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桃花扇》西園刻本,康熙、雍正年間據康熙重刻本再刻,另有多種覆刻本。
《桃花扇》乃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餘年苦心創作,三易其稿而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1],共有44齣,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字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因文字獄大興,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於歷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歷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惟由於並非歷史書籍,劇中加入了一些虛構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後世影響甚深的歷史劇。
目錄 [隱藏]
1 歷史背景
2 出場人物
3 情節梗概
4 歷史影響
5 文化影響
6 注釋
7 外部連結
歷史背景[編輯]
當時正處於明朝末年,甲申之變-即流寇李闖陷燕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華北大亂。鳳陽總督馬士英在金陵擁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建元「弘光」於南京建立朝廷。當時清兵不過十多萬,如果勵精圖治,至少可以如同南宋一樣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於聲色;朝臣賣官鬻爵,搜刮銀錢;武將擁兵自重,互相打內戰,只有閣部史可法帶領殘兵三千,堅守揚州,結果不到一年,揚州陷落,南明朝廷亦土崩瓦解。
出場人物[編輯]
全劇有30名主要演員,作者將其分為「色部」、「氣部」和「總部」。
色部是貫穿全劇表現「離合之情」故事主要情節的人物,又分為以男主角侯方域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右部」。「左部」和「右部」都分爲「正色」、「間色」、「合色」、「潤色」四種,共16人。
氣部是表現背景歷史「興亡之感」的人物,又分為「奇部」和「偶部」。「奇部」和「偶部」又各分爲「中氣」、「戾氣」、「餘氣」、「煞氣」,共12人。
總部只有兩人;「經星」張瑤星道士,「緯星」南京太常寺老贊禮,作為全劇幕中穿插,同時介紹背景,以情節外人補充交代敘事的人物。
情節梗概[編輯]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在南京秦淮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餘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鬥爭。其中,復社中堅-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題詩扇,而梳櫳香君。阮大鋮匿名託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
不久後,寧南侯左良玉因缺少軍餉,移兵就食南京。楊龍友請侯方域以其父(左良玉之師)名義寫書勸止左良玉,並使柳敬亭遞書前去。阮大鋮藉此機會,在諸官議事時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
阮大鋮與馬士英擁立朱由崧為弘光帝。弘光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馬士英等人,阮趁機報復復社黨人,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詩扇,李貞麗無奈冒名代嫁。楊龍友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香君使蘇崑生寄扇與侯方域。侯方域此時與高傑同在河南,然高傑為許定國所殺,侯方域逃向南方,於黃河巧遇蘇崑生與李貞麗,得知此事後返回南京。
然此時阮大鋮以所作《燕子箋》媚弘光帝,李香君因此被選入宮。侯方域與蘇崑生返回南京後,不見香君。後侯方域與陳貞慧、吳應箕於書坊選書時,被阮大鋮所捕。蘇崑生赴左良玉處求救,左草檄發兵「清君側」,馬、阮乃調黃得功等將堵截左兵。左良玉途中病死。
此時清兵南下,然三鎮已被調走,堵截左良玉,長江無人防守,僅史可法率三千兵守揚州城,終不敵清兵。南京城破,明廷君臣各自逃散。(此時李香君在宮中,侯方域在獄中)侯、李二人與柳敬亭、蘇崑生等人同逃往棲霞山,寄居道觀。弘光帝逃往黃得功營,然終為叛將劉良佐、劉澤清等劫送清兵,黃得功自刎。
張薇於棲霞山設道場,以祭奠甲申之變及南明滅亡時的死者。侯、李相遇於道場,然張薇撕碎桃花扇,點醒二人,二人因而出家學道。
歷史影響[編輯]
桃花扇一劇,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中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劇本脫稿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舞台上經常演出,康熙皇帝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此後第二年,孔尚任即被罷官,疑與《桃花扇》有關),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於聲色的情節,常皺眉頓足說:「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每當國人在最危險的時候,這部劇就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曾改編過這部劇本,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髮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的賣國漢奸-汪精衛之流,(歷史上,真實的侯方域,確實在順治年間回河南參加鄉試)。1964年劇作家梅阡、孫敬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採用的是歐陽予倩劇本的結尾,由著名演員王丹鳳和馮喆主演,並以崑曲曲調作插曲,有的唱段選了牡丹亭的詞,更烘托出悲壯的氣氛。但由於寫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無端指責為「懷念失敗的國民黨政府」而受到嚴厲的批判,文革後被平反。
文化影響[編輯]
桃花扇對後世話劇影響甚大,有不少劇團都改編過孔尚任這齣著名劇目。臺灣在2001年曾以歌仔戲演出此劇,香港話劇團在2005劇季亦上演過桃花扇。
注釋[編輯]
^ 《洪昇年譜》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載:「六月孔尚任《桃花扇》成,遂盛行於世。秋,康熙索《桃花扇》觀之,其後孔尚任罷官,世多疑其系以《桃花扇》賈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