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圖片搜尋結果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

戰爭背景[編輯]

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急求援助。先軫認為幫助宋國是樹立晉國威望的良機,說服晉文公援宋。楚國和曹、衛兩國訂立盟約。前632年,齊國晉國結盟。
晉軍攻下曹國,生擒曹共公。懾於晉國聲威,曹、衛兩國相繼背叛楚國。楚成王為避免與晉國交戰,命子玉將楚軍撤出宋國。但子玉反而率軍北上試圖與晉軍決戰。
楚將宛春出謀,建議先向晉國要求復曹、衛兩國,楚軍解宋國之圍,這樣成功的話就可以令宋、曹和衛三國感激楚國,若晉國不允,則曹、衛、宋三國則怨恨晉國,這樣就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子玉接受,派宛春為使,但被識破,反被晉軍智激,繼續猛攻。
城濮之戰

戰前部署[編輯]

晉軍[編輯]

晉軍戰車700乘(依曹操注《孫子》的說法,每乘戰車兩輛,馳車一,輜重車一,甲士三人,用於作戰的徒兵七十五人,負責輜重車的徒兵二十五人,一乘總人數在百人左右,其中主要作戰人員應為七十五人,此即所謂七十五人車乘制,其最早的來源應該是來自《司馬法》的衍文,《春秋左傳正義》中杜預和孔穎達皆采此說。另一說則據《司馬法》中的另一段衍文,稱每乘甲士三人,徒兵三十人,此說可得到《詩經》中一些詩篇的證實,如《閟宮》稱「公車千乘、公徒三萬」。二說有爭議。城濮之戰發生於春秋前期,但此時晉國已經經過了作爰田和作州兵的改革,究竟此時實行的何種車乘賦制,目前並無確論),秦、宋、齊三國亦派兵支援,全軍由三部分組成:上軍居右,以狐偃狐毛;中軍居中,以先軫郤溱;下軍居左,以欒枝胥臣

楚軍[編輯]

楚軍由左、中、右三軍組成:左軍為軍,以子西為將;右軍為軍,以子上為將;中軍為楚軍主力,由子玉坐鎮。子玉自恃軍力多過晉軍,自以為必勝。

戰鬥經過[編輯]

晉軍首先發難。下軍之佐胥臣率晉軍左翼攻擊楚方最弱的右翼。陳、蔡軍敗退,楚右軍潰散。
晉上軍之佐狐毛豎起兩面大旗為訊號,欒枝依照部署命令戰車拖曳著樹枝後撤,掀起塵土佯裝敗逃。子玉不顧勸阻,令子西追趕晉軍。冒進的楚軍左翼完全暴露,遭晉軍先軫、郤溱的中軍橫擊;同時,狐毛、狐偃佯退的上軍回兵夾攻子西左軍,楚左軍潰散。
楚軍左翼、右翼完敗,只剩按兵未動的中軍。子玉見左、右軍皆敗,率中軍和左、右軍殘部退回楚國。

戰爭結果及其影響[編輯]

晉軍占據楚軍大營,三日後凱旋。不久,子玉自殺於連穀,晉文公聞訊大喜。五月,晉文公與魯、齊、陳、宋、蔡、鄭、衛、莒諸國君及周襄王會於踐土,繼齊桓公後稱霸中原。
城濮之戰使晉國聲威大震,而楚國多年不敢進攻中原。晉國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其霸業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