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張湯(前155年-前115年),西漢杜陵(陝西西安東南)人,是留侯張良的同宗遠親。漢武帝時期著名酷吏。曾任長安吏、內史掾和茂陵尉。張湯墓於長安區郭杜一帶西北政法大學南校區的基建工地被發現,墓中有一枚印文為「張湯臣湯」,一枚為「張君信印

張湯[

張湯
西漢政治家
族裔漢族
出生約前155年
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
逝世前115年
京師
經歷
著作
蘇武李陵詩集
張湯(前155年-前115年),西漢杜陵陝西西安東南)人,是留侯張良同宗遠親。漢武帝時期著名酷吏。曾任長安吏、內史掾和茂陵尉。張湯墓於長安區郭杜一帶西北政法大學南校區的基建工地被發現,墓中有一枚印文為「張湯臣湯」,一枚為「張君信印」。

生平[編輯]

張湯幼時貪玩,他的父親出外,叫張湯看家。父親回來發現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父親大怒、鞭笞張湯。張湯掘開老鼠洞,抓住老鼠,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立案審訊老鼠,「傳爰書,訊鞫論報」,文辭如老獄吏。讓父親感到驚訝。父親死後,張湯繼承父職。為長安吏。
張湯年輕時喜歡研讀法律,後來任長安吏和茂陵尉,在審理陳皇后巫蠱案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等謀反事件中辦事得力,受到武帝器重。他和趙禹編定《越宮律》、《朝律》和「見知故縱」等法律。還參與了幣制改革、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事務。當時有「天下事皆決湯」的說法。權勢一時威震朝野。
但是,張湯在執行法律的時候過於嚴酷,甚至發明了「腹誹罪」。漢武帝與張湯研商發行「白鹿皮幣」,變相勒索王公貴族。武帝徵求大農令顏異意見,顏異提出異議:「今王侯朝賀以蒼璧,直數千,而其皮薦反四十萬,本末不相稱。」武帝大不高興。張湯本與顏異有讎隙,後來有人告發顏異,於是武帝命令張湯審理顏異一案。據《史記·平準書》載「(顏)異與客語,客語初令下有不便者,異不應,微反脣。湯奏當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自是之後,有腹誹之法,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
武帝元鼎二年,有人盜走了孝文帝陵園的下葬錢,武帝下令張湯徹查,張湯打算將丞相莊青翟治罪。莊青翟聯合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等人誣陷張湯和商人田信暗地來往,謀取暴利。武帝將信將疑。後另一酷吏減宣又誣告張湯和御史魯謁居合謀害死御史中丞李文。武帝派御史中丞趙禹審訊,趙禹向張湯嚴厲詰責:「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張湯被迫自殺,並留下遺書說是丞相府的三位長史陷害他。張湯死後,抄沒的財產只五百金,大多來自俸祿和賞賜。張湯的兄弟子侄想要厚葬他,他母親說:「張湯身為天子重臣,竟然被污言穢語中傷而死,何必要厚葬呢!」於是將張湯放在牛車上運到墓地,只有一口棺材,沒有外槨。漢武帝知道後,說:「非此母不生此子」(沒有這樣的母親,不能生下這樣的兒子),因此將三位長史朱買臣等人誅殺。不久丞相莊青翟在獄中自殺。

家族[編輯]

[編輯]

  • 張賀:長子,衛太子劉據門客,為太子家令。巫蠱之禍起,太子賓客皆被處死。弟張安世為之求情才得已免死。不過卻被處以宮刑。後來出任掖庭令。漢宣帝出獄後歸掖庭撫養,張賀感於衛太子死的冤枉,而他的孫子又孤苦無依,因此對漢宣帝照顧地無微不至。漢宣帝長大後,張賀親自教他識字,學習《詩經》、《尚書》。張賀曾在弟弟張安世面前稱道時為皇曾孫的漢宣帝。張安世認為現在的皇帝年輕有為不宜稱道皇曾孫。漢宣帝成年,張賀為其聘部下許廣漢之女許平君為妻,聘禮全部是由張賀自掏腰包。許廣漢是當時的一個暴發戶,家財豐饒。為此漢宣帝不僅有張賀及祖母史良娣娘家人照顧,而且還有許家雄厚財力的支持,得以遊俠三秦之地。張賀去世於漢昭帝時期。張賀有一子,早死,僅有一個孫子,叫張霸。漢宣帝當上皇帝後,曾對張安世說:「掖廷令平生稱我,將軍止之,是也。」,並追念張賀對他的恩情,賜張安世的小兒子張彭祖為關內侯以承繼張賀,後進封為陽都侯,追諡張賀為陽都哀侯。張彭祖年齡與漢宣帝相當,曾與漢宣帝是同窗。張賀的孫子張霸賜爵為關內侯,拜為散騎、中郎將。

世系圖[編輯]


 
 
 
 
 
 
 
 
 
 
 
 
 
過繼
 
 
 
 
 
 
 
 
張湯
 
 
 
 
 
 
 
 
 
 
 
 
 
 
 
 
 
 
 
 
 
 
 
 
 
 
 
 
 
 
 
 
 
 
 
 
 
 
 
 
 
陽都哀侯張賀
 
 
 
 
 
富平敬侯張安世
 
 
 
 
 
張卬
 
 
 
 
 
 
 
 
 
 
 
 
 
 
 
 
 
 
 
 
 
 
 
 
 
 
 
 
 
 
 
 
 
 
 
 
 
 
 
 
 
 
 
 
 
 
 
 
 
 
 
 
 
 
 
 
 
 
 
 
 
富平愛侯張延壽
 
張千秋
 
陽都侯張彭祖
 
 
 
 
 
 
 
 
關內侯張霸
 
富平繆侯張勃
 
 
 
 
 
 
 
 
 
 
 
 
 
富平共侯張臨
 
 
 
 
 
 
 
 
 
 
 
富平思侯張放
 
 
 
 
 
 
 
 
 
 
 
 
 
 
 
 
 
 
 
 
 
武始節侯張純
 
 
 
 
 
 
 
 
 
 
 
 
 
 
 
 
 
 
 
 
 
張根
 
武始侯張奮
 
張升
 
 
 
 
 
 
 
 
 
 
 
武始侯張甫
 
 
 
 
 
 
 
 
 
 
 
武始侯張吉

驚心動魄成語故事_成語“驚心動魄”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驚心動魄成語故事_成語“驚心動魄”的典故出處和主人公是誰?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竊窺者莫不動心驚魂,謂之神人。又見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上: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越國想滅吳國,便搜集瞭天下的奇珍異寶、珍饈美味獻給吳王,又把江南萬戶百姓送到吳國去當仆人,同時還把西施、鄭旦兩位美人獻給吳王。吳王把這兩個美人安置在椒房之內。兩個美人當窗並坐,對鏡理裝之時,竊窺者莫不動心驚魂,謂之神人。(意思是:凡是偷看西施、鄭旦的人,沒有一個不為之動心,不為之神魂顛倒,都稱兩個美人是神仙。)至於吳王,他全被這兩個美女迷住瞭,整天和她們一起作樂,不管國傢大事。直到越國軍隊攻入吳國,吳王才帶著西施和鄭旦狼狽逃跑。
這裡的“動心驚魂”是形容西施、鄭旦美麗異常,誘人極深,使人神魂為之震動。鐘嶸在《詩品》中則把“動心驚魂”說成“驚心動魄”,用來形容文字之美,動人心弦。如: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後人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工尺譜[註 1]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在古代流傳甚廣,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或五線譜。

工尺譜

中文名稱
正體工尺譜
簡體工尺谱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工尺譜
假名こうせきふ
羅馬字kōsekifu
韓文名稱
諺文공척보
韓文漢字工尺譜
文觀部式Gongcheokbo
馬賴式Kongch'ŏkpo
工尺譜[註 1]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在古代流傳甚廣,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五線譜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現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標音方法[編輯]

基本字[編輯]

工尺譜並非絕對音名,而是一種「可移調」(movable-do)的記譜法,和英美音樂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類似。在中國不同地區,因為方言的差異,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工尺
簡譜1234567
唱名doremifasollasi
日本簡寫
  • 以簡譜4對照凡聲並不妥,如以「上」應乎宮聲,「凡」則為變徵聲,比簡譜的4高半音。

常見變化[編輯]

比「上」低音的三個音會以另外的一些字代表:
工尺四(士)一(乙)
簡譜5
6
7
唱名sollasi
日本簡寫
在某些樂種裏音名會略有不同,例如在粵劇,「四」會寫作「士」,而「一」會寫作「乙」。上述的「凡」音,在粵劇則會標記作「反」。
其餘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會在旁邊加上部首作為標記,但在不同樂種的標記方法並不統一。在崑曲裏,「上尺工凡」等字旁邊加上一撇表示低八度,加上人字部「亻」則代表高八度。在粵劇裏,低八度應加上「亻」,高八度則加上「彳」,而例外的是「上」音的高八度會標記作「生」。
而台灣則習慣以「乂」代個尺。
崑曲工尺譜
工尺上̗尺̗工̗凡̗𠆩𠆾亿
簡譜
1

2

3

4

5

6

7
1234567
1

2

3

4

5

6

7
音名doremifasollasidoremifasollasidoremifasollasi

粵劇工尺譜
工尺亿𢒼𢓁𢓉
簡譜
5

6

7

1

2

3

4

5

6

7
1234567
1

2

3

4
音名sollasidoremifasollasidoremifasollasidoremifa

讀法[編輯]

工尺譜的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字音,但不都與地方方言的語音一致。例如,在粵劇裏工尺譜的字音不按照廣東話讀音,而是類似中州音的讀音,因此「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實際上最接近的廣東話讀音是「何士意省車工返了烏」。
粵劇工尺字音
工尺
讀法hɔː11siː22jiː22sɑːŋ33tsʰɛː55kʊŋ55fɑːn55liːu55wuː55
正常讀法hɐp22siː22jyːt22sœːŋ22tsʰɛːk33kʊŋ55fɑːn35lʊk22ŋ̩13

節奏[編輯]


工尺譜一例

古琴減字譜及工尺譜,在工尺譜旁的標點符號稱為板眼
工尺譜沒有準確的音長記號,但會以「板眼」符號標記拍子的位置。傳統來說,工尺譜就像文字一樣,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書寫,而「板眼」通常標記在每拍的第一個音的右側。「。」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於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奏如何分配,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師都有自己的習慣演繹方法,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數、字體的大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長短。
板眼在粵曲裏稱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輕拍。在粵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沙的。在京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拍板,在「眼」的位置會敲擊單皮鼓。但敲擊的節奏並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變化,詳細技巧請參閱鑼鼓經
工尺譜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在粵曲中稱為「底板」和「底叮」。 底板的標記為「x」,底叮的標記為「└」
字後加上直綫代表時值長於一拍,直綫長度大約表示音的長短。
以左邊的工尺譜作為例子,譯作西方唱名。如下所示,粗體的字代表重拍,粗斜體的字代表輕拍。
do do do sol la la sol    mi mi re re do

調式[編輯]

西皮二黃體系的戲曲種類,包括京劇和粵劇,在唱板腔的段落時,不同的調式會強調不同的結束音。例如二黃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合」、「尺」,而梆子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士」、「工」。
根據調的高低,粵劇常用的調分為「正線」和「反線」。「正線」相當於西方的C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C音。「反線」相當於西方的G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六」,或者簡譜裏的5,相當於西方的G音。
中國音樂常常被人認為是以五聲音階為主,但粵劇廣東音樂卻以七聲音階為主,其中有些曲調會強調「乙」和「反」音,因而稱為「乙反調」。

歷史和用法[編輯]

唐朝已經有工尺譜,傳到宋朝極為流行。工尺譜的唱名大致上接近過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譜是某種樂器的樂譜,是固定音名,但後來在不同樂器和樂種廣泛流傳以後,工尺譜逐漸變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譜並非一種精確的記譜法,有很大的空間讓表演者作即興發揮。在傳統中國音樂裏,樂譜只是一個記載的媒體,表演者並不會完全依據樂譜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裝飾音),也在節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於如何演奏才是合適的手法,是約定俗成的,以師父傳徒弟的口授心傳的方式繼承。因此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演繹風格。
工尺譜亦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

俗字譜[編輯]

唐代的燕樂(宮庭宴會所用音樂)因使用「一」、「レ」、「ス」、「マ」等不完全的文字紀錄音高,故名「半字譜」。在中國敦煌發現不少琵琶譜,其中〈傾杯樂〉、〈西江月〉等曲調恉皆有運用燕樂半字譜。類似的琵琶譜還見於日本所傳的《三五要錄》、《樂家錄》和《琵琶諸調子品》。半字譜的符號和日文片假名字母頗有相似之處,未知有沒有直接關係。
宋代亦有所謂「俗字譜」,取工尺譜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成,如「合」作「亼」,「尺」作「ス」,半音用本音加圓圈,清聲於本音上加「一」等,頗似瑤琴的減字譜。姜白石道人歌曲以此記譜。

注釋[編輯]

  1. ^ 此處「尺」的國語/普通話讀音為「扯」(chě),粵音爲「車」(ch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