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李詭祖,山東省淄博市淄川五松山人。稱號增福相公,文財神,又稱財帛星君,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民間傳說為太白金星轉世,生日九月十七。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賜封“財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賜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賜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和曲周都有祭祀李詭祖的“增福廟”和李相公墓。  

增福真君

道教
Yin and Yang.svg
入門
增福致善平施真君,簡稱增福真君,人稱增福財神增福相公,是道教神祇,財神之一,據說是北魏官員李詭祖。成道日七月廿二日,人稱財神節。生日九月十七日。

李詭祖[編輯]

李詭祖淄川五松山人,今日(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五松山),在北魏孝文帝時為曲梁(今河北省曲周縣縣令,廉政有德,愛民如子,常以俸祿布施貧民,民以為德。去世後,鄉民為之立祠祭祀。一說是任職於臺閣,故稱李相公
早期被視為在東嶽大帝幕府的司法神,專門判斷死者的功過。後來被認為是計算亡者功德,而給予來生善報的神祇,最後被直接視為賜福給世人的財神。
唐初,封為「財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封「福善平施真君」,人稱福善平施公道教尊稱為「增福致善平施真君」。

文獻記載[編輯]

  • 三教搜神大全》稱:「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斷陽間冤獄,夜間主判陰間是非,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飯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明《萬曆續道藏》記:「增福相公九月十七日生。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管陽問央斷邦國冤滯不平之事,夜判陰府是非狂錯文案,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飲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至後唐明宗朝天成元年贈為神君增福相公。」
  • 李詭祖去世後埋葬在淄川嬤嬤幢,明代濟南府學教授伍福有《謁嬤嬤幢李相公墓》:
    • 太白隕落何茫然,相公飛升列仙班;
    • 足蹬般河長流水,頭枕天齊連綿山。
    • 玉書神護星君位,聖賜財帛石室間;
    • 惠澤萬民增福公,平施天下福善仙。
  • 萬曆兵部尚書曲周人王一鶚《增福李公祠記略》載:「祠崇祭祀舊邑侯李公也。案郡乘,公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時殛妖塞橫水,心切民隱,貽福孔多,既逝之後,民作廟祭祀之。蓋能御大災,捍大患,固祭祀典,之所適宜祭祀者,有唐封增福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則廟之所建也遠矣!
  • 濰縣《重修增福堂碑記》記載:夫增福財神者,老子裔胄,膠西國太傅玄孫,淄川李相公詭祖也。濰縣增福堂,歷有年矣。始於唐,興於宋,盛於元明。或曰,有濰地富戶,攜家丁數百,跋山涉水,迎請真神於淄川嬤嬤幢。祖靈蒞臨,商賈雲集,濰州遂成富庶之地。成化間,李姓富商擴修神廟,增福廟會成一方盛事。然明末亂世,賊寇生髮,禍及神廟,竟至財神退位,改換門庭。雖鄉民久有革故鼎新之志,乃疏于振臂一呼之人。今幸逢盛世,又得陳氏一門良善率闔鄉公議,重修增福堂,再塑財神像,輝煌神靈,崇高廟宇。其一時人心競勸,施財者不惜金銀,施工者願勞膂力,不經久而厥工告竣。何以速哉?緣人之趨事者亟耳。故一時與事之人鹹得備勒與石,以為不朽雲。是為記。

李詭祖

李詭祖,稱號財帛星君,文財神,又稱增福相公,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生日九月十七。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賜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賜封“福善平施公”。曲周有祭祀李詭祖的“增福廟”和李相公墓。

人物簡介   

李詭祖,山東省淄博市淄川五松山人。稱號增福相公,文財神,又稱財帛星君,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民間傳說為太白金星轉世,生日九月十七。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賜封“財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賜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賜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和曲周都有祭祀李詭祖的“增福廟”和李相公墓。  
  詳細介紹 “文財神”增福相公在民間最受歡迎,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增幅財神畫像文雅非凡,錦衣玉帶,頭戴朝冠,身穿紅袍,白臉長須,面帶笑容,左手執“如意”,右手執“聚寶盆”,寫著“招財進寶”四字。身後二童子為他打著日月障扇。左青龍,右白虎,口吐孔錢和元寶,顯得這位財神爺神通廣大,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而來的金印財寶。  
  春節時,一般人家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糰、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我國北方地區有在正月初一拜財神,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是日家家戶戶擺供品為財神祝壽,祈求財神賜福,保佑來年財源廣進,五穀豐登,幸福美滿。蒲松齡在他的《窮漢詞》裡面描寫了這種習俗:“大年初一,燒炷名香,三盞清茶,磕了一萬個響頭,就把財神爺爺來祝贊祝贊。忙祝贊,忙磕頭,財神在上聽緣由;聽我從頭說一遍,訴訴窮人肚裡愁。
”    與增福財神崇拜起源密切相關的邯鄲地區有民謠《正月初五迎財神》:  
   歷史遺跡與記載  根據民國廿二年《曲周縣志》記載,李詭祖,淄川人,任曲梁縣令期間,清正廉潔,為民造福,疏通河道,治理鹽鹼,率先垂範,生活儉樸,把自己的俸祿都拿出來周濟貧苦的人,是老百姓愛戴的清官,死後老百姓立祠紀念。增福李公祠亦名財神廟在城內東街道北,祭祀北魏曲梁令李詭祖。明嘉靖間,邑人兵部王一鶚重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又重修。今後殿改為第一模范小學。 
   李詭祖死後,經歷了一個由人到神的過程,明萬曆兵部尚書曲周人王一鶚在《增福李公祠記略》有記載:    “祠崇祭祀舊邑侯李公也。案郡乘,公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時殛妖塞橫水,心切民隱,貽福孔多,既逝之後,民作廟祭祀之。蓋能禦大災,捍大患,固祭祀典,之所適宜祭祀者,有唐封增福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則廟之所建也遠矣!明興晉祀名宦仍唐封,以便民之伏臘薦享,災祥祈禳者,公多靈異,每禱輒應。嘉靖初年,按使毀淫祠,議及公廟,稽功德存之。廟制為享殿五楹,左右翼以廊各五楹,前崇門,次樂樓,後燕宮。積歲,兩廊、燕宮就圮,迄乙未末,鄉民宋淵等,請於祝侯斗南,倡議捐資,聚材鳩工。正梁宇,新覆構,耀金碧,藻簷朱棟,飾牖畫垣。民咸樂趨,不月而煥然。且增建穿廊及廣生殿,以循古典,以循時制,廟其大備矣乎!歲時伏臘,百姓祭祀公於廟,而公墳墓在安上村。朱邑所謂子孫愛我,不如桐鄉之民也!則公之屍祝於茲土也,固與名宦崇祀,共垂不朽矣”。  
  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山東淄川人士李公,北魏文帝時擔任曲周縣令。當時水妖作亂,傷害民眾,李公設法消滅了妖患,又為百姓做了好多善事。他去世後,百姓感恩,就建立了祠堂來懷念他。後來唐朝加李公為增福相公的封號,元朝封他為福善平施公,所以這個廟由來久遠。明朝建立後,仍是按著唐朝的封號,是為了讓百姓更好的祭祀,或者祈禱,求福許願等,而李公也很靈異,有求必應。嘉靖初年,政府審定民間祭祀場所,李公祠堂因有功德而保留。廟的規模是享殿五間,左右廂房迴廊各五間,有大門,有樂樓,有燕宮。乙未年末,鄉民宋淵等向縣令祝斗南請命,倡議捐款整修增福廟。官民響應,於是裝飾一新。李公的墳墓在縣東南安上村。西漢時朱邑說過,就是子孫後世會祭奠我,也比不上桐鄉百姓對我的感情啊!李公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曲周這塊土地,看起來只是在名宦祠裡每年得到祭祀,實際卻是在百姓的心目中佔有不朽的地位。 
  成書於元明時期的道教經典《三家源流搜神大全》(即《三教搜神大全》)有增福相公一圖,這位增福財神穿一品朝服,戴丞相帽。稱:“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斷陽間冤獄,夜間主判陰間是非,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飯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至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贈為神君增福相公”。明《萬曆續道藏》所收《搜神記》也記載:“增福相公九月十七日生。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管陽問央斷邦國冤滯不平之事,夜判陰府是非狂錯文案,兼管隨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飲祿料,及在世居民每歲分定合有衣食之祿。至後唐明宗朝天成元年贈為神君增福相公。
”    對於增幅財神為何又叫財帛星君,河北地區有唐高宗賜封“財帛星君”的傳說:傳說唐武德二年,李世民的母親曹太后生了一種怪病,就像鬼纏身一樣,晝夜不得安寧。看遍了國手聖醫,都不見好轉。於是李世民發榜在全國征求神醫。這時候一個來自齊地的雲遊道人來見李世民,他說儘管我大唐王朝的建立是順天應時,但期間難免殺戮過多,遊魂冤鬼找不到歸宿,所以遷怒於太后。今有齊地淄川神仙姓李名詭祖,又是聖上的本家。這個李神仙曾在北魏孝文帝朝治相府事,後在五松山得道成仙。詭祖的諧音是“鬼祖”,所以主裁陰陽兩間冤獄,最能驅神役鬼,祛病消災。可在太后處設立李神仙牌位,求其顯靈,保證能醫好太后的疾病。李世民依計而行,太后果然很快就痊癒了。李淵感激李神仙的神功,於是賜封李詭祖為“財帛星君”。  
  增福財神李詭祖在他的家鄉也受到愛戴與供奉。淄川區洪山鎮(明清時期 ​​叫仙人鄉)的五松山嬤嬤幢有他的墓地和增福財神廟。淄川洪山人中奇在回憶錄中有記載:“父親問宋作成,“這裡有增福廟嗎?”宋說以前有,就在嬤嬤幢上面,祭祀的是增幅財神李相公。傳說李相公在外地做官,死後葬在嬤嬤幢上,後人建了廟宇加以祭祀。解放後破除迷信,增福廟被拆除整成了農田,李相公墓也被挖掉。”  
  對於五松山的增福廟和李相公墓,曲周人李毅在文章中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曾經五次到淄川區洪山鎮尋訪增幅財神的故鄉,訪問了洪山鎮的五松山。洪山鎮在明清時期 ​​叫仙人鄉,這裡是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的家鄉,他所在的蒲家莊距離五松山只有5里路。可見這一帶的確有深厚的神仙文化底蘊,遺憾的是幾次都沒有找到李詭祖的老家。這也可以理解,因為李詭祖的年代在南北朝時期,而這里大部分的村民都是在洪武年間從外地遷來的。聽山下的老百姓說,五松山西側一個叫嬤嬤幢的地方有增福財神李詭祖的廟宇,叫增福廟,增福廟不遠處有李相公墓。懷著急切的心情到了嬤嬤幢,可是廟和墓都不見了,據說是解放後平墳開荒,向鬼要糧,增福廟和李相公墓都被平掉整成了農田。生長在增幅財神和蒲松齡的故鄉,這裡的人似乎更加不怕鬼,革命也比我們邯鄲要徹底,感到十分惋惜。”  
  淄川一帶還流傳著增福財神的一個故事。宋代青州狀元張唐卿在《孝義天齊嬤嬤幢》一文中有反映:“太祖初年,嶺下有婦張氏,寡居。有子二,曰冕、曰璜。冕、璜事母至孝,日輟耕嶺上。時財神與土地、山神為鄰,見二子勞作,甚苦。土地曰:“上仙掌天下金,何不捨他些須,以孝其母?”財神問:“其福淺,怎當大富貴?“山神曰:”彼誠心事汝,上仙何出此言?“財神曰:”豈不聞家貧出孝子乎?直為其母計矣。“土地曰:“卻施捨,乃信”。財神曰:“福兮禍所依也,罪將出,爾之過。”遂舍金於壟上。冕見,示於璜,大喜,曰:“老母之幸也”。及回,冕婦曰:“金乃冕所見,多屬吾”。璜婦曰:“見面及一半也,何由多屬汝”。遂起爭執,對簿公堂。老母急火攻心,一命嗚呼。嬤嬤曰:“草菅人命者,汝之罪也。”三神仙面面相覷。
”    根據明代王一鄂的記載,曲周也有李詭祖的墳墓。據說原址在城東安上村與相公莊間的漳河故道河堤上,今已不可尋。清代曲周人冀騏為此作詩《淄川李公墓》:    一垤漳河岸,萋萋春草多。  
  風雲埋劍履,歲月老煙蘿。    舊跡迷荒隴,豐碑沒斷莎。    神功如何溯,落日聽樵歌。   
 那麼,李詭祖的墳墓到底是在曲周,還是在淄川?據曲周人任健說:“在臨終彌留之際,李詭祖一再囑咐他的兒子:“我曾經擔任過曲樑的官吏,和那裡的百姓十分相知。我死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曲梁。即使你們這些後代子孫以後祭祀供奉我,也不如曲樑的老百姓。”。而淄川人說,古人講究葉落歸根,死後不在家鄉入土為不孝。況且李詭祖晚年告老還鄉,兒孫都在淄川,李詭祖不可能死後再回到曲周入土。因此,李詭祖去世之後屍骨埋在了他的故鄉嬤嬤幢,曲周的李詭祖墓應該是他衣冠塚。此說也有一定道理。  
  全國文財神崇拜習俗福和財是幸福生活的兩個方面,二者不能相互取代,有了財不一定有福,有福不一定有財,而增福財神能夠同時滿足人們對福和財的追求,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拜。特別是經過唐明宗和元朝的兩次冊封,使增福財神成為家喻戶曉的文財神,其影響也反映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據《中國美術館》期刊2007年12月發表的“繪刻經典出民間木版年畫看平陽”記載:“中國學者還在前蘇聯列寧格勒發現了另一幅“增福相公”圖,在西安碑林發現了彩印本“ 東方朔偷桃 ”圖,這四幅作品為金代作品或類似金代作品,乃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經典” 。可見增幅財神在民間的影響廣大。    在人們所信奉的文武財神中,趙公明是姜太公封的神,關公和李詭祖是經過官方認可的文武財神。因此許多財神廟都同時供奉趙公明,關公和李詭祖。《中國全史》記載:財神與諸神崇奉習俗。奉的神便有火神、財神(趙公明、關公、增福財神)、號神等。每年三月十五日為祀財神之期,六月二十三日為祀火神、關帝之期,屆時要演戲酬神。在明清時期 ​​,當舖房屋的設置均有一定規則,櫃房(對外營業室)的照壁頂部要設一神龕,龕內供奉三位財神:趙公元帥、關夫子、增福財神。    泰山增福廟也叫財神廟。廟前一對石獅子。石獅子的後面是巨大的香爐,那香爐中燒滿了高香,鎖滿了鎖。廟門兩側也鎖滿了鎖。裡面祭祀著福、祿、壽三尊神像,香火旺盛。廟門的立柱上用篆字寫的一副對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李天培任國子監學正,相國李湘北是永城人,兩人既是同鄉又是同宗,相交甚厚,往來無間。天培退休還鄉以後,相國還不斷問訊。十幾年後的一晚上,天培忽然夢見李相國來了,對自己說:“你知道嗎?我是新鄭增福相公。”天培因為夢中的話沒有憑據,並不放在心上。第二 ​​天晚上,又做前夜一樣的夢。不久見到邸報,知道李相國已經捐軀了,才感到奇異。從前西門內有增福相公祠,祀晉人李詭祖。天培就出資整修一新,在門匾題上:“增福李相公祠”。  
  《明清陝西會館祀神的社會功能》一文記載:財神這一意象對於千里迢迢離家求財的山西商人來說尤為重要,民間多認為財神即趙公明,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山西會館亦供奉增福財神,如山西臨襄會館的《重修臨襄會館碑》中就記載:“內供協天大帝、增福財神、玄壇老爺、火德真君、酒仙尊神、菩薩尊神、馬王老爺諸尊神像。
” 有一點必須注意,擺放文財神以及武財神的方向有異,必須分清楚!滿面祥和的文財神,不論是財帛星君,或是福祿壽三星均應向著自己屋內,而不應向著屋外。否則便會向屋外送財!至於威風凜凜的武財神則應面向屋外,或是面向大門,這樣一方面既可招財入屋,同時又可鎮守門戶,不讓外邪入侵。

王惟一所鑄造的銅人,是已知中國最早的針灸模型,宋以後各代均將其視為國寶,因於天聖年間製成,因此稱為「天聖銅人」。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天聖五年冬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二:一置醫官院,一置相國寺」,可知王惟一鑄有兩具銅人,—具放在翰林醫官院,一具放在大相國寺

針灸銅人[編輯]

針灸銅人是一種刻有穴位名稱的人體銅像,是形象直觀的針灸穴位模型。

演進[編輯]

針灸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宋代以前,對針灸的經絡腧穴只有以文字敘述或圖形表示,而且錯訛較多。至北宋天聖年間,中國出現了第一座針灸銅人。銅人是古人智慧的結晶,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各代官方或私人均對銅人進行重鑄或整修,從而使銅人流傳至今,成為現代針灸教學模型的先驅。

宋朝~元朝[編輯]

仿製天聖銅人
北宋天聖年間,殿中省尚藥奉御王惟一奉敕編撰《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因宋仁宗(劉後)「以古經訓詁至精,學者封執多失,傳心豈如會目,著辭不若案形」,故「復令創鑄銅人為式」。王惟一所鑄造的銅人,「內分臟腑,旁註溪谷,井滎所會,孔穴所安,竅而達中,刻題於側」,可「使觀者爛然而有第,疑者渙然而冰釋」。(北宋·夏竦《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序》)[1]
王惟一所鑄造的銅人,是已知中國最早的針灸模型,宋以後各代均將其視為國寶,因於天聖年間製成,因此稱為「天聖銅人」。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天聖五年冬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二:一置醫官院,一置相國寺」,可知王惟一鑄有兩具銅人,—具放在翰林醫官院,一具放在大相國寺
在此之後,一座銅人流入襄陽,為章叔恭所見。「……(章叔恭)在襄州,嘗試針銅人,全象以精銅為之,臟腑無一不備,其外俞穴,則錯金而書穴名於旁,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部以此試醫者,其穴則塗黃臘。中實以汞,俾醫工以分析寸,按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汞出。稍差則針不入矣。」[2] 此座銅人後下落不明。另一具銅人因靖康之亂,自汴被擄至金城,後又為元所掠。
元世祖中統間(1260~1263),此具銅人由尼泊爾工匠阿尼哥整修翻新,元至元二年(1265)像成,周身腧穴脈絡悉具,注以水,關竅畢達。
有資料稱:天聖銅人在開封陳列了整整100年,北宋亡後,幾經滄桑,一具據說至明正統年間被毀,一具據說於北宋亡時被相國寺僧人藏匿,至今仍埋在開封地下。[來源請求]

明朝[編輯]

明正統八年,明英宗因天聖銅人年代久遠,「錯暗而難辨」,命令重新制模,仿前重作,製造出「明正統仿宋天聖針灸銅人」(明正統銅人),這尊銅人是現存最古老的針灸銅人。但明正統銅人重製完成後,天聖銅人卻下落不明。
根據《太醫院針灸銅像沿革考略》記載「自明末流寇之亂,京師官署,悉遭寇擾,太醫院之銅人像亦被毀傷頭部。順治中修復之。」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後,京師遭到洗劫,存放在太醫院中的明正統銅人的頭部因為被損傷,但並未被毀,一直到清朝順治年間才重新修復。
清末御醫任錫庚於《太醫院志》中記載「光緒二十六年聯軍入北京,為俄軍所有。先醫廟之鑄銅三皇像亦為俄軍所得」「銅人則據為奇物,不肯交矣。經陳守忠懇准太醫院堂官奏給俄武官二等第三寶星以酬之。嗣改建新署,隨式工復置銅人,由堂派醫士蘇秉鈞、候補吏目張慶云為監造。」八國聯軍時,明正統銅人遭到俄軍劫去,後輾轉流傳回俄國,現存於聖彼德堡艾米塔吉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
另有明代醫家高武,號梅孤子,四明人。據《鄞縣誌》記載,高武擅天文、律呂、兵法、騎射,嘉靖時中武舉,但仕途不得志,歸。後專攻醫學,尤精針術。在十六世紀中葉,高武鑄銅人三座,男、婦、童子各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私人鑄造銅人。

清朝[編輯]

清乾隆年間,清高宗命令吳謙等九位醫官著《醫宗金鑒》,成書後,高宗賜給每位醫官一座小型的針灸銅人,作為獎品,以示鼓勵。這九座銅人只剩下一座,出土時候帶有外部的包裝殼,底座,盒內記有吳謙等人編寫《醫宗金鑒》的經過,並帶有紅色的乾隆印章,保存完好,陳列在上海中醫藥博物館中,彌足珍貴,是鎮館之寶。更為特殊的是,這一小型針灸銅人不是常見的男子形象,而是一個懷孕婦女。這一裸體的女性銅人表明了清高宗對醫學的重視。此銅人高46cm,寬22.8cm,厚16cm。銅人表面鑄有經絡和腧穴,但未鑄經穴名稱。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收藏的這座針灸銅人歷經滄桑。四十年代初,時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館長的王吉民與海上名醫丁濟民談起,在北平古董鋪曾見過清代針灸銅人,但苦於價格昂貴未能購得,丁濟民先生當即表示願籌資購買。於是王吉民便寫信託北平的李友松醫師去訪購,終於用重金購得,並托朋友從北平帶回上海。當時正值戰亂,從北平回上海途中,一路過關越卡,多遇險情,意外費用,幾乎超過銅人原價,這些費用也由丁濟民先生負擔。針灸銅人抵滬後,丁先生將它捐贈給當時的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談起這具銅人的經歷和回歸,他感嘆道:「始於醫官院,終於博物館」。

當代[編輯]

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人們根據銅人的構造做成了更為先進的現代版「針灸銅人」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自南唐李煜詞《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

張恨水

張心遠
筆名張恨水
出生1895年5月18日
 大清
江西廣信府
逝世1967年2月15日(69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職業小說家記者教育家
體裁鴛鴦蝴蝶派
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
張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遠,恨水是筆名,取自南唐李煜詞《烏夜啼》「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在20世紀的漢語文學史、白話文發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作家。作品情節曲折複雜,結構布局嚴謹完整,將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與西洋小說的新技法融為一體。更以作品多產出名,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創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是中、長篇章回小說,總字數近兩千萬言,堪稱著作等身。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四部長篇小說為代表作。

生平[編輯]

張恨水祖籍安徽省潛山縣,生於江西廣信府。父親是官衙鹽稅官。少年時代主要在江西上饒黎川等地讀私塾,並沉溺於《西遊記》、《列國志》一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於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曾就讀於南昌甲種農業學校、蘇州蒙藏墾殖學堂。他天資聰穎,以「少年才子」聞名鄉里。除了大量閱讀古今哲學、歷史和文學書籍之外,他亦自學英語
他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1918年張恨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同年張恨水赴北平,先後任北平《益世報》助理編輯、天津《益世報》駐京記者。
1924年4月,任友人成舍我創辦的《世界晚報》新聞編輯,後又主編該報副刊《夜光》。此時,開始在《夜光》上連載第一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小說對當時官場和社會的奇聞怪事,進行揭露、嘲諷和譴責,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作者自稱「用做《紅樓夢》的辦法,來做《儒林外史》」[1],小說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1925年2月,張恨水任成舍我創辦的《世界日報》副刊《明珠》編輯。先後在該報上發表多篇中、短篇小說。
1927年2月,張恨水開始在《明珠》上連載了他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金粉世家》全書一百萬字,揭露當時上層社會和官場貪婪、偽善、腐敗的生活。
1927年10月,張恨水任《世界日報》總編輯。年底離職,先後在瀋陽新民晚報》,北京《益世報》、《新晨報》、《世界晚報》上,發表很多中、長篇小說。
1929年,他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啼笑因緣》,全書約25萬字,含有了言情、譴責、及武俠成份,這部長篇,1930年在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上連載後,成了家傳戶誦的讀物。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話劇和曲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與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一起被稱作禮拜六派的「四大說部」[2]

1931年,張恨水以稿費收入創辦北華美術專科學校,自任校長,兼國文教員。著名畫家齊白石徐悲鴻李苦禪曾任該校教員。是年,日軍入侵,東三省淪陷。為表示內心激憤,他把在《新聞報》上連載的長篇小說《太平花》增加了抗戰內容。這是他第一部鼓動抗戰的作品。此後,發表了《熱血之花》、《東北四連長》、《潛山血》、《前線的安徽 安徽的前線》、《衝鋒》、《游擊隊》等一系列抗戰作品。在1932年還出版鼓動抗戰的短篇小說集《彎弓集》。他寫的抗戰作品,有很多是潛山家鄉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親切動人。
1934年,張恨水由北平出發,遊歷西北。他在西安先後會見了邵力子楊虎城。這一行間他目睹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盤踞在西北的軍閥橫徵暴斂,抓丁拉夫,更弄得民不聊生。他大受震動,曾寫道:「在西北之行之後,我不諱言我的思想變了,文學也自然變了。」他以西北人民生活為素材創作了《燕歸來》、《小西天》兩部長篇小說。
1935年,張恨水應約去上海主辦《立報》副刊《花果山》,舉家遷至上海。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1937年11月,他因病到蕪湖住院治療。
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
1938年初,張恨水離開潛山漢口。當時,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在漢口成立,他被選為理事。接著,又去重慶,加入《新民報》工作,任主筆、總社協理、重慶版經理,自編重慶版文藝副刊《最後關頭》。1939年12月,張恨水開始在重慶《新民報》連載寓言式長篇小說《八十一夢》。這部作品觸犯了當時社會上的權勢人物,使張恨水受到特務的嚴密監視,只寫了十幾個夢便被迫停筆。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向一千多人頒發了「抗戰勝利」勳章,張恨水也在其例。
1945年底,張恨水離開重慶,輾轉回到北平。北平《新民報》創刊,張恨水任經理兼副刊《北海》主編。從1946年到1947年,張恨水創作了《巴山夜雨》、《紙醉金迷》、《五子登科》等多部中、長篇小說。1948年秋,張恨水因故辭去《新民報》的所有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
1949年1月,中共占領北平。張恨水在《新民報》上發表了《寫作生涯回憶》。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全國文聯。張恨水被邀,但因高血壓病突發,半身不遂,未能參加。1954年,張恨水健康狀況開始好轉,便辭去文化部顧問職務,又專事寫作。1955年夏,張恨水隻身南遊,經合肥安慶,回到闊別十年的故土。家鄉面貌的變化,使他激動不已,回北京後,寫了中篇遊記《南遊雜誌》,發表於香港大公報》。
1956年春末夏初,全國文聯組織一批作家藝術家到西北參觀旅行,張恨水應邀參加。回京後,寫了遊記《西北行》,刊於上海《新聞報》。1967年農曆正月初七早晨張恨水正準備下床時、突然仰身倒下,因腦溢血發作在北京去世。

家庭[編輯]

張恨水有一妻兩妾,原配徐文淑(1913年娶),妾胡秋霞(1924年娶),妾周淑雲(1932年娶)。

作品[編輯]

張恨水的小說取材廣闊,新聞性強,追求情節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動有味,注重語言的平易曉暢,注意讀者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運用章回體這一藝術形式表現現代生活,茅盾說:「在近三十年來,運用『章回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回體』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關於〈呂梁英雄傳〉》,《中華論叢》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張恨水在每天除處理報社大量繁重的行政事務性工作外,寫作文稿常在5000字左右。他自己說過「我是一個推磨的驢子,每日總得工作,除了生病和旅行,我沒有工作就比不吃飯難受。」
張恨水一生著書百多本,而且很多小說因最早在戰亂期間於報刊上連載而無從考證確切日期,因此作品以書名讀音為序。

A[編輯]

  • 《傲霜花》

B[編輯]

  • 《巴山夜雨》,長篇小說。
  • 《八十一夢》,長篇小說,於1939年12月開始在重慶《新民報》上連載,因政治壓迫而未能寫完。
  • 《白蛇傳》,寫於1954年。
  • 《北雁南飛》
  • 《別有天地》

C[編輯]

  • 《衝鋒》,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 《春明外史》,長篇小說,於1924年連載於《世界晚報》的副刊《夜光》。
  • 《春明新史》,長篇小說,寫於1928年。

D[編輯]

  • 《大江東去》,長篇小說。
  • 《丹鳳街》,長篇小說。

F[編輯]

  • 《瘋狂》,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 《鳳求凰》,長篇小說。
  • 《風雪之夜》

G[編輯]

  • 《巷戰之夜》,中篇小說。
  • 《鼓角聲中》,1936年連載於南京《南京人報》副刊《南華經》。

H[編輯]

  • 《虎賁萬歲》,軍事小說。
  • 《歡喜冤家》,長篇小說。

J[編輯]

  • 《記者外傳》,未完,只完成上半部,長篇小說,1957年10月26日開始在上海《新聞報》上連載。
  • 《剪愁集》
  • 《劍膽琴心》,寫於1928年。
  • 《交際明星》,中篇小說,1926年連載於《世界日報》副刊。
  • 金粉世家》,長篇小說,1927年2月開始於《世界日報》副刊上連載,歷時5年,約百萬言。
  • 《京城幻影錄》
  • 《荊棘山河》,中篇小說,1926年連載於《世界日報》副刊。
  • 《錦片前程》,寫於1932年。
  • 《舊新娘》,文言短篇小說,寫於1913年。

K[編輯]

  • 《孔雀東南飛》,長篇小說,寫於1954年。

L[編輯]

  • 《兩都賦》,散文集。
  • 《梁山伯與祝英台》,長篇小說,於1953年8月開始動筆,1954年1月1日開始於香港《大公報》連載。
  • 《綠了芭蕉》,散文集。
  • 《落霞孤鶩》,長篇小說,寫於1930年。

M[編輯]

  • 《滿城風雨》
  • 滿江紅》,長篇小說,寫於1930年。
  • 《梅花劫》,白話短篇小說,寫於1913年。
  • 《美人恩》,長篇小說,寫於1930年。
  • 《孟姜女》
  • 《秘密谷》

N[編輯]

  • 《南國相思譜》,長篇小說,1919年開始連載。純粹以言情為主,鴛鴦蝴蝶派小說。
  • 《南遊雜感》,中篇遊記,寫於1955年,發表於香港《大公報》。
  • 《牛馬走》,長篇小說,1941年在重慶《新民報》上連載。後來出單行本時,易名為《魍魎世界》。

O[編輯]

  • 《偶像》

P[編輯]

  • 《平滬通車》

Q[編輯]

  • 《潛山血》,長篇小說,寫於1939年。
  • 《秦淮世家》,長篇小說,寫於1939年。
  • 《青春之花》,寫於1928年。
  • 《青衫淚》,長篇白話小說,寫於1913年冬。純粹以言情為主,鴛鴦蝴蝶派小說。
  • 《秋江》,寫於1954年。

R[編輯]

  • 《熱血之花》,長篇小說。
  • 《如此江山》

S[編輯]

  • 《山窗小品》,散文集。
  • 《上下古今談》,雜文集,收錄一千餘篇。
  • 《石頭城外》,長篇小說。
  • 《蜀道難》,長篇小說,寫於1939年。
  • 《水滸別傳》,寫於1932年。
  • 《水滸人物論贊》,古典文學論集。
  • 《水滸新傳》,長篇小說,1940年2月開始於上海《新聞報》上連載。
  • 《斯人記》
  • 《似水流年》,長篇小說。
  • 《歲寒三友》,未完,寫於1947年。

T[編輯]

  • 《太平花》,長篇小說,寫於1931年,因東三省淪陷而添入抗戰內容。
  • 《桃花港》,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 《天河配》
  • 《天明寨》
  • 《天上人間》,寫於1928年。
  • 啼笑姻緣》,長篇小說,1930年開始於上海《新聞報》副刊連載。
  • 《啼笑因緣續集》,長篇小說,寫於1933年。

W[編輯]

  • 《彎弓集》,短篇小說集。
  • 《皖江潮》,長篇小說,1921年連載於蕪湖《皖江日報》。
  • 《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長篇小說,1941年在重慶《新民報》上連載。後來出單行本時,易名為《魍魎世界》。
  • 《未婚夫》,寫於1919年。
  • 《未婚妻》,中篇小說,寫於1916年。
  • 《我的生活與創作》,長篇自傳,應中央文史館之約寫於1963年。
  • 《我的小說過程》,自傳,1931年1月開始於《上海畫報》連載。
  • 《霧中花》,寫於1947年。
  • 《五子登科》,長篇小說,1947年8月17日於《新民報》上連載。

X[編輯]

  • 《西北行》,遊記,寫於1956年。
  • 《現代青年》
  • 《小說迷魂游地府記》,1919年連載於上海《民國日報》。
  • 《小西天》,長篇小說,寫於1934年。
  • 《寫作生涯回憶》,自傳,1949年1月1日開始於北平《新民報》連載。

Y[編輯]

  • 《燕歸來》,長篇小說,寫於1934年。
  • 《楊柳青青》
  • 夜深沉》,長篇小說。
  • 《一路福星》,未完,寫於1947年。
  • 《藝術之宮》,長篇小說,1935年連載於上海《立報》副刊《花果山》。
  • 《銀漢雙星》,長篇小說。
  • 《游擊隊》,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 《雨淋鈴》,未完,寫於1947年。
  • 《玉枝交》

Z[編輯]

  • 《戰地斜陽》,短篇小說,1929年發表。
  • 《斬鬼新傳》
  • 《趙玉玲本紀》
  • 《真假寶玉》,1919年連載於上海《民國日報》。
  • 《征途》,長篇小說,寫於1938年。
  • 紙醉金迷》,長篇小說。
  • 《中原豪俠傳》,1936年連載於南京《南京人報》副刊《南華經》。
  • 《紫玉成煙》,中篇小說,寫於1916年。
  • 《最後關頭》

相關影視作品[編輯]

1931年上映的電影《銀漢雙星》,影星金焰紫羅蘭出演,由《春明外史》改編而來,廣受關注。
1974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改編啼笑姻緣拍攝同名劇集。
2003年40集電視連續劇《金粉世家》再次登上央視螢屏,以平均7.68%的收視率成為兩年間中央8套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
2004年上映了38集電視連續劇《啼笑姻緣》
2006年上映了30集電視連續劇《夜深沉》。
2008年上映了42集電視連續劇《紙醉金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