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書法家
近代:
王壯為:壯為先生本名沅禮,民國前三年(1909)生於河北省易縣。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寫字,刻印作畫,親子情培養出篆刻翰墨的根苗。完成學校正規教育之後,壯為先生創辦小學,推動女子教育,也曾經擔任公職,持續在篆刻翰墨的園地裡耕耘成長。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壯為先生轉而投身軍旅,就在烽火歲月淬煉中,起動第一步,用「壯為」筆名替人刻印。由於古人曾有童子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之語,壯為先生別以『壯夫可為』之義,取作別號。抗戰勝利之後再任公職,卻因局勢逆轉,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隨中央政府來到台灣。
來台以後,壯為先生續任公職,同時在大專院校教授篆刻、書法史,翰墨篆刻與工作、生活融成一片。壯為先生的人生觀折衷在儒家和道家之間,對於自己學藝的期許,要求根柢紮實,而後漸進求變,以近於自然。早年壯為先生學習晉唐書家,熟練王羲之(303~361)、王獻之(344~386)、褚遂良(596~658)和顏真卿(709~785)的筆法,基底既已穩固,又體悟魏碑、趙孟頫(1254~1322)和文徵明(1470~1559)的經驗,加以融會驗證。六十歲以後,書法造詣更見精微,將印章分朱布白的意趣注入行草書,筆力雄健、結體奇絕,自成一種格局。由於先秦玉石文字、簡帛文字陸續出土,壯為先生探究其中筆法根源,加以詮釋再現於書法印章中,引導藝壇繼甲骨文書法之後,也嘗試亦古亦今的玉石簡帛書風。
壯為先生刻印,面貌豐富,甲骨、金文、簡帛各類古文字也都能入印。早年取法趙之謙(1829~1884)、黃士陵(1849~1908),掌握到印章和書法的關連。所刻元朱文印,印面效果潔淨典雅,印文自然流露筆墨的情趣。在紮穩漢印根基之後,又吸取各家長處,對吳昌碩(1844~1927)樸拙的格調別有會心,方寸之中雄渾蒼莽,不見人工造作的痕跡。而令人稱絕的則是行草書作印章邊款,了無毛筆和刻刀的隔閡。
壯為先生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去世,一生理論和創作兼長,書法與篆刻相互生發,傳承古人啟迪後人,是藝術界共同欽佩的人物。
明清:
董其昌:明代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禮部尚書。擅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等,講究筆情墨韻,畫格清潤明秀。書法工楷、行、草書,初學顏真卿,後上溯晉、唐、宋諸家。結體秀媚巧妙,墨色變化豐富,用筆率易自然,流暢中兼有生澀之趣。與邢侗、米萬鐘、張瑞圖並稱“明末四大書家”。著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書,較集中反映其藝術思想和理論。 主張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提倡士氣。借用佛教以禪論畫,把唐代以後的山水畫發展分為南北二宗,推崇南宗為文人正脈。
何紹基:字子貞,道州人,尚書淩漢子,道光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紹基承家學,少有名,阮元、程恩澤頗器賞之,歷典福建、貴州、廣東鄉試,均稱得人,咸豐二年,簡四川學政,召對,詢家世學業,兼及時務,紹基感激,思立言報知遇,時直陳地方情形,終以條陳時務降歸,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教授生徒,勗以實學,同治十三年,卒,年七十 又五,後包氏之學盛行,咸、同以來,以書名者,何紹基、張裕釗、翁同龢三家最著,並見他傳,紹基宗顏平原法,晚復出入漢分;裕釗源出於包氏,同龢規模閎變,不為諸家所囿,為一代後勁云。
鄧石如:初名避仁宗諱,遂以字行,改字頑伯,安徽懷寧人,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少產僻鄉,聞見,獨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弱冠孤貧,游壽州,梁巘見其篆書,驚為筆勢渾鷙,而未盡得古法,介謁江寧梅鏐,都 御史成子也,家多藏金石善本,盡出示之,為具衣食楮墨,使專肄習,好石鼓文,李斯嶧山碑、泰山刻石,漢開母石闕,燉煌太守碑,吳蘇建國山碑,皇象天發神讖碑,唐李陽冰城隍廟碑、三墳記,每種臨摹各百本,又苦篆體不備,寫說文解字二十本,帝搜三代鐘鼎,秦、漢瓦當、碑額,五年,篆書成,乃學漢分,臨史晨前、後碑,華山碑,白石神君,張遷,潘校官,孔羨,受禪,大饗諸碑,各五十本,三年,分書成,石如篆法以二李為宗,縱橫闢闔,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字體微方,與秦、漢當額為近,分書結體嚴重,約嶧山、國山之法而為之,自謂:「吾篆未及陽冰,而分不減梁鵠。 」
吳讓之:字熙載,號晚學居士,堂號師慎軒,江蘇儀徵人,諸生,嘉慶四年己未生,同治九年庚午逝世(1799-1870)。早年師包慎伯,窮究歷代碑碣本末,能書各體,尤擅篆隸。
宋元:
蘇軾:字子瞻,是宋代的政治家和書法家,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文豪,寫字多偃筆,就像現代人拿鉛筆、原子筆的方式,卻造就了他字中多出現側鋒的特殊風格。
黃庭堅:山谷最善長草書,而楷書亦能自成一家,東坡的書法是山谷最為推崇的,最開始也是學羲之和獻之的書法而後附與自己的創意,他是一位非常用功在意寫字的藝術家,以蒼勁、間格緊實為特色,而草書輸張旭、懷素,用筆豪邁,不拘形式。
米芾:米芾的筆法變化多端,從小即勤奮學書,各家皆精通,再加上他收藏很多傳世的真蹟,自然眼界比一般人更廣,所以常有人向他請益字畫的真偽,他的行書寫得特別好,氣勢如虹,自評"刷"字,字的面目多樣,如風如雨,雖像古人,但卻又都是自創,蜀素帖是最為後代人所稱讚的作品。
蔡襄:字君模,書法秀麗溫潤,出自顏真卿,加上王羲之、獻之的筆法,開啟自己的新風格,其書多守定法,態度十分嚴謹。
趙孟頫:元代文學家,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亡後,經舉薦仕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封魏國公,謚文敏。博學多纔,工古文詩詞,為元初詩壇大家,通音律、精鋻賞,書畫方面造詣尤深。其書法篆、籀、隸、真、行、草,冠絕一時,初學趙構,後上追魏晉諸家,於鍾繇、王羲之等用功尤深,晚年又傍及李邕、顏真卿、米芾諸家,兼融包蓄,發展變化,形成結體嚴整,筆法圓熟,氣勢渾健的獨特書風。人稱“趙體”。
隋唐:
智永:陳、隋間僧,名法極,俗姓王氏,會稽人,晉王羲之第七世孫,徽之後,與兄孝賓俱舍家入道,住永興寺,人稱"永禪師",工正、草書,傳家法。永字八法傳至智永,發其旨趣授之虞世南,影響很大。
歐陽詢:南朝陳武帝永定元年(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唐高祖時為官給事中,後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其書學二王及三公郎中,自創一格,人稱"歐體"。
虞世南: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人,康太宗時為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授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書承智永傳授,得二王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為初唐四大家。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658),字登善,杭州錢塘人,太宗時,歷官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中書令等,高宗時封河南縣公,進郡公,人稱"褚河南"。後遷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貶為愛州刺史,其書初學史陵、歐陽詢,繼學虞世南,終法二王,自創一格。
顏真卿:唐中宗景龍三年(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玄宗時任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任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真卿率兵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世稱顏魯公。其書初自家學,又從褚遂良、張旭學書,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世稱顏體。
三國雨晉南北朝:
鍾繇: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人。漢時為官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傳世書跡有《宣示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
王羲之: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361)。字逸少,琅琊人。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及長,以骨鯁稱。少有美譽,朝廷公卿重其才器,頻召舉之,皆不就。後入庾亮幕府。因好友揚州刺史殷浩敦勸,拜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書法不僅見重當時,後世更尊之為書聖。
王獻之:東晉康帝建元二年(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琅琊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學父書,次習張芝草書,善書如其父,筆勢流懌,媚趣則過其父,人稱二王。
漢代: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敦煌淵泉人。字伯英,幼而高操,勤學好古,明經修身,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故時稱"張有道"。
資料來源:台北故宮、《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