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
臘八粥,又稱佛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因應材料不同又有「八寶粥」、「七寶粥」、「五味粥」等名稱。民間傳說來自天竺[1]。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起源[編輯]
漢地相傳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道日[2],四大天王從天上來到人間,分別以內裝有八寶飯的金、銀、琉璃、瑪瑙等缽供養世尊,世尊欣然接受後將四缽合而為一。為了紀念佛陀成道,一些佛教寺院會在這天煮粥供佛,並分送十方善信。而這天(農曆十二月初八)習俗上又稱「臘八節」(或稱「法寶節」)。
近代有流傳於河北廊坊一代的民間故事,講一好吃懶做的盪子花光了祖輩的遺產,在「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日子裡無下米之炊,只好在幾個已經空空如也的糧食屯下各摸出一把煮在一起充飢。臘八清晨,鄰居們發現盪子已經凍死。為志不忘此事,使悲劇不再重演,鄉鄰們相約每年在臘八這天以各種雜糧煮粥,逐漸成為習俗。
唐宋盛行臘八食粥的風俗,宋朝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記載著:「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另,吳自牧的《夢梁錄》也說到:「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
清朝時,民間百姓準備臘八粥祭祀祖先,分贈親友,以示祝福,又效仿佛門施粥送福,特地送給窮苦人家;吃臘八粥更是宮廷盛事,皇帝、皇后賜文武大臣臘八粥,也發放米果給各大寺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