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蔡文姬

蔡文姬[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蔡文姬
東漢至三國文學家
南匈奴左賢王側妃
姓名蔡琰
文姬/昭姬
蔡文姬(公元177年?-公元239年?),名文姬,一字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為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通音律,據稱能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第幾根琴絃斷掉。是建安時期著名的女詩人

生平[編輯]

初嫁於名門之子衛仲道,後來丈夫過世,蔡琰未育子女,結果歸寧娘家。不久董卓亂京,蔡琰為董卓部將所擄,並於東漢興平二年(195年)流落至匈奴,嫁南匈奴左賢王劉豹為妾室,後誕下二子。
建安十二年(207年),由於曹操在發跡前已和蔡琰的父親蔡邕相熟,對蔡邕無嗣感到難過[1],因此十分同情蔡琰的遭遇,遣使以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安排其再嫁同鄉陳留董祀,「文姬歸漢」亦成為中國有名的故事。
後來董祀為屯田都尉,犯罪論死,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時值嚴冬,曹操當時正大宴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向在場賓客介紹蔡文姬,史載蔡文姬進場時「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2]曹操最後同意特赦董祀的死罪。
之後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很羨慕蔡邕家中藏書量之豐,但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全部遺失。曹操十分失望。不過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其中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打算派遣十位吏員默寫蔡文姬記憶中的文章。
蔡文姬認為此舉不妥,因為男女有別,禮不親授,故向曹操建議由她親自默寫,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
《古今傳授筆法》記載:「蔡邕的書法乃神人所授,並遺傳給他的女兒文姬。」
另一方面,《法書要錄》亦評論蔡文姬工於書法,為人甚為賢明。《黃山谷集》更對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作出高度評價。

蔡文姬紀念館[編輯]

蔡文姬紀念館在1991年建立,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村。
館內詳細介紹了蔡文姬生平事迹,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詞《胡笳十八拍》,以及蔡文姬在史書中的記載,其中包括《後漢書》中的《董祀傳》,還有蔡文姬墓和現代著名書法家書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

評價及逸話[編輯]

  • 蔡琰傳世作品有《悲憤詩》二篇,一為五言,一為楚辭體,以及長詩《胡笳十八拍》一篇,敘述了文姬一生不幸的遭遇。
  • 三字經》中也有提到蔡琰:「蔡文姬,能辨琴」。
  • 水星上有環形山以蔡琰(Caiwenji)為名。

家庭[編輯]

 
頤和園長廊上的蔡文姬

[編輯]

[編輯]

[編輯]

[編輯]

蔡琰(177年-?),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据称能用听力迅速判断古琴的第几根琴弦断掉。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蔡文姬  别名:文姬、昭姬
籍贯: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177年  职业:其他 女诗人
代表作品:《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
蔡文姬 - 人物简介
蔡琰,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生卒年不详。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好文辞,又精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董卓入据洛阳,她起先被董卓军强迫西迁长安,接着又在兴平二年(195)被南匈奴军所虏,在匈奴中度过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赎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后,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忆缮写亡父作品400余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愤诗》及骚体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颇不相合,不少学者认为是假托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见于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后语》,不载于《后汉书》,在文体上同当时作品距离较远,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也是后人伪托的。[1]
蔡文姬 - 综合概述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和一些异族的语言。
十二年后曹操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文姬从小就喜爱弹琴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是《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人。
蔡文姬 - 幸福童年
1、文姬的父亲才华横溢
蔡文姬父亲——大儒蔡邕
 蔡文姬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严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2、父女焦桐制名琴
东汉末年,为避战乱,蔡文姬跟随父亲蔡邕来到常州溧阳阳平陵城东南高邃山(今观山)下结庐而居,时文姬才七岁。蔡邕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隐居在青山绿水之间著书写字,并教女儿读书学琴。村民们只要听到琅琅的书声,悠杨的琴声,便知道蔡先生又带着女儿写诗作画、读书弹琴了。
有一天,文姬和父亲正在家里读书写字,忽然听到邻居家灶肚里燃烧的柴火发出清脆悦耳的劈啪、劈啪响声。父亲对女儿说:“这是多么好的制造古琴的良材啊,我们赶快去看看,把它救出来吧!”文姬跟着父亲到邻居家,只见灶肚里一段粗壮的梧桐正在燃烧着,清脆的响声自然是它燃烧时发出的。文姬上前对邻居老太说:“伯母,这段梧桐树是制琴的好材料,请你用别的柴火代替它好吗?”老太说:“可以。你们要用它,我就送给你们吧。”文姬和父亲都很高兴,赶快把那段燃烧的梧桐从灶肚里取出来,用水把火浇灭了,搬回家中。父女俩待它晾干,去掉焦皮,按宫商,调音律,终于制成一面不同凡响的古琴,后人称它是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由于这段琴材的一端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
从此以后,村民们常常听到文姬和父亲弹奏焦尾琴的美妙琴音,为他们日出而作、日、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 - 一生三嫁
蔡文姬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
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中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蔡文姬与左贤王
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蔡文姬 - 博学爱琴
蔡文姬默写家中藏书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文姬要出嫁了,她是独生女儿、父母掌上明珠。父母问她要准备哪嫁妆。文姬说:“我喜欢读书弹琴,焦尾琴琴音清越,是传家之宝。父亲所作《琴操》、《石经》等书也很好,就给女儿带去吧。”父母欣然同意。
文姬嫁给卫仲道,夫妻相敬如宾,吟诗弹琴,焦尾琴使他们美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后来,丈夫死了,她被匈奴乱军所虏,颠沛流离,焦尾琴始终陪伴着她。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与蔡文姬的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但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 - 代表作品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 - 作品评价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
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
抒情主人公的经历是独特的,诚如诗中一再写到的“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唯我薄命兮没戎虏”(均见四拍)。然而通过其特殊遭遇所表现出来的乡关之思与亲子之情,又是富于时代的工同性并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的。在“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第一拍)的大动乱的时代里,乡情与亲情是背井离乡、抛妻别子的广大百姓与士卒共有的感情。
从历史的继承性来说,作为一个弱女子,处身异国,在被纳为妃子、生有二子、备受荣宠(第十一拍“胡人宠我兮有二子”)的情况下,矢志归国,这与西汉时苏武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而不改民族气节的行为,表现虽异,心迹实同。王粲《登楼赋》说:“钟仪幽而楚奏兮,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正是对这种处境不同而执著如一的“怀土”之情的较为全面的概括。
诗中的蔡琰,不仅眷恋着生养她的那片热土,富于民族的感情,而且从她离开胡地时对两个胡儿的难舍难分,痛失骨肉后的积想成梦、哀怨无穷看来,她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慈母爱的传统美德的女性。但这一艺术形象之感人,却不只在于其具有美好的品德与丰富的感情,更在于其遭遇的不幸,即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她在被掳掠以后,身居胡地,心系故土,一直受到身心矛盾的折磨;而当她的归国宿愿一旦成为现实时,失去新生骨肉的痛苦便接踵而来。“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人总是同情弱小、哀怜不幸的,更何况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又是迭遭不幸且又具有美好品德与丰富感情的弱女子呢,这就不由得不
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了。
此诗在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创造上的最大特色,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这一特色,首先体现在抒情与叙事关系的处理上。
东汉著名琴家——蔡文姬
诗人全然摒弃纯客观的叙述,叙事时总是饱含着感情。诗中叙事性较强的段落,如写被掳西去的第二拍,在胡地生育二子的第十一拍,别儿归国的第十三拍,重入长安的第十七拍,无不是以深情叹出之。同样是写被掳西去,在五言《悲愤诗》中写到“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柜。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以叙事详尽、细节逼真见长;而在《胡笳十八拍》的第二拍中,则说:“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出诗人爱僧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人多”句“虺蛇”的比喻、“控弦”句“骄奢”的评价,莫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诗中侧重的段落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在抒情时顺便带出,也就是说,是为了抒情才有所叙述。例如,为了抒写“伤今感昔”与“衔悲畜恨”之情才写到胡地的习俗(第三拍),为了说明自己度日如年、难以适应胡地的日常生活才写到胡人的衣食起居(第六七两拍),等等。
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物色,更主要的则是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诗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有时意到笔到,不避重复,如责问上天,前后出现四次之多,分别见于第一、八、九、十六各拍;有时又天马行空,来去无迹-如第四拍(“无日无夜”)正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慷慨不平地抒写怨愤,第五拍(“雁南征兮”)忽然转出对雁抒怀的清冷意境;写战争氛围的第十拍与写衣食起居的第六七两拍都理为了抒写乡情,本该相连,却于其间插入责问上天的第八九两拍。“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这种感情表达的非理性化本身,乃是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的一个重要标志。
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色,在抒情方式与语言运用上也留下了鲜明的标记。
诗人常常是“我”字当头,言无回避;还喜欢夸张其辞,极言以尽意。诗作一开篇即连用两“我”字以起势,紧接着以“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二句指天斥地,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变奏,这是何等样的胆识魄力!第八拍的“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一迭连声的责问更是把“天”、“神”作为被告送到了审判席前。
篇中夸张的说法与夸张的词语在在皆是,如“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掳”(第四拍),“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第九拍),“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暂移”(第十四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第十八拍),等等。以上种种的总汇,形成了全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总体特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凸现出来。
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还得力于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
女主人公在“志意乖兮节义亏”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以一死以全节气呢?第十一拍披露了隐衷(见前引的“我非贪生而恶死”第四句),说明她是出于深厚的乡土之思才偷生苟活下来的。由于这一剖白,人物活动的思想感情基础被揭示了出来,这就不仅消除了对这一人物形象可能引起的误解,而且使她变得可亲可敬起来。第十三拍抒别儿之痛,第十四拍诉思儿之苦,尽管具体写法并不一样-第十三拍借助想象与通过行动来表现,第十四拍则寄情于梦幻,但在展示特定情况下的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一点上,却无不生动传神,维妙维肖。诗中最引人注意的心理描写,则要推对归国与别儿一喜一悲的感情纠葛的描写。诗人深深体会到“去住两情兮难再陈”,因而不惮其烦,三复斯言,如“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第十二拍),“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第十五拍),“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第十六拍)。通过不断地重复,对于矛盾心理的表现,起到了强调与深化的作用,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进退维谷、痛苦难禁的情状。  
蔡文姬 - 人物评价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按,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凉与叹息!
文姬亦擅长书法,其文笔宋刻《淳化阁帖》有收录。蔡文姬一生,特别是归汉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撰写了《续后汉书》,这不能不说是她对祖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蔡文姬 - 蔡文姬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卒后葬此。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后汉书》中的《董祀传》等。[2]
蔡文姬 - 相关影视
话剧《蔡文姬》
话剧《蔡文姬》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剧情/舞台艺术
片长:170分钟
剧情简介:
话剧。东汉末年,中原战乱。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流落在乱军流民之中,被南匈奴的左贤王拯救,并与左贤王生下一儿一女。12年后,曹操平定了中原,为了在文治声教上做一番事业,派董祀和周进一同出使匈奴赎回蔡文姬。归汉途中,董祀摔伤,文姬与周进先回到了邺下。周进诬告董祀与蔡文姬行迹不检,文姬伸冤,曹操严处周进,提升了董祀。8年后,文姬整理出蔡邕遗文400多篇。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来朝祝贺,带来了文姬的儿女和左贤王死前托孤的嘱咐。曹操亲自为媒,使蔡文姬与董祀缔结良缘。

蔡文姬 - 《三国演义》游戏角色
 蔡文姬,字昭姬
汉末女诗人,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家四千卷藏书,能默写四百余篇。著有《悲愤诗》,写自己的悲惨遭遇。《胡笳十八拍》相传亦为她所作。


天赋: 【音律】通天文,明数理,擅诗赋,知音律。初始士气增加。
武将技: 【胡笳十八拍】对当前目标造成高伤害,并增加自身暴击率2回合
军师技: 【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