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
催眠術(Mesmerism or Hypnotism)最早出現於18世紀中葉的奧地利,佛朗茲•麥斯買(Franz Anton Mesmer 1734-1815)將其理論化和系統化, 然後以他的名字定名催眠術為Mesmerism,後來英國人布雷頓(James Braid)命名為Hypnotism,此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歷史
催眠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埃及,以及中國古老的祝由術、導引術,或是其他民族的巫術都有催眠的痕跡可尋,最早以催眠術鼻祖麥斯買的名字命名為Mesmerism,至今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後來由英國曼徹斯特的外科醫生詹姆士.布雷德(James Braid)將催眠定義為Hypnosis。在希臘神話中Hypnos是睡神,相傳Hypnos住在冥界,他的左手拿著罌粟花蕾,右手則是持著一支牛角,牛角里裝滿了液體,這種液體可以令人進入睡眠。如果被他的魔法棒輕觸到眼睛,無論是人或者神,都會無法抗拒的進入夢鄉。
中國現代催眠術是由國外傳入,1903年留日學生王若儼翻譯了《催眠術實施法》。1905年有留日學生江吞等翻譯《催眠術精理》,1905年陶成章在上海講授催眠術,其後《催眠術講義》出版。留日學生余萍客1909年在日本橫濱創立了中國心靈俱樂部,研究傳播催眠術。留日學生鮑芳洲1910年在日本神戶組織華僑催眠術研究社,傳播教授催眠術。
基本要素[編輯]
大多數人認為,催眠能否成功,主要應該看催眠師的技藝如何,認為催眠師在這裡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事實上一個人的催眠能否成功其關鍵因素除了催眠師本身的經驗及技藝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共同的信任,在某個層面上而言,催眠師本身應該具備快速與個案建立親和感的能力,被催眠者是否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也應該是決定催眠進入何種深度的重要關鍵。 然而深度不一定能夠決定一切,多數的催眠在一級及二級左右深度就可做到,那樣的狀態下,被催眠者十分的清醒,多數的被催眠者僅是感覺自己閉上眼睛而已,並感覺不到跟清醒中有太多的不同。 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被催眠的能力,卻又因為每個人的狀態各不相同,所以進入催眠的速度及深度以及接受催眠的建議也都各不相同。 其實人類每天都活在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之中,這種受暗示性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進行著,只不過一般人接受到暗示也不以為意,就像是我們在看電視時,看到的廣告一樣。只不過平日的接受的程度沒有那麼高罷了。有些具有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的人,可以非常容易的被催眠師用暗示的方法進行催眠,這些人不僅容易受到別人的暗示而進入催眠狀態,進行自我催眠的能力也會很強,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我催眠,人類的每一個想法及意識都可以算是一種自我催眠。高度的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屬性(天賦),然而也可以經過專業後天的開發。
一般人的可催眠性[編輯]
每個人都有受暗示性(可催眠性),只不過程度不同。一般來說這種可受暗示性的程度是相對穩定的,但據說也受年齡的影響。一般認為在兒童時期較高,在青少年時期達到最高,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下降。有證據表明這種可催眠性是受遺傳影響的,但同人格,個性都沒有直接的關係。據說這種可催眠性也可以通過訓練而進行強化。有學者認為感覺剝奪也可以使可催眠性有所改變,但改變不會很大。 可催眠性與人的性格有關係,一般來說想像力較豐富的人他們的受暗示性會比較高一些,而批審性較強的人他們的的受暗示性會比較低一些。 最重要是被催眠者的意願,即使他對暗示的感受性高,但是沒有意願的話,是進不了催眠的。
催眠的方法[編輯]
大多數是使被催眠者完全放鬆,然後再使用暗示的方法對被催眠者進行催眠,包括言語的暗示、環境的暗示等。言語暗示是用言語的形式,將一些暗示的信息傳達給被催眠者。如對被催眠者說:「你現在置身在一個非常幽靜的森林裡。」環境暗示是讓被催眠者處在一個適合催眠,有助於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場所,如室內燈光的光線,室內的音樂,室內的陳設等。但亦可在緊張和嘈雜的地方進行。 多數在電影裡出現的彈手指聲為催眠開局,是因彈手指聲音能夠對腦波產生一種提醒與暗示性。
催眠原理[編輯]
說到催眠原理,一定要從腦波開始講起。腦波有四種:β α θ δ波。 當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是β波,稱為一般狀態。 當人在心情平靜下,所呈現的是α波,稱為放鬆狀態。 θ是打盹波,稱為打盹狀態。 δ是酣睡波,稱為熟睡狀態。 而催眠就是在α波和θ波狀態下進行的。
為什麼要催眠[編輯]
醫學報告指出,許多的疾病都是由長期壓力和煩惱的形成的,當然做人難免會有壓力和煩惱,當人們遭遇到壓力時,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喝酒、唱歌、跳舞、看電影、逛街等等,來舒解個人的壓力和煩惱,這種放鬆是有益的,畢竟心情要平靜才比較有能力省察放鬆前的煩惱,腦波呈現α波時(也就是催眠狀態下),才是潛意識打開的時候,同時也帶動間腦的啟動,有助於解決所有問題的緊張根源。部分LGAT課程也會運用催眠術。
功效[編輯]
催眠療法:催眠療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範圍變得極度狹窄,藉助暗示性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通過催眠方法,將人誘導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將醫生的言語或動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維和情感,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催眠運用[編輯]
催眠的運用在於:治療憂鬱症、治療肥胖、協助戒菸、改善睡眠品質、解除心理壓力,信心重建、治療創傷症候群(如美國衛生部輔導的伊拉克戰場士兵回國的創傷治療計畫)、恐懼症狀克服(如:幽閉空間恐懼症、飛行恐懼症、演講恐懼症)、戒除強迫性行為......
臨床案例[編輯]
依據弗洛伊德學派主張,此類進入深層心理狀態的狀況下,多數的心理看到的影像、劇情、甚至幻聽、幻視,多來自對自己內心壓抑的反射與反映,為了解除或發洩平日累積壓力或重大事件內心身處的恐懼、創傷而造成的一種腦部舒壓的自然現象,與作夢是為了發洩壓力的原理相同,只是過程是經由催眠師所進行語言引導,讓你更相信這些自然腦部放電造成的潛意識反應現象,被錯誤解讀為看到前世的記憶。如同夢到或感覺了自己前世是一隻老鷹,並非你前世就是老鷹,而更可能只是自己的潛意識為了想逃避日常生活壓力想體驗無拘無束、遨遊天際的心理反應罷了。反對人士質疑精神科醫師或催眠師在施予催眠時只是自以為瞭解前世今生催眠法,誤以為「前世回溯」催眠療法真的可以看到前世記憶錯誤觀念。反對催眠可實現「前世回溯」的說法[編輯]
關於催眠能夠回溯前世今生說法,雖並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也沒有足夠理論依據證實其存在性。
「前世回溯」可謂是大部分的心理作用產生的結果。真正的「前世回溯」催眠療法在催眠師的領域,一再地被提起(稱之為運用),甚至有些開設許多課程、療程,顯示「前世回溯」療法顯然有其實際效果。部份案例在時光回溯的過程,被催眠者處於放鬆的狀態,並藉由催眠師語言引導,逐步回溯自己的年齡,或是類似走過隧道的方式來深入催眠狀態,藉此能達到的「脫離感」比一般催眠療法來的直接且強烈,可以Template:快速且有效的引導被催眠者進入更深層的催眠狀態,在深層的催眠狀態下,被催眠者可以完全放鬆,且由催眠師引導被催眠者藉由自己的潛意識,去創造出一個名為「前世」的世界,讓被催眠者在潛意識的自然作用下自由的發展,藉此釋放平日累積的壓力。所以許多被催眠者在清醒後,特別覺得全身舒暢,其原理乃因潛意識做了釋放壓力的心理作用,而被催眠者的也可獲得有效的抒解,甚至有被催眠者長久以來的疼痛、病症因此不藥而癒,更加深人們相信「催眠可以讓你看到前世回憶」的說法。因此,前世回憶的說法並沒有足夠的理論依據。
根據各類文獻也都顯示關於「前世回溯」療法在對於非病理性的身體疾病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所以「前世回溯」催眠療法在各類催眠療法中仍有一定的地位。但如果真要說許多人宣稱「前世回溯」催眠療法真的可以讓你看到前世的記憶這樣的說法有任何可取之處,也只能說在被催眠者被催眠之前,就先被灌輸「可以看到前世記憶」的那種心理作用,讓被催眠者更有機會進入深度催眠狀態的一種「說詞」罷了。
不過,由回溯催眠而回想起的童年經驗有相當一部分並非幻想,而是基於記憶。
催眠的深度[編輯]
六級深度測試順序 1級眼皮膠黏2級手臂僵直3級數字遺忘4級疼痛喪失5級正性幻覺6級負性幻覺
催眠的理論[編輯]
下面是三種較重要的理論:
部份退化(partial regression)理論[編輯]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理論[編輯]
認為是受試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下過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受試者對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們以高度合作的態度做出了某些動作(Barber, 1979 & Spannos, 1986)。但很多學者堅持催眠是意識的另一種狀態,而不是角色扮演,因為即使最合作的受試者也不會同意在不給麻醉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角色扮演學者則認為,在適當的誘導下譬如酬勞或獎賞,還是有可能使受試者接受無麻醉的手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