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潤餅卷

潤餅卷

台灣潤餅
新鮮的薄餅
潤餅卷,又稱潤餅嫩餅菜薄餅,是一種比春卷更古老的食品,被歸為春卷的一類,但無須油炸,流行於福建台灣,隨著東南亞地區來自福建的移民的增加,薄餅卷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變得十分普遍,越南春卷Nem cuốn也比較類似於潤餅,在丹麥語中,Forårsrulle 一詞(薄餅)已經成了對春卷的一個廣泛稱呼。
台閩地區一帶的家庭於尾牙春節以及寒食清明時,會以潤餅皮來祭祖,之後家族成員圍據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粉與砂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後食用,是台閩一帶家族清明聚會的重要飲食。

製作[編輯]

「潤餅」餅皮是將麵粉加水反覆攪打成質韌的溫麵團,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紙的餅皮,名曰「拭餅」。
台灣區域:餡料通常用胡蘿蔔高麗菜芹菜豆芽菜香腸油麵(南部特有)、豆乾豬肉、煎雞蛋絲蝦仁皇帝豆等,分盤上席。輔料方面,可有花生粉海苔芫荽等。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亦可再把餅皮表面稍微油煎兩面以增加口感和香氣。
閩南區域:餡料通常用胡蘿蔔高麗菜荷蘭豆石蚵菜球豆乾三層豬肉桶筍嫩薑蒜苗等切絲,依食材熟透時間不同下鍋,炒成大雜燴。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輔料,捲成圓筒狀,雙手握著就食。

起源[編輯]

遠在中國春秋戰國開始[來源請求],就有在春天以五辛盤祭祀春神的禮俗,五辛盤內容為大蔥小蒜韭菜香菜芸苔,再祭祀春神後食用這五辛,以求開五臟、去伏氣的保健效果,但因五辛味道辛辣,單吃難以入口,於是後來逐漸發展以麵餅包裹五辛成為春餅來食用,春餅也就成了潤餅和春卷的前身。自東晉開始中原數度戰亂使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閩避難,以致今日台閩一帶喫潤餅還保有古代春餅之俗,桌面無論菜色多少,內容一定必須具備五辛在內,僅芸苔以虎苔代替。喫潤餅在閩台一帶是家族一年中重要的聚會禮節,大多為家族成員食用,一般不會用來招待外人。但近來也出現潤餅專賣店、賣潤餅專車,尤以夜市、菜市場等地最常見。

傳說[編輯]

相傳潤餅由明代福建同安縣金門島才子蔡復一的夫人首創,故事版本眾多,姑取其中最盛行者如下。
民間流傳,蔡復一是明朝萬曆年間進士,但身體殘缺得很厲害,獨眼、跛腳又駝背,但是他熟讀四書五經,不僅能作八股文;才華橫溢,兩手能同時寫字,在殿試上大出鋒頭,皇帝原本想點其為一甲(前三名),但蔡態度狂傲,皇帝又改其為二甲。不過放榜之後,皇帝憐才之意又起,常對蔡加以賞賜,四個奸臣於是過來消遣他,欲挫其銳氣。
四奸臣前來,第一人取笑他是獨眼龍,蔡說:「一眼觀天下。」第二人取笑他是瘸子,蔡回應:「一登龍門。」第三人取笑他是駝子,蔡回應:「一背藏千卷。」最後一人又質疑他兩手同時寫字是假的,蔡就回答「兩手作萬言。」立成一首詩。四個奸臣無趣而返,於是告訴皇帝,蔡復一說天下文書都抄寫得成,「兩手作萬言」,皇帝很生氣,覺得蔡太狂妄了,故要求蔡一個月內抄寫朝廷歷年來的邊防文書,如不從,將以「欺君」論處。
為了完成任務,蔡只好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幾乎不喫飯,蔡夫人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有一天,她想出了一個妙法: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餅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餅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餵正在抄寫的蔡復一,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用餐。在夫人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使命,他抄的文件足足放滿了九個櫃子。
皇上認為蔡是個能喫苦、有智謀的人,故大力提拔蔡,蔡後來作到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廣西五省經略。從此,蔡夫人做餅的故事在當地傳為美談,因「潤餅」是蔡夫人所創,所以民間又有「美人薄餅」或「夫人薄餅」的說法。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周西成

周西成

Zhou Xicheng3.jpg
周西成(1893年4月7日-1929年5月22日)名世傑西成以字行,號継斌貴州省遵義府桐梓縣人,祖籍江西省清末民初軍事將領。

生平[編輯]

Zhou Xicheng.jpg
周西成最初入桐梓明徳小學堂。1911年(宣統3年),加入貴州新軍。辛亥革命後,繼續在新軍任職,1913年(民國元年)入貴州陸軍講武學堂。同時加入國民黨
Zhou Xicheng1.jpg
以後,周西成在四川省境內軍隊逐漸升職,1922年(民國11年)1月升任旅長。同年6月,周西成投靠南方政府派的川軍指揮官石青陽,被任命為四川討賊軍第3混成旅旅長。不久,升任川東防軍第2師師長。11月,被川軍熊克武任命為四川討賊軍第3師師長。1923年(民國12年)11月,離開四川,赴貴州省北部赤水一帶駐扎,形成自己獨立的勢力圏。後來,被黔軍袁祖銘任命為黔軍第3師師長。
1925年(民國14年)2月,袁祖銘赴四川活動,任命王天培為貴州軍務督辦,彭漢章為貴州省長,周西成為貴州軍務幫辦。其中,彭漢章主持省政,王天培以天柱縣為中心割據貴州省東南部,周西成以赤水縣為中心割據貴州省北部。1926年(民國15年),王、彭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周出任貴州督辦兼貴州省長,掌握貴州省的統治權,此外還擔任黔軍後備軍總司令。
Zhou Xicheng2.jpg
1927年(民國16年)4月,周西成正式轉投國民政府,任貴州省政務委員會主席。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同年7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8月,周介入唐繼堯死後陷入混亂的雲南省。在滇軍胡若愚的支援下,周西成出征討伐龍雲,遭龍雲軍迎撃而敗北,最終失敗。同年12月,周出任國民革命軍第9路軍總指揮。
此後,周西成傾向國民政府中反蔣介石新桂系。因此,蔣介石支援親蔣派的龍雲反攻貴州。1929年(民國18年),黔軍敗於獲得龍雲支援的國民革命軍第43軍軍長李燊同滇軍的聯軍,周西成於5月22日在關嶺附近戰死。享年37歲(滿36歳)。

參考文獻[編輯]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前任:
王天培
貴州督辦
1926年6月 - 1927年4月
繼任:
(廢止)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創設)
貴州省政務委員會主席
1927年4月 - 7月
繼任:
(改設貴州省政府主席)
前任:
(貴州省政務委員會主席
改設)
貴州省政府主席
1927年7月 - 1929年5月
繼任:
李燊
(臨時政務委員會主席)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鮑姓與堂號 

鮑姓
拼音:bào xìng
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73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6%。 

鮑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風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爲氏。
  唐朝學者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
  北魏時期的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也記載:“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皡庖犧所生之處也。”
清朝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淮南内篇·季子》中也記載:“伏犧字,《漢書》皆作宓。庖字古讀若浮……浮、宓聲相近,故宓犧或作庖犧。”
  庖犧氏,就是遠古第一帝伏羲氏,是爲其别稱之一,他教會人類烹食而餐,使人類擺脱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狀態,因此被稱爲庖犧氏。
  “庖”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鞄”、“鮑”有通假之義,因此在庖犧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諧音字“鮑”爲姓氏者,稱鮑氏,是爲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爲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於鮑,因以命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夏禹的裔孫姒敬叔(杞公子)仕於齊國,被賜封食采於鮑邑(今山東濟南曆城),其兒子姒叔牙以邑名爲自己的姓氏,稱鮑叔牙,尊稱鮑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稱千古。
  鮑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時期起,鮑叔牙即與管仲相交爲友,深知管仲之賢。起先鮑叔牙於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於公子糾。後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爲爭奪齊國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鉤,及至公子小白於搶先回國即位,是爲齊桓公。
  鮑叔牙被後來被齊桓公任爲國相,擬任鮑叔牙爲上卿。他力勸齊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傳千古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故事。二人相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故而,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世傳美談。
  在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空前強大,而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管仲曾感歎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鮑叔牙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世代相傳爲鮑氏,史稱鮑氏正宗。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鮑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爲氏。
  申鮑胥,是歷史上著名的楚國愛國英雄,爲伍子胥的好朋友。
  周景王姬貴二十三年(楚平王熊棄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了大夫費無忌的讒言,將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害,其幼子伍員(伍子胥)被迫逃奔吳國。
  臨行前,伍員忿忿地對申鮑胥說:“我必覆楚國!”而申鮑胥則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
  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吳王闔閭率領吳國大軍及孫武、伍員、伯嚭等人,並聯合了唐、蔡兩國共伐楚國,楚軍大敗,郢都淪陷,楚昭王棄國出奔。伍員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以泄其滅家之忿。
  正在楚國處於幾乎被吳國滅亡的危機關頭時,申鮑胥卻獨自一人跑到秦國請救兵去了。申鮑胥到了秦國後,向秦哀公說明來意並請求秦國趕緊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願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辭,不肯出兵。申鮑胥看到這種情況後,内心焦急萬分,於是他連續七天“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秦哀公被其愛國精神所感動,終於作出了出兵救楚的決定,並派子蒲、子虎二將率領五百乘戰車前去救楚國。
  周敬王姬丐十六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年初,秦國救兵及時殺到楚國並向吳軍發起猛攻,吳師敗績。當時,越國乘吳國以傾國之師大擧伐楚時,趁吳國國内空虛的機會擧兵伐吳國。迫於這種不利形勢,吳王闔閭隻得撤軍。
  吳軍敗走後,楚昭王才得以返國。事後,當楚昭王對申鮑胥進行嘉獎時,申鮑胥卻反而逃走了。後來在周元王姬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鮑胥出使越國,越王勾踐還曾向其請教如何滅吳國的策略。
  在申鮑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爲姓氏者,稱鮑氏,後有簡筆爲包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區的鮮卑族俟力伐氏(俟力氏)、鮑俎氏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漢姓爲鮑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黄金家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蒙古族孛兒隻斤氏,爲蒙古“黄金家族”後裔,即成吉思汗孛兒隻斤·鐵木真的家族後裔。
  孛兒隻斤氏,亦稱孛兒吉德氏、孛兒吉根氏,博兒濟吉特氏、孛兒吉濟錦氏、博羅特氏、布兒赤金氏、保佳氏、孛爾吉氏等,是蒙古尼魯溫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顏部。
  孛兒隻斤氏遠流爲乞顏氏。自從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後,始稱孛兒隻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史籍《蒙古祕史》中有一段專門的記載:“孛端察兒爲孛兒隻斤氏矣。”
  在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汗時期,乞顏被置於孛兒隻斤之前,表述爲乞顏·孛兒隻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單用孛兒隻斤爲姓氏。
  在孛兒隻斤·鐵木真顛沛流離時期,許多孛兒隻斤氏族人紛紛投奔到其他分支群體,隻剩孛兒隻斤·鐵木真一門仍爲孛兒隻斤氏。因此在孛兒隻斤·鐵木真成爲大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後,鄙視那些“善擇而爾”的族人,嚴厲規定隻准由孛兒隻斤·鐵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後裔使用孛兒隻斤這一姓氏,被譽爲“黄金家族”。
  自孛兒隻斤·鐵木真稱蒙古汗國大汗到孛兒隻斤·額爾克洪果爾(林丹汗之子)降後金政權的四百三十餘年間,蒙古族中除了綽羅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這種極個别情況,蒙古國大汗、元朝皇帝及北元大汗曆代皆出自孛兒隻斤氏。
  實際上,孛兒隻斤氏蒙古族人分布很廣,今長城内外、大河上下、高原平湖均可見到。
  在元末明初,孛兒隻斤氏族人紛紛開始改冠漢姓,多爲鮑氏、包氏、寶氏、博氏、金氏、奇氏、羅氏、波氏、陸氏、王氏、梁氏、彭氏、俞氏等,其中的鮑氏爲主流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保佳氏,亦稱鮑佳氏,源出蒙古孛兒隻斤氏,爲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爲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後多冠漢姓爲鮑氏。
  ⑵.滿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蒙古孛兒隻斤氏,爲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爲Borjigit Hala,世居科爾沁(今内蒙古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棱、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内蒙古興安盟)、紮魯特(今内蒙古紮魯特旗)、克魯倫(今内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呼倫貝爾(今内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内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内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巴嶽特(今遼寧阜新)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鮑氏、包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⑶.滿族布吉爾根氏,亦稱博勒濟爾格氏、鮑爾吉根氏,滿語爲Bugirgen Hala,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烏魯特(今内蒙古興安盟)、黑龍江上游。後有鄂倫春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鮑氏。
  ⑷.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滿語爲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錫伯族引爲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爲鮑氏、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第七個淵源: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景頗族金别氏,在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爲鮑氏,亦有漢族鮑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景頗民族聯姻後融入景頗族,形成漢姓鮑氏,主要分布在雲南德宏州。
 
  第八個淵源:源於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世居雲南西盟、滄源、孟連地區,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爲鮑氏。
 
  第九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回族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鮑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鮑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得姓始祖

鮑叔牙、申鮑胥、孛兒隻斤·鐵木真。

遷徙分布


  鮑姓發源於今山東曆城,鮑叔牙的子孫在齊國世襲卿位,見於史冊的有玄孫鮑牽(鮑莊子),還有鮑文子、鮑蘇,並有裔孫鮑焦隱居於周的國都(今河南省洛陽)。
  戰國初,田氏代齊後,子孫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間地者。
  兩漢時,鮑姓名人漸多,西漢末的鮑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人,後被王莽所殺,他極有預見的在生前將長子鮑永、次子鮑升避居於上黨屯留(今屬山西省),鮑永子鮑昱、孫鮑德、玄孫鮑昂俱有名於當世,尤以鮑昱最爲著名,他貴至宰相,爲後世鮑姓上黨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東漢時還有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鮑鴻、鮑恢,京兆新豐(今陝西省臨潼)人鮑郵,東漢初的九江(今安徽省鳳陽)人鮑駿……。表明在秦漢之際,鮑姓已分布於黄河中下游地區,並有一支進入安徽。
  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於山東、江蘇間地,古屬東海郡之地的鮑姓人丁興旺,名家輩出,著名南朝樂府詩人鮑照即爲此郡鮑姓之傑出代表。此郡鮑姓由於離東晉、南朝之國都南京較近,其由於仕宦、逃難進入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際,繁衍於上黨、泰山、河南郡的鮑姓亦呈族大人眾、名家輩出之態,昌盛爲鮑姓上黨、泰山、河南郡望。
  唐末至五代的動亂導致鮑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來。
  兩宋時,鮑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其除昌盛於山東外,繁衍於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鮑姓十分搶眼,名人輩出。
  元初、元末的動亂導致鮑姓向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徙居。
  明初,山西鮑姓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安徽、江蘇、河北、河南等地。
  明中葉以後,鮑姓進入台灣省,有清一代,鮑姓分布愈廣。
  如今,鮑姓在全國分布很廣,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鮑姓約占全國漢族鮑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古郡名。韓始置。西漢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山西省長治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曆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東海郡: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省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省常熟)北境,鏇移京口(今鎮江)。南朝齊移治漣口(今江蘇省漣水)。隋唐以海州爲東海郡,治朐山(今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爲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爲路,明爲府。
  泰山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東省泰安東南)。漢有博縣,唐爲乾封縣,宋改乾封爲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軍,改州。清雍正時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廢府。

堂號

  東海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泰山堂:以望立堂。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鮑氏“清懿堂”爲頌颺鮑氏曆代烈女貞婦而建的紀念館,是中國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濃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會里,男爲天,女爲地,婦女的地位是絕對低下的。爲了做到克勤克儉,恪守孝道,完成大禮的孝道,許多婦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貞婦。其實這都是對婦女精神的一種壓迫和對幸福生活的剝奪。因此,男祠要大於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來更是令人淆然淚下。
  知管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望堂:資料有待補充。
  亦政堂:資料有待補充。
  上黨堂:資料有待補充。
  舞鶴堂:資料有待補充。
  道腴堂:資料有待補充。
  夷白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報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孝堂:資料有待補充。
  倫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正始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著存堂:資料有待補充。
  存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鮑姓家譜文獻

遼寧本溪鮑氏譜冊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本溪市山城子鄉硃石峪。
  江蘇淮安鮑氏族譜一卷,(清)鮑揄弼等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
  江蘇鎮江古潤城南官塘橋鳳凰山鮑氏族譜二卷,(民國)鮑祖顺等重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餘杭鮑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餘杭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餘杭鮑氏宗譜八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杭州市嶄王路8號。
  浙江蕭山長潭鮑氏宗譜八卷,(民國)鮑憲陶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鄞縣三橋鮑氏重修宗譜,(民國)鮑傳發、鮑傳肅等纂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三橋鮑氏重修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民國)鮑茂燾、鮑茂權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倫叙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勾甬鮑氏宗譜六卷,閏譜一卷,圖一卷,(民國)袁政襄鮑鹹臨等重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鄞縣光溪鮑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鮑瑞亨、鮑匡鼇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報本堂重修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紹興會稽高車鮑氏宗譜六卷,(清)鮑存良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紹興鮑氏五思堂宗譜稿四卷,首一卷,(民國)鮑德福續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五思堂鉛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浙江省紹興市檔案館。
  浙江蘭谿鮑氏宗譜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岩山鄉。
  安徽歙縣重編棠樾鮑氏三族宗譜二百卷,首一卷,(清)鮑光純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一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僅存一百九十九卷)、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安徽歙縣棠樾鮑氏宣忠堂支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鮑琮纂修,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家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館。
  安徽歙縣歙新館鮑氏著存堂宗譜十六卷,(清)鮑存良等增修,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浙江省紹興市檔案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安徽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北麻城鮑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清)鮑兆南等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鮑氏宗譜不分卷,(明)鮑從善纂修,明正統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會稽高車頭鮑氏宗譜六卷,(清)鮑含章纂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五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鮑氏誦氏錄雨篇附鮑氏集,(民國)鮑友恪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勾甬鮑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鮑孝裕等纂,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正始堂鉛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鮑氏誦先錄,著者待考,時代出版社鉛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鮑姓字輩排行

  安徽貴池鮑氏字輩:“登朝正大時官光其餘志”。
  安徽青陽鮑氏字輩:“光基中年本佳申”。
  安徽九華山鮑氏字輩:“中共啟象賢”。
  安徽合肥鮑氏字輩:“精中報國必有餘慶忠孝維”。
  安徽壽縣鮑氏字輩:“汝繼廣世獻宜方”。
  安徽安慶鮑氏字輩:“家維孝克成”。
  安徽池州鮑氏字輩:“登朝正大時官光其餘志”。
  浙江臨海鮑氏字輩:“老思先人作合”。
  浙江寧波鮑氏字輩:“式序於斯英明作則”。
  浙江玉環鮑氏字輩:“昌孔孟金……”
  浙江嵊州鮑氏字輩:“祥家道廣明”。
  江蘇睢寧鮑氏字輩:“宗如德慶昌盛治亞洲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江蘇沭陽鮑氏字輩:“洪恩俊葉光華萬年”。
  江蘇宿遷鮑氏字輩:“井長守安樂”。
  江蘇颺州鮑氏字輩:“春聖正志……”
  山東煙台鮑氏字輩:“吉忠欲之隆國恩家慶”。
  山東冠縣鮑氏字輩:“廷觀春慶(景)培(學)茂樹(國)修”。
  山東鮑氏一支字輩:“端學漢朱得”。
  湖北洪湖鮑氏字輩:“君臣英詞啟流恩百世芳文昌開泰景新貴述呈祥道義欽宏範才華濟社邦永懷誠信德真善美名颺”。
  湖北麻城鮑氏字輩:“正大光克明裕厚在先德”。
  四川廣安鮑氏字輩:“可從文登仕大芝天心顺國正民自安”。
  四川成都鮑氏字輩:“厚德一方心”。
  遼寧葫蘆島鮑氏字輩:“年天春鳳(如)洪永守德萬純國恩家大慶”。
  遼寧撫顺鮑氏字輩:“學長文明昌”。
  重慶萬州鮑氏字輩:“希於明良玉一朝泰運開石鍥仁安家國書賢才”。
  雲南宣威鮑氏字輩:“連懷褔學祖紹忠光德”。
  福建安海鮑氏字輩:“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聲祖宗貽則德子孫尚書經”。
  鮑氏一支字輩:“維祖有則其世必光家之以兆易學可上興崇道義貴重典章本榮枝茂源遠流長”。
  鮑氏一支字輩:“心志存忠信高明振加聲祖宗貽則德子孫尚書經”。
  鮑氏一支字輩:“忠孝綿恩錫家道永昌龍傳先接啟後留長本自生立功開”。
  鮑氏一支字輩:“自占洪維正家傳萬世長”。
  資料有待補充。

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湖湘良吏;東海閥閱:上聯典指明朝景泰擧人鮑德,舒城人。知華容縣,興學業勸農,懲奸理冤,治稱“湘湖第一”。下聯典指鮑氏望族出自東海等郡。
  東海世澤;太守家聲:全聯典指晉朝鮑靚,爲官東海太守。
  才名孤雁;節擧孝廉:上聯典指宋朝河南法掾鮑當,向郡守薛映獻《孤雁》詩雲:“天寒稻梁少,萬里孤雁進;不惜充軍庖,爲帶邊城信。”映大讚賞。時人目之爲“鮑孤雁”。下聯典指東漢孝子鮑昂,字叔雅,有孝義節行。連征不至,擧孝廉。卒於家。
  參軍俊逸;司隸端方:全聯典指南朝宋國的文學家鮑照,字明遠,東海人,出峰貧寒,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後爲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劉子頊起兵失敗,他也被亂兵殺死。其詩表現了對當時土族專權的政治現狀的不滿,長於樂府,尤其擅長七言行歌,風格俊逸,對唐朝詩人李白、岑參等多有影響;也擅長賦及駢文。有《鮑參軍集》。
  令暉賦茗;少君挽車:上聯典指南朝宋國的鮑照之妹,字令暉,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聯典指西漢時期的鮑宣,甘守清貧,與妻桓少君,共挽鹿車歸鄉里。
 
2.五言通用聯:
  豐歲歌神父;厚誼重叔牙:上聯典指東漢人鮑德,西漢鮑宣的曾孫,任南陽太守時,很多地方都受了災,隻有南陽大豐收,吏民稱他爲“神父”。因當地郡學荒廢,他又建起校舍,行禮奏樂,宴請讀書人,很受百姓歡迎。後官大司農。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鮑叔牙,與管仲相知最深。因齊國内亂,隨公子小白出奔呂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在爭奪君位中,小白得勝即位,是爲桓公。桓公任命他爲宰時,他推薦了管仲,後來齊國經管仲改革,日漸富強,使桓公成爲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說:“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鮑子。”
  神明平冤獄;校尉懲權豪:上聯典指明朝監察御史鮑忠,字克禮,鄞人。巡按廣東,平反連州冤獄七十二人,人稱“神明”。下聯典指東漢司隸校尉鮑永,字君長,累以功封關内侯,爲司隸校尉,以事劾趙王良、朝廷肅然。後爲東海相。
  詩韻如松竹;畫法傳白陽:上聯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照,擅長言詩,如七絕、七律等。他的詩作氣韻如松竹。下聯典指清朝女畫家鮑詩。字令暉,平湖人。適秀水張氏,能詩善畫,說者謂其姊妹四人皆知書善畫。專學花卉,傳白陽法。
 
3.六言通用聯:
  少君挽車垂譽;令暉賦茗見才:上聯典指西漢時期的鮑宣之妻桓少君。下聯典指南朝宋國的鮑照之妹。
 
4.七言通用聯:
  法正風規漢太尉;詩才俊逸鮑參軍:上聯典指漢朝太尉鮑煜。下聯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煦有《鮑參軍集》。
  遠瞻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聲中:此聯爲唐朝女詩人鮑君徽《東亭茶宴》詩句聯。鮑君徽,字文姬。《全唐詩》中錄其詩四首。
 
5.八言以上通用聯:
  春礿秋嚐,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此聯爲安徽省廬江縣鮑家大院鮑氏宗祠聯。
 
6.典故、趣事:
  二鮑糾慝:漢光武帝劉秀的叔父,也就是被封爲趙王的劉良,替中郎將束歙送喪歸來,在進入城門時,他的車與右郎將張邯的車相遇。因門道狹窄,兩輛車不能相錯而過。劉良見張邯的車擋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張邯倒車,並把門侯岑尊召來,對他大聲責罵,並要他跪在他的馬頭前面叩頭認罪。司隸校尉鮑水得知此事,十分氣憤,就上章彈劾劉良,說:“趙王劉良是諸侯藩臣,蒙皇帝鴻恩,入都待候,自應曉得門侯岑尊是國家的官員,不能隨意侮辱。然而他竟無視國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應嚴厲懲處。”鮑永此擧,使朝臣莫不戒慎。後來,鮑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強暴的鮑恢提爲都管從事。光武帝向身邊的人說:“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鮑永、鮑恢剛直不阿,執法嚴明,即使貴戚也敢於觸犯,所以貴戚們應當趕緊收斂自己的違法亂紀活動,避免碰上這兩個人而吃苦頭。後來人們將這句話概括爲“二鮑糾慝”,用來詠頌執法者不畏權勢不畏權勢,敢於執法。
  鮑家無懶橙:相傳在清乾隆時代,颺州分舊城與新城。鮑志道昌騰於鹽業,富甲江南,便於颺州新城蓋了一處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鮑志道巡視了院庭,剛進大門,鮑志道指着大門兩旁各置的木橙問:“放置兩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懶橙。凡颺州大家館府均設此橙,是怕下人勞作過勤而便於休息,以此來顯示主人仁愛寬儒之風度。”鮑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自今以後,凡鮑家,不許有懶橙!”後來清朝文人林蘇門作詩稱頌:“胡然無懶橙,隻此一商家:守者勤勞慣,當門侍立斜”。於是“鮑家無懶橙”便成了颺州城達官貴府的一名言。
 

鮑姓名人

鮑姓歷史名人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爲相,他辭謝,保擧管仲。後來齊國經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爲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好學明經,擧孝廉爲郎,官至司隸。常上書諫爭,其言少而文多實。曾批評西漢末年“民有七亡而無一得”、 “有七死而無一生”。
  鮑永: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封爲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内侯。後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兗州牧等。
  鮑昱: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征發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泄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爲太尉。
  鮑德:(生卒年待考),鮑昱之子;上黨屯留人(今山西長子)。著名東漢大臣。
  鮑昂:(生卒年待考),字叔雅,鮑德之子。著名東漢大孝子。有孝義節行。初,鮑德被病數年,鮑昂俯伏左右,衣不緩帶;及處喪,毁瘠三年,抱負乃行;服闋,遂潛於墓次,不關時務。擧孝廉,辟公府,連征不至,卒於家。
  鮑恢: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辟爲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貴。帝告誡貴戚,當斂手以避二鮑。
  鮑信: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避董卓之亂,引兵回鄉,鏇爲濟北相,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後爲黄巾軍所殺。其子鮑勳剛直守正,曹丕時拜侍御史,出爲右中郎將。
  鮑敬言:(生卒年待考),身世待考。著名晉朝思想家。鮑敬言的名字也隻見於葛洪的《抱樸子》外篇卷四十八《詰鮑》篇中。
  鮑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人,南朝宋文學家、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懷才不遇,羈族他鄉,受盡坎坷。所作樂府詩多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爲《擬行路難》,表現強烈的憤世激情。有《鮑參軍集》。
  鮑靚:晉代道教徒。字太玄,東海人,或雲陳留人,或雲東海陳留人,或雲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後。據《晉書》等記載,5歲時對父母說:“我本是曲陽李家子,9 歲墜井死。”父母尋訪得李氏,推問,果符其說。靚兼學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爲廣東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風,煮白石充饑。曾與許謐往還。曾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爲許邁、葛洪之師,葛洪之嶽父。享年百餘歲。或雲年過七十而屍解。或雲後還丹陽,卒葬於召子岡。或雲於羅浮山得道。
  鮑姑:名潛光(約309-363),上黨(今山西省長治)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家葛洪之妻。鮑姑從小生長於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後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鍊丹。鮑氏醫術精湛,尤長於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穫美豔。”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針灸家。
  鮑防: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時進士,累官至工部尚書,所至皆有政績。工詩,喜將針砭時弊入詩。
  鮑敬言:晉朝思想家。他的“無君論”思想,部分内容保存於葛洪《抱樸子·詰鮑篇》中。其“無君論”思想,在當時玄學泛濫中放一異彩,閃爍着樸素唯物論的光輝。
  鮑令暉:(生卒年待考),女,鮑照之妹;東海人(今山東郯城)。著名南朝宋國文學家。鍾嶸《詩品》說她是南齊人,但從鮑照的《請假啟》中講到僅有的一個妹妹死去等語看來,她似乎在宋孝武帝時就已去世。其詩見於《玉台新詠》。今人錢仲聯《鮑參軍集注》附有鮑令暉詩。  
  鮑溶:(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詩人。唐元和年間進士,與孟郊,李正封友善,有集五卷,現唐詩收編,其三卷。  
  鮑防:(生卒年待考),字子慎;襄陽人(今湖北襄樊)。著名唐朝大臣、詩人。唐天寶年間進士,曆福建江西觀察使。唐貞元中期,累禮部侍郎,遷工部尚書致仕。防善屬文,尤工詩,與中書舍人謝良弼友善,時號“鮑謝”。詩八首。
  鮑君徽:(生卒年待考),女。著名唐朝詩人。《全唐詩》中錄其詩四首。  
  鮑當:(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詩人。因其詩中有“天寒稻梁少,萬里孤雁進”句,時人稱之爲“鮑孤雁”。
  鮑慎由: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學者。哲宗時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曾從王安石、蘇軾學,爲文汪洋閎肆,詩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鮑彪:(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縱横家,批注《戰國策》。
  鮑由:(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文學家,有文集五十卷。
  鮑象賢:明朝時歙人,曾先後在七省十二任爲官,有“仕不擇地,官不擇位”的名言,曾領兵鎮守南北邊陲,卒贈工部尚書,立坊旌表。
  鮑承先:明末清初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初爲明將,曾任參將。後降後金,曾獻離間計,使崇禎誤殺清之大患袁崇煥。後又建漢軍八旗,他隸正紅旗,官至宰相。現北京鮑家街即其府第。山西應縣鮑氏即其後裔。
  鮑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0餘種。又校刊《知不足齋叢書》30集,每集8冊,收書200餘種,在清代叢書中,以精善見稱。著有《花永軒泳物詩存》。
  鮑超:字春亭,後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人,行伍出身,清朝湘軍將領。曾救曾國藩於安徽祁門脱險,鏇升提督。所部號“霆軍”,爲湘軍主力。
  鮑詩:(生卒年待考),女。著名清朝畫家。能詩善畫,其娣妹四人皆知書會畫。
 

鮑姓近現代名人

鮑先志: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兼川東軍區萬縣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共萬縣地委書記,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
  鮑文樾:(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民國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辦公廳主任。
  鮑志鴻:(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七十一軍副軍長。前國民政府軍事統計調查局第一處處長。
  鮑春來:中國羽毛球運動員
  鮑國安:(公元1946~),山東萊州人。著名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鮑蕾:(1976年8月2日~),哈爾濱人,1999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現爲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
  鮑鵬山:(1963年3月1日~),出生於安徽省六安市。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研究,在《百家講壇》中主講的《水滸》。
  鮑喜顺:蒙古族,1951年出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他現在的准確身高是2.36米,體重165公斤,雙腿長1.5米,坐下來也有將近一米高。
  鮑德熹:香港著名攝影師,奧斯卡最佳攝影得主
  鮑起靜:香港著名女演員 
  鮑方:香港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