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黄柏

黄柏

目录
“黄柏”在《中国药典》
“黄柏”在《*辞典》
“黄柏”在《中华本草》

《中国药典》:黄柏

【拼音名】 Huánɡ Bò
【英文名】 CORTEX PHELLODENDRI
【别名】 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 川黄柏: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关黄柏:厚2~4mm。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
【鉴别】 (1)本品粉末绿黄色或黄色。纤维鲜黄色,直径16~38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或纺锤形,直径35~128 μm,有的呈分枝状,枝端锐尖,壁厚,层纹明显。草酸钙方晶直径约至2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振摇后,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放置,溶液显紫棕色。
(3)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5ml,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补充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 0.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 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浓氨试液(6:3:1.5:1.5:0.5) 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黄色荧光斑点。
【炮制】 黄柏: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透,切丝,干燥。
盐黄柏:取黄柏丝,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干。
黄柏炭:取黄柏丝,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用法用量】 3~12g;外用适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备注】 (1)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治泻痢合黄芩、黄连;疗黄疸合栀子、茵陈;如配苍朮、牛膝,可用于足膝肿痛、下肢萎软 无力、配合知母、生地、竹叶、木通,可用于小便淋涩热痛;配合白芷、龙胆草,可用于带下阴肿。用治湿热疮疡、湿疹之症,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配黄芩、 栀子等药同用,外用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清虚热以疗潮热骨蒸,泻肾火以疗梦遗滑精,常合知母、地黄等同用。
【摘录】 《中国药典》

《*辞典》:黄柏

【出处】 《纲目》
【拼音名】 Huánɡ Bò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黄柏黄皮树树皮。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原形态】 ①黄柏,又名:黄波罗、黄伯栗。
落叶乔木,高10~25米;树皮外层灰色,有甚厚的木栓层,表面有纵向沟裂,内皮鲜黄色。小枝通常灰褐色或 淡棕色,罕为红橙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小叶柄短,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或近卵形,长5~11厘米,宽2~3.8厘米,先 端长渐尖,基部通常为不等的广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细圆锯齿或近无齿,常被缘毛;上面暗绿色,幼时沿脉被柔毛,老时则光滑无毛。下面苍白色,幼时沿脉被柔 毛,老时仅中脉基部被白色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幼时被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较小;花萼5,卵形;花瓣5,长圆形,带黄绿色;雄花雄蕊5,伸出 花瓣外.花丝基部被毛;雌花的退化雄蕊呈鳞片状,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甚短,柱头头状,5裂。浆果状核果圆球形,直径约8~10毫米,成熟时紫黑色,有 5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谷洪流附近。分布东北及华北。
本植物的果实(黄波罗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黄皮树,又名:灰皮柏、华黄柏。
落 叶乔木,高10~12米。树皮外层灰褐色,甚薄,无加厚的木栓层,内层黄色;小枝通常暗红褐色或紫棕色,光滑无毛。叶对生;单敷羽状复叶,小叶7~15 片,有短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卵形,长9~14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或近圆形,通常两侧不等,上面暗绿色,仅中脉被毛,下面 淡绿色,被长柔毛。花序圆锥状,花轴及花枝密被短毛;花单性,雌雄异株;萼片5,卵形;花瓣6,长圆形;雄花雄蕊6,超出花瓣之外甚多,花丝甚长,基部有 白色长柔毛;雌花退化雄蕊短小,雌蕊1,子房上位,5室,花柱短;柱头5裂。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1~1.2厘米,密集成团,熟后紫黑色,通常具5核。花 期5~6月。果熟期10月。
生于山上沟边的杂木林中。分布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等地。
【性状】 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 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 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
②川黄柏(《得配本草》)
为 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 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 者为佳。
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化学成份】 ①黄柏
树皮含小檗碱、药根碱、木兰花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等生物碱;另含黄柏酮、黄柏内酯、白鲜交酯、黄柏 酮酸、青萤光酸、7-脱氢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根皮含小檗碱、药根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木材也含小檗碱。新鲜叶含黄柏甙、脱氢黄柏 甙、脱氢异黄柏甙、异黄柏甙。干燥叶含金丝桃甙,不含黄柏甙。
②黄皮树
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粘液质等。
③秃叶黄皮树
树皮含四氢小檗碱、四氢掌叶防己碱、四氢药根碱、黄柏碱、木兰花碱及β-谷甾醇。
【药理作用】 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①抗菌作用
黄 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等均有效,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几乎无 效,有报告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效者。就生药而言,黄连抗菌作用较黄柏强1倍。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或很高浓度 (1/100)时呈现抑菌作用,但也有报告获得良好结果的。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从黄 柏提取的盐酸结晶物作肌肉注射,有一定疗效。据称,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
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剂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一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较弱的作用。
②降压作用
黄 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 型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亦可引起迅速、显著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 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苯苄胺、妥拉苏林、利血平 等皆可减弱其降压反应。
③其他作用
黄柏碱或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 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高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 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抑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 (0.05~0.1克/公斤)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据称黄柏有保护血小板的作用,尚待证实。另据报道,黄柏对孑孓(10P.P.M.在18 小时内可杀死62%)、家蝇有杀灭作用。在小鼠身上,与萱草根同服,可降低后者之毒性。
【炮制】 黄柏: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捞出,润进,切片成切丝,晒干。黄柏炭:取黄柏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放凉,晒干。盐黄柏:取 黄柏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晾干(每黄柏片100斤用食盐2斤半,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酒黄柏:取黄柏片,用黄酒喷洒拌炒 如盐黄柏法(每黄柏片100斤用黄酒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黄檗),用刀削上粗皮了,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令蜜尽为度。凡修事五两,用蜜三两。"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珍珠囊》:"苦辛。"
【归经】 入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足大阳经引经药,足少阴经之剂。"
②《医学入门》:"足少阴、手厥阴本药,足大阳引经药。"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
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
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
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
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
⑥《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
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
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
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
⑩《纲目》:"敷小儿头疮。"
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渍。
【注意】 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漆。"
② 《本草经疏》:"阴阳两虚之人,病兼脾胃薄弱,饮食少进及食不消,或兼泄泻,或恶冷物及好热食;肾虚天明作泄;上热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宫寒;血 虚不孕,阳虚发热,瘀血停滞,产后血虚发热,金疮发热;痈疽溃后发热,伤食发热,阴虚小水不利,痘后脾虚小水不利,血虚不得眠,血虚烦躁,脾阴不足作泄等 证,法咸忌之。"
【附方】 ①治小儿热痢下血: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阎氏小儿方论》)
②治痢疾: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黄檗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拂,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千金翼方》)
④治小儿热泻:黄檗,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十全博救方》)
⑤治消渴尿多能食:黄檗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独行方》)
⑥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⑦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黄檗(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省,加酒少许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⑧治热甚梦泄,怔忪恍忽,膈壅舌干:黄檗(去粗皮)一两。搀罗为末,入龙脑一钱匕,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浓煎麦冬汤下。(《圣济总录》清心丸)
⑨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黄檗一斤(放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真蛤粉一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素问病机保命集》珍珠粉丸)
⑩治下阴自汗,头晕腰酸:黄柏三钱,苍术四钱,川椒三十粒,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中级医刊》(3):177,1966)
⑾降阴火、补肾水:黄檗(炒褐色)、知毋(洒浸,炒)各四两,热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六两。上为末,猪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丹溪心法》大补丸)
⑿降心火,益肾水:黄檗三两,砂仁一两半,甘草一两。上为细末,稀糊为丸,如梧棍子大。每服五个丸,用肉苁蓉半两,切碎,用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四沸,去滓,以清酒送下。(《奇效良方》封髓丹)
⒀治时行赤目:黄檗,去粗皮,为末,湿纸包裹,黄泥固,煨干。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蒸熟,乘热熏洗。一丸可用三、五次。(《眼科龙木论》五行汤)
⒁治小儿蓐内赤眼:黄檗,以乳浸,点之。(《小品方》)
⒂治口中及舌上生疮:捣黄檗含之。(《千金方》)
⒃治小儿重舌:黄檗,以竹沥渍取,细细点舌上。(《千金方》)
⒄治口疳臭烂:黄檗五钱,铜绿三钱。共为末掺之,去涎,愈。(《小品方》)
⒅治唇疮痛痒:黄檗末,以野蕾薇根捣汁调涂。(《圣济总录》)
⒆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黄檗、槟榔等分。捣罗为末,以猪脂调敷之。(《圣惠方》)
⒇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妒乳:捣黄檗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干,复易。(《补缺肘后方》)
(21)治痈疽肿毒;黄檗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末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泔水润湿。(《濒湖集简方》)
(22)治男子阴疮损烂:㈠煮黄檗洗之,又白蜜涂之。㈡黄连、黄檗等分,末之,煮肥猪肉汁,渍疮讫,粉之。(《补缺肘后方》)
(23)治小儿脐疮不合:黄檗末涂之。(《子母秘录》)
(24)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檗末,入枯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各家论述】 ①《医学启源》:"黄檗,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瘘厥,腰无力,于黄芪汤中加用,使两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时去矣""二制治上焦,单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
② 李杲:"黄檗、苍术,乃治痿要药,凡去下焦湿热作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并小便不利及黄涩者,并用酒洗黄檗,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小便不通而口渴 者,邪热在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法当用气味俱薄淡渗之药,猪苓、泽泻之类,泻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若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 便不通者,乃《素问》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浓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法当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药治之,黄檗、知母是也。 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治满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 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 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洁古老人言热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遂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药,黄檗、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碾,肉桂一钱为引,热 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汤下,少时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状,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内经》云,热者寒之,肾恶燥,急食辛以润 之。以黄檗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为君,知母之苦寒泻肾火为佐,肉桂辛热为使,寒因热用也。"
③《本草衍义补遗》:"檗皮,走手厥阴,而有泻火补阴之功。配细辛,治口疮有奇功。"
④朱震亨:"黄檗,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也。""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
⑤《汤液本草》:"黄檗,足少阴剂,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檗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活人书》解毒汤,上下内外通治之。"
⑥《医学入门》:" 黄檗,治眼赤、鼻齄、喉痹及痈疽发背,乳痈脐疮亦用。东垣云,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安上出虚哕之蛔虫,单治而能补肾不足,生用而能补阴痿厥,凡下体有湿,瘫 痪肿痛,及膀胱有水,小便黄,小腹虚痛者,必用之,兼治外感肌热,内伤骨热,失血遗精阴痿。抑考黄连入心,栀、芩入肺,黄柏入肾,肾苦燥停湿,柏味微辛而 能淘燥,性利下而能除湿,故为肾经主药。然《本经》谓其主五脏热者,盖相火狂越上冲,肠胃干涸,五脏皆火,以上诸症,皆火之所为,湿亦火之郁而成也,用以 泻火则肾水自固,而无狂越漏泄之患,所谓补肾者,亦此意也。丹溪谓肾家无火,而两尺脉微或左尺独旺者,皆不宜用,惟两尺脉俱旺者最宜。"
⑦ 《纲目》:"古书言知母佐黄檗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黄檗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檗能治膀胱命门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故洁古、 东垣、丹溪皆以为滋阴降火要药,上古所未言也。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 足,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 病。盖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渗,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故叶氏《医学统旨》有四物加知母、黄檗,久服伤胃,不能生阴之戒。""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 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
⑧《本草经疏》:"黄檗,主五脏肠胃中结热。盖阴不足,则热始结于肠胃;黄瘅虽由湿热,然必发 于真阴不足之人;肠澼痔漏,亦皆湿热伤血所致;泄痢者,滞下也,亦湿热干犯肠胃之病;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湿热乘阴虚流客下部而成;肤热赤起,目热 赤痛口疮,皆阴虚血热所生病也。以至阴之气,补至阴之不足,虚则补之,以类相从,故阴回热解,湿燥而诸证自除矣。乃足少阴肾经之要药,专治阴虚生内热诸 证,功烈甚伟,非常药可比也。"
⑨《本草正》:"黄檗,性寒润降,去火最速,丹溪言其制伏龙火,补肾强阴,然龙火岂沉寒可除,水枯岂苦劣可 补,阴虚水竭,得降愈亡,扑灭元阳,莫此为甚,水未枯而火盛者,用以抽薪则可,水既竭而枯热者,用以补阴实难,当局者慎勿认为补剂。予尝闻之丹溪曰,君 火,……可以直折,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按此议论若有高见,而实矫强之甚。夫所谓从其性者,即《内经》从治 之说也,《经》曰:正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者,谓以水制火,以寒治热也;从治者,谓以火济火,以热治热也;亦所谓甘温除大热也,岂以黄连便是正治,黄柏 便是从治乎?即曰黄连主心火,黄柏主肾火,然以便血、溺血者,俱宜黄连,又岂非膀胱、大肠下部药乎?治舌疮口疮者,俱宜黄柏,又岂非心、脾上部药乎?总 之,黄连、黄柏均以大苦大寒之性,而曰黄连为水,黄柏非水,黄连为泻,黄柏为补,岂理也哉?"
⑩《药品化义》:"黄柏,味苦入骨,是以降火 能自顶至踵,沦肤彻髓,无不周到,专泻肾与膀胱之火。盖肾属寒水,水多则渐消,涸竭则变热。若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内经》曰,肾欲坚,以苦坚之,坚即 为补,丹溪以此一味名大补丸,用盐水制,使盐以入肾,主降阴火以救肾水。用蜜汤拌炒,取其恋膈而不骤下,治五心烦热、目痛口疮诸症。单炒褐色,治肠红痔 漏,遗精白浊,湿热黄疸。又膀胱热,脐腹内痛,凡属相火,用此折之,肾自坚固,而无旁荡之患。因味苦能走骨,能沉下,用酒拌炒,四物汤调服,领入血分,治 四肢骨节走痛,足膝酸疼无力,遍身恶疮及脚气攻冲,呕逆恶心,阴虚血热,火气于足者,盖此一味,名潜行散,能散阴中之火,亦能安蛔虫,以苦降之之义也。"
⑾《本经逢原》:"黄柏,生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制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
⑿ 《长沙药解》:"黄柏,泄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伤寒。乌梅丸用之治厥阴伤寒,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食即吐蛔,以木郁则虫 化,郁冲而生上热,黄柏泄郁升之上热,而杀蛔虫也。白头翁汤用主治厥阴病热利下重者,以木郁则利作,郁陷而生下热,黄柏泄郁陷之下热,而举重坠也。《金 匮》栀子柏皮汤用之治太阴病,身黄发热者;大黄硝石汤用之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者;以乙木湿陷,不能疏泄,郁生下热,传于膀胱,水窍不开,溢于经络,则身黄 腹满而发热,黄柏泄湿热而清膀胱也。阳衰土湿,乙木不达,抑遏而生湿热,冲于胃口,则心中疼热;陷于大肠,则热利下重;郁于膀胱,淫于肌肤,则腹满身黄。 黄柏苦寒迅利,疏肝脾而泄湿热,清膀胱而排瘀浊,殊有捷效。最泻肝、肾、脾、胃之阳,后世以此为滋阴补水之剂,误人多矣。"
⒀《得配本草》:" 以黄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盖阴中邪火,本非命门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若肾中真水不足,水中之真火虚浮于 上,宜用二地以滋之,水足火自归脏也。如误服知、柏,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阳飞越,莫可救矣。""命门之火,安其位为生生之少火,出其位则为烁阴食气之 壮火,是畏火也,非急除之不可,川柏、丹皮在所必需。然少火出位,失水之源,用川柏之苦燥,不若丹皮之辛润,为无伤于真阴也。"
⒁《本草求真》:" 黄檗,昔人同知母用于六味丸中,名为知檗八味丸,又用知、檗各一两,酒洗焙研入桂,名为滋肾丸,谓其可滋真阴,此说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 可破。讵知黄檗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泻热。凡病人因火亢而见骨蒸劳热,目赤耳鸣,消渴便闭,及湿热为病而见诸痿瘫 痪,水泻热利,黄疸水肿,痔血肠风,漏下赤白,与乎诸痛疮痒,蛔虫内攻,诊其尺果洪大,按之而有力,可炒黑暂用,使其湿热顺流而下,阴火因而潜伏,则阴不 受煎熬,而阴乃得长矣,非谓真阴虚损,服此即有滋润之力也。故于实热实火则宜,而于虚热虚火,则徒有损而无益。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 火,一见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苦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
⒂《重庆堂随笔》:" 黄檗之功,昔人已详之矣,或竟视为毒药,痛戒勿用,毋乃议药不议病之陋习耶?《经》言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凡下部不坚之病多矣,如茎痿、遗浊、带漏、痿 躄、便血、泻痢诸症,今人不察病情,但从虚寒治之,而不知大半属于虚热也。盖下焦多湿,始因阴虚火盛而湿渐化热,继则湿热阻夫气化,反耗精液,遂成不坚之 病,皆黄檗之专司也,去其蚀阴之病,正是保全生气,谁谓苦寒无益于生气哉?盖黄檗治下焦湿热诸证,正与蛇床子治下焦寒湿诸证为对待。"
【临床应用】 ①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黄柏制成的流浸膏(每毫升相当生药黄柏1克),3岁以下每6小时服3毫升,3岁以上4~6毫升,成人6~10毫 升。治疗20例,年龄最大24岁,最小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8天,全部治愈。轻症治疗后1天即好转,一般约在治疗8天后症状与体征消失,约10天后 脑脊液转为正常。治疗同时仍应于水分、营养及常规护理,并辅以一般对症处理。对于呕吐剧烈的患者,有人试用黄柏甘草汤(黄柏1两,甘草4钱,加水煎成 100毫升)作保留灌肠,首次50毫升,以后每次30毫升,每6小时1次。待呕吐停止后,改为内服。治疗10余例,其中4例自始至终均采用保留灌肠法,疗 效与内服相同。
②治疗细菌性痢疾
内服黄柏干浸膏(0.13克=生药1克),每次0.4克,每日3~4次,治疗31例,全部治 愈。又采用黄柏干浸膏(0.2克=生药1克)每次0.9克,每日4次,连服2~3日,治疗25例,治愈24例。退热平均为2.3天,腹痛及乙状结肠部压痛 消失为4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3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肉眼为4天,镜检为4.7天,粪培养转阴为4.4天。有用盐酸黄柏小檗碱片(每片含盐酸小檗碱 0.04克,相当于生药1克),首剂服0.24~0.32克,以后每4小时服0.12~0.16克,临床症状好转后,改为每6小时给药1次。治疗菌痢83 例,痊愈82例。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1.6天;腹痛消失为4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8天,便次恢复正常为3.8天;粪检恢复正常为4.8天;粪培养阴性为 5.4天。多数病例的临床症状、粪检及细菌培养,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可用黄柏皮切碎晒干,研粉过筛,再用10%酒精泛丸。每次4 克,日服2次,7天为-疗程。观察40例,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3例肠腔粘膜糜烂经2~4疗程治愈2例;16例溃疡经第一疗程愈合者10例,第二疗程愈 合者5例,第三疗程愈合者1例;3例重度充血者,经第一疗程治愈者2例,第二疗程治愈者1例;14例一般充血者,第一疗程治愈10例,第二疗程治愈3例, 第三疗程治愈1例;仅有出血点者4例,于第一疗程全部治愈。采用黄柏生药每次1.5~2钱,每日3次,煎服,疗程8~10天。治疗菌痢156例,痊愈者 90%,基本痊愈者4.9%,大便培养转阴率为96%,阴转时间多为2~6天。其近期疗效似较磺胺为优。
③治疗肺炎
用 0.2%黄柏碱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3毫升,每8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2~3天,减为每日注射2次。治疗儿童小病灶性肺炎6例、大叶性肺炎1例,患儿 热度均于用药后12~72小时内下降至正常,炎症吸收消散平均为9天。实验证明,黄柏碱在试管内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④治疗肺结核
用 0.2%黄柏碱注射液3~6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0例(其中浸润型26例、血行播散型4例;有空洞者古17例),治后病灶吸 收好转者24例,无变化者6例,8例空洞缩小。血沉增高的23例,治后均见减低。副作用有轻微腹泻,注射局部的疼痛,经调整注射液的pH至6.5左右即仅 有酸胀感。一般认为黄柏碱注射液对浸润型渗出为主的炎性病灶有良好的效果,对增殖性病灶则疗效不显。亦有用黄柏干浸膏每日3克,分3饮食后服,3个月为一 疗程。治疗12例,治愈8例,进步和显著进步各2例。一般服药后热度很快恢复正常,咯痰减少,食欲增进,体重增加。
⑤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
用黄柏小檗碱注射液治疗肝硬化4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死亡3例;慢性肝炎19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5例,无效2例,治疗期间未见副作用。
⑥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每晚清洗阴道后,塞黄柏栓剂1枚(每枚重7克,含黄柏碱0.5克),4次为一疗程;对阴道宫颈炎患者,隔日使用1枚。治疗滴虫性阴道炎14例,13例转为阴性;单纯宫颈炎6人,全部治愈。本药对妊娠及未婚者,均可使用。
⑦治疗急性结膜炎
用10%黄柏煎液滴眼,治疗儿童患者474例,每次用1~2毫升冲滴,每日2~3次。由于黄柏质量不同,疗效亦有差别。优质黄柏的治愈率100%(78例),3~4日治愈;劣质黄柏的治愈率为55.8%(158例),在3日内治愈者仅23.96%。
⑧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采 用20%或30%黄柏煎液(滤过冷藏)滴耳。用时先以双氧水洗净外耳道脓液,拭干,而后滴入药液5~10滴,侧卧15分钟。所治76例,有41例合并鼓膜 中央性穿孔。治疗效果:痊愈59例,进步13例,无效4例。与0.5%金霉素甘油溶液及4%硼酸酒精溶液作对照,疗效相似。
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
局部穿刺冲洗后,用黄柏流浸膏的30%稀释液徐徐注入,每侧隔4日注入1次。治疗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
⑩治疗耳部湿疹
用黄柏粉(含小檗碱1.6%)1份,香油1.2份,调成糊状,每日涂药1次。共治疗30例,涂药1~2次后85%以上患者湿烂面干燥结痂,5~7次后均基本好转或痊愈。
⑾黄柏所致过敏性药疹
曾有1例患者用开水冲服黄柏1钱左右,于服药5~6小时后,胸部发痒,继起多个小疙瘩,并蔓延全身,经脱敏常规治疗而愈。事后再用黄柏煎液行皮肤划痕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备注】 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黄柏

1.《别录》:黄檗,生汉中山谷及永昌。
2. 陶弘景: (黄檗),今出邵陵者,轻薄色深为胜。 出东山者,厚而色浅,其根于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一种小树,状如石榴,其皮黄而苦,俗呼为子檗,亦主口疮。又一种小树,多刺,皮亦黄,亦主口疮。
3.《蜀本草》:《图经》云,黄檗,树高数文,叶似吴茱萸,亦如紫椿,皮黄,其根如松下茯苓。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
【拼音名】 Huánɡ Bò
【英文名】 Bark of Chinese Corktree, Amur Corktree Bark
【别名】 檗木、檗皮、黄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2.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采 收和储藏:定植15-20年采收,5月上旬至6月上旬,用半环剥或环剥、砍树剥皮等方法剥皮。目前多用环剥,可在夏初的阴天,日平均温度在22-26℃左 右,此时形成层活动旺盛,再生树皮容易。选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用刀在树段的上下两端分别围绕树干坏割一圈,再纵割一刀,切割深度以不损伤形成层为度,然 后将树皮剥下,喷10×10-6吲哚乙酸,再把略长于树段的小竹竿缚在树段上,以免塑料薄膜接触形成层,外面再包塑料薄膜两层,可促使再生新树皮;第2、 3年连续剥皮,但产量略低于第1年。注意剥皮后一定要加强培育管理,使树势很快复壮,否则会出现衰退现象。剥下的皮,趁鲜刮掉粗皮,晒至半干,再叠成堆, 用石板压平,再晒至全干。
【原形态】 1.黄檗 落叶乔木,高10-25m。树皮厚,外皮灰褐色,木栓发达,不规则网状纵沟裂,内皮鲜黄色。小枝通常灰褐色或淡棕色,罕为红棕色,有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 对生,小叶柄短;小叶5-15枚,披针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11cm,宽1.5-4cm,先端长渐尖,叶基不等的广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细钝齿,齿缝有 腺点,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苍白色,仅中脉基部两侧密被柔毛,薄纸质。雌雄异株;圆锥状聚伞花序,花轴及花枝幼时被毛;花小,黄绿色;雄花雄蕊5,伸出花 瓣外,花丝基部有毛;雌花的退化雄蕊呈小鳞片状;雌蕊1,子房有短柄,5室,花枝短,柱头5浅裂。浆果状核果呈球形,直径8-10mm,密集成团,熟后紫 黑色,内有种子2-5颗。花期5-6月,果期9-10月。
2.黄皮树 落叶乔木,高10-12m。树皮外观棕褐色,可见唇形皮孔,外层木栓较薄。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15,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卵形,长9-15cm, 宽3-5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不对称,近全缘,上面中脉上具有锈色短毛,下面密被锈色长柔毛,小叶厚纸质。花单性,雌雄异株;排成顶生圆 锥花序,花序轴密被短毛。花紫色;雄花有雄蕊5-6,长于花瓣,退化雌蕊钻形;雌花有退化雄蕊5-6,子房上位,有短柄,5室,花柱短,柱头5浅裂。果轴 及果皮粗大,常密被短毛;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直径l-1.5cm,密集成团,熟后黑色,内有种子5-6颗。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地杂木林中或山谷溪流附近。
2.生于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及华北。
2.分布于陕西南部、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抗风力强,怕干旱、怕涝。苗期稍耐阴,成年树喜阳光,耐严寒。幼树易遭冻害,嫩梢易受晚霜为害,致使分叉,干形不良。以选上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或中性壤土栽培为宜。
栽 培技术 用种子、根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10-11月果实呈青黑色较硬尚未开裂时即可采收,堆放,盖稻草,约经10-15d果实变黑有臭味时,取出,捣烂果皮, 淘洗种子,阴干或晒干。千粒重1.5-16g。用育苗移栽法,南方3月,东北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华北3月下旬。秋播可随采随播;春播要在播前1-2月用 湿沙保藏种子或用温水浸泡3-5d,按行距30cm开沟,浇水,将种子均匀播火,覆土,稍加镇压,用稻草覆盖。用种量每1hm2约30-45kg。经 40-50d出苗。出苗后进行间苗,松土除草,结合追施人畜粪尿,培育12年,苗高约60cm移栽。在落叶至新芽萌发前定植为宜。幼苗挖掘后,将根部过长 者适当修剪,按行株距4m ×3m开穴,穴径0.5-1m,深40-60cm,每穴栽1株,填一半士后,将幼苗向上稍提一下,使根部舒展,再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定植半月内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年夏、秋季除草2-3次;春、冬季各追施腐熟饼肥或人畜粪肥,开沟环施,结合培土壅根。
病 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可在5-6月喷敌锈钢400倍液或波美0.2-0.3度石灰硫黄合剂或25%粉锈宁700倍液。立枯病,5月喷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另有煤污病等。虫害有花椒凤蝶幼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牡蛎蚧,可在4、6、9月喷16-18倍松脂合剂或4%杀朴磷酸剂100 倍液加上海机油乳剂150倍液或喷20-25倍的机油乳剂。另有黄褐天幕毛虫、地老虎、蚜虫、蝼蛄等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1)关黄柏树皮呈板片状,略弯曲,长宽不一,厚1-7mm。外表面黄绿或淡黄棕色,平滑,残留栓皮呈发棕色或灰白色,稍有弹性。内表面暗黄色或浅黄棕 色,有细密的纵行纹理。体轻,质硬脆,断面绿黄色或淡黄色,皮层部位颗粒状,韧皮部纤维状,呈裂片状分层。气微,味极苦,嚼之有粘性。
(2) 川黄柏树皮呈浅槽状或板片状,略弯曲,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具纵沟纹,残存栓皮厚约0.2mm,灰褐色,无弹性,有唇形 横生皮孔,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皮层部位略呈颗粒状,韧皮部纤维状,呈裂片状分层,鲜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粘 性。均以皮厚、断面色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1)关黄柏栓皮未除尽者可见木栓层细胞数列,栓内层为数列长方形或近圆形的细胞。皮层狭窄,不及皮厚的1/5,石细胞鲜黄色,成群或单个散 在,多呈不规则类多角形,有的分枝状,细胞壁极厚,孔沟可见,层纹明显,胞腔小,纤维群较少,散在。韧皮部射线宽2-4列细胞,稍弯曲;韧皮纤维束众多, 与韧皮薄壁细胞和筛管群交互排列成层带,纤维黄色,壁极厚,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粘液细胞众多。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及淀粉粒。
(2)川黄柏(黄皮树)树皮横切面构造同关黄柏,区别点为木栓细胞约10余列,部分木栓细胞含棕色物;皮层占皮厚的1/5-1/3,无大型纤维状石细胞。
粉 末特征:(1)川黄柏粉末金黄色。①纤维及晶纤维较多,呈鲜黄色,成束或单个散在,多碎断,纤维边缘微波状,直径18-32μm,壁极厚,有的较薄,纤维 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②石细胞鲜黄色,成群或单个散在,多为不规则分技状,较大,长至200μm,也有类多角形或短梭形,壁极 厚,层纹细密,少数较薄。③草酸钙方晶较多,呈类双锥形、多面体或方形、长方形,直径8-25μm。④粘液细胞类圆形。⑤淀粉粒单粒呈球形,直径 3-8μm,复粒稀少,由2-4分粒组成。⑥筛管分子端壁斜,有复筛板,通常由6-7个筛域组成。⑦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壁稍波状弯曲。
(2)关黄柏粉末呈绿黄色或黄色。特征同川黄柏,但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纺锤形或略作不规则分枝状,长约至170μm,壁极厚,层纹极细密,少数分枝状石细胞壁较薄。
【化学成份】 1.黄檗树皮含小檗碱(berberine)约1.6%,并合少量黄柏碱(phellodend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药根 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白栝楼碱(candicine),蝙蝠葛任碱(menisperine),胍 (guanidine);另含柠檬苦素(limonin)即黄柏内酯(obaculactone),黄柏酮(obacunone)及γ-,β-谷甾醇 (γ-,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7-去氢豆甾醇(7- dehydrostigmasterol),白鲜交酯(dictamnolide),黄柏酮酸(obacunonic acid),青萤光酸(lumicaeruleic acid),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γ-羟基丁烯内酯衍生物(黄柏)Ⅰ、Ⅱ(γ- hydroxybutenolidederivatives Ⅰ、Ⅱ),牛奶树醇-B(hispiol B),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根皮中分离出小檗碱约9%,尚有药根碱,白栝楼碱,黄柏碱。果实中含少量小檗碱,掌叶防己碱;另含挥发油约 2.16%,油中主要成分为月桂烯(myrcene)约92%,还有少量甲基王酮,微量甲基庚酮以及可能是牻牛儿醇的物质。此外还含有南美花椒酸胺 (herculin),5,5’-二甲基糠醛醚(5,5’-dimethylfurfural ether)。叶含黄酮类化合物达10%,从中分离出黄柏甙(phellamurin,鲜叶中约1%),去氢黄柏甙(amurensin,鲜叶中约 0.04%),黄柏环合甙(phellodendroside,干叶中约0.14%),黄柏双糖甙(dihydrophelloside),去氢黄柏双糖 甙(phelloside),去甲淫羊霍异黄酮次甙(nor-icariside),异黄柏甙(phellavin),去氢异黄柏甙 (phella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黄柏的叶还含有生物碱。此外还含有多糖,多糖经水解后阿拉伯糖含量约22%-23%,鼠李 糖约30%,半乳糖和半乳糖醛酸约占47%左右。另外还分得a-(1-4)-链(半乳糖醛酸)半乳糖 [a-(1-4)-linked(galactosyluronic acid)galactose]。
2.黄皮树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 碱,黄柏碱,掌叶防已碱,内酯,甾醇等。果实含赛奥林-NP36(cneorin-NP36),匹西狄醇-A(piscidinol-A),尼洛替星 (niloticin),尼洛替星乙酸酯(niloticin acetate),二氢尼洛替星(dihydroniloticin),N-甲基弗林德碱(N-methylflindersine),黄柏呈 (phellochin),苦楝子酮(melianone),无羁萜(friedelin),4,10-二亚甲基-7-异丙基-5(E)环癸烯酸 [4,10-dimethylene-7-isopropyl-5(E)cyclodecenol]。叶含儿茶糖类化合物。另有报道从黄皮树皮中分离得到 线型呋喃香豆精类化合物。同属植物秃叶黄皮树树皮含四氢小檗碱(tetrahydroberberine),四氢掌叶防已碱 (tetrahydropalmatine),四氢药根碱(tetrahydrojatrorrhizine),黄柏碱,木兰花碱,β-谷自甾醇。从其愈 伤组织中分得小檗碱。台湾黄檗茎和树皮含小檗碱,非洲防已碱(columbamine),药根碱,掌叶防己碱,黄柏碱,芬氏唐松草定碱 (thalifendine),木兰花碱和唐松草芬宁碱(thalphenine)。
【药理作用】 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1.抗菌作用:黄 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与黄连大体相似,但含量较黄连低。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 除外)、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均有效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百日咳杆菌、破伤风杆菌亦有抑制作用;对H37Rv、鸟型 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但浓度达1%时呈现抑菌作用。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H37Rv)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 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黄柏提取物的盐酸结晶物肌肉注射时,有一定疗效。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 剂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不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I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弱的作用。据报道,黄柏酸碱法提取 物制成1:1黄柏液,用灌肠法可治疗菌痢,一般2-4天可痊愈。黄柏理疗液用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总有效率达97.3%。
2.抗真菌作用:关黄柏和川黄柏的乙醚浸提物对新型隐球菌和红色发癣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作用比制霉菌素强,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制霉菌享弱。
3.镇咳作用:黄柏果实的挥发具有镇咳作用,其镇咳成分主要为香叶烯。并从挥发油中分得小檗碱和5,5'-二甲基糠醛醚。
4. 降压作用: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着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 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Xylopinin)亦可引起迅速、显着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 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 均受到抑制。
5.抗滴虫作用:黄柏煎剂,10%浓度与滴虫液1:1混和培养,对阴道毛滴虫有抑制作用。
6.抗肝炎作用:黄柏煎剂6.25-100%体外试验,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黄柏碱对慢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黄柏煎剂,100%浓度,0.3ml/只灌胃,连续7天,能增加小鼠脾空斑形成细胞数。
8.抗溃疡作用:黄柏提取物(去小檗碱)100mg/kg 皮下注射,100、1000mg/kg 灌胃或皮内注射,对乙醇、阿斯匹林或幽门结扎诱发的大鼠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9. 其它作用:黄柏碱和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 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抑 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g/kg)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据称黄 柏酮有保护血小板的作用。黄柏对孑孓(10ppm在18小时内可杀死62%)、家蝇有杀灭作用。此外,还有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
【毒性】 黄柏流浸膏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7g/kg。黄柏碱 腹腔注射 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 69.5mg/kg。黄柏果挥发油 灌胃 对小鼠的 半数致死量为 6.683±0.656g/kg。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水浴温热数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稀盐酸lml与漂白粉少量,显樱红色。(检查小檗碱)(2)取 本品粉末少量,置载玻片上,加乙醇2-3滴,加稀盐酸或30%硝酸1-2滴,加盖玻片,片刻后镜检,见黄色针晶簇。(检查小檗碱)(3)取本品粉末1g, 加乙醚10ml,冷浸,浸出液蒸去乙醚,残渣以lml冰醋酸溶解,加硫酸1滴,放置,溶液显紫棕色。(检查黄柏酮)(4)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0.2g,加 甲醇5ml,密塞,振摇30min,滤过,滤液作供试品液;另取盐酸小檗碱,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别点样子同一 桂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展开,取出,晾干,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黄 色荧光斑点。
商品规格 商品按产区分为关黄柏和川黄柏。川黄柏分二个等级,一等:呈平板状,去净粗栓皮,长40cm,宽15cm以上;二等:长、宽大小不分,厚度不得薄于0.2cm,间有栓皮,余同一等。
【炮制】 1.黄柏: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或切丝,晒干。
2.黄柏炭:取黄相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放凉,晒干。
3.盐黄柏:取黄相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晾干(每黄柏片100斤用食盐2斤半,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4.酒黄柏:取黄柏片,用黄酒喷洒拌炒如盐黄柏法(每黄柏片10O斤用黄酒10斤)。
5.《雷公炮炙论》:凡使(黄檗),用刀削上粗皮了,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晒干,用蜜涂,文武火炙令蜜尽为度。凡修事五两,用蜜三两。
【性味】 苦;寒
【归经】 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注意】 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恶干漆。
2. 《本草经疏》:阴阳两虚之入,病兼脾胃薄弱,饮食少进及食不消,或兼泄泻,或恶冷物及好热食;肾虚天明作泄;上热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宫寒;血虚 不孕,阳虚发热,瘀血停滞,产后血虚发热,金疮发热;痈疽溃后发热,伤食发热,阴虚小水不利,痘后脾虚小水不利,血虚不得眠,血虚烦躁,脾阴不足作泄等 证,法咸忌之。
【附方】 ①治小儿热痢下血: 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 (《阎氏小儿方论》)②治痢疾: 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 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③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 黄檗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 (《千金翼方》)④ 治小儿热泻: 黄檗,焙为末,用米汤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汤下。(《十全博救方》)⑤治消渴尿多能食: 黄檗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饮之,恣饮数日。(《独行方》)⑥治伤寒身黄,发热: 肥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⑦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 黄檗(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⑧治热甚梦泄,怔忪恍忽,膈壅舌干:黄檗(去粗皮)一两。捣罗为末,入龙脑一钱匕,同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浓煎麦冬汤下。(《圣济总录》 清心丸)⑨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 黄檗一斤(放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真蛤粉一斤。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 空心酒下。 (《素问病机保命集》珍珠粉丸)⑩治下阴自汗,头晕腰酸: 黄柏三钱,苍术四钱,川椒三十粒,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中级医刊》(3)∶177,1966〕 11.降阴火、补肾水: 黄檗(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两,熟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六两。上为末,猪脊髓、密丸。服七十丸,空心盐白汤下。(《丹溪心法》 大补丸)12.降心火,益肾水: 黄檗三两,砂仁一两半,甘草一两。上为细末,稀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肉苁蓉半两,切碎,用酒一大盏,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四沸,去滓, 以清酒送下。 (《奇效良方》封髓丹)13.治时行赤目: 黄檗,去粗皮,为末,湿纸包裹,黄泥固,煨干。每用一弹子大,纱帕包之,浸水一盏,饭上蒸熟,乘热熏洗。一丸可用三、五次。(《眼科龙木论》五行 汤)14.治小儿蓐内赤眼:黄檗,以乳浸,点之。(《小品方》)15.治口中及舌上生疮: 捣黄檗含之。 (《千金方》)16.治小儿重舌: 黄檗,以竹沥渍取,细细点舌上。(《千金方》)17.治口疳臭烂: 黄檗五钱,铜绿三钱。共为未掺之,去涎,愈。 (《小品方》)18.治唇疮痛痒: 黄檗末, 以野蔷薇根捣汁调涂。 (《圣济总录》)19. 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 黄檗、槟榔等分。捣罗为末,以猪脂调敷之。(《圣惠方》)20、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妒乳: 捣黄檗末,筛,鸡子白和,厚涂之。干,复易。(《补缺肘后方》)21.治痈疽肿毒: 黄檗皮(炒)、川乌头(炮)等分。为未调涂之,留头,频以米浴泔润湿。 (《濒湖集简方》)22.治男子阴疮损烂: 一、煮黄檗洗之,又白蜜涂之。二、黄连、黄檗等分,末之,煮肥猪肉汁,渍疮讫,粉之。 (《补缺肘后方》)23.治小儿脐疮不合: 黄檗末涂之。 (《子母秘录》)24.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 黄檗末, 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各家论述】 1.《医学启源》:黄檗,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无力,于黄芪汤中加用,使两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时去矣二制治上焦,单制治中焦,不制治下焦也。
2. 李杲:黄檗、苍术,乃治痿要药,凡去下焦湿热作肿及痛,并膀胱有火邪,并小便不利及黄涩者,并用酒洗黄檗、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佐。凡小便不通而口渴 者,邪热在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是绝小便之源也,法当用气味俱薄淡渗之药,猪苓、泽泻之类,泻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若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 便不通者,乃《素问》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法当用气味俱厚,阴中之阴药治之,黄檗、知母是也。 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治满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予诊之曰,此乃毒养太过,膏粱 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难经》 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洁古老人言热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遂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药,黄檗、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碾,肉桂一钱为引,熟 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汤下,少时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状,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内经》云,热者寒之,肾恶燥,急食辛以润 之。以黄檗之苦寒泻热补水涸燥为君,知母之苦寒泻肾火为佐,肉桂辛热为使,寒因热用也。
3.《本草衍义补遗》:檗皮,走手厥阴,而有泻火补阴之功。配细辛,治口疮有奇功。
4. 朱震亨:黄檗,走至阴,有泻火补阴之功,非阴中之火,不可用也。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
5.《汤液本草》:黄檗,足少阴剂,肾苦燥,故肾停湿也,栀子、黄芩入肺,黄连入心,黄檗入肾,燥湿所归,各从其类也。《活人书》解毒汤,上下内外通治之。
6.《医学入门》: 黄檗,治眼赤、鼻皶、喉痹及痈疽发背,乳痈脐疮亦用。东垣云,泻下焦隐伏之龙火,安上出虚哕之蛔虫,单治而能补肾不足,生用而能补阴痿厥,凡下体有湿,瘫 痪肿痛,及膀胱有水,小便黄,小腹虚痛者,必用之,兼治外感肌热,内伤骨热,失血遗精阴痿。抑考黄连入心,栀、芩入肺,黄柏入肾,肾苦燥停湿,柏味微辛而 能润燥,性利下面能除湿,故为肾经主药。然《本经》谓其主五脏热者,盖相火狂越上冲,肠胃干涸,五脏皆火,以上诸症,皆火之所为,湿亦火之郁而成也,用以 泻火则肾水自固,而无狂越漏泄之患,所谓补肾者,亦此意也。丹溪谓肾家无火,而两尺脉微或左尺独旺者,皆不宜用,惟两尺脉俱旺者最宜。
7. 《纲目》:古书言知母佐黄檗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黄檗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檗能治膀胱命门中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故洁古、东 垣、丹溪皆以为滋阴降火要药,上古所未言也。盖气为阳,血为阴,邪火煎熬,则阴血渐涸,故阴虚火动之病须之,然必少壮气盛能食者,用之相宜,若中气不足, 而邪火炽盛者,久服则有寒中之变。近时虚损及纵欲求嗣之人用补阴药,往往以此二味为君,日日服饵,降令太过,脾胃受伤,真阳暗损,精气不暖,致生他病。盖 不知此物苦寒而滑渗,且苦味久服,有反从火化之害,故叶氏《医学统旨》有四物加知母、黄檗,久服伤胃,不能生阴之戒。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 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
8.《本草经疏》:黄檗,主五脏肠胃中结热。盖阴不足,则热始结于肠胃;黄瘅虽由湿热,然必发于真阴不足之 人;肠痔漏,亦皆湿热伤血所致;泄痢者,滞下也,亦湿热干犯肠胃之病;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湿热乘阴虚流客下部而成;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皆阴 虚血热所生病也。以至阴之气,补至阴之不足,虚则补之,以类相从,故阴回热解,湿燥而诸证自除矣。乃足少阴肾经之要药,专治明虚生内热诸证,功烈甚伟,非 常药可比也。
9.《本草正》:黄檗,性寒润降,去火最速,丹溪言其制伏龙火,补肾强阴,然龙火岂沉寒可除,水枯岂苦劣可补,阴虚水竭,得降 愈亡,扑灭元阳,莫此为甚,水未枯而火盛者,用以抽薪则可,水既竭而枯热者,用以补阴实难,当局者慎勿认为补剂。予尝闻之丹溪曰,君火,可以直折,黄连之 属可以制之;相火,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按此议论若有高见,而实矫强之甚。夫所谓从其性者,即《内经》从治之说也,《经》曰:正者正治, 从者反治。正治者,谓以水制火,以寒治热也;从治者,谓以火济火,以热治热也;亦所谓甘温除大热也,岂以黄连便是正治,黄柏便是从治乎?即曰黄连主心火, 黄柏主肾火,然以便血、溺血者,俱宜黄连,又岂非膀胱、大肠下部药乎?治舌疮口疮者,俱宜黄拍,又岂非心、脾上部药乎?总之,黄连、黄柏均以大苦大寒之 性,而曰黄连为水,黄柏非水,黄连为泻,黄柏为补,岂理也哉?10.《药品化义》:黄柏,味苦入骨,是以降火能自顶至踵,沦肤彻髓,无不周到,专泻肾与膀 胱之火。盖肾属寒水,水多则惭消,涸竭则变热。若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内经》曰,肾欲坚,以苦坚之,坚即为补,丹溪以此一味名大补丸,用盐水制,使盐 以入肾,主降阴火以救肾水。用蜜汤拌炒,取其恋膈而不骤下,治五心烦热、目痛口疮诸症。单炒褐色,治肠红痔漏,遗精白浊,湿热黄疸。又膀胱热,脐腹内痛, 凡属相火,用此折之,肾自坚固,而无旁荡之患。因味苦能走骨,能沉下,用酒拌炒,四物汤调服,领入血分,治四肢骨节走痛,足膝酸疼无力,遍身恶疮及脚气攻 冲。呕逆恶心,阴虚血热,火气于足者,盖此一味,名潜行散,能散阴中之火,亦能安蛔虫,以苦降之之义也。
11.《本经逢原》:黄柏,生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制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
12. 《长沙药解》:黄柏,泄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伤寒。乌梅丸用之治厥阴伤寒,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食即吐蛔,以木郁则虫 化,郁冲而生上热,黄柏泄郁升之上热,而杀蛔虫也。白头翁汤用之治厥阴病热利下重者,以木郁则利作,郁陷而生下热,黄柏泄郁陷之下热,而举重坠也。《金 匮》栀子柏皮汤用之治太阴病,身黄发热者;大黄硝石汤用之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者;以乙木湿陷,不能疏泄,郁生下热,传于膀胱,水窍不开,溢于经络,则身黄 腹满而发热,黄柏泄湿热而清膀胱也。阳衰土湿,乙木不达,抑遏面生湿热,冲于胃口,则心中疼热;陷于大肠,则热利下重;郁于膀胱,淫于肌肤,则腹满身黄。 黄柏苦寒迅利,疏肝脾而泄湿热,清膀胱而排瘀浊,殊有捷效。最泻肝、肾、脾、胃之阳,后世以此为滋阴补水之剂,误人多。
13.《得配本草》: 以黄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盖阴中邪火,本非命门之真火,不妨用苦寒者除之,若肾中真水不足,水中之真火虚浮于 上,宜用二地以滋之,水足火自归脏也。如误服知、相,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阳飞越,莫可救矣。命门之火,安其位为生生之少火,出其位则为烁阴食气之壮 火,是畏火也,非急除之不可,川柏、丹皮在所必需。然少火出位,失水之源,用川柏之苦燥,不若丹皮之辛润,为无伤于真阴也。
14.《本草求真》: 黄檗,昔人同知母用于六味丸中,名为知檗八味丸,又用知、檗各一两,酒洗焙研入桂,名为滋肾丸,谓其可滋真阴,此说一出,而天下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 可破。返知黄檗性禀至阴,味苦性寒,行隆冬肃杀之令,故独入少阴泻火,入膀胱泻热。凡病人团火亢而见骨蒸劳热,目赤耳鸣,消渴便闭,及湿热为病而见诸痿瘫 痪,水泻热利,黄疸水肿,痔血肠风,漏下赤白,与乎诸痛疮痒,蛔虫内攻,诊其尺果洪大,按之而有力,可炒黑暂用,使其湿热顺流而下,阴火因而潜伏,则阴不 受煎熬,而阴乃得长矣,非谓真阴虚损,服此即有滋润之力也。故于实热实火财宜,而于虚热虚火,则徒有损而无益。阴寒之性,能损人气,减人食,命门真元之 火,一见而消亡,脾胃运行之职,一见而沮丧,元气既虚,又用蓄寒,遏绝生机,莫此为甚。
15.《重庆堂随笔》: 黄檗之功,昔人已详之矣,或竟视力毒药,痛戒勿用, 毋乃议药不议病之陋习耶?《经》言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凡下部不坚之病多矣,如茎痿、遗浊、带漏、痿躄、便血、泻痢诸症,今人不察病情,但从虚寒治之, 而不知大半属于虚热也。盖下焦多湿, 始因阴虚火盛而湿渐化热,继则湿热阻夫气化,反耗精液,遂成不坚之病,皆黄檗之专司也,去其蚀阴之病,正是保全生气,谁谓苦寒无益于生气哉盖黄檗治下焦湿 热诸证,正与蛇床子治下焦寒湿诸证为对待。
【临床应用】 1.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用黄柏制成的流浸膏(每毫升相当生药黄柏1g),3岁以下每6小时服3ml,3岁以上4-6ml,成人6-lOml。治疗2O例,年龄最大24岁,最小4 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8天,全部治愈。轻症治疗后1天即好转,一般约在治疗8天后症状与体征消失,约10天后脑脊液转为正常。治疗同时仍应予水分、营 养及常规护理,并辅以一般对症处理。对于呕吐剧烈的患者,有人试用黄柏甘草汤(黄柏1两,甘草4钱,加水煎成100ml)作保留灌肠,首次50ml,以后 每次30ml,每6小时1次。待呕吐停止后,改为内服。治疗10余例,其中4例自始至终均采用保留灌肠法,疗效与内服相同。
2.治疗细菌性 痢疾: 内服黄柏干浸冒(0.13g=生药1g),每次0.4g,每日3-4次,治疗31例,全部治愈。又采用黄柏干浸膏(0.2g=生药 1g)每次0.9g,每日4次,连服2-3日,治疗25例,治愈24例。退热平均为2.3天,腹痛及乙状结肠部压痛消失为4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3天,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肉眼为4天,镜检为4.7天,粪培养转阴为4.4天。有用盐酸黄柏小檗碱片(每片含盐酸小檗碱0.04g,相当于生药1g),首剂服 0.24-0.32g,以后每4小时服0.12-0.16g,临床症状好转后,改为每6小时给药1次。治疗菌痢83例,痊愈82例。体温降至正常平均为 1.6天;腹痛消失为4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8天,便次恢复正常为3.8天;粪检恢复正常为4.8天;粪培养阴性为5.4天。多数病例的临床症状、粪检 及细菌培养,均在 1周内恢复正常。对于慢性细菌性痢疾,可用黄柏皮切碎晒干,研粉过筛,再用10%酒精泛丸。每次4g,日服2次,7天为一疗程。观察40例,经乙状结肠镜 检查结果:3例肠腔粘膜糜烂经2-4疗程治愈2例;16例溃疡经第一疗程愈合者10例,第二疗程愈合者5例,第三疗程愈合者1例;3例重度充血者,经第一 疗程治愈者2例,第二疗程治愈看 1例;14例一般充血者,第一疗程治愈10例,第二疗程治愈3例,第三疗程治愈 1例;仅有出血点者4例,于第一疗程全部治愈。采用黄柏生药每次1.5-2钱,每日3次,煎服,疗程8-10天。治疗菌痢156例,痊愈者90%,基本痊 愈者4.9%,大便培养转阴率为96%,阴转时间多为2-6天。其近期疗效似较磺胺为优。
3.治疗肺炎: 用0.2%黄柏碱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3ml,每8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2-3天,减为每日注射2次。治疗儿童小病灶性肺炎6例、大叶性肺炎1例,患 儿热度均干用药后12-72小时内下降至正常,炎症吸收消散平均为9天。实验证明,黄柏碱在试管内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显着的抑菌作用。
4. 治疗肺结核:用0.2%黄柏碱注射液3-6ml,肌肉注射,每日2次,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0例(其中浸润型26例,血行播散型4例;有空洞者占17 例),治后病灶吸收好转者24例,无变化者6例,8例空洞缩小。血沉增高的23例,治后均见减低。副作用有轻微腹泻,注射局部的疼痛,经调整注射液的 PH至6.5左右即仅有酸胀感。一般认为黄柏碱注射液对浸润型渗出为主的炎性病灶有良好的效果,对增殖性病灶则疗效不显。亦有用黄柏干浸膏每日3g,分3 次食后服,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12例,治愈8例,进步和显着进步各2例。一般服药后热度很快恢复正常,咯痰减少,食欲增进,体重增加。
5.治疗肝硬化、慢性肝炎:用黄柏小檗碱注射液治疗肝硬化4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 1例,死亡3例;慢性肝炎19例,临床治愈12例,显效5例,无效2例,治疗期间未见副作用。
6.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每晚清洗阴道后,塞黄柏栓剂 1枚(每枚重7g,含黄柏碱0.5g),4次为一疗程;对阴道宫颈炎患者,隔日使用1枚。治疗滴虫性阴道炎14例,13例转为阴性;单纯宫颈炎6人,全部治愈。本药对妊娠及未婚吝,均可使用。
7.治疗急性结膜炎:用10%黄柏煎液滴眼,治疗儿童患者474例,每次用1-2ml冲滴,每日2-3次。由于黄柏质量不同,疗效亦有差别。优质黄柏的治愈率100%(78例),3-4日治愈;劣质黄柏的治愈率为55.8%(158例),在3日内治愈者汉23.96%。
8.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采用20%或30%黄柏煎液(滤过冷藏)滴耳。用时先以双氧水洗净外耳道脓液,拭干,而后滴入药液5-10滴,侧卧15分钟。所治 76例,有41例合并鼓膜中央性穿孔。治疗效果:痊愈59例,进步13例,无效4例。与0.5%金霉素甘油溶液及4%硼酸酒精溶液作对照,疗效相似。
9.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局部穿刺冲洗后,用黄柏流浸膏的30%稀释液徐徐注入,每侧隔4日注入1次。治疗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
10.治疗耳部湿疹: 用黄柏粉(含小菜碱 1.6%) 1份,香油1.2份,调成糊状,每日涂药1次。共治疗30例,涂药1-2次后85%以上患者湿烂面干燥结痂,5-7次后均基本好转或痊愈。
11.黄柏所致过敏性药疹:曾有1例患者用开水冲服黄柏1钱左右,于服药5-6小时后,胸部发痒,继起多个小疙瘩,并蔓延全身,经脱敏常规治疗而愈。事后再用黄柏煎液行皮肤划痕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摘录】 《中华本草》

黃柏

黃柏
黃柏
Cortex Phellodendri
(英)Amur Cork-tree Bark
別名 關黃柏。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樹皮。
植物形態 喬木,高10~25m。樹皮淡黃褐色或淡灰色,木栓層厚而軟,有規則深縱溝裂。葉對生,羽狀復葉,小葉5~13,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3~4.5cm,邊緣具細鋸齒或波狀,有緣毛,上面暗綠色,下面蒼白色。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花小而多,黃綠色。漿果狀核果球形,紫黑色,有香氣。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深山、河邊、溪旁林中。主產遼寧、吉林、河北。
采制 3~6月將樹皮剝下,趁鮮刮去粗皮,曬干,稱“關黃柏”。
性狀 關黃柏樹皮呈板片狀,栓皮已大部刨去,厚1.5~4mm。外表面綠黃色,有不規則縱脊和溝紋;內表面灰黃色。質堅韌,折斷面呈刺片狀,鮮黃色,纖維層可成片剝離。微有香氣,味極苦,有粘性。
化學成分 主含小檗堿,并含巴馬亭(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黃柏堿(phellodendrine)、蝙蝠葛任堿(menisperine)、白橋樓堿(candicine)、黃柏桐(obacunone)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
附注 同屬植物黃皮樹P.chinense Schneid.的樹皮(習稱“川黃柏”)功效用。

藥典標準

中藥名稱

黃柏

拼音名

Huangbai

英文名

CORTEX PHELLODENDRI

來源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黃皮樹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的干燥樹皮。
  前者習稱“川黃柏”,后者習稱“關黃柏”。
  剝取樹皮 后,除去粗皮,曬干。

性狀

川黃柏 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 3~ 6mm。
  外表面黃褐色或 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
  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 色,具細密的縱棱紋。
  體輕,質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
  氣微,味甚 苦,嚼之有粘性。
   關黃柏 厚 2~ 4mm。
  外表面黃綠色或淡棕黃色,較平坦,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皮 孔痕小而少見,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殘留。
  內表面黃色或黃棕色。
  體輕,質較硬,斷面鮮 黃色或黃綠色。

鑒別

(1) 本品粉末綠黃色或黃色。
  纖維鮮黃色,直徑16~38μm,常成束,周圍細胞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
  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或紡錘形,直徑35~128 μm,有的呈分枝狀,枝端銳尖,壁厚,層紋明顯。
  草酸鈣方晶直徑約至24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振搖后,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 1滴,放置,溶液顯紫棕色。
  (3)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 5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5分鐘,濾過,濾液補至 5ml,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黃柏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
  再取鹽酸小檗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 0. 5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 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異丙醇-濃氨試液 (6:3:1.5:1.5:0.5) 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飽和的層析缸內,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一個黃色熒光斑點。

炮制

黃柏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潤透,切絲,干燥。
  鹽黃柏 取黃柏絲,照鹽水灸法(附錄Ⅱ D)炒干。
  黃柏炭 取黃柏絲,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性味與歸經

苦,寒。
  歸腎、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鹽黃柏滋陰降火
  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

用法與用量

3 ~12g ;外用適量。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鄂圖曼帝國

鄂圖曼帝國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 定向搵嘢
鄂圖曼帝國旗
奧斯曼帝國國徽
奧斯曼帝國最大嘅領土
鄂圖曼帝國(鄂圖曼土耳其文: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土耳其文:Osmanlı İmparatorluğu),又叫奧斯曼帝國奧托曼帝國同埋土耳其帝國,係突厥人響1299年1922年期間建立嘅帝國。立國嘅係鄂圖曼一世。鄂圖曼帝國由小亞細亞開始發展,最勁嗰陣勢力去到三大洲,南歐中東北非都係佢管,國土西面去到直布羅陀海峽,東面就去到裏海波斯灣,北面去到奧地利斯洛文尼亞,南面就去到蘇丹索馬里也門1453年鄂圖曼帝國滅咗東羅馬帝國,搬個首都到伊斯坦堡(前君士坦丁堡),話自己繼承羅馬帝國,加埋伊斯蘭文化,就可以融合到東西文明。奧斯曼帝國因為打輸咗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亡國。

歷史

開頭突厥人喺蒙古高原度住,並喺中國北方建立突厥汗國,之後去咗中亞建立塞爾柱帝國,再去到小亞細亞建立奧斯曼帝國。初頭唔係好勁,但係攻陷咗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同埋改名叫伊斯坦堡之後,就開始勁。奧斯曼帝國話自己係羅馬帝國嘅繼承國,重佔領埋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北非大部份領土,但係最尾因為皇帝死咗而停止進攻。
後來,奧斯曼帝國經歷過中興、滯止、改革、現代化,但都唔可以挽回滅亡嘅命運。
奧斯曼帝國係唯一一個中東同伊斯蘭國係可以抵抗歐洲列強嘅入侵,但係最後響19世紀初開始沒落,重輸埋第一次世界大戰同亡國。
而家奧斯曼帝國嘅繼承國係土耳其共和國

信仰

奧斯曼帝國國教係伊斯蘭教,畀咗好多優惠啲伊斯蘭教徒,但係都容納其他教徒。

文化

奧斯曼帝國吸收咗地中海黑海嘅傳統、藝術同文化體系,重加入咗新元素。喺奧斯曼帝國,唔同嘅文化都有得傳承。
奧斯曼嘅建築受到波斯拜占庭同伊斯蘭唔同建築風格嘅影響。
而奧斯曼土耳其語係土耳其語嘅變種,但亦受到波斯語同埋阿拉伯語嘅影響。

現代

內文: 土耳其
現今嘅奧斯曼帝國嘅繼承國係土耳其共和國,大致上保留咗一嘅奧斯曼文化,係小亞細亞一個算幾大嘅國。
土耳其共和國國旗

嫉恶如仇[jí è rú chóu]

嫉恶如仇[jí è rú chóu] 


【拼音】jí è rú chóu
【解释】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亦作”疾恶如仇
【出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蔡木龛》:“嫉恶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语必刺入骨。”
【近义词】疾恶如仇
【反义词】善恶不分。
【语法】作谓语,含褒义。
【结构】动宾式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出身于皇亲国戚名门望族。他们依仗贵族身份享有许多特权,骄奢淫逸,越来越腐败。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后宫竟有近万名宫女供他享用。当时,有一个叫傅咸的 人,任武帝的尚书左丞、冀州刺史,后来又做司徒左长史等。武帝驾崩后,惠帝即位,傅咸任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他为人正派,敢于直言。有一次,各地发生饥 荒,许多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傅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立刻向惠帝陈奏百姓没有饭吃,惠帝却不解地问:“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 傅咸闻听,啼笑皆非,便细细地将百姓之事讲给惠帝听。惠帝听后问道:“依卿之见,该如何是好?”傅咸直言不讳地说:“朝中一些大臣挥霍无度,他们一天的饭 费竟达万钱,而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如此奢侈腐化,朝廷应严加处罚,屡教不改者可按国法处治。”惠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说道:“言之有理。 爱卿如发现何人挥霍无度,视国法于不顾,都可按条例惩处。”于是,傅咸便举出数人上报朝廷。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贵族们觉得傅咸不能把他们如何,心里满不 在乎。傅咸面对这些顽固不化的皇亲国戚们,并没有气馁。他多次上书惠帝,尖锐地指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由于他的劝谏,惠帝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一些 官员。从此朝中大臣因心中惧怕,均有所收敛。于是,人们都说傅咸为官严正、疾恶如仇。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1、有万的绝对公正、疾恶如仇、见公共事一马当先,使得生宝感到互助组有这个人。(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
2、他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平日疾恶如仇。[

包藏禍心

包藏禍心
 
(http://www“包藏禍心”這則成語的“禍心”是指害人之心。形容懷著害人的念頭。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昭西元年》,子羽曰:“小國無罪,持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西元前541年,楚國的公子圍在副手伍舉的陪同下帶了許多兵馬到鄭國去迎親。原來,鄭國是個小國,楚國是個大國,鄭國與楚國交好,以便靠它的力量與別的諸侯國抗衡。爲此,大夫公孫段把女兒嫁給楚國的公子圍。

執政大夫子産見公子圍帶了許多兵馬來迎親,擔心他乘機侵襲,便不讓公子圍等住進城裏的館舍,並派子羽對公子圍說:“敝都的館舍狹小,容納不下您這麽多的隨從,請就住在城外,並舉行迎親儀式吧。”

公子圍很不滿意,命太宰伯州犁對子羽說:“承蒙貴君賜給敝君大夫恩惠,把貴君大夫的女兒嫁給敝君的大夫作妻子。敝國這次迎親極爲隆重,出發前擺了宴席,在 宗廟中進行了祭告。如果在野外舉行迎親儀式,是把貴君的恩惠賜到草叢裏去了,我們就欺騙了先君,不能再當大臣,也不能回去了。請大夫再考慮一下。”
子羽說:“我們鄭國國家小,但國小並沒有罪過,倒是依靠大國而不設防備,那才是罪過。我們本想通過聯姻使自己得到安寧,而楚國作爲大國卻懷著害人之心來打我們弱小的鄭國的主意,這是行不通的。”
包藏祸心(成语故事)

花团锦簇

花团锦簇


花团锦簇是一个成语,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出自清朝吴敬梓《儒林外史》。
编辑摘要
名称: 花团锦簇 拼音: 花团锦簇( huā tuán jǐn cù )
出处: 出 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 释义: 解 释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用法: 褒义 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示 例 上下人等打扮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目录

[隐藏 ]
1 概述
2 电影

花团锦簇 - 概述

花团锦簇( huā tuán jǐn cù )

解 释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出 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五彩缤纷

示 例 上下人等打扮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 姹紫嫣红万紫千红

突厥人

突厥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突厥語國家(深藍色)和地區
突厥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的分佈在土耳其賽普勒斯亞塞拜然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以及中國新疆青海循化甘肅蒙古克里米亞以色列俄羅斯巴爾幹,遍佈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阿史那他們自稱天突厥,有高貴的意思;也有強壯、力量和成熟之意。
突厥人主要講突厥語。突厥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人與烏孫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突厥最早其實只是指阿史那部,其他說突厥語的民族是鐵勒,他們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向後者學習冶煉。

源流

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為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又曰突厥之先,出於索國,在匈奴之北。』在南北朝葉尼塞河遷居至阿爾泰山。由阿爾泰山遷居至蒙古。由蒙古前往中亞。現代土耳其人,認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後裔,他們認為突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國的北匈奴。另一說法是來自鹹海一帶的戴尖帽的塞人(斯基泰人)。另一說出自平涼雜胡。

名稱

一般認為,漢語中「突厥」的名稱來自突厥人的自稱(土耳其語Türk突厥語𐱅𐰇𐰼𐰜[1]𐱅𐰇𐰼𐰚[2],Türük)。Josef Marquart和伯希和獨立地提出,「突厥」是蒙古語Türküt的音譯,是Türk的一種複數形式。伯希和注意到突厥語里Türk的複數應是Türklär(土耳其語Türkler),而-üt是蒙古語的複數詞綴。進而推測Türküt是Türk在柔然語中的複數形式。[3][4][5]蒲立本則提出,「突厥」就是Türk的音譯,「厥」只代表輔音k。[6]
至於突厥人自稱的來源,則眾說紛紜。據《周書·異域傳》記載,突厥「居金山(即阿爾泰山)之陽……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謂兜鍪為「突厥」,遂因以為號焉。」戰盔一詞蒙古語дуулга,土耳其語tulga,接近Türk,或許可以印證這種說法。另有一說突厥意為「強力」或「力氣」。一說突厥是鐵勒阿史那的粟特發音。

參考文獻

  1. ^ 闕特勤碑全文
  2. ^ 暾欲谷碑(全文)𐱅𐰇𐰼𐰜和𐱅𐰇𐰼𐰚混用。
  3. ^ Pelliot, P., L'origine de T`ou-kiue, nom chinois des Turcs, T'oung Pao. 1915, 16
  4.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1173–175. ISBN 7-5622-2277-0.
  5. ^ 馬長壽. 突厥人和突厥汗國. 廣西師範大學. 2006-05: 1–2. ISBN 7563359958.
  6. ^ 蒲立本. The Chinese Name for the Turk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65, 85 (2): 121–125 [2011-01-31].

研究書目

  •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
  • 王小甫:《唐朝對突厥的戰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
  • Thomas Barfield著,袁劍譯:《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突厥汗國

突厥汗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突厥汗國
Old Turkic letter UK.svgOld Turkic letter R2.svgOld Turkic letter U.svgOld Turkic letter T2.svg
汗國
552年-744年



突厥位置圖
突厥汗國初期的疆域圖
首都 於都斤山
常用語言 粟特語 (前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1]
古突厥語 (後突厥汗國的官方語言)
主要宗教 薩滿教騰格里信仰
政體 汗國
可汗
- 551-553 伊利可汗
- 581-587 沙缽略可汗
- 609-619 始畢可汗
立法機構 庫力臺大會
歷史
 - 成立 552年
 - 解體 744年
面積
- 557年 6,000,000 平方公里

突厥汗國

有人認為突厥最先是生活在鹹海邊的塞種,後東走至葉尼塞河南方,受鐵勒同化,6世紀初年突厥部落遊牧於金山(今阿爾泰山),初歸附於柔然,為其煉鐵奴。柔然由於長期與高車的戰爭而勢力削弱,546年,突厥斷絕與柔然的關係。550年,首領土門擊敗鐵勒552年柔然,自稱伊利可汗,建立政權。553年木杆可汗在都斤山(又作「郁都軍山」、「烏德鞬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建庭。
全盛時,其疆域東至大興安嶺,西抵西海(鹹海),北越貝加爾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583年,隋將長孫晟用離間之計,使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後在屢次與隋朝的戰爭中戰敗而走向衰落(參見隋與突厥之戰)。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與薛延陀攻滅東突厥唐高宗顯慶四年(658年)唐又滅西突厥,餘部西遷中亞(參見唐與突厥的戰爭)。在唐高宗末年(682年),再度建立後突厥帝國,最後在744年,後突厥帝國亡於回紇

突厥君主列表

蒙古歷史
蒙古歷史系列條目
中國本土 蒙古高原
戰國 匈奴 東胡
南匈奴
單于庭)
北匈奴
丁零 鮮卑
魏晉
南北朝
高車 柔然
鐵勒 突厥汗國
東突厥
安北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
單于都護府
回鶻
五代 黠戛斯 阻卜 契丹
北宋 乃蠻 克烈
南宋 蒙古
大蒙古國
嶺北行省
北元韃靼
喀爾喀蒙古
清代蒙古
內屬蒙古
外藩蒙古
烏里雅蘇台
中華民國 蒙古地方
大蒙古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國
文化 · 地理
泛蒙古主義
新疆歷史
系列條目
哈薩克歷史
Kazachstán-pahýl-obrázek.svg
游牧時期
斯基泰
前10世紀–前3世紀
康居
前10世紀–前1世紀
匈奴 91年–380年
柔然 330年–555年
突厥汗國 552年–745年
葛邏祿 665年–744年
基馬克汗國 743年–1220年
烏古斯葉護國 750年–1055年
喀喇汗國 840年–1212年
西遼 1124年–1218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
青帳汗國 1368年–1446年
哈薩克汗國 1456年–1847年
土耳其斯坦總督區 1867年–1918年
阿拉什自治共和國 1918年–1925年
後游牧時代
蘇維埃自治共和國 1925年–1936年
蘇聯加盟國 1936年–1991年
哈薩克共和國 1991年至今
主題

前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備註
伊利可汗 阿史那土門 552年
乙息記可汗 阿史那科羅 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 阿史那俟斤 553年572年
佗缽可汗 - 572年581年
沙缽略可汗 阿史那攝圖 581年587年 與沙缽略、阿波、第二、達頭等號稱四面可汗
阿波可汗 阿史那大邏便 581年587年
第二可汗 阿史那庵邏 581年—約587年

東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莫何可汗
(又號葉護可汗
阿史那處羅侯 587年588年
都藍可汗 阿史那雍虞閭 588年599年
啟民可汗 阿史那染干 599年609年
始畢可汗 阿史那咄吉世 609年619年
處羅可汗 阿史那俟利弗設 619年620年
頡利可汗 阿史那莫賀咄設 620年630年

西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葉護可汗 阿史那室點密 552年575年
達頭可汗 阿史那玷厥 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
587年
泥厥處羅可汗 阿史那達曼 604年611年
射匱可汗
610年617年
統葉護可汗
617年630年
莫賀咄可汗/莫賀設可汗
630年
肆葉護可汗 阿史那咥力特勒 630年632年
吞阿婁拔奚利咄陸可汗 阿史那泥孰 632年634年
沙缽羅咥利失可汗 阿史那同俄 634年639年
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 阿史那薄布特勒 639年641年
乙毗咄陸可汗 阿史那欲谷 638年653年
乙毗射匱可汗
642年653年
沙缽羅可汗 阿史那賀魯 650年658年

後東突厥

後突厥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間
頡跌利可汗 阿史那骨咄祿 682年694年
遷善可汗 阿史那默啜 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 阿史那匐俱 716年
毗伽可汗 阿史那默棘連 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 - 734年
登利可汗 - 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 741年742年
頡跌伊施可汗 (拔悉密酋長) 742年744年
烏蘇米施可汗
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 阿史那鶻隴匐 744年745年

參考文獻

  1. ^ Middle Iranian lexicography: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held in Rome, 9–11 April 2001, Vol. 98, I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 2005, ISBN 978-88-85320-26-0, p. 61.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