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

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  五仁月餅


養生之道網導讀: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月餅、賞月習俗外,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特別的地方,如唱山歌、捧菜籃姊、打糍粑等,這些有趣的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是不是很想知道?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客家民間通稱“八月節”或“八月半”。那麼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呢?有很多習俗與我們知道的不一樣,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1、贈月餅
客家人熱情好客,中秋佳節親朋間用互贈月餅來傳遞祝福。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製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
據客家民間相傳,元末朱元漳起義,在月餅內夾紙條傳遞統一一號令,在中秋之夜舉事。史載,客家人先祖參與反元起義者甚眾。此傳說為客家的中秋節吃月餅賦予了特殊意義。
2、敬月光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3、唱山歌
月下對歌是被譽為“山歌之鄉”的客都梅州一項長盛不衰的中秋活動。很多地方過中秋的時候都有唱山歌、斗山歌的活動。像在梅縣、鬆口這些地方都非常盛行唱山歌,到了八月半就顯得特別熱鬧。
“月光華華照山坡,山巒山嶺樹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客家山村的鄉親們圍坐在一起,對月當歌,賞月談心,這就是客家人特有的山歌中秋夜。
4、捧菜籃姊
客家傳統的中秋節除以上的活動外,還有一習俗:叫“捧菜籃姊”又叫“捧月華姊”(捧即抬也),這一習俗在客家農村長盛不衰。每到中秋月圓之夜,各家各戶男女老幼在皓月當空,一家人喜氣洋洋,擺上月餅、果品之類焚香祈禱、化財帛(這一過程叫中秋賞月接月華姊)之後,一家人團坐分吃月餅、飲茶,共享無倫之樂。
接著有一個活動(習俗)“捧菜籃姊”就開場了。他們大多通過其祈求問卜,展望未來的收成好壞,小孩、少年、青年則大多問某人今年幾歲?讀書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來就是嬉鬧之事。據說“菜籃姊”有求必應,男女老少亦樂此不疲。
5、吃柚子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
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6、打糍粑
喜歡糍粑的客家人在重大節日都要打糍粑,中秋節也不例外。勤勞善良的客家婦女一直是家庭生產中的主要力量,把糍粑打得鬆軟可口,惹得小孩子都直流口水。
秋收基本結束,新谷進了倉,為了慶賀莊稼豐收,過個團團圓圓的中秋佳節,人們自古以來就有過中秋打糍粑的風俗,一敬神靈、二祭祖宗,同時也增進鄉鄰之間的感情。
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
7、燒瓦塔
用磚頭和廢棄的瓦片搭建的寶塔,放入稻草和乾柴。火勢越旺家族越興盛,常常需要發動全村的青年兒童一起完成收集工作。同時,還要舞獅舞龍助興。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初建時,漢人不滿元人對他們的血腥統治,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烽火台點火起事。這些反抗雖被鎮壓了下去,民間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而在今天,“燒瓦塔”代表了客家人民希望借助佛家力量,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平安的美好願望。
8、放孔明燈
粵東一帶的客家人很多年輕男子外出闖蕩,尤其是南洋一帶。每年的中秋節,家裡人思念遠方的親人,放飛孔明燈,千萬的思念彙集在祝福的燈光中。
據相關資料記載,“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燈又被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客家人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寓意,也寄托著他們的願望,所以這些傳統的習俗可不能丟,中秋節可不是單單吃月餅而已!

中秋節



        「中秋節」是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中最優美浪漫的節日,俗稱「八月半」,也叫「月節」。在中國民間,這天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在此秋糧收割之際,一年的辛勞已到了尾聲,只等待最後收成的日子,故人人懷著感恩天(以月亮為代表)、地(以土地神做象徵),來歡度這個節日。因此,家家拜祀土地公,答謝土地公的保佑,於是出現一系列儀式和活動,此外加上我國古代即有拜月習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賞月的風氣。
        而中秋節成為中國的歲時節日,在早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直到唐代《唐書.太宗紀》,以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以後就成為年中節日。 到了宋代更為普遍,常在中秋舉行慶祝的活動,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創新的意義。根據野史說法,元人統治中國之後,漢人基於民族大義,準備在中秋之夜,以豎花燈為信號,月餅中預置「殺韃子」的紙條,約定趁蒙古人吃過酒食之後,殺之起義。因此明太祖建國之後,為紀念這種舉動,下令舉行中秋慶典,成為流傳久遠的風俗。
        民國建立之後採用陽曆,北京內務部就將農歷八月十五訂為中秋節。政府遷台後,也正式明令公布為國定節日。
        而中國人相信祈求月神的保佑,可以使全家團圓吉祥,因此中秋節要吃月餅,月餅就是象徵團圓。除了月餅,中秋節還吃柚子,因為「柚」與「佑」諧音,也是希望月亮護佑的意思。中秋節這一天到處都有人賞月,這一天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美的,情侶也喜歡在這一天約會,以祈求「月圓人圓」。中秋節的氣氛是寧靜、優美的,與其他熱鬧的節慶有很大的不同。
(一)嫦娥奔月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十個太陽一齊出現在天空,曬得土地乾裂,海水枯竭,民不聊生。后羿和嫦娥本是天上的神仙,天帝派他們夫妻下凡勸誡太陽,但后羿卻用箭射死九個太陽兄弟,天帝一生氣,便把他們降為凡人。
        人間的老百姓很感謝后羿這位為他們除害的大英雄,於是擁戴他為王。但成為皇帝的后羿剛復自用,亳不體恤人民,所以老百姓都敢怒而不敢言。有一天,后羿派了一位道士去向王母娘娘乞得一種仙藥,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人們聽說這個消息,個個愁容滿面,深恐后羿的殘暴永無休止。幸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十分同情人民的處境,就把仙藥偷偷的吃了。吃下仙藥後,果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地向月宮飛去。由於嫦娥奔月的那天,正巧是八月十五。於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人們就會在月下擺水果祭月,表達他們對嫦娥的思念。此後世代相傳,人們就把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
(二)吳剛伐桂
        相傳吳剛在凡間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於是向一位神仙求教,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而惹怒天帝,便罰他留在月宮,並對他說:「如果你能砍倒桂樹,就可成仙了。」此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且有神奇的自癒能力。每當吳剛稍做休息,桂樹便會自動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所以不得不留在月宮,永無休止地砍下去。
(三)玉兔搗藥
        
傳說中月宮裏有一隻白色的玉兔,牠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後,觸犯玉帝的旨意,於是玉帝將嫦娥變成玉兔,每到月圓時,就要在月宮裏為天神搗藥以示懲罰。
另一種說法是,有一位隱士和狐狸、猴子、兔子同住,因遇餓荒沒有食物可吃,三隻動物決定外出尋找食物,等他們回來時,狐狸與猴子都找到了食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就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 。
(四)月餅的地起源
   
    在中秋節吃應節食品的習俗,早在唐朝就已經存在了,但月餅的起源,在民間有一流傳甚廣的傳說:在元朝末年,蒙古人為了怕漢人造反,不准民間私藏兵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戶供養一名蒙古兵丁。漢人雖然想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了一條計策,他派人到處散發消息說:「今年冬天將有瘟疫,除非在中秋節當天吃月餅才可避免」。於是家家戶戶爭先恐後的購買月餅,回家打開一看,裡面有張紙條寫著:「八月十五夜殺韃子」,於是大家便一起把家中的蒙古兵殺了,便一舉推翻了元朝。
(一)拜月
       
拜月是一種簡單的祭典,古人以為月亮屬陰,為女性象徵,所以又稱太陰祭,古諺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大多準備紅燭、香爐、月餅、應時鮮果,由婦女主持拜祭之禮,家人朝月祝禱即可。
        而客家人則相傳此夜月光五色斑爛時,月下老人會手持大遮傘護送嫦娥仙女下凡,時間約在午夜子時之後。而且出現時間極短,只有最具誠心、耐心的人才見得到,見到的人將獲大福。因此人們便在中秋夜拜月。拜月又俗稱「拜月華」,所以客家人也稱月餅為「月華餅」。在月空下擺設香案,一旦香火將盡,即退神徹案,祭禮完畢,全家就可以一起分食月餅了。
(二)祭祀土地公
  中秋節也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例祭日。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土地公金,插在田間,插好土地公拐杖後,再以月餅祭祀。由於中秋有「秋報」的意思,所以也有聚資演戲,俗稱「謝平安」 。
(三)走月亮
        
走月亮—中秋夜晚,秋高氣爽,又明月當空,大家喜歡到郊外走走,散步賞月,盡興而歸,故俗稱「踏月」或「走月亮」。
(四)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
        
民間相傳,中秋夜愈晚睡愈長壽。少女在這天夜裡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未婚的少女還有在中秋夜偷菜的習俗。只要偷得別人的菜圃中的蔬菜,就表示她將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五)吃月餅 
        月餅也叫「團圓餅」,中秋節吃月餅,有以圓圓的月餅來象徵團圓之意,天上的月亮也是圓的、月餅也是圓的,親人怎可不團圓共賀佳節呢?所以在外地謀生的人,總要趕回家過中秋節,吃團圓餅;如果有人未歸,也要把他的一份月餅留著,等他回來過節時吃。
(六)聽香
       
連橫的《台灣通史》(一九一八)卷二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夜深時,婦女聽香,以卜休咎」。聽香的方法是婦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
(七)米粉芋
        拜月時也供拜「米粉芋」,有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取「芋」、「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

月光餅

月光餅
月光餅是粵東北河源客家人最傳統的中秋節糕點,因該餅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象徵著圓滿、平安的節日祝福。

月光餅
1 月光餅 -由來

月光餅
月光餅
 月光餅出現於香港開埠初期(約1840年),在台灣被稱為窮人月餅,香港及台灣傳統小吃之一。由於當時物質缺乏,貧窮人家買不起廣式月餅等昂貴的月餅,便以月光餅代替。 

2 月光餅 -做法

月光餅
又稱地瓜餅
 月光餅材料極之簡單,只是白砂糖與麵粉,外表似足炒米餅,入口慢慢溶化,味道似雲片糕。可是台灣的月光餅其實是番薯餅(又稱地瓜餅),以地瓜或芋頭代替棗泥、豆沙作主要材料。作家琦君曾在《煙愁》〈月光餅〉一文中描述過月光餅:「月光餅做的很薄,當中夾一層稀少的紅糖,面上灑著密密的芝麻。供過月亮之後,拿下來在平底鍋里一烤,扳開來吃,真是又香又脆。」


3 月光餅 -保質

「月光餅」保質期不長,一般在中秋節前一兩個星期才會上市,過了中秋也就沒了,平時很難吃到。農曆八月是「月光餅」的「旺季」,鄉下的集市上已經擺滿了月光餅了。由於「月光餅」不油膩,入口慢慢溶化,味道似雲片糕,吃多了也會不拉肚子,深受外出鄉賢喜愛。

 月光餅-趣事

     中秋臨近,當市場上花式各樣的月餅鋪天蓋地在我們面前展示的時候,粵東北河源客家人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中秋節糕點——「月光餅」。連日來,筆者在廣東省河源市各小街巷中發現,包裝簡單的「月光餅」已擺出街頭,吸引了眾多老河源及外出歸來「過節」的客家鄉親青睞。

 「蛋黃餡兒,五仁餡兒,泥棗餡兒,綠茶味,草莓味,菠蘿味……都不如『月光餅』好吃!這才是真正的月餅!」在河源市老城區太平街一個賣「月光餅」的攤檔前,筆者遇到年近六旬的劉伯在挑「月光餅」,他拿起一個如月亮大小的「月光餅」若有所思地說。

 劉伯離開河源家鄉近20年,但無論身在何處,每年中秋他都會去尋找「月光餅」。他說,「月光餅」從小吃到大,習慣了,沒有吃月光餅就感覺不到過中秋,「『月光餅』是我們這一代人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劉伯說到此處深深的陷入童年回憶中。

 「月光餅」不僅是50、60、70年代人的回憶,也是客家山區80年代人的美好回憶。在珠三角工作的80后小麗最難忘的就是中秋爸爸買的月光餅。小麗回憶,中秋節前一個星期爸爸會去集市上買上五六個圓如皓月的月光餅,當晚全家人圍坐在月亮下一邊吃一邊話家常。「如今爸爸還會買幾個『月光餅』給我們嘗嘗,他說,這是我們傳統的東西,外面吃不到。」

 中秋吃月餅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習俗,但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一個小小的月餅由於地域的不同,在口味上抑或外形上都千奇百怪。

 河源是純客家地區,從古至今一直保留著中秋吃「月光餅」的傳統習俗。如今雖各大小超市擺滿各式月餅,京式、廣式、潮式、港式……五花八門,林林種種。但河源客家鄉親依然最愛「月光餅」。

 月光餅材料極其簡單,採用白糖、米粉、芝麻、花生和瓜條烘製而成,外表似足炒米餅,且常常在直徑8公分左右如皓月般的月光餅上印上各種吉祥圖案。因該餅為圓形,故又取團圓之意,象徵著圓滿、平安的節日祝福。

 黃亞珍是河源市源城區人,祖上幾代都做「月光餅」,由於做的好吃又衛生,是遠近有名的「月光餅」大姐。她告訴筆者,「月光餅」是客家河源的傳統美食之一,在以前,很窮的人家才吃月光餅,因此在台灣又被稱為窮人月餅,然而正是這種「窮人月餅」經過幾千年的積澱,吃月光餅成了河源客家人的傳統習俗。

月光餅

月光餅1840年代香港出現,在台灣被稱為窮人月餅[1],由於當時物質缺乏,窮人買不起廣式月餅等昂貴應節食品,便以月光餅代替。
香港的月光餅的材料是白砂糖麵粉,形似炒米餅,入口溶化,味道似雲片糕。台灣的月光餅的材料以地瓜芋頭為主[2]。作家琦君曾在《煙愁》〈月光餅〉一文中描述過月光餅:「月光餅做得很薄,當中夾一層稀少的紅糖,面上撒著密密的芝麻。供過月亮以後,拿下來在平底鍋裡一烤,扳開來吃,真是又香又脆。

油角

油角
油角
油角,又稱「角仔」,是中國南方賀年食品之一,也流傳到琉球,稱為鬥雞餃琉球語闘鶏餃タウチーチャウ)。材料主要是麵粉花生、芝麻、砂糖等。製作方法是先用麵粉加雞蛋、豬油還有適量的水搓成粉皮,切出成直徑約兩吋的圓形小塊,然後在中間放入炒過的花生、芝麻及砂糖,對摺後在邊緣摺出花邊。最後將油角放在熱油中炸成金黃色而成。
油角的「角」可能是「餃」的意思。在某些廣東方言中「角」及「餃」的發音接近,而油角的形狀及製法亦的確與餃子類似。(餃子之原名便系角子)
油角同樣是中國河南省的賀年食品,然而其餡料以及味道皆偏鹹,另外油角在當地又可以被稱為油炸餃子。

扁桃斑鳩菊(南非葉)

扁桃斑鳩菊(南非葉)
南非葉在我東南沿海地區被稱為“將軍葉”,是由於它生長能力強,四季皆宜種;俗稱:苦茶。南非葉生長於南非,從馬來西亞、新加坡移植到我國,所以中醫界無記載也沒有研究[1]  過其真正的療效。
南非葉作為抗癌草藥在東南亞及台灣等地民間應用較多,而中國大陸則對此較為陌生。南非葉為菊科斑鳩菊屬植物扁桃斑鳩菊(Vernoniaamygdalina Del.)的葉。扁桃斑鳩菊別名桃葉斑鳩菊、杏葉斑鳩菊、神奇葉、尖尾鳳、肝連、苦樹、苦膽葉、苦葉、苦茶葉、南非樹等,原產於熱帶非洲,在尼日利亞等地被當做一種蔬菜。
南非葉四季皆宜種;雨水充沛環境下,茂盛成長;其網狀葉脈,應屬雙子葉草本植物;但卻不見開花結果,因此是無性繁殖;地下根蔓延、或簡單的扦插法,在一兩個月內即長至米高,盆栽也行;屬草藥。
中文學名 南非葉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目 菊目 科 菊科 屬 班鳩菊屬 適 宜 四季皆宜種 類 型 草藥 功 效 清熱解毒的,功能散熱
南非葉中倍半萜內酯和斑鳩菊苷都有很強的抗癌藥理活性。
臨床應用:南非葉的水煎劑可以治療發熱、瘧疾、腹瀉、痢疾、肝炎、疥瘡、咳嗽、頭痛和胃痛等疾病,具有抗氧化性、保肝、促胃酸分泌、降血脂、抗瘧原蟲和抗癌作用。東南亞民間長用南非葉治療乳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肺癌、結腸癌等多種癌症。
南非葉味苦澀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功能散熱、涼血和清血;適用於降血壓、降膽固醇、糖尿病、風熱性或血熱性皮膚病,及皮膚搔癢的治療;對閃光、老花眼、近視及青光眼也有顯著的功效。南非葉富含抗氧化劑,而抗氧化劑具有抵抗自由基(俗稱氧化劑或惡性細胞,即“癌”)的攻擊、防止細胞氧化的功用,也就是說,如果有“敵人”想攻擊身體細胞,抗氧化劑會先替身體挨這一刀,以達到保護身體的作用,所以有抗癌功效。臨床上,有
用南非葉來調理高血壓、糖尿病、尿酸和膽固醇,即用南非葉葉子,3至5片沖泡或煲成水飲用,服用後在短期內可看到效果,例如高血壓者服用短時間後後,人會覺得比較輕鬆。病情嚴重者可連續喝8至10天,一旦病情改善,就要改為每週1至2次。
這樣的草藥可以長期食用而無甚副作用。作為保健用途由於是味苦性涼,故身體虛弱、胃寒、低血壓、手腳麻痺、貧血、骨瘦如柴和經常頭暈者慎服或從小劑量服起加觀察,孕婦、月事期間禁服。南非葉經過高溫烹煮後,抗氧化劑就會削減,因此生吃的效果最好。
吃法編輯
1.兩片南非葉加一個青蘋果(紅蘋果效果不比青蘋果好)一起攪成果汁喝。這種吃法治癌效果最佳。
2.兩片麵包塗上喜愛的果醬,中間再夾一片南非葉。
3.南非葉洗乾淨後折疊成一小團即入口咀嚼,涼開水沖服即可,但須能耐其苦澀味;不過只要掌握舌頭味覺的分佈,著適當的位置咀嚼後再用涼開水吞服也不覺得苦了。
4.曬乾南非葉,當茶泡來喝,老少皆宜。
5.拿數葉的新鮮南非葉用沸水浸泡片刻即成。
生吃南非葉時,建議葉子在摘下來五分鐘內吃下,防止抗氧化劑緩慢流失。
注意:一般人每天吃一至兩片南非葉已經足夠,過量對腎可能帶來負荷[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
釋義:比喻因為行事不週密,使對方有所警戒,而預先作出防範。
故事:唐朝一名叫王魯的縣令,是個貪官。他串通手下,敲詐百姓。老百姓
    無可忍,一起寫狀紙去控告王魯的一個秘書。狀紙被送到王魯的手
    裏,他一看,發覺狀紙上所寫的罪行,每一項都與他有關,他很害
    怕,連忙拿起筆來,在狀紙上寫下:「你們雖然在打草,但我就好像
    藏在草叢中的蛇一樣,受到了驚嚇。」(見《西陽雜俎》)
例句:警方在拘捕這名販毒頭子之前,採取高度保密的方法,以免
      「打草驚蛇」。
反義:不動聲色

成語典故:打草驚蛇

鄭介文整理

【釋義】原意為打草時驚動了伏在草地裡的蛇。比喻懲罰了這個壞人,同時也警告了另一個有關的人。後來比喻採取秘密行動時,由於不慎而走漏了消息,驚動了對方,讓對方有所防備。

【近義;反義】操之過急 因小失大;不動聲色 引蛇出洞

這個成語,出自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南唐時期,有一個叫王魯的人,擔任當塗(地名)縣令。他為人貪婪,搜刮錢財,貪贓受賄。比如說,他的下屬有誰不對他有所表示,有所孝敬,送禮送物,他就一定會給那個下屬的小鞋穿。而只要有人送來財物,他總是來者不拒。他對老百姓更有一種生財之道。別人為官一任,平安一方,而他卻是「唯恐不亂,亂可生財。」因為地方作奸犯科的人一多,那麼求情免災的人,自然不會少。而別人要免災,自然少不了要「蝕財」,他就可以無本萬利,財源滾滾了。上行下效,他手下的人,自然也都是各想各的進財之道。

降落傘

降落傘(儘管三個降落傘中的一個損壞了,阿波羅15號仍然安全降落。降落傘(又稱:保險傘),在航空科學技術中,是主要由透氣的柔性織物製成並可摺疊包裝在傘包或傘箱內,工作時相對於空氣運動,充氣展開,使人或物體減速、穩定的一種氣動力減速器。它通常有一個面積很大的傘蓋,可以產生很大的空氣阻力。下落的人或物體通過繩索與傘蓋相連。降落傘可以保證在空中下落的人或物體的安全。降落傘是空降兵的重要裝備。利用降落傘,人們可以控制下降方向,保證降落地點準確。[1]歷史[編輯]中世紀,法國降落傘軍事降落傘學者認為,降落傘是阿拉伯人在公元9世紀左右發明的。在歐洲中世紀亦有類似降落傘的工具的記錄。在1178年亦有伊斯蘭教徒從高塔跳下來,但重傷而亡。1485年,達文西米蘭畫下了降落傘的草圖,設計了降落傘的初步形象。1617年克羅埃西亞的發明家Faust Vrančić根據達文西的降落傘草圖製作了成品,並進行了實驗。1783年,法國Louis-Sébastien Lenormand研製了新型的降落傘。[1]1785年,Jean-Pierre Blanchard使用降落傘從熱氣球上安全躍下。隨後,人們在降落傘的框架上面鋪設了用布製作的東西,增大空氣阻力,從而減低了降落傘的危險性。1790年代,有人用更輕的絲製品試製了降落傘。1797年,安德烈-雅克·加納林用新的絲製降落傘進行了降落試驗。隨後,加納林又設計了為降落傘排氣口增加穩定的降落傘。[2][3]1912年3月1日,美國陸軍上尉亞拉伯·貝利密蘇里州進行了來自飛機降落傘的測試。1913年,Štefan Banič第一次取得現代降落傘的專利權組成部分[編輯]
  • 傘衣
  • 引導傘
  • 傘繩
  • 背帶系統
  • 開傘配件
  • 傘包
用途[編輯]日本陸上自衛隊陳列所屬空降單位的60式空挺傘(主傘背負)以及備用傘(前腹掛載)
  • 可用於傘兵空降之軍事任務如敵後突襲、偷襲等
  • 有助災難發生時空投物資給災民
分類[編輯]飛機用減速傘人用傘[編輯]人用傘主要分為救生傘、傘兵傘、教練傘、運動傘、備份傘、滑翔傘[1]
  • T-7降落傘
  • MC1-1C降落傘
阻力傘[編輯]阻力傘主要分為胸式傘、背式傘、坐式傘、阻力傘(減速傘)。物用傘[編輯]物用傘主要分為投物傘、航彈傘、回收傘。[1]特種用途傘[編輯]特種用途傘主要分為反尾旋傘、水下用傘、穩定傘、布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