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姓
拼音:yì xìng
易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93位。
易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易州有易氏部落,屬於以居邑名稱爲氏。
相傳,黄帝時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動於易河流域,曆經堯、舜、夏、商,一直活躍在華北地區。商王朝後期,“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可見有易氏部落在當時仍是北部地區的一支強悍部落。
其部落因居住在易河流域而稱有易氏,有易氏的後裔在後來皆省文簡化爲單姓易氏,至今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第二個淵源:源於薑姓,出自薑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薑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爲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北易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姬佹諸(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屬下爲大夫。
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0年),晉國以“趙夙爲禦,畢萬爲右”,攻滅了小國霍、耿、魏,畢萬在戰役中居功甚偉,因此晉獻公把魏邑(今山西芮城、榮河一帶)封賞給了畢萬,並封他爲大夫,成爲戰國時期魏國的先祖。
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采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爲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薑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寵臣雍的封地,屬於以先祖封號爲氏。
據史籍《尚友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等的記載,春秋時期,齊桓公薑小白的寵臣雍巫(饔巫)受封食采於易邑(今河北雄縣趙北口一帶),他擅長庖廚,餐飲制作手藝精湛無比,加上善於逢迎,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世人稱其爲易牙。由於有人指出雍巫是狄族人,因此又被稱作狄牙。
易牙和豎刁(豎貂)兩位寵臣、以及原來衛國太子姬開方三人關係密切,與賢相管仲、鮑叔牙同時在齊桓公手下作事。
易牙作爲廚師,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殺子烹獻”。史書記載,齊桓公對易牙的烹飪技藝頗爲讚賞,但日子一久,也難免會產生落套的感覺。就在齊桓公吃膩了各種口味後,顺口嘮叨了一句“不知人肉味何?”,易牙便將自己的兒子殺了,烹調成美味肉羹進獻,齊桓公吃了以後感覺十分鮮美,連連誇獎,問易牙是怎麼做的,易牙回答“殺子以烹”,着實使齊桓公感動。
但管仲在逝世前尖銳地指出:“人之常情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易牙既然能如此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兒子,又怎麼會愛國君您呢?此人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之以求寵,無疑與豺狐無異,後必亂國!”
管仲和鮑叔牙死後,易牙與豎刁(豎貂)等寵臣乘齊桓公病重之際,活活餓死了齊桓公。之後易牙、豎貂、開方三臣專政,發布了戒嚴令,因此齊桓公死後兩個多月都沒有人埋葬,以至於蛆蟲泛濫,都爬到宮門外。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告,泱泱齊國之尊,春秋第一霸主,竟然淪落到了屍體用楊木門板遮蓋的慘況。
齊桓公原來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卻都沒有生子。因此齊桓公又娶了六位如夫人(妾妃):長衛姬,後生了公子薑武孟(公子無詭);少衛姬,後生了公子薑元(齊惠公);鄭姬,後生了公子薑昭(齊孝公);葛嬴,後生了公子薑潘(齊昭公);密姬,後生了公子薑商人(齊懿公);宋華子,後生了公子薑雍,六位如夫人各育有一子。
當時,齊桓公和管仲皆喜歡鄭姬所生的公子昭,還把他托付給當時以仁著稱的宋襄公子茲甫,欲立爲太子。
在齊桓公死後,其餘五位公子交相攻伐以爭王位,易牙擁立公子無詭繼位,大殺朝臣和其他公子,齊國就此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内戰,將齊桓公創建的春秋霸主地位喪失殆盡。可見,易牙雖然隻是一名禦廚,卻對國家政治也有重大幹涉。
公子無詭立位僅三個月,王座還未坐熱即被殺身亡。宋襄公乘機派大軍護送公子薑昭即位,是爲齊孝公。而易牙仍然分庭抗禮,改奉公子雍,但在齊國根本就站不住腳,遂一同逃亡到了魯國,之後就下落不明了。
在易牙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爲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山東易氏。
另據史籍《通志·氏族略》所載,戰國時期,燕國有一易州,在今河北省雄縣的西北部,因處於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匯處下游西南岸,因此稱易州,曾一度爲燕國的陪都(左易),該邑後被齊國所占。之後居於易州的燕國人有以邑名爲姓氏者,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姬姓易氏的歷史也有兩千四百餘年了。
第六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回族中的易氏族人比較少,來源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據史籍《太平圖話姓氏綜》中記載:在回族中“易”作爲姓氏出現,最早見於明朝。因爲在宋版《百家姓》中回族還無此姓氏描述。
回族易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一帶。
第七個淵源:源於土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雲南的臨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沅江地區的土著易氏,原先是來自内地的漢族。
明朝初期,沅江地區人煙稀少,於是明朝政府募民開墾,漢族遷民於明洪武八年遷沅邑,駐足墾荒,後融入了當地“土著”即土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今雲南、四川一帶多易氏,即與西南的易氏土著與漢族聯姻有關。
第八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避難、因故改姓爲氏。
根據該村的易氏族譜記載,從建村時計起,鄉民就有在每年這一天祀奉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太尉陳平的傳統,到今天已經有七百餘年的歷史了。
傳說,今玉橋鎮的易氏族人本姓韓,是“興漢三傑”之一韓信的後代。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之後,韓信因謀反被呂雉皇后誅殺,並累及三族被滅門。因此,當時的太尉陳平惋惜功勳家族,派義僕冒險潛入韓府,將韓信的孤兒救出,連夜逃往易水(今河北易縣一帶)避居。
爲躲過官兵的追殺及其他人的耳目,該義僕將韓信的孤兒指易水地名爲姓,將其韓氏改爲易氏,從此逃過了劫難。其後,韓信遺孤的後裔子孫便世代稱易氏,並尊陳平太尉爲“慶神”,世世代代供奉之,直到今天。
第九個淵源:源於改姓,屬於避難、因故改姓爲氏。
傳說北宋的楊家將之後裔有避難拆姓字爲易氏的。楊字的繁體字爲“楊”,拆開來分别就是“木”字和“昜”字,“昜”字近乎“易”字,因此亦稱“易”。
所謂的“楊家將”,其戲劇、文學代表人物中的楊業(楊繼業),原型就是楊重貴。楊重貴的父親楊信是五代時期麟州(今山東菏澤巨野)的一個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了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楊信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在楊信歸附後漢政權的時候,爲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兒子楊重貴到太原歸在劉崇帳下。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政權,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以其子楊崇勳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的劉崇。不久,楊崇勳又重新歸附了後周政權。雖然有這樣的屢次反複,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地位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年少的楊重貴當時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爲養孫,改其名爲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侍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後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傳說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將軍”。
然而,劉繼業在北漢政權長達三十多年的“無敵戰績”,在史籍《宋史》、《遼史》中皆沒有任何記載,而在《宋史》中提到過的幾次宋軍與北漢政權的交鋒中,全部都是以劉繼業的殘敗而告終。例如劉繼業與宋軍大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即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是躲在壕溝里,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因何稱爲“無敵”?而在史籍《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在北漢君主劉繼元投降以後,他仍在堅持戰鬥。後來直到宋太宗趙匡義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着解甲歸降。
據說,北漢政權滅亡後,國破無本,無本(根)者何以爲木(樹)?因此楊重貴遂將自己的姓氏拆開,令子孫們去“木”改姓“易”氏。
一個屢戰屢敗的將軍,後來竟然成爲北宋王朝的忠烈家門,這個傳說很是具有離奇色彩,隻能是非常有政治意義的文學作品。因此,至今還沒有易氏族人稱自己就是楊重貴的後代。
另外“易”與“昜”兩個字的讀音和字義皆不相通,“昜”實際上就是古“陽”字,所以,該易氏來源之說,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十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彝族、水族、苗族、納西族、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易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薑尚(薑太公、薑子牙、呂尚)、畢萬、易牙(雍巫、饔巫)。
遷徙分布
概況
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三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二十八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9%左右。
易氏最早的發源地爲今河北易縣一帶和山東、河南間地。
秦、漢時期,易氏主要以山東、河南一帶爲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邊擴展。
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煙四起,易氏較頻繁地從北方向南方遷徙,始有易氏名人見於史冊。如三國時魏國的易懂,西晉瀏陽人(今湖南瀏陽)易雄皆出於山東易氏。另有前涼(今甘肅武威)將軍易挺亦名噪一時。
唐朝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氏得以休養生息,繁衍壯大,勢力漸強。據載,有大理評事易重,游宦筠州上高(今江西上高),定居於此。
宋、元時期,見於史冊的易氏人物漸多,且以湖北、湖南兩省爲最。宋朝時期的易氏人口大約有六萬餘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氏第一大省是湖南,約占全國易氏總人口的59%,占湖南總人口的O.8%。易氏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兩塊聚集地。如有北宋畫家易元吉居於湖南長沙;有南宋大臣易祓,爲寧鄉人(今湖南寧鄉);有元朝襄陽人(今湖北襄樊)易炳文等。可見,此時易氏家族勢力較之前代浩盛、強大起來,並且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以南方爲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戰亂而南遷者也進一步鞏固了易氏以南方爲盛的狀況。
明朝年間,貴州、雲南、廣西、福建等省均有易氏人居住。明朝時期易氏人口已經有十七萬餘人,約占全國人口的O.19%,爲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宋、元、明六百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左右,易氏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六百年間中易氏人口純增長率高達183%,淨增加了十一萬。易氏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39%)、湖北(26%)、湖南(15%)三省,大約占易氏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四川、江蘇、河南,這三省的易氏又集中了16%。江西爲易氏第一大省,占江西省總人口的O.5%。宋、元、明時期,易氏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爲中心的易氏聚集區。如有易節爲萬載人(今江西萬載);易元貞爲廣西桂林人;易時中爲晉江人(今福建泉州)。
清朝時期,易氏仍以江南爲主要繁衍中心,並有從沿海入居台灣進而遷入新加坡等地者。
從明朝至今六百年中,易氏人口由十七萬激增到二百二十餘萬,增長了十四倍多。在全國,易氏族人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四省,大約占易氏總人口的89%;其次分布於廣西、甘肅和貴州。四川爲當代易氏第一大省,居住了易氏總人口的42%,約占全省總人口的O.8%。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易氏聚集區。在近六百年期間,易氏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别,主要的流動是向西和向南。
如今易氏人口單位面積内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雲南北部、福建西北、安徽西南、青海東南、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和西部、河南南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易氏人口達到0.3人以上,中心地區的四川東部、湖南東北部,可達到1.8人以上。易氏人口分布密度最高的(O.9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總國土面積的8.4%,人口大約有一百零七萬;O.3~0.9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14.7%,易氏人口大約七十六萬;不足O.3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6.9%,易氏人口大約有四十五萬左右。
今天的易氏族人分布很廣,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易氏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易氏是屬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姓氏。在四川中部和東部、湖南北部、貴州西北、湖北南部、江西西部和中部、甘肅西部地區,易氏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36%以上,有的達到0.72%以上,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0.3%;在四川西部、貴州東南、雲南大部、廣西大部、海南大部、廣東北部、湖南西南、江西東北、福建西北、安徽西南、湖北西北、河南南部、陝西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甘肅西北,易氏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O.36%之間,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0.1%;在其他地區,易氏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O.12%以下,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69.6%,其中比例在0.05%以下的占國土面積的54%左右。
在文獻《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中,目前收入了易氏曆代名人四十餘名,占名人總數的0.09%,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七十二位;易氏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易氏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一位。
遷徙與演變特點
易氏的遷徙與演變具有“原點連散”、即主體呈“接力棒式”的遷播特點。
例如,蒼南地區易氏族人,據蒼南《易氏宗譜》記載,入遷蒼南的易氏,都是福建漳州府易均寶(一世祖)的後裔子孫,於明末清初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入遷蒼南縣定居。
南坪柳垅易氏:始遷祖易世意(公元1695~1745年),字法憲,系易法居玄孫,易子美曾孫,易仕祐之孫,易文選次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長泰縣善化里芹果。傳至第九世易子美由長泰縣善化里芹果人遷浙江溫州府平陽縣四十都青灣定居。易世意於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由平陽縣四十都青灣人遷來此定居。配餘氏,生子四女一:易定蔡、易定璽、易定郎、易定寶。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霞關、南關、馬站、澄海路尾、縣城靈溪等地。
靈溪東垟易氏:始遷祖易祖孫,系易二郎七世孫,易法隆六世孫,易亥生玄孫,易喬仁曾孫,易子大之孫,易光成嗣子。其曾祖易喬仁於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福建漳州府漳平縣威化里鍾垟人遷浙江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定居。易祖孫約於明末清初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配梁氏,生子二:易長祐、易長祈。繁衍成族,後裔分居蒲城城内、漁寮荷包田和福鼎桐山七星墩。
魁里小姑易氏:始遷祖易長祈,名學祈,字文國,系易祖孫次子。何時由靈溪東垟入遷來此定居不詳。配氏不詳,生子一:易定鳳。
雲岩山門頭易氏:始遷祖易勇英(公元1628~1660年),名勇廷,字長茂。系易喬仁玄孫,易子熾曾孫,易光異之孫,易祖成次子。於清顺治年間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配李氏,生子一:易定文。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礬山街、昌禪華頭内等地。另一支始遷祖易定柱,系易祖成之孫,易長儀三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
蘭松垟易氏:即今礬山鎮埔坪王門坑村易氏,始遷祖易德馨,系易祖成之孫,易賜英之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縣城靈溪等地。
靈溪古磉易氏:始遷祖易於柏,系易祖成之孫,易三英之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橋墩三十七和霞浦牙城、丘底等地。
雲岩對口易氏:始遷祖易定遠,系易祖成之孫,易長慎之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入遷來此定居。
雲岩金家垟易氏:始遷祖易定國、易定省,系易祖貴之孫,易長俊長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錢庫,龍港,縣城靈溪和平陽縣鼇江,溫州市區以及寧波象山等地。
老城洪嶺腳易氏:始遷祖易定積、易定爵、易定姬,易定科(分居),系易喬仁六世孫,易子熾玄孫,易光明曾孫,易祖榮之孫,易長讚三子。約於清時由平陽縣四十一都下泛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炎亭東西沙,金鄉城内,舥艚黄都,龍港和平陽縣萬全白馬橋等地。
江南蓀湖溪頭易氏:即今望里鎮溪頭村易氏,始遷祖易光顯,系平陽北港麻步下泛易喬仁之孫,易子熾三子。約於清初由平陽縣北港麻步下泛人遷來此定居。配呂氏,生子三:易祖華、易祖忠、易祖豪。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金鄉老城洪嶺、雲亭牛乾、馬站、龍港、錢庫和福鼎縣周蒼嶺、倪家地、岐兠,霞浦縣半嶺觀音亭,平陽縣北港嚴家嶴,溫州李王占,玉環三合潭等地。
靈江餘家橋易氏:始遷祖易朝機(公元1623~?年待考),系易均寶十世孫,易原謙九世孫,易崇德八世孫,易明寧七世孫,易二郎六世孫,易黄興玄孫,易添進曾孫,易喬榮之孫,易應期九子。其先世祖原籍福建漳州府漳平縣感化里。易應期由漳平縣感化里遷居泉州府安溪縣。易朝機約於明末清初由泉州府安溪縣人遷來此定居。配郭氏,生子易日邁。易日邁配鄭氏,生子二:易長文、易長貴。易長文配張氏,生子三:易定彩、易定麟、易定鳳。易長貴配李氏,生子三:易定俸、易定禮、易定樂。繁衍成族,後裔分居大漁大嶴心、縣城靈溪、金鄉城内、礬山街、澄海路尾、滬山畔垟、湖前朱家站、靈江新街、龍港和平陽縣鼇江、麻步桃園,溫州市區,杭州市區,上海市區,安徽馬鞍山,西安市區,福鼎桐山等地。
大漁大嶴心易氏:始遷祖易定禮、易定樂兄弟,系易長貴之子。約於清乾隆年間由靈江餘家橋人遷來此定居。繁衍成族,後裔分居靈溪、龍港和北京等地。
資料有待補充。
郡望堂號
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期爲魏國城邑,西漢時期改置爲濟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部。濟陽縣在唐朝初期並入冤句縣。晉朝惠帝時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縣以及定陶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正陽縣不遠。晉惠帝後來將陳留郡的一部份劃出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山東省東明、定陶兩縣一帶地區,距今河南省德正陽縣不遠。東晉後期晉室南渡後,濟陽郡被廢黜。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顺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爲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並州爲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爲府。民國時期爲市,山西省會所在。
堂號
濟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瑞芝堂:來源自宋代江西上高縣進士易延慶,官居大名府兵曹參軍,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紫芝玉芝叢生;後又因母喪,複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栗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爲“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爲“瑞芝堂”、“純孝堂"或“植栗堂”
純孝堂:同瑞芝堂。
植栗堂:同瑞芝堂。
忠裔堂:資料有待補充。
添裔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華堂:資料有待補充。
百祿堂:資料有待補充。
聯魁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綏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慶源堂:資料有待補充。
重桂堂:資料有待補充。
親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易姓家譜文獻
江蘇南通易氏三修宗譜四卷,首一卷,(民國)易鳴鏞、易乾等主修,易榮塑纂,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石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通市博物館。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譜七卷,末一卷,(民國)易國祚等纂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親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重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湖北浠水易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末年瑞芝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湖北宜昌縣曉峰易氏家乘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長陽縣檔案館。
湖南長沙易民重修族譜九卷,(清)易維祺纂修,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慶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長沙易氏宗譜十七卷,(民國)易爲芬等修,民國年間綏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小笞竹坳易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十四~三十七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易氏族譜,(清)易承綸、易洸纂,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溈源易氏支譜,(清)易自卑、易榮庭修,易召南等纂,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今僅存第二卷。
湖南寧鄉溈寧易氏支譜七卷,(清)易振翔、易振材等修,易培相等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慶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易氏族譜,(清)易宗君纂修,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鄉易氏支譜六卷,(清)易大裕、易盛公等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湖南新化易氏四修宗譜,(清)易鑾纂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古岡易氏世譜,(清)易學清、易鴻鑾等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鶴山易氏前譜考證一卷,(清)易其霈撰,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鶴山四益辰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廣東新會玉橋易氏族譜二十三卷,(清)易道藩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瓦錫田易氏家譜十卷,首一卷,(清)易宗藩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瓦錫田易氏續修家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易泉主修,易瑞麟等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添裔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豐南鹿步易氏族譜十一卷,另三卷首上中下,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四己醜年(公元1769年)純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缺第二卷、第七卷、第九卷、附卷第一~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易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瑞芝堂存三十四冊,今僅存首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水口易氏文昌祀譜兩卷,首一卷,(民國)瀚穀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聯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易氏支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百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易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百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長沙縣。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瀏陽易氏族譜八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五丙戌年(公元1946年)繼華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易姓字輩排行
湖南寧鄉易氏字輩:
安化原派:“承先開國志昌(務)大(本)世(必)培(敦)元(倫)”;
臨湘原派:“朝擧賢士方正爲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湻化原派:“朝擧賢士方正爲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河西原派:“朝擧賢士方正爲先開國源遠金芝德綿”;
湘鄉原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
株洲原派:“惟日奉若慎修思永”;
横頭原派:“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善化原派:“萬大成榮德啟文明伯世之宗鸞明”;
湘陰原派:“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啟仁賢(臣忠貝)”;還有一支爲:“乾元煥文章鼎甲有輝光忠孝詒謀遠詩書世澤長”;
益陽原派:“世良邦象日文明紹顯光溈上分澤第資水泛禎祥”;
攸邑原派:“秉起宗昌茂澤貽芳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發其祥”;
華容原派:“禹(萬)本光堯鍾永東裕重鎮”;
寶慶原派:“必唐重本福星魁璧光前瑞藹啟後熾昌”;
合族續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颺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溈寧易氏字輩:“承祚昭培巨澤雲光”。
湖南湘陽易氏字輩:“宗乾元煥文章光國運世德啟仁賢”。
湖南攸邑易氏字輩:“秉起宗昌茂澤貽方大振家聲用觀國光開來承業長發其祥”。
湖南寶慶易氏字輩:“必唐仲本福星魁壁光前瑞”。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積善承先久修仁啟祚長傅家惟孝友端品在忠良”。
湖南衡陽易氏一支字輩:“林光載士子才彥世可宗應志太原必文朝崇德義榮廷訓萬本永代漢福昌和善承先久修齊啟發長傳家惟孝友端品在淳良遵守前賢列方垂裕後昆緒業由繼述詩禮務宜敦江河源流遠英傑振乾坤智慧育棟梁威武展雄風”。
湖南黔陽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湖南邵西易氏字輩:
魁房支派:“應以必文祖宗遠廷福崇世成得正大光明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明房支派:“應天德以必文才永遠思宗祖朝廷慶大科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榜房支派:“應林文發義通一志才廷秀永遠思彥再興天重恭敬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生房支派:“應宗德以必文祖有才廷永添繼世朝崇定貞元啟佑遵守典型太原開祚久南楚肇基長善達惟忠孝家聲百代倡”;
四房合派:“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望尚書世業颺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遵孔孟精義法周張甲第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倫皆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湘潭易氏字輩:“言行謹篤力學登庸英士輔世名德昌隆在家宜孝報國貴忠文明發達偉業豐功祖功垂晉代宗緒著南湘大理賢聲重尚書世業颺瑞芝稱孝德峻節本忠良男爵廷恩渥侯封制誥煌聖經尊孔孟精義法周張甲弟前專美壬林後克昌傳家惟禮樂華國在文章潭水人分布湖山地兆祥敦倫兼植紀源遠複流長萬古科名盛千秋俎豆香”。
湖南澧水易氏字輩:“尚應年承鴻顯光秉忠善法繼先長懋才福錫受民選維毓賢良德澤昌芝庭遠大祖述憲章詩書濟美孝友騰芳文能定國武可安邦英奇蔚起世第呈祥”。
湖南漢壽易氏字輩:“國正天心顺家齊世澤長”。
湖南瀏陽易氏字輩:
淳口鎮支派:“賢才書香紹文武桂光興孝友本信誠世紀轉後昆”;
瀏陽縣支派:“祖昌祚大盛德維新修禮守義作述斯征行業慕孔道傳在曾才全利用貴必起論錫命篤祜世緒克繩”;
北鄉支派:“再志思顯政國興良大仁賢才書香紹文武桂生馨雍乾起宏圖續乘振厥謀符天奇瑞獻飛龍建樹優”。
湖北溈源易氏字輩:“承稱開國華達家光”。
湖北黄岡易氏字輩:“道爲時德壽中世繼用孚原以淑成三思懋尚存弘慶希傳延有可期行”。
湖北武漢江夏易氏字輩:“德清錦學有同”。
湖北鄂西易氏字輩:“貴思(洪)永景文尚爲幫正士大吉昌運開遠紹法繼宗長懋才福錫壽朝選踴賢良德澤芝門高康祖過章詩書濟美孝有勝芳道能定國武可安江”。
江西萍鄉易氏字輩:“守道傳家訓恢漢世業昌賢才敦孝友經濟喚文章承祖啟新秀仁德興吾邦”。
江西吉安易氏字輩:“城訓林才子冰盤水圍仁有朋開世志明德已爲新詩書傳大道君相錫皇恩”。
江西豐城易氏字輩:
拖船支派:“蘇國子之曰玉廷重佩以爲用景仰光輝威宜謫棟龍鳳高翔文士齊昌春麗樹茂福壽安康世代端祥”;
河湖支派:“文學振家聲新章紹令名書香時毓秀詞翰世蜚英濟美猶長建凌雲志立成品題如有定萬古仰前旌”。
四川瀘州易氏字輩:“朝慶萬載世登雲國仕昌龍鳳麒麟轉天星振其寒”。
四川南江易氏字輩:“以承子之仕登朝建明君國正天心顺世代永隆興”。
四川南溪易氏字輩:“永樂君上有紹洪書元方良秀之顺理達(國)士朝承生純嗣長念祖忠孝定光宗世事相發代(達)福遠正昌隆”。
遼寧海城易氏字輩:“萬登永富貴寶聯熙憲明”。
廣東赤崗易氏字輩:“承先開家文明光昌培元樹本世守其芳”。
重慶萬州易氏字輩:“世代忠良興發榮昌”。
重慶秀山易氏字輩:“子祖國廷仁志良紹舜堯孔聖讀言傳”。
廣西合浦易氏字輩:“在朝文廣遠仙人搬家鄉”。
山東薛城易氏字輩:“明德恒克茂”。
江蘇南通易氏字輩:“喜慶正安寧壽顺有象爲知宗性道體用兼優俊傑煥新猷西京粹品鼎彝綿古澤南國良裘”。
香港横頭易氏字輩:“祖宗世澤光昭甲第”。
台灣善化易氏字輩:“萬大成榮德啟天文伯世之宗鷥明”。
新加坡易氏字輩:“光望正元林熙在清”。
易氏一支字輩:“光宗大祖人文秀啟廷其顯颺千家永昌”。
資料有待補充。
易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宗開易地;秀毓太原:全聯典指易氏的源流和郡望。
產芝廬墓;攀桂仙才:上聯典指北宋時期的上高人易延慶,字馀慶,聰慧而博學,尤其長乎聲律。初官臨淮知縣,乾德年間因父親去世而在墓旁築廬守孝,墓側產靈芝。太宗時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棄官。母親生前喜歡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種了兩棵栗子樹,樹長大後結成連理。當時人稱他爲“純孝先生”。下聯典指易延慶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會昌年間參加進士考試,開始發榜時居第二,有人議論不公平,於是又進行複試,易重以狀元及第。由於已離家六年,他即寫了《寄宜陽兄弟》一詩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句。官至大理評事。後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經處士;釋褐狀元:上聯說宋朝時期的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時就以聰明出類拔萃,十六七歲就博通《易》、《書》、《詩》,號稱“三經處士”。在鄉間教書,遠近跟從他學習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聯說南宋時期的寧鄉人易祓,字彥章,號山齋,淳熙年間狀元,官至禮部尚書。著有《周禮周易總義》、《山齋集》等。釋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換上官服。
一時師表;三經處士: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易翼之知長壽縣,與上官不合而歸隱,爲一時師表。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易充,少年博通《易》、《詩》、《書》,人稱“三經處士”。
六言通用聯:
純孝先生望重;工詩狀元名香: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上高人易延慶,以蔭爲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爲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時稱“純孝先生”,守孝父墓側而產紫芝。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長沙人易祓,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七言通用聯:
周易講義留芳遠;性理精微播譽長:上聯典指清朝康熙年間的諸生易貞言,字内美,湘鄉人。有《周易講義》等。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學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間擧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三經處士傳名遠;二栗禮郎享譽高: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學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有《中洲文集》。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上高人易延慶事典。
德行稱產芝孝子;詩詞爲釋褐狀元: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朝長沙人易祓事典。
八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稱產芝之孝子;詩詞爲釋褐之狀元: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上高人易延慶事典。下聯典指宋朝長沙人易祓事典。
一點丹心,當年鄂瀦成忠鬼;千秋浩氣,今日宜陽作正神:禦賜瀏陽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聯。
釋褐本先聲,遐溯名元理學;產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此聯爲易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南宋時期的易祓事典。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易延慶事典。
易姓名人
易姓歷史名人
易甲:(生卒年待考),楚國人。著名戰國初期秦國將領。
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爲氏。
易甲賦性勁爽,鄉里有義士之目。楚國太子白公勝聞而慕之,願納交焉。
及至白公勝將要弑殺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及子西時,欲得到易甲的幫助,便陳士勒兵以示曰:“與我,無患不富貴;不吾與,則此是也。”
易甲笑曰:“子常言吾義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義,吾不取也。今子將弑子之君,而使吾從子,非吾前義也。雖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爲也。子行子之威,則吾亦得明吾義也。逆子以兵爭也,應子以聲鄙也。吾聞士立義不爭,行死不鄙。”
遂拱而待兵,顏色不變,終遇害。
易洸:(公元前128~?年待考),字文行,易榮國長子;山佐人。著名西漢將領
生於西漢元朔癸醜年(公元前128年)農曆6月4日醜時,其先爲山佐人,襲父將,仕西漢武帝,拜征南將軍。
漢昭帝始元年間(公元前86~81年),易洸奉命領兵鎮洪洲(今江西南昌)追啟宜邑,卒於官,葬西山(又述葬宜西將墳山)。據郡邑武事志,當建武間,袁境安堵,不聞冠警,實易洸禦克耳守耳,惜書缺,有關易洸之表現無可考信,而其防患固園,俾宜民宸處不驚,易洸之功德無量耶。
易雄:(公元257年),字興長;長沙瀏陽人(今湖南瀏陽)。著名晉朝官吏。
出身貧苦,他的祖先於蜀漢章武二年由江蘇太倉州遷來瀏陽、安家在淮川境内的巨湖山下(今西湖山)。
易雄曾任縣吏,後辭官不就,再後繼任郡主簿,恰逢匪寇張昌反叛,將太守萬嗣抓捕,即將斬殺之時,易雄挺身而出,與張昌抗爭,張昌怒不可遏,下令將易雄推出,一同斬首。易雄太義凛然,不爲所懼,張昌爲易雄的忠直所感動,遂釋放了他二人,易雄因此名噪一時。
後被擧爲孝康,遷升别駕。易雄自以爲出身寒門,不宜在官場久混,又辭官回鄉。不久,朝廷詔用爲舂陵縣令(今湖南寧遠)。
晉永昌六年(公元322年)春,大都督王敦據武昌,擧兵反朝廷,湘州刺史譙王丞極力反對,遂召集各縣軍士保護郡城。易雄得悉此情,除書寫檄文列出其王敦罪行以外,又招募兵士千人,支援湘州。此時州城城牆殘破,且又缺乏兵力。王敦派遣魏義率萬人來攻城。易雄以忠義激勵將士,並身先士卒,抗擊敵人,與敵人展開巷戰,傷亡慘重,易雄被俘,押解至武昌。
王敦亮出易雄所寫的檄文,怒目相視。易雄泰然自若地說:“此文是我所寫,我恨自己地位低,力量弱,不能救國安民,朝廷如果被推翻,我活着也沒有用,寧可做一個盡忠的鬼魂。”王敦見易雄大義凛然,内心恐懼又慚愧,當即將易雄釋放,不久,又將他殺害,死時六十五歲。其妻潘氏,驚聞惡耗,悲痛欲絕,遂投水於巨湖山下樟樹潭。
王敦之亂平定以後,易雄遺體被運回瀏陽,與妻合葬於今棖沖鎮頌佳園村將軍洞。
元至治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贈其侯爵、諡忠愍。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贈宜陽别駕之神,祀鄉賢祠,在巨湖山下建立易雄祠,後倒塌。
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其墓經易姓後人修葺,並在峽山口處立亭建碑。
易揣:(生卒年待考)。著名晉朝將領。
晉孝宗時武將。《晉書,張軌列傳》中有:“祚宗人張瓘時鎮枹罕,祚惡其強,遣其將易揣,張玲率步騎萬三千以襲之。”又《資治通鑒,晉紀二十二》:孝宗穆皇帝永和十一年(乙卯,公元355年)涼王祚淫虐無道,上下怨憤。祚惡河州刺史張瓘之強,遣張掖太守索孚代瓘守枹罕,使瓘討叛胡,又遣其將易揣、張玲帥步騎萬三千以襲瓘。
張掖人王鸞知術數,言於祚曰:“此軍出,必不還,涼國將危。”並陳祚三不道。祚大怒,以鸞爲妖言,斬以徇。鸞臨刑曰:“我死,軍敗於外,王死於内,必矣!”祚族滅之。瓘聞之,斬孚,起兵擊祚,傳檄州郡,廢祚,以侯還第,複立涼寧侯曜靈。易揣、張玲軍始濟河,瓘擊破之。揣等單騎奔還,瓘軍躡之,姑臧振恐。
易常亮:(生卒年待考),吉安太和人。著名唐朝詩人。
唐肅宗時(公元756~762年)擧秀才。他與李白友善,時相唱酬。李白以天才傲睨一世,獨對易常亮推許,甚至竄夜郎時贈易常亮以詩雲:“少年解長劍,投贈即分離。何不斷犀象,精光暗往時。蹉跎君自惜,竄逐我因誰。地遠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勞歌寄此辭。”二人交好,略見於是。
易常亮年優游田園以吟詠自娛,惜詩集不傳,零章斷句無由見。
其遠孫有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著名宋朝畫家。
易重:(公元806~872年),字鼎臣;袁州宜春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大臣。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乙醜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七人。複試落第七人。考官:左諫議大夫陳商。
該科榜發時張濆爲狀元,易重名列第二,進士及第二十七人。名士、擧子皆以爲此科取士不公,議論紛起。唐武宗即命翰林學士白敏中複試,結果張濆等七人被黜落,易重穫第一,時人皆以爲公允。
由第二爲第一,易重頗爲得意,即作《寄宜陽兄弟》一詩。詩雲:“六年雁序恨分離,詔下今朝遇己知。上國皇風初喜日,禦階恩渥屬身時。内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里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
後入仕,易重官至大理評事諫議大夫。
秉性耿直,爲官清廉公正,不懼權奸貴族,據理抨擊,晚年以大理寺身份游觀各地,視察民間疾苦。
後游宦至上高縣,唐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在上高病逝,享壽六十六歲。其子易征、易贇扶柩歸里,葬宜春集支鄉李家坊(今宜春市新坊鄉里睦水庫東側)。宜春市人民政府在1964年定爲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樹墓碑和文物保護牌。
易重善詩,尤工文,有佳作千餘篇,名顯一時,惜多已散失。今《全唐詩》存其《寄宜陽兄弟》一首。
易思:(生卒年待考),字景善;袁州人(今江西宜春)。著名唐朝詩人。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公元742~755年),進士,詩人。
易延慶:(生卒年待考),字馀慶;筠州上高人。著名北宋大臣、孝子。
其父易贇以勇力仕南唐至雄州剌史。易延慶幼聰慧,涉獵經史,尤長聲律,以父蔭爲奉禮郎。
宋顯德四年周師克淮南,易贇歸朝,授道州剌史,易延慶亦授大名府兵曹參軍,後爲大理評事,知臨淮縣。
宋乾德末易贇卒,葬臨淮。易延慶居喪推毁,廬於墓側,手植松柏數百本,旦出守墓,夕歸奉母,紫芝生放墓之西北,數年又生玉芝十八莖,時人稱其爲“純孝先生”,後成爲易氏族人的重要堂號。
本州將表其事,易延慶懇辭。或畫其芝來京師,朝士多爲詩賦,稱爲孝感。服闋,延慶以母老稱疾不就官。
母卒後,藁殯數年。易延慶出爲大禮寺丞。嚐司建安市征,及母葬有期,私歸營葬,扼掩壙而返。知軍扈繼升言其擅去職,坐免所居官,複廬墓側數年。
母平生嗜栗,易延慶植二栗樹墓側,二樹連理,蘇易簡朱台符爲讚美之。後知端州,卒。
子易綸,宋大中祥符元年進士及第。
易言:(生卒年待考),字應之;宜州覆水蠻人。著名北宋官吏。 宋真宗執政時期,應召往說蠻酋,降其眾,賜官,著有《排奸黨說》。
易著明:(生卒年待考),字晦之;袁州宜春人。著名北宋大臣。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公元1018年)登進士第。他博學精聲律,累被鄉薦。與石延年爲詩友,宋真宗初賜三班奉職,終左班殿直。
易充:(生卒年待考),分宜人(今江西分宜)。著名宋朝學者。 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青:(生卒年待考),惠州歸善人。著名南宋將領。
易青時爲都督行府摧鋒軍效用。
初,廣東贼曾袞本軍士也,己受招複叛。宋紹興六年十月,經略使連南夫與摧鋒軍統制韓京會於惠州,督諸兵討之。京募敢死士七十三人,夜劫袞營,易青在行中,爲所執。贼驅至後軍趙續砦外,續曰:“汝大軍爲我所擒甚眾。”
易青大呼曰:“勿信,所擒者我爾。”
贼又言:“吾不汝殺,第令經略持黄榜來招安。”
易青又呼曰:“勿聽,任贼殺我,我惟以一死報國。”
贼怒焚之。易青死,罵不絕口。
易青無妻子。事聞,朝廷特贈保義郎。合門祗侯,官爲薦祭焉。
易祓:(公元1156~1240年),字彥章,號山齋;潭州寧鄉人(今湖南寧鄉巷子口鎮巷市村)。著名南宋大臣。
易幾先之長子,易妙之孫。
以祖綸公僑居溈上,弱冠擧於鄉,不樂仕進,恩例文林郎,翌年轉儒林郎。
易祓博學多才,素工詩詞,文人博士交相傾慕,鹹以望見顏色爲幸,尊稱布衣居士。
至宋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薦於朝,殿試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賜封釋褐狀元。
宋紹熙甲寅(公元1194年),易祓入荆南師幕,宋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實錄檢討官,掌修國史,位次編修,兼權起居郎,侍從皇帝記錄皇帝言行。
宋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易祓任尚書佐郎。翌年農曆3月除樞密院檢討,農曆4月磨勘(考績升遷制度)轉朝散大夫郎,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又除國子司業(中央書院國子監副長官)。
宋開禧乙醜元年(公元1205年),易祓升中書舍人,職掌起草詔令。農曆8月除左司諫議官兼侍講,講論文史,備君主顧問。
宋丙寅(公元1206年),易祓升右諫議大夫轉朝散大夫。農曆7月除禮部尚書,職掌禮儀、祭享、貢擧等事長官,兼直學士院,易祓負責起草任免將相等機密詔令,並備咨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稱“開禧北伐”,翌年丁卯,師旦失敗貶死,農曆11月易祓謫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尋叙。
宋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宋理宗登極改元寶慶,恩賜易祓爲朝議大夫,提擧玉隆萬壽宮事,安置罷退之臣及閑員。
宋丁亥(公元1227年),恩賜易祓朝議大夫、寧鄉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
宋紹定四年(公元1231年),易祓轉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贈正奉大夫。
宋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農曆3月20日,易祓殁,壽終八十五歲。禦賜祭葬,墓在寧鄉縣原十都三區溈上之下屏山(今寧鄉縣巷子口鄉)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柱。封碩人,諡文昌。
易祓著有《周禮周易釋義》、《禹貢疆理記》、《易學擧隅》、《周禮釋疑》、《漢南北軍制》、《山齋集》。
易祓著述甚豐,著有《周易總議》、《周禮總義》、《禹貢疆理記》、《漢南北軍制》、《山齋集》等書,但留世極少,其狀元禦試論文在當時是最著名的文章之一。
易完:(生卒年待考),字德備,易完系易優之後,曆管、環、金、潰,弁,而爲易弁之次子。著名宋朝學者,現存最早撰易氏譜序和纂譜者。
宋哲宗時解元,兩擧學士,時人號曰富文先生,史籍無載。
據宋哲宗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易完撰易氏譜序時稱,他是現存最早撰易氏譜序和纂譜者,與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和蘇洵(公元1009~1066年)幾乎同時。
從該譜序及易氏譜首卷來看,自唐以來世系圖紀齊全,更有傳記,早已具有歐蘇體例的内容。易氏譜歷史悠久而優異,易完有承先啟後之功。
易炳文:(生卒年待考),襄陽人。著名元朝大孝子。父喪,廬墓六年,時人慕之,鄉人稱爲易孝子。
易華:(生卒年待考),字聞遠;湖南長沙湘鄉人。
曾祖易炎正,字致中,號漣溪,九歲能文,從許衡,篤好宋五子書,穹探性理之奧。元仁宗延祜七年庚申(公元1320年)第進士,官寧鄉丞。有善政,學問旁洽,四方踵門受經者甚眾。著有漣溪集若幹卷,府縣入祀鄉賢公。
其曾孫易華,少有大志,喜譚兵學,豪氣縱横,不可一世。
時值元末,群雄蜂起,豪傑集義,保禦一方,非割據竊號者比。易華則屯兵湘潭之烏石寨,保守長衡永寶一路,他寇不敢侵,鄉里德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易華敕受參政。洪武大定,始散屯,後死爲神,一方皆嚴事之。
易元吉:(生卒年待考),字慶之;長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北宋畫家。
天資穎異,靈機深敏,善畫。初攻花鳥、草蟲、果品,後專寫獐猿。曾游荆、湖間(今湖南、湖北一帶)蒐奇訪古,深入山區,入萬守山百餘里觀察野生動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心傳目擊,寫於毫端。於長沙寓居後開鑿池詔,間以亂石叢篁、梅菊葭葦並馴養水禽山獸,以觀其動靜游息之態,故所畫動植物富有生趣。
畫上多自書“長沙助教易元吉畫”,落款於樹石間。
後官至州學助教,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景靈宮建孝嚴殿,召易元吉入宮畫花、石、禽獸等屏風,皆惟妙惟肖。後複召畫《百猿圖》,惜畫未成而感染時疾,竟至暴卒(一說遭畫院中人妒其能而鴆死)。
《宣和畫譜》著錄禦府所藏其作品有《牡丹鵓鴿圖》、《梨花山鷓圖》、《夏景戲猿圖》、《猴貓圖》、等二百四十五件。傳世作品有《猴貓圖》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蛛網攫猿圖》冊頁現藏故宮博物院;而《聚猿圖》卷則被日寇掠走,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易英:(生卒年待考),字子顺;湖廣澧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間,他以州學訓導擢工部主事,升郎中,累官至禮部左侍郎。
易紹宗:(公元?~1401年待考),湖廣攸縣人。著名明朝將領,抗倭英烈。
明洪武年間從軍有功,授象山縣錢倉所千戶。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倭寇入侵,易紹宗大書於壁曰:“設將禦敵,設軍爲民,縱敵不忠,棄民不仁,不忠不仁,何以爲臣;爲臣不職,何以爲人。”
之後,易紹宗命妻李生奠訣而出。率將士跨馬而處,戰殺贼倭寇,追至海濱,馬蹈於淖,遂壯烈犧牲。
後數十年又有先者,死黎利之難。
易節:(生卒年待考),字時中;江西萬載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永樂十三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升貴州布政使。
易思:(生卒年待考),字景善;湖廣夷陵人。著名明朝官吏。以“明經行修”任懷柔縣丞,有政績,升任知縣。
易先:(生卒年待考),字太初;湖廣湘陰人。著名明朝官吏。以國子生授諒山知府,有善政。
易綸:(生卒年待考),湖廣益陽人。著名明朝大臣。少有大志,明宣德間以擧人教儀隴,召入爲御史。易綸在任獨立敢言,結果忤逆權貴,被謫教宜川學。
易倣:(生卒年待考),字惟效,號霍岡;湖北黄岡人,玉衡學諒大堂裔。著名明朝大臣。
易倣由府庠生穫嘉靖甲子鄉錄,登明隆慶戊辰科(公元1568年)進士,授禮部行人司行人。
易倣任欽差巡按,江西福建雲南道監察御史。以劾嚴嵩黨鄢懋卿,謫廣安州判,轉東平州,知江山縣。尋晉戶部主事,曆員外郎中,升知衢州。衢舊有兄弟訟爭不決,易倣不問曲直,各取一手連梏,偶坐累朝不脱,兩人相顧相憐,時複相笑,不覺爭心之冰釋也。眾初駭莫喻。迨既,翕頌易倣如周召父。
後易倣轉四川涪州道。時楊應龍蠢動綦江,朝廷未遑用兵,計先豢龍,特命易倣往。易倣深入龍穴,宣朝廷威德。楊應龍俯首奉易倣惟謹,隨易倣待命重慶。易倣因功晉升四川大參。丁林太孺人憂。後楊應龍叛,嚴嵩一黨借此報複易倣,遂致仕。
易倣性醇謹敦篤,府縣會謁,必及民俗,公務不稍幹以私。每以寒蟬爲戒雲。祖居肘腋陳姓者,爲易倣世鄰,或以臥榻語進。易倣曰:“老鄰也,丈夫得一官便失一鄰,誰複願鄰。有讀書子乎,爾居腋下,至今無以異”。
易倣晚年捐百餘畝入祠,以供祀事,複以租稞入祠,以供文會,制銀牌一面,上書“樂賢父兄”四字。拜曦侯先生爲文章祭酒。以時課子弟,文會茂矣。崇禎庚辰歲,督學王諱永祈崇祀鄉賢,尊重易倣名望。
易三接:(生卒年待考),號康侯;湖廣零陵人。著名明朝賢士。
易三接性耿介,博學多才。
明朝中期,土地兼並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官吏互相結黨營私,官場腐敗。科擧取士,考官隻看考生父輩的地位和行賄的財物,不重考生的才學。
易三接決心隻憑自己的才學考取功名,他三次應試,文章結構嚴謹,内容切中時弊,語句秀麗,堪稱上乘佳作。但由於他父親僅是一名白衣秀才,又無重金行賄,因此三次應試最終還是名落孫山。
從此以後,易三接看淡功名利祿,開始他的游俠生活。
易三接遍游大江南北,名勝古蹟,祖國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足蹟,所到之處方親探友,飲酒賦詩,怡然自得。這樣的生活,他一共度過了二十一個春秋。
易三接晚年回到零陵,在瀟水河畔築屋定居,號稱“康候先生”。他將自己的經歷全部記載下來,主要著作有《永州野史略》、《零陵山川志》、《忠鬼錄》、《暇齋詠古詩》等。
易舒誥:(公元?~1524年待考),湖廣攸縣人。著名明朝大臣。
明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翰林檢討。
當年太監劉瑾擅權,人爭趨附。易舒誥獨不屈,遂改南京戶部主事。
劉瑾敗亡,複入翰林,後以親老乞歸,杜門卻掃,家居十四年卒。
易翼之:(生卒年待考),字孔章;雲南騰越人。著名明朝賢士、教育家。
明正德二年擧人,任四川長壽縣知縣,後歸隱龍川江講學,爲一時師表。
易翼之著有《四書音義會編》、《春秋經傳會編》、《詩話類抄》、《古今詩評》、《騰司志稿》等。
易直:(生卒年待考),字子顺;江西宜春人。著名明朝大孝子。正德間,父遭事系獄,自縛跪府門外請代罪,其父穫免,時人稱爲孝子。
易時中:(生卒年待考),字嘉會;福建晉江人。著名明朝官吏。嘉靖元年擧人,任夏津縣知縣,有惠政,升顺天府推官。
易元貞:(生卒年待考),字正之;桂林人(今廣西桂林)。著名明朝官吏。嘉靖間自崇陽知縣調平縣,,爲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禦。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爲他擧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之貞:(生卒年待考),字忠甫;湖廣蘄水人。著名明朝大臣。明隆慶四年擧人,官戶部郎中,督餉易州,奏免積年欠賦三百六十馀石,遷馬湖府。
易仿之:(生卒年待考),字惟效;湖廣黄岡人。著名明朝大臣。隆慶進士,知衢州府,有政聲,轉四川涪州道,升參政致仕。
易文字:(生卒年待考),江西臨川人。著名明朝官吏、文學家。以貢士任高淳縣丞,署縣事,築堤禦災,有德政,著有《詩書春秋大義》、《秋潭集》。
易應昌:(生卒年待考),字瑞之;江西臨川人。著名明朝大臣。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天啟時由御史累遷大理少卿,崇禎二年任左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弘光時遷工部右侍郎。
易學實:(生卒年待考),字去浮,號犀厓;江西雩都人。著名明朝賢士。崇禎年間擧人,後奉母入山,閉門三十年,著有《犀厓文集》、《雲湖詩集》。
易剛:(生卒年待考),字正道;湖廣衡陽人。著名明朝官吏。由鄉擧知武康知縣,以寬和廉潔稱。
易奇際:(生卒年待考),字開伍;廣東新會人。著名明朝賢士。性清介,事母至孝,登崇禎鄉薦,講學授徒,著有《逸紀》、《書詩傳解》、《拂劍草》、《僑梧集》、《吾豫漫筆》等。
易道暹:(生卒年待考),字曦侯;湖廣黄岡人。著名明朝賢士。
易道暹以文章爲天下祭酒。凡天下文章上無不收名定價於先生。詳文學傳。
明萬曆戊午游京師,值東亂初熾黨戶方殷先生,獨敬西安孟鏇方先生諱應詳曰:此當今郭有道也。方先生亦以先生無愧黄叔度。劉廷杜松敗沒,易道暹作文哭祭。
庚申泛舟馀杭,逾兩浙,曆三吳,遇山公則疏籍人才以資啟事,遇狄公則開注英賢以助桃李。每曰秀才以天下爲己任。詎俟異日一話一言皆期有益國家,有功世道,毋逡巡徒自負也。
西陵梅之煥,專閫甘肅,當路忌之,幾不可測職。方餘大成廷爭如虎,梅之煥曰:“暗素生平,何意乃爾。”餘曰:“我不知公,知公者易曦侯先生也。”
乙亥二月,太行寇渡河南。流劫光羅英霍,易道暹聯鄉族子弟,置義倉習騎射將有緒,贼自西陵間道飚至,易道暹方卷書走僻,贼驅執之曰:“我知若爲海内知名士,若從我,我以汝爲前部。”
易道暹叱曰:“大兵旦夕韭粉爾矣。爾非南倭北虜,地方資足活汝饑,何乃肆兵縱火焚掠大明天子百姓也。”
贼怒甚,焚之。督學王承權進祀鄉賢,三楚士諡曰“忠烈先生”。其子易爲瑚痛父死非命,立寨殺贼。仲子易爲璉字叔賜,同日被執,贼迫之跪,強項大罵曰:“我膝豈爲若屈耶!”南望父所慟哭,受刃以死。贼棄池中,身首異處,怒其罵之曆也。與父同祀鄉賢,諡曰孝烈。
易爲鼎:(生卒年待考),字用玉,號汪來子;湖廣黄岡人。著名明朝賢士。以文章節氣名,明亡,築室白雲山,教授學生,學者稱大隱先生,有《易膚說》。
易紹宗:(生卒年待考),湖廣攸縣人(今湖北攸縣)。著名明朝抗倭將領。明朝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
易翼之:(生卒年待考),騰越人(今雲南騰沖)。著名明朝學者。明正德中期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匯編》、《春秋經傳匯編》、《古今詩評》等。
易道三:(生卒年待考),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
明萬曆年間人。易道三治書爲府庠生。主戶政。明季所在流寇蜂起,公約鄉人結砦自保,立教條,明禁令,鄉人悉遵約束,卒賴以安久之。旁縣亦聞之,若蘄水羅田麻城共四十馀砦,鹹來聯合,聽節制。
明崇禎六、七年,流贼竄入湖廣殘破州縣無算間。有入境劫掠,易道三指揮四邑互相應援,輒受重創以去,由是贼耳其名不敢逼。
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陷武昌置偽官屬,公合四邑兵擒黄州知府。是年農曆8月,總兵左良玉攻獻贼於武昌,易道三與監軍道王質沔陽知州章曠武昌生員程天一起兵助之,遂複蘄黄漢陽諸邑。先是莊烈帝封良玉寧南伯,命複武昌。未幾京師失守,莊烈殉難。
福王嗣位,南京武昌捷,聞王進封左良玉爲寧南侯。左良玉奏易道三戰守功,狀薦,材堪專閫,宜急起用,以予國亂。王手詔褒獎,召赴行在。易道三以鄉梓多故,辭未赴命。
巳而清軍入關,攻克湖廣,易道三所轄各邑諸寨不下。大吏計擒易道三於白雲山寨,被執時齧指血書“梵雲仙漢”四字。時人銘石勒碑置寨次。今之登白雲山者,無不爭睹公血蹟碑也。
及逮至武昌,清吏許易道三以官爵,令薙發,易道三曰:頭斷可也,發不可斷。吏惡其倔強,幽之暗室,屢遣人啖以官爵,公終不屈。遂行刑。
臨刑前,易道三賦絕命詩一首,惜巳散失。其寄家人書,囑其續成宗譜,有詩句曰:“誰抱祭器天涯外,剩水殘山莫計秋。”時清顺治三年農曆1月12日。
近者清帝遜位,民國成立,忠義如易道三,自合爲國史所甄錄,炎巳衰集其犖犖大者載入省志。
易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湘鄉人(今湖南湘鄉)。著名清朝學者。清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氵君清朝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擧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生卒年待考),字公申。著名清朝學者。清乾隆間擧鴻博,名動京師。著有《性理精微》等。
易尚升:(生卒年待考),字與同;湖南澧州人。著名清朝官吏。康熙四十四年擧人,官直隸新城縣知縣。
易貞言:(生卒年待考),字内美;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文學家。康熙間諸生,性孝友,著有《五經精義》、《愛日堂集》、《松堂詩集》等。
易宗瀛:(生卒年待考),字公仙,號島民,易貞言長子;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大臣。乾隆間擧博學鴻詞科,選浙江曹娥江鹽場大使,工詩文。
易宗涒:(生卒年待考),字公申,號實庵,易貞言次子;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文學家。乾隆間擧博學鴻詞科,名噪京師,與兄易宗瀛被時人稱譽爲陸機、陸雲兄弟,著有《五經辨疑》、《四書繹注》、《岸亭偶談》、《豐霞樓詩文集》等。
易祖栻:(生卒年待考),字淑南,號嘯溪,易宗瀛之子;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官吏、書畫家。官江蘇青浦主簿,工書法,善畫墨竹,間作山水魚蟲,著有《嘯溪詩稿》。
易良俶:(生卒年待考),號屏山;湖南黔陽人。著名清朝官吏、文學家。嘉慶十六年進士,任河南盧氏縣知縣,勸民種植桑、茶,道光間調孟縣知縣,升鄧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風俗說》、《海防臆說》等。
易棠:(生卒年待考),字念園;湖南善化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道光九年進士,鹹豐間官至陝甘總督,著有《貽芬書屋詩文集》。
易佩坤:(生卒年待考),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龍陽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學家。鹹豐五年以優貢出仕,官至江蘇布政使,著有《函樓文集》。
易本娘:(生卒年待考),字眉孫;湖北京山人。著名清朝經史學家。道光間擧人,潛心經史,著述甚富,有《申顧》、《姓觽刊誤》、《春秋楚地答問》、《字體蒙求》、《一蠡詩存》、《一粟齋試帖》等。
易山:(生卒年待考),字國顺;湖南沅陵人。著名清朝醫學家。早年得異人傳授,精於外科,手術多有奇效,人稱易神仙。
易潤壇:(生卒年待考),字昀荄,號荷生;湖南長沙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累官道員,加按察使,著有《聽竹草堂詩文集》。
易宏:(生卒年待考),字渭遠,號秋河,又號雲華子;廣東番禺人。著名清朝詩人,工詩詞,著有《雲華閣詩略》等。
易之瀚:(生卒年待考),字浩川,號蓉湖;江蘇甘泉人。著名清朝數學家。篤嗜算學,時羅士琳有《四元玉鑒補草》,因從問難,爲撰《四元釋例》。
易佩紳:(公元1828~?年待考),龍陽人(今湖南漢壽)。著名清朝官吏。易佩紳生於漢壽,是清末儒將,官至四川、江蘇布政使。寫下詩詞八百餘首,有《函樓詩鈔》、《函樓文鈔》二十餘卷。
易良叔:(生卒年待考),字屏山;籍貫黔陽縣,洗馬潭人。著名清朝官吏。
青年時期入嶽麓書院習擧子業。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擧湖南鄉試第一,翌年登進士弟。
清嘉慶二十五年,任河南盧氏縣知縣。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調孟縣知縣,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升任河南鄧州知縣,繼調直隸光州。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以母親老祕乞養歸里。
易良叔任州縣時,正值英、法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清廷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難不堪。他一面上《平夷條議》,一面采取利民措施,發展生產。
任孟縣知縣時,教發沿江岸植樹擴堤,防治水患,並勸發仿制筒車車水灌田。
易良叔辭官回里後,受聘於龍標書院講學,四方慕名求教者甚多。其書法蒼勁道健,著作亦多,易氏家譜記載,著有《春秋撮要》、《三禮考》、《草木山海切要》、《大學中庸講義》、《鄉黨考》、《中州風俗說》、《孟縣水道圖說》等書,終年七十一歲。
易姓近現代名人
易子需:(生卒年待考),廣東鶴山人。著名近代畫家。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顺鼎:(1858~1920),字實甫,又字中碩,號哭盦;龍陽人(今湖南漢壽)。著名近代詩人。
清光緒擧人。清末官至廣東欽廉道。中日戰爭時屬主戰派,曾兩度到台灣爲抗戰奔走。袁世凱稱帝,任代理印鑄局局長,謅事袁子克文。詩才綺絕,尤工裁對;博采各家,不喜用僻典,自謂“或古或今,或樸或華,莫能以一詣繩之。”也作詞及駢文。易顺鼎三歲能背誦《三字經》,清軍將領蒙古番王僧格林沁曾譽爲奇兒,大詩人王運也呼爲仙童。
公元1863年他五歲生日那天,父親易佩紳逗他對聯,出句“鶴鳴”,易顺鼎不加思索地答曰:“犬吠”。父親命他續對,他相繼對出“猿啼”、“鳳舞”、“龍翔”。那年,易顺鼎在一次逃難途中與家人失散了,先被太平軍收養,後被清兵送回家。他即依據此事,在父母指導下寫出一篇“述難”文章,於是“神童”之稱傳遍全國,以致到了1894年冬月21日,慈禧太後召見他時,頭一句話便問:“你就是五歲神童易顺鼎嗎?”
易顺鼎一生著述甚豐,有詩集七十二卷逾萬首,詞集十卷,雜著二十九卷,另外在經、史上,他皆有著作傳世。當時與晚清另一著名詩人樊增祥並峙爲詩界兩雄,《全清詩》、《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均收了他的詩文。
除居官外,易顺鼎生平大部分時間浪蹟江湖。一生遍曆大江南北,登山臨水,有詩近萬首,尤爲人稱道。他心懷濟世之志,卻不爲時所重,爲官,棄官,仕途上屢經挫摺。
在任廣西右江道上,被兩廣總督岑春煊以“名士畫餅”彈劾罷官,不爲所屈,多次上書鳴冤,後得以重新起用。
甲午戰時期,易顺鼎曾兩度赴台幫助劉永福抗日。1920年秋病逝於京寓。有《丁戊之間行卷》、《四魂集》等傳世。
易安華: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八十七師第二五九旅旅長。
易鳳翔: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一九六師第五八八團團長。
易秀湘:(1905~1954),江西贛縣人。著名現代政治家、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大革命年代,曾參加贛南農民武裝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四軍、紅一軍團任戰士和初級指揮員,參加鞏固發展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1933年任連政治指導員。1934年任紅一軍團第一師三團總支書記。參加了第四、五次反“圍剿”和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1935年冬到達陝北後,調任紅一方面軍紅軍醫院政治委員,參加東征和西征戰役中的醫療救護組織工作。1937年春擔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衛生部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中央軍委衛生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1938年秋兼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衛生部政治委員,參與領導前方醫療衛生工作,參加敵後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秋調任中共中央軍委總後勤部政治部主任。此後任中央軍委供給部部長、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曆任冀熱遼邊區政府貿易局局長、西滿軍區副參謀長、東北人民政府商業部副部長等職,參加東北解放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南財經委員會華南分會副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財政廳廳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務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等,參與領導廣東和中南地區的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1954年10月8日因病在廣州逝世。
易漢文:(1907~1936),湖北禮山人(今湖北大悟)。著名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先烈。
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班、排、連長,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紅九軍教導師政治委員,第二十七師政治委員等職。
1936年11月在甘肅古浪戰鬥中犧牲,終年二十九歲。
易耀彩:(1916~1990),江西泰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軍區獨立團排長,獨立第五師第十五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紅八軍團第二十三師連政治指導員,軍委一局二科科員。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八旅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第三十四團營長、團長,晉冀察軍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家口衛戍區司令部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旅旅長、第七旅旅長,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三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司令員,1953年至1958年入蘇聯海軍學院學習。回國後任海軍潛艇學校校長,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海軍軍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0年10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四歲。
易言:(1935~),原名劉錫誠;山東昌樂人。著名當代作家。
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
曆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研究和編輯人員,新華通訊社翻譯部、對外部及國内部翻譯、編輯、記者,《人民文學》文學評論組組長,中國民間文藝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論壇》、《評論選刊》、《中國熱點文學》雜志主編,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旅游文化學會副會長,中國俗文學學會第三屆副會長、第二屆會長。
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創作漫評》、《石與石神》(合作)、《小說與現實》、《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高爾基與民間文學》、《作家的愛與知》、《中國原始藝術》、《走出四合院》,譯著《俄國作家論民間文學》、《馬克思與恩格斯收集的民歌》、《蘇聯民間文學論文選》,主編《中國新文藝大系·民間文學集》等。《會說話的山岩》穫1994年“我與雲南”征文一等獎,《小說與現實》穫1987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表彰獎。
現兼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
易炳文:(1932~),河北人。著名現代書畫家。現爲河北省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保定老年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其書法特色不拘一格,善寫楷書、行書、行楷、隸書、篆書等多種書體。曾出版《易炳文書法作品集》,易炳文先生書法創作有着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該書法氣勢磅礴、剛勁有力,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性書法藝術大賽,並多次穫得大獎。作品曾在《河北日報》、《中國書法研究》《保定日報》《保定晚報》等多家刊物上發表。
易中天:(1947~),湖南長沙人。著名現代文學家。
易中天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穫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
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以及《帝國的惆悵》等。
2005年起,因在央視“百家論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而爲公眾所熟悉,一擧成爲當前内地最炙手可熱的學者和作家,並被迅提爲教授、博導。近日他還入選了中國作家富豪榜。
易中天成爲了2006年中國最火的大學教授。其作品《易中天品讀漢代風雲人物》、《品人錄》等一紙風行。其《品讀三國》一書的書稿更是以首印數五十五萬冊、版税14%的高價競拍出版權。
易英:(公元1953~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人。著名現代畫家。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雜志編審。1982年本科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美術系,198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穫文學碩士學位。現爲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雜志副主編。發表的重要論文有《現代主義的困境與我們的選擇》、《學院主義的黄昏》、《大眾文化與中國前衛藝術》、《力求明確的意義》、《現代主義之後與中國當代藝術》等。譯著有《視覺與設計》、《油畫風景技法》、《帕諾夫斯基與美術史基礎》、《素描手冊》、《當代藝術家的油畫材料與技法》。編著有《西方現代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卷》,專著有《世界美術全集(第20卷)——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從英雄頌歌到平凡世界—中國現代美術思潮》。
易建聯(1987年10月27日~,另有一說爲1984年出生),籍貫中國廣東省鶴山市,1989年易建聯隨工作調動的父母移居深圳。2007年畢業於廣東工業大學。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原效力於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的廣東華南虎,身高達到2米14,是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的主力球員,可司職小前鋒,大前鋒及中鋒,2002年入選廣東華南虎,2002年入選中國國家青年隊,2004年入選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2005年成爲CBA史上最年輕的MVP,被視爲中國最潛質的新星。在2007年NBA選秀中被密爾沃基雄鹿選中,現效力於“華盛頓奇才”。
易仁萍(1943~):女,江西贛縣人。1995年6月起任南京審計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1998年起任學院黨委委員、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易仁萍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江蘇省政協委員。
易勁秋:台灣華視前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