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欒姓與堂號

 欒姓
拼音:luán xìng
欒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243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欒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薑姓,爲炎帝的後代,是用人的名字作爲姓氏的。
  西周初期,薑太公子牙被封於齊地,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齊國。
  春秋時期,齊惠公薑元(公元前608~前582年在位)有個兒子叫薑堅,字子欒,爲齊國上大夫。在薑堅的後裔子孫中,大多以先祖之字爲姓氏,稱欒氏,世代相傳至今,望族出於西河郡。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候周文王之子唐叔虞後代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西周的時候,周文王的兒子唐叔虞被封在晉地,建立了晉國,他的後代中有著名的晉靖侯。
  晉靖侯在西周歷史上赫赫有名,本名叫姬宜臼,與周平王同名,是晉國的第六任君主,晉厲侯姬福之子。
  由於周厲王姬胡殘暴不仁,被周人在周厲王三十七年(晉靖侯十七年,公元前842年)趕出鎬京,共推擧周定公(周平王之後,名待考)、周召穆公姬虎共同當國,史稱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前771年)。晉靖侯在此期間大力支持“共和行政”,使其顺利實施,但他於次年(晉靖侯十八年,公元前841年)不幸病逝,其子晉釐侯(晉僖侯)姬司徒繼位。
  晉釐侯有個庶子名叫姬賓,被晉釐侯封於欒邑,史稱其爲“欒賓”,又稱靖侯孫賓。
  欒邑,古稱趙州,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爲氏》上的記載,春秋時期,趙州之地就在平棘西北八公里的古欒城(今河北趙縣),他的後代於是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稱欒氏,世代相傳至今。
  欒氏家族世代爲晉國卿士大夫,著名的有欒共叔(欒共子、共叔成)、欒枝(欒貞子)、欒盾、欒書(欒武子)、欒黡(欒桓子)、欒鍼、欒糾(弁糾、卞糾)、欒盈(欒懷子)、欒魴、欒樂、欒豹等人,欒氏家族曾一度把持晉國朝政達十四年之久,最後在氏族各家的權利之爭中,被範氏家族所滅。欒氏家族的後裔子孫後來逐漸成爲魏郡欒氏望族,史稱欒氏正宗。
  欒氏族人大多尊奉欒賓(姬賓、靖侯孫賓)爲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蒙古族欒氏,源出蒙古晃豁壇氏部族,晃豁壇氏亦稱晃合丹氏.宏豁氏等。
  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次子腿快,行路如飛,喘息鼻聲如搖鈴,由此得名“晃豁壇”(脱忽蘭,意爲“轟鈴”)。他組織了晃豁壇氏族,其後人以晃豁壇爲姓氏。在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和建立汗國的過程中,晃豁壇氏中出現了顯赫一世的人物,即晃豁壇·蒙力克父子。
  晃豁壇·蒙力克之子晃豁壇·磊薩滿闊闊出,利用薩滿的特殊地位擴充自己的勢力,企圖與成吉思汗鐵木真抗衡,事發後被殺。晃豁壇·蒙力克也受到懲處。但是,晃豁壇·蒙力克的另一子晃豁壇·脱欒(脱忽蘭·脱倫),則在蒙古汗國建立時被封爲千戶長。
  成吉思汗八年(公元1214年),晃豁壇·脱欒隨合薩爾·按陳左翼軍攻取了金國的薊、平、灤、遼西諸州。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6年),晃豁壇·脱欒率軍連破河北真定城、大名府。
  從成吉思汗十四~二十一年(公元1220~1226年)的七年間,晃豁壇·脱欒一直扈從成吉思汗西征,屢立戰功,在歷史上頗有名望。
  在晃豁壇·脱欒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漢稱爲姓氏者,省改簡化爲單姓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賴布氏,亦稱賴蔔氏、來布氏,滿語爲Laibu Hala,世居紮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董鄂(今遼寧省桓仁、寬甸一帶)等地,後多冠漢姓爲欒氏。 

得姓始祖

  薑堅、欒賓(姬賓、靖侯孫賓)、晃豁壇·脱欒(脱忽蘭·脱倫)。

遷徙分布

  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
  今遼寧省的鐵嶺市昌圖縣、莊河縣、海城縣、營口市、丹東市、新賓縣、大連市瓦房店、岫岩縣、葫蘆島市、盤錦市、鞍山市台安縣,山東省的青島市、濱洲市無棣縣、海豐縣、龍口市、臨清縣、滕州市、文登市、掖縣、煙台市福山區、濰紡市、高密市、維縣、棲霞市、日照市、無棣縣、招遠縣、棗莊市、淄博市、蓬萊市,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河北省的保定市、張家口市、承德市、淶源縣、衡水市、邢台市清河縣、邯鄲市臨漳縣,江蘇省的南京市溧水縣、泰興市、泰州市高港區、颺州市、江都市臨江縣、長明縣、颺中市、常州市武進區、金壇市、靖江市、江陰市、鹽城市濱海區、阜寧縣、漣水縣,河南省的濮陽市、鹿邑縣、周口市、項城市、漯河市,吉林省的通化市、長春市農安縣、永吉市、舒蘭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六安市、蕭縣,黑龍江省的綏化市,陝西省的渭南市,湖北省的武漢市,雲南省的文山洲,上海市,北京市通縣,天津市,台灣省,加拿大,美國舊金山、新西蘭等地,均有欒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黄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黄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黄河爲准,西岸爲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黄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爲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爲西河郡。
  魏郡:秦、漢之際劉邦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其時轄地跨今冀、魯、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國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内黄縣、臨漳縣、浚縣、河北省大名縣、魏縣、成安縣、山東省冠縣之間一帶地區。北周末年遷治到安陽。隋朝時期改爲相州魏郡。唐朝時期改爲爲相州鄴郡(今河南安陽),而魏郡之名則移給魏州。

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漳堂。
  重義堂:漢朝的欒布和彭越是朋友。當年彭越爲盜,欒布被人賣爲奴隸,後來在燕國當了大將,被漢兵俘虜。這時彭越已經在漢朝當了梁王,於是就把欒布贖了回來,跟着自己做大夫。後來彭越被漢高祖劉邦殺了,把他的頭掛在洛陽,命令任何人不許收屍。欒布卻公開的收了他的屍體,將他埋葬,還痛哭了一場。漢高祖認爲欒布重義氣,就拜他爲都尉。漢文帝時候,欒布做了燕相,封在酈侯。
  酈侯堂:同重義堂。
  靜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巽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欒姓家譜文獻

山東棲霞欒氏譜書兩卷,()欒寅纂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手抄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市臧家莊鎮小欒家村。
山東棲霞欒氏譜書,()欒寅纂修,()世欒書坤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重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抄錄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山東省棲霞市臧家莊鎮西欒家村欒德臣處。
安徽太和欒氏家譜,()欒氏合族於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23)始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續修,2000年欒治華再修,2005年欒氏合族重新編修計算機排版打印本。現被收藏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欒寨村、河南省項城縣欒家樓。 

欒姓字輩排行

山東龍口欒氏一支字輩:“景成士明德長春學守信”。
山東龍口欒氏一支字輩:“永國基()士中鴻玉清允景吉兆興”。
山東棗莊欒氏字輩:“成發長吉德永玉福學忠世爲明作廣富貴萬國同”。
山東滕州欒氏字輩:“書學志玉……”
山東黄縣欒氏字輩:“思成顯德長征伏擊”。
山東黄縣、黑龍江欒氏字輩:“適逢常慶積德可”。
山東萊洲欒氏字輩:“林春豐振……”
山東文登欒氏字輩:“從繼國兆慶振忠德玉久永井學文政長亭可似宏。”
山東無棣欒氏字輩:“廷永樹景(玉桂)鳳。”
山東充州欒氏字輩:“朝懷國()(金家)(汝修)()子。”
山東城陽欒氏字輩:“恒德方作聖一心複紹先敬宗維敦本嘉祥禦坤賢”。
山東夏莊欒氏字輩:“述恒永方作修振興丕紹崇乃宗功敦本建基孝友相承”。
河南鹿邑欒氏字輩:“身修維則良田之慶懷民道從齋慎可丕重作延生東亞清風起中華長和平”。
河南項城欒氏字輩:“尚友之學貴恩厚少寬宜運進伍金泰”。
河南項城、安徽太和(山、林、茂、盛四大派)欒氏字輩:“士(懷學芳)國家(俊金慶)(修汝天)()身心()維則良田之慶懷民道從齋慎可丕重作延生東亞青風起中華長和平德甫鳳勇明騰雲繼印洪金殿丙友世國家治福廷學法傳萬春厚代賠震興”。
河南濮陽欒氏一支字輩:“華懷太思宗傳道貴好夢”。
河南濮陽欒氏一支字輩:“光明正恒耀得一希民邦作玉福華()懷太思宗傳道貴好孟繼良登殿賀秀才協距顺世可樹基任茂長”。
河南濮陽、山東荷澤、曹縣欒氏字輩:“華夏太思(子師)宗傳道貴好孟繼良”。
河南欒氏一支字輩:“恒德方作聖一心複紹先敬宗維敦本嘉祥禦坤賢”。
遼寧昌圖欒氏字輩:“廷()永樹景(玉學)鳳”。
遼寧莊河欒氏字輩:“成發長吉德永方學文中世維明左廣富貴萬國同”。
遼寧大連欒氏字輩:“義恒君子德天祥吉寅家”。
遼寧葫蘆島欒氏字輩:“字維德軍上首國寶忠孝孟廣依心賀”。
遼寧岫岩欒氏字輩:“元學耀永承崙序孝友書香振家生”。
遼寧瓦房店欒氏字輩:“元中克德樹福祿吉慶生”。
遼寧喀左欒氏字輩:“鳳樹殿士井海敏”。
江蘇颺州欒氏字輩:“安家其承必聖長春”。
江蘇興化、永豐、新建欒氏字輩:“中天萬爾春久鴻開廣大”。
江蘇泰興、疆烏魯木齊欒氏字輩:“存根廣友才富”。
江蘇濱海欒氏字輩:“基正德承加立業”。
黑龍江林口欒氏字輩:“三忠喜樹俊良業國”。
黑龍江寶清欒氏字輩:“存仁德守忠合寶世茲大敦理”。
黑龍江集賢、遼寧本溪、盤錦、營口欒氏字輩:“朝三明魁之□成學忠喜玉仁”。
吉林長春欒氏字輩:“盛貞文萬學魁有德本興仁富燕家秀景天光榮國慶孝廉方正做英華”。
吉林欒氏一支字輩:“文昌山水秀德大建聞洲錦世日謀善永遠繼緒修”。
安徽六安欒氏字輩:“理興其昌貽謀肇緒”。
安徽來安欒氏字輩:“友知長學建”。
河北故城欒氏字輩:“興進丕永樹現可春新慶”。
湖北雲夢欒氏字輩:“金玉滿堂文章華國忠厚傳家”。
欒氏一支字輩:“豐慶積德可世常明忠恩祖榮長興在光宗耀華昌”。
欒氏一支字輩:“慶衍昌續興立紅光永守安甲憲紀傳章”。
欒氏一支字輩:“天應從秉地利先維歲崇豪立文啟芳齡”。
欒氏一支字輩:“明庭先世志銅陶鍾台恩”。
欒氏一支字輩:“成發長吉德永玉福學忠世爲明作廣富貴萬國同”。
欒氏一支字輩:“純銀德守忠河寶世滋大敦理意福矯崇信家振昌”。
欒氏一支字輩:“鴻樹作國恩永明宗家慶長守成維治世修德振興邦”。
資料有待補充。

欒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欒邑啟姓;
  西河發蹟:全聯典指欒氏的源流和郡望。
  宣德顺憲;
  哭越相燕: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欒書,景公時率領下軍,在鞍大敗齊軍,後來領中軍。厲公時,楚國攻打鄭國,他又率軍在鄢打退楚師。死後諡號“武子”。在典籍《國語》中說:“欒武子宣其德行,顺其憲則(法令),使晉國超越諸侯。”下聯說西漢朝時期的梁人欒布,幼年時被賣爲奴,後被贖,與梁王彭越關係親密,任梁大夫。漢高祖劉邦借故殺彭越時,曾下令說:“有敢收彭越屍首者一律逮捕!”欒布出使齊回來,哭祭彭越,被抓穫,高祖要烹了他,他說:“彭越反叛,並沒有證據,就把他殺了。我恐怕功臣們會人人自危啊!現在他已被殺,我生不如死,就請烹了我吧!”漢高祖聽了,免去他的罪,又任他爲都尉。漢文帝時,爲燕相。吳楚七國之亂中,因擊齊有功,封郇侯。
  宣德顺憲;
  明法習勤: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欒書事典,引典籍《國語》的記載:“昔欒武子宣其德行,顺其憲則,使越於諸侯。”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欒弗忌爲臨淄主簿,明於法,勤於事。
  政勤撫字;
  學羨宿儒:上聯典指元朝時期的欒汝翼事典。下聯典指北魏時期的欒文博事典。

  五言通用聯:
  農將雲霞補;
  夕蔭清月華:此聯爲唐朝時期的詩人欒清詩句聯。欒清貞元時人,字渾之。

  六言通用聯:
  子仁至誠孝母;
  欒布清白爲官: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孝子欒惠,字子仁,浙江衢州西安人。師王守仁,母患瘋疾十三年,飲食搔摩,必躬必親。聘南充胄六堂學長,四方學者雲集。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良吏欒崇吉,封丘人。明習文法,爲官清白,勤於政事,以政績卓著聞名。

  七言通用聯:
  西嶺東風傳喜訊;
  河清海宴兆升平:此聯爲以鶴頂格鑲嵌欒氏望族居住地“西河”二字的嵌字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奏績班師,欣然上推下讓;
  興學定禮,美哉易俗移風: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晉國名將欒書的事典。下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名士欒巴的事典。欒巴,字叔雲,蜀郡人(一說内黄人),性質直,博涉經史。初爲黄門令,後擢拜郎中,遷桂陽太守,定禮興學,政事明察。

欒姓名人

欒姓歷史名人

  欒書:(生卒年待考),又稱欒傀、欒武子。著名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中軍元帥。
  欒書是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名將,他主要活動在晉景公姬孺、晉厲公姬壽曼(姬州蒲)時期(公元前599~前573年)。
  欒氏在晉國爲顯族。欒書的祖父奕枝,在晉文公時任下軍主將;父欒後,在晉靈公時任下軍主將,懼在六卿之列。
  欒書在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任下軍之佐,正值晉楚邲之戰的前夕。當時要因爲解救被楚軍圍攻的鄭國,所造軍隊已抵達鄰國境内,得知鄭國降服於楚。鄭國派到晉軍中通報情況的使者極力勸說晉軍與楚一戰,到時候鄭國將助晉攻楚。晉國將領有不少堅決主戰的,欒書卻認爲應該退兵。他分析形勢,指出當時對晉國不利的兩個方面:一是楚莊王近年來勵精圖治,上下一心,軍隊雖勝不驕,紀律嚴明,確有實力;二是鄭國在晉、楚之間,楚勝則助楚,晉勝則助晉,隻不過是想看兩國到底是誰更有實力,然後選擇自己的盟友。因此,決不應聽信鄭國使者的煽動,貿然去和楚軍作戰。後來戰事還是進行,結果晉國大敗而還。
  晉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晉齊鞍之戰前夕,奕書升任下軍主將,參與這次大穫全勝的戰役。
  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7年),奕書升任中軍元帥,因鄭伯伐許,他統帥晉軍伐鄭以救許。而楚國子反則率師救鄭。鄭伯和許男在子反那里爭訟,子反叫他們到楚國聽楚王判斷。鄭人到楚爭訟,沒有勝訴,楚人抓住鄭國的皇戍和子國兩人。鄭伯回國後轉而派人和晉國媾和。景公十五年,鄭國和晉國結盟。楚國由於鄭國倒向晉國,派子重伐鄭。晉欒書救鄭,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等救蔡,晉趙同、趙括等要求與楚交戰;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三人諫止。當時有人以軍官中主戰者有十一人,而反對者僅三人爲由,主張應聽從多數人的意見。但欒書認爲,同樣是吉祥善良才聽從多數,而吉祥善良,是大眾的願望,現在有三位大臣主張,可以說是大眾了,終於聽從了三卿的正確主張。欒書這一決定,得到了“從善如流”的讚颺。
  晉厲公三年(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與晉有令狐之盟,而又召來狄人與楚人,要引導他們進攻晉國。梁書以中軍元帥統帥晉軍與諸侯軍和秦軍戰於麻隧,大敗秦軍。
  晉厲公五年(公元前576年),楚國撕毁與晉弭兵議和的盟約,發兵攻中原要沖之地鄭國和衛國,迫鄭叛晉附楚。
  欒書任中軍元帥後,屢立功勳,開始注意維護自己的聲譽。晉厲公六年(公元前575年),鄭國叛晉聯楚,晉厲公決定時伐鄭國,執政大臣討論這件事,範文子認爲,厲公好大喜功,驕横奢侈,國外敵對勢力多一些,還可以抑制他的這種傾向;如果出兵討鄭,維護晉國的霸主地位,隻能助長厲公的惡劣傾向,使晉國不得安寧。欒書卻認爲,在他當政期間,決不能失去晉國的霸主地位,一定要討伐鄭國。
  晉厲公及中軍元帥欒書率上、中、下三軍及新軍攻鄭,楚共王及中軍主將率左、中、右三軍救鄭,—兩軍會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農曆5月30日,楚軍早晨逼近晉軍擺開陣勢。晉將範勺建議采取“填井平竈,就在軍營布陣”的對策。欒書鑒於楚軍輕佻,主張固壘堅守,以待援兵。新軍佐卻至則認爲楚軍有六個空子可以利用:兩卿互相排斥,楚王的親兵都是舊人,年紀已老;鄭國的軍隊雖排開陣式,但軍容不整;蠻族雖有軍隊卻擺不成陣式;擺陣不避晦日(每月三十是晦日,這是古兵家所忌);士兵在陣中喧鬧不已。因此主張速戰。當時,晉厲公采納卻至的意見。苗賁皇陪厲公登車觀察楚軍陣式,建議分中軍的精銳加強兩翼,先擊楚左右軍,爾後圍殲其中軍,晉軍即按此部署向楚進攻。楚王見晉中軍薄弱,且厲公所乘之車陷於泥沼,乃率中軍進攻厲公,卻中箭傷目而退。晉軍迫楚軍於險地,戰至夜幕,各自收兵,准備來日再戰。不料楚中軍主將子反醉酒不能議事,楚王自料不能取勝,率軍乘夜退走,鄢陵之戰即告結束。
  欒書不但注意維護自己的聲譽,同時注意保護自己的權威地位,這種態度更加深了晉國的政治危機。鄢陵之戰小,欒書主張固守後再出戰,新擧之佐卻至主張速戰速決,晉厲公用卻至之謀。因此,奕書對卻至大爲不滿,凱鏇後即謀除去卻至。他設計讓晉厲公懷疑邢至有欲立新君的圖謀,恰好配合了厲公的行動,使晉國政局陷入一片混亂。當年農曆12月壬午,晉厲公指使胥童殺死卻至等,胥童乘勢將欒書、中行偃劫持,欲殺二人,奪取執政大權。晉厲公雖赦二人並使複職,但奕書已無法控制政局,自身也發發可危,於是聯合中行偃,誅胥童,弑晉厲公,立公子姬周(姬糾)爲王,是爲晉悼公。
  晉悼公即位數月,改由韓厥任中軍元帥,欒書從此在歷史舞台消失。
  欒布:(公元?~前145年待考),西漢梁地人。著名漢朝大臣。
  少年的時候受僱於酒家,曾被搶去作了奴隸。後來成爲梁王大夫。
  漢高祖劉邦殺彭越,下令不許收屍,欒布冒着被殺的危險哭着把彭越這個好朋友葬了,被官吏判處爲死刑。
  欒布說:“彭越是我的好朋友,他因爲一點小事就遭到殺害,這里的大臣們着急,自己和彭越一樣因爲小事就遭殺。我也一樣,到不如趁早殺了我吧。”
  漢高祖聽了以後,覺得他講的沒錯,又因爲佩服他的勇氣與義氣,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爲都尉。
  漢文帝執政時期,欒布做了燕相,封在酈侯。漢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欒布逝世,燕、齊都爲他立社,號“欒公社”。

  欒大:(公元?~前112年待考),西漢將領。本爲膠東王宮人,與少翁同學方術,後由膠東康王王後薦於武帝,詐稱曾入海見仙人,可得長生不死之藥,被任爲五利將軍,封樂通侯,妻以公主,貴傾朝廷。後治行裝,東入海求仙,不驗被殺。

  欒巴:(公元?~168年待考),字叔元;蜀郡人,一說河南内黄人。著名漢朝大臣。性格直爽,學問精深。漢顺帝的時候做黄門令。先後遷任桂陽、豫章太守和沛相。注重教育,政事明察。因爲上書營造漢顺帝憲陵,被定罪入獄,不准回家二十年。漢靈帝的時候任議郎,後來因爲上書爲陳蕃和竇武辯冤下獄後自殺。

  欒惠:(生卒年待考),浙江人。著名明朝孝子。師從王守仁,母親患瘋病十三年,飲食住行,他都要事事親自安排。曾被聘爲南充胄六堂學長,後來辭去。各地慕名而來的學者有很多。

  欒文博:(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宿儒。有門徒數千人。德林亦就學,始精詩.書。後好内事,於眾輩中最玄默。

  欒崇吉:(生卒年待考),封丘人。宋朝良吏。明習文法,爲官清廉,勤於政事,以政績突出而聞名。

欒姓近現代名人

  欒菊傑(1958-9-14~):女,江蘇南京人,花劍運動員,加拿大籍。1973年入南京業餘體校,1975年入江蘇隊。1979年、1984年 兩次當選爲全國十佳運動員。最好成績是在第23屆奧林疋克運動會穫得女子花劍冠軍。2008年,以50歲的高齡代表加拿大代表團參加北京奧運會的花劍比賽,穫得32強。

  欒玉傑:河南鹿邑人。北京中馳物流創建人.
  欒恩傑:(1940~),遼寧沈陽人。前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航天局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十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