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妈祖


妈祖[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上圣母-妈祖像(金门妈祖公园)
道教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包括东亚(琉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海洋地区[1]的海神信仰,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2]。
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湄洲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2009年10月,妈祖信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生平[编辑]

妈祖姓林,名默,又称默娘,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3])福建路泉州府莆田县湄洲岛(宋太宗年间改为兴化军),一出生则不哭不闹,因而取名为默,小名默娘。
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史料中有多种记载:
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生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南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妃林氏,生于莆之海上湄洲”。
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灵异”。
(明)张燮《东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有异能、通悟秘法,预谈休咎无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4]”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机,预知祸福。宋元祐间遂有显应,立祠于州里”[5]。
(清)杨俊《湄州屿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号天妃者生于其上”。
(清)《长乐县志》:“相传天后姓林,为莆田都巡简孚之女,生于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祸福。室处三十载而卒。航海遇风祷之,累著灵验”。
《莆田九牧林氏族谱》则记载妈祖是晋安郡王林禄的第二十二世孙女。
从南宋到清代,绝大多数史料公认天妃姓林,生于湄州屿,自幼有异能。具体生日,虽只见于《东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妈祖信徒奉为妈祖生辰,举行庆典。
信仰源起[编辑]

学者研究指出,妈祖是从中国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闽台海洋文化[6]及东亚海洋文化[1]的重要元素。
自北宋开始神格化,被称为妈祖(当地人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并受人建庙膜拜,复经宋高宗封为灵惠夫人,成为朝廷承认的神祇。妈祖信仰自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等沿海省份,并向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传布,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东、辽宁沿海均有天后宫或妈祖庙分布。
近年妈祖在东亚海洋史的研究引出东亚在西方航海地理发现前己有的朝贡贸易、琉球网络及跨国移民史讨论,而妈祖信仰圈成为东亚海洋经济及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见证之一[1]。
各地的妈祖信仰[编辑]

台湾[编辑]
主条目:台湾妈祖信仰


台湾台南市西港区玉敕庆安宫-天上圣母宝像。


台湾苏澳镇南方澳南天宫的纯金妈祖神像。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由明清时代汉人移民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渡台海而来,台湾海上活动频繁历经台湾荷西时期的东亚贸易活动及明郑王朝的武装海商集团,因此妈祖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7]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
马祖[编辑]
马祖的妈祖信仰

据清初《使琉球记》记载,宋朝福建湄洲的林默娘(人称妈祖)廿八岁时,因父兄驾船驶至闽江口海域,突遇巨风大浪,船毁人溺,默娘得知,飞身入海拯救父兄,因而罹难,遗体随海漂至闽江口附近的小岛(即今日马祖列岛的南竿岛),为渔民打捞上岸,并就近将她葬在岸边。湄洲乡亲不见默娘下落,认为她羽化升天成仙,遂建湄洲妈祖庙作为纪念。马祖人则认为,妈祖葬于现今马祖南竿乡马祖天后宫宫内的灵穴石棺中[8],且兴庙供奉相传至今,成为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此岛因而称为妈祖岛,尔后中华民国国军进驻为显阳刚去掉女字旁改称为马祖,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法定行政县名为连江县 (中华民国))。
马祖天后宫之邻山设有妈祖宗教文化园区,园区中建有妈祖巨神像,于2009年10月完工成为全世高最高之石制之妈祖神像,高度有28.8米。[9]
连江县政府近来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举办“妈祖在马祖--升天祭”,以“妈祖在马祖”作为招徕观光客之口号与行动,也让世人以此感念妈祖孝顺慈爱的精神。[10]
日本[编辑]
妈祖信仰在江户时代之前已经传入日本,茨城县、长崎县、青森县、横滨等地均有妈祖庙,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妈祖庙与日本传统神道结合,成为“天妃神社”,如弟橘比卖神社(弟橘比売神社)、弟橘姫神社(弟橘姫神社)等。也有以日本神道仪式举行的“天妃祭”。
琉球[编辑]
琉球国时代由闽人三十六姓传入妈祖信仰,较著名的妈祖庙有那霸天妃宫。
中国[编辑]
福建[编辑]
更多资料:湄洲岛


妈祖像(福建省湄洲岛)
湄洲妈祖祖庙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扩建,日臻雄伟。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明成祖圣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广至东亚及东南亚各地港口(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玻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香港铜锣湾天后庙。
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11],如今,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内陆的闽西客家山区[12]。福建的妈祖庙中有三座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妈祖信仰遭到严重的打击,许多宫庙和神像被毁。譬如妈祖信仰发源地湄州岛上的庙宇和相关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毁殆尽,包含分身大妈。只有少数庙宇如莆田文峰宫,在文革时将妈祖神像藏于郊区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后宫则是因为曾被当作工厂使用,因此躲过被摧毁的命运。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加上两岸交流和统战因素,妈祖信仰重新活络。又因为妈祖信仰中独特的“进香、刈火”习俗,台湾各妈祖庙为求增加本身与祖庙的连结,纷纷前往湄州捐献资金兴建宫殿或牌楼等建物,使湄州岛上的妈祖宗教建筑迅速增加[13]。
广东[编辑]
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天后宫在番禺南沙大角山东南,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年间曾有一次大规模重建,二战时遭到严重破坏。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东带头捐资重建,1996年建成。而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区亦有大量的妈祖庙。
江苏[编辑]
南京天妃宫位于南京狮子山麓、长江之滨,建于明朝永乐五年。相传郑和下西洋遇险,受救于林默,返航归来上奏永乐帝而后修建。
太仓浏河天妃宫,又名“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宫内立有《通番事迹碑》,记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宿迁泗阳众兴天后宫,又称天妃宫,位于众兴镇骡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苏州昆山市天后宫由附近当地台湾商人捐款,在因战乱而损毁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妈祖分香自台湾史上最古的妈祖庙之一,鹿港天后宫。重建的昆山慧聚寺天后宫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及神像布置均采用闽南、台湾风格,为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闽台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天后宫,完全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妈祖庙。
浙江[编辑]
杭州天妃宫的最早记载见自宋《梦粱录》。在清代,分别在武林门、吴山三茅观、孩儿巷有三座天妃宫。
宁波最早的天妃宫为宁波天妃宫,建立于宋绍熙二年(1191年),后于1950年毁于国军轰炸。清代中晚期,宁波共有天后宫40余座。目前存有的最著名的天后宫是位于江东区的庆安会馆(又名甬东天后宫)和安澜会馆。[14]
在浙江舟山、温岭、玉环、洞头、南麂、苍南等地,都有妈祖庙。
天津[编辑]


大陆地区最北的妈祖庙,天津娘娘宫
旧时,天津新婚者时常至天津天后宫祭拜妈祖,以求早得子嗣。天津人心中的妈祖信仰功能与送子娘娘,有相当大的重叠。
山东[编辑]
青岛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初称“天妃宫”,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道教庙会天后宫庙会,俗称“青岛大庙庙会”。
蓬莱境内的蓬莱阁,由龙王宫、子孙殿、弥陀寺、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等古建筑共同构成。
湖南[编辑]
湖南芷江天后宫,坐落在湖南芷江县城舞水河西岸,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65年)。
四川[编辑]
清代乾隆年间以降,伴随闽粤移民四川,天后宫在四川各地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山西[编辑]
山西太谷县妈祖庙建于清代[15]。
安徽[编辑]
安徽安庆天后宫亦建于乾隆年间。
香港[编辑]
主条目:香港天后庙列表
妈祖在香港皆称天后,而香港水上人则称其为阿妈。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庙,其中以赤柱天后庙在香港岛历史最悠久,每年皆有不少市民聚集进香。香港境外,深圳南头半岛赤湾之上,亦有明代与郑和有关的赤湾天后庙(明时为天妃宫),此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参拜。
香港境内各大小天后庙,常以漂浮之说立庙,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庙,奉为神明。这点与福建和台湾等地天后庙不同,因为神主乃漂来的,各庙无递属关系。村与村间的天后,乃独立个体。例如本村天后节日,开神功戏,也会请附近村落之天后来观看,而82年3月兴建的港铁港岛线车站亦以“天后”命名。
澳门[编辑]
妈祖在澳门亦相当多人信奉。最显著的例子,澳门葡文名称“Macau”,即是由“妈阁庙”一词转化而来。明朝称 “阿妈港”。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登陆澳门的地方就在妈阁庙傍,葡文 “Macau”(澳门)同“妈阁”。[16]
泰国[编辑]
泰国籍贯广东省华侨信奉“七圣妈(ม่าจ้อโป๋)”,曼谷设有多间七圣妈庙,参见四丕耶七圣妈庙。
韩国[编辑]
韩国正史《朝鲜王朝实录》中韩国朝廷已经了解妈祖崇拜;从高丽末期到丙子胡乱之前,韩国使臣们多以沙门岛瞻仰妈祖庙后抒发诗文,并祈航海平安。韩国学者比较妈祖及灵灯研究发现,妈祖信仰在韩国不限定渔业领域,而成为沟通渔村、农村和山村民衆的感情纽带,也使在韩国的妈祖崇拜的神格从海上守护神逐渐发展为万能神。[17]
越南[编辑]
在越南南部安江省朱笃的朱婆庙,祭拜奉祀的就是妈祖娘娘
历代褒封[编辑]

从宋徽宗到清咸丰皇帝为止,妈祖受各代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
宋朝
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赐“顺济庙额”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灵惠夫人”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灵惠昭应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灵慈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绍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诏封“灵惠妃”
庆元四年1198年,宋宁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宋宁宗封“显卫”
嘉定十年1217年,宋宁宗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宝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宝祐四年1256年,宋理宗封“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
开庆元年1259年,宋理宗封“显济妃”
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元朝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护国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封“辅圣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加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
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惠宗(元顺帝)封“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清朝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圣祖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封“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嘉庆五年1814年,清仁宗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宣宗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咸丰七年1857年,清文宗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諴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相关传说[编辑]



鹿港天后宫中,待分灵庙奉迎的妈祖神像
在一般的传说里,替妈祖察、听世情的两大驾前护卫神分别为左手持方天画戟,右手举至额前做远视状的千里眼(又称金精将军),以及左手持月眉斧头,右手举至侧耳作听音状的顺风耳(又称水精将军)。
郑和与天妃[编辑]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天妃之神灵应记
明朝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乘百余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危险至极。舟人惊骇,仓忙无措,仰赖神灵显然临庇,宁恬无虞”——此处的“神灵”即指天妃。 郑和的二万七千多名水手多数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三个沿海省份招募来的;他们之中很多回乡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传播出去。
永乐元年,郑和出使暹罗国,海上忽刮大风,几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阵香风飘来,见神站立在桅杆上,顿时风平浪。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下西洋,途中遇到台风,郑和祈求神灵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国途中、往榜葛剌国也遇到台风,祈求神灵保佑后平安。郑和为了答谢天妃的功绩,曾奏请朝廷在南京龙江关建立一所天妃宫,蒙明成祖御赐纪文。郑和又奏请朝廷在大队官兵驻扎的福建长乐港建立天妃宫作为官兵祈祷之所。郑和船队聚集在天妃宫下,等候信风出航;出行前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在天妃宫举行大规模祭祀典礼,点燃香烛,供奉牺牲,祈求神灵保佑。 郑和官兵登船后要奉献仙师酒,念祝文“五更起来鸡报晓,卜请娘妈来梳装……弟子一心专拜请,湄州娘妈降临来。急急如律令”。
郑和船中供奉天妃,昼夜香火不断,各船专设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务。每天清晨舶主带领船员向天妃娘妈顶礼。
宣德七年1431年,郑和奉圣旨往湄洲屿天妃宫拜祭。
郑和每次下西洋回国,必定新修各处天妃宫,或扩修殿堂,或种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静海寺、太仓天妃宫,郑和还栽种特地从西洋带回来的海棠花。郑和在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寺都立天妃纪念石碑,将下西洋的成功,归功于天妃的神佑。天妃娘娘成为明朝海军的守护神。
琉球册封使与天妃[编辑]
福建前往琉球的航路非常艰险,经常发生风暴。而历届派往琉球的册封船队中,多有福、漳、泉之人士,故而册封使亦非常崇信妈祖。每当前往册封琉球的时候,册封使都要沐浴斋戒三天,亲自到福州南台岛冯港的天后宫祭祀妈祖,并祈祷、占卜、求签。[18]此后,将妈祖和拿公的神像请上头号封舟,将陈尚书神像请上二号封舟。[19]至琉球后,将三像奉安久米村天后宫中。[20]归程前,亦要至久米村天妃宫、关帝庙祈祷,并将三像奉回封舟之上。[21]
每当册封船队在海上遭遇风暴,册封使便亲自焚香向妈祖祈祷,答应归国之后向皇帝请求为妈祖加封号或加赠褒书御笔匾额。而根据历届册封使在其著作中的说法,妈祖非常灵验。每当封舟遇暴,只要向妈祖祈祷,风暴便突然停止;有时封舟即将冲礁撞毁,舟中之人向妈祖祈祷,封舟便奇迹般地绕过岛屿。[19]仅仅清代一朝,妈祖的便从“天妃”晋封“天后”,其封号亦从明末的十四字加至最终的六十四字。
妈祖传说衍生作品列表[编辑]


中国邮票在清光绪四年六月开始发行邮票。第一套邮票共三种,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它在清代是皇权的象征,具有国徽的性质。这套邮票通称为“大龙邮票”1888 年,台湾设立文报总局,在其颁布的<台湾邮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现“邮票”二字。


中国邮票
开放分类:中国邮政邮票

中国在清光绪四年六月开始发行邮票。第一套邮票共三种,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它在清代是皇权的象征,具有国徽的性质。这套邮票通称为“大龙邮票”。1888 年,台湾设立文报总局,在其颁布的<台湾邮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现“邮票”二字。总局印发了两联单式的台湾邮票,用以在传递公文中分清职责和传递时间,官用的称“邮票”,民用的称“商票”,在我国邮政史上,正式使用“邮票”一词从1899年开始的,这时邮政汇总已开办,邮政业务扩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邮政业务;1912年,我国发行的“光复纪念”邮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邮票”字样。
编辑摘要
中国邮票

4 历史
中国邮票 - 简介
自1878年(清光绪四年)海关试办邮政,发行大龙邮票,至2009年,中国发行邮票已经有132年的历史。其间大清邮政(1878~1911)发行邮票172种;中华民国邮政(1912~1949)发行邮票1300余种;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1930~1949),已知在解放区发行邮票230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2年底,已发行邮票2600余种。

中国邮票 - 定义
中国邮票的定义广义上的中国邮票应该是指中国领土上发行的所有邮票。不但包括清朝邮票,民国邮票,解放区邮票,新中国邮票,还包括客邮,伪满邮票,其他日占时期伪政权邮票,商埠邮票,解放后台湾地区邮票,回归前后的港澳邮票,正统意义中国邮票只指清朝邮票,民国邮票,解放区邮票,新中国邮票。
中国邮票 - 详细信息
由于目前海峡两岸尚未统一,自1949年10月以后,台湾省自行发行了邮票。
此外,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时,在中国设立邮局或军邮,在华商人在商埠设立邮局,都曾经发行邮票,被称为"客邮"邮票和商埠邮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在其侵占区内扶持伪政权,其邮政机构亦发行了大量邮票。这些邮票,都是在我国国土上发行的,故也应包括在中国邮票内加以研究。
中国邮票 - 历史
邮票是由外国兴起的,1878年,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那时它不叫邮票,而叫“信票”。由于邮票图案是龙, 人们则称为“龙头票”、“大龙邮票”。稍后,由于邮票图案中人头肖像多了起来,人们又改叫它“ 人头票”。1879年,上海《申报》登了一则广告“收买信封老人头”,于是又把邮票叫成“老人头”。1880年之后,也曾把邮票称为“ 印图”、“ 信印”、“ 国印”、“ 邮券”、“ 邮钞”、“ 邮飞”、“ 信资图记”; 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则把邮票称作“士担”或“士担纸”,那是英文STAMP 的音译。在邮票上第一次印上“邮票”二字,是1912年了。
春节,是我国农历新年,这个时候发行的邮票备受欢迎。早在1950年,日本就发行了第一套生肖虎票。新加坡于1971 年先后发行了两枚印有“中国新年”字样的邮票。一枚画面上是身穿节日盛装的两个小孩,喜气洋洋地把“压岁钱”放进象征吉祥的器具里;另一枚是写有“福”字样的鲤鱼灯, 寓意来年的“ 跳龙门”。斐济从1973年起曾先后3次发行“中国新年”邮票。图案分别是威武雄壮的狮子舞、五彩缤纷的红绸舞和大红宫灯与飞腾的龙。
澳大利亚在1986年发行了一套3枚“中国新年”邮票。这套邮票以4个画面组成了一幅具有民间习俗的喜庆场景: 丰盛的年夜饭、节日装饰的店铺、欢乐的儿童和兴高采烈的舞龙青年,更饶有趣味的是在每枚邮票上都以条幅的形式,分别书写着醒目的文字:“年年有余,岁岁丰收”、“生意兴隆”、“恭喜发财”和“年年进步”的贺年词。
我国的第一套生肖票是1980年发行的猴票。1987年1月5日,发行了第一轮生肖邮票第八套——T112特种兔票,一枚面值8分,还发行有小本票,图案是一只身饰彩纹的白兔——剪纸兔。此套邮票发行量超过一亿枚。台湾省邮政部门曾于1991年2月7日,发行了一套古色古香的《吉祥》年画邮票,全套5枚,图案是“福禄寿喜”民间传说之四大神,
他们各执贺幛与礼仪,喜气洋洋地降临祝贺新年。同时发行联印中嵌“吉祥如意”古钱章的小本票。

邮票 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




邮票[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张邮票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 图样
2. 齿孔
3. 面额
4. 国名
邮票是邮政机关发行,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发送者会将邮票贴在信件上,再由邮局盖章(通常是邮戳)销值,以用于在邮件被寄出前,证明寄邮人已支付全部或部分传递费用。为方便使用,邮票四周一般会打上齿孔,背面则加上一层背胶。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是英国的黑便士。邮票发行由国家管理,通常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甚至是某些国家重要的财源,如列支敦士登。邮票是收藏品,集邮已经成为世界重要风潮之一。

邮票的历史[编辑]

邮票出现之前[编辑]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 de port 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背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经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的商人威廉·杜克瓦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萨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
第一枚邮票的诞生[编辑]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罗兰·希尔。


黑便士。
早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名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会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经有人在使用了)。 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是为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该邮票图幅为19 毫米 × 23 毫米,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厂承担。而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
邮票的推广[编辑]
两枚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1841年和1842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邮票。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被称为牛眼邮票,是世界珍邮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则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1850年德国城邦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巴登紧随其后。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开始发行邮票,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很快就有新的邮票种类诞生,例如在奥地利1851年出现的报纸邮票。而1871年秘鲁值第一条铁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纪念邮票。但并非所有历史学家都赞成此观点[1]。邮票开始具有广告效果。

90雷依斯牛眼邮票。





黑一。


秘鲁世界第一枚纪念邮票。


日本第一枚邮票。
 

大龙邮票“叁分银”。
 

清朝于宣统二年(1910年)发行的邮票。

黑一。





清朝于宣统二年(1910年)发行的邮票。
法律作用[编辑]
邮票的正式名称为“邮值标签”。这个词来自于君主阶层,却很好的说明了邮票的法律历史来由。贴上邮票意味着为运送邮件缴纳了事先规定好的邮资。邮政是属于国家管理的,或者是由国家制定的寡头经营(有时候有其他的名字,如藤和塔西斯家族(Thurn und Taxis),所以公民的邮政行为属于国家法管理范畴。德国联邦邮局在私有化以前的邮政条例是等同于法律条例的,它管理着邮政服务与邮政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可以免去私法对邮政服务所规定的税款。
邮票应用高潮[编辑]
在19至20世纪之交,一战前夕,邮票应用达到高峰。由于铁路的迅速发展,邮件成为了最重要的通讯手段。邮票印刷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奥地利最主要的5和10赫勒面值邮票在1908年印数达30亿。而且这些邮票只能在奥匈帝国境内奥地利部分,即切斯莱坦尼亚使用。匈牙利自1867年奥匈协议后独立发行自己的邮票。
随着邮票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邮票语言”。邮票在信封上的位置,放法有着某些隐含的含义,例如“永远忠于你”。但是之后这门语言又日渐式微。
邮票成为宣传工具[编辑]


东德的马克思邮票。
一次大战期间邮票发展成宣传工具。在作战双方国内各自出现其伪邮票,主要是起到丑化对手的作用。而所谓的“间谍伪诈”,就是一方仿制对方邮票,通过中间人以敌方邮递途径传播宣传材料。也因此被人命名为战争邮政伪诈。所以若在战时以私人名义大量购买邮票是很容易引起对方注意的。宣传伪诈则是模仿对方邮票,但是有所更改,以丑化对方(如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被改成无意志帝国“Futsches Reich”)。这些手法在二战最甚。例如英美两国曾大量伪造希特勒纪念邮票,将其头像改为希姆莱。德国也将一些英国纪念邮票中乔治五世的头像改为斯大林的头像,并将锤子与镰刀图案画入其中。但在冷战期间也可见。
邮票同样也可以作为间谍工具。二战中,一名德国女间谍通过信封上邮票的邮戳得以了解一支法国炮兵部队的地址与行踪,最后这支炮兵部队被几乎全歼。奥匈帝国曾经以邮票图案作为情报,以此来达到观察南斯拉夫各部队驻地的目的。
不但是敌对双方会将邮票作为宣传工具,就是独裁的国家,如法西斯纳粹德国通过大量印制邮票制造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类似的还有朝鲜的金正日,苏联的斯大林,罗马尼亚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美国的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中国的孙中山和毛泽东、东德的马克思。苏联曾为其卓越的航天技术发行相关邮票,向加盟国显示自身的科技实力。
邮票的今天[编辑]
随着当代邮资机的应用与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邮票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即便如此,邮票的每年世界使用量还是数以十亿计的。
收藏者是邮票的一大主顾,为了迎合这些用户,邮政当局发行了很多纪念邮票,例如正值世界杯之际发行的世界杯纪念邮票,还有一些仿古制品。一些小国家的邮票已经不再是为了邮政用途,而是向收藏者售卖,作为自身财政一大来源,如梵蒂冈、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还有一些非常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
新式邮票[编辑]
自2002年起,德国的用户可以通过软件STAMPIT在互联网上下载打印邮票。自从邮政改革之后,邮政事业的垄断开始瓦解,一些私营企业也可以出版自己的邮票。例如柏林的PIN AG2004年就东德喜剧系列的Abrafaxe发行了邮票。
2003年荷兰和芬兰邮政(后者显示面向企业用户)引入一些可以由用户自己设计的邮票。他们可以将相片,图片或者是标识导入到模板中付印。奥地利在2003年也提供该服务,最低印数为200,但2005年后则降至100。而美国则只需20张即可。瑞士在9月6日发行了四张印有手机照片的邮票,所有瑞士公民都可提供这些手机照片。
奥地利在1988年引入了全息照片邮票。但该技术花费甚高,所以并未成为主流,这是为了特定场合而制。这种邮票现只有120张左右,而且自成了一种收集方向。
邮票的特点[编辑]

铭记[编辑]
铭记用来表示邮票的发行国家与机构。1874年,邮政联盟规定各国邮票都必须印上国名;1889年修订的《万国邮政公约》又明确规定应当用拉丁文来标记国名,但目前该规定没有被严格执行。目前世界各国的邮票铭记主要是采用文字标注,这通常是国名或国名加邮政字样,有的还加注英文。以中国邮票为例,采用的是“中国邮政”加“CHINA”铭记。美国的是USA或US,苏联则是СССР。英国是唯一的例外,因世界第一枚邮票诞生于英国,万国邮政联盟允许英国邮票勿需标识国名,因而其邮票铭记为女王的侧面剪影,不标任何文字。欧洲一些国家联合发行的欧罗巴邮票上,加注有“EUROPA”和“CEPT”字样。
造型[编辑]
邮票最早的造型是长方形,直立比横放要普遍。长方形邮票可以非常美观的放置在方连里。长方形的特殊形式—正方形的邮票比较少见。匈牙利就很喜欢发行漂亮的正方形邮票。除了四角邮票外,早期的一些邮票还呈现出三角形。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殖民地好望角发行的一套三角形邮票。
最近的十几年,很多国家都发行了形式多样的邮票,例如以足球为主题的圆形邮票。这种邮票不像四角或三角邮票那样容易从方连撕下来,因此它们常以邮票块的形式出现。非洲国家塞拉利昂以其特殊形状邮票而出名,例如徽章、水果、鸟、地图和椰子形。法国邮政曾发行过心形邮票。
由于矩形有节省原料的优点,所以成为大量发行的普通邮票票形首选,而三角形也有相同优点,是除矩形外使用最多的票形。有些形状如圆形、菱形、心形以及包括水果、鸟、地图等各种事物的形状,会浪费原料,所以这些票形多用在发行量较少的纪念邮票上。

好望角于1868年发行的世界第一枚异形邮票。
 

德国第一枚圆形邮票(德国足协成立100周年)。
发行形式[编辑]
邮票常以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和小本票等其他形式的形式发行:
小型张是指将一枚或数枚邮票印在一张面积较大的纸上,在邮票四周的空白处一般印有相关文字和图案的小开张邮票。
小全张属于小型张的同类特殊版式,是指全套邮票印在一张纸上的邮票,其面值、图案、枚数与同时发行的邮票完全相同。二者在边纸上大多都会饰以相关图案或说明文字,有时还会以高于面值的价格出售。世界上第一枚小全张是年卢森堡发行于1906年的纪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小全张邮票。中国的第一枚小全张是中华邮政发行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的“节约建国”邮票。
小本票又称为“邮票小册”,是邮政部门将一套邮票印制成连票并装订成册,配有封底的邮票称为小本票。这种邮票经常由于由于装订的原因而有一边、两边无齿孔或二、三边无齿。
小版张是邮政部门在发行全版张之外另印制的小开张邮票。小版张四周一般有装饰或与邮票主题关联的文字与图案。

法罗群岛于1987年发行的小型张。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小全张。


“节约建国”小全张。
齿孔[编辑]


一枚无齿孔的美国邮票(发行于1851年)
到了今天制齿则成为了针对邮票边缘最受欢迎的加工方法,这种方法也成就了邮票这种独一无二的外形样式。邮票边缘的齿其实是邮票打孔的摩登样式。开始的时候邮票的边缘不会怎么被加工。没有齿,使用者需要用剪刀方能从邮票方格分离出来。而英国人亨利·亚瑟尔(Henry Archer)则打算改善这种情况。他首先应用了一种穿孔机,里面有着细小的刀排,人们能用它在两张邮票之间作出等距切口。世界上第一张以这种方法制出的邮票出现于1848年。
亨利·阿舍并没止步于此,他不断改进该机器,后来利用钻芯代替小刀。这种方法非常受欢迎。当第一枚边缘带齿的邮票在 英国出现后,世界各国也紧随其后应用该做法。
在打孔机发明之后,大部分邮票都是有齿孔的,但有时因不具备打孔条件(如战争时期等),小部分邮票也没有齿孔。这种邮票收藏价值普遍高于有齿孔邮票,有时邮政部门为了满足集邮者的需求而故意发行无齿孔邮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62年8月8日发行的纪94号邮票“梅兰芳舞台艺术”和1963年8月5日发行的特59号邮票“熊猫”。
涂胶[编辑]


2000年法罗群岛邮政邮票
邮票的背面会涂胶,之后只要湿润其表面就会产生粘性,可以粘贴到信封表面。时至今天邮票会在印刷之前就用机器上胶。但早期却是先印后胶的,而且在相应的机器出现之前,涂胶是手工用刷子完成的。胶的主要成分是塑料,例如聚乙烯醇(PVA),是一种碳多聚物。后来则是动物粘着剂,也见植物粘着剂 ,如糊精或阿拉伯胶。一些邮局则开始应用带粘性的塑料薄膜。大部分使用者使用舌头湿润涂胶层,因此很多邮局想办法使邮票带“味”。例如德邮在 1955年到1956年测试了带薄荷味的涂胶材料。
材料[编辑]
邮票的纸是特制的,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它们既要对防伪识别起作用,又要张张如一(在战争期间就很难做到),所以价格昂贵。
现今的邮票使用的纸会发光。荧光、磷光和邮票的这种光效增益的性质是不一样的。邮票的这种发光性质一方面可防伪,另一方面自动盖戳机要靠它来识别戳印位置。德国每天需要25吨邮票用纸。


两种不同的纸
很多其它的国家则使用木或布料制邮票。例如瑞士就发行过这些邮票,但只面对收藏家。从1955年开始发行邮票的不丹,在1973年4月15日发行了一套68到100毫米的唱片邮票,它们既是邮票又是唱片。苏联1965年印有两枚以航空为主题的铝邮票。东德在1963年发行了一涤纶邮票,因涤纶一词Dederon从发音上非常接近东德的德语首字母缩写DDR。布隆迪在建国三周年之际发行了金薄膜邮票纪念其独立。2003年意大利发行牛仔裤料邮票。2004瑞士发行木料邮票。在2000年6月21日,瑞士还发行了世界第一套刺绣邮票。但是归根究柢,纸还是邮票的最实用材料。
邮票的造型设计[编辑]

内容和图案[编辑]
很多国家借用邮票宣传自己。邮票的内容从早期君主元首肖像到现在的多元化内容,如文化、植物、技术、运动、建筑、艺术、名人和盛事。


一枚德国邮票的有效图
世界各国的邮票发行与设计工作都是极为严密的。1999年12月7日,中国国家邮政总局成立了第一届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负责邮票的选题论证。在德国邮票是由德国财政局与一个名为“德国邮政艺术组”(Deutsche Post AG)的计划顾问团合作发行。邮票设计者需要将设计图放大六倍,以显示其所有细节。邮票的设计也不是毫无禁忌的,在美国就规定不得为宗教人士发行纪念邮票,总统只有在去世后才能在其生日发行纪念邮票。
邮票的设计不属于官方作品,故受到版权的保护。该版权属于邮票发行的邮政局,但是临摹邮票内容却是可以的。如果临摹行为不涉及邮票全貌,而是明显抄袭其中的局部,是触及版权法的。
世界各国对在书籍或网站贴出邮票的行为反应有别。例如法罗群岛是容许他人作其邮票全貌的插图的,在德国这种行为则受到限制:其临摹需要比原图大25%或小10%以上,或者是在其一角印上一斜杠。后者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印刷[编辑]
邮票印刷要注意保护设计的完整性。现在有多种印刷方法,也见几种方法混合使用。以下介绍各种印刷方式。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最早的一种邮票印刷方式。近代凸版邮票印刷是照相粉色后铜版制版印刷的,印版版面上有凸起和凹陷,图纹着墨凸起,空白部分凹陷。印刷时油墨涂在印版上,将纸张放在版面上,从上施加压力,沾有油墨的印版凸起部分与纸解除就形成纸上的有色图纹,与盖章的原理相近。由于印刷压力较重,因而往往在邮票图纹边缘处留下油墨外溢的痕迹,这是凸版邮票的特征与缺陷。世界上西德和罗马尼亚经常采用该方法印刷。
凹版印刷
原理与凸版印刷相反。印版上也有凹凸,但涂抹油墨后,凸起部分的油墨会被刮去,之留下凹陷部分的油墨,之后把纸张放在版面上加压,凹处的油墨便印刷到纸张上,形成有色部分。凹版印刷分为雕刻凹版印刷;照相凹版印刷和电子雕刻印刷三种。雕刻凹版印刷又称雕刻版,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由专业雕刻师借助放大镜用手在钢板上精确地雕刻出与邮票大小相同的图案和文字。之后制造成母模,再用母模复制子模拼成印版。这种邮票油墨在纸上隆起,用手触摸即有感知,可以轻易鉴别出来。雕刻版邮票的特点是墨色深厚,线条突现,立体感强,具有版画般的艺术效果,但缺点是色彩单调。但是,雕刻版印刷仍然是评判一个国家邮票印刷水平高低的标准。照相凹版又名影写版,由捷克人克莱尔·格利奇发明于1890年前后。特点是网纹细,版纹深,表现力强,有浓郁的色彩和细腻丰富的层次感。不仅深受集邮者喜爱,也是当今世界上各国印刷邮票常用的方法。电子雕刻凹版印刷属于较新的影写版制版方法,全部由电子计算机控制操作。特色是图案清晰度高,套印精密度高,而且生产效率也较高。
平版印刷
平板印刷印版版面上没有凸凹,图纹着墨部分和空杯部分处于相同平面上,利用油水不容的原理,图纹部分亲油着墨,空白部分亲水不着墨。在印刷过程中,亲油部分有油墨形成的有色图纹亲水部分则没有油墨从而形成票面上的空白。平板印刷又可分为石版印刷、胶版印刷和珂罗版印刷(又名玻璃版印刷)三种。
混合版印刷
用两种及以上印刷方式混合套印的印刷方式即为混合版印刷。其可以融合各种印刷方式之长,让邮票达到完美境界。最常用的是影雕套印和胶雕套印。影雕套印是影写版和雕刻版的结合,其特色是色调丰富,层次鲜明。胶雕套印则是雕刻版与胶版的结合。
除了上述的四大方式外,还有一种邮票印刷方式,就是油印,这种印刷方式通常伴随着印刷条件的极端简陋,常在战时出现,但平时几乎不用。另外,近些年也有多种新印刷方式出现。如日本的阶调凹版等。
在正式印刷之前,邮局通常会先进行试印。虽然邮票的印刷有着质量监控,再加上试印,但是错版依然存在,例如图像的偏移。这些错版对收藏家有着很大吸引力。诸如颜色甚至图像倒转的严重错误是很罕见的。世界上最有名的错版当属瑞典的“黄三基林”(Tre Skilling Banco),只有一枚传世,还有美国1918年的“倒置的珍妮”。

联邦社会法庭50周年纪念
 

德国盲文邮票“Dienst am Nächsten”
中国的邮票印刷[编辑]


八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印制厂发行的中华民国邮票
在中文里,“邮票”一词最早见大清帝国光绪14年(1888年)2月21日台湾邮政总局(由清廷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于台北设立)颁布的“台湾邮政条款十六条”及3月22日邮政业务正式运行办理所发行的《台湾邮票》,此后“邮票”一词便流传至今,成为中文里的标准译名。而在邮票传入早期还有“信票”、“信印”、“信资图记”等对英文“postage stamp”一词的译名[2][3]。
在清光绪14年(西元1888年)2月21日发布告示“台湾邮政条款十六条”
中国邮票在清代及中华民国初年多由外国代印。清代邮票曾在日本筑地活版印刷所、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英国伦敦威尔金生公司、德国许莱谢兰特公司等处印制;民初邮票曾在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美国钞票公司等处印制。
1941年2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设置官方有价证券及官方正式文书印制机构-中央印制厂,中国八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印制厂迁设至上海市,并在北平市设置北平分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北京印钞厂、北京人民印刷厂、上海市印刷一厂,华东税务司署造册厂、华东邮政南京印刷厂、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大业工业公司、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等承办。其中1959年7月开始投产的北京邮票厂负责了绝大部分的邮票印制任务[4]。
德国的邮票印刷[编辑]
德国联邦印刷所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承担了为德国国民印制邮票的任务,而且它是德国唯一的授权邮票印刷所。发行人则是德国财政局。印刷所还会印大量的外国邮票。
印刷所成立早期(1879年)使用皇室印刷器,年产6亿张普通邮票。而今天的机器年产量达40亿。印刷追求“无暇”的质量。倘若检察员发现哪怕是最小的颜色走样或是边缘部分出现偏差,就会将邮票定为“错误印刷”而将它销毁。在这种谨慎细密的质量控制下,错版更难出现,反而更刺激了收藏家寻求错版的欲望。
台湾的邮票印刷[编辑]
主条目:台湾邮票
台湾第一张邮票在大清帝国1888年2月设立邮政总局并发行邮票和邮资。
1895年大日本帝国统治后,首先在占领地设立的野战邮便局,之后逐步转移至交通局办理,台湾的邮件属归日本邮政,由递信省负责制印发行。
1945年二战后,台湾邮务系统改由中华民国的中华邮政管理,1949年中华民国迁移台湾,同时也将中央印制厂播迁至台北县三重地区,又再搬迁至台北县新店市先后成立青潭厂及安康厂,并青潭厂负责印制中华民国邮票迄今。[5]
售卖[编辑]



1997年部长邮票册
邮票能在邮局或是部分文具商店单张或是以方块形式出售。而收藏家的购买方式则不一样。他们通过“收藏者订购”就能够得到约1/4当前发行的邮票。有时还能买到已盖戳的邮票。对收集国外邮票的收藏家来说,订购是最有效的手段。
收藏家可通过“邮票年册”集得当年某国所有邮票。此外还有其他的邮票售卖形式,如部长邮票册。
很多邮票喜欢在邮票日发行。世界各国的邮票日不一。第一个邮票日在1935年12月奥地利出现。而从1948年起德国的邮票日则是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奥地利的则大多数在5月份。
邮票的种类[编辑]

邮票有很多种。只是因为自其诞生之日起,邮票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用途,可分类归纳为:
普通邮票[编辑]
主条目:普通邮票
普通邮票既是最古老又是最为常见的邮票种类。购买普通邮票是交纳邮费的一种方式。普通邮票面值齐全,发行量大,票幅较小,图案比较固定。往往多次印刷,有多种版别。世界第一枚普通邮票即为黑便士。
纪念邮票[编辑]
主条目:纪念邮票


大日本帝国发行的濑户内海国家公园纪念邮票。
纪念邮票是为某一事件或场合特别发行的邮票。秘鲁在1871年暨其第一条利马和卡亚俄之间的条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第一枚纪念邮票,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许多国家将纪念邮票作为自我广告的一种形式。特别是一些小国家,其纪念邮票成为自身财政来源之一(但是有时也可能存在着宣传目的,例如德国第一枚纪念邮票就是在纳粹时代出现的。)纪念邮票主要面向的是收藏者,因为它们基本上不会用到信封上面。所以比起长期邮票,罕见附有纪念邮票的信件。纪念邮票通常票幅比较大,设计印刷精致,图案丰富,不允许重印,有特定的发售期限。
特种邮票[编辑]
主条目:特种邮票
为宣传特定事物而发行的邮票,基本上只要不是普通邮票和纪念邮票的邮票都属于此类,范围比纪念邮票更加广泛。
福利邮票[编辑]
主条目:福利邮票
又称附捐邮票,是为福利、健康、赈灾、慈善等事业而发行的邮票。其面值分为两部分,一是邮资本身,二是附捐金额。世界最早的附捐邮票是189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发行的1便士邮票,其售价比邮票面值高12倍,多余的金额即用于捐赠。
公务邮票[编辑]

克罗地亚的公务邮票(1942年)。

罗马尼亚的航空邮票(1963年)。

奥地利的欠资邮票(1925年)。
主条目:公务邮票
公务邮票是政府机关单位用于支付公务邮件所使用的邮票。因此在一般邮局是不会看到有公务邮票出售的,而且它们也不能由于普通邮寄。所以实际上是没有滥用或盗用公务邮票的事件的。
第一枚公务邮票于1866年英属印度被发行。中国的第一枚公务邮票是中华邮政在新疆发行的凿孔“公文贴用”[6]。德国则要等到1920年才有自己的公务邮票,但二战结束后又被废除了。东德在1954年到1960年使用过公务邮票。奥地利则只有在德国1938年到1945年占领期间才出现过公务邮票。瑞士则在1918年到1944年使用过公务邮票。列支敦士登从1932年其发行公务邮票。1983年,美国发行的公务邮票上注有“美国公文邮票”和“私人使用将罚款300美元”的字样。因此又被称为处罚邮件邮票。
航空邮票[编辑]
主条目:航空邮票
航空邮票适用于空运邮件,因此也被称作“空运邮票”。但它们只能用于空运邮件,普通邮递是不能使用航空邮票的。自20世纪中期起,空运邮件成为邮运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会发行自己的航空邮票。票面图案通常为气球、鸽子或飞机等。 德国和瑞士在1912年就引入了第一枚航空邮票。奥地利则是在一战时1918年3月30日发行第一枚航空邮票。大部分欧洲国家在二战之后废除了航空邮票。现在普通邮票已可用于空运邮件。
欠资邮票[编辑]
主条目:欠资邮票
在很多国家存在着欠资邮票,它们用作计算邮寄欠资。工作人员在邮件寄出之前会给邮费投入不足的信件贴上邮资邮票,并且会在邮件交付的时候结清。欠资邮票不能作为邮资预付的凭证,邮局也不销售。
世界最早的欠资邮票出现在1859年,出现于法国。奥地利在1894年发行了第一枚欠资邮票。直到2002年引入欧元时被废除。德国从没有过欠资邮票。只有当时享有邮政主权的巴登和巴伐利亚在1862到1870年发行过欠资邮票。瑞士在1878年到1938年间发行过欠资邮票。列支敦士登在1920年与奥地利分开邮政之前一直有用奥地利的欠资邮票。在之后它先是发行奥地利货币欠资邮票,再在1940年转成瑞士货币的。中国最早的欠资邮票发行于1904年4月1日,1956年停用旧币后就再无发行。
邮资票[编辑]
主条目:邮资票
邮资票又称邮资券,是由机器发售,面值可依用邮人士之需求来设定的邮品。其名称,在几个已采用的先进国家里各有不同;如最早推出此邮品之德国邮政,将其唤作简易邮票或自动式邮票;法国或美国则仅视为邮资已付签条;而集邮人士则通称“不定面值邮票”。电子邮票与卷筒邮票一样,系采单排成卷方式印制,以便装在自动贩卖机中,供公众随时投币购买。当把硬币投入自动售票机内 再按动所需面值的键时,由电脑控制的号码机就在空面值邮票上加盖面值出售。这种电子邮票一般无齿孔,分有无背胶两种。是1981年西德首次实验发行的。
在国际邮政领域内“电子邮票”至今还未成为标准化名词,万国邮联法规文件中从未出现过“电子邮票”一词,只是将其包括在内统称为“交付邮资标记”。1957年起万国邮联不定期编制国际邮政业务多种文字词汇汇编,但“电子邮票”一词至今未能列入汇编。由于各国邮政尚未统一“电子邮票”的名称,叫法五花八门,对电子邮票也没有形成规范的定义,所以“电子邮票”在国际邮政领域内至今没有统一命名,还不属于一个标准化名词。虽然目前在万国邮联法规中,已经在交付邮费方法和特征方面将电子邮票等交付邮资标记与邮票并列在—起,但是万国邮联并未将“电子邮票”正式确认为“邮票”,电子邮票与邮票毕竟在印制发售方式、面值设置、自动出售机数量配置及使用范围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区别。
信销票与盖销票[编辑]
主条目:信销票
主条目:盖销票
盖过邮戳的邮票按其状态可分为两类。分别是信销票和盖销票。信销票指的是实际寄过信,作为邮资使用过的邮票,也称实销票。盖销票又称特销票,是邮局已表示作为邮资使用过,专为集邮人士提供的邮票。这种邮票比新票略便宜,邮票上邮戳痕迹鲜明清晰,有背胶的保持原胶。
其他的一些邮票种类[编辑]
快递专用邮票
专门用来邮寄快信,于1955年在美国首度发行。
挂号邮票
专供在挂号邮件上贴用的邮票。
军用邮票
供现役军人或军事机关减免邮寄费用的专用邮票。世界上最早的军用邮票于1879年发行,发行国是奥匈帝国。
包裹邮票
供寄送包裹贴用的专门邮票,又称包裹印纸。一般不单独出售,只可在寄送包裹付款时由邮局人员将其贴于包裹上并加盖。世界上最早的包裹邮票发行于1879年的比利时。
报纸邮票
专供邮寄报纸和杂志。最早于1852年发行于奥地利。
汇兑邮票
供汇兑的专用邮票,又称汇兑印纸,采用飘汇方式办理邮政汇兑业务时,贴在汇票及其核对收据上的汇款金额凭证。有面值,不能作为邮寄邮件的凭证,最早的汇兑邮票发行于1884年的荷兰。
电报邮票
在发电报时使用,非常罕见。
试印票
在邮票正式印刷前,邮局会为了检查效果而先以邮票样式印刷一些样张,是为试印票。
发光邮票
这种邮票因为涂抹了特殊材质,可在暗室内发光。根据发光物质的种类又可细分为荧光邮票和磷光邮票。
加盖邮票
在原有邮票上加盖文字以变更面额而产生的新邮票就是加字改值邮票。这种邮票的出现多是因为政权轮替与物价暴涨,让邮政部门无法跟上变化导致。

邮票的盖销[编辑]



"Sarajewo 20/7"的手工消值
为了让邮票不可再次使用,邮局会对邮票进行盖销。最常见的是盖戳印(通常是黑色的)上会表明地址和日期。而特殊的纪念邮戳和首发日邮戳则是在特殊场合才会被用到,它们除了一般的地址日期外还会有对该事件的标示。收藏者对后者比较感兴趣。
普通邮戳现在都是机器打上的,在邮票上面画上数排直线或波浪线,既没有地点也没有日期。20世纪90年代在加拿大和英国等地,喷墨打印机技术使得机器盖戳更为普遍。
此外还有很多盖戳形式,特别是邮票诞生之初的19世纪。一些小邮局还没有自己专属的邮戳,他们会用删除线画过邮票并用人手写上地点和日期。
一些国家,如西班牙,邮票会被打洞注销。而在奥斯曼帝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邮票都是靠“剪刀或纸刀消值”的。
一些国家在大批量运输邮件时会提前消去邮票的值。邮票会先用特殊的凸版印章或图章消值再送交运输商。这样就不需要逐张盖章,简化了程序。与此相对的是随后消值,这种方法时至今天还可见。邮票会由邮差用橡皮章或者是接受方邮局盖章注销。
集邮[编辑]

主条目:集邮
邮票的广泛使用带携了集邮的兴起。法国人乔治·赫品(Georges Herpin)在1864年新造了一词Philatelist来表示“集邮者”该词来源于希腊语,“phil”是“爱,好”之意,“atel”来源于“ateleia”,有“免付”之意,指出了邮票是一种预付的模式。虽然这个词并没有很好的描述了集邮人士的特性,但是并没有妨碍它走进各种字母文字。
现在邮票已成为世界一大热门收藏品。起初人们只是为了装饰而收集邮件上的邮票,并将它们贴在灯罩上,这样的做法经常会烧坏邮票。慢慢地一些爱好者开始用心对待邮票。早期的集邮者都是“一网打尽”的集邮者,他们立志集齐天下邮票,这种雄心壮志也只能在邮票诞生的早期才有实现的可能。当今的邮票发行量如此之大,这种集邮策略很难有可行之道。
随着集邮活动的开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集邮工具。1860年出现了第一本集邮册。仅仅一年之后的1861年,就出现了邮票目录的前身。1862年出现第一份集邮杂志,这是一本在邮票诞生地在1862年12月15日发行的月广告刊(The Monthly Advertiser)。这本杂志主要是一个资源交流平台,还提供一些发布资讯和集邮小知识。
除了集邮工具,越来越多的集邮协会和专题活动也开始出现。美国1856年集邮者聚会了一次,1866年他们则更进一步,成立了精益求精邮票协会(Excelsior Stamp Association),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邮票协会。而随着集邮者协会的增多,它们之间的联谊合并也开始增多。世界最大的集邮组织是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国际集邮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ilatelu,FIP)。美国有美国集邮协会(American Philatelin Society,APS);德国形成了今天的德国集邮者联盟(Bund Deutscher Philatelisten);奥地利则有奥地利集邮协会联合会(Verband Österreichischer Philatelistenvereine);日本有日本邮趣协会;前苏联有苏联集邮者协会;中国有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新加坡有新加坡集邮总会。
许多人集邮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欣赏邮票,而是为了投资。邮票通常具有保值的功能,其贬值几率相对较小,一些“珍邮”的价格更是始终稳步上涨,因此邮票已与古董等收藏品相同,成为世界投资市场中的一员。部分投资者甚至视邮票为股票,收藏的目的完全变为储蓄与增值。而邮市本身也有起落,所以邮票的实际市场价值并非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强劲。
伪造邮票[编辑]

主条目:假邮票
伴随邮票的迅速增长并非只有正的一面。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伪造邮票有利可图。 当第一枚邮票在1840年5月6日在英国诞生没多久,第一枚“全伪”邮票也跟着诞生了。除了全伪的,还有大量半伪的邮票。这些半伪的邮票修改了邮票的面值,再投入使用。手法可以是由化学药品改变邮票上的颜色,或是直接在数字上做文章,提高面值。
还有将已经去值的邮票重新使用的行为,他们将两张(或更多)的去值邮票通过剪贴合成一张未去值的邮票。或者是用化学试剂将去值时画在邮票上面的钢笔线甚至是邮戳去掉。还有将一张部分盖戳的邮票和一张新邮票一并,并用新的邮票掩盖戳。


面值50赫勒邮票,带漆条纹和没有带漆条纹之对比
其实邮政当局一早就已经使防伪措施,最早的措施是使用水印。这种技术在希尔提出使用邮票之时已经被应用。
有些国家则使用纤维纸。这种纸可以见到在制作时混入纸浆中的丝纤维。有一些则在纸团还呈浆状时加入有色的丝纤维。这种技术可见于的德国的巴伐利亚和符腾堡,还有瑞士。有色纸也能起到类似防伪的作用。如果只是纸的正面染色,会被称作“染纸”(gefärbtem Papier)。巴伐利亚的一批邮票就是使用了这种技术。
在奥地利则应用漆条纹(Lackstreifen),这种措施能很好的对付刷除邮戳的行为。但这种漆条纹会在遇水时与部分邮票图案一起溶化。
早期的伪造邮票行为主要是为了少缴邮费,后期则主要是针对集邮者。伪造邮票的方式包括变造、臆造、修补等,具体的还有假无齿、假齿孔、假水印、假背胶、假邮戳等。此外,有一种名为“花纸头”,带有铭记、面值和齿孔等邮票的要素,实际上没有任何邮资凭证的功能,发行国家多为中东的阿治曼、乌姆盖万等国,用以骗取外汇,也被视为假票的一种。 胶印邮票容易被伪造,因为胶印机遍地都是。
错票[编辑]

世界上有很多邮票都有错误,其中有的是因为印刷失误,有的则是因为设计者的疏忽导致邮票的内容产生谬误。而前者导致的,通常会让这枚邮票身价倍增,世界上许多珍邮都是因此而来的。后者也并不鲜见。
智利在19世纪末发行的一套哥伦布纪念邮票中,哥伦布留着大胡子。
1937年,法国邮政发行了一套纪念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300周年的邮票,邮票主图是笛卡尔肖像与其名著《方法论》。邮票上图书的法文名字出现了错误。
1951年,波兰发行了一套巴黎公社纪念邮票,误将作曲家顿勃罗夫斯基·亨利克的头像当作军事家顿勃罗夫斯基·雅罗斯拉夫画在邮票上,该错误直到1962年才改正过来。
1956年,东德发行的一套纪念音乐家舒曼逝世100周年的邮票中,误将舒伯特的曲谱作为舒曼的曲谱采用在邮票上。
1961年中国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邮票中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画成了三层楼,实际上应为四层楼。
1972年,古巴发行了一套航海史邮票,其中一枚苏联列宁号破冰船在北极海域航行的邮票的背景中出现了企鹅。
世界珍邮[编辑]

物以稀为贵,一些邮票因为数量少而备受收藏家追捧。世上并没有最珍贵和最稀有的邮票,因为有很多孤本邮票在世。其中最有名的如下:
黑便士 (英国 - 1840年)
世界第一枚邮票
毛里求斯“邮局”邮票 (毛里求斯 - 1847年)
1847年9月,毛里求斯总督夫人举行舞会,为邮寄请柬,当地邮局发行了两种邮票,面值分别为桔黄色1便士和蓝色2便士,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头像,各500枚。这是英国殖民地最早发行的邮票。邮票由一位名叫约瑟夫·巴德纳的钟表匠雕刻,由于是第一次做而且他视力极差,结果将“post paid”(已付邮费)印刷成“post office”(邮政局)。但是当时没有人发现这错误。舞会结束后,大部分请柬都被丢掉,只有十几枚邮票被一班轮船运到了欧洲和印度。1869年后,人们才发现这枚邮票的错误。目前实寄封仅发现1个,1993年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拍出。而1便士邮票新票存世15枚,2便士新票存世12枚。均为世界珍邮。


萨克森三芬尼邮票
萨克森深红色变体票 (萨克森 - 1850年)
萨克森在1850加入德奥邮政联盟后,发行了第一套无齿邮票,邮票面值3芬尼,凸版印刷,共印50万枚,实际售出463058枚,其余销毁。这些邮票专供寄杂志报纸等印刷品,在取出邮件后大部分都被弃毁,因此存世稀少。而错色变体票更加稀罕。一枚使用过的错色变体票四方连于1987年3月14日以50万马克的价格拍出。
传教士邮票 (夏威夷 - 1850年)
夏威夷在1851年发行了第一套邮票,面值有2分、5分和13分。由于当时的邮政局长是传教士的儿子,且贴这类邮票的信件多为传教士,故有“传教士邮票”之名。现该票新票2分拍卖价为35000美元;5分为35000美元;13分为175000美元。
3斯基林邦科错色票 (瑞典 - 1855年)
该邮票发行于1855年,由于印刷工人当时错把3斯基林邦科的子模错置在8先令邮票的印版中,使得原本绿色的邮票印成了黄色。1894年,邮王费拉里用400英镑买走。1922年又以694英镑卖出。1937年被罗马尼亚国王以5000英镑买走。1996年以227万美元的高价拍出,是迄今为止世界最贵的邮票。
英属圭亚那一分洋红(圭亚那 - 1856年)
1856年初,英属圭亚那当地的邮票短缺,新印刷的还未从英国送到,因此只能在当地报纸印刷厂内赶印了少量的洋红色1分和蓝色4分邮票。这些邮票印刷的非常粗糙。其中洋红色一分邮票主要用来贴用新闻报,因此非常罕见。1922年,美国集邮家海因德以32148美元的高价买走。海因德逝世后,该邮票又数易人手,1980年该邮票以93.5万美元的高价拍出,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二贵的邮票。
“钱五百文”中心倒印龙票:(日本 - 1871年)
1953年被一名名为J·C·林斯雷的美国集邮者购得,当时是夹在一本邮集中,“钱五百文”绿色龙票的中心文字印倒了。1973年被日本一名集邮者以75000美元的价格买走,目前已发现的仅一枚。
红印花小字当壹元邮票(满清 - 1897年)
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正式成立,邮费计量单位改为银元制,但是委外印刷的邮票未能及时运到,因此邮局采用上海海关库存的尚未使用的3分红印花加盖成当壹元邮票和当伍元邮票。但是最初加盖的一批当壹元邮票邮局嫌字太小,因此没有再加盖,但仍有少量流出。目前存世小红印花邮票仅发现31枚。在1944年曾以1000美元被集邮家马任全买走。红印花邮票名列中国珍邮之首,有“华邮之王”之称。2004年12月7日在香港苏黎世亚洲(ZurichAsia)秋季邮品拍卖会上,一枚红印花小字绿色加盖暂作小字2分邮票以345万港币成交。
宫门倒印票(中华民国 - 1915年)
中华邮政于1915年发行的北京老版帆船普通邮票,其中以“元”为面值主图的邮票是以北京国子监牌坊作为主图的,通称“宫门票”。在印刷部分面值2元的邮票时,因套印的纸张倒置,造成图中宫门图案颠倒,因此称为“宫门倒印票”。被称为“民国四珍”之首,目前存世仅50枚。1996年5月20日在北京的一个拍卖会上以38万人民币成交。


倒置的珍妮
倒置的珍妮 (美国 - 1918年)
倒置的珍妮,俗称“倒飞机”,于1918年在美国发行。由于印刷错误,邮票中的“柯蒂斯·珍妮-4”飞机的图案上下倒置,估计大约有100张这样的错版邮票存世。印刷上的倒置使该邮票身价不菲,在2006年,一张“倒置的珍妮”大约价值50万美元。
蓝军邮(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53年)
1953年中国邮电部和军委通信部联合决定发行一套军用邮票,分三枚,图案相同,面值相同,底纹刷色则分别为桔红色、棕色和蓝色,在集邮界俗称为“红军邮”“黄军邮”“蓝军邮”。三种邮票印量分别为4250万枚;3250万枚;3250万枚。本来拟定于1953年9月开始下发使用,但是在下发过程中发现没有信箱代号的情况下容易泄露部队番号,而且使用对象不易控制。因此最后决定停用。当时已有部分黄军邮下发,而蓝军邮在8月24日才印毕,因此流出极少,成为珍邮。1999年8月,一枚蓝军邮四方连以37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
全国山河一片红(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6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革命委员会而在1968年11月25日发行的邮票,印刷数量3000万枚,但在发行前北京邮局已提前售出500余枚。由于该邮票的边境线不准(台湾岛并未涂上红色),被地图出版社一名编辑检举,随后邮电部紧急宣布暂停发售,今后也不再发行,全部销毁。另外,还有“大全国山河一片红”的票样,没有正式印刷。大一片红曾在1999年8月以50万人民币的高价拍出。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所著的《歷史》中,指出拍賣這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古巴比倫而「拍賣」(auc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意思是「增加」


拍賣[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築地漁市鮪魚拍賣狀況
拍賣(英語:Auction),是人類社會特殊的商品交易方式,近現代以來在世界各國廣為發展。而拍賣活動是在一定經營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拍賣,各國的法律解釋有所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給出的定義為:拍賣是指以公開競價的形式,將特定物品或者財產權利轉讓給最高應價者的買賣方式。但它不一定準確,還有一些不足,如密封式拍賣缺乏公開性;網上拍賣的公開性也與傳統拍賣存在著差距。
而在經濟學中,拍賣則有著更深層次的意義,其理論基礎來源於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的核心思想,即認為拍賣本身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因而可以通過現代經濟學的方法對傳統的拍賣方法的效率作出評估,同時也可以設計出新的拍賣方法。

拍賣歷史[編輯]

拍賣是財產權利轉讓的最古老方式之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所著的《歷史》中,指出拍賣這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古巴比倫。古巴比倫城一年一度舉行適婚年齡女子的拍賣,每逢此時,人們便會將美麗女子送到市場去,競買人就紛紛出價,以求得到心儀的姑娘。
真正的商業拍賣應該是由古羅馬時期開創的。古羅馬人拍賣掛毯、宮殿、雕像等物品。而「拍賣」(auc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意思是「增加」,即在拍賣交易中不斷加錢,務求能競得拍賣物品。
拍賣方法[編輯]

常見的拍賣或競標方式有下列四種:
英國式拍賣法:最常見的拍賣方式,競標者出價由下往上喊,喊價最高者得標,競標者可多次重覆提高出價,常見於拍賣場富士比拍賣會,台灣的夜市競標皆以此法拍賣。
荷蘭式拍賣法:創於荷蘭的鬱金香拍賣場而得名,賣方由高往低喊價,過程中如有人願意購買,此價即為成交價,除荷蘭外,台灣的蔬果、魚肉批發市場亦是以此種方式拍賣,常應用於有一定數量之商品拍賣時。
最高價得標拍賣法:密封投標金額,投標者只能出價一次,開標時最高價者得標並依價付款,廣泛應用在土地、公用工程的競標上。
最高價得標、次高價付款拍賣法:最高價者得標,但依次高價付款即可。
知名藝術品及古物拍賣商[編輯]

佳士得(Christie's)
蘇富比(Sotheby's)
中國嘉德國際
保利拍賣
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中國翰海拍賣公司
雲南典藏拍賣集團有限公司
睿芙奧藝術集團
相關[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拍賣
拍賣會
網路拍賣
法拍屋

艾迪韩国整形--世界上最早的隆鼻手术是什么时候?

据国外媒体报道,对海蒂•蒙塔格和琼•里弗斯等名人来说,整形手术就是一种现代奢侈品,可以让他们变成他们希望的样子。然而世界第一项鼻部整形手术的详细图解显示,整形手术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是现代的新事物。 最近拍卖的一本16世纪的整形书籍,详细介绍了最早的一项鼻部整形手术过程。这本书用拉丁语写成,书中配有插图,其中几幅讲述了鼻部整形过程:患者的鼻部皮肤与上臂皮肤连接在一起。在其中一幅图片里,那名患者坐在床上,前臂被固定在头上,上臂的皮肤与鼻部连接在一起。该书上说,等过了3周上臂皮肤完全与鼻部长在一起后,再过两周时间等到新移植的皮肤成型,看起来像个新鼻子时,整形手术就完成了。 虽然该书首次证明了这种类型的整形手术早就存在,但是证据显示,直到18世纪末类似的治疗方法才有文献记载。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張芝


張芝
拼音:zhāng zhī
同义词条:草圣张芝,东汉草圣
目錄[ 隱藏 ]
1人物簡介
2藝術特色
3苦練書法,終成“草聖”
4名人故事

 


草聖張芝


  張芝,字伯英,敦煌人。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父煥爲太常卿,徙居弘農華陰。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庭以有道征,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實避世潔白之士也。善章草,後脱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爲“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張芝,字伯英,系東漢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192年。 張芝的籍貫,《後漢書》爲其父張奐立傳,說是“敦煌酒泉人也”。一字之誤,訛傳一千多年。直至清代訓詁學巨擘錢大昕考證,確認張芝系東漢敦煌郡淵泉人。淵泉爲漢代敦煌郡所轄六個縣中的一個,即今甘肅敦煌市安西縣。

 張芝書法作品

   有關張芝生平的史料很少,這與他情操高潔,不慕功名有關。《後漢書·張奐傳》中僅提到“長子芝最知名,及弟昶並善草書”,雖極簡略,卻從中可知張芝在當時已因書法成就而享有盛名。略晚於張芝的西晉書法家衛恒在其書法理論著作《四體書勢》中稱:“漢興而有草書……

  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後有崔瑗、崔實,亦稱善工。”而“弘農張伯英者因轉精其巧……韋仲將謂之草聖。”韋仲將即三國魏名臣韋誕,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根據是杜度的草書有骨力,但字劃微瘦;崔瑗、崔實宗法杜度,“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張芝喜而學之,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說明張芝曾師法杜、崔,但青出於藍,“超前絕倫,獨步無雙”。唐朝開元時的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馞在其書法理論名著《書斷》里,有數百字論述張芝,確定了他在華夏書壇的重要地位。其後的曆代書法家和評論家也都以肯定態度延襲韋誕、衛恒、張懷馞、孫過庭等的論述,張芝的“草聖”地位自此成爲一座不可動搖的豐碑而屹立於中國書壇,閃耀着永恒的璀璨光芒。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爲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爲“臨池”,即來源於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爲最。
編輯本段苦練書法,終成“草聖”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爲佳話。張芝學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時人尊稱 自爲“張有道”。好書法,最擅章草。張芝曾臨池學書,池水爲黑,家中衣帛書而後練,於此可見其功力之深 。被後人稱讚 "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尊爲草聖。 張芝在書壇上,一直享有極高之草聖地位。《書斷》卷中列張之章草、草書爲神品,曰:尤善章草書,生諸杜度、崔瑷。龍 豹變,青出於藍。又創於今草,天縱穎異,率意超曠,無惜事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穀,任於造化"。張旭、韋誕、索靖、王羲之父子、張旭、懷素之草法,均源於伯英。羊欣雲:"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爲當矣"。

  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爲“臨池”,即來源於此。三國韋誕對其有“草聖”之譽,羊欣評價雲:“張芝、皇象、鍾繇、索靖,時並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爲當矣。”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蹟,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爲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宣和書譜》載有張芝草書《冠軍帖》、章草《消息貼》。

  中國文字,從甲骨文到小篆,成熟於秦,促使隸書應運而生。至西漢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行筆較爲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仍有隸意的章草,已不能滿足人們快速書寫需要,而使書寫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興起,社會上形成“草書熱”。張芝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里汲取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

  張芝書法作品

  張芝所創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爲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這是張懷馞在《書斷》中對一筆書的精辟概括,同時高度評價張芝的草書“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從而成爲“草書之首”。張芝的草書給中國書法藝術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王羲之對張芝推崇備至,師法多年,始終認爲自己的草書不及張芝。

   狂草大師懷素也自承從二張(張芝、張旭)得益最多。唐朝草書大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張芝草書作爲藍本而終生臨習。

   張芝出身顯宦名門,但“幼而高操,勤學好古”,不以功名爲念,多次謝絕朝廷的征召,潛心習書。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刻苦磨礪精神,成爲中國書法界盡人皆知的一大掌故,王羲之曾欽敬地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皆墨,好之絕倫,吾弗如也。”前人詠敦煌古蹟二十首有《墨池詠》 :昔人經篆素,盡妙許張芝。草聖雄千古,芳名冠一時。舒箋觀鳥蹟,研墨染魚緇。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

  張芝正是這樣淡泊榮利,苦苦求索,方才攀上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座高峰。

  他的墨蹟近兩千年來爲世人所寶,寸紙不遺,他的墨蹟在《淳化閣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爲曆代書家珍視並臨習,故張芝的書法藝術精神至今仍鮮活在中國書法的血脈中。張芝同時也是書法理論的開先河者,曾著《筆心論》五篇,可惜早已失傳。

   據說他還是一位制筆專家。像張芝這樣造詣全面的書法巨匠,在整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罕見的,不愧“草聖”的崇高稱號。他的季弟張昶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精善章草,時人稱爲“亞聖”。甘隴應以出過這樣傑出的文化巨人而感到自豪。
編輯本段名人故事

  東漢時,敦煌郡東部有個淵泉縣,這里泉水潺潺,綠草茵茵。粟麥菽麻,碧綠蔥蘢。草原無際,牛羊成群。縣城里有一家姓張的豪門顯族,主人就是有名的戰將、學者--張奐。他生有三子。長子張芝。字伯英,號張有道。次子張昶,字文舒。三子張猛,字叔威。兄弟三人從小受到詩書禮教的熏陶。雖然張家生活十分優裕,但張芝並未養尊處優,毫無執絝習氣。自孩提時起,就操守高節,有志向,決心做一番留名於世的功業。張芝從小看到父親仕途坎坷,雖戰功顯赫,但屢遭好佞閹宦的誣陷,幾乎喪命。因此,他對宮場爾虞我詐深惡痛絕。立志不入官場,走學業立身的道路。

張芝書法作品

  張芝七歲時,父親請了一位德高望重,很有才學的老師,不僅教他識字,還教他描紅練字,不僅啟發他刻苦用功,還教他如何做人。三年之後,又送張芝到繁華熱鬧的敦煌郡學館讀書。郡學館座落在敦煌城北,學館院外有個大水池,水清見底,波光粼粼。四周綠樹環抱,濃蔭蔽日,池旁長滿花草,十分清靜。從小縣城來到大郡府,張芝雖覺得新鮮有趣,燈紅酒綠,但知道學業要緊,住在學館,從來不到大街上去逛馬路,看熱鬧,更不去游山玩水,隻是專心致志地埋頭讀書練字。

  每天下午,張芝都要在清靜的水池邊練習毛筆字,這已是常規。池邊沒有桌凳,就搬來方正的石塊當書桌,小石條當凳子。當時的造紙術剛發明不久,生產數量有限且很昂貴。張芝主要用竹簡來練習書法。搬來一捆捆竹簡練字,過上幾天,寫過的竹簡堆得象座小山,他就放進池中浸泡,然後刷洗幹淨,晾幹了再寫。在竹簡上練寫行書、楷書還流暢,但練習草書就不顺手了。爲此,他心中不快。

   正在他苦悶之際,啟蒙老師帶着女兒看他了,並帶着父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和一個包袱。張芝拆信一看,父親告訴他:啟蒙老師願把女兒許配於他,隻要見過面後雙方同意,便可定親。雙方父母都不強求成婚。並托老師給他帶來白綢子三疋,供練草書用。原來老師的女兒自小也愛練字,其功底深厚,隸書技藝尤爲精堪。張芝對她早有所聞,今日相見,姑娘貌似天仙,又喜愛書法、正和他心心相印。數日後,兩人情投意合,結爲連理。

  從此,張芝就用白綢子練習草書,比竹簡好萬倍,技藝長進很快。用竹簡練習楷書,在夫人的指教下,也常練習隸書。每天堅持練習三種字體,從不間斷。竹簡、白綢用光了,但書寫興趣正濃,來不及去洗,就把替換的衣服也用來寫字練筆了。無處再寫了,把竹簡、綢子、衣服放在池水中洗淨,晾幹後再寫。這樣過了五年,清清的池水變成濃濃的墨池,用筆蘸水就可以寫出墨黑的字來。因此,人們就把這池塘叫做“張芝洗墨池”。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風的形成


風的形成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在吸 收太陽的熱量,但是由於地面每個地方受熱的不均勻性,空氣的冷暖程度就不一樣,於是,暖空氣膨脹變輕 後上升;冷空氣冷卻變重後下降,這樣冷暖空氣便產生流動,形成了風。在氣象上,空氣的水平運動稱為風 ,並用風向、風速(或風力)來表示。風向係指從某個方位吹來的風,一般用16個方位或360度來表示。 以360度表示時,由北起按順時針方向量度。風速指的是單位時間內空氣的行程,常以米/秒、公里/小時、 海浬/小時來表示。 

。風[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與「風」同名的其他主題,詳見「風 (消歧義)」。


受風力影響的樹木
風是大規模的氣體流動現象。在地球上,風是由空氣的大範圍運動形成的。在外太空,太陽風是氣體或帶電粒子從太陽到太空的流動,而行星風則是星球大氣層的輕化學元素經釋氣作用飄散至太空。風通常可按空間尺度、速度、力度、肇因、產生區域及其影響來劃分。在太陽系的海王星和木星上,曾觀測到迄今為止於星球上產生的最為強烈的風。
在氣象學中,經常用風的大小和風的方向來描述風。短期的高速的風的爆發被成為陣風。極短時間內(大約1分鐘)的強風被稱為颮。長時間的風可根據它們得平均強度被稱呼不同的名字,比如微風、烈風、風暴、颶風、颱風等。風發生的時間範圍很大,有隻持續幾十分鐘的雷暴氣流,有可持續幾小時的因地表加熱而產生的局地微風,也有因地球上不同氣候區內吸收太陽能量不同而產生的全球性的風。大尺度大氣環流產生的兩個主要原因是赤道和極地之間的所受不同的加熱,以及行星的旋轉(科里奧利效應)。在熱帶,熱低壓和高原可以驅動季風環流。在海岸地區,海陸風循環在局地的風中佔主要。在有起伏地形的地區,山谷風在局地風中佔主要。
在人類文明歷史中,風引發了神話,影響過歷史,擴展了運輸和戰爭的範圍,為機械功,電和娛樂提供了能源。風推動著帆船在地球的大海中航行。熱氣球利用風可作短途旅行,動力飛行可以利用風來增加升力和減少燃料消耗。一些天氣現象引發的風切變區域可以導致航空器處於危險的境況。當風變強時,會毀壞樹木和人造建築。
風還可以通過不同的風成過程(比如沃土的形成,黃土的形成)和侵蝕作用改變地表形態。盛行風可以將大沙漠的黃沙從源頭帶到很遠的地方;粗糙的地形可以將風加速,因為對當地的影響很大,世界上一些區域的和沙塵暴相關的風都有自己的名字。風可以影響野火的蔓延。 很多種植物的種子是依靠風來散布,這些物種的生存和分布受風影響很大。一些飛行類昆蟲的種群大小也受風影響。當風和低溫同時發生時,對家畜會有不利影響。風還可以影響動物的食物的儲存,以及它們的捕獵和自保的策略。
目錄  [隱藏] 
1 原因
2 測量
3 風的級別
4 類型
4.1 季候風
4.2 暴風
5 全球氣候學
6 風的應用
6.1 歷史
6.2 運輸
6.3 能源
6.4 娛樂
7 自然界中的角色
7.1 風侵蝕
7.2 沙塵暴/沙漠化
7.3 對植物的影響
7.4 對動物的影響
8 外太空
8.1 行星風
8.2 太陽風
9 相關條目
10 參考文獻
11 外部連結
原因[編輯]

參見:氣壓


1888年超級暴雪的地面天氣分析圖。圖中等壓線較密集的區域表明有較大的風。
風是由氣壓的差異造成的。當氣壓差異存在時,空氣會從高壓區域向低壓區域移動,從而產生風速大小不同的風。在一個旋轉的星球上,在赤道以外的地方,空氣的流動會受到科里奧利力的影響而產生偏轉。就全球而言,大尺度風(大氣環流)的兩個主要的驅動因子是赤道和極地之間的加熱差異(吸收太陽能量的差異導致了浮力)和星球的旋轉。在赤道之外的不受地面摩擦力影響的高空,大尺度的風傾向於達到地轉平衡。在地球表面,摩擦力會使得風逐漸變慢。地表摩擦力還會使得更多的風被吹入低壓區域[1]。一個新的有爭議的理論認為, 森林引起的水氣凝結導致了對森林從海岸沿線吸引潮濕的空氣過程的一個正反饋循環,從而產生了氣壓梯度。[2]
在解構和分析風廓線時會將風描述為物理的力的平衡。這種分析有助於簡化大氣的運動方程以及構造有關風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布的變數。地轉風是科里奧利力與氣壓梯度力平衡的結果。它平行於等壓線流動,在中緯度地區大致流動在大氣邊界層之上。 [3]熱成風是大氣中兩層地轉風的差分。它僅當大氣有水平溫度梯度之時存在。[4]非地轉風是地轉風與真實風之差,它會導致空氣逐漸填滿氣旋。[5]梯度風與地轉風相似,但還包括離心力(或向心加速度)。[6]
測量[編輯]



一個風力磨坊式的風速計


一個錮囚的中尺度氣旋龍捲風(俄克拉何馬州,1999年5月)
風向經常被定義為風吹來的方向。比如,北風是從北方吹向南方。[7]風向標被用來指示風向。[8]在機場,風向袋被用來指示風向,它被吹拂的角度也被用來指示風速大小。[9]風速一般用風速計來測量,最常用的有轉杯式和螺旋槳式。當需要頻繁測量風速時(比如研究應用),可以利用超聲波信號的傳播速度或對加熱電線的電阻的通風效應來測量風。[10]另外一種類型的風速計是利用皮託管來測量。皮託管的外管被暴露在風中測量動態壓力,通過外管和內管之間的壓力差可以計算出風速來。 [11]
全球範圍內,各地的離地面10公尺(33英尺)高處的風的測量記錄被平均每10分鐘報告一次。美國對熱帶氣旋實行每1分鐘報告一次風的記錄,[12]以及平均每2分鐘 作一次天氣觀測。[13]印度一般平均每3分鐘報告一次風的記錄。[14]知道採樣風的平均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為1分鐘持續風的平均風速一般要比10分鐘持續風的平均風速大14%。[15]突然暴發的高速風被定義為陣風。陣風風速的一種技術上的定義為:超過10分鐘間隔內測得的最小風速的最大風速差值,單位為 10節(19千米每小時)。颮是指風速超過某一臨界值的兩倍,並且持續至少一分鐘的狂風。
對於高空的風,可以利用無線電探空儀上的GPS,無線電導航,或用雷達追蹤探空儀等方式來測量風速。[16]還有一種方法是,使用經緯儀從地面肉眼追蹤搭載探空儀的氣象氣球。[17]可以用來探測風的遙感技術有聲雷達,都卜勒雷射雷達和都卜勒雷達。輻射計和雷達可以被搭載在飛機和太空來測量海洋的粗糙度。海洋表面的風速可以通過海洋粗糙度來估計。通過計算地球同步衛星圖像中雲移動的距離也可以估算出風速。風工程是研究風對建築環境(包括建築,橋樑和其它人造建築)的效應的。
風的級別[編輯]

蒲福氏風級是英國人弗朗西斯·蒲福(Francis Beaufort)於1805年根據風對地面物體或海面的影響程度而定出的風力等級。按風力強弱,將風力劃分為「0」至「12」,共13個等級,即目前世界氣象組織所建議的分級。到了1950年代,因為發展出更完善的測風儀器,在自然界中可以實際測量出的風力便大大地超超了12級的風力等級,於是就把風力等級由「0」至「12」級擴展至最高的「17」級,即共18個等級。
蒲福氏風級發明的時候是一種依靠觀察海面現象的分級法。各級數根據海情或浪的狀況來劃分,並沒有定明相關連的風速。
一個區域與另一個區域熱帶旋風風級術語是各有不同的,所以區域性與全球性也不相同‧比對列表如下。
一般風級 隱藏▲熱帶氣旋風級(10分鐘平均風速)
蒲福氏風級[18] 10分鐘平均風速(節) 一般名稱[19] 北印度洋
IMD 西南印度洋
MF 澳洲
BOM 西南太平洋
FMS 西北太平洋
JMA 西北太平洋
JTWC 東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NHC&CPHC
0 <1 無風 低氣壓 熱帶擾動 熱帶低區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1 1–3 軟風
2 4–6 輕風
3 7–10 微風
4 11–16 和風
5 17–21 清風
6 22–27 強風
7 28–29 疾風 深度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30–33
8 34–40 大風 氣旋風暴 中度熱帶風暴 熱帶氣旋
(一級) 熱帶氣旋
(一級) 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
9 41–47 烈風
10 48–55 狂風 強烈氣旋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熱帶氣旋
(二級) 熱帶氣旋
(二級) 強烈熱帶風暴
11 56–63 暴風
12 64–72 颶風 特強氣旋風暴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
(三級) 熱帶氣旋
(三級) 颱風 颱風 颶風
(一級)
13 73–85 颶風
(二級)
14 86–89 熱帶氣旋
(四級) 熱帶氣旋
(四級) 強烈颶風
(三級)
15 90–99 強烈熱帶氣旋
16 100–106 強烈颶風
(四級)
17 107–114 熱帶氣旋
(五級) 熱帶氣旋
(五級)
115–119 特強熱帶氣旋 超級颱風
>120 超級氣旋風暴 強烈颶風
(五級)
類型[編輯]

季候風[編輯]
季候風(又稱季風)是周期性的風,隨著季節變化,並且盛行風向季節切變達120度以上。主要發生在亞洲(東亞地區)、西非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北部沿海地帶等地。
暴風[編輯]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定義,暴風的定義是指風力達蒲福氏風級10級至11級,即每小時88至117公里,相當於每小時48至63海里或每秒24至33米的風力。較暴風風力低一級的,是烈風,而高一級的則是颶風。
全球氣候學[編輯]

主條目:盛行風


西風帶和貿易風


風作為地球大氣環流的一部分
平均而言,東風在吹過極地的風中佔主要部分。西風則在地球的中緯度地區佔主要。副熱帶高壓脊地區的風大多來自極地方向,赤道地區又是多為東風。
緊接著副熱帶高壓脊之下的是赤道無風帶,或是馬緯度(即副熱帶無風帶)。這些地區風速很小。地球上很多沙漠都是排列在副熱帶高壓脊的平均緯度上,這裡空氣的下沉使得空氣的相對濕度減小。[20]地球上最強的風是在中緯度地區,寒冷的極地氣團與溫暖的熱帶氣團在這裡相遇。
風的應用[編輯]

歷史[編輯]
基本上,關於風的應用早在西元前即有史料記載,其中較為人知的為人們利用風力去提水,並到宋代時發展達到頂峰,並於文藝復興時期之後傳入歐洲,在荷蘭等地勢較低漥的國家相當興盛,通常用途為農事方面。而十八世紀中葉後,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後,進入工業時代,而因此使得風的應用在此之後漸漸沒落,但到了二十世紀的1973年爆發石油危機以來,國際社會開始意識到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態上的浩劫下;因此,為了保護環境,風的相關應用開始受到各國重視,時至今日仍持續的發展當中,其中又以歐洲地區對於風的發展最為發達。[21]
運輸[編輯]
基本上運輸方面是風較少應用的部分,儘管在以前的帆船時代是不可或缺的,但現代通常是著眼於機翼還有車子類;而機翼的設計在風的吹襲下仍可維持相當穩定的平衡,車的流線形車體則可在風阻較小的情況下,能有較佳的行駛品質與速度。
能源[編輯]


一座在草原上的風力發電機
主條目:風能
風能是因空氣流做功而提供給人類的一種可利用的能量。空氣流具有的動能稱風能。空氣流速越高,動能越大。人們可以用風車把風的動能轉化為旋轉的動作去推動發電機,以產生電力,方法是透過傳動軸,將轉子(由以空氣動力推動的扇葉組成)的旋轉動力傳送至發電機。到2008年為止,全世界以風力產生的電力約有 94.1 百萬千瓦,供應的電力已超過全世界用量的1%。風能雖然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還不是主要的能源,但在1999年到2005年之間已經成長了四倍以上。
娛樂[編輯]
許多娛樂活動都和風有關,像是懸掛式滑翔、乘熱氣球、放風箏、風箏衝浪、滑翔傘、帆船航行、滑浪風帆、開滑翔機等。
以滑翔機為例,地面上方的風速梯度會影響滑翔機的起飛及降落階段,風速梯度會產生一種稱為地面發射(ground launch)的效果,但若風速梯度很大,或是有突然的變化,而飛行員保持相同的俯仰姿態,指示空速會增加,可能超過最大速度,因此飛行員需調整俯仰姿態來處理風速梯度的影響[22]。
自然界中的角色[編輯]

風侵蝕[編輯]
風吹襲時,會大量夾帶走地表或岩壁上的微小物質,造成地形上的變化。
風會利用夾帶的沙粒等堅硬物質做為工具,對沿途的岩石進行撞擊與磨損,造出各種奇特的地形。如台灣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
沙塵暴/沙漠化[編輯]
沙塵暴:為風接觸到地面不平的突起產生亂流,並夾帶沙塵,產生移動。
沙漠化:風大、乾旱的地區遭到過量的耕種與畜牧,導致土地枯渴,成為不適合大部分植物生存的沙漠。
對植物的影響[編輯]
蒲公英、山菊、紅檜等植物利用風力傳播自身的種子。
當長期接受到風的影響,植物有時發生枝幹彎曲;風的強度大時,甚至被連根拔起或是斷裂。
對動物的影響[編輯]
當風對著動物吹襲時,若風力太強,會影響到動物的行動能力,有可能會造成減緩,或者是不平衡等,導致動物自身身體的損害。
外太空[編輯]

行星風[編輯]
行星風也稱為大氣逃逸,是指星球大氣層中因著上層的流體動壓,使著一些較輕的化學元素(像氫氣)移動外氣層底(就是外氣層的底層),當其速度到達終端速度時,就在不影響其他氣體粒子的情形下進入外太空的情形[23]。隨著地質年代的變化,此過程可能會使得像地球一様豐含水的行星,會變成類似金星一様的星球[24]。若行星大氣下層的溫度較高,也會加速氫的流失[25]。
太陽風[編輯]
太陽風是從恆星上層大氣射出的超高速電漿(帶電粒子)流。在不是太陽的情況下,這種帶電粒子流也常稱爲「恆星風」。
太陽風一詞是在1950年代被尤金·派克提出。但是直到1960年代才證實了它的存在。長期觀測發現,當太陽存在冕洞時,地球附近就能觀測到高速的太陽風。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高速太陽風的產生與冕洞有密切的關係。太陽表面的磁場及電漿活動對地球有很重要的影響。當太陽發生強烈的活動時,大量的帶電粒子隨著太陽風吹向地球的兩極,就會在兩極的電離層引發美麗的極光。
在太陽的日冕層的高溫(幾百萬開氏度)下,氫、氦等原子已經被電離成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這些帶電粒子運動速度極快,以致不斷有帶電的粒子掙脫太陽的重力束縛,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 太陽風的速度一般在200-800km/s。 一般認為在太陽極小期,從太陽的磁場極地附近吹出的是高速太陽風,從太陽的磁場赤道附近吹出的是低速太陽風。太陽的磁場的活動性是會變化的,週期大約為11年。

人老珠黃


人老珠黃

“人老珠黃”其實是眼睛新陳代謝的異常現象。人衰老而不被重視,就像年代久了變黃的珠子一樣不值錢,尤其比喻女子,也泛指人老了不中用。人老珠黃”其實是眼睛新陳代謝的異常現象。
編輯摘要
名稱:人老珠黃拼音:人老珠黃( rén lǎo zhū huáng )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呢。”釋義:舊時比喻女子老了被輕視,就像因年代久遠而失去光澤的珍珠一樣不值錢。
用法:褒義謂語結構:聯合式

目錄

隱藏 ]
1 出處
2 表面解釋
3 解釋
4 示例
5 用法
6 參考
人老珠黃 ( rén lǎo zhū huáng )

人老珠黃- 出處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黃不值錢呢。”

人老珠黃- 表面解釋

“人老珠黃”其實是眼睛新陳代謝的異常現象。人類眼球表面有一層薄薄的透明膜層,叫結膜。在長期受到紫外線、粉塵等污染之後,就產生色素沉著的不良反應。色素在結膜層集聚成塊狀黃斑,從表面上看,白眼球出現微微凸起的暗黃色物質,黑眼球變得更加混濁。人類受到外界環境刺激是日積月累的,老年人更容易產生結膜色素沉著現象,因而,也就有了“人老珠黃”一說。

人老珠黃- 解釋

舊時比喻女子老了被輕視,就像因年代久遠而失去光澤的珍珠一樣不值錢。

人老珠黃- 示例

 真正人老珠黃不值錢,走了這點點路,果然就吃力起來,我也要回去睡個覺呢。(清·吳趼人《瞎編奇聞》第七回)

人老珠黃-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英文one getting old as the pearl becoming yellow


神武娄后


神武娄后

神武明皇后娄氏(501-562年),名昭君,鲜卑族人。初自许与高欢为婚,并助其创立功业,高欢受封为渤海王,娄氏被册封为王妃,凡生六男二女。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神武娄后传——《北齐书》卷九
2 北齐神武帝高欢皇后娄氏

神武娄后 - 神武娄后传——《北齐书》卷九



【说明】神武明皇后娄氏(501-562年),名昭君,鲜卑族人。初自许与高欢为婚,并助其创立功业,高欢受封为渤海王,娄氏被册封为王妃,凡生六男二女。其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尊之为皇太后。高洋死,尚书令杨忄音等执政,辅洋子高殷,尊之为太皇太后。及忄音等排抑宗室诸王,娄氏与其子高演等密谋杀杨忄音等人,高演即位,复尊以为皇太后。高演死,娄又诏令其子高湛即位。娄氏性俭朴,识大体,但颇嫉恨汉人。卒谥“明”。


  

神武娄后 - 北齐神武帝高欢皇后娄氏

   名叫昭君,是赠司徒娄内干的女儿。她小时候聪明懂事理,大族子弟许多都想娶她为妻,她都不答应。后来看见神武帝在城上服役,惊叹说:“这人才真正是我的夫君啊。”于是让自己的婢女把心意告诉神武帝,而且多次把自己的私房钱给神武帝,好让神武帝迎娶自己,她的父母双亲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这门亲事。神武帝有平定天下的志向,拿出全部家财以交结英雄豪杰,暗中商量策划,娄后经常参与。后神武帝封渤海王,娄后拜为渤海王妃,家里的事全都由她裁决。娄后性格爽朗善断,平生节俭朴素。到父母家来往,侍从的不过十人。她生性宽宏大量,不妒忌,对神武帝的侍女,她都加以恩待。神武帝曾经即将带军进攻西魏,娄后晚上孪生一儿一女,在她身边服侍的人认为有生命危险,请求追上神武帝,把情况告诉他。娄后不许,说:“渤海王统率大军出征,哪能因我的缘故轻率地离开军营。是死是活是命中注定的,他即使来了又能怎样呢!”神武帝听说这事件,感叹了许久。神武帝在沙苑大败于西魏后,侯景多次向神武帝说如允许他率两万精锐骑兵出战,肯定能消灭西魏。神武帝很高兴,把这事告诉娄后。娄后说“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他哪有再回来臣事于你的道理,得到个宇文泰,跑了个侯景,又有什么好处。”神武帝才没让侯景出军。神武帝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想娶柔然可汗的女儿为妻以和亲,但未作出决定。娄后说:“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计,希望你不要有什么顾虑。”当柔然公主来到后。娄后让她作正妻。神武帝内心惭愧,向她致礼道歉,娄后说:“她将会有所察觉,希望你不要再来看我。”她爱护神武帝所有的儿子,都像自己亲生的一样。亲自纺线织布,给每个做了一件长袍,一条裤子。她还亲手为战士缝制服装,以此给身边的妇女作出榜样。娄后的弟弟娄昭,因功勋自个儿当上大官,其他亲属,娄后从未为他们请求过官爵。她常说亲戚中如有人有才干,自会被任用,要明大义,不要因私利而扰乱公法。神武帝死后,文襄帝高澄继承他渤海王爵,娄后被尊为渤海王太妃。文宣帝高洋将取代东魏自为皇帝,娄后坚决不让他这样作,文宣帝因此一度中止其行动。文宣帝天保初年,尊娄后为皇太后。皇太后所住的宫叫“宣训”。济南王高殷继位后,尊娄后为太皇太后。尚书令杨忄音等人接受了文宣帝临终命令,辅济南王执政,疏远猜忌宗室诸王。太皇太后暗中与孝昭帝高演及各位大将制定策略,将杨忄音等杀掉,并下令废掉济南王的帝位。孝昭帝即皇帝位后,再改尊娄后为皇太后。孝昭帝逝世,太后又下令让武成帝高湛当皇帝。太宁二年的春天,娄太后卧病在床,衣裳忽然自然飘起,按照巫婆的话改姓石。四月辛丑日,娄太后在北宫逝世,当时六十二岁。五月甲申日,在义平陵与神武帝安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