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肚兜

肚兜

肚兜又稱“抹胸”,是中國傳統服飾中護胸腹的貼身內衣,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肚兜(dù dōu ),古稱兜肚,上面用布帶系在脖頸上,下面兩邊有帶子係於腰間。關於肚兜的名稱,歷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還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訶子、衵服等稱謂。肚兜的藝術以刺繡為主,也有貼補花紋的。由於它包括縫、繡、剪裁、造型及色彩構成,所以肚兜屬於民間婦女藝術中的綜合表現部分。婦女只為情人、丈夫或兒子繡肚兜;她們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純色(多為紅色)布料做成,略加花邊裝飾而已。繡給情人的肚兜多以戲曲、神話、傳說中之愛情故事為題材以示意;為兒童繡的則以虎、虎吃五毒、蓮(連)生貴子等護生、繁衍主題為內容。肚兜、虎頭鞋、虎頭帽、虎形圍嘴、各種神靈的護生耳枕和布玩具,構成了圍繞生命生殖繁衍主題的配套藝術表現。也可以說是圍繞新生命的成長,或者說是圍繞人生三大禮儀——生、婚、喪中第一個大項目而創作,在民間藝術中形成特殊的領域,很值得繼續研究。
編輯摘要
中文名:肚兜英文名:bellyband
詞性:名詞類別:生活用品
拼音:dù dōu形狀:正方形或長方形
寓意:趨吉避凶、吉祥幸福

釋義/肚兜編輯

1.貼身遮護胸腹的布片。菱形,有的有袋,用以貯物。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像金鑄者,曾經盜去鎔使,惟像首屢銷不化。盜藏之肚兜,日夜隨身。”《恨海》第二回:“車夫一面說著,放下了馬鞭子,把銀子放在肚兜里。”茅盾《林家鋪子》四:“ 壽生一面說,一面撩起衣服,從肚兜里掏出一個手巾包來遞給了林先生。”按,罩在衣外炊事用者,亦有此名, 滬語名為“飯單”, 湖湘間名曰“圍裙”。
2.舊時婦女或小兒用的抹胸。清吳珠泉《續板橋雜記·雅遊》:“至於抹胸,俗稱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小兒用者,今仍常見,惟一般無袋。湖湘間名“兜肚”,睡眠時以免風吹肚臍。

起源/肚兜編輯

titletitle圖冊
關於肚兜,說來話長,其來源可追溯到天
地混沌初開之時。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後通婚,生兒育女,創造了人類最初的服飾——肚兜,目的是用來遮掩人體之羞。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這裡所說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後來的肚兜。先秦稱“膺”,漢謂之“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亦有一說肚兜是楊貴妃為遮掩她和安祿山私通的痕跡而發明的。民間亦有一說肚兜起於漢時,獨身女子因怕被粗魯漢子欺負,所以用布纏胸,再以帶子系至背後,稱之為“縛胸”。

歷史/肚兜編輯

漢代

漢劉熙《釋名.釋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曰:肚兜,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清曹庭棟《養生隨筆》卷一載:腹為五臟之總,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虛弱,更宜加意暖之。辦兜肚,將蘄艾捶軟鋪勻,蒙以絲綿,細針密行,勿令散亂成塊,夜臥必需,居常亦不可輕脫。又有以薑桂及麝諸藥裝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

肚兜肚兜圖冊
明代之後,婦女已
普遍有使用肚兜的習慣,當時叫“兜子”,俗稱抹胸。是用交料兩塊,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兩種款式,一種是短小貼身的,縛於胸腹之間,俗稱“抹胸肚”。另一種是束於腰腹之間的,稱為“肚兜”。《清稗類鈔》記載:“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佈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寒內侵者,俗稱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titletitle圖冊
清代內衣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帶,穿時套在頸間,腰部另有兩條帶子束在背後,下面呈倒三角形,遮過肚臍,達到小腹。材質以棉、絲綢居多。系束
用的帶子並不局限於繩,富貴之家多用金鍊,中等之家多用銀鍊、銅鏈,小家碧玉則用紅色絲絹。“肚兜”上有各類精美的刺繡。紅色為“肚兜”常見的顏色。由此可見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風侵體,更兼有藥療及香囊的功用了。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寫寶釵來至寶玉房中,看見襲人在做針線,原來是白綾紅裡的兜肚,上面扎著鴛鴦戲蓮的花樣,紅蓮綠葉,五色鴛鴦。

圖案/肚兜編輯

肚兜的面上常有圖案,有印花有繡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藍印花布,圖案多為“連生貴子”、“麒麟送子”、“鳳穿牡丹”、“連年有餘”等吉祥圖案。繡花肚兜較為常見,刺繡的主題紋樣多是中國民間傳說或一些民俗講究。如劉海戲金蟾、喜鵲登梅、鴛鴦戲水、蓮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蟲,大多是趨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題。

材質/肚兜編輯

titletitle圖冊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為紅布,成人多為黑布,裡子多用白布。由於肚兜是婦女每天穿著的內衣,時常需要換洗,除了考慮材質、款式的舒適性,同時必須做得牢固,在織繡工藝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脫落。保存的實物來看,肚兜的布料以絲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顏色大多一致,顏色有白、紅、粉紅、藍、淺藍、淺綠、淺黃、黑等。
基本上,肚兜的材質、用色與穿者的年齡、身份地位、經濟能力和地方習俗文化也有著緊密的關聯。一如喜事喜用紅彩。老人崇尚樸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輕人或中年婦女挑選各種不同顏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藍為基調,繡花簡雅素淨;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貴重的綢緞絹絲,其上更是盤金鑲銀、描龍繡鳳,紋樣顯得斑斕飽滿,華麗無比。

造型/肚兜編輯

肚兜形狀像背心的前襟,形狀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對角設計,上角裁去,成凹狀淺半圓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圓弧形。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風格近似一個展開的折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決定兜圍、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筆將設計圖樣直接繪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長寬約三十公分,下端成圓弧型,將頸圍的銳角剪去,再於兩個尖端裝上一對花扣,以便鉤穿金銀鍊條,或固定布帶子,用以系在頸子上。左右兩角則用細布帶固定,並係於腰間。
台灣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狀與圖紋上仍有區別。新竹地區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圓弧形;蘭陽地區肚兜下端較寬,底部呈平直,左右兩側則縮成帶狀。桃園、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不同的是,其肚兜構圖講究飽滿、花紋斑斕多為滿繡。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現存的實物標本中,也可見到兩種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護腹片,此種形式較常見於中部地區及北部客家莊。

作用/肚兜編輯

實用價值
包圍著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溫護腑的功能。成年人肚兜貼身不外露,小孩在熱天露在外面顯得天真爛漫。肚兜里外兩層,兩邊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單層和雙層,有些口袋上還有袋蓋。肚兜的口袋是給小孩裝糖果、玩物、小銅板,大人則放置鑰匙、貴重錢財或小物件。
象徵意義
小孩肚兜上繡有虎頭像、“五毒”圖案,大人以此寄託孩子健康成長。新婚夫婦肚兜上繡有鴛鴦戲水,象征夫妻恩愛。臨潼地區肚兜圖案多用蛤蟆,成為女媧氏後代子孫的護身符,同時是生殖崇拜的象徵。在西府大荔、合陽地區,肚兜呈葫蘆狀,葫蘆、南瓜曾是農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徵多子多福。
相傳在清朝以前的肚兜都是用布條連接在頸間的,但是到了乾隆年以後就有了用銀鍊子系在脖子上的。具體原因是因為劉墉參了乾隆一本,將明朝明陵的木材修葺了清朝的皇宮。因此乾隆就將肚兜的布條改成銀鍊子,象徵著批夾戴鎖,自我懲罰的意思。
時尚意義
titletitle圖冊
時尚就是女人的玩具。無論是神秘古老的文化,還是新潮前衛的科技,統統可以融進“服飾”之中,成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
有人問:你第一眼關注女人身體的哪個部位?有人說是臉,有人說是胸,還有人說是臀,更有人說是腿,但就是很少有人一開始就去注意她們的頸、肩、背。其實,後者才是最不可忽視的部位。人們常說,有的女人耐看,乍看沒什麼,愈看愈美麗;有的女人不耐看,初見驚艷,看久了就生厭。頸、肩、背就是那種耐看的部位,而肚兜則將這些耐看的部位裝點得風情別具。
這些部位既不搶眼,也不驚心,在性感上屬於“內涵曖昧”的角色:含蓄、沉靜、回味濃郁。它們迂迴地,低調地,在你毫不知情之下偷襲你,讓你驚訝、震撼,如指尖輕觸低伏電壓一般酥麻輕癢。那窄細傾斜的肩,由頸部滑下的曲線,沿肩往兩側順流而下,那道曲線美得令人窒息,與腰線到骨盆處向外那種圓弧狀構圖有上下輝映之美,肩頸處微微看到骨骼,顯而不露,隱隱有一種風姿。
細長白嫩的脖頸,使人一見就憐,彷彿一陣風吹過,撒下萬種風情。而背部的風情則在於比例的合度與線條的柔和。由頸根以下,微微向上隆起,然後在腰部上方急速收緊向下,構成一個漂亮的長S形,以至臀部再以圓球狀高高翹起,讓你感受到一種難以抵擋的誘惑。
女人肩、頸的這種風情,往往是穿上了露肩晚禮服,將一頭秀發高高挽起之後,自然流露出來的。然而,近夏的女子,不必再去羨慕穿晚禮服的女人,也不會去在意沒有晚宴的日子。因為這種東方女性的典雅與神秘,正在日益流行的精工刺繡、密釘珠花流蘇,民族味十足的肚兜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用華麗與簡約的理念解構服裝未來風,以全新手法強調民俗,是“肚兜”出現的理由。一根細線牽住頸部,兩條絲帶束住細腰,小小的肚兜,讓年輕女孩把美好的青春展現無遺,特別是潔白的頸、肩、背讓人好生羨慕。在整流器個夏季,把久藏的天真爛漫宣洩在小小肚兜上。
然而,肚兜,並不能讓所有女人錦上添花,穿肚兜的女人肩背不能過於厚實,也不宜太過瘦削。正如有人調侃的那樣:女人的虎背熊腰是男人的噩夢;而只剩兩塊大肩背骨的女人則有如鳥翅。
肚兜,只屬於那些足夠自信的女子。因為肚兜將女性那充滿誘惑力的背部顯露了出來。她們的身材比例要足夠的好,因為,任何一點不足就會讓整體感覺立馬下降,讓人產生奇怪的感覺。然而就肚兜本身材質而言,無論是蕾絲還是彈性細網,水晶珠鑽,桃色亮片則如點點星光把女性襯衣得更加魅力四射;即使是一塊簡單的牛仔布,卻能將少女的不羈與熱情表現得恰到好處;奇異的各種圖案,再配以合適的包袋、頸飾、手鍊、繡鞋、腰帶,則把女性的美麗推至了頂點。
肚兜,那一抹風情,讓人感覺回味悠長,她不同於那些的潮裝,異裝,不一定出自於名家之手,不一點要費多少剪裁的工夫,但是,往往只是這樣簡單的東西,卻又把女性的柔美,性感,等等各種特質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展示著,就如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獨具風味,是民族特色的代表。

習俗/肚兜編輯

婚禮

肚兜在婚禮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時,新娘肚兜內藏滿各種寶貝,每一種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內有曆書一本,桔餅兩個,冰糖一包,小鏡一面,洋銀一圓,及銅、銀各一個。曆書是取押煞之意,桔餅則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鏡代表光明,銅取同心,洋銀即團圓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並與新郎共食桔餅和冰糖。

人生禮儀

titletitle圖冊
在陝西的關中一帶,肚兜往往伴隨著人生
禮儀。婦女有喜後,母親和婆家要為快出世的娃娃縫製肚兜。端午節時,舅舅要給小外甥送肚兜儿。未過門的媳婦也會給未來的丈夫做肚兜。壯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年歲,也會換上新裹肚兒圖個平安;老年人到了“過門坎”的忌年,閨女要為老人做裹肚兒,禱求長壽。不少地方人死後,淨身後先給穿裹肚兒,再穿壽衣。
在山西的大部分地方不論莊稼漢、婦女們,還是娃娃們,一年四季祖祖輩輩都離不開兜肚肚。孩子呱呱墜地,母親準備的第一件衣服,就是紅布兜肚;自此以後外婆家、親戚們年年生日要送兜肚肚;及至長大成人定了親,媳婦也要送兜肚兒……年復一年,日子變了樣,但兜肚的習慣卻沒走樣。

裝飾保健

一塊尺把長的菱形布,繡上花草圖案、麒麟送子、五毒艾虎等吉祥圖樣,上端綴個套環套上脖頸,下面兩頭束帶齊腰束住,一年四季不離身。後腦勺留一撮“長命毛”的孩子,光屁股套一紅兜肚,活潑可喜,不用擔心肚寒;莊稼漢們小憩田頭,烈日之下,脫掉外衣,露出精美的兜肚,既有一番情趣,又炫耀了自家媳婦的女紅;媳婦們穿上兜肚,給孩子餵奶不用擔心肚子受寒……確實,兜肚既是美觀的裝飾品,又是和胃暖肚的保健品。

心願

而今兜肚的用場可能已超出了先民的初衷。山西人不僅用它來護身,而且也把自己祈盼安康幸福美好生活的心願,都寄託在這小小的兜肚上。

現狀/肚兜編輯

肚兜是民間的傳統內衣。近代由於社會的演變,西方機織品的引進,城市百姓首先改肚兜為襯衫、背心。但時至今天,偏僻地帶尚有穿肚兜的遺習,不過只為幼兒製作,為成人所做的似乎不多見了。但是隨著時代變化,神秘古老的肚兜成了新潮前衛的時尚,融進“服飾”之中,成為女人最得意的玩具。

時尚/肚兜編輯

導語
時尚圈從來不乏勇於嘗試、大膽創新的潮人,尤其是走在時尚最前沿的女明星們,古今中外服飾經過稍稍改良就又能掀起一陣時尚風潮,而這一次,被改良的則是極具中國風格的紅肚兜。章子怡、鞏俐、阿Sa、林志玲、白靈、孫儷等一眾女星演繹的性感肚兜,不知愛美的MM有沒有動心呢?
流行
肚兜裝的流行,發端於名女人;名女人,猶如靚麗流行色的發布台。章子怡在國際電影節上以大紅肚兜與雪白肌膚閃亮登場,不知迷倒了多少時尚女孩……『內衣外穿』的潮流,讓許多女明星把本屬內衣的肚兜當作外套甚至禮服穿著招搖過世。

武術寶貝/肚兜編輯

2010年5月1日,中國河南鄭州,2010武林風中美對抗賽,武術寶貝成為現場的焦點。
肚兜寶貝之一肚兜寶貝之一圖冊

發展/肚兜編輯

發展
古代內衣較早的稱謂是“褻衣”。“褻”意為“輕簿、不莊重”,可見古人對內衣的心態。中國內衣的歷史源遠流長,以下所訴的內衣歷史線索是從漢朝開始的。
漢:抱腹、心衣
我國內衣發展史我國內衣發展史圖冊
“心衣”的基礎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 鉤肩”及”襠”就成為“心衣”。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平織絹是漢朝常用的內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稱彩繡)
,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在當時用素色面料來製作內衣的情況是不多的。
魏晉:(十六國):兩當
“兩當”與“抱腹”、“心衣”的區別在於它有後片,“既可當胸又可當背”。材質多為手感厚實、色彩豐富的織錦,雙層,內有襯棉。“兩當”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後傳人中原,屬異族文化。
唐代:訶子
唐代以前的內衣肩部都綴有帶子,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無帶的內衣,稱為“訶子”。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點所決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裝”,她們將裙子高束在胸際然後在胸下部系一闊帶,兩肩。上胸及後背袒露,外披透明羅紗,內衣若隱若現,因而內衣面料考究,色彩繽紛,與今天所倡異的“內衣外穿”頗為相似。為配合這樣的穿著習慣,內衣需為無帶的。“訶子”常用的面料為:“織成”,挺括略有彈性,手感厚實。穿時在胸下紮束兩根帶子即可,“織成”保證“訶子”胸上部分達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著後“上可複乳下可遮肚”,整個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稱“抹肚”。用鈕扣或帶子系結。平常人家多用棉製品,俗稱土布,貴族人家用絲質品並在其上繡以花卉。單的夾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歡襟
“合歡襟” 由後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點。穿時由後及前,在胸前用一排釦子系合,或用繩帶等系束。合歡襟的面料用織錦的居多,圖案為四方連續。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開襟,兩襟各綴有三條襟帶,肩部有襠,襠上有帶,腰側還各有繫帶將所有襟帶係緊後形成明顯的收腰。可見明代女子已深諳凸現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稱“肚兜”,一般做成菱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小馬甲
“小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對襟,襟上也施數粒扣,穿時將胸腰裹緊。“小馬甲”的發展並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特點便成了胸罩。面料以棉、絲為主。

保養方法/肚兜編輯

1.洗滌時在30度以下溫水中手洗,而且要把肚兜翻過來洗,如果用了滴了幾滴香醋的水浸泡一下,這樣洗出來的真絲肚兜柔軟又光滑。
2.洗滌時不宜用鹼性洗滌劑和肥皂洗滌。洗後應該選擇通風處涼乾,避免破損真絲肚兜的手感及色澤。
3.汗濕後的真絲肚兜要馬上洗滌。
4.不要將真絲肚兜掛著堅硬的金屬鉤上以防止綢面損傷。
5.真絲肚兜不穿時不宜放樟腦丸,否則容易脆化。
6.熨燙時溫度以100度為宜,最好墊上襯布。

婦妥

婦妥圖片搜尋結果
拼音:fù tuǒ


  婦妥,人名。商高宗武丁的後妃。商代蔔辭所見武丁的配偶除了婦好(即母辛、妣辛)、婦嬕(妣癸)、婦妌(母戊、妣戊)之外,還有婦嫀、婦周、婦楚、婦蛭、婦杞、婦妊、婦鼠、婦龐、婦妥等60多位,稱爲“諸婦”。婦妥是武丁的王妃之一,已爲學者們所公認。婦妥在蔔辭中的事蹟不多,其事主要見於《甲骨文合集》21793片蔔辭:“乙巳蔔,貞:婦妥子,無若?辛亥子蔔,貞:婦妥子曰狩,若?”這條蔔辭是貞問而這位婦妥之子是否“若”的,“若”是顺從、同意的意思。從第二條對貞來看,是貞問婦妥之子說要去狩獵,同意他嗎?可能是婦妥之子要去狩獵,事先向武丁請示,武丁命令占蔔是否允許。

  有人把婦妥當成小臣妥,那是誤解。從字形來看,婦妥之“妥”的寫法和小臣妥之“妥”的寫法並不一樣,很可能是“奴”字而不是“妥”;從蔔辭記錄來看,婦妥和小臣妥也不是一個人。

小臣妥

 小臣妥
拼音:xiǎo fù tuǒ

,人名,中國商朝武丁時期的女性小臣。蔔辭寫作“帚妥”。商代的蔔辭中未見大臣,隻有小臣,商代的小臣是地位僅次於王的宰輔重臣。小臣的地位非常高,如商湯時期的小臣伊尹,就是湯的相,相當於後來的”一品大員“。不過從蔔辭中可以看到,武丁時期的小臣不是一位,而是有好多位,小臣妥隻是其中之一。

  商代晚期“小臣妥”玉琮一端刻銘文4字,其銘文釋文爲:小臣妥見。“妥”是人名,蔔辭慣例人名從女者皆爲女性。武丁蔔辭說:“戊午蔔,小臣不其女力(左女右力)?”“不其女力(左女右力”,便是問是否生小孩,此小臣自然是個女性。武丁蔔辭里還曾占蔔“小臣冥(娩)嘉”,這個分娩的小臣也隻能是婦妥。目前考據證實的武丁時期擔任“小臣”一職的女性隻有婦妥。(有爭議)

事蹟介紹

 
商晚期小臣妥玉琮
小臣妥玉琮
  武丁時期的蔔辭中有個人物叫“妥”,稱“小臣妥”(見《合集》5578等),根據商代名稱的慣例,名字從“女”一般都是女性,所以“小臣妥”應該是一位女小臣。 蔔辭中記述此人的事蹟有:

  1.祭祀:如蔔辭說“丁酉蔔,爭貞:在丂,妥來囗,二人延囗丁用?”(《合集》228)是說丁酉這天占蔔,蔔官爭貞問:“在丂這個地方,妥送來某樣祭品,由兩個人帶領,可以用來丁祭嗎?”
  2.和人去辦事:如蔔辭說“妥比囗。”(《合集》587正)是說妥和某個人(這個人名字不識)配合共同去辦事。
  3.命令妥去辦事:如蔔辭說“勿令妥南?”(《合集》945正)就是貞問不要命令妥到南方去吧?
  4. 進貢:如蔔辭說“甲子蔔,殻貞:妥氐巫?二告。貞:妥不其氐巫?”(《合集》5658正)這是貞問妥會送來巫嗎?大商的一些巫史甚至官員往往要各方國城邑進貢,故這條蔔辭是關於妥進貢巫師的。還有“貞:妥氐羊?”(《合集》6947正)這是貞問妥進貢來羊的事情。
  5.收取貢賦:如蔔辭說“囗囗蔔,殻貞:妥氐有取?不告。貞:妥弗其氐有取?”(《合集》9075)蔔辭中經常有王命某大臣去“取”,就是到下屬的方國城邑去收取貢賦。這條蔔辭是貞問妥會不會把收取的貢賦送來。
  6.爲妥禦除不祥:蔔辭說又說:“辛醜蔔,禦妥?”(《合集》20059)“禦”通過向神靈或祖先獻祭以禦除不祥,“禦妥”就是爲妥禦除不祥。

  小臣妥另一個稱呼是“子妥”,如蔔辭說“辛醜蔔,禦子妥多妣?”(《合集》20038),這是向“多妣”獻祭爲子妥禦除不祥。根據蔔辭的慣例,武丁時期凡是稱“子某”的都是武丁之子,由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小臣妥本來的身份是武丁的女王子,也就是公主。

  武丁時期的蔔辭中有占蔔小臣是否“娩嘉”的内容,“娩嘉”就是分娩顺利,如:“辛醜蔔,爭貞:小臣娩嘉?”(《合集》14037)、“戊午蔔,小臣不其嘉?戊午蔔,小臣嘉?十月。”(《合集》585正)我們現在知道武丁的小臣中的女性隻有子妥,那麼這個分娩的小臣應該就是子妥。她不僅是武丁的臣子,也是武丁的女兒,所以她分娩的時候,武丁要專門爲她占蔔一下是否顺利。這也是武丁時期的慣例,女王子們分娩,武丁常會給占蔔一下是否“娩嘉”,就是是否生產顺利,如:“庚午蔔,賓貞:子目娩嘉?”(《合集》14034正)、“貞:子媚娩不其嘉?二告。貞:子媚娩嘉?”(《合集》14035丙正),子目、子媚都是武丁的女兒,她們分娩武丁也爲之占蔔。

  小臣妥一直活到康丁時期,如三期蔔辭中有一條說“叀小臣妥囗不作自魚。茲用。”(《合集》27890)小臣妥在武丁朝爲小臣,曆經祖庚、祖甲一直到康丁時代,因此活得年齡可能很大。

辯誤

  
  武丁時期的蔔辭中還有一個“婦妥”,見於《甲骨文合集》21793片蔔辭:“乙巳蔔,貞:婦妥子無若?辛亥子蔔,貞:婦妥子曰狩若?”有學者認爲婦妥也就是小臣妥,這個看法是很有問題的。

  首先,從字的寫法上看(參看圖片),小臣妥、子妥的“妥”的寫法都是從爪從女,釋爲“妥”沒有問題,說是一個人也沒問題;而“婦妥”的“妥”的寫法卻是從又從女,二者絕不混淆,可見從又從女的這個字釋爲“妥”是有很大問題的,雖然現在一些學者認爲和“妥”是一個字,但它極有可能是“奴”的一種寫法,而不是“妥”。

  其次,武丁時期的蔔辭中凡稱“婦某”的都是武丁的後妃,即武丁的諸婦,婦妥也是諸婦之一,從道理上講,武丁絕對不會娶自己的女兒做妻子。

  所以,婦妥不可能是小臣妥,把二人當成一個人是錯誤的。小臣妥即子妥,是武丁的女王子(公主);婦妥則是武丁的嬪妃,二者是不能混爲一談的。

陸令萱(504年-577年),北齊女官

陸令萱圖片搜尋結果

陸令萱(504年-577年),北齊女官。

人物生平[編輯]

原為掖庭女奴,後因當上北齊後主高緯乳母,官至女侍中。565年,高湛禪位太子高緯。自任太上皇,高緯登基後,冊陸令萱為郡君高緯第三任皇后穆黃花之義母,宮中稱太姬(北齊皇后母親尊稱)。高緯掌權初期,陸令萱與和士開並列為高緯最寵信的兩個人物。571年和士開被殺後,陸令萱很快成為皇宮中最能影響操縱高緯的人物,因此成為宮中最有權力的女人。[1]
夫君駱超,連坐謀反之罪而受誅,陸令萱因此發配為掖庭女奴,兒子提婆也收沒為奴。陸令萱發達後,因為想要結好高緯寵愛之宮女穆邪利,所以提議讓自己當穆邪利的養母,己子改姓穆,是為穆提婆。穆提婆為北齊高官,母子二人權傾一時,對北齊政局和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576年,北周發動滅齊之戰,高緯在逃離晉陽的路上,穆提婆棄主投奔周軍,陸令萱因此自殺,高緯下令抄沒其家財,大小子孫全部棄市。穆提婆降周後雖被封為柱國,但不久又被北周武帝懷疑將造反,誅殺。[2]

陸令萱 —— 北齊女官,北齊後主高緯乳母

  北齊女官陸令萱,曾任女侍中之職,為北齊後主高緯乳母。高緯登基後冊為郡君。陸令萱同時也是高緯第三位皇后穆黃花的義母,宮中呼為“大姬”(大通“太”)。生子穆提婆,為北齊高官,母子二人權傾一時,對北齊政局和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北齊末年,君主高緯昏懦荒淫,奸臣弄權,陸令萱身處后宮,以她曾為小皇帝高緯乳母的特殊地位,加之強烈的權欲,使北齊朝中奸邪之臣都聚集在她的手下,任她驅使。她操縱國炳整整八年,亂政禍國,終使北齊王朝君死國滅。
  陸令萱的丈夫駱超曾歸付東魏大將高歡,在孝靜帝時,他謀劃反叛,被殺。其妻陸令萱被沒入皇宮為婢,兒子駱提婆也被沒為宮奴。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廢掉孝靜帝,自立為帝,是為文宣帝,建立北齊。身為宮婢的陸令萱自然也就隨之易主,撥歸到文宣帝的弟弟長廣王高湛的宮中為奴婢。
  陸令萱為人機智精明,辦事幹練,說話得體,善於阿諛奉迎,很得高湛及其胡妃的信任。公元556年,胡妃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高緯。據胡妃自己說,高緯乃是她夢日入裙而孕,且高緯長得眉清目秀,因此,高湛和胡妃對他特別寵愛,特意命令陸令萱為乳母。陸令萱此時已有四十多歲,有過養兒育子的經驗。加之自己小心謹慎,盡心盡力,對小王子看護料理得很好,因而高湛和胡妃對她格外器重,小王子高緯與她也特別親近,稱之為“乾阿媽”。公元559年10月,文宣帝高洋病死,其子繼位,但第二年8月就被高洋的弟弟常山王高演所廢,高演自立為帝,是為孝昭帝。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臺灣光復節

臺灣光復節

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舊稱光復紀念日,定於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官方認為臺灣於1945年當日光復[1],因而制定的紀念性節日[2][3][4]

背景[編輯]

大清帝國甲午戰爭戰敗後,將臺灣、澎湖群島割讓予日本。1945年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投降,並向同盟國簽署《降伏文書》,表明接受、忠實執行《波茨坦公告》之條款,並發布及採取經盟邦統帥或其他經指定之盟邦代表,為實施宣言之目的,而所需之任何命令及任何行動。臺灣總督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於1945年10月25日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發布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的第一條甲項和己項之規定,在臺北公會堂向代表同盟國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投降並簽署受領文件[5],當時的中華民國官方宣布恢復對臺灣、澎湖列島之主權[4],非光復論者則認為當時的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軍事佔領臺灣[6][7]。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明訂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以為紀念。[8][9]
波茨坦公告》公告包含實施《開羅宣言》,即戰爭時期中美英三國發表的新聞公報,宣示協同對日作戰的宗旨(It is their purpose,或翻譯成三國之「意向、用意、目的」,表達參與這場戰爭的目的,要剝奪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後奪得佔領的太平洋島嶼及日本竊取自中國的領土,並「應將」(shall be)東北四省、臺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10][11]。雖有先前承諾,但日本仍擁有臺灣主權一直到簽訂《舊金山和約》時(土地主權的轉移依國際法慣例須以「正式條約」做為依據,並解決一系列戰後的問題),和約載明日本「放棄」臺灣與澎湖,但未載明臺灣與澎湖主權的後續歸屬國家[12][13]

受降典禮[編輯]


1945年10月25日,依照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布的《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甲項的「軍事命令」規定,命令在中國(東三省除外)、臺灣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盟邦將領蔣介石將軍投降,臺灣地區則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受降典禮台上懸掛有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以及聯合國旗(四國國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現於畫面)。李筱峰教授表示,在臺日軍是向同盟國投降,蔣介石只是代表同盟國受降與實施軍事佔領。一向主張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的學者林滿紅也表示當時:「1945年到1952年的臺灣:是國際法上法律地位未定的軍事佔領期」[14]。然而國民黨政府則片面聲稱這是「臺灣光復」。
否定光復論點的人認為1945年當時中華民國只是代表同盟國依照麥帥發布的「軍事命令」對臺灣、澎湖所進行的暫時軍事佔領,領土的轉移依國際慣例則需要簽訂正式條約(即和平協定)才能生效,但是《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都沒有聲明把臺灣、澎湖的主權轉移給中華民國[15]
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對日軍發布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中國(東三省除外)、臺灣及北緯十六度以北之越南境內的日軍應向蔣介石將軍投降。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典禮,於上午10點在臺北公會堂(現為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第十方面軍,代表為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而陳儀將軍則代表蔣介石將軍受降。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臺北市役所(即現今行政院院址)
主要參加人員有
翌年(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訂定受降典禮的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

臺灣光復節歌[編輯]

作詞者: 陳波 [9] 作曲者: 陳泗治[9]
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

有錢難買真情意,有錢難買真爹娘,
今朝重見天和地,八年血戰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加緊建設為國增光,不能忘。

張燈結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民族精神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中華民國地久天長,不能忘。
——《抗戰歌曲選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16][9]

紀念[編輯]

因應週休二日制,依據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2000年12月修正,臺灣光復節屬於不放假的節日,而由相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17][18][19][20][21]
由於臺灣在實施週休二日後,包括光復節在內的許多節日均取消放假,有人認為大部分民眾均已逐漸淡忘此節日[22]

各方觀點

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前參加受降典禮的國民政府軍。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隸屬於「太平洋戰區[23],然而國民政府在受降典禮的橫幅上聲稱臺灣屬於「中國戰區」,國民政府此舉被認為是誤導。[24]
臺灣內外各方對「臺灣光復」抱持南轅北轍的解讀。

國民黨主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編輯]

國民黨主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認為,中美英三國的《開羅宣言》表示「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25],1945年美英蘇擬定的《波茨坦公告》中亦稱開羅宣言之條款「必須實行」,日本投降時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4]

國民黨[編輯]

臺灣光復節是1946年國民政府所訂立的國定假日,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統治權的論述之一,因此「臺灣光復節」在兩蔣時期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紀念活動,而蔣中正父子也會向全國國民發表談話。傾向支持泛藍者認為蔣中正自日本手中取得臺灣,並認為這是中國國民黨乃至於中華民國政府對臺灣的貢獻。

民進黨[編輯]

傾向支持泛綠者等認為中國國民黨政府不比日本殖民政權好——原因在於「臺灣光復」後即因國民政府貪腐失政與種種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累積龐大民怨,釀成影響深遠的二二八事件[26],無數臺灣人與臺籍菁英遇害。臺灣籍人士長期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長期飽受歧視及不平等待遇,臺灣文化倍受壓制,故對「臺灣光復節」持負面和反對態度,史觀上將其稱為「劫收」(國民黨接收中國大陸淪陷區也被當地諷為劫收)[27][28],更負面的說法是「中佔」及「再淪陷」。二二八事件當時的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副領事喬治柯爾,則出書稱其為「被出賣的臺灣」(意即臺灣被美國人出賣給中國)。許多泛綠臺灣人雖不至於反對中華民國,但認為中華民國「光復臺灣」並非中華民國的榮耀,而是國民黨給中華民國的恥辱;不少親綠的臺灣人認為,臺灣數百年來的歷來統治者都是外來政權,中國國民黨政府也不例外,而且到目前還有相當的殖民性格。因此泛綠大多以諷刺的態度來看待此節日。

中國共產黨[編輯]

中國共產黨自2005年以來高調舉行紀念慶祝活動,由大陸作者何池所撰寫的《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指導臺灣革命研究》,宣稱早期中共領導人指導與協助日本統治時代臺籍左翼抗日份子在臺灣的抗日運動。北京政府會邀請臺灣的左翼人士到中國大陸參加紀念中共國慶及臺灣光復節的活動。立場傾向中國大陸的臺灣統派組織如:中國統一聯盟勞動黨等早期左翼人士所組織的團體,也會在臺北街頭紀念這個節日。

原住民[編輯]

2013年10月,臺南市議會原住民議員谷暮·哈就質詢原住民遭到不平待遇,她說,臺灣光復節與原住民有什麼關係?就原住民而言,這是對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她質疑「我們原住民是黃帝的子孫嗎?」「我從不參加國旗升旗典禮,不去抗議就不錯了。」教育局長鄭邦鎮在答詢時表示,相關節慶缺乏主體思維,臺灣都是後來的人在統治,屬於殖民,而不是經由原來住民同意而移入的移民,反而最早到的人被趕走,就像原住民。就他個人看來,「臺灣光復是臺灣的再淪陷日,是國民黨政權來,臺灣才有的節日產物。」[29][30]
2013年10月25日,集結於凱達格蘭大道臺灣原住民各族群代表表示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就是原住民族人痛苦的開始,光復節是原住民族人的受難日,已經受夠了中華民國的奴役,譴責政府侵吞原住民土地、戕害原住民權益。臺灣第一民族黨副主席林光義表示,臺灣原住民並非中華民族,中華民國與原住民更非同一個國家,原住民並不想「回歸祖國」。。[31][32]

主權未定論[編輯]

主張臺灣主權未定的人認為,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只是代表同盟國對臺灣和澎湖實施軍事佔領,並非獲得臺灣和澎湖的主權,因此「光復」之說無法成立[33]。又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隸屬於「太平洋戰區[23],然而國民政府在日軍受降典禮的橫幅上則聲稱臺灣屬於「中國戰區」,國民政府此舉被認為是誤導[24]。日本在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中只表示放棄臺灣和澎湖的主權,未寫明臺灣主權的歸屬。唯一具領土處分性質而被接受公認的「國際條約」《舊金山和約》僅敘明日本放棄臺灣、澎湖,而未就其主權歸屬作任何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