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文藝復興三傑

文藝復興三傑

文藝復興三傑,分指三位名家,有以下定義。
在文學界,義大利人文主義文學的發源地,但丁佩脫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
在藝術界,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繪畫藝術臻於成熟,其代表畫家被譽為「藝術三傑」或「畫壇三傑」,他們分別是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民國畫壇三傑”劉海粟曾創辦近代首所美術學校2014年04月25日13:30 來源:新華日報
曾經滄海——南京藝術學院藏劉海粟作品陳列展將於明天在南藝美術館開幕。劉海粟是南京藝術學院的創始人,今年恰逢他逝世20週年之際,南藝特將其生前捐贈給南藝的國畫、油畫、書法精品向觀眾展示。
劉海粟與徐悲鴻、林風眠被稱民國畫壇三傑,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是著名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 1912年在上海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1959年定名為南京藝術學院),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衝破封建勢力,首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旅行寫生,他還著有80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畫論精闢,廣為流傳。 (朱秀霞)
【編輯:唐云雲】


 


書畫廊:“畫壇三傑”中的汪亞塵



為紀念我國現代藝壇著名美術家、教育家和美術理論家汪亞塵先生,探索其的藝術思 想和藝術風格,盧灣區文化局和開館一周年的汪亞塵藝術館等單位共同舉辦了汪亞塵藝術研討會。此文為研討會論文之一。––編者在民國時代的“畫壇三傑”,是 北京的齊白石、上海的汪亞塵、南京的徐悲鴻,各以畫蝦、畫魚、畫馬而著稱於世。他們三人中,齊白石長汪亞塵30歲,徐悲鴻小汪亞塵2歲.齊白石來滬,必下 榻於汪寓“雲隱樓”,徐悲鴻來上海也住於汪宅,他們由藝術上的志同道合成為莫逆之交,年有一二次相聚談心,切磋技藝,論古說今,還常因藝術教育事業商議至 深夜。齊白石對汪亞塵的人品很贊佩,特地寫了一塊橫匾:“雲隱樓題詞”調寄西江月:“雲隱樓頭高士,身離虎尾春冰。卷簾飛不到紅塵,隻有雁聲可聽。看慣從 前朱紫,不知將老丹青。可容風月平分,我欲與君鄰近。”
汪亞塵可稱書畫家\教育家和藝術評論家。他通古博今,藝貫中西,兼攻油畫與國畫。他1916年去日本東京美術學院學習 五年,歸來任上海美專國畫繫主任。1928年去法國深造,寫生並臨摹羅浮宮名畫,畫藝大進,學成歸來應聘於新華藝專任教務長,為教育而研究畫理,得研究而 提高教育,精益求精。先後15年左右,寫了有關教育、觀感、評論、講述、漫談等文章近300篇,發表在《時事新報》、《民報》、《美術》、《中華日報》、 《文藝茶話》、《東方雜志》等報刊。他的著述立論,很有獨到見地。
我第一次看到汪先生文章是一次偶然翻閱舊報,看到一篇《遍地是藝術家?》,說的是藝術家與“職人”(工匠)應有嚴格區別,“ 能信仰自己為自身抒發情感而創作的是藝術家。為他人所支配而失去自身心靈的是‘職人’。”給我的印像較深。
汪老師的畫路很廣,他的油畫,可稱上乘,深入西畫規範,跳出了國人畫洋畫的桎梏。現有數十幅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 收藏。汪老師的畫風酷肖其人,清秀典雅,氣韻深厚,合乎古之“六法”,今之時尚。山水、花鳥、人物都能以出神入化的技藝創作出高超作品。到後期專心畫魚, 益得栩栩如生的悠哉遊哉、紅鱗碧藻、水光尾影,達到雅俗共賞之妙。
徐悲鴻在1936年4月《中央日報》上撰文:“汪亞塵擅長寫魚,寫金魚尤其無古人,其遊泳動蕩俯仰宛轉之態,曲盡變化之妙,而其前後布置之疏密得宜,五色紛 間合之巧,益以顯明隱約之水藻,全體親切曼妙之和,使人對之忘盡。”
1988年1月《中國書畫》上劉曦林寫道:“汪亞塵精於畫魚,其墨筆草魚極其生動,有俊爽雅逸之致;其金魚或施墨敷粉,或點朱染黃,畫法多變,聚合,遊動自然,且富運動感,其間穿插藻類水草,多有生活情趣。”


荷蘭最有影響力的藝術三傑:林布蘭、維梅爾和梵谷
1.林布蘭
 
林布蘭•哈爾曼松•范•萊因(荷蘭語: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715日-1669104日)是歐洲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

其作品在他在世時即享有盛名,幾乎當時所有重要的荷蘭畫家都出自他的門下。林布蘭的頂峰之作當屬肖像畫包括自畫像以及取自聖經內容的繪畫。他的一系列自畫像如同一部獨一無二的自傳,畫家的自我審視真誠而不矯飾。

在油畫和版畫創作中,林布蘭展現了他對古典意象的完美把握,同時加入了他自身的經驗和觀察。比如聖經場景的繪畫中,同時體現了他對聖經文本的理解,對古典構圖的運用,以及他對阿姆斯特丹猶太族群的觀察。正由於這種感同身受的力量,他被稱為「文明的先知」。

林布蘭生於荷蘭萊頓,父親是磨坊主,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他們共有九個孩子。林布蘭14歲進萊頓大學;17歲去阿姆斯特丹向歷史畫家拉斯特曼學畫;162721歲時已經基本掌握油畫、素描和蝕刻畫的技巧並發展了自己的風格,回家鄉自己開畫室招徒作畫,期間畫了許多自畫像;1631年離開萊頓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畫家。他的肖像畫風格人物安排具有戲劇性,深深打動人心,他以神話和宗教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供不應求。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1650年代後,他的畫更為寬闊有力,利用疊色使畫面更加有立體感。

1640年代開始,他經常到鄉村漫步和作畫,創作了許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畫,風格質樸。1661年是他作畫最多的一年,1663年以後就作畫較少,結交了許多中下階層的市民,眼界更為開闊,技巧更為成熟,創造力達到頂峰。

林布蘭和他的妻子生有4個孩子,只有最小的一個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後不久去世,他和女僕住在一起,女僕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為此受到教會的譴責為「罪惡的生活」。由於他為了畫畫經常採購大量的衣物和繪畫工具,從不計較財產,所以很快就到了破產的邊緣。1669年他在貧病中去世,身邊只有女兒陪伴,死後葬在西教堂一個無名墓地中。

2.維梅爾
 
楊•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1031日-16751215日),又名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是一位17世紀的荷蘭畫家,與林布蘭一樣,維梅爾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他們的作品中都有著透明的顏色、嚴謹的構圖、以及對光影的巧妙運用。維梅爾精細地描寫一個限定的空間,優美地表現出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

1632年維梅爾生於荷蘭台夫特一個比較低下的中產階級新教家庭,具體出生的日期不太清楚。他是1031日在台夫特的新教堂受洗的。他的父親雷尼耶•維梅爾(Reynier Vermeer)是一個絲綢織造商和藝術品商人,而母親迪赫納(Digna)則來自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父親給予了維梅爾最初的藝術啟蒙。

1641年,維梅爾的父親在市中心買下一幢大房子,名為梅赫倫(Mechelen),後來被作為小旅館。維梅爾的父親可能就在這裡賣畫。

1652年,維梅爾的父親去世,維梅爾繼承了父親的梅赫倫旅館和畫商生意。

16534月,維梅爾娶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女孩,是他當時作畫的模特卡特琳娜•博爾內斯(Catherina Bolnes)。婚後,維梅爾很快改信了天主教,並躋身上流社會。同年維梅爾加入了台夫特的畫家行會——聖路加行會,並於1662年、1663年、1670年及1671年四次當選為行會的會長。他最初打算專攻歷史和宗教題材,後來開始畫風景和肖像。維梅爾的作品只流傳下來35幅,而據專家考據,維梅爾一生的作品大概也就40餘幅。

1672年,由於災難年的爆發,荷蘭陷入經濟困境,而維梅爾不善理財,成婚以後漸漸坐吃山空,不得不將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然後搬到岳母瑪麗亞•廷斯(Maria Thins)家裡,並常常得到她的接濟。

16751215日,維梅爾去世,年僅43歲。用他妻子的話來說,維梅爾是由於「龐大家庭的重負,沒有謀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喪,進而譫妄,好端端的人一、兩天之內就突然病死。」 維梅爾去世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淒涼。維梅爾留下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和11個孩子,其中8個尚未成年。因為負債纍纍,卡特琳娜不得不申請破產。次年,台夫特市議會(city council)處理了維梅爾的遺產,卡特琳娜繼承了19幅作品。

3.梵谷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資訊統整

汪亞塵(1894年—1983年),名松年,改名亞塵,號雲隱,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原籍安徽太平(今黃山)。

汪亞塵              

汪亞塵(1894年—1983年),名松年,改名亞塵,號雲隱,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原籍安徽太平(今黃山)。
1915年與陳抱一組 建東方畫會。1916年赴日留學,1921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系,同年回國,受聘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教授,後兼教務主任。1928年赴法國 學習。1931年在上海舉辦了旅歐作品展。後入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務長兼師範學校校長。汪亞塵擅長花鳥蟲魚,從西洋繪畫入手,並深研中國傳統技法,融合 中西,以畫金魚著稱;三十年代,汪亞塵的金魚、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並稱三絕。
17歲中學畢業。
18歲後離家赴上海,入烏始光、劉海粟等創辦的上海圖畫美術院任教師。
一年後辭去教職,與烏始光辦華達公司,專為照相館、戲院畫大幅布景廣告。
1916年赴日本,翌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
1921年學成歸國,受聘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教授,兼授理論課。
此時期開始發表研究美術的文章。
1928年底,赴法國學習。
1931年底返國,在上海舉辦了旅歐作品展。
不久,入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務長兼師範學校校長。
他將旅歐節省的 1.4萬元移借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以買地、建校舍,並聘請王個簃、汪聲遠、張聿光、張善孖、陸一飛、顧坤伯、周碧初、吳恆勤、姜丹書等為教師。
1937年春,同朱屺瞻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拜訪了橫山大觀,購買了一批圖書與石膏像。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拒絕了日偽政權請他出面辦學的邀請。
1947年,汪亞塵赴美國考察美術,先後受邀於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暑期繪畫班,教授花鳥魚蟲,介紹中國畫。
1975年,汪亞塵回國探親。
1980年7月,經由台灣、香港輾轉回到上海,1983年10月13日於上海逝世。
歷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教務主任兼教授、新華藝術師範學校校長,並主編《時事新報》「學燈」欄目數年。
汪亞塵的油畫主要學習歐洲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畫風,兼作寫實主義作品。
他從歐洲回國後,集中研究改革中國畫。
他認為,要國畫有進境,非研究西畫不可,用西畫上技巧的教養參加到國畫,至少可見到技術的純熟。
但他反對中西雜摻,因此又說:「我素來不贊同所謂『折衷派繪畫』。
拿攝影術的技巧用在材料簡單的中國畫上,根本是誤解。
國畫的精髓,是在簡單明了,借用物體來表出內心,同時便包含許多哲理,不是粗淺的技巧主義者所能瞭然的。
」(《四十自述》)他的中國畫,以花鳥魚蟲為突出,活潑生動,著色清艷,尤以畫金魚著稱於國內外。
汪亞塵早年多著述文字,善書,與書法家沈尹默為師友之交。
著有《汪亞塵藝術論文集》、《汪亞塵美術教授書》、《亞塵油畫集》、《汪亞塵書畫集》等。

 

汪亞塵

汪亞塵
汪亞塵魚樂圖
  汪亞塵
   汪亞塵(1894~1983), 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名松年,改名亞塵,號雲隱,浙江杭縣人,幼喜圖畫書法。17歲中學畢業。18歲後離家赴上海,入烏始光、劉海粟等創辦的上海圖 畫美術院任教師。一年後辭去教職,與烏始光辦華達公司,專爲照相館、戲院畫大幅布景廣告。1916年赴日本,翌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1921年學成歸國, 受聘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任西畫教授,兼授理論課。此時期開始發表研究美術的文章。1928年底,赴法國學習。1931年底返國,在上海舉辦了旅歐作品 展。不久,入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務長兼師範學校校長。他將旅歐節省的 1.4萬元移借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以買地、建校舍,並聘請王個簃、汪聲遠、張聿光、張善孖、陸一飛、顧坤伯、 周碧初、吳恒勤、姜丹書等爲教師。1937年春,同朱屺瞻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拜訪了橫山大觀,購買了一批圖書與石膏像。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拒絕了日僞政 權請他出面辦學的邀請。1947年,汪亞塵赴美國考察美術,先後受邀于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暑期繪畫班,教授花鳥魚蟲,介紹中國畫。 1975年,汪亞塵回國探親。1980年7月,經由台灣、香港輾轉回到上海,1983年10月13日于上海逝世。曆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教務主任兼教授、 新華藝術師範學校校長,並主編《時事新報》“學燈”欄目數年。
汪亞塵

   汪亞塵的油畫主要學習歐洲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畫風,兼作寫實主義作品。他從歐洲回國後,集中研究改革中國畫。他認爲,要國畫有進境,非研究西畫不可,用 西畫上技巧的教養參加到國畫,至少可見到技術的純熟。但他反對中西雜摻,因此又說:“我素來不贊同所謂‘折衷派繪畫’。拿攝影術的技巧用在材料簡單的中國 畫上,根本是誤解。國畫的精髓,是在簡單明了,借用物體來表出內心,同時便包含許多哲理,不是粗淺的技巧主義者所能了然的。”(《四十自述》)他的中國 畫,以花鳥魚蟲爲突出,活潑生動,著色清豔,尤以畫金魚著稱于國內外。汪亞塵早年多著述文字,善書,與書法家沈尹默爲師友之交。
  著有《汪亞塵藝術論文集》、《汪亞塵美術教授書》、《亞塵油畫集》、《汪亞塵書畫集》等。
  代表作品:
汪亞塵

汪亞塵

汪亞塵

汪亞塵
(王朝網路 wangchao.net.cn)

周邦道(1898~1991年)江西瑞金人。字慶光。南京高等師範(中央大學之前身)畢業。為第一屆高考榜首

周邦道
周邦道(1898~1991年)江西瑞金人。字慶光。南京高等師範(中央大學之前身)畢業。為第一屆高考榜首。歷任教育部督學、銅仁縣國立第十九中學校長、江西省教育廳長、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台灣省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教授、考選部政務次長、國大代表、中華居士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及佛學研究所所長、菩提救濟院董事長等職。編輯摘要編輯信息模塊中文名: 周邦道 別名: 字慶光籍貫: 江西瑞金人 性別: 男國籍: 中國 出生年月: 1898年去世年月: 1991年周邦道 - 簡介

周邦道周邦道
周邦道(1898~1991年)江西瑞金人。字慶光。南京高等師範(中央大學之前身)畢業。為第一屆高考榜首。歷任教育部督學、銅仁縣國立第十九中學校長、江西省教育廳長、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台灣省台中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教授、考選部政務次長、國大代表、中華居士會常務理事、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及佛學研究所所長、菩提救濟院董事長等職。周邦道先後親近歐陽竟無、戴季陶、李炳南等名德學佛,並禮虛雲老和尚為師,依斌宗法師受菩薩戒。來台後頗致力於佛教事業之推展。並主編中華學術院中華大典之“佛學門”。


周邦道 - 高考狀元

周邦道周邦道周邦道 墨寶

周邦道,字慶光,號龍霧山樵,龍霧居士。江西瑞金人,世居北鄉龍霧山下的八公排村,清光緒一八九八年戊戌正月十九日生。周邦道的祖父濟行公,以清咸同年間遭逢洪楊之亂,八歲孤露,攜半鍋一碗往依嬸母,以後刻苦上進,成家立業,教養子孫。周邦道寓台北時,總統府資政趙恆惕夷午老人,榜周邦道居廬曰“半鍋一碗之堂”,以彰其先德。
周邦道幼入私塾,宣統二年入鳳崗高等小學堂,一九一三年轉入縣城開智小學畢業。一九一四年春,肄業縣立中學。夏,縣中改為江西省立第九中學,一九一九年畢業,由江西省教育廳長許壽裳甄試,諮送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南京高師,系教育家江謙(易園),於一九一四年受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籌辦。經營六年,規模大備。一九一九年,易園辭職,周邦道入學時,郭秉文博士任校長,陶知行先生任教務主任,教授則有柳詒徵、鄭宗海、孟憲承、陸志韋諸名師,極一時之盛。高師後改組為東南大學,國民政府成立後,又改組為國立中央大學。
一九二三年,周邦道從南京高師畢業,入教育界服務,先後任河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河南省立第八中學,南昌鄉村師範學校等校教員、教務主任,江西省立寧都中學校長。一九三一年,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第一屆高等考試,系開國後首屆創舉,故異常隆重。考試院長戴傳賢任主考官兼典試委員長,典試委員有陳大齊、劉光華、張默君、胡仁源、饒炎、謝健、黃序鵷、冒廣生、陳長蘅、黃鎮磬、戴修駿、黃慕松諸氏,襄試處正副處長為邵元沖翼如、王用賓太蕤二氏(考選委員會正副委員長),監試委員為於洪起範亭氏。
考試結果,錄取一百名,周邦道以教育行政人員最優等第一名及格,且以總分冠於全榜而獨占鰲頭。舉行頒證典禮時,戴季陶院長對國民政府委員馬超俊暨全場嘉賓,介紹周邦道為“首屆高考狀元”。狀元稱號,由此不脛而走,時人傳為佳話。周邦道 - 投身政界周邦道李炳南


周邦道周邦道高考及格,以“薦任實授”資格分發教育部,初任編審,繼任編審室主任。一九三二年十月,改任督學,後兼普通教育司義務教育科科長,受歷任部長李書華、朱家驊、王世傑、陳立夫等知遇。一九三三年,奉命主編《教育年鑑》,此書為開國以來之創舉,一九三五年由開明書店出版發行。
一九四九年,周邦道以江西省政府教育廳長兼省財政委員會委員。六月,江西省府由南昌撤至贛州,八月經會昌、尋鄔、梅州、汕頭,九月撤至台灣,在台中市大公街設辦辦事處,辦理結束事宜。周邦道將他所經管的公文、印信、車輛、電台等公有財務,造清冊移交行政院;將教育廳所搶運出的古物,造清冊送請故宮博物館代為保存。周邦道抵台之初,即受聘為台灣省立農學院國文教授。一九五〇年元月,教育部聘為戰區來台學生甄試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召集人,甄試戰區來台學生,未幾复受聘為行政院“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兼台中區教育文化組召集人。
一九五八年九月,台中的中國醫藥學院聘他為國文教授兼訓導主任,翌年七月出任該院代理院長。一九六一年三月,政府任命周邦道為考選部政務次長。在次長任內,歷任各種檢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各種考試的典試委員或委員長。十年政次,主辦各種考試數十次之多,到一九七一年八月辭職交卸。周邦道七十三歲,以後未再出任公職。
在他辭卸政務次長的翌年──一九七二年,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門下弟子、菩提醫院院長於凌波,在台中創辦私立開明高級中學,希望施以佛化教育,由李炳南老居士出任名譽董事長,周邦道基於“同門之誼”,出任校長。以七十四歲的高齡,早上主持升旗,晚間監督自修,夜間十點鐘猶在燈下為學生批改作業。他將校長薪水印行《德育課本》,發給全校師生閱讀。老教育家風範,使全校師生感動。之後,以住家由台北龍泉街遷到內湖,往返交通不便,因而辭職。 [1]


周邦道周邦道 - 赴台傳法周邦道中華大典周邦道是李雪廬老人門下的首座弟子,是佛教中人所敬仰的大居士。他的學佛因緣,置基於青年時代。曾親炙宜黃大師歐陽漸的講席,亦曾受過孝園居士戴季陶的薰陶。他在其《自寫平生》一文中敘述:
“邦道受九中學監清孝廉方正先師周揚烈少猷先生,支那內學院院長宜黃大師歐陽漸竟無先生,及戴院長季陶先生,諸大德長老之薰陶感召,崇信佛法。與先內子楊慧卿同皈依南華虛雲大師為弟子,賜名寬道、寬慧。”
一九四九年周邦道渡海來台,寓居台中,以於法華寺聽經因緣,入雪廬老人李炳南門下,研習淨業,前後凡三十餘年。一九五二年元月,台中佛教蓮社傳授菩薩戒,乃得戒於本師證蓮、斌宗二位大師。以後四十年間,熱心護持佛教道場,在各地演說佛學,無間無數;擔任各種佛教社團職務亦無間無數,而與台中佛教蓮社,及蓮社聯體機構因緣尤厚(蓮社及聯體機構,均為李雪廬老居士所創辦。)他曾擔任台中佛教蓮社董事,台中慈光圖書館董事、董事長;台灣省私立菩提救濟院董事,及由救濟院改組為菩提仁愛之家(下設菩提醫院、安老所、施醫所等機構)的董事及董事長,並且都是“終身職”,到他往生後始另行改選。
一九八六年,雪廬老人法緣已了,無疾歸西,門下弟子推崇周邦道之耆德,唯以周邦道為仰止,事以師禮。
一九六五年,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聘周邦道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至一九七八年辭職)、《中華大典》宗教類主編。周邦道先後編印出版佛學、道學著述三十三種,為二十類大典之冠。雪廬老人的《雪廬述學匯稿》,均列入大典。翌年,並受聘為中華學術院議士。一九六七年當選中國佛教會第六屆理事,一九六九年當選中華佛教居士會常務理事,一九七一年再度當選中國佛教會第七屆理事。一九七五年中國文化學院董事長張其昀、院長喬寶泰,聘周邦道為終身榮譽教授。一九七八年,復任中國文化學院董事(第六、七兩屆)。一九八一年周邦道積數十年心血,矻矻孜孜所撰《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凡二百六十篇脫稿,由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鴻篇巨制,遐邇馳名,影響極大。
一九六一年前後,周宣德子慎居士推動大專院校組織佛學社團,成立慧炬雜誌社,發行慧炬雜誌,接引知識青年學佛,周邦道自始即相隨相助。一九七八年,子慎八十歲赴美休養前,欲以慧炬發行人一職請周邦道擔任,周邦道婉辭,最後子慎擬以頂禮相懇,始獲同意。二老這種以法相許的精神,令人感動。周邦道 - 安詳逝世


周邦道周邦道周邦道手書雪廬李炳南老人,於一九八六年三月,以法緣已了,無疾歸西,春秋九十有七。在追悼會上,周邦道以八十八歲高齡,報告雪廬老人生平,尚神完氣足,健康如昔。惟自一九八七年以心肺衰弱兩度住院後,體力即日漸衰退。歷時七十年從未間斷的日記亦不能再寫下去。以後數年即不時出入醫院。一九八九年八月,推動大專院校組織佛學社團的周宣德居士,在美國南加州逝世,十月,慧炬機構及台中蓮社機構,在善導寺舉行追思會,周邦道扶病參加,並與各社團代表合影留念。這以後又多次出入醫院,於一九九一年六月五日,在內湖寓所安詳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周邦道德配周楊慧卿居士,早於一九六三年在台中寓所往生。週夫人信佛有年,曾皈依虛雲老和尚,法名寬慧。她一生念佛感應頗多,具載《周楊慧卿居士紀念錄》。
周邦道為人,宅心仁厚,處世謙和,儉而好施,恭而有禮。他謹言慎行,律己極嚴;蔬食布衣,自奉至薄。他從公數十年,公正廉明,崇法務實,澹泊寧靜。他是教育家,是佛門善知識,亦是一代通儒。博覽群書,於學無所不窺,而著述等身,著有儒、佛、教育、史學等方面著作三十餘種。此外尚遺留有文稿十五冊,詩稿六冊,聯稿四冊,日記四十冊,雜文若干尚未鑴版行世。

有點花露水(林郁庭)

有點花露水(林郁庭)


在上海超市看到有幾分熟悉、又如斯陌生的瘦長綠瓶,心裡一動。同樣是花露水,包裝相對樸素,花樣卻著實多,一整架的清淺亮麗,從蔥綠、晶碧到藍綠的勁涼、止癢、健膚、驅蚊花露,標籤上寫著六神。
我 心裡所想,是我們媽媽那一代妝臺上少不了的──更幽深的墨綠香瓶,玫瑰蘭堇簇拱的心形舞台,瓊瓊而立的粉衣白鞋少女,稍帶靦腆地拉起裙角,是預備謝幕還是 方欲翩翩起舞?她光裸的臂膀如雙翼般張開,背後星光燦爛。圓瓶轉到後邊,是一片更深邃無垠的夜空,斗大一顆明星,心子裡現出四個字──越陳越香。
這明星花露水也不知 是算矜貴,還是不。媽媽自己用總很吝惜,腕上、鬢邊、耳後輕點一點,多一滴都不成,怕人要說話的。用在我們身上,天熱起痱子還是蚊蟲咬了,瞧媽媽花露水開 栓就倒,仔細擦滿整條胳臂、整片後背,慷慨得不像她慣用的同一瓶,不小心沾上枕席也無所謂。那幾乎要刺痛的沁涼,直讓炎夏的燥癢黏膩都給忘了,童稚的心殷 殷期待,下次什麼時候還可以擦花露水。

櫃頭的明星,逐漸為 一瓶瓶更澄澈明媚的香水擠到角落,不知何時銷聲匿跡了。對於它的記憶,總與母親的氣息相依,在那柔潤而易感的童年,刻痕尤深,即使為時短暫。已成為某個年 代共同記憶的明星花露水,如此貼近我們日常生活,從未懷疑它不是同我們一般,在台灣土生土長;未曾想過標籤底的出品廠商,原是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中西 大藥房。
明 星於上海灘初次登台前,風靡滬上的早有他人,是香港的雙妹和紐約的林文煙兩個品牌。既云花露,必得之繁花精萃,卻不是古籍所載,蒸餾瓣蕊的花水或純露── 譬如柳宗元讀韓愈詩前,淨手薰香所用的薔薇水,或《紅樓夢》裡尊貴的「玫瑰清露」(賈寶玉為嚴父毒打所傷,行氣活血用的玫瑰露,盛在晶瑩三寸瓶中,封以螺 絲銀蓋鵝黃簽,分明是宮裡來的珍品)。晚清以降風行的花露水,以酒精調和香精,更近於西方現代香水的概念,等級約莫屬古龍水(Cologne),比不得高濃度的香水(Eau de parfum)香精(Parfum)花心綿密幽深、雍容自持,卻自有一股率性而發,無所拘束的魔性魅力。
花露水總沾惹了華洋交雜的塵埃,氤氳出既舶來又在地的氣息。1903年進入上海的雙妹,出自早年於香港洋行任買辦的馮福田之手,與馮受過英國藥劑師調教、經手外國藥妝進出,大約是脫不了關係。紐約Lanman & Kemp公司生產的Florida Water始於1808年,19世紀中葉隨著殖民擴張而行銷世界,1870年代已經銷至上海,毫不費力由Lanman & Kemp化為「林文煙」──香味散逸如煙,留下的幾許悵惘,在這溫潤典雅的譯名裡依稀可聞。外來的CologneFlorida Water(繁花之水)歸化為「花露水」,不管喚起的是韋莊「柳煙輕,花露重,思難任」,還是歐陽修「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不只香息,無邊春色與相思之意,一併進了瓶裡。
1907年, 執掌中西大藥房的周邦俊研製出新款花露水,明星上市,很快改變林文煙和雙妹稱霸上海灘的局面。明星一炮而紅,與產品內涵、周氏行銷巧思不無關係:從綠色玻 璃瓶裡流逸而出、迅速揮發的芬芳晶液,仿若帶著每個女孩飛上枝頭為鳳凰的夢想,又不像其他品牌,沾了衣裳會留下黃色水痕。據說周邦俊為打響明星名號,於四 馬路上灑了三天三夜的花露水,這般促銷手筆,定要讓人印象深刻的;更不消說他租下跑馬場四面外牆,大打明星廣告;1933年上海《明星日報》舉辦電影皇后選拔,胡蝶、陳玉梅、阮玲玉爭妍的場合,明星花露水一定不能缺席的,否則可不錯失了「明星贈明星」的話題?
福 州路的中西大藥房原址,如今早換了商家,而這號為文化街的福州路,書店一家一家地關,零星雜著幾家書畫文具鋪子,無精打采地,每回去逛,總覺文化氣息一年 不如一年。沿路西去,里弄拆了不少,高樓一座座興起,早不復昔日燈紅酒綠的記憶──這裡當年在上海灘豔名遠播,說起四馬路清和坊、尚仁里、會樂里,日暮時 分,書寓堂子口的門燈一盞盞亮起,龜奴扛著倌人出堂會的畫面,歷歷在目。那時周邦俊在四馬路口,連三日夜豪撒花露水作宣傳,這頭可有所聞?我想起侯孝賢 《海上花》那深邃無限的鏡頭凝視,幽禁在鴉片榻上、菱花窗下的男男女女,剔了燈的角桌一碗清茶,暗垂淚;穿過低垂簾幕大洋鏡前,宴客後的狼籍杯盤收了,換 上一盅素果,一顰一笑間,燭火暗去。驀地一陣騷動,娘姨擠到弄堂口看,那從來不開的窗扉露了一條縫,倌人們探了頭品評,相好的搶了帕子聞,點頭說就這味 道,亦有的說明星濃豔,不若雙妹淡雅。
1929年, 中西大藥房化妝品部自立門戶,成立明星香水肥皂廠,由周邦俊之女周文璣掌管;經營手腕不亞於乃父的周文璣,大力擴充公司業績,極盛期員工達數千人,產量超 過千萬瓶。站穩大上海舞台的雙妹、明星以及眾多要分杯羹的小品牌,讓花露水融入上海語彙裡,「有點花露水」就是有能耐的,畢竟要有點本事,才能確保家裡 「花露水蠻足」,出入十里洋場「有腔調」,夠體面。
1949年國共內戰大勢已定,周家財產於新政權下充公,周文璣離開上海,輾轉由港抵台,身上僅有一只皮箱和明星花露水的配方。她與先前至台灣設立分公司的幹部們決議重新開始,未幾,一箱箱打著「反共抗俄,增產報國」的花露水爽身粉熱銷全台,於196070年代達到高峰,我們阿嬤、阿母人手一瓶留下的嗅覺記憶,於今猶新。明星漸為進口香水取代,卻沒有從市面上消失:它安靜地躲入環境衛生的區間,成為浴廁清潔除臭良品;成分上因接近消毒用酒精度,也讓它於SARS風行之時,意外找到消毒殺菌的生路。這和上海老克臘說的「有點花露水」或非一般意趣,但這花露水委實不能小覷,可不是?聽留美友人說,與中東同學餐敘招待的芳香烈酒,愈喝愈讓人納悶,似曾相識卻一時想不起。瞧他們從熟悉的綠瓶倒出、以冰塊稀釋的汁液,方才恍然大悟。
「這寶貝是你們榮工處朋友送的,說在台灣當香水用。」據云擁有王子頭銜的同學眨著眼這麼說。讓我方人員於禁酒的回教國家得解酒饞,得拓外交,真要感謝明星含了食用酒精。
在上海,接收雙妹和明星(卻與明星配方失之千里)的上海家化,好一段時間「花露水蠻不足」。改革開放後,花露水亦面臨舶來香水競爭而式微,直到90年代,上海家化推出中草藥為訴求的六神──這並非「六神無主」,而是冰片、薄荷腦、珍珠粉等六味清熱解毒、祛痱止癢的中藥── 取法以酒入藥的古醫理,以調理肌膚的功能性花露水再度打動消費者,寫入上海人炎炎夏日擦涼蓆、冷泡浴、冰澈膚的記憶。六神的花露水家族隨生意好而繁衍,更 多益健潤澤的藥材喚出一瓶瓶貌似神異的兄弟姊妹,讓我在超市裡目睹玲琅滿架的盛況。功效之外,它還想望時尚的香氛市場,引進香水繁複的三段式消長,好整以 暇形容自己前、中、餘味的起承轉合──刻意丟下引人遐思的「尼羅河睡蓮」、國際頂尖調香等廣告字眼,曖昧地勾上愛馬仕、CK精品香水,搔得人心癢癢(而它該要止癢的)。其實味道不像,更好,名牌不會來找麻煩,消費者不會為那庶民的價錢過不去,到下個夏季,這點恩怨早忘了。
始終如一的台灣明星與百花爭放的上海六神,終究走上歧路,卻不約而同離了「有花頭」的奢侈品圈子,進到庶民生活裡。在那些個逼死英雄好漢的動盪時代,總是無情被碾過、復以無比韌性熬過來的千千萬萬黎民眾生,畢竟才最「有點花露水」。
《台灣高鐵TLife》九月號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中國古代十大禁書


中國古代十大禁書
 
 中國古代十大禁書
 
 
  中國十大禁書是中國民間長期流傳,最具神祕色彩的十部屢遭禁毁的小說,這十部小說既大名鼎鼎,又諱莫如深,既精彩恣肆,又良莠不齊,正補傳統經典文學作品之遺,屬“民間珍品”之林。
 
 
 
 

  一
醋葫蘆
醋葫蘆

  《醋葫蘆》 清·乾嘉年間禁 遭禁原因:婚外性行爲集中描寫:通篇皆爲男女情事,尤以大量的婚外性關係描寫令人嘖舌。其間男女道德觀念淡薄,無視理法,隨意通奸而無羞 恥感,反映了當時社會風尚的變遷,人的本能欲望得到重視,對個體生命、感官快樂的追求得到強調,是中國社會早期“婚外戀”現象的真切記載。

  二

  《飛花豔想》 清·道光年 間禁 遭禁原因:“女偷男”的新香豔情節:本書所寫風情,多涉淫盪,屬才子佳人小說的“旁流”典型。除豔談性經驗及性感受外,還嘉偷窺他人性愛場景。與一 般才子佳人小說“男偷女”定式不同,此書多寫“姐偷郎”的社會新風,其他有關“采戰之法”,江南選秀女造成民間男女亂配,甚至亂倫的情節,皆觸朝廷忌諱, 屢屢遭查禁。
飛花豔想
飛花豔想

  三

  《隔簾花影》 清·康熙、嘉慶年間禁 遭禁原因:比《金瓶梅》更新奇的性模式:《金瓶梅》三種續書中最受“好評”的一種。其露骨的性描寫仍一脈傳承《金瓶梅》之窠臼,除繼續演繹西門慶淫逸故事外,更以幾個女子之間的“女同性戀”情節爲特色,獨具閱讀價值,書中並穿插金兵入颺州奸淫婦女場面,更犯大禁,作者亦因此於康熙四年被捕入獄,書即詔令焚毁。
 
  四

  《國色天香》 明·萬曆年間禁 遭禁原因:展示各種偷香竊玉手段:本書以“烏將軍”、“毛洞主”等最具勾構瓦肆特色的語言,專寫市俗男女之事,是一部渲泄性、娛樂性很強 的豔情小說。女主角或爲思春少婦,待字閨秀,或爲大家之婢,皆風情萬種,可欲可人之尤物,或慕男色,或愛男才,細膩生動,可讀性較強。本書作者儼然以無比 豔羨的心態覬覦偷香竊玉等豔行,且拒不回避具體性行爲過程。
隔簾花影
隔簾花影

  五

  《剪燈新話》 明·正德年 間禁 遭禁原因:扭曲的情欲表現:元末明初的社會大動盪,摧殘、扭曲着社會中、下層男女的情欲生活。此書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禁毁小說,除摹書普羅男女的畸 變離奇隱祕外,其人鬼相戀,“交合之事,一如人間”,亦成爲遭禁主要原因之一。作者自己都坦陳此書“近於誨淫,藏之書笥,不欲傅出”。

  六

  《九尾龜》 九尾龜 (清)張春帆著 《九尾龜》系晚清著名的豔情小說,其内容主要是描寫妓院情況與嫖客的狎妓生活,曾被胡適稱之爲“嫖界指南”。在十二集一百九十二回的鴻篇巨制里,作者以酣 暢淋漓的筆墨,描寫了妓女、流氓、幫閑、腐吏、商賈、戲子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叙述了刁妓訛詐、庸臣弄權、官商勾結、公報私仇等奇奇怪怪的事件,深刻刻畫了 中國近代都市生活的眾生相,充分反映了晚清社會政治的黑暗與腐敗,具有一定的批判現實意義。傷口語言典雅、情節曲摺,那時而出現的吳語方言,又極生動地把 人物的神韻表現出來。

  七
國色天香
國色天香

  《空空幻》 清·道光年間禁 遭禁原因:壓抑中的性幻想:清道光年間著名情愛小說,主要情節由醜陋男子豔羨風情所產生的“不安分”的性幻想構成。書中鄙棄世俗情愛價 值,大寫喜新而不厭舊的花癡型男子走馬燈般更換情人,不僅先後與十女發生性愛,且同時以數女爲妻妾,日日聊床大戰,而女性亦縱情享樂,丫環拉小姐下水,小 姐爲情郎獵豔,最終姊妹、主僕、母女、閨友網常顛覆穢亂不堪,極逞性想像之奇,令人目瞪口呆。

  八

  《品花寶鑒》 清·道光年間禁 遭禁原因:同性戀生活揭祕:中國古代小說中最富盛名的“同性戀”之作。所謂“品花”之“花”,實爲“男花”。書中專寫男風盛行的梨園酒樓 戲館生活,大肆宣颺“同樣好色,不必分男女;好女而不好男,是好淫而非好色”等謬論,不厭其詳地揭祕種種歧變性心理,將文人雅士,公子王孫與之間貌似同性 相戀,實爲同性相奸的醜惡狀態栩栩如生地呈於紙上,是晚清中國文人津津樂道“必讀”閑書之一。

  九
剪燈新話
剪燈新話

  《玉樓春》 清·嘉慶年間禁 遭禁原因:房中術、性虐待情節:本書爲臭名昭著的明清淫書《巫山豔史》的翻版,其刊刻書坊嘯花軒爲康熙年間專刊淫書的書坊。書中主人公皆不務正業,四處拈花惹草,以道家“房中術”摺磨摧殘青春女性,品行極其惡劣,是封建男性歧視女性、虐待女性的一部活證。

  十

  《紅樓春夢》 清·嘉慶年間禁 遭禁原因:格調低下、色情:本書爲《紅樓夢》諸多續書中格調最爲低下的一種。語言淫穢,情節以《紅樓夢》中人物爲主,但時有色情場面出現,對於少年男女間兩性關係,遠較《紅樓夢》更爲直露,一經刊出,不僅立遭禁毁,即連大批推崇《紅樓夢》的文人學士,亦同聲討伐攻訐,成爲一時盛事。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唐李白上陽台帖書法

唐李白上陽台帖

唐李白上陽台帖
【說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縱28.5cm 、橫38cm。
  此為李白的《上陽台帖》,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行草書。
  釋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引首清高宗弘歷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餘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古人言:太白得無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言其雖不專意於書法,而能得書法之神妙。細品此帖,筆法超放,如游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入矩,飛舞自得。與其瀟灑奔放、豪邁俊逸之人品詩風相為表裡,堪稱稀世珍寶。
  此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建國後張伯駒交中央統戰部部長徐冰轉呈毛澤東的信中,特別寫明其中李白《上陽台帖》是贈送給毛澤東個人的。因毛澤東自己立下規矩,黨和國家領導所收禮品一律繳眾,所以毛澤東在1958年還是割愛把《上陽台》送給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

《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是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
編輯摘要
中文名:《上陽台帖》作者:李白
類別:自詠四言詩,草書語種:中文
簡介:《上陽台帖》其書極類其詩,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其落筆天縱,收筆處一放開鋒,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俊逸的詩風。其他:《上陽台帖》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

《上陽台帖》 - 簡介

李白
上陽台帖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
紙本縱28.5cm橫38.1cm
草書5行,共25字。
《上陽台帖》是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

《上陽台帖》 - 譯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上陽台帖》 - 特徵

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  ”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馀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 彜齋 ”、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 ”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這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其落筆天縱,收筆處一放開鋒,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雲:“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山谷題跋》)   
此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建國後獻給中央國務院。1958年此帖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清安岐《墨緣匯觀》、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有著錄。[1]

《上陽台帖》 - 賞析

上陽台帖,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
《上陽台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帖後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 ​​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元代張晏跋曰:“謫仙嘗雲: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嚐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元代書法家歐陽玄在觀賞了詩仙李白的此帖後,
題詩雲: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可見屋樑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



《上陽台帖》 - 作者資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號清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出生於此。雖然李白的書名為詩名所掩,但是在歷代書史專著裡仍然有著記載。宋黃山谷曾經評說:“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可見作為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寫意情調。[2]

李白(701-762)

    字太白,號清蓮居士。唐代大詩人,官至供奉翰林。
    李白草書師張旭,然書名為詩名所掩。據宋《宣和書譜》記載,宋廷內府收藏的李白書作計有行書《太華峰》、《乘興帖》兩種,草書《歲時文》、《詠酒詩》、《醉中帖》三種。當然,還有在民間流傳的,“貴為篋笥之珍”而藏在箱底的,因為李白的許多詩作,本來就是寫給普通百姓的,那是他為他們熱情款待他的盛意的一種酬謝。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白的詩作的口頭傳播與刊行,代代相傳,一直流傳下來了,而它的墨跡,卻不斷地散失、消亡。歷代書史專著裡也有記述。《李白墓碑》雲:“翰林字思高筆逸。”又《宣和書譜》載:“白嘗作行書,字畫尤飄逸。”宋黃山谷曾經評說:“李白在開元,天寶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山谷內集》卷二十六《題李白詩草後》)。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也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可見作為唐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寫意情調。
     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惟一的一件傳為李白的墨跡,即是《上陽台帖》。觀此帖面目,與古人評論相一致,詩如其人,書亦如其人也。
作品欣賞: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墨跡,李白書。行草書,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感謝書友mmyx509提供此圖)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上陽台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帖後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 ​​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元代張晏跋曰:“謫仙(李白)嘗雲: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極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嚐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
   元代書法家歐陽玄在觀賞了詩仙李白的此帖後,題詩雲:唐家公子錦袍仙,文采風流六百年。可見屋樑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
【附錄】下列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唐,李白書,紙本,縱28.5cm,橫38.1cm。草書5行,共25字。
   《上陽台帖》是李白所書自詠四言詩。釋文: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引首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   後紙有宋徽宗趙佶,元張晏、杜本、歐陽玄、王馀慶、危素、騶魯,清乾隆皇帝題跋和觀款。   卷前後及隔水上鈐有宋趙孟堅“子固”、“彜齋”、賈似道“秋壑圖書”,元“張晏私印”、“歐陽玄印”以及明項元汴,清梁清標、安岐、清內府,近代張伯駒等鑑藏印。   這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其落筆天縱,收筆處一放開鋒,宋黃庭堅評李白的詩與書雲:“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山谷題跋》)    此帖曾入宣和內府,後歸賈似道,元代經張晏處,明藏項元汴天籟閣。清代先為安岐所得,再入內府,清末流出宮外。民國時入張伯駒手,建國後獻給中央國務院。1958年此帖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清安岐《墨緣匯觀》、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有著錄。



 


范仲淹( 989-1052 )書法



范仲淹( 989-1052 )

    范仲淹( 989-1052 )


范仲淹( 989-1052 )
    北宋大臣,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時家貧,日食三餐不繼,不得不將米煮成薄粥,凝結後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其二,流傳下“斷齏(切碎的醃菜)劃粥”的故事。乃發奮攻讀,“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大中祥符八年(一零一五)二十七歲時中進士,晏殊薦為秘閣校理。仁宗天聖初(一零二三),任西溪鹽官。寶元初(一零三八)。因挾擊宰相呂夷簡多用私人,謫知饒州,與尹洙,歐陽修等並指為“朋黨”。康定元年(一零四零)在“憂讒畏譏”的逆境中,聞西夏元昊反叛,毅然“自請行邊”,以屯兵營田,招撫流亡,聽民互市。不數年,各族人民漸得安居樂業,西夏元昊請和。西夏軍民畏其威,羌族老幼感其德,稱他為“龍圖老子”,為朝廷所倚重,旋召拜樞密副使。慶曆三年(一零四三)任參知政事,富弼韓琦為樞密副使,奉詔條上十事:“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恩信、重命令、輕徭役”,仁宗頒行,史稱“慶曆新政”。新政推行不到半年,因貴族官僚的反對而失敗。即罷參知政事之職,離京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抵禦西夏。慶曆五年(一零四五)初,仁宗廢新法,范仲淹被罷免。皇佑四年(一零五二),仲淹病死,卒年六十四歲,諡文正。
仲淹是宋代一位正直的有遠大理想的政治家。據《宋史》記載 ​​​​ 他“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雖然幾次遭受貶謫,朝中又有不少政敵,但他依然“以天下為已任”,“日夜謀慮興致太平的君國大事。”他的著 ​​​​​​ 名散文《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被後世廣為傳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把個人的恩怨、榮辱、得失置之度外,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憂君、憂國、憂民之心,未嘗稍去於懷。
  范仲淹一生薄以待已。他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任滿離職時,“貧止一馬,鬻馬徒步而歸”。晚年,子弟要為他建住宅作為致仕後養老之用。他極為反對,說:“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平時,“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身居高位,而始終自奉儉約,以“施貧活族”為終身之志。錢公輔曾作《義田記》,讚揚范仲淹“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者、疏而賢者咸施之”。
他的詞作保留下來的很少,如《漁家傲》,把邊塞詩的內容帶進詞的領域,抒發了作者萬裡戌邊、禦寇保民的壯烈懷抱,具有較多的社會內容和開闊豪放的風格,在北宋詞中較為罕見。著有《範文正公集》。
  仲淹善書。宋黃庭堅《山谷題跋》中云:“範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許一世人,惟稱文正公與《樂毅論》同法, ……蓋文正鉤指回腕,皆優於古人法度。”又云:“範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餘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亦云文正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范仲淹《師魯帖》,行楷書,紙本,縱三二·八厘米,橫三九·二厘米;跋縱三二·八厘米,橫一八厘米,凡十一行,每 ​​​​​​​​ 行字數不一,字有缺損,存一百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仲淹頓首:李寺丞行,曾□□□□遞中,亦領來教承動止休勝。仲淹此中無□□,兒了病未得全癒,亦漸退減。田元均書來,專送上。近得□揚州書,甚問師魯,亦已報他貧已安也,暑中且得未動亦佳,惟君子為能樂□,正在此日矣。加愛加愛不宣。仲淹□師魯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范仲淹《遠行帖》縱31.1cm,橫39cm,行書,11行90字粉花箋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遠行帖也稱修答帖,釋文: “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醖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不宣。仲淹再拜,象山學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此兩帖書法瘦硬方正,清勁中有法度。人常將此書風喻其人品,稱“公書莊嚴清澈,信如其品”。此件作品曾經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遞藏。清阮元《石渠隨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資料轉自故宮博物院網站/撰稿人:華寧)

 


范仲淹《远行帖》纵31.1cm,横39cm,行书,11行90字 粉花笺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远行帖也称修答帖,释文:
  “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醖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不宣。仲淹再拜,象山學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资料转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华宁)



边事帖(点击浏览大图)
《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其一。
  边事帖又称乡曲帖,释文: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爲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己家乡亲人的关照深表谢忱。而仲淹这时则远离故乡,以陕西招讨使的身份,率部戍边,抗击西夏。故信中说:“此间边事,夙夜劳苦。”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资料转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华宁)




邊事帖(點擊瀏覽大圖)
《邊事帖》,粉花箋本,縱30.5cm,橫42cm,行書,13行93字。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二札帖》其一。
  邊事帖又稱鄉曲帖,釋文: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爲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佔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中“知府刑部”是富嚴,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時正在蘇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蘇州人,因此對富嚴給予自己家鄉親人的關照深表謝忱。而仲淹這時則遠離故鄉,以陝西招討使的身份,率部戍邊,抗擊西夏。故信中說:“此間邊事,夙夜勞苦。”
  此兩帖書法瘦硬方正,清勁中有法度。人常將此書風喻其人品,稱“公書莊嚴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經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遞藏。清阮元《石渠隨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等書著錄。(資料轉自故宮博物院網站/撰稿人:華寧)


范仲淹《道服贊》紙本,手捲,縱34.8cm,橫47.9cm。楷書8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後紙有文同、吳立禮、戴蒙、柳貫、胡
助、劉魁、戴仁、司馬垔、吳寬等多家題跋。鈐鑑藏印:“高陽圖書”、“壽國公圖書印”、“東漢太尉祭酒家學”、“十六世孫主奉右勝謹藏圖書”、“懷州軍康記”等多方,另鈐清梁清標、安岐諸印,又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諸印。
  此帖是范仲淹為同年友人“平海書記許兄”所製道服撰寫的一篇贊文,稱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潔其身”之舉。宋代文人士大夫喜與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穿著道服,遂成一時風氣。此卷行筆清勁瘦硬,結字方正端謹,風骨峭拔,頗具王羲之《樂毅論》遺意。時人稱此帖“文醇筆勁,既美且箴。”據考證此帖作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此贊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式古堂書畫彙考》、《平生壯觀》、《大​​​​​​ 觀錄》、《墨緣匯觀》 、《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刻入明文徵明《停雲館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曾經宋范氏義莊,清安岐、清內府,近人張伯駒等收藏。
  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其捐獻故宮博物院。(撰稿人:華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