 炮 可 以 「 一 爇 ( 點 燃 ) 連 百 餘 響 不 絕 」 。 利 用 製 作 鞭 炮 的 原 理 , 巧 手 的 商人 又 發 明 了 各 色 的 花 炮 、 煙 火 , 並 取了 一 個 個 別 緻 的 名 稱 , 如 :霸 王 鞭 、 地 老 鼠 、 一 丈 菊 、 火 梨 花、 飛 雪 迎 春 、 金 菊 吐 艷 、 仙 女 散 花 等 等 。 各 種 精 巧 的 花 樣 , 將 夜 空 點 綴 得 無 比 燦 爛 。
 在 滿 街 鞭 炮 的 硝 煙 中 , 熙 來 攘 往 的 都 是 相 互 拜 訪 賀 年 的 人 群 , 「 恭 喜 」 之 聲 不 絕 於 耳 。 至 親 好 友 之 間 , 一 般 都 是 親 自 登 門 拜 年 。 至 於 平 日 交 情 不 深 的 朋 友 , 若 要 一 一 造 訪 未 免 太 費 耗 時 間 與 精 力 。 於 是 , 早 在 宋 朝 就 有 人 想 出 了 以 名 刺 ( 名 片 ) 代 替 本 人 拜 年 的 方 法 , 俗 稱 「 飛 帖 」 。 宋 人 周 輝 ( 生 於 一 一 二 六 ) 的 《 清 波 雜 志 》 卷 六 記 載 , 宋 人 拜 年 , 多 不 親 往 ; 而 是 遺 僮 僕 前 往 遞 送 名 片 。 曾 有 一 士 子 , 為 了 表 示 自 己 交 遊 廣 闊 , 分 身 乏 術 , 就 命 僮 僕 手 持 馬 籠 頭 , 到 了 欲 投 刺 的 人 家 門 口 , 搖 幾 聲 鈴 , 表 示 自 己 來 過 了 , 然 後 丟 下 名 刺 而 去 。 有 人 識 破 他 的 詭 計 , 就 故 意 在 他 搖 鈴 時 開 門 出 現 。 那 個 尷 尬 的 僕 人 反 應 很 快 的 說 : 「 馬 兒 剛 剛 脫 韁 走 了 」 。 此 事 一 時 傳 為 笑 談 。 「 飛 帖 」 拜 年 的 習 俗 或 許 稍 欠 誠 意 , 卻 因 為 它 的 方 便 省 事 , 事 到 清 末 還 盛 行 不 衰 。 民 國 以 後 , 它 甚 至 融 合 了 西 方 人 寄 耶 誕 卡 的 習 俗 , 形 成 了 現 在 的 賀 年 卡 。
我 國 各 地 的 春 節 習 俗 , 基 本 上 大 致 相 同 , 間 或 有 日 期 上 的 差 異 。 一 般 而 言 , 從 初 一 到 初 五 , 所 有 的 商 店 都 休 市 五 天 , 農 民 也 不 下 田 耕 作 。 在 這 一 年 一 度 的 假 期 裡 , 除 了 走 訪 親 友 , 相 互 拜 年 外 , 也 有 人 趁 此 機 會 關 起 門 來 賭 博 玩 樂 。 為 了 求 取 新 年 的 好 兆 頭 , 從 元 旦 到 破 五 ( 正 月 初 五 ) 人 們 要 遵 守 許 多 的 禁 忌 。 如 : 不 准 小 孩 哭 鬧 , 如 果 小 孩 子 犯 了 錯 , 也 不 能 加 以 打 罵 。 不 准 打 破 碗 盤 , 萬 一 不 小 心 打 碎 了 , 要 趕 緊 說 聲 「 碎 碎 ( 歲 歲 ) 平 安 」 , 及 時 化 解 凶 災 。 新 春 期 間 也 不 能 動 刀 剪 ( 主 凶 殺 及 口 舌 之 爭 ) 。 不 准 掃 地 、 倒 垃 圾 , 以 免 將 一 年 的 財 富 都 掃 出 去 。 有 的 地 方 , 如 北 平 , 在 破 五 之 前 忌 女 客 上 門 , 婦 女 要 到 初 六 才 可 以 出 門 拜 年 。
對 女 客 的 禁 忌 到 了 南 方 就 不 成 立 了 , 福 建 及 廣 東 兩 省 以 初 二 為 已 嫁 歸 寧 的 日 子 。 已 出 嫁 的 女 兒 都 會 在 這 天 與 丈 夫 、 子 女 一 同 回 娘 家 「 作 客 」 。 終 年 操 持 家 事 的 婦 女 。 也 只 有 在 這 個 時 候 , 才 能 以 「 作 客 」 的 心 情 來 享 受 這 難 得 的 假 期 。
「 祭 財 神 」 也 是 新 春 的 重 要 節 目 之 一 。 財 神 是 最 受 民 間 歡 迎 的 神 祇 , 不 管 是 住 戶 或 商 家 , 都 希 望 能 將 財 神 接 回 家 , 確 保 今 年 財 源 廣 進 。 所 以 年 初 二 ( 也 有 在 初 五 ) 一 大 早 就 要 準 備 豐 富 的 牲 醴 , 焚 香 放 炮 迎 財 神 , 針 對 大 家 喜 歡 財 神 上 門 的 心 理 , 有 人 就 特 意 戴 起 金 面 具 , 手 持 紙 元 寶 , 扮 成 財 神 的 模 樣 , 再 找 幾 個 同 伴 敵 鑼 打 鼓 , 挨 家 挨 戶 的 去 說 吉 祥 話 , 討 紅 包 。 祭 過 財 神 , 當 天 還 要 吃 一 餐 餛 飩 , 稱 為 「 元 寶 湯 」 。
新 春 期 間 , 除 了 家 人 親 友 間 的 團 聚 取 樂 外 , 也 大 眾 化 的 娛 樂 活 動 。 最 常 見 的 , 要 算 是 舞 龍 、 舞 獅 了 。 我 國 自 古 就 視 「 龍 」 為 吉 祥 的 象 徵 , 他 們 認 為 龍 掌 管 降 雨 , 春 節 時 舞 龍 可 以 保 佑 今 年 風 調 雨 順 、 五 穀 豐 登 。
舞 龍 的 表 演 主 要 分 成 「 單 龍 戲 珠 」 及 「 雙 龍 搶 珠 」 兩 種 。 龍 身 由 許 多 小 環 節 組 成 , 一 般 都 是 單 數 , 如 九 節 、 十 一 節 、 十 三 節 等 。 每一 節 至 少 由 一 人 負 責 抬 , 大 型 的 舞 龍 往 往 要 動 員 數 十 至 上 百 人 。 龍 頭 追 著 紅 色 的 寶 珠 上 下 翻 動 , 龍 身 也 隨 著 偃 仰 翻 轉 , 如 波 浪 般 的 起 伏 。 如 果 在 夜 間 舞 龍 , 還 可 以 將 每 節 龍 身 都 點 上 燈 , 舞 起 如 繁 星 飛 躍 , 銀 浪 洶 湧 , 比 起 白 天 的 舞 龍 , 另 有 一 番 氣 勢 。
 舞 獅 的 規 模 就 小 得 多 , 只 要 兩 個 人 就 可 以 表 演 。 不 過 , 正 因 為 它 的 規 模 小 , 反 而 可 以 做 出 舞 龍 做 不 到 的 細 緻 表 演 , 如 跌 撲 、 翻 滾 、 跳 躍 、 搔 癢 等 。 按 巧 高 明 的 , 還 可 以 演 出 滾 繡 珠 、 過 跳 板 、 上 樓 台 等 動 作 。
舊 時 為 家 庭 奔 波 勞 碌 的 人 , 只 有 在 春 節 期 間 才 有 閒 錢 及 閒 工 夫 來 從 事 娛 樂 活 動 。 許 多 大 大 小 小 的 遊 藝 表 演 也 就 在 此 時 紛 紛 出 籠 。 諸 如 傀 儡 戲 、 皮 影 戲 、 耍 猴 兒 、 拉 洋 片 、 跑 旱 船 、 踩 高 蹺 、 打 太 平 鼓 等 等 , 街 上 市 鎮 日 鑼 鼓 喧 天 , 看 熱 鬧 的 人 群 往 來 不 絕 。 孩 子 們 剛 收 到 的 壓 歲 錢 也 是 商 人 們 極 力 爭 取 的 目 標 。 舉 凡 風 箏 、 風 車 、 捏 麵 人 、 陀 螺 、 鞭 炮 等 , 無 不 極 力 招 徠 兒 童 的 光 臨 。 當 逛 完 這 五 光 十 色 的 年 市 , 還 可 以 買 串 糖 葫 蘆 邊 走 邊 吃 的 回 家 , 這 就 難 怪 每 個 小 孩 都 全 心 期 盼 迥 年 了 。
大 約 到 了 初 四 、 初 五 , 許 多 商 家 就 會 陸 續 開 張 。 劈 啪 的 鞭 炮 聲 從 凌 晨 開 始 就 響 個 不 停 。 店 舖 門 前 也 會 貼 上 「 開 市 大 吉 」 或 是 「 生 意 興 隆 通 四 海 , 財 源 廣 茂 達 三 江 」 等 吉 祥 的 春 聯 。 對 第 一 個 上 門 的 顧 客 , 不 管 買 多 買 少 , 一 定 要 給 予 熱 誠 的 接 待 , 或 是 遞 茶 點 煙 , 或 是 折 扣 優 待 。 如 果 和 第 一 位 顧 客 成 交 了 開 年 第 一 筆 大 生 意 , 更 會 被 視 為 今 年 生 意 興 隆 的 好 兆 頭 。
歷 史 上 還 曾 經 有 過 在 正 月 初 七 過 「 人 日 節 」 、 的 習 俗 。 「 人 日 」 一 說 來 自 東 方 朔 的 《 占 書 》 : 「 歲 後 八 日 , 一 日 雞 , 二 日 犬 , 三 日 豕 , 四 日 羊 , 五 日 牛 , 六 日 馬 , 七 日 人 , 八 日 穀 。 其 日 清 明 , 則 所 生 之 物 育 ; 陰 則 災 。 」 《 荊 楚 歲 時 記 》 中 記 載 的 人 日 習 俗 是 : 「 以 七 種 菜 為 羹 。 剪 彩 為 人 , 或 鏤 金 薄 為 人 , 以 貼 屏 風 , 亦 戴 之 頭 鬢 。 又 造 華 勝 以 相 遺 。 登 高 賦 詩 」 。 人 日 節 曾 在 南 北 朝 及 唐 宋 時 代 盛 行 一 時 , 明 清 以 後 已 漸 衰 退 。 有 些 地 方 還 保 留 在 正 月 初 七 吃 素 菜 的 習 俗 , 但 規 模 已 大 不 如 前 。
現 代 人 過 春 節 , 到 初 五 已 告 一 段 落 , 各 自 返 回 工 作 崗 位 , 等 待 十 天 後 元 宵 節 的 來 臨 。 過 完 元 宵 , 「 新 年 」 就 算 真 正 的 結 束 了 。
 

春節食俗


 春 節 可 說 是 一 年 當 中 飲 食 最 不 虞 匱 乏 的 時 候 了 , 因 此 春 節 的 飲 食 習 俗 除 了 追 求 食 品 的 美 味 外 , 更 重 要 的 意 義 在 祈 福 驅 邪 。
《 荊 楚 歲 時 記 》 對 南 北 朝 時 元 旦 食 俗 有 很 詳 細 記 載 : 「 進 椒 柏 酒 , 飲 桃 湯 。 進 屠 蘇 酒 、 膠 牙 餳 , 下 五 辛 盤 , 進 敷 于 散 , 服 卻 鬼 丸 , 各 進 一 雞 子 」 。 據 按 語 的 解 釋 ; 飲 椒 柏 酒 是 為 了 像 柏 樹 一 樣 的 長 壽 。 桃 湯 、 屠 蘇 酒 、 敷 于 散 及 卻 鬼 丸 都 是 用 來 避 瘟 驅 鬼 。 五 辛 盤 是 五 種 辣 味 的 菜 , 可 以 「 發 五 臟 之 氣 」 , 吃 膠 牙 餳 可 使 齒 牙 牢 固 , 吞 生 雞 蛋 則 稱 為 「 練 形 」 。 古 時 喝 椒 柏 、 屠 蘇 酒 時 , 還 講 究 以 由 少 至 老 的 順 序 食 酒 , 這 是 因 為 「 以 小 者 得 歲 , 先 酒 賀 之 ; 老 者 失 歲 , 故 後 與 酒 」 ( 《 荊 楚 歲 時 記 》 ) 。 飲 酒 的 順 序 意 義 或 許 已 為 後 人 所 淡 忘 , 但 是 新 春 期 間 , 舉 杯 祝 願 美 好 生 活 的 傳 統 仍 持 續 不 斷 。 不 管 男 女 老 幼 , 即 使 平 時 不 善 飲 酒 的 , 在 新 年 時 也 必 定 要 小 酌 一 番 應 應 景 。
除 了 家 人 之 間 相 互 飲 酒 祝 福 外 , 也 擇 日 邀 集 親 戚 朋 友 前 來 「 喝 春 酒 」 , 共 同 沾 染 春 節 的 喜 氣 。 請 春 酒 的 習 俗 , 唐 代 稱 為 「 傳 座 酒 」 , 平 日 難 得 見 面 的 習 俗 , 唐 代 稱 為 「 傳 座 酒 」 , 平 日 難 得 見 面 的 親 友 , 都 會 趁 此 機 會 互 相 拜 訪 , 聯 絡 感 情 。 中 小 戶 人 家 請 春 酒 , 自 然 是 以 溫 馨 的 家 宴 為 主 。 至 於 富 室 巨 賈 , 應 酬 往 來 的 對 象 既 多 , 請 起 春 酒 來 規 模 也 較 大 。 舊 時 北 京 的 同 仁 堂 藥 舖 , 每 年 春 酒 要 運 請 三 天 , 還 搭 台 子 唱 大 戲 。 戲 碼 一 定 是 多 年 未 演 的 劇 目 , 延 請 當 紅 的 名 角 來 演 出 , 可 謂 別 開 生 面 。
請 春 酒 的 菜 色 比 起 平 日 宴 客 , 自 然 更 加 豐 盛 , 潘 榮 陛 的 《 帝 京 歲 時 紀 勝 》 ( 一 七 五 八 ) 就 記 載 了 如 下 的 一 份 精 緻 的 菜 單 :
至 於 酉 守 酢 之 具 , 則 鏤 花 繪 果 為 茶 , 十 錦 火 鍋 供 饌 。 湯 點 則 鵝 油 方 補 , 豬 肉 饅 首 , 江 米 糕 , 黃 忝 飥 ; 酒 餚 則 醃 雞 臘 肉 , 糟 鶩 風 魚 , 野 雞 爪 , 鹿 兔 脯 ; 果 品 則 松 榛 蓮 慶 , 桃 杏 瓜 仁 , 栗 棗 枝 圓 , 渣 糕 耿 餅 , 青 枝 葡 萄 , 白 子 崗 榴 , 秋 波 梨 , 蘋 婆 果 , 獅 柑 鳳 橘 , 橙 片 楊 梅 。 雜 以 海 錯 山 珍, 家 餚 市 點 。 縱 非 親 厚 , 亦 必 奉 節 酒 三 杯 。 若 至 戚 忘 情 ,何 妨 爛 醉 ! 俗 說 新 正 拜 節 , 走 千 家 不 如 坐 一 家 。
春 節 期 間 不 管 是 招 待 客 人 或 是 自 己 享 用 的 食 品 , 都 要 符 合 好 的 口 彩 , 即 使 是 素 菜 也 不 例 外 。 有 的 人 家 因 為 年 夜 飯 吃 多 了 大 魚 大 肉 , 就 特 地 在 正 月 初 一 包 一 頓 素 餃 子 來 吃 。 因 為 餃 子 形 似 元 寶 , 象 徵 財 源 廣 進 。 還 有 人 會 在 餃 子 餡 裡 暗 藏 一 兩 枚 銅 錢 , 據 說 吃 到 的 人 這 一 年 中 一 定 運 氣 特 別 好 。 正 月 初 一 常 用 的 一 道 素 菜 是 芹 菜 、 芥 菜 炒 豆 腐 , 取 其 「 清 、 吉 、 福 」 的 諧 音 。 芹 菜 炒 豆 腐 又 稱 「 金 板 搭 銀 橋 」 , 也 是 招 財 進 寶 的 意 思 。
有 客 人 上 門 拜 年 , 一 定 要 敬 奉 茶 點 。 茶 點 的 內 容 包 羅 萬 象 , 但 都 以 甜 味 為 主 。 這 是 要 讓 客 人 有 「 甜 頭 」 可 嚐 。 過 年 請 吃 點 心, 特 別 稱 為 「 端 寶 」 。 主 人 會 以 精 緻 的 點 心 盒 盛 上 瓜 子 、 糖 果 、 蜜 餞 、 小 棗 , 稱 為 「 糖 茶 」 。 劉 若 愚 ( 生 於 一 五 四 一 年 ) 的 《 酌 中 志》 卷 二 十 提 到 一 種 「 百 事 大 吉 盒 兒 」 , 內 容 則 是 柿 餅 、 荔 枝 、 桂 圓 、 栗 子 、 熟 棗 等 。 幾 乎 每 一 種 點 心 都 有 相 對 應 的 吉祥 話 。 如 柿 餅 ─ 事 事 如 意 ; 核 桃 ─ 和 和 氣 氣 ; 棗 子 、 花 生 、 桂 圓 、 栗 子 則 諧 音 「 早 ( 棗 ) 生 ( 花 生 ) 貴 ( 桂 圓 ) 子 ( 栗 子 ) 。 橘 子 、 荔 枝 ─ 吉 利 」 。
通 常 來 拜 年 的 客 人 很 少 空 手 而 來 , 多 半 會 帶 上 一 兩 樣 禮 物 。 如 果 主 人 家 有 小 孩 的 話 , 糖 果 、 零 食 就 是 最 受 歡 迎 的 禮 物 了 。 北 京 城 裡 在 過 年 期 間 乾 果 舖 都 賣「 雜 拌 兒」 。 所 謂 雜 拌 兒 , 就 是 綜 合 乾 果 , 分 成 二 種 。 一 種 是 細 雜 拌 兒 , 即 桃 脯 、 杏 脯 、 苹 果 脯 、 瓜 條 、 糖 藕 、 金 絲 棗 、 烏 棗 、 花 生 粘、 核 桃 粘 等 。 另 一 種 是 粗 雜 兒 , 有 苹 果 干 、 小 花 生 、 南 瓜 子 等 。 各 色 乾 果 , 都 可 隨 意 搭 配 。
 

全國各地的春節習俗

 

〔北京〕


北 京 市 初 五 開 市 時 , 掌 櫃 的 要 帶 領 所 有 伙 計 們 祭 神 , 祭 拜 後 將 神 禡 、 紙 錢 請 到 門 口 , 放 在 芝 麻 秸 , 松 木 枝 架 上 一 焚 , 稱 為 「 送 神 」 。 伙 計 們 還 要 去 租 借 各 種 敲 擊 樂 器 , 外 頭 一 放 起 鞭 炮 , 裡 頭 就 開 始 敲 鑼 打 鼓 、 搖 算 盤 , 熱 熱 鬧 鬧 的 開 張 , 說 是 「 響 響 噹 當 , 大 吉 大 利 」 。 正 月 初 八 稱 為 「 順 星 」 。 據 說 每 人 每 年 的 運 道 如 何 , 完 全 操 在 他 個 人 值 年 星 宿 的 手 裡 , 而 每 年 正 月 初 八 正 是 「 諸 星 下 界 」 的 日 子 , 在 這 天 到 廟 裡 燒 香 祭 星 , 可 以 獲 得 星 宿 的 垂 祐 。 若 在 家 中 「 順 星 」 , 是 在 初 八 晚 上 等 星 星 出 齊 後 , 在 庭 院 裡 擺 上 香 案 , 供 上 「 星 神 禡 」 , 以 元 宵 為 供 品 , 再 以 五 色 燈 花 紙 , 捻 成 一 百 零 八 個 燈 花 兒 , 用 油 泡 在 粗 磁 做 的 小 燈 盞 裡 , 燃 起 來 散 放 於 庭 院 各 處 , 就 可 以 去 災 了 。

〔山東〕


寧 陽 縣 元 旦 吃 餛 飩 , 稱 為 「 填 倉 」 , 黃 縣 、 蓬 萊 一 帶 , 元 旦 早 起 要 照 虛 耗 。 由 女 主 人 手 持 紅 燭 , 把 家 中 各 個 角 落 照 一 遍 , 意 思 是 以 光 明 驅 逐 黑 暗 , 然 後 將 年 前 以 麵 粉 做 成 的 各 種 窗 花 放 在 窗 台 上 。 小 孩 子 起 床 後 , 要 攀 著 門 拴 打 三 個 鞦 韆 , 據 說 可 以 長 得 快 。 有 些 地 區 煮 餃 子 時 要 用 芝 麻 秸 燒 火 , 意 味 新 的 一 年 像 芝 麻 開 花 一 樣 , 節 節 高 昇 , 飯 後 在 鍋 內 要 放 上 饅 頭 , 意 味 有 「 餘 頭 」 。 膠 東 的 新 媳 婦 第 一 年 要 到 丈 夫 的 外 祖 家 拜 年 , 稱 為 「 札 根 」。 據 說 到 了 外 祖 家 , 就 可 以 把 根 札 下 , 不 會 有 離 婚 和 早 年 喪 偶 之 事 。 舊 時 還 有 初 五 「 送 窮 」 的 習 俗 。 當 天 祭 拜 年 , 要 放 鞭 炮 以 示 「 趕 五 窮 」 。 曲 阜 則 在 初 五 辦 「 文 曲 星 會 」 , 初 五 晚 上 , 學 生 要 到 老 師 家 , 向 孔 子 神 像 拈 香 祭 拜 。 再 由 老 師 出 題 做 一 篇 文 章 , 完 成 後 由 老 師 它 焚 掉 , 叫 做 「 文 曲 星 會 」 。

 

〔河南〕


陳 留 縣 元 旦 在 天 井 中 以 青 石 壓 橫 木 , 稱 為 「 壓 千 觔 」 。 滎 陽 縣 天 未 亮 時 就 設 祭 品 在 庭 院 祭 天 , 並 燃 燒 柏 柴 以 逐 疫 。 孟 津 縣 元 旦 蒸 麵 繭 以 祈 求 蠶 業 有 好 的 收 成 。 郲 縣 元 旦 五 鼓 時 , 每 戶 門 前 都 插 一 支 路 燈 , 例 同 元 宵 。 沘 源 縣 以 初 三 為 「 穀 子 生 日 」 , 是 日 不 食 米 飯 。 初 七 為 火 神 生 日 , 夜 間 必 放 花 炮 。

〔陝西〕


富 平 縣 各 宗 族 皆 為 祖 先 畫 像 , 元 日 聚 集 子 孫 禮 拜 , 祭 後 更 醵 金 飲 宴 , 稱 為 「 節 坐 」 。 初 二 各 戚 友 間 則 以 麵 食 、 豬 肉 相 贈 , 稱 為 「 拜 節 」 。 高 陵 縣 元 旦 , 一 等 到 天 亮 即 懸 掛 黃 紙 於 竹 竿 上 以 祀 天 , 稱 為 「 接 天 神 」 。 又 以 木 炭 懸 於 門 首 , 據 說 可 以 去 瘟 疫 。 石 泉 縣 以 黃 紙 作 錢 ,元 旦 結 彩 懸 於 門 ,名 為 「 寶 蓋 錢 」 。 臨 潼 縣 以 初 五 為 「 送 窮 節 」 , 家 家 剪 紙 人 後 , 拿 到 門 扔 掉 。 當 日 每 人 必 定 飽 食 , 稱 為 「 填 五 窮 」 。

〔安徽〕


安 徽 省 自 年 三 十 中 午 十 二 點 就 開 始 拜 年 , 一 直 拜 到 初 一 中 午 十 二 點 為 止 。 並 互 相 較 量 誰 家 放 的 鞭 炮 紙 最 厚 , 就 表 示 誰 家 過 年 最 隆 重 。 年 青 人 則 玩 「 打 老 窩 」 的 遊 戲 。 拜 年 後 , 在 地 上 挖 洞 , 放 進 銅 錢 , 各 人 用 自 己 的 銅 板 用 力 擲 擊 , 打 出 洞 外 的 錢 就 歸 他 所 有 。 壽 春 於 初 四 迎 財 神 , 商 家 必 備 魚 頭 、 茨 菇 和 芋 艿 等 供 品 , 諧 音 「 餘 頭 」 、 「 時 至 」 、 「 運 來 」 , 以 為 發 財 的 吉 兆 。

〔湖北〕


武 昌 以 正 月 初 四 為 「 新 婿 賀 年 」 , 新 女 婿 回 岳 家 , 必 須 忍 受 岳 家 人 的 戲 弄 而 不 得 動 怒 。 黃 陂 拜 年 的 順 序 為 「 初 一 拜 本 家、 初 二 母 舅 、 初 三 回 岳 家 」 。 家 有 親 喪 者 , 必 以 籃 紙 寫 一 服 字 貼 在 門 口 , 謝 絕 賀 年 。

〔湖南〕


新 化 元 旦 必 定 準 備 極 豐 盛 的 早 餐 , 俗 信 新 年 的 第 一 餐 愈 豐 盛 表 示 這 一 年 愈 豐收 。 長 沙 習 俗 , 有 客 前 來 拜 年 , 要 放 鞭 炮 迎 接 。 入 座 後 , 送 上 兩 枚 檳 榔 , 稱 為 元 寶 , 祝 其 發 財 之 意 。

〔江蘇〕


江 寧 縣 元 旦 貴 家 於 房 門 口 貼 畫 雄 雞 。 吳 縣 多 於 元 旦 至 通 元 寺 禮 拜 觀 音 大 士 。 蘇 州 習 俗 : 元 旦 一 早 開 門 要 於 三 爆 竹 , 叫 做 「 高 陞 三 級 」 。 清 晨 出 門 , 要 遵 循 黃 曆 上 所 指 定 的 方 向 , 叫 做 「 喜 神 方 」。 並 到 城 隍 、 土 地 等 廟 去 燒 香 , 必 歷 經 十 廟 乃 止 , 稱 為 「 燒 十 廟 香 」 。 自 元 旦 至 元 宵, 火 爐 中 燒 巨 煤 墼 , 稱 為 「 歡喜 團 」。 准 安 人 傳 說 , 吃 湯 糰 可 以 接 財 神 ,所 以 從 大 年 初 一 清 晨 就 開始 下 湯 糰 , 直 到 元 宵, 天 天 都 有 湯 糰 吃 。 武 進 縣 婦 女 元 旦 剪 松 柏 枝 , 繞 以 紅 絲 , 戴 在 髮 髻 上 , 據 說 可 以 長 壽 。

 

〔浙江〕


烏 程 縣 元 旦 以 長 竿 束 草 於 上 , 點 火 燃 燒 , 並 敲 鑼 打 鼓 , 稱 為 「 慶 田 蠶 」 。 又 點 天 燈 於 竿上 , 直 至 三 月 三 日 止 。 寧 波 元 旦 祭 祖 後 要 吃 豆 粥 。 晚 上 要 關 門 前, 再 於 一 次 「 關 門 炮」 。 紹 興 新 年 以 「 茶 碗 茶 」 待 客 , 裡 面 還 要 加 上 橄 欖 和 金 桔 , 同 時 用 茶 葉 蛋 待 客 , 稱 為 「 捧 元 寶」 。

 

[福建]


廈 門 人 元 旦 出 門 前 , 都 得 當 空 拜 禱 玉 皇 大 帝 , 稱 為 「 祭 神 」 。 清 晨 祭 神 用 鮮 花 素 果 , 中 午 祭 神 則 用 牲 醴 , 及 一 碗 春 飯 。 春 飯 就 是 在 白 飯 上 插 上 紅 紙 做 的 春 花 。 閩 音 「 春 」 與 「 剩 」 諧 音 , 春 飯 是 取 其 「 年 年 有 餘 」 的 好 口 彩 彩 。 漳 州 初 四 稱 為 「 接 尪 」 , 除 了 進 廟 燒 香 外 , 還 要 預 備 一 個 糖 果 糕 餅 盒 , 叫 做 「 荐 盒 」 、 供 上 在 廳 上 迎 神 下 降 。

〔廣東〕


海 豐 一 帶 , 小輩 向 長 輩 賀 年 時 , 長 輩 會 以 紅 包 或 柑 橘 賞 給 晚 輩 。 潮 州 春 節 節 食 有 菜 粿 、 腐 圓 、 酵 包 、 管 煎 、五 果 湯 。 初 四 夜 裡 , 家 家 要 點 一 盞 燈 , 準 備 一 缸 水 , 叫 做 「 等 神 水 」 。 東 莞 正 月 初 一 祭 神 , 要 供 上 糖 上 煮 芋 頭 , 叫 做 「 富 貴 有 緣 」 。

〔四川〕


成 都 人 元 旦 不 吃 飯 , 因 為「 飯 」與 「 犯 」 , 同 音 , 為 了 避 諱, 則 吃 湯 圓 或 掛 麵 以 祈 求 合 家 團 圓 , 福 壽 綿 長 。 劉 閣 等 地 於 正 月 初 七 「 人 日 」 還 要 「 過 小 年 」 , 除 了 敬 神 、 祭 祖 外 , 也 吃 團 年 飯 。 成 都 人 則 於 人 日 遊 西 郊 的 杜 甫 草 堂 。 長 壽 縣 元 旦 於 門 外 燃 九 支 臘 燭 , 稱 為 「 九 品 燭 」 , 以 敬 天 地 。

 

台灣的春節習俗

台 灣 民間 流 傳 著 一 首 「 新 年 歌 」 , 將正 月 間 的 行 事 以 歌 謠 方 式 逐 日 記 載 下 來 , 內 容 如 下:

初 一 早 、 初 二 早 、 初 三 睏 到 飽 ,
初 四 頓 頓 飽 , 初 五 隔 開 , 初 六 挹 肥,
初 七 七 元 , 初 八 完 ,
初 九 天 公 生 , 初 十有 食 食 ,
十 一 請 子婿 ,
十 二 查 某 子 返 來 拜 ,
十 三 食 暗 糜 配 芥 菜 ,
十 四 結 燈 棚 ,
十 五 上 元 暝 ,
十 六 折 燈 棚 。

初一元旦, 事先就要依據干支找出當年「鬧正」的時刻。「鬧正」的時刻通常很早, 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歲, 一等時刻到來, 就燃放鞭炮, 在神佛前白上各色「甜料」, 如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
全家老幼一同祀神、祭祖, 迎接新年的到來。

平 日 信 奉 某 一 神 祇 者 , 也 在 春 節 到 所 祠 之 廟燒 香 禮 拜 , 稱 為 「 行 香 」 。 新 正 出 行 , 男 女 必 定 盛 裝 , 並 且 要 查 閱 曆 書 , 找 出 與 自己 生 辰 干 支 相 對 應 的吉 利 方 向 , 以 期 新 年 事事 順 利 。 路 遇 親 友 時 , 則 拱 手 互 道 「 恭 喜」 。 有 登 門 賀 年 的 賓 客 時 , 主 人 要 端 出 各 種 甜 料 、甜 茶 招 待 ,稱 為 「 食 甜 」 。 過 去 的 甜料 以 紅 棗 、 橘 子、 冰 糖 、 花 生、 冬 瓜 糖 及 瓜 子 等 四 種 或 六 種 組 成 。 客 人 在 「 食 甜 」 時 , 也 要 即 興 的 說 些 吉 祥 話, 如 「 吃 紅棗 , 年 年 好 」 , 「 吃 甜 甜 , 大 賺 錢 」 、 「 老 康 健 , 食 百 二」 等 等 。
為 了 求 取新 春 的 吉 利 , 舊 時 在 台 灣 也 有 若 干 的 禁 忌 要 遵 守 , 例 如 : 忌 煎 粿 , 為 恐 將 年粿 煎 焦 ( 台 語 的「 焦 」 字 音 同 赤 貧 之 「 赤 」 字 )。 忌 打 破 碗 盤 , 若 不 慎 打 破 , 則 以 紅 紙 包 上 碎 片 , 新 年 後 丟 入 河 中 , 口 吟 「 撞 破 瓷, 錢 銀 一 大 堆 」 。 蒸 年 糕 時 禁用 白 糖 ( 白 色 代表 喪 事 ) , 改用 紅 糖 。 又忌 元 旦食 粥 。 據 說只 要 元 旦 吃 粥 , 這 一 年 中出 門 一 定 會 遇 到 壞 天 氣 。並 忌 午 睡 、男 子 午睡 則 田 壟 必 垮 , 女 子 午 睡 則 土 灶 必 崩 。 但 由 於 生 活 型 態 的 改 變 , 許 多 的 禁 忌 已 逐 漸 被 人 忽 略 了 。
俗 傳 已 嫁 的 女 兒 若 在 正 月 初 一 歸 寧 , 會 使 娘 家 變 窮 , 所 以 要 到 初 二 才 能 回 娘 家 , 台 灣 稱 為 「 作 客 」 、「 返 外 家 ( 娘 家 ) 」 。 作 媳 婦 的 一 大 早 就 要 準 備 便 當 , 偕 同 婿 、子 女 回 娘 家 。 古 時 候 的 習 俗 , 女 子 無 故 不 得 擅 自 歸 寧 , 所 以 初 二 回 娘 家 時 多 由 娘 家兄 弟 前 來 迎 接。 這 一 道 手 續 在 現 代 已簡 化 成 了 電 話 邀 請 。 「 返 外 家 」 也 不 得 空 手 , 多 半 要 準 備 一 些 禮 物 , 稱 為 「 伴 手 」 或 「 等 路 」 。 娘 家 兄 弟 有 子 女 的 , 也 要 贈 送 紅 包 。 女 兒 帶 回 的 外 孫 , 則 由 外 家 贈 送 雞 腿 , 或 用 紅 絨 繩 繫 古 錢 , 掛 在 外 孫的 頸 上 , 稱 為 「 結 衫 帶 」 ,這 些 古 俗 也 早 已 被 紅 包 所 取 代 。
正 月 初 三 , 俗 稱 「 赤 狗 日 」 , 俗 信 此 日 不 宜 外 出 、 宴客 。 若 犯 此 禁 忌 ,則 終 生 赤 貧 。 所 以 經 過 了 初 一 、 初 二兩 天 的 忙 碌 後 , 大 家 在 初 三 都 會 睡 到 日 上 三 竿 才 起 床 。 這 一 天 則 在 家 中 賭 博 取 樂 。 不 過 , 工 商 業 社 會 的 步 調 已 不 及 以 往 的 悠 閒 , 許 多 的 公 司 商 號 都 在 初 四 就 開 工 了。 所 以 民 間 儘 管 有 「 赤 狗 日 」 的 禁 忌 , 許 多 人 還是 會 把 握 這 最 後 一 天 的 假 期 外 出 踏 青 。
 舊 時 的 習 俗 ,正 月 出 行 經 過 橋 樑, 隧 道 時 都 要 祭 橋 神 , 事 先 準 備 香 及 金 紙 , 到 橋 頭 焚 香 燒 金 , 祈 求 橋 神 保 佑 出 行 平 安 。 也 有 人 僅 燒 香 , 再 將 金 紙 繫 上 紅 絨 線 , 放 在 橋 頭 , 俗 稱 「 壓 金 」 。 今人 祭 橋 神 則 只 是 搖 下 車 窗 , 將 金 紙 丟 在 橋 上 , 隨 即 呼 嘯 而 去 , 早 就 失 去 了 那一 份 恭 謹之 心 。
正 月 初 三 又 是 俗 傳 「 老 鼠 娶 親 」 的 日 子 , 入 夜 以 後 , 各 家 各 戶 都 要 提 早 熄 燈 就 寢 , 並 在 家 中 各 處 撒 鹽 、 米 , 稱 為 「 老 鼠 分 錢」 。
初 四 接 神 , 去 年 臘 月 廿 四 日 升 天 奏 報 的 諸 神 都 在 初 四 那 天 回 轉 人 間 。 因 此 要 準 備 牲 醴 、 香 燭 紙 馬 迎 接 諸 神 下 降 。 俗 話 說 「 送 神 早 , 接 神 遲 」 , 所 以 接 神 一 般 都 在 午 後 舉 行 。 由 於 要 準 備 接 神 的 供 品 , 飯 菜 特 別 豐 盛 , 所 以 才 說 「 初 四 頓 頓 飽 」 。
初 五 隔 開 , 表 示 新 正 暫 告 一 段 落 。 各 商 家 已 正 式 開 張, 回 復 正 常 營 業 。 初 六 挹 肥 , 表 示 舊 時 農 民 於 此 日 開 始 下 田 , 準 備 春 耕。 初 七 人 日 , 在 台 灣 並 無 慶 祝 人 日 的 習 俗 。 初 九 天 公 生 , 則 是 新 年 以 後 最 隆 重 的 祭 典 。初 八 午 夜 交 子 時 後 , 全 家 老 幼 就 要 齊 聚 廳 堂 , 由 長 者 上香 , 向 天 公 行 三 跪 九 叩 之 禮 。 祭 祀 完 畢 , 還 要 燒 一 種 特 製 的 「 天 公 金 」 , 然 後 燃 放 鞭 炮 。 由 於 拜 天 公 的 祭 品 極 為豐 盛, 所 以 到 了初 十 還 「 有 食 食」 。 十 一 日是 岳 父 宴請 子 婿 的 日 子 、 俗 稱 「 子 婿 日 」 。 十二 日 女 兒 歸 寧 。 連 續 幾 天 吃 多 了 大 魚 大 肉 , 十 三 日 就來 點 清 淡 的 稀 飯 配 芥 菜。 十 四 日 開 始 結 燈 棚 , 新 年 的 歡 樂 就 在 元 宵 燈 火 的 高 潮 中 劃 上 一 個 圓 滿 的 句 點 。
 許 多 地 方 的 客 家 人, 在 正 月 初 一 的 早 餐 都 要 吃 素 。 據 說 年 初 一 吃 一天 素 等 於 全 年 吃 素 , 但 是 年 初 一 常 有 親 友 來 訪, 光 以 素 食 款 待 也 不 太 方 便 , 後 來 便 簡 化 成 了 只 吃 早 齋 。 初 二 婦 女 回 娘 家 時 , 照 例 要 帶 一 些 禮 物 回 去 孝 敬 父 母 。 從 前 時 興 的 「 等 路 」 ( 禮 物) 是 雞 腿 、 綠 豆 餅 及 檳 榔 , 近 來 則 改 用餅 乾、 蛋 捲 、 飲 料 等 。 初 三 「 送 窮 鬼 」 。 以 前 人 認 為 初 三 以 前 掃 地 、 倒 垃 圾 會 把 財 富 也 都 掃 出 去 。所 以 , 一 直 要 到 年 初 三 , 才 將垃 圾收 拾起 來 , 拿 到 郊 外 燒 掉 , 稱 為 「 送 窮 鬼」 , 據 說 這 樣 就 可 以 窮 去 富 來 。 初 五 「 出 年 架 」 , 表 示 新 年 告 一 段 落 。 初 九 天 公 生 ,當 天 不 得 曬 衣 物 , 也 不 能挑 肥 挑 糞 , 以 免 褻 瀆 天公 。初 十「 水 婆 生 」 , 當 天 不 能 洗 衣 服 。
客 家 人 也 有 一 首 新 年 謠 , 勾 劃 出 了 客 家 新 年 的 風 貌: 「 年 到 初 二 , 食 乘 把 膩 膩 ; 年 到 初 三 四, 人 客 來 來 去 ; 年 到 初 五 六 , 有 酒 又 無 肉 ; 年 到 初 七 八 , 家 家 捧 粥 缽; 年 到 初 十 邊 , 依 舊 同 仙 般 ; 年 到 十 五 六 , 食 了 剩 餘 肉 ,耕 的 耕 , 讀 的 讀 。 」

在唐代,請春酒又稱為「傳座酒」,親友們都會藉此機會互相拜訪作客,聯絡彼此感情。

食物:中國人對飲食非常講究,新年期間就更加為甚,食物除了具備色、香、味外,還要「意頭」好,意義在於對新一年的祝福,顯出了中國人迷信的性格。
在南北朝時,食俗有:「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
人們飲椒柏酒是希望自己能像柏樹一樣的長壽。而桃湯、屠蘇酒、敷于散及卻鬼丸都是用來避瘟驅鬼的。五辛盤就是有五種辣味的 菜,可以發「五臟之氣」,吃膠牙餳可以使牙齒牢固,吞生雞蛋則稱為「練形」。在飲椒柏、屠蘇酒時,喝的次序也十分講究,人們必須由少至老地順序喝酒因為 「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同時,人們亦有「喝春酒」的習俗,所謂「喝春酒」,就是主人家邀集親戚朋友相互飲酒祝福,一同沾染春節的喜氣。在唐代,請春酒又稱 為「傳座酒」,親友們都會藉此機會互相拜訪作客,聯絡彼此感情。有錢人家請春酒時,規模會較大,在以前北京的同仁堂藥材舖,就是富室巨賈請春酒的熱門地 點,那裡每年春酒都要連請三天,還搭台子唱大戲。戲碼龐大,必有當紅的名角演出,場面熱鬧非常。
春酒的菜色方面,絕對不會比平日的宴會遜色。其中一份菜單如下:
至於酉守酢之具,則鏤花繪果為茶,十錦火鍋供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忝飥;酒餚則醃雞臘肉,糟鶩風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渣糕耿餅,青枝葡萄, 白子崗榴,秋波梨,蘋婆果,獅柑鳳橘,橙片楊梅。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家人都會在團圓夜(過年的前一夜)一起吃團年飯,飯後大家也要圍坐起來包餃子,因為餃子形似元寶,象徵 財源廣進。有些人會在少數餃子餡裡暗藏一兩枚銅錢,相信吃到的人在那一年就會鴻運當頭。當有客人到來拜年時,我們都多以茶點招呼他們,茶點的款式多不勝 數,都是以甜味為主,這是為了能讓客人嚐嚐「甜頭」。過年請吃點 心,又稱為「端寶」,主人會以別緻的糖果盒盛上瓜子、糖 果、蜜餞、小棗等點心敬奉客人。古時,有一種糖果盒叫「百事大吉盒兒」,裡面有柿餅、荔枝、桂圓、栗子、熟棗等等。這些點心並不是隨便放進這盒的,反之, 各款點心都對應於不同的吉祥話:柿餅象徵事事如意;核桃象徵和和氣氣;橘子、荔枝象徵吉利;棗子、花生、桂圓和栗子則諧音「早(棗)生(花生)貴(桂圓) 子(栗子)」。而在新年時我們亦會吃年糕,有形似的黃金、白銀的黃白年糕,以及狀如銀條的寧波及福州年糕,不但有「發財」的意味,也因為年糕諧音「年 高」,象徵步步高陞。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新丁粄


新丁粄[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客家人吃米饭居多,发展出多元的米食文化。客家人会依岁庆时节时作各类的粄,新丁粄就是其中之一。

新丁粄的由来[编辑]

早期台湾农业社会家中添丁是家族大事,要跟祖先及上苍报告并乞求小孩平安,因此会在元宵节或农历十月中旬制作像红龟糕的新丁粄一个个堆栈起来敬拜天地,感谢老天并乞求小孩能健康长大。
在塔顶的新丁粄染成红色且不压花纹,敬神后新丁粄会分送给亲朋好友分享添丁的喜悦。
新丁粄通常和红龟粄一样,花纹是以象征长寿幸福的龟甲,不过新丁粄不包馅。
新丁粄的作法[编辑]

1. 将糯米、蓬莱米磨成米浆,脱水七分干,成米团。
2. 水滚后,将生米团撕成小块,放入蒸笼,蒸约十五至二十分钟煮熟。
3. 取一份约一斤二两的熟米团,抹上沙拉油,放入模型后,擦上食用大红。
4. 食用时可将新丁粄切成长条状,放入少许油煎成金黄色,洒上盐水再煎干即可食用。或是不加盐水,在煎成金黄色后,沾蒜泥、辣椒、 酱油一起食用。
新丁粄赛[编辑]

东势客家新丁粄赛是全台罕见的元宵节民俗,固定于每年的元宵节夜晚时举办,而挤往镇上各里看新丁粄者人山人海,比春节还要热闹。
粄为客家话,闽南话则称为粿,东势新丁粄起源于早期的农业社会,因重男轻女观念浓厚,于是产生重视“出丁”风俗,此外主要是为叩谢伯公(土地公)添丁赐福因而得名。
每年元宵节时的夜晚,以各庙宇为中心成立新丁粄会,若是本年家中有添新丁、新孙、新曾孙或家有新婚等喜事者,必须于次年的元宵节制作红龟粄到庙中祭祀神祇,会员人数有多少,红龟粄就要作几块,并让所有的会员分享,而在众多的红龟粄中需选一个做得最大最重者,由公会公开表扬并发给奖金,参加者为夺头彩,自然越作越大,使得竞争十分激烈,往往一块红龟粄重二、三十斤,数十块摆在一起,相当地壮观,成为东势地区客家人过元宵节的一大特色。

成語故事:醍醐灌頂


成語故事:醍醐灌頂

作者﹕宇文龍 整理

【大紀元7月8日訊】成語「 醍醐灌頂」源於佛教用語,比喻以智慧灌輸於人,使人徹悟。
「醍醐」是指從牛乳中反覆提煉出的精華。在涅槃經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並將它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佛性」等。

「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徵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捨黎(規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疏》卷十五)

唐詩中就有引用「醍醐灌頂」的。像顧況的《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白居易的《嗟落發》:「有如醒醐灌,坐受清涼樂。」又有《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醒醐灌頂,甘露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