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毽子,古稱拋足戲具

毽子,古稱拋足戲具,是一種用羽毛或紙、布等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做成的遊戲器具。踢毽子是在中國朝鮮半島傳統盛行的一種遊戲。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並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 」


歷史[編輯]

清代畫家沈慶蘭繪《童兒娛毽圖》
朝鮮傳統踢毽陶像
中國的踢毽子運動歷史久遠。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寧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洒自然。朝鮮半島則於三國時代傳入。

製作[編輯]

現代製毽的其中一種方式
傳統手工制毽方法是首先用一塊布片裹住一枚銅錢,裝布頭從銅錢中間的孔中翻上來,再拿雞毛或條狀的紙、布穿在錢孔中,然後用線紮好即可。也可用裁成圓形舊報紙穿孔疊起代替銅錢。也有以紙代替雞毛的做法。除了使用雞毛之外,還可使用鵝毛、鴕鳥毛、較硬的塑料布剪成的細長條穗子等等各種物料代替雞毛。但現代的毽子製作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手工製作的特色毽子已經只限於作為裝飾品和擺設。
在中國,毽子的種類很多。現在除了市場出售的毽球和毽子外,一般花毽愛好者都是喜歡用自己做的毽子。因為自己製作的毽子,美觀實用,得心應手,很適合自己的踢法。

動作[編輯]

踢鍵子
不算躍起動作在內,踢毽子的基本動作共有8種,即:
  • 盤:用腳內側向內抬起向上或向前踢毽子;
  • 繃:用腳面向前抬起踢毽子;
  • 拐:一腿向身體外側彎曲抬起,用腳外側向前踢毽子;
  • 磕:用膝蓋或大腿正面向上或向前踢毽子;
  • 抹:一腿從支撐腿後面繞過,用腳內側或腳底踢毽子;
  • 背(發音為「杯」):一腿向身後擺動彎曲,用腳底向身前踢毽子;
  • 勾:背對毽子即將飛行的方向,向上抬腿用腳面向身後踢毽子,此動作是毽球比賽僅有的兩種進攻動作之一;
  • 踹(也叫「踏」或「踩」):一腿向上彎曲抬起,用腳底向前踢毽子,謂之「正面踹毽」;身體向一側轉體90度,以該側腿作支撐,另一腿向轉體後的前方抬起,用腳外側向右方也即轉體前的正前方踢毽子,謂之「側踹」;身體向後轉體180度,以該側腿作支撐,用另一條腿的腳底向後也即轉體前的正前方踢毽子,謂之「背(發音為「倍」)踹」。在毽球比賽中有一種將腿向上伸直,然後用腳底向前踢毽子的動作,謂之「高腿踏毽(或『踩毽』)」,是從藤球模仿的動作。該動作難度很高,需要經過長達6個月以上的艱苦的和容易受傷的「拉筋」訓練才能完成,它對年齡層的要求極為嚴苛,超過30歲以上的玩家就很難具備這種進攻能力。這個動作是毽球比賽的最主要進攻動作,但不是踢毽子的傳統動作,所以80%以上的多數毽友難以完成。
其他還有以左右腳完成的對稱的踢毽動作,以及躍起的各種踢毽動作,詳見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的「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書。全國各大書店有售。

比賽[編輯]

毽球以排球的賽例作為本運動的規則(即直接得分制,每局21分;一隊必須贏得足夠的局數才可勝出)。參見2001年由前國家體委批准出版的「毽球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書。另見「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書[1] 。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毽球在競賽規則和技戰術方面都與藤球完全相同或極為近似,而中國競技毽則與上述兩種競賽規則完全相反或極為不同。

參見[編輯]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時不我與】

【時不我與】

注音一式

ㄕˊ ㄅㄨˋ ㄨㄛˇ ㄩˇ

注音二式

sh檢視圖片 b檢視圖片 w檢視圖片 y檢視圖片

相似詞

檢視圖片時不再來、時不我待

相反詞

檢視圖片亡羊補牢

解釋

時間不等待我們。比喻錯失時機,後悔莫及。文選˙嵇康˙幽憤詩:檢視圖片實恥訟免,時不我與。檢視圖片北周˙庾信˙周使持節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檢視圖片方欲討論國恥,伸雪家冤,橫尸原野,是所甘心,時不我與,先從朝露。檢視圖片亦作檢視圖片歲不我與檢視圖片。

成語故事:明鏡高懸


成語故事:明鏡高懸
【明慧學校】“明鏡高懸”在更早的時候卻叫“秦鏡高懸”,為甚麼叫秦鏡呢?這要從秦朝的一面鏡子說起,相傳秦鏡乃是一面寶鏡,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陽宮中。它有一種奇異之處,若從對面來照鏡子,裏面則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撫胸,就能照見體內的五臟六腑,影像十分清晰,纖毫可見。
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國運之興衰……這確實是一件辨真偽、明忠奸,診國病、保江山的國寶。但秦始皇卻只用它來照宮裏的宮娥彩女,但見“膽張心動者”,全部作為有異心者而殺之。秦二世胡亥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殺人如麻,但卻留下了奸臣趙高等指鹿為馬、專權誤國。使顯赫一時,匈奴也為之喪膽的強秦,二代而亡。
漢高祖劉邦初佔秦都咸陽時,蕭何勸他封了咸陽宮、阿房宮等所有宮室,金銀財寶,子女玉帛、鐘鼎狗馬一律不取,僅僅裝走了秦宮裏的所有圖書捲軸、再就是這面鎮國之寶──秦鏡。漢末群雄逐鹿,秦鏡又不知流落何處?直到幾百年後,唐太宗下詔修建永安宮時,才再次出現。
永安宮地基中挖出秦鏡,太宗攜房玄齡與魏徵親臨察看,隨後就留下了這段名傳千古的明鏡之說。
太宗在聽了房玄齡與魏徵對秦鏡的介紹後,慨然說道,“朕要此鏡何用?朕早就得到一面勝於秦鏡千倍萬倍的明鏡了!”說到這兒,房玄齡不解,魏徵卻臉紅,房玄齡問道,“陛下的明鏡何在,指予微臣一睹為快?”於是太宗手撫著魏徵之肩說,“魏愛卿者,朕之明鏡也!”說罷哈哈大笑。
太宗又正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愛卿常進諫於朕,使朕得以明得失興替,難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懸的明鏡麼!為記今日君臣明鏡之會,朕特改此永安宮為大明宮!” 眾皆稱善,於是天下皆傳大明宮之名。
大明宮竣工後,太宗果然以秦鏡為其鎮宮之寶,使其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大明”宮。長安士庶都說,“每夜皆見龍首原上的大明宮裏大放光明敞亮若白晝。”但太宗卻始終沒有搬到大明宮裏去,他一直住在太極宮中,依靠著魏徵等賢能之臣的輔佐,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唐景象。
千年轉瞬即逝,大明宮的輝煌也早已化為塵土,唯有這“明鏡高懸,正大光明”的傳說在中國人的心中依然不滅,也由此照見當今中共國內官吏貪污腐敗,橫行不法的末世亂象。這真是:
願得秦鏡高懸,
不如天下民心,
西來邪靈終滅,
再頌神傳文明。

成語故事:小心翼翼


成語故事:小心翼翼
【明慧學校】《詩經》是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主要是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文學詩歌總集之祖。〈大雅.大明〉篇是在歌頌周文王,他非常的恭敬謹慎,以虔敬的心和美好的德行來事奉上帝,因此得到了許多的福祿。
行動舉止中,不違背應有的德行,他的美德因此彰顯,四方的諸侯國都來歸附。典源又見《詩經.大雅.烝民》。內容則是表述仲山甫的德行,小心恭謹,效法古訓,具有良好的儀容風度。因此天子賦予他重責大任,頒布命令於四方。後來詩中的「小心翼翼」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舉止十分謹慎,不敢懈怠疏忽。
【典源】
◎1《詩經.大雅.大明》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維1>此文王2>,小心翼翼。昭事3>上帝,聿懷4>多福。厥德5>不回6>,以受方國7>。
〔注解〕

(1) 維:語氣詞,無義。
(2) 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里,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3) 昭事:以明德事奉上帝。
(4) 聿懷多福:得到了許多的福祿。聿,音ㄩˋ,發語詞,無義。
(5) 厥德:德行。厥,語助詞,無義。
(6) 回:邪也。
(7) 方國:四方諸侯之國。
◎2《詩經.大雅.烝民》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

,你知道是誰發現並且證明「地球是圓的」呢?地圓說

古代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在海邊發現,最初露出水平線的總是船尾的梢,然後出現帆,最後才看到整個船身,他由此便推測出,地球的表面一定是圓的,偉大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發現,越往北走,看到北極星離地面越高,而越往南走,看到北極星離地面越低。他解釋說,這正是因為大地是圓的緣故。另外,他還根據月食現象和月亮邊緣呈弧形的黑影,推測出地球表面是球形的。到了西元2世紀,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提出了“渾天說”。他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固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肯定了地球是球形的。15世紀下半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地球“球形說”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西元1519年,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率船隊完成了首次環繞地球的航行,人類終於真正認識到地球是球形的。


今日重點人物-哥白尼的生日(2月19日)
  小朋友,你知道是誰發現並且證明「地球是圓的」呢?今天國語日報網站就要來為大家介紹這一位發現「地球是圓球體」學說的偉大人物-哥白尼,讓小朋友認識一下這位傑出的波蘭科學家!
   哥白尼出生於西元1473年2月19日,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富商,所以哥白尼從小過著不虞匱乏的的生活。但是,他的父親卻在哥白尼十歲的時候離開了人間。之後,哥白尼就由他的舅舅扶養。由於,他的舅舅是波蘭屬邦厄姆蘭的主教,所以非常重視哥白尼的教育。在1491年他送哥白尼進入學術中心克拉科就讀,入學之後,哥白尼勤奮讀書、努力向上,尤其對科學非常有興趣,並且攻讀占星、數學和哲學,以及受到中心的布魯茲斯基教授影響對天文學產生極高的興趣。
  1496年哥白尼轉到義大利北部留學,跟隨天文學基諾巴拉從事星象觀測並且在波隆那大學學習教會法。在帕度亞大學獲得教會法的博士學位後,他進入羅馬大學教數學和天文學。由於,他對於托勒密的「行星理論」感到懷疑,便辭去教職轉而回到波蘭行醫救人,這期間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擔任起羅馬天主教的神父。
  私下他致力於研究天象,探討太陽、月亮和行星對恆星的相對運動,由於他的努力,最後終於繪出整個宇宙的全貌,完成了「地動說」理論以及推翻「地球是宇宙中心」學說,寫下了對後世天文學影響極大的「天體運行說」一書。
  雖然,當時的教會與現實社會對他的學說不能認同,屢次受到打壓,但他堅持理想做下去,加上之後不少科學家一一跳出來證明哥白尼的學說是正確的,才保留了他的學說地位。
  哥白尼醫生的身分,不僅是天主教的神父,也是現代天文學的創始者,對於後世研究星象天文有極大的貢獻。而且波蘭人也以哥白尼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為榮,因為他是第一位讓大家知道宇宙的浩瀚無垠與真理的人。

地圓說[編輯]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世紀畫家用來表示地球是圓的圖片,圖上繪有地球的資源
地圓說,是一種認為大地是球形的理論。
世界上最早提出大地是球形並且給出科學證明的是希臘人。地圓說的理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大地是球體這一概念。亞里士多德總結出三個科學方法來證明大地是球形:
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且可以看到一些在北方看不到的新的星星。
遠航的船隻,先露出桅杆頂,慢慢露出船身,最後才看得到整艘船。
在月食的時候,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形狀為圓形。
此後,西方人大多數都認可大地是球形[來源請求],托勒密建立的地心說即基於地圓說之上。中世紀時,羅馬教會將地心說奉為正統,更加速了地圓說的傳播。大發現時代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和現代衛星照片更是直接證明了地圓說。
前4世紀的中國法家思想家慎到就提到「天形如彈丸,半覆地上,半隱地下,其勢斜倚」,慎到認為天體是圓球形的,沿著傾斜的極軸在不停地轉動。[1]戰國時期的另一位政治家惠施提到「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天地一體也」,認為既然天體是球形的,那大地也應如此,支持地圓說。[2]對於天圓地方之說,略早前生活在前5世紀的曾子就有過困惑,當單居離問曾子關於是否有「天圓地方」之說時,曾子反問道:如果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不是有四個角露出來遮掩不住嗎?曾子認為一個半球形的天穹要如何覆蓋在一個方形的大地,可惜曾子沒有進一步深思這個問題,卻用答非所問的方式轉移問題,他引用孔子的話:「天道曰圓,地道曰方」。[3]
印度古代哲學也可能有這種認識。在中國,公元一世紀東漢科學家張衡提出:「地如雞子中黃。」,這並不表明他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張衡的這句話是一句比喻而非嚴密的科學論斷,「天如雞子, 地如雞中黃」是用比喻的手法表明天包地的關係。在19世紀以前,大多數中國人仍然認為大地是平直的。
參考文獻[編輯]

^ 《慎子·外篇》
^ 《莊子·天下第三十三》
^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且來!吾語汝。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第五十八》

費新我

費新我
費新我

費新我(1903.12—1992.5),學名思恩,字省吾,別名立千、立齋,後改名新我,浙江湖州人。擅長中國畫、書法。生前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協江蘇分會顧問,歷任上海萬葉書店編輯室美術編輯、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蘇州市武術協會名譽主席、湖州書畫院名譽院長等。作品有長卷《刺繡圖》、《草原圖》。著有《怎樣畫毛筆劃》、《怎樣學書法》、《楷書初階》、《怎樣畫鉛筆劃》、《怎樣畫圖案》、《毛主席詩詞行書字貼》、《魯迅詩歌行書貼》、《費新我書法集》等。
編輯摘要
編輯信息模塊
中文名:費新我 別名:原名省吾,別名立千、立齋
籍貫:浙江湖州 性別: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03年12月
去世年月:1992年5月 職業:藝術書畫家
畢業院校:上海白鵝繪畫學校 代表作品:《怎樣畫毛筆劃》、《怎樣學書法》、《楷書初階》、《怎樣畫鉛筆劃》、《怎樣畫圖案》、《毛主席詩詞行書字貼》、《魯迅詩歌行書貼》、 《費新我書法集》

費新我書作費新我書作


費新我(1903.12—1992.5),原名省吾,別名立千、立齋,浙江湖州人。久居蘇州,供職於上海、南京。擅長中國畫、書法。1934年學習於上海白鵝繪畫學校。歷任上海萬葉書店編輯室美術編輯,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協江蘇分會顧問、蘇州市武術協會名譽主席、湖州書畫院名譽院長等。作品有長卷《刺繡圖》、《草原圖》。著有《怎樣畫毛筆劃》、《怎樣學書法》、《楷書初階》、《怎樣畫鉛筆劃》、《怎樣畫圖案》、《毛主席詩詞行書字貼》、《魯迅詩歌行書貼》、《費新我書法集》等。
費新我書作

費新我- △曲折多彩的從藝生涯

費新我出身平民,少小時勤奮好學,喜愛圖畫。無師而先習西畫,後從事圖畫範本,應用美術、勞美教材及簡易美術技法等書編繪工作。32歲辭去商店賬房一職,自立畫室,專事研習中、 費新我書作
費新我書作
西畫、書法與拳術。35歲因避日寇進侵之亂,舉家遷居蘇州。先與人合作開設書舖,後又組織“微明畫社”與東齋(今大公園內),授教太極拳與西洋畫。建國後,他於五十年代初注重國畫創作,在市文聯組織下,去吳縣金山體驗生活,從而打下了作人物畫的基礎,得寫生稿60餘幅。歸後,與張晉、餘彤甫、顧仲華等舉辦聯合畫展。展品有《採石工人》、《在金山工地上》、《收工》等。最能代表費新我水平的《刺繡圖》和《草原枚民圖》,刻劃人物形象真實生動,線條明快流暢。曾選送在蘇聯展出,名噪一時。其時也作書法,以楷、行、隸書為多見,規正老實,一絲不苟,但少特色。1957年9月調任江蘇省國畫院為專職畫師。兩年後即56歲時,突患結 ​​核腕關節炎,致使右手病殘不能繼續作書畫。但新我並非因此而終止藝術生涯政協委員改左手執筆以書法。從晉唐入手,上溯漢魏,帖碑互練,忘寢廢食。初時幼拙,但不恥不問,並以“歲月如流,不斷新我”自勉。凡三十餘年孜孜不倦。在書風上從早期追求的“順、熟、巧、正”一改為“逆、生、拙、奇”。達到了“巧拙互用,拙茂巧穩,逆中有順,似奇反正”的藝術效果。尤其到了晚年,作書更具節奏感,抑揚頓挫,乾濕自然,運筆快而不滑,遲而不滯,書雖止而勢猶未盡。喜取逆勢,若逆水行舟,奇拙互生,具有下筆隨意,章法美觀,挺拔雄健,凝煉遒勁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個人書藝風格。1982年赴日本舉辦個人書展並獲成功,名聲大振。1984年應邀去美國觀摩西方藝術並與華裔美術書法界人進行藝術交流。1988年以耄耋之年在蘇州藝石齋舉辦個人書法展。1991年又應新加坡書協之邀,在中華總商會舉行“費新我八八書展”並舉辦書法講座,對其書作的成就尤其革新精神評價甚高。他的作品廣為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所收藏,並大量刻碑以長期陳列。先後出版書畫冊有《楷書初階》、《怎樣畫鉛筆劃》、《怎樣畫圖案》、《毛主席詩詞行書字帖》、《魯迅詩歌行書帖》、《費新我書法集》等。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協會理事、書協江蘇分會顧問、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以及蘇州市武術協會名譽主席、湖州書畫院名譽院長等。


費新我- △眾多著作和藝術成果

啟蒙教材《怎樣畫鉛筆劃》再版十餘次,出版百萬餘冊 費新我書作
費新我書作

創作了不少反映現代題材的新國畫,也以肖像畫見長
代表作:白描《刺繡圖》;五丈長卷《草原圖》 ​​譽為內蒙的“清明上河圖”
各式書法範本、拓片十餘種,書法教學、作品專集多種。
為經濟、文化建設作各種樣式的題寫、為黨政軍民學各界人士書寫,數以千萬計。
費新我書作
費新我書作



費新我- △獨特的書法藝術
真草隸篆俱能,尤以行草見長。融諸體於一身,熔諸藝於一爐。參以畫意,別具章法,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表現出千姿百態,巧拙互用,跌宕有致,縱橫捭闔的個性風格,超大特幅,尤體現其雄強氣勢和時代精神。費新我在書風上早期追求“順、熟、巧、正”,自病臂改用左手書後,仍從楷書入手,繼而北碑、顏書,博取廣採,融會貫通,轉而追求“逆、生、拙、奇”的意境,不為前人法則所羈絆,參以畫意,跌宕多姿,富有強烈的韻律感,達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或許可以說,病臂的災難反而催生了他的藝術新成就,是一件因禍得福的事。尤其到了晚年,用筆抑揚頓挫,墨法乾濕自然,運筆快時不浮華,慢時不滯澀,筆收而勢未盡,章法錯落自然,結體挺拔雄健,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強烈書風。



費新我- △廣泛的國際交流和影響

82年被榮寶齋首次推出對日舉辦個人展覽 費新我畫作
費新我畫作

美國總統卡特競選期間,在唐人街展示“新我左筆”立軸鄧小平訪日,《人民日報》特約刊載中日友好賀詞瑞典柏偉能專程來蘇攝像並撰文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拍攝專題至美國、新加坡交流、講學、辦個展對外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禮品、作品遍及五大洲日本書友組團來蘇掃墓


費新我畫作






費新我- △高度評價
七十年代初郭沫若排以中國書法家第二座次毛澤東說:費新我身殘志堅,以左手練書法,達到爐火純青地步,更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日本、新加坡、美國、台灣媒體稱其為“墨仙”、“書壇李白”、“沒有費新我的真跡,不成其為收藏家”…… 啟功、沈鵬及國外、海外書法家著文、寫詩評論……


徐世昌

徐世昌徐世昌

开放分类:中华民国总统中国人中国总理中国政治人物人物

徐世昌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10月24日—1939年6月5日),1855年生于河南,前清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器重;但他又能与袁保持距离,进退有度,在袁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辞掉总统职务后,多次拒绝日本人的劝诱,不供伪职。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被称为“文治总统”。1918年9月4日,徐世昌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1939年病逝。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徐世昌 别名:卜五

籍贯:直隶(今河北)天津 性别:男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55年10月24日

去世年月:1939年6月5日 职业:政治 东三省总督政治 国务卿其他 红十字会会长

政党:北洋 代表作品:《水竹邨人临帖》;《石门山临图帖》;《晴风露月四竹图》



徐世昌 - 简介

徐世昌

徐世昌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1855--1939),男,清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总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号水竹邨人)。河南出生,直隶(今河北)天津人。远祖籍浙江鄞县。徐世昌先后娶卫辉曹氏和辉县席无棣为妻,曾经在辉县百泉“水竹村”置办田宅。 徐世昌文人出身,昌诗、书、画俱晓。为总统时曾成立北京艺术篆刻学校,即后来中央美术院前身。为了阻止新文化运动的高涨,徐极力鼓吹“尊孔读经”以为抵制。退出政界于天津“退耕堂”过隐逸生活後,藉助僚友门客编撰书籍20余种。著有《欧战后之中国》《退耕堂政书》《大清琨辅先哲传》《书髓楼藏书目》《东三省政略》等书。 徐世昌的书画作品颇有声誉,曾在中国、日本等国画展中展出。

徐世昌 - 大事记徐世昌

徐世昌

徐世昌

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兼任新建陆军参谋营务处总办,是袁世凯的幕僚之一,此後累获擢升。

1904年,袁世凯创建警察,保举徐世昌为巡警部尚书,负责京师的治安。

1907年东北改设行省,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其时东北处于日俄战争之中,清朝的根本被蚕食,徐世昌多所举措,采取开商埠,借国债,连与国,修铁路等一系列措施。并在东北推行新政,以此来抵制日俄对东北的控制。

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黜,徐世昌自请病退,调任邮传部尚书,京浦铁路督办。

1911年5月,清廷设皇族内阁,徐成为仅有的四名汉人内阁成员之一。任协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徐力主起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同年11月袁组织责任内阁,徐改任军谘大臣、加太保衔。至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後方向清室请辞。

1921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徐力辞太保,隐居青岛观望时局变化。

1914年5月,袁世凯据新的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由任徐世昌为国务卿,其时袁世凯称呼徐世昌、赵尔巽、李经义、张骞为“嵩山四友”。次年袁公开推行帝制,徐以局势难卜求去,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

徐世昌

徐世昌

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徐为国务卿。徐在公私两方面为袁尽力。因要求讨袁护国军停战议和遭到拒绝,徐任职仅一月力荐段祺瑞继任。袁世凯死後,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二人不久即发生府院之争,徐以北洋元老资格应邀抵京,先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後又调解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和段祺瑞的矛盾。

黎元洪去职后,1918年10月,徐世昌经皖系军阀操纵的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他标榜“偃武修文”,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2月于上海召开南北“议和会议”,但无结果。

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时,徐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及陆宗舆职务,以缓和全国舆论的反对。在北洋军阀各派系的斗争中,徐世昌惯以元老身份和居间调和者的角色因势操纵。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获胜,控制了北京政府,曹锟、吴佩孚指徐世昌总统为非法,迫其去职,自此徐世昌退出政界,居住天津租界。晚年日本人尝试邀徐出任华北政府职务,徐世昌拒绝参加日军组建的华北傀儡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

1939年6月6日于天津病逝,享年85岁。 

徐世昌 - 个人生平

徐世昌

徐世昌 书画

以晚清封疆大吏而任民国总统者,唯袁世凯、徐世昌二人。而袁世凯不知者少,徐世昌则鲜为人知。盖袁为窃国大盗,祸国殃民,故而臭名昭着;而徐世昌一生则力主和平。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也。

徐世昌,1855年生于河南卫辉,字卜五,号菊存,晚年又号水竹都人、东海居士等。徐世昌远祖由浙江迁直隶,后移居河南。日后发达,凡遇以上三地人士,徐世昌皆称同乡;徐之善于拉关系、交朋友,于此可见一斑。

徐世昌幼年丧父,母教甚严。虽家境贫困,典当以延师教子,并自督课,且重德育。徐世昌回忆说:孩童之时,若有三份食物,便思得其两份,母即予严斥:“今日如此,长大又当如何?!”宁可将食物扔掉,亦不令世昌食。稍长,每一交友,母必察其人品如何,果系贤才,则款以美食;否则立予斥绝之。人见其孤苦,劝其依一县令亲戚,徐母曰:“托人余荫,罔知艰苦,无复有刻厉振兴之心矣”。族人感叹:“汝苦心持家教子,异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徐世昌16岁时开始课人兼自学,以经营薪米;17岁因善书小楷,随叔祖父充县衙文案及家庭塾师;18岁为某知府治函札兼会计,以文会友;24岁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遇袁世凯,一见倾心。袁见徐青衣敝履,虽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与满腹经纶,赞道:“菊人,真妙才也!”当时徐世昌无钱赴应天府应多试,袁即赠银两百两,使世昌兄弟得已成行,并同时中举;四年之后,世昌又中进士,先援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援编修。张之洞(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李鸿藻(翰林院掌院学士)为其师长。编修为七品官,俸银甚少,生活清苦。人劝其外放知州、县,未从。因京官具有接近上层勿州迁亡优势。然而世昌在翰光一住9年,未办过一次学差、试官之类有利之事;但他并不急功近利,而是积极结交,疏通上下,同时勤苦读书,关心时事,作好各方面准备,以待时机。

翰林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为科场尖子而设的最高机构,凡以科举进身之文士,无不孜孜以求。但徐世昌因不见宠于大学士李鸿藻,李认为徐“虚矫过人”,而不是发达。但徐世昌向李介绍袁世凯,通过李鸿藻,袁为李鸿章所常识,向朝延推荐他督练新军,却成为袁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成为徐仕途中走向发达的转折点。

徐世昌在翰林院已是“板凳要坐十年冷”,到第十年终于有了转机,袁世凯向清延奏请徐翰林兼管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徐欣然就任。虽然编制、原职、级别均予保留,但总是以高就低;徐却毅然离开翰林院,全力以赴,总揽全军文案并参与机密,袁不在时且代理其职。从此成为袁的得力智囊。

徐世昌到任不久,袁世凯即因克扣年饷、诛杀无辜被人告发,军机大臣荣禄与陈奎龙负责查办。徐与陈为同榜进士,私交甚笃,乃为袁说项,得以“乞恩姑从免议”,使一场弥天大祸消弥于无形,袁自是对徐感恩不尽。徐世昌在小站练兵工作虽只两年多,但他一来受到袁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称之为兄;二来是翰林出身,受到将领的尊重,皆称之为师;三来工作勤奋,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说》十三册,以新传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成绩卓着,声望很高,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北洋军队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也达到了“以文修武、以军功进身”之目的。小站练兵,是中国军队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袁、徐皆功不可设。徐世昌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近代化军事理论,制订了中西结合的军制、法典、军规、条令及战略战术原则。后来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皆是从小站新军中成长起来的佼佼者。

 徐世昌

徐世昌 书画

徐与袁一样,即有政治野心、也有爱国热情,(袁至少在青年时代不失为一个爱国者)徐在翰林院时曾因甲午战败,与数十名同事联合弹劾李鸿章;值戊戌变法,徐、袁都参与了维新运动。但在关键时刻,当新旧势力交锋、经新势力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时,袁却听信了“军师”徐大哥之言:“旁虽一国之主,然当政日线,势力薄弱;后(西太后)则两朝总持魁柄,廷臣疆帅,均其心腹,成败之数,可以予卜。与其助帝而致祸,宁附后而取功名”。徐世昌一言九鼎。袁深以为然,遂向荣禄告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徐、袁很现实地选择了趋利避害。二人均以戊戌六君子之血染红了顶戴花翎,从此深受后党恩宠,平步青云。诚然,即使当时徐赞表附新党,亦是以卵击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又有几人?不过袁世凯之恶在于阳奉阴违,两面三刀,十分险恶卑劣,故当时有民谣骂袁曰: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国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袁世凯因难逃其责,幕后高参徐世昌亦难辞其咎。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太后西狩,徐世昌随行护驾,得到青睐。张之洞、袁世凯又交章保荐徐世昌,遂得重用。在随后的三年中,他相继涉足清廷政务、财务、军务、学务,1904年,得任中国史上1300年以来最后一次会试之阅卷大臣,也圆了十年翰林来往主考之梦。1905年,奉旨入值军机处(最高军政机关),年底即援军机大臣,署满兵部尚书。这一年徐世昌正好五十岁。以汉人署满人之兵部尚书,有清开国以来尚属首次。

徐世昌获此殊荣,尚未停止升迁的脚步。51岁时朝廷又任徐世昌为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东三省将军事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系从一品级,各省督抚联名奏事,以徐领衔,排在直隶总督袁世凯之前。据查核,清末升迁较快的汉大臣林则徐、曾国藩、袁世凯从入仕到任总督各为20、21、21年,徐世昌虽然也是21年,但东北总督之位高权重,则为以上三人所不及。而在同一年,袁世凯与张之洞皆丧失了具有实权的总督大臣之位,入京担任了奉旨办事的军机大臣。

随着光绪帝与西太后的一同辞世,袁世凯的地位更岌岌可危。因光绪帝恨袁告密出卖之事;三岁溥仪即位,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便一心想替其弟光绪报仇,欲除掉袁,已拟好将袁革职法办的上谕,因奕(军机处首席大臣,早被袁行贿买通)及张之洞极力反对,乃修改谕旨,以袁患显疾为名将袁“开缺回籍养疴。徐世昌时在东北,唇亡未免齿寒,不得不主动奏请开缺,清廷岂敢赶尽杀绝?只将其调任邮传部尚书,虽位列中枢,但其降用,也很明显。

而徐世昌在东北三年之作为,却值得大书一笔。东北三省为清廷皇家之发祥地,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至清末,在徐世昌上任时,东三省在十年之内连遭俄、日两强三次大洗劫,国土大片沦丧,几乎成了两强的殖民地,民办凋残,疮痍满目。亡羊然后补牢。为谋挽救,1906年清廷派载振、徐世昌(皆为军机大臣)赴东北全面考察,并要求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经两个多月数千里路跋涉,徐世昌向清廷提出了《通筹东三省全局疏》,洋洋十万余言,此时徐对治理东北,已成竹在胸。徐世昌一到任,首先针对其不治之原因--“以治兵之职,而辖管理民事之官,所务不同,利害亦异,隔阂既甚,牵制斯多,其终乃无一利之能兴,无一弊之不出”--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总督一人负责制,“举三省全部应办之事悉以委之”,“以一人之力总集群策,复以全国之力倾助车隅之地”。设行省公署,所属各司与督抚一起共同办公,“事则公商,移则会画”,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建立起高效率决策机构和运行机制,同时也适应了晚清推行新政的要求。他强调值此非常之地、非常之时,非改革无以图存。为惩治腐败,更新吏治,徐世昌还推行了一系列具体政策,付诸实施。与此同时,他还大力招贤,尤其重用具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归国人才,并向全国招揽第一流的时务人才,使东北三省“一隅之地,人才济济”;对贪官污吏则严厉打击,杀一儆百。上任数月,即查清并处理案犯数十起。其雄才大略,可见一斑。徐履东之初,财政困窘,入不敷出。他按照以兴办实业为中心,与列强进行商战,富省、强兵、御侮的思路,政弦更张,推行新财政政策,概括为:设立银行,多开商埠,聘用洋员,引进外资,但不设租界,确保主权。在农业方面,鼓励利用“地势广衍、土脉膏腴、雨量充足”之优越自然条件,发展粮食畜牧业。徐氏赴东北之前,当地因气候偏寒,农民尚不知种植小麦。经过考察,徐世昌积极倡导种麦,并向种植者提供国内及日、美良种,复“首弛粮食出口之禁”。“三年之后,东北遍地皆麦,自给而外,兼资运营。至今三省之民奉公(徐氏)为麦之先农”。他还从澳洲引进良种羊和拖拉机,对促进东北农牧业近代化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徐世昌还积极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教。为改造满清八旗子弟的寄生生活,专门设厂办校以“化其气质”,使“八旗人才不可胜用且不必再为筹出路也”。他还抓了清剿土匪、移民屯垦,筹边安氏,修铁路,通电话……都是功德无量之举。

徐世昌

徐世昌 钱币

徐世昌督东北仅两年,东北面貌焕然一新,清廷亲贵载涛“自欧考陆军归国,经奉天(今沈阳)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备具,街市焕然一新,乃宿公署,俨然欧式,益服世昌新政经画,非它省疆吏所及。还朝即力荐其值枢府焉。”世人称东北三省新政为“徐世昌新政”,徐亦为此而自豪。

在应对日俄侵略方面,徐在上任前与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设定的外交方针,一是“以保卫主权为第一急务”;二是“在具体交涉时,为了在主要问题上达到我们的目的,在次要问题上让步也许会复得必要”。徐世昌对日本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予以坚决反击:“必示人以不可攻,而后人不攻;必示人以不可欺,然后人不欺。”在卫护领土主权等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一次,日人在图门至六道沟90余里钉立木桩,暗将我国领土划入韩界(韩界为日侵占)徐令吴禄贞带人连夜拔去,并记上华名里数,钉立标识,使日人目瞪口呆。徐世昌任用与日交涉“着为功劳”的吴禄贞为解决“界务问题”督办,有效地遏制了日本蚕食中国边境领土的阴谋及“满州政策”的推行。

徐世昌在与沙俄侵略方针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同样取得了“已无余憾,为之欣慰”的结果。徐世昌在东北实施近代化建设,使东北开改革之先河,在推进全国近代化进程方面,确实功莫大焉。 徐世昌还与袁世凯共同推出了中国最早的巡警制度,对巩固国本、防止外患、民安其业所起的积极作用,亦应予以肯定。徐世昌在任邮传部尚书时,采取雷厉风行的手段,为中国铁路、电力、邮政、航运等事业的发展,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徐世昌任邮传部尚书一年余,即1909年8月,政任协办大学士,补援军机大臣;一月后又援体仁阁大学士,系清代文臣的最高荣典,也是汉人枢臣中唯一最受朝廷信任者。

徐世昌还在东北时,就已考虑到清廷失势,便未雨绸缪,预谋转中退路。他为人处事十分谨慎,绝不骄矜,以党派示人;他既能符合潮流,大办新政;亦不疏远旧派、权要,可谓兼收并蓄,广结广交,左右逢源,上下畅通,从而为今日重掌枢要铺平道路。看来,“中庸之道”确是在官场上保身保位的灵丹妙药,徐世昌因此而赢得“水晶狐狸”的雅号。

徐世昌重掌中枢,欲行新政,却孤掌难鸣,于是他极力大造舆论,“助袁出山”,但清廷仍忌恨袁,并不理睬徐的保奏。直到辛亥革命义旗高举,清廷欲调北洋新军镇压革命,才不得已把重新启用袁世凯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北洋六镇,从将到兵,一直听命于袁;即使袁回河南闲居,仍在暗中联络,遥控指挥。

满人陆军大臣荫昌,指挥不灵,清廷亲贵慌了手脚,不得不依徐袁共商之六项“出山”条件,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各路军以皆归其节制,南下镇压革命。徐世昌终于完成了一项历史性任务。徐、袁重新联手,袁开始唱主角,二人配合得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先排挤掉唯一的绊脚石--摄政王兼陆海军大元帅载涛--袁以总理大臣的名义直接下令要他率兵上前线便吓得打了退休报告。清廷此时认为唯一放心得下的便是徐世昌,随即加封徐太傅太保,无非要鞠躬尽瘁,效忠清廷。

这时的徐世昌,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其指导思想与袁一样,逐渐由君主专政--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对革命党人的策略也由剿而抚,由抚和而。他们不愿与革命党的对阵,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赶清帝下台,这就避免了一场大内战,最终达到了推翻满清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的目的,这个决策是明智的,值得肯定。为何逼清帝退位,归政于民国?据说还是世昌的妙计--让段祺瑞领衔,以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电发次日,徐世昌为避嫌恳请辞职。1912年2月12日,由张骞主稿的清廷诏书(这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文件!)稿:“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何以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这好恶。是因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思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值此新陈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一诏书标志着大清王朝寿终正寝,但行文却十分得体,给垮台的清廷留足了面子。

据说最后一句是徐世昌塞进去的“私货”,几乎肯定了清廷亡后便是袁世凯的天下。世昌手法之高,谋略之远,令人咋舌。袁世凯出山、逼宫、掌权三部进、导演都是徐世昌。袁世凯即有逼迫清廷退位之功,又有促成南北议和之举,且挟北洋雄师之势--南方只有把临时大总统拱手相让了。即便孙文不是谦谦君子,老袁的总统宝座也是坐定了。更何况,众多革命党人,也都认为:“收拾大局,建设中国,非袁莫属!”  孙中山是明让暗斗,向袁提出“约法三章”企图将这匹野马给以约束。

徐世昌把袁捧上宝座,功莫大焉,一般看法,国务总理一职非徐莫属。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徐此时却激流勇退了。徐世昌有他的独到的思维逻辑。他受清廷厚恩,直到现在还是“护帝太保”;而实则一力助袁,因而进退两难,只能托言因“国变忧愤”,力辞太保,离京闲居,暂避“一时之谤”。如果马上弃清报袁,于情于理,都不好说。还是先“过渡”一下,方显明迎新辞旧,不露痕迹。而闲居不仕,还可算作不负皇恩的前清遗臣哩。再则目前局势仍动荡不安,袁的宝座还不平稳,不如作个“局外人”以静观变化。

 徐世昌

徐世昌 书画

徐隐居于青岛,行前与袁长谈,袁许以二年为期,但忍不住又于1912、1913两年内两次敦请徐“出山”相助,徐皆婉拒,不为所动。但以他与袁的亲密关系(似已非君臣或主仆关系)、自己在北洋的威望、推行“新政”的成绩、“中庸之道”的政治手腕,超群出众,愈是不出,呼声就越高。

后来发生了刺宋案,国务总理赵秉钧不安于位,而徐世昌并不以袁所请,仍进居幕后;直到1914年袁取得镇压“二月革命”胜利,剪除了政敌,便再次请徐出山,任国务卿之职。徐开始动心。在启程赴京时,其弟世光向他递经陈辞:大哥,你意忘了清室于你可谓皇恩浩荡?前年你还亲口说过“不忘清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议和之际,你曲从袁谋,已为人所议;今再为袁效力,将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义正而辞严,大哥无言以对。徐世昌竟耐不住晚清遗留的寂寞,不愿就此沉沦,终老林下;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务卿之显赫,其诱惑力可谓大矣。何况自谓一旦任职,“英雄”即有用武之地,只要施展才能,为国谋利,博取贤名,不也抵得过“不忠”之谤?徐世昌遂于1915年5月,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北洋人呼之“徐相国”。

袁世凯此时野心急剧膨胀,蓄谋恢复帝制,使袁氏子孙代代为帝。徐世昌却认为帝制实不为可,不得民心;但看看老袁那“哪怕过一天皇帝瘾,死也无憾”的劲头,只得缄口不言,作壁上观;并为辞国务卿,以便将来可以局外人之身分收拾残局,留下转圜的余地。真正老谋深算。

此前,徐世昌曾极力反对袁签订卖国之二十一条,并“罢工”十余日。徐、袁裂痕或许从此产生。徐世昌退居河南辉县水竹村,后自号水竹村人,即出于此。袁称帝后,封徐世昌、张謇等四人为“嵩山四友”,仿汉高祖时“嵩山四皓”,但徐并不买账,因“嵩山四皓”均为隐居不仕之贤者,此封有永不叙用之意,未免欠妥。

徐在日记中大发感慨:人各有志。志在仙佛之乡者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这就标志着徐袁携手时代的结束。

徐世昌此时一定异常失望,自己一向唯袁马首是瞻,为之出谋画策,肝脑涂地;竭力辅佐的结果,实非始料所及。看来这个主子当年的爱国之心早已荡然无存,只知全力经营他的袁家天下。此时再不分道杨镖,那就得同流合污,也背上千载骂名。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好。

徐世昌在袁称帝前即已料定他皇帝瘾过不长,抽身先退,无疑是明智之举。不然,身为老大哥还得去给兄弟皇上下跪,别提有多别扭和难受。后人曾提出疑问:以徐之才干与声望,在辛亥之年,何不自出统兵与南方周旋?其清廷信任(超过信袁),绝对会让徐总统北方兵马;其二,徐在北洋诸将中亦有威望,袁不得出,必唯徐与首是瞻;其三,不难与南方组成联合政府。如此,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则非徐莫属,以后也不政出现南北纷争、复辟倒退之局。然而,徐世昌毕竟只是徐世昌,他之所以甘愿将千载良机拱手让人,甘为人后,一定也经过深思熟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如出此举,由自己逼退清帝,是为不忠;撇开老袁,是为不义;知而为之,是为不智。再则徐生性稳重,当条件基本具备时,方能放手一博,为在东三省时;风险太大之高则宁可观望,他绝不是那种“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之人;他的人生信条恰恰相袁相反。故而政见一致时,能刚柔相济,优势之补,相得盖彰,而一旦政冗相左,又不能撕破脸皮,便只能自谋后路,明哲保身了。

徐世昌

徐世昌 钱币

老袁一死,徐见国事难为,便又隐居水竹村。此后曾应黎、段之请,调解过“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时,保皇派康有为等曾寄希望于徐世昌;徐也曾一度动心,因他对北洋纷争不已感到灰心,欲在复辟后掌握实权,干一番事业。后获知日本并不支持,乃知难而退,力劝张勋解除武装,恢复共和,并保证其身家安全。同时他还竭力为溥仪卸罪,继续保全清室,或许为了还掉“人情债”吧,但却受到时人谴责。

1918年,在选举民国第二届总统之际,段祺瑞、冯国璋相持不下,一向两面 讨好的徐世昌遂作为“理想人选”,得任总统。徐居然还请示早已退位的溥仪,“得其恩准”。徐此举意图前清遗臣之好感,但仍然有人讥讽他:“以清太傅而仕民国,早已可见其人!”想面面俱到,往往适得其反;两面讨好,弄不好两面得罪。徐世昌活得也真够累。

徐世昌当总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内战,为此使出浑身解救,但都无甚效果,无非拖延时间,1922年终于暴发了直奉大战。得胜的直系并不感谢徐“一边倒”的支持,在曹锟一再逼宫之下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总统府,迁居英租界,既结束了他五年的总统生涯,也从此结束了他从政40余年的历程。

徐到天津过起了寓公生活。他出身翰林,博学多才,文章诗词书画皆精,传统文化造谐很深。退隐后,在北京班大人胡同设立“徐东海编书处”,历时年,编《清儒学案》208卷,并创作诗词5000余首,楹联一万余对,多为质量上乘之作。如不从政,成为国学大师,或书画名家,当无问题。

1933年,日寇欲徐世昌出来组织傀儡政权,被断然拒绝。1939年春,徐患膀胱炎,医生建议到北京治疗,因怕被日人劫持,坚持不去,遂病逝。终年85岁。

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褒扬:徐世昌,国之耆宿,望重群伦。比年息影津门,优游道素。寇临华北,屡思威胁利诱,逞劂阴谋,独能不屈不挠,凛然自守,亮风高节,有识同钦。

徐世昌 - 人物评价

 徐世昌

徐世昌

综观徐世昌一生,他当然不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品德上也算不上完美,但也承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精神风貌,学识广博,推行新政,热爱国家,坚持和平,崇尚自然,既非一般无聊政客可经,更非那些拥兵自重利欲董心、祸国殃民的旧军阀可比。 

徐世昌有“总统诗人”之美称,终身作请不缀,1918年辑印《水竹村人诗集》12卷,1924年刊行《归云楼题画诗》6卷,至1933年刊行《拣珠录》,共刊行8集76卷,洋洋大观。徐诗“优浙而闲适,简洁而清远,抒写性情,旷然无身世之累”,时间跨度大,内容宏阔。

徐世昌 - 个人书法

徐世昌,号水竹邨人。既是津门一代全才文化名人,为时人所重,又酷爱古砚、古墨,收藏端砚颇多,并将所藏之砚的花纹、题识,一一墨拓而成《百砚谱》一册,成为中国近代惟一一部评砚专著。

徐世昌

徐世昌 书法

1922年6月,徐世昌被派系“逼宫”下野,遂返乡做寓公,开始过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隐逸”生活。他与林琴南、严范孙、赵湘帆、华世奎等名士组成“晚清簃诗社”。如为严范孙题写的一首诗云:诗坛酒垒厌江湖,眼底纵横见此图;花月多情如梦幻,川原有恨入榛芜;客来关辅三霄路,臣本烟波一创徒。此诗恰切地表现了士者飘然山林,宦途如梦的退耕复杂心态,磊落高华,舒卷自如,颇有“超凡入圣”的浪漫。同行评价为“吟咏之功,度越前人”。徐世昌在自己的退耕堂中做到了老有所为,诗、书、画一体三面。诗人往往独行其事,天马行空;书法家则需要具备诗人的某些素养,以进入更高的境界;而画家更要兼诗人与书法家的造诣,才能登峰造极。徐世昌出任大总统后,即自信“深得书法中三味,每日临池挥洒,分增局以上官员”。

他的书法多为行、草体,名重一时,在津门各殿堂里多有其墨迹。如天津老字号“正兴德茶庄”、“成兴茶庄”、“直隶书局”等匾额均出自他的手笔。1919~1926年,徐世昌将其书法作品汇集成《水竹邨人临帖》3册、《石门山临图帖》1册,刊印发行。他的书法大宗为对联,其余为条幅、册页之类。

徐世昌六岁开始学画,善画山水、松竹,尤其喜欢绘制扇面,造诣甚高,而且是每画必诗,一般不轻易送人,故他的绘画真迹少于书法遗迹。他的代表作《晴风露月四竹图》极为出名,人称:“画中晴竹,振雨露声;风竹摇曳飘洒,露竹沐甘浸润;月竹清漪宜人,为竹作中之精品。”该图为民间所收藏,民初作品,以六尺引卷作朱砂笔。1920年,徐世昌以大总统身份成立“国画研究社”,聘国画大家周肇祥主其事,同时拨巨额公款,明令成立北京艺术篆刻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由陈师曾任校长,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任教。徐世昌下野之后,周肇祥仍将名人画作送往天津徐宅,请其为之鉴赏评论,还不时与徐世昌研讨中国绘画艺术问题。“国画研究社”曾与日本画社共同举办过国际联合画展,分别在中国、日本及其他世界各地展出。徐世昌也有作品送到展会展览,获得中外各界的一致赞誉。“平淡天真,意趣高古;笔锋凌厉,状如削玉;诗画相映,书画同体;神韵相连,清爽不凡。”徐世昌的粉墨花卉、松竹以及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品位高雅,神韵仙体,在民国画坛声誉颇高。 

徐氏行书,学苏轼稍瘦劲,整幅作品明朗、流畅、一气呵成。

徐世昌 - 家庭情况

徐世昌

徐世昌 书画

徐世昌无子,两个女儿早亡。其二弟徐世光的长子徐绪直过继为徐世昌之子。徐世光为光绪壬午举人。辛亥革命 后,袁世凯任命其为濮阳河工督办,袁死后徐寓天津,皈依道院,办“道德社”,曾为天津世界红十字会会长。徐绪直早亡,生子徐延东、徐延同,皆已故世。惟徐延东留子徐保慈,现在天津市河北区第三职工中学任教,夫人于廿五塑料厂退休,生两女,一于南开大学毕业,在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工作;一在外资企业工作。据徐保慈介绍,徐世昌如夫人王雅茹生有两女皆已故世。女婿许大谆在河南任省政协委员。徐世昌近支显然衰落了。

另一支在天津久居的是徐世昌十弟徐世璋的后人。徐世璋曾任交通部次长兼铁路督办,交通银行副总裁,又曾兼任中国国际运输局局长,饥饿救济会会长,币制局局长,1922年随徐世昌下台而去职,在天津做寓公,后曾任铁路学院名誉校董,天津耀华中学董事,工商学院董事长,东亚毛织公司董事,拥有大量房产,收藏文物字画,尤以集玉著称,是天津市知名人士。1954年逝世,遗嘱将全部古玉、砚、玺印等捐给国家。其后人有女儿徐绪年(天津人民医院退休);徐绪如(一中心医院退休);徐绪玲现在天津人民图书馆工作,其丈夫朱文榘现任天津市人大常委副主任;徐绪璐现居北京,其丈夫为中国驻曼谷大使。

徐世昌 - 主要编著

《清儒学案》

《颜李遗书》

《弢斋述学》

《大清畿辅先哲传》

《欧战后之中国》(巴黎大学荣誉博士论文)

《退耕堂政书》

《东三省政略》

《将吏法言》

《弢养斋日记》

《大清畿辅书征》

《书髓楼藏书目》                                              

徐世昌

徐世昌

《元逸民画传》

《国乐谱》

《古文典范》

《明清八家文钞》

《水竹村人集》(又名《徐大总统诗集》)

《归云楼集》

《海西草堂集》

《退耕堂集》

《竹窗楹语》

《藤墅俪言》

《拣珠录》

《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

徐世昌 - 徐世昌家祠

徐世昌

徐世昌家祠

徐世昌家祠位于卫辉市贡院街内,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民国十年第五任大总统徐世昌所建。总面积5200平方米,其建筑分为四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照壁、山门、石坊、二门、东西厢房、过厅、东西配殿、拜殿、大殿等。位于最前面高大的照壁,仿木结构砖雕额坊,影壁正中内外各镶着五颗谷穗组成的"嘉禾"图案的青石浮雕。影壁两侧为东西华门,两门对称。第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石坊一座,柱和额坊皆为嘉禾图案浮雕,额坊"东海世家",两边柱上刻徐世昌亲笔书写的楷书联:"亭育托燕畿佳气常浮白云观,宗枝分卫水清波远溯绕湖桥"。石坊东面原竖有一高大旗杆,西面建有木结构四方攒尖顶碑亭一座,立《创建汲县徐氏家祠记》碑,为徐世昌书丹。第三进院,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第四进院落,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卷棚灰瓦顶与正殿连为一体,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砌月台,周围有青石雕刻栏杆。

法家

法家[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或未查證內容。 (2012年11月12日) 

請協助添加參考資料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Fa character.jpg

法家系列條目

法家人物

春秋:管仲、士匄、子產

戰國:李悝、吳起、慎到、申不害、

   商鞅、李斯、韓非

法家著作

《李子》

《法經》

《申子》

《慎子》

《商君書》

《韓非子》

本模板: 檢視 討論 編輯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與其他諸子百家主要研究的哲學及宗教不同,法家的研究範圍屬於社會科學。

在中國史學史上,法家是被添加的一個概念,它包容了大部分上述學科的內容,形成一個龐大而多元的「法家理論」,而這些「法家諸子」大多既無師承關係,也不屬同一年代或同一地區,他們的理論不屬同一學科,他們也不稱自己屬於法家。根據中國歷史劃分的法家理論,主要發展沿兩條不同方向進行:

春秋自治諸侯國在私有產權下的市場經濟和重商主義理論,以管仲為代表。

戰國秦漢的君主制中央集權國家下的公有制計劃經濟理論,以商鞅為代表。

目錄  [隱藏] 

1 起源

2 春秋法家

2.1 立法目的

2.2 《管子》經濟學

2.3 管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2.4 其他春秋法家

3 戰國秦漢法家

3.1 立法目的

3.2 計劃經濟思想

3.3 商鞅變法

3.4 中央集權和郡縣制

3.5 考古發現

3.6 史書與考古證據的爭議

4 韓非子「集法家之大成」

5 歷史上的批評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教科書評價

7 其他看法

8 引用

9 代表人物

10 代表著作

11 西方類似理論

12 外部連結

起源[編輯]


在中國歷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管仲,他輔佐齊桓公,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重商主義政策,此舉為齊國獲得巨大財富,兵不血刃而成為春秋五霸第一霸。管仲最著名的是尊王攘夷下的「右石壁謀」:管仲讓齊桓公帶著一塊齊國特產的「彤弓石壁」覲見周天子以表衷心,並勸說周天子各諸侯國應都帶這樣的石壁來覲見,不然就是叛逆。各諸侯只能滿載「黃金珠玉五穀文采布」到齊國買「彤弓石壁」,齊國則對石壁大幅提價,因此發了大財[1]。此事還因尊王攘夷的口號而得到孔子的大加讚賞,《論語》中記載:「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2]。

在這次事件標誌著春秋開始,這之後齊國多次如此操作,對周朝的禮樂制度造成巨大衝擊,齊國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管仲則以第一位法家代表出現在史書中。

"右石壁謀"與「左衽」是「華夷之辯」典源,俗稱「左右之辯」。這裡「左、右」暗示某人的左手和右手,形象地說明了一種「治國之道」。漢語里「左右」是一個動詞,意為「操縱,帶玩弄之意」。

春秋法家[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管子·輕重丁

管子·國蓄

管子·乘馬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商君書·弱民

商君書·內外

立法目的[編輯]

《管子》: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齊國稷下學派慎到:立天子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以為天下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3]

《管子》經濟學[編輯]

供給與需求:「歲有凶穰,故穀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4]「儉則傷事,侈則傷貨;儉則金賤,侈則金貴,金貴則貨賤,故傷貨。貨盡而後知不足,是不知量也。」[5]

價格波動:「物適賤,則且力而無予,民事不償其本。物適貴,則什倍而不可得,民失其用。」[4]

經濟失衡:「民人所食,人有若干灸畝之數矣,計本量委則足矣,然而民有飢餓不食者何也,穀有所藏也。人君鑄錢立幣,民庶之通施也。」[4]

管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編輯]

管仲偏向利用行政壟斷商業手段囤積財富。譬如,行政特許行業「官山海」,囤積居奇「以重射輕,以賤泄平」,對外採用重商主義經濟戰略。齊國在管仲治理下以增加國庫財富為目標,因為依管仲之見,一者因為民眾貧困可使社會就會太平安分,二者國家需要大量錢財以購置兵車打仗。[4]

其他春秋法家[編輯]

越國范蠡經濟調控手段:米價低時國家按基準價購糧,以米價上升到基準價時停止;米價高時國家按基準價拋糧,以存量拋光為止。

鄭國子產在鄭國進行內政改革,頒布相關法令,包括整理田制,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製,建立土地私有產權登記系統,按田畝徵稅等等。

行政:申不害「韓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6]。他主張「形名參同」的行政管理方法:由官員先行向上進行任務預算申報「名」,再以其完成的限期實際成績「形」,進行二者間的差異分析「參同」,來做為對官員的成效考核。

子產使用二百斤鐵鑄造一個鼎器,把新制定的刑書鑄在鼎上,放置於王宮門口,讓百姓都知道新刑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刑鼎」。

戰國秦漢法家[編輯]


戰國時期,與東方諸國不同,中國西部的幾個諸侯國發展公有制和奴隸制經濟,並壓制國內市場和商業發展。

立法目的[編輯]

商君書:「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富則輕賞。……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7]

商君書:「民之外事,莫難於戰……賞多威嚴,民見戰賞之多則忘死,見不戰之辱則苦生。賞使之忘死,而威備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敵,自以百石之弩射飄葉也,何不陷之有哉?民之內事,莫苦於農……故曰欲農富其國者,境內之食必貴,而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則民不得無田。無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貴則田者利,田者利則事者眾!」[8]

計劃經濟思想[編輯]

魏國李悝:李悝的法經出現「盡地之利」的按勞力分配土地給農民耕種,已達到最佳產出配置的計劃經濟。

行政律法:雲夢楚王城雲夢秦簡、睡地虎日書、封泥等體現秦漢時期的伍什連坐、奴隸制、「國家授田制」法條、法例。

商鞅變法[編輯]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繼承李悝的理論進行土地改革,「開阡陌封疆」標準化地塊大小建立國家授田制,「設相告以坐」建立連坐問責,「重市關之租」提升關卡收費和市場租金,「軍功爵」以軍功論爵位廢除世襲貴族,「平斗桶、權衡、丈尺」建立標準度量橫。

中央集權和郡縣制[編輯]

秦朝李斯建立的郡縣制、君主獨裁的中央集權、侵略戰爭為目標,高稅收和重徭役。

意識形態掃蕩:先採用焚書坑儒消除過去的各種宗教哲學流派,之後上「行督責書」,漢武帝時代開始獨尊儒術,形成「表儒內法」(或「儒家法家化」)的古代中國王朝的特色國體。

考古發現[編輯]

目前發現的最早考古證據為中國湖北省雲夢縣的雲夢楚王城大量出土的竹簡-雲夢秦簡和「封泥印」,記錄了大量法條、判例、執行方法和執法經過,可能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流傳過來的,說明那時這裡是奴隸制和計劃經濟的國家形態。

史書與考古證據的爭議[編輯]

商鞅變法土地制度問題:由於西漢的大儒董仲舒認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故中國學者堅持商鞅是私有化土地。而楚地出土的雲夢秦簡明確土地是不能買賣的,另一方面,《商君書》記載又與楚地的「秦律」竹間一致。那只有下列結果:

秦商鞅變法實行土地公有制,董仲舒說的是假的,《商君書》寫的是真的。

秦商鞅變法實行土地私有制,董仲舒說的是真的,《商君書》寫的是假的。

董仲舒所言"民得買賣"中的"民"其實是一種類似農奴的身份,在秦國全民皆為國家之奴隸,故董所言"民得買賣"可能是指奴隸可以買賣流通。

韓非子「集法家之大成」[編輯]


根據《史記》的觀點,戰國時期人物韓非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據說韓非在看了各種學說後,總結出「「法」、「術」、「勢」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必須互相配合地運用」這樣一個「集大成的法家」結論,自此法家被正式總結,並遭到了很多非議,成為一門「隱學」。同時,他又在儒家荀子的理論上吸收了關於人性的簡介,認為人是「天性本惡」,進而他認為這種「惡」不但對普通人,就連親子間關係也是這種特質。根據《史記》記載,韓非子為韓國的公子,只作書《韓非子》,因口吃原因說話不流暢故沒有在韓國有公職,其後入秦國朝見,但被李斯因嫉妒而謀害,故他一直沒有能親自參政。

名家鄧析也曾被列入法家,《四庫全書》將其歸入子部法家類,其首倡「刑名之論」,操「兩可之說」,被視為玩弄巧辯之術,只可列入名家。「刑名不一」,採取混淆概念,尋找司法、行政的漏洞,是法家的對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們作為伴生品,同主流法家一起推進了法家的發展。

歷史上的批評[編輯]


中國歷史上對法家的評價,多認為將人性的灰暗面描述的太過刻薄,而忽略人性的光輝面。

荀子乃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提倡性惡論,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通過「注錯習俗」、「化性起偽」對人的影響,才可以為善。

荀子弟子韓非與李斯,變為法家重要人物,他們將儒家荀子重視的「禮」推進為「法」,以法制來威鎮士大夫與庶民。韓非同時也吸取了道家黃老之術,歸本於老子,講究無為,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

朱熹對法家之批判有二:

一是只見刑名,「蓋老氏之學淺於佛而其失亦淺,正如申韓之學淺於楊墨而其害亦淺」[9];「楊墨之害甚於申韓,佛老之害甚於楊墨,楊氏為我疑於仁,墨氏兼愛疑於義,申韓則淺陋」[10]。

二是慘核少恩,「後世之論刑者不知出此,其於申商之刻薄者,既無足論矣」[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教科書評價[編輯]


戰國時期最受統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

法家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當代必然勝過古代;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主張「法治」。法家是先秦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其變法思想和法治主張具有務實和進取精神,推動了當時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為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

法家這套建立在富國強兵基礎上的以法律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法術勢相結合、實行君主專制主義的治國模式很適合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口味和需要,因此很快成為秦國的治國路線和統治工具。秦在韓非子法家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鞏固統一,另一方面又採取了一系列重賦稅、嚴苛法、濫用民力的政策,遠遠超出了農民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使那些本來有利於經濟、文化發展的措施,在實際上並未起到應的作用。法家的思想導致了秦朝的早亡。[12]

其他看法[編輯]


按現代的學科歸類,法家主要屬於經濟學、法學和行政管理學,不屬於哲學和信仰範疇,法家關注的是如何去實現一個既定的治國目標。在眾多法家書籍里,關於治國目標和他們所行之法的關係卻較少提及。在現代,關注這部分的是立法過程和司法解釋過程。

古代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自從漢武帝之後就陷入停頓,不僅沒有能將經濟學、法學、邏輯、行政學從其中分離出來,卻將大量的治國理論一起歸入法家並貶為「異說」,加之其後科舉也以儒家學說為主,這可能是導致其發展停滯的原因。

引用[編輯]


^ 《管子·輕重丁》

^ 《論語·憲問》,意為「沒有管仲的話,我們都變成蠻夷了!」

^ 《慎子·威德篇》-公元前395年,慎到,趙國人

^ 4.0 4.1 4.2 4.3 《管子·國蓄》

^ 《管子·乘馬》

^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 《商君書·弱民》

^ 《商君書·內外》

^ 《朱子全書》. 第22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第1958頁.

^ 朱熹. 《孟子精義》. 卷6.

^ 《朱子全書》. 第20冊. : 第656頁.

^ 《2009年高考歷史複習資料分類彙編(人教版)》

代表人物[編輯]


春秋時期

齊國管仲

齊國慎到

越國范蠡

鄭國子產

韓國申不害

戰國時期

李悝

吳起

商鞅

李斯

韓非

代表著作[編輯]


《荀子》:性惡篇第二十三

《商君書》

《韓非子》

《法經》

《呂氏春秋》內有部份論級法家思想篇章。

西方類似理論[編輯]


尼可洛·馬基維利(著有《君主論》)

外部連結[編輯]


法家經典

簡體版

繁體版

徐公喜. 朱熹與法家之學.

[隱藏] 檢 論 編

諸子百家

九流十家

儒家 · 道家 · 墨家 · 法家 · 陰陽家 · 縱橫家 · 名家 · 雜家 · 農家 · 小說家

其他

醫家 · 方技家 · 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