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和客家堂號之來源                                                                                         賴中生
「堂號」乃是中國姓氏的一大特徵[註],縱觀世界各國,無一民族有此特徵者。然而此一特徵卻逐漸在消失,如今在中華民族各族群當中,保留「堂號」最完整的只剩下客家人而已。至於「堂號」是怎麼來的呢?據說是先民們為了記載自己姓氏發源而設的標誌。「郡」是古代行政區的單位(下設有縣),它是百家姓堂號的起源地。因為「堂號」一般來自祖先發跡的郡名,所以也叫「郡號」。中國先民用郡名(或縣名)立「堂號」,在地理方向可以辨認同一代的宗親,在時間方面更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歷史應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代,不過一般認為大量南遷是在東晉元帝時代,即公元317年(五胡亂華)之際,以及南宋淪亡之後。先到安定地區的客家人在自己的中堂掛上「堂號」,使晚到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以便得到暫時的照顧。久而久之,「堂號」自然變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媒介。不過由於通婚、遷移等因素,並非所有姓氏只用一個堂號,有的姓氏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幾個堂號。「堂號」的來源除了採用祖先發跡的郡縣之名外,也有少部份採用祖先的遺言、古文的經句、或兩姓堂號的混合。下面是我從十三經、二十五史、《通典》等古書裡所收集的堂號來源,特別列出來給大家參考。
|  | 
姓氏 | 
堂 號 | 
堂 號 來 源 | 
| 
1 | 
王溫霍閻 易羊祁武 祝宮尉遲 | 
太原堂 | 
太原:夏朝已有此地名,戰國時屬趙。秦莊襄王二年派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公元前247年)置為太原郡,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晉陽,管轄地區包括太原、汾州、保德、平定、忻州一帶。 | 
| 
2 | 
李彭董辛 時牛關 | 
隴西堂 | 
隴西:周朝地名,秦朝三十六郡之一,地區在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即蘭州、臨兆、鞏昌、秦州一帶。 | 
| 
3 | 
張傅房 | 
清河堂 | 
清河:周朝地名,戰國屬趙,漢高祖(公元前256-195年)立之為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清河至山東省臨清一帶。 | 
| 
4 | 
朱宋 | 
沛國堂 | 
沛國:原為秦朝的泗水郡,漢高祖將其改為沛國郡,隸屬於豫州,地區在安微省睢溪縣、宿縣,江蘇省沛縣一帶。 | 
| 
5 | 
宋杜申史黎康宗段計韋別冷車晁郜浦象舒雍壽酆皇甫金 | 
京兆堂 | 
京兆:原是京師的別名,秦朝將之設置為內史郡。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將內史郡分為渭南中地河上三郡,九年廢除,復歸於內史郡。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內史郡被分為右內史和左內史兩處。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右內史被分為京兆尹和右扶風兩地,左內史則被更名為左馮翊,由京兆尹右扶風左馮翊共治長安城,名為三輔。京兆尹所屬地區在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至華縣渭水以南一帶。 | 
| 
6 | 
劉金錢 | 
彭城堂 | 
彭城:原為堯大臣彭祖後裔的封地,漢高祖時被立為縣,屬於楚郡,漢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將楚郡更名彭城郡,管轄地區在江蘇省徐州市一帶。 | 
| 
7 | 
蕭毛邱丘俞陸于方元平向利褚廉種山 | 
河南堂 | 
河南:商朝已有此地名,屬豫州,秦朝時被立為三川郡,漢高祖更名為河南郡,管轄地區在河南省北部黃河流域、洛陽一帶。 | 
| 
8 | 
蕭蘭 | 
蘭陵堂 
師儉堂 | 
蘭陵:周朝地名,戰國屬楚,漢時置為縣,屬東海郡。晉武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蘭陵縣從東海郡分出,升格為郡,所屬地區在山東省棗莊及滕縣東南一帶。 | 
| 
9 | 
林毛卜 
卓宰靳 | 
西河堂 | 
西河:夏朝已有此地名,戰國屬魏,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為郡,隸屬於并州。管轄地區在山西、陝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即離石縣一帶。 | 
| 
10 | 
林伏寧 | 
濟南堂 | 
濟南:周朝時齊國地名,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5年)時被立為濟南國,隸屬於青州,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6年)將其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曆城縣一帶。 | 
| 
11 | 
陳鍾鐘 
鄔賴 | 
潁川堂 | 
潁川: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命內史騰攻打韓國,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管轄地區在潁水流域,包括河南中部許州、陳州、汝寧、汝州、許昌一帶。 | 
| 
12 | 
賴 | 
積善堂 | 
積善:出自《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 
13 | 
羅涂 | 
豫章堂 | 
豫章:周朝地名,春秋屬楚,漢高祖時置為郡,隸屬於揚州,管轄地區在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 
| 
14 | 
孔顏曾 
南宮 | 
魯國堂 | 
魯國:魯國原為周公的封地,位於山東曲阜一帶。曾子和顏回都是孔子的學生,也是魯國人,所以他們的後裔用「魯國」做為堂號。因為魯國在東方,也有用「東魯堂」者。 | 
| 
15 | 
曾 | 
三省堂 | 
三省: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曾姓後裔為了紀念曾子,也採用「三省」為堂號。 | 
| 
16 | 
吳 | 
延陵堂 | 
延陵:周朝地名,春秋屬吳,漢時被立為縣,隸屬於代郡。吳太伯為周文王的伯父,其十九世孫夢壽被立為吳王,夢壽的第四子季札有仁德,被封於延陵,號曰「延陵季子」,故吳姓子孫乃以「延陵」為堂號,地區在江蘇省丹陽西南、武進縣一帶。 | 
| 
17 | 
郭 | 
汾陽堂 | 
汾陽:漢朝縣名,屬於太原郡,春秋時為晉國屬地,唐朝大將郭子儀受封於此。為了紀念郭子儀的豐功偉業,郭姓子孫乃以「汾陽」為堂號,地區在山西省境內。 | 
| 
18 | 
黃費 | 
江夏堂 | 
江夏:戰國時楚國的土地,漢高祖將其立為郡,管轄地區在湖北省武漢、雲夢一帶。 | 
| 
19 | 
趙秦莊嚴尹皮艾狄桂 
  上官 | 
天水堂 | 
天水:戰國時秦地,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為郡,東漢明帝改之為漢陽郡,三國魏再將其復名為天水郡。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一帶。 | 
| 
20 | 
何 | 
廬江堂 | 
廬江:東周時屬於吳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之歸於九江郡,隸屬於揚州。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將九江郡更名為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5年)又將其改名為廬江國,管轄地區在安徽縣壽縣以南、江西九江以北、河南以東、安徽蕪湖市以西的土地。 | 
| 
21 | 
古余 | 
新安堂 | 
新安:漢朝縣名,屬弘農郡,戰國時屬韓,舊城在河南省澠池縣一帶。三國時,吳國又立新安郡,管轄地區在浙江省淳安縣一帶。 | 
| 
22 | 
余闕 | 
下邳堂 | 
下邳:漢初縣名,為東海郡三十八縣之一,隸屬於徐州。漢武帝時將其置為臨淮郡,光武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更名為下邳國,管轄地區在江蘇省邳縣一帶。 | 
| 
23 | 
楊馮 | 
弘農堂 | 
弘農:周朝地名,戰國時屬秦,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為郡。管轄地區包括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祚永以東、華山以南地區。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一帶。 | 
| 
24 | 
馮翁龐 | 
始平堂 | 
始平: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始平郡,隸屬於雍州,地區在陝西省咸陽一帶。 | 
| 
25 | 
童文田農 | 
雁門堂 | 
雁門: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戰國時屬燕,管轄地區包括山西省寧武、朔平、大同一帶。 | 
| 
26 | 
巫饒汪歐衛管來常鳳仇解 | 
平陽堂 | 
平陽:原為唐堯的國都,戰國時期先後隸屬於韓、趙之下,秦漢時被立為縣,隸屬於河東郡。三國北魏將平陽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臨汾縣西南一帶。歷史上還有另一個平陽,為春秋前期秦寧公的都城,位於陝西省岐山縣西南的陽平鄉。 | 
| 
27 | 
姚施尤 
沈明水 | 
吳興堂 | 
吳興:三國吳郡名,隸屬於揚州,管轄地區在浙江省吳興一帶。 | 
| 
28 | 
韓葉鄧許白姬束呼隆翟樂 | 
南陽堂 | 
南陽:周朝地名,指「在中國之南而居陽」之地,戰國時屬韓。秦昭襄王於35年(公元前272年)攻取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縣(河南省南陽市)。漢代重新劃分行政區,南陽郡管轄地區包括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隋唐兩代曾將南陽郡改名為鄧州,後來又改回南陽郡。 | 
| 
29 | 
許紀耿 | 
高陽堂 | 
高陽:原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名字(黃帝→昌意→高陽),漢朝時設有兩個高陽縣,一屬幽州涿郡,二屬徐州琅邪郡。晉武帝泰始元立高陽為郡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 
| 
30 | 
高甘封 
歐陽 | 
渤海堂 | 
渤海:漢朝郡名,戰國時分屬趙、燕、齊,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縣東南舊滄州)。管轄地區包括河北省海興、滄縣、安次、文安,南至山東吳棣、慶雲一帶。 | 
| 
31 | 
游賀談 | 
廣平堂 | 
廣平:漢朝縣國名,屬臨淮郡。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置為平干國,漢宣帝將其復名為廣平國,三國北魏再改為廣平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雞澤縣一帶。 | 
| 
32 | 
周袁藍梅左廖言汝南殷商 | 
汝南堂 | 
汝南:漢朝郡名,漢高祖設置,隸屬於豫州,戰國時分屬楚、魏,管轄地區在河南省舊汝寧、陳州二府(蔡縣),安徽省穎州府(淮河以北)一帶,相當於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 
| 
33 | 
涂 | 
南昌堂五桂堂 | 
南昌:漢朝縣名,隸屬於揚州之豫章郡,在江西省南昌一帶。涂氏曾經為豫章望族,故部份涂氏子孫也用「豫章堂」。五桂:宋朝皇帝授進士給涂大任、涂大琳、涂大經、涂大明、涂大節五人,並賜他們「五桂堂」,故涂姓後裔多用「五桂堂」。 | 
| 
34 | 
范巴 | 
高平堂 | 
高平:周朝地名,漢武帝時,分別在臨淮郡和安定郡置有高平縣,地區在安徽省盱貽縣一帶。晉武帝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管轄地區在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一帶。 | 
| 
35 | 
蘇顧華 
龍龔冉 | 
武陵堂 | 
武陵:漢朝郡名,為漢高祖所設置,隸屬於荊州,戰國時為楚地,管轄地區在湖南省常德縣一帶。 | 
| 
36 | 
包連尚 
鮑樊 | 
上黨堂 | 
上黨:秦朝三十六郡之一,隸屬於并州,戰國時先後為韓、趙之屬地,管轄地區在山西省東南部、長治一帶。 | 
| 
37 | 
謝阮虞伊 | 
陳留堂 | 
陳留:戰國時為魏屬地,秦始皇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升為郡,隸屬於兗州,管轄地區在河南省開封一帶。 | 
| 
38 | 
謝 | 
東山堂 
寶樹堂 | 
東山/寶樹:東山為周朝地名,原屬赤狄別種。西晉末年戰亂頻繁,申伯(周宣王的大臣)第三十六世孫謝衡率領家族避難到浙江會稽東山,為東山派始祖,後來謝衡第四世孫謝安被舉為東晉宰相。謝安善用奇兵,在淝水之戰大敗苻堅,被譽為「賓樹之光」,「賓樹堂」因此而來。又因為東山為謝家發祥之地,故也用「東山」為堂號。 | 
| 
39 | 
成侯冠榮 | 
上谷堂 | 
上谷:上谷原屬於幽州,戰國時為燕地。秦始皇併吞六國,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上谷郡即其中之一。管轄地區在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沮陽,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 | 
| 
40 | 
唐匡景 | 
晉陽堂 | 
晉陽:周朝地名,屬於舊唐國。秦漢時被立為縣,屬太原郡,管轄地區在山西太原一帶。 | 
| 
41 | 
陶丁江柯蔡庾卞卻 | 
濟陽堂 | 
濟陽:周朝地名,漢時被立為縣,隸屬於兗州的陳留郡,晉朝時才改為濟陽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定陶縣一帶。 | 
| 
42 | 
陶 | 
潯陽堂 | 
潯陽:漢朝縣名,原屬於廬江郡,晉朝時將其劃分在江州之下,隋初曾被改為彭蠡縣和湓城,唐太祖復名為潯陽,唐玄宗將潯陽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今天湖北省黃梅縣一帶。 | 
| 
43 | 
廖石安賈 | 
武威堂 | 
武威:周朝時原為匈奴休屠王之屬地,後為秦所取,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將其立為郡,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一帶。 | 
| 
44 | 
蔣孫任 | 
樂安堂 | 
樂安:原為西漢的千乘郡,東漢和帝更名為樂安國,晉時改為樂安郡。後來多次更名,直到唐玄宗時期,再復名樂安郡。故址在山東省惠民縣南,廣饒、惠民、高青等縣地區。 | 
| 
45 | 
吉雷游 | 
馮翊堂 | 
馮翊:原為秦漢的內史郡,後來漢武帝從內史郡分出左內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左馮翊,晉朝時再改為馮翊郡,管轄地區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 
| 
46 | 
湯仲藺 | 
中山堂 | 
中山:原為北狄鮮虞之屬地,春秋時被封為中山國,隸屬於冀州,三家分晉後為趙併吞。漢高祖將此地設為中山郡,景帝三年再改回中山國,管轄地區在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 | 
| 
47 | 
池 | 
西平堂 | 
西平:原為西羌游牧區,後漢建安中,置西平郡。後魏置鄯州,後周置樂都郡,隋初郡廢,置鄯州,煬帝初州廢,復名為西平郡,管轄三縣: 湟水、 龍支、 鄯城。 | 
| 
48 | 
胡梁伍 
程席 | 
安定堂 | 
安定:漢朝縣名,屬於冀州的鉅鹿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將其升格為郡,治所在高平,即寧夏固原縣。管轄地區包括甘肅省平涼、固原、涇州,及寧夏西部一帶。  | 
| 
49 | 
徐有茅 | 
東海堂 | 
東海:遠古時候指的是大陸東邊的海域,真正的東海郡設於漢高祖時代,隸屬於徐州,管轄地區西起山東省棗莊市、東至江蘇省連雲港,主要地區則在山東省郯城一帶。後來東海郡的部份土地被劃分到其他郡下(琅琊、廣陵、下邳),也有一部份撥給了兗州。東魏、隋唐時代另外設置了一個東海郡,管轄地區包括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 | 
| 
50 | 
薛裴旅 
儲聶 | 
河東堂 | 
河東:周朝地名,屬於兗州,秦朝時被立為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 
| 
51 | 
邢郎 | 
北海堂 | 
北海:漢朝郡名,隸屬於青州,為西漢景帝於公元前156年時設置。東漢時改為北海國,管轄地區包括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濰坊一帶。 | 
| 
52 | 
孟 | 
平陵堂 | 
平陵:周朝地名,漢昭帝立之為縣,屬於右扶風(原秦朝的內史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文山縣一帶。歷史上另外還有個東平陵,屬於濟南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歷城縣一帶。 | 
| 
53 | 
孟紅管離 | 
平昌堂 | 
平昌:漢朝有兩個平昌縣,一屬於徐州的琅琊郡,秦朝時設置,二屬於青州的平原郡,為漢高祖所設置。三國時魏文帝將琅琊的平昌縣升格為郡,後來被廢除。晉惠帝於元康十年(公元300年)再將平昌郡復名,管轄地區在山東省安丘縣一帶。 | 
| 
54 | 
花 | 
東平堂 | 
東平:漢朝郡國名,原屬於兗州的舊梁國,漢景帝六年將其更名為濟東國,漢武帝元鼎元年改名為大河郡,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再將其更名為東平國,晉漢之後又被改為東平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東平縣一帶。 | 
| 
55 | 
邵 | 
博陵堂 | 
博陵:漢朝縣名,屬於并州的西河郡,設於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東漢桓靈之後將其併入冀州,並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 | 
| 
56 | 
岳 | 
山陽堂 | 
山陽:原河內郡的一個縣,漢景帝將其立為山陽國,武帝改為山陽郡。山陽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或山東獨山湖周圍。東晉時又另外設置了一個山陽郡,位於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 
| 
57 | 
鄭潘昌 | 
滎陽堂 | 
滎陽:周朝地名,春秋時為鄭國的屬地。西漢初滎陽被立為縣,屬隸於河南郡,晉朝時再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河南省滎陽縣東北部、成皋一帶。 | 
| 
58 | 
馬魯萬 
班祿 | 
扶風堂 | 
扶風:周朝的發祥地,古公壇父為了避免戰爭,從豳城遷到扶風岐山一帶。秦始皇於在此設置內史郡,漢武帝從內史郡劃分出右內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將其改名為右扶風,三國魏晉時再更為扶風郡。管轄地區在陜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 
| 
59 | 
詹章凌 | 
河間堂 | 
河間:周朝時為趙國的屬地,漢文帝於此設置河間國,後來光武帝把它併入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復名為河間國,晉朝時再改為河間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獻縣、河間一帶。 | 
| 
60 | 
譚查晏 
覃富 | 
齊郡堂 | 
齊郡:隸屬於青州,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管轄地區在山東省臨淄一帶。 | 
| 
61 | 
洪 | 
敦煌堂 | 
敦煌:隸屬於涼州,周朝時為秦國的屬地。漢武帝即位後從酒泉郡劃分出一部份土地,將其立為敦煌郡,管轄地區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縣一帶。 | 
| 
62 | 
倪 | 
千乘堂 | 
千乘:隸屬於青州,周朝時為齊國的屬地,漢高祖即位後於此設置千乘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曆城、益都一帶。 | 
| 
63 | 
夏 | 
會稽堂 | 
會稽:夏朝地名,司馬遷說:「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秦始皇於此設置會稽郡,治所在吳縣。漢高祖六年將會稽郡併入荊國,十二年更名為吳郡,漢景帝將其劃入江都。夏氏子孫為了紀念夏禹,乃以「會稽」為堂號,管轄地區包括江蘇省長江以南、浙江省、一直到福建省一帶。 | 
| 
64 | 
屈 | 
臨海堂 | 
臨海:原隸屬於揚州的會稽郡,三國時吳王孫亮從會稽劃分出一部份土地,將其設置為臨海郡,管轄地區在浙江省境內。 | 
| 
65 | 
簡燕鄒祖 | 
范陽堂 | 
范陽:原屬於幽州,戰國時為燕國的封地。漢高祖將范陽劃入涿郡,三國曹丕將其升格為郡,晉武帝更改為范陽國,後魏再復名為范陽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涿縣一帶。 | 
| 
66 | 
柏 | 
魏郡堂 | 
魏郡:原屬晉侯,後來韓趙魏聯手,將晉國分成三家。魏郡是古魏城,《史記正義》說:「魏城在陝州芮城縣北五里。」漢高祖將魏城改為魏郡,管轄地區在山西省芮城縣一帶。 | 
| 
67 | 
魏 | 
鉅鹿堂 | 
鉅鹿:春秋時為晉侯的領土,秦始皇將鉅鹿設為郡,管轄地區在河北省鉅鹿、寧晉一帶。 | 
| 
68 | 
關 | 
解梁堂 | 
解梁:周朝地名,春秋時為晉國的屬地。秦始皇把解梁改為解縣,納入河東郡,管轄地區包括山西省解縣、臨晉、虞鄉一帶。 | 
| 
69 | 
駱 | 
內黃堂 | 
內黃:漢朝縣名,戰國時為趙國的領土。漢高祖即位初年設置魏郡,將內黃縣劃入,管轄地區在河南省內黃縣一帶。 | 
| 
70 | 
荀 司馬 | 
河內堂 | 
河內:戰國時為魏國的屬土,漢高祖初年於此設置殷國,第二年更名為河內郡。管轄地區在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武陟縣一帶。 | 
| 
71 | 
蘇 | 
武功堂 | 
武功:漢朝縣名,屬於右扶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於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把武功縣升格為郡,管轄地區主要在陝西省武功縣一帶。 | 
| 
72 | 
熊 | 
江陵堂 | 
江陵:春秋時楚國的都城,楚文王自丹陽遷徒於此,後為秦國佔領。漢朝時江陵被立為縣,隸屬於南郡,唐玄宗將其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湖北省江陵一帶。 | 
| 
73 | 
盛貢 | 
廣陵堂 | 
廣陵:原為戰國東楚的一個城邑,漢高祖於從設置廣陵國,漢景帝更名為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再改為廣陵郡。管轄地區在江蘇省揚州、江都、寶應、高郵一帶。 | 
| 
74 | 
海 | 
薛郡堂 | 
薛郡:原為薛侯國所在地,為黃帝所封,秦始皇於此設置薛郡。漢高后把薛郡更名為魯國,光武中興後再改為魯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西南部、江蘇省東北部一帶。 | 
| 
75 | 
隗 | 
餘杭堂 | 
餘杭:原為會稽郡的城邑,秦始皇於此設置餘杭縣。隋煬帝將其升格為郡,將原餘杭等縣劃分於其下。唐高祖把餘杭郡更名為杭州,並將餘杭、錢塘、富陽三縣劃分於其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再改回餘杭郡。管轄地區在今天浙江省杭縣一帶。 | 
| 
76 | 
諸葛雲符 | 
琅琊堂 | 
琅琊:秦朝三十六郡之一,原隸屬於徐州。漢光武帝將琅琊郡改為琅琊國,後來又改回郡。琅琊郡管轄地在山東省境內諸城縣東南、臨沂縣一帶。 | 
| 
77 | 
項 | 
遼西堂 | 
遼西:原為青州的土地,虞舜將其分為營州、遼西及遼東三部份。周武王定殷,封召公奭於燕,把遼西劃給了他。秦始皇把遼西設置為郡,管轄地區在遼寧與河北間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 | 
| 
78 | 
竇 | 
燕山堂 | 
燕山:古燕國所在地,徐才宗國都城記說:「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唐玄宗於此設置燕山州,宋朝時改為燕山府。契丹入侵中原後,將燕山府改名為南京,號稱燕京。宋徽宗將燕京改回燕山府,管轄地區在河北省東北部和北部一帶。 | 
| 
79 | 
墨、橋 | 
梁國堂 | 
梁國:為古代諸侯國,公元前640年被秦成公併吞。秦始皇於此設置碭郡,漢高祖將碭郡改回梁國,後又被改為梁郡。管轄地區在安徽省碭山、河南省商丘一帶。 | 
| 
80 | 
戴逢邊稽 | 
譙國堂 | 
譙國:周武王封神農氏的子孫於焦邑,後被改為譙國。秦始皇將譙國改為縣,納入碭郡。西漢將譙縣劃分在沛郡之下,三國魏王將其升格為郡,隋朝將譙郡改為譙州。唐貞觀八年更名為亳州,但還保留譙郡之名。管轄地區在安徽省亳縣一帶。 | 
| 
81 | 
福 | 
百濟堂 | 
百濟:古人稱之為東夷,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東夷原有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弁韓、辰韓各有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百濟即其中之一。東漢末年尉仇台統治百濟,名為夫餘王。晉朝時期句麗據有遼東,百濟據有遼西、晉平二郡(柳城、北平之間)。晉以後,百濟併吞諸國,據有馬韓故地,自置百濟郡,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 | 
| 
82 | 
東方 芮 
常柬陸 | 
平原堂 | 
平原:春秋戰國時齊國的領土,秦始皇將其劃分在齊郡之下。漢高祖從齊郡分置平原郡,晉朝改為平原國。宋、後魏、後周復名為平原郡,隋初廢平原郡,置德州,煬帝又復名為平原郡。唐朝再置德州,其後或為平原郡。管轄地區在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 
| 
83 | 
葛 司空 | 
頓丘堂 | 
頓丘:原為春秋衛國的城邑,後為晉定公奪取。秦漢時頓丘被立為縣,屬於東郡,故城在魏州頓丘縣北的陰安城。晉武帝將頓丘升格為郡,管轄地區在河南省濬縣一帶。 | 
| 
84 | 
爰 | 
濮陽堂 | 
濮陽:原為顓頊及昆吾氏之墟,所以古名叫「帝丘」。春秋時帝丘屬於衛國,後來改名為濮城、濮陽。秦漢將濮陽立為縣,晉朝將濮陽縣改為濮陽國,後魏時再改為濮陽郡。隋文帝將濮陽郡更名為濮州,煬帝廢濮州,將其地劃分給東郡、東平、濟北三郡。唐朝復置濮州,但保留了濮陽郡之名。管轄地區在今河北省濮陽縣、山東省濮縣一帶。 | 
註:「中國」之名在十三經、二十五史的原文和注解裡出現了將近3000次,最早啟用年代可以追溯到黃帝或堯舜時代。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上,不管哪個姓氏、哪個朝代當政,「中國」一直是官方正統之名。因此,愛國敬祖的客家人,應該以祖傳之「中國」國名為傲,不可隨著政客背叛自己的祖先,被「去中國化」的勾當愚弄!
《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子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 
《尚書》: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孟子》: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尚書》: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孟子》: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史記》: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大費(伯翳,秦朝始祖,黃帝遠孫,舜賜他嬴姓)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