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宋度宗


宋度宗

宋度宗趙禥(1240年—1274年),原名趙孟啟,1251年賜名孜,1253年立為皇子,賜名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1265年—1274年),宋太祖十一世孫,宋理宗弟嗣榮王趙與芮之子﹐宋理宗的侄兒。理宗病死後繼位,在位10年,病死,終年35歲,葬於永紹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編輯摘要
中文名:趙禥別名:宋度宗
性別:出生年月:1240年
去世年月:1274年職業:政治軍事

目錄

隱藏 ]
1 人物簡介
2 悲慘命運
3 歷史評價
4 歷史紀事
5 傳說
6 兒女
7 參考資料

宋度宗- 人物簡介

宋度宗趙禥,太祖11世孫,榮王趙與丙子,被理宗收為養子,先後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公元1260年理宗在位時,被為太子。理宗於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10月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淳”。 
宋度宗宋度宗
度宗即位後,孱弱無能,其荒淫甚於理宗,整天宴坐后宮,與妃嬪們飲酒作樂。封賈似道為太師,倍加寵信,將朝政統統委託給他。賈似道見度宗比理宗還要昏庸,就更專橫跋扈,目無天子,稍不加意,就以辭官相要挾,度宗唯恐他不辭而別,總是卑躬屈膝地跪拜,流著眼淚挽留他。特授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許他三日一朝。後來放寬到十日一朝,而且每次退朝,度宗總要離座目送他走出大殿,才敢坐下。又為他在西湖葛嶺建築了絕精美的住宅。賈似道大肆淫亂,至使朝政昏暗。
忽必烈奪得蒙古汗位,穩定內部之後,即派兵侵犯南宋四川地區,並沿漢江南下。於度宗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包圍襄陽,次年又圍攻樊城。賈似道卻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以至襄樊被圍攻了三年,形勢十分危急。後來,度宗知道了,追問賈似道。賈似道仍然隱瞞真相,說:“北兵已經退去,這是誰造的謠?”度宗回答是一個宮女告訴他的,賈似道就將那宮女殺了。如此腐朽的統治,使宋朝處於滅亡的前夜。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同年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獻城投降。消息傳來,賈似道假裝率軍出征,膽小無能的度宗偏死死拖住賈似道,不讓他出征。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度宗因酒色過度,死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遺詔由太子趙顯繼位。

宋度宗- 悲慘命運

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個皇帝,度宗趙禥都是幸運和不幸的複合體。作為一個人,其母親地位低下,懷孕期間服用墮胎藥,使他成為一個有著先天缺陷的人,這是他的不幸;而這樣一個有著先天缺陷的人,卻僅憑著與理宗的血緣關係登上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這又是他的幸運。作為一個皇帝,他卻始終受制於權臣賈似道,被賈似道玩弄於股掌之間,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悲哀;而雖然他昏庸無能、荒淫無度,在他統治期間內宋朝的滅亡已近在眼前,卻最終得以壽終正寢,沒有成為亡國之君,這又是度宗作為一個皇帝的幸運。
宋度宗宋度宗

十年天子:先天不足的皇帝理宗曾經有兩個兒子,即永王趙緝和昭王趙繹,但都夭折了。此後,后宮再沒有為理宗生下皇子。吏部侍郎兼給事中洪諮夔曾建議理宗選宗室子弟養育宮中,擇其優者為皇子,但理宗此時剛過中年,仍然希望后宮能產下一子,所以沒有採納。淳佑六年(1246),理宗已經年過40,仍然沒有兒子,而立儲之事已經不能再無限期拖延下去,遂開始物色皇子人選。從感情和血緣關係來講,理宗理所當然地傾向於親弟弟趙與芮的兒子,即後來成為皇帝的度宗。度宗於嘉熙四年(1240)四月九日出生,小名德孫,母黃氏。黃氏名叫定喜,是趙與芮夫人李氏陪嫁而來的侍女,地位十分低下,後被趙與芮看中,二人有了夫妻之實。黃氏懷孕的時候,擔心由於自己的地位影響孩子的未來,曾服藥物墮胎,但沒有成功。度宗極有可能是在母腹中受藥物影響,發育遲緩,手腳發軟,很晚才能走路,7歲才會說話,智力也低於正常孩子。《宋史·度宗本紀》所謂度宗“資識內慧,七歲始言,言必合度,理宗奇之”,除了7歲才會說話為事實以外,其餘誇讚都應該是出於史家的溢美之辭,不足為信。當時曾流傳很多度宗出生時的神話,趙與芮的母親全氏說夜晚夢到神仙對她說:“帝命汝孫,然非汝家所有。”也就是說,上天雖然給你送來一個孫子,但卻不能繼承本家香火,言外之意自然是要成為別人的孩子。這顯然是騙人的把戲,趙與莒趙與芮兄弟均為全氏之子,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趙與芮的夫人錢氏曾夢到日光照亮黃氏居住的屋





(圖)宋度宗宋度宗
子。黃氏則說有彩衣神仙抱著一條小龍放到自己懷中,隨後懷孕,度宗出生的時候,屋內有紅色光芒發出。這些神話大概是度宗被選為皇子以後編造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向世人表明度宗繼承皇位乃天命所定,這是歷代以來君權神授觀念的必然結果。理宗既然有了立德孫為皇子的願望,便於淳佑六年十月將他接入宮內接受教育,賜名孟啟。寶佑元年(1253)正月,又立他為皇子,賜名禥,正式確立了皇儲身份。十月,又封趙禥為忠王。由於趙禥的先天缺陷,當朝大臣多反對將他立為皇儲。理宗為了說服大臣,甚至以完全虛幻的夢境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他說曾夢到神人相告“此(指度宗)十年太平天子也”。理宗此舉表明立儲之事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只好採取這種無奈而帶有欺騙性的手段。然而,理宗自己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說出的話竟然在若干年後成為現實,度宗後來果然作了10年天子,只是天下並不太平,而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理宗曾向宰相吳潛表示要立趙禥為太子,吳潛上奏曰:“臣沒有史彌遠那樣的才能,忠王恐怕也沒有陛下那樣的福份。”理宗當初是在史彌遠的扶持下篡奪了皇子趙竑的皇位,吳潛此話,一語雙關,不但反對立趙禥為太子,而且觸及到理宗與史彌遠陰謀篡位的痛處,這讓理宗十分尷尬,卻無言以對,畢竟吳潛說的是事實。然而,立太子乃國家大事,宰相在此問題上的態度具有重要影響,理宗不能置吳潛的意見於不顧,遂有罷免吳潛之意。理宗與吳潛之間的隔閡由來已久。當初宋蒙交戰之際,由於軍情緊急,吳潛行事往往先斬後奏,這種行為讓理宗深為不滿。開慶元年(1259),蒙軍渡過長江,圍攻鄂州,理宗詢問吳潛對敵之策,吳潛主張理宗遷都以避敵鋒芒,自己死守臨安。理宗竟哭著質問吳潛:“你想作張邦昌嗎?”言外之意,就是指責吳潛要另立朝廷,圖謀篡位。蒙古軍撤走以後,理宗對群臣說:“吳潛幾誤朕。”顯然是將君臣之間的不和公諸於眾。二人之間在立儲問題上的分歧,被右丞相賈似道利用。賈似道與吳潛早有矛盾。鄂州之戰前,吳潛聽從監察御史饒應子的建議,讓賈似道移屯黃州。黃州乃是軍事要衝,賈似道以為吳潛此舉是要將他置於死地,因此懷恨在心。此時賈似道趁機上書,力主立忠王為太子,以迎合理宗之意,又命侍御史沈炎羅織吳潛指揮作戰不力、在立儲問題上“奸謀不測”等罪名。理宗便罷免了吳潛,掃清了立儲問題上的一大障礙。景定元年(1260)六月,理宗下詔立忠王趙禥為太子。









宋度宗宋度宗
在此過程中,似乎還夾雜著複雜的宮廷政治鬥爭。宋人周密《癸辛雜識》記載,當時社會上流傳著“魏紫姚黃”的傳說。理宗有一個外甥名叫關孫,是理宗的親姐姐四郡主與魏峻的孩子。關孫深得理宗母親全氏的喜愛,全氏經常向理宗提起關孫,並為關孫求官職。理宗因為母親的緣故,就想召關孫到宮中看一下,然後授與官職。按照規定,凡是異姓進入皇宮必須佩帶腰牌,趙姓宗室子弟則不用。這次召見乃是一時權宜,便令關孫假名(趙)孟關,冒充宗室進入皇宮。趙禥不知從何處得來關孫進宮的消息,也與之同時進宮。史書對當時情況描繪得非常隱諱,並沒有提到理宗見到二人前後的情況,但可以推測,理宗當時可能非常喜歡關孫。趙禥對此非常憂慮,不明白理宗為何要召見關孫,並賜他宗子的名字。他感受到了來自關孫的巨大壓力,以為理宗要用關孫來取代自己,在事後就散佈了“魏太子”的傳言,說理宗有意立關孫為太子。趙禥此舉非常狠毒,散佈這種傳言實際上是要將關孫置於死地。宰相王伯大和吳潛專門就此事上疏理宗求證,理宗表示並無此事,然而此後“四方遂有魏紫姚黃之傳”。魏紫、姚黃都是牡丹花的品種,魏紫相傳是宋初宰相魏仁浦家所種植,用魏紫來比喻關孫,表示其母為郡主,身份高貴;姚黃相傳出自尋常百姓家,用它來比喻趙禥,暗示其母為侍女,身份卑微。雖然據理宗說並無調換之意,但後來關孫卻非常“巧合”地淹死在趙與芮府邸瑤圃池中,遂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遐想空間,極有可能是趙禥父子謀害了理宗姐姐的孩子,以解除對趙禥皇位的威脅。事實究竟如何,恐怕只能是難以破解的謎了。理宗對趙禥的教育非常嚴格。趙禥7歲時,理宗就讓他入宮內小學讀書,立為皇子後,又為他專門建造“資善堂”,作為學習的場所,並親自為他作了一篇《資善堂記》。理宗還遍選名家作趙禥的老師,如湯漢楊棟葉夢鼎等人,都是名聞一時的大儒。理宗對趙禥每天的日程作了嚴 ​​格的規定,雞初鳴入宮向理宗問安,再鳴回宮,三鳴就要到會議所參加處理政事,以鍛煉其理政能力。從會議所出來以後,去講堂聽各位老師講說經史,終日手不釋卷。傍晚的時候,再到理宗面前問安,理宗藉機考問他當天所學的內容,回答得正確,賜座賜茶;回答得不對,理宗則為他反复剖析;講完以後,如果趙禥還不明白,就會受到理宗的斥責,令其明日再學。由於趙禥先天存在缺陷,因此學業並沒有太大長進,經常惹得理宗大怒。然而趙禥畢竟是與理宗血緣關係最近的侄子,即便不成器,理宗也只能盡力而已。理宗知道趙禥資質太差,很難有所作為,就為他娶了一位聰明機智、頗識大體的妻子。趙禥的妻子名叫全玖,出身名門世家,是理宗母親全太后的侄孫女,與度宗是表兄妹關係。全玖眉目清秀,儀態端莊。其父是一位地方官,全玖自幼隨父親遊歷各地,因此言語伶俐,對時局有較為清醒的認識。全玖初入宮時,理宗撫慰她說:“令尊寶佑間盡忠而死,每每念及,深感哀痛。”全玖聽後,並沒有哭訴父親的去世,反而對理宗說:“妾父誠然值得追念,可淮、湖地區的百姓更值得掛念。”理宗感於全玖才智出眾,景定二年十二月,將她冊封為皇太子妃,讓她輔助趙禥,倒也不失為一種補救措施。景定五年十月二十六日,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度宗,尊理宗皇后謝氏為太后。群臣對趙禥的能力心中有數,故此時趙禥雖已25歲,但仍有人上表請求謝太后垂簾聽政,終因不合祖宗法度而作罷。





宋度宗- 歷史評價

度宗即位之初,出台了一些措施,以示將力求有所作為。他任命馬廷鸞、留夢炎為侍讀,李伯玉、陳宗禮、範東叟兼侍講,何基、徐幾兼崇政殿說書,以求能隨時聽這些大臣講求治國之道。又下詔要求各級臣僚直言奏事,特別要求先朝舊臣趙葵、謝方叔、程元鳳、馬光祖、李曾伯等指出朝政中的弊端,以便加以改進。
宋度宗宋度宗


然而,度宗這些舉措無非是裝模作樣而已,很快他就沉迷於聲色犬馬,少有時間和精力打理朝政。史書中說,度宗作太子的時候,就以好色聞名,當上皇帝以後,更加放縱。這一點,度宗算是繼承了理宗的衣缽。宋制規定:皇帝臨幸過的嬪妃,次日早晨要到門謝恩,由主管官員記錄在案。度宗即位之初,一次到門謝恩的嬪妃竟達30餘人!度宗日夜沉溺於酒色之中,連公文也懶於批复,張像(南宋初理學傳承中的重要人物,主張抗金。)交給最寵愛的妃子會稽郡夫人王秋兒等人處理。侍御史程無岳曾規勸過度宗:“帝王長壽的方法在於修德,清心、寡欲、崇儉都是長壽的根本。”看來后宮之事已為外朝官員所知,只是這些人不敢直接指責皇帝的“家事”,而是以相當委婉的方式加以規勸。度宗當面表示“嘉納”,但實際上仍舊我行我素,根本不予理會。理宗在世時,就以崇尚理學著稱,他為趙禥選的老師,也多是一些理學名家,受此影響,度宗對理學也十分偏愛。早在作太子時,他就在一次前往太學拜謁孔子時,提出增加張栻、呂祖謙為從祀,深得理宗讚賞。即位以後,他提拔了一些理學之名士如江万裡何基等人,錄用前代理學大家張九成、朱熹陸九淵等人的後代為官,理學門徒也佔據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很多職位。令人不解的是,雖然度宗推崇理學,但理學家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的信條卻幾乎對他完全不起作用,他仍然每日沈迷於美色之中,醉生夢死。宋朝滅亡的原因完全是宋度宗的昏庸無能所致。若度宗不早死,宋度宗才是南宋真正的亡國之君。正因為宋度宗的亡國政策,度宗死了五年後南宋幼皇帝趙昺(時年八歲)被元軍逼得跳海而死,宋朝很快覆滅了。



宋度宗- 歷史紀事

(圖)宋度宗宋度宗
宋度宗趙禥咸淳元年
宋加賈似道太師,封魏國公。蒙古定制,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蒙古並省戶不滿千之州縣,凡二百二十餘所。是年宋蒙兩軍在廬州漳川等交戰,宋軍均敗。
雜譚逸事:蒙古省并州縣
隨著蒙古統治區域的擴大及行政區劃的調整,其府州縣數量急劇增加;但長期戰亂、人戶南逃及大量驅奴附籍於主人,又使州縣所轄戶口數大量削減。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蒙古曾多次撿括戶口,省并州縣。至元二年(1265)閏五月,忽必烈詔令省并州縣。保留戶口繁庶且當要衝的自古名郡,盡量省併戶口不滿千數的州縣,若是投下,則併入所隸州城;令州府官兼領附郭縣。至十二月,共省并州縣二百二十餘所。
阿術略淮西
忽必烈即位後,蒙古已逐漸鞏固了在河南山東的統治,並以之為據點,不斷出兵攻掠兩淮。至元二年(1265)、宋咸淳元年八月,駐兵河南的蒙古元帥阿術率大軍攻廬州(今安徽合肥)、安慶諸路,宋將範勝、張林、高興、高迪等戰死。次年秋,阿術又略地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
許衡上《時務五條》
忽必烈即位前,許衡在北方講授程朱理學,聲名大著。忽必烈稱帝后,以朝中文臣稱譽其才學,多次下詔召許衡入朝。至元二年(1265),許衡奉命入中書省議事。三年九月,忽必烈召許衡至上都訪問政事,許衡於是陳時務五條:其一,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其二,中書之務,大要在用人、立法,其三,為君之道,在於修德、用賢、愛民;其四,聖君之責,在於優重農民,勿擾勿害。自都邑而至州縣,皆設學校,其五,民志定則天下安定。忽必烈深表嘉許。四年,許衡告病還鄉,不久復召入朝,參予議定朝儀及內外官制。七年(1270)授中書左丞。後因彈劾阿合馬專權貪刻,不為忽必烈接受,請求解職。八年,改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從政失意的許衡從此致力於教學,被元代人推崇為朱熹道統的繼承者
蒙古設立大宗正府
蒙古國時期,蒙古以札魯忽赤(斷事官)總司法行政事務。忽必烈即位後,處理國家政務的權力移交給新立的中書省,札魯忽赤遂成為專門的司法長官,至元二年(1265),蒙古設大宗正府為其官署。其他朝代宗正機構以專管皇族事務為基本職能,而蒙古大宗正府主要處理諸王、附馬投下的蒙古人、色目人及漢人刑名詞訟。九年,曾規定只處理蒙古人公事,以後又時而兼理漢人刑名。大宗正府置札魯忽赤十員(後增至四十二員),由宗王或怯薛擔任,其長一人。但大宗正府並非蒙古唯一的司法系統。各投下還設有自己的斷事官,軍人、官府匠人、佛教徒、道士等涉訟也各自由樞密院金玉府總制院(宣政院)、道教所各系統自行處理。終元之世,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司法系統。
八剌奪取察合台國汗位阿里不哥歸附忽必烈後,窩闊台後王海都的勢力卻在漠北發展壯大。至元二年(1265),投靠過阿里不哥而最終歸附忽必烈的察合台孫阿魯忽去世,兀魯忽妃未經忽必烈汗同意,擅立合剌旭烈兀之子木八剌沙為察合台國之汗,引起忽必烈不滿。忽必烈派出自己身邊的察合台曾孫八剌回察合台汗國奪取權力,並牽制海都。八剌回去後,用武力廢木八剌沙,自立為汗。為了爭奪忽炭(又作斡端,今新疆和田),八剌與蒙古朝廷開戰。繼與海都爭奪中亞城廓地區,兵敗官和。六年(1269),八剌海都與欽察汗忙哥帖木兒等在塔剌思河畔舉行忽裡勒台大會,實現了聯合。九年(1272),八剌去世,海都援立八剌子篤哇為察合台汗。篤哇追隨海都,繼續與忽必烈為敵。

宋度宗- 傳說

宋度宗宋度宗
古代帝王有"夜夜不空過"的說法,就是每夜要召幸一名宮妃。南宋度宗趙禥剛當皇帝時有個桃色新聞,他迫不及待,一夜竟然與30多個年輕美貌的宮妃性交。
這是清乾隆年間畢沅編著的《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上所記載的事情:"帝自為太子,以好內聞;既立,耽於酒色。故事,嬪妾進禦,晨詣閤門謝恩,主者書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馀人。"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趙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當了皇帝后還是這樣。根據宮中舊例,如果宮妃在夜裡奉召陪皇帝睡覺,次日早晨要到閤門感謝皇帝的寵幸之恩,主管的太監會詳細記錄下受幸日期。趙禥剛當了皇帝時,有一天到閤門前謝恩的宮妃有30餘名。
史學界就此段文字知道,趙禥性能力超強,一夜召幸30餘女。
趙禥(公元1240-1274年)為偏居臨安(今浙江省會杭州市)的南宋皇帝,荒淫無度,35歲便死了,史稱度宗。前帝宋理宗趙昀沒有兒子,立趙禥為皇太子。公元1264年宋趙昀死後,趙禥順理成章當了皇帝,那年他25歲,正是人一生中性慾最​​為強烈的年齡。
既然皇帝有與任何女人發生性關係的特權,后宮佳麗那麼多,剛獲得這種權力的趙禥自然大喜過望,不會放過每一個春宵良辰。所以,趙禥一夜召幸30多個宮妃還是相當可信的。
但這也有讓人懷疑的地方,以一夜12小時、30個宮妃來算,趙禥與宮妃性交一次的平均時間是24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趙禥能是自然生理狀態下完成性交過程的嗎?
史學界認為,趙禥如果不借助於藥物,在床上不可能那​​麼樣強悍。

宋度宗- 兒女

宋度宗永紹陵
楊妃所生的長子趙昰,全皇后的幼子趙顯(宋恭帝)和趙昺(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也是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別的子女無從考證。趙昺8歲死的。趙顯(宋恭帝)5歲俘獲。
 
 
 
 
 

宋度宗- 參考資料

[1] http://www.kfsy.cn/n82c13.shtml
[2] http://www.yueyao.cn/gongjushu_show.asp?c_id=0708131035343695&name=%C4%EA&id=19294

好色帝王:一夜召幸30妃



好色帝王:一夜召幸30妃


【内容】

最好色帝王:一夜召幸30妃

  历史上说一代帝王坐拥后宫佳丽三千,这三千佳丽其实不过是个虚数,只是为了表明帝王的嫔妃之多而已;但是,其中的一位皇帝一夜召幸三十个嫔妃,这可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夜召幸三十妃,这个纪录可令历史上所有的荒淫帝王为之汗颜!这个创纪录的皇帝是谁呢?他究竟有多么强的性欲,又是怎样连续召幸这些嫔妃而创下惊艳历史的纪录的呢?

  翻开尘封历史的资料,不难看出这个创纪录的皇帝就是南宋度宗赵禥。  

  赵禥,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孜,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登基后成为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十年。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宋理宗赵昀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也就是宋理宗的侄儿。赵禥幼时读书用功,聪慧敏捷,时常一语破的,令宋理宗十分喜爱。宋理宗没有儿子,便立赵禥为皇太子。赵禥二十五岁即位,三十五岁就因酒色过度而身亡了。赵禥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虽然幼时聪敏,但长大后却十分昏庸无能,荒淫无度。他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元朝军队正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当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赵禥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走向灭亡。  

  当时北方元军多次出兵饮马长江,进攻南宋。南宋朝廷虽然腐朽不堪,但是广大军民的奋勇抵抗,使得元军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付出沉重代价。赵禥即位后,元军猛攻襄樊。这一次是决定南宋朝廷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但是贾似道却密而不报,并谎报军情,说大败元军,战果辉煌。而赵禥竟然对此言深信不疑。最后,元军于咸淳十年,即公元1274年初攻破了围困五年之久的襄樊城,南宋王朝的丧钟终于被敲响。赵禥闻讯后顿时昏倒在地。  

  赵禥在位十年,南宋王朝一直处于元军大兵压境的岌岌可危之中,但赵禥不思组织广大军民抵抗元军,却每日白天借美酒浇愁,晚上幸美人散心。他与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一样不仅期盼自己长生不老,而且希望自己永远拥有强烈的性欲,以驾驭后宫嫔妃,以追求声色犬马。他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后宫美色。  

  据清乾隆年间毕沅编著的《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上关于赵禥的记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閤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意思就是说,赵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之后还是如此。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觉,次日早晨要到閤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刚当了皇帝时,有一天到閤门前谢恩的宫妃有三十余名。史学界就此段文字获知,赵禥性能力超强,一夜竟然召幸了三十余名嫔妃。  

  赵禥即位做皇帝时,那年他二十五岁,正是他一生中性欲最为强烈的年龄。既然皇帝有与任何女人发生性关系的特权,后宫遍是佳丽美色,刚获得这种权力的赵禥自然大喜过望,不会放过每一个春宵良辰。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所以,赵禥一夜召幸三十多个嫔妃还是相当可信的。但这也有让人怀疑的地方,以一夜十二小时、三十个嫔妃计算,赵禥与嫔妃上床一次的平均时间是二十四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赵禥不可能在自然生理状态下完成这轮番的召幸过程。因此史学界认为,赵禥如果不借助于药物,在床上不可能如此强悍。  

  那么赵禥借助了什么样的药物?不容置言,无疑是壮阳药也!尽管关于赵禥的史料中没有记在这方面的内容,但史学界的猜想不会是空穴来风。  

  据有关媒体上资料表明,壮阳药也叫媚药、春药、房中药。但媚药、春药、房中药的使用范围宽泛,并不仅限于男人,女人也可服用。此类药在古代帝王宫中极为流行,今日遍布街头的成人用品商店,应当是古人的遗风和继续。春药有不同的名称,“三益丹”、“益肾丹”、“保肾丹”、“快女丹”、“受宠丹”、“保命丹”、“童女丹”、“益女丹”、“得春丹”、“遇仙丹”、“合欢散”、“寒食散”、“春散”、“相投散”、“一笑散”、“相思方”都是这种药物的不同说法,还有的名字更形象,“美女提倒金方”、“灵龟展势方”、“美女颤声娇”、“贵妃夜夜娇”、“旱苗喜雨膏”、“金枪不倒丸”……虽然叫法不一样,但药理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人性兴奋的药物。

按中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上的说法,“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而皇帝多不守古制,随意扩充后宫。《新唐书》上说,“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开元、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后宫的美女多达四万名,比秦始

帝王短命之谜:六位最出名的嗜春药皇帝


一夜召幸30女:中國歷史上六位最強悍嗜春藥皇帝


2011-5-31 23:51:33 東方文正發帖於:​​中國歷史共26 條評論瀏覽67877 IP
     
中國古代帝王個個喜歡服食春藥,400多位皇帝平均年齡不到40歲,大多在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就死掉了,死因多多。但不少與過量服食性藥有直接的關係,有的依賴嗜食成癮,一天不吃飯可以,一天不服性藥卻睡不著覺。史學界就此段文字知道,趙禥性能力超強,一夜召幸30餘女。


古代帝王們除了長生不老,希望永遠當皇帝的心願外,享樂意識也頗強烈,對女色的追求尤其如此。在服食所謂“不老藥”仙丹的同時,還遍尋“壯陽藥”,欲幸遍后宮美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可以說,中國古代帝王個個喜歡服食春藥,400多位皇帝平均年齡不到40歲,大多在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就死掉了,死因多多。

但不少與過量服食性藥有直接的關係,有的依賴嗜食成癮,一天不吃飯可以,一天不服性藥卻睡不著覺。

  宋度宗一夜召幸30女

古代帝王有“夜夜不空過”的說法,就是每夜要召幸一名宮妃。南宋度宗趙禥剛當皇帝時有個桃色新聞,他迫不及待,一夜竟然與30多個年輕美貌的宮妃性*交。

這是清乾隆年間畢沅編著的《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八十)上所記載的事情:“帝自為太子,以好內聞;既立,耽於酒色。故事,嬪妾進禦,晨詣合門謝恩,主者書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馀人。”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趙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當了皇帝后還是這樣。根據宮中舊例,如果宮妃在夜裡奉召陪皇帝睡覺,次日早晨要到合門感謝皇帝的寵幸之恩,主管的太監會詳細記錄下受幸日期。趙禥剛當了皇帝時,有一天到合門前謝恩的宮妃有30餘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史學界就此段文字知道,趙禥性能力超強,一夜召幸30餘女。

趙禥(公元1240-1274年)為偏居臨安(今浙江省會杭州市)的南宋皇帝,荒淫無度,35歲便死了,史稱度宗。前帝宋理宗趙昀沒有兒子,立趙禥為皇太子。公元1264年宋趙昀死後,趙禥順理成章當了皇帝,那年他25歲,正是人一生中性慾最​​為強烈的年齡。

既然皇帝有與任何女人發生性關係的特權,后宮佳麗那麼多,剛獲得這種權力的趙禥自然大喜過望,不會放過每一個春宵良辰。所以,趙禥一夜召幸30多個宮妃還是相當可信的。

但這也有讓人懷疑的地方,以一夜12小時、30個宮妃來算,趙禥與宮妃性*交一次的平均時間是24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趙禥能是自然生理狀態下完成性*交過程的嗎?

史學界認為,趙禥如果不借助於藥物,在床上不可能那​​麼樣強悍。

  皇帝靠“壯陽藥”幸遍后宮!




帝王短命之谜:六位最出名的嗜春药皇帝


 古代皇帝服用“壮阳药”秘闻
图片 1图片 1

  古代帝王们除了长生不老,希望永远当皇帝的心愿外,享乐意识也颇强烈,对女色的追求尤其如此。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后宫美色。 

  可以说,中国古代帝王个个喜欢服食春药,400多位皇帝平均年龄不到40岁,大多在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就死掉了,死因多多。 

  但不少与过量服食性药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依赖嗜食成瘾,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不服性药却睡不着觉。
 

宋度宗一夜召幸30女

  古代帝王有“夜夜不空过”的说法,就是每夜要召幸一名宫妃。南宋度宗赵禥刚当皇帝时有个桃色新闻,他迫不及待,一夜竟然与30多个年轻美貌的宫妃性交。

  这是清乾隆年间毕沅编著的《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上所记载的事情:“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閤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赵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后还是这样。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睡觉,次日早晨要到閤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刚当了皇帝时,有一天到閤门前谢恩的宫妃有30余名。

  史学界就此段文字知道,赵禥性能力超强,一夜召幸30余女。

  赵禥(公元1240-1274年)为偏居临安(今浙江省会杭州市)的南宋皇帝,荒淫无度,35岁便死了,史称度宗。前帝宋理宗赵昀没有儿子,立赵禥为皇太子。公元1264年宋赵昀死后,赵禥顺理成章当了皇帝,那年他25岁,正是人一生中性欲最为强烈的年龄。

  既然皇帝有与任何女人发生性关系的特权,后宫佳丽那么多,刚获得这种权力的赵禥自然大喜过望,不会放过每一个春宵良辰。所以,赵禥一夜召幸30多个宫妃还是相当可信的。

  但这也有让人怀疑的地方,以一夜12小时、30个宫妃来算,赵禥与宫妃性交一次的平均时间是24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赵禥能是自然生理状态下完成性交过程的吗?

  史学界认为,赵禥如果不借助于药物,在床上不可能那么样强悍。

  皇帝靠“壮阳药”幸遍后宫

  赵禥借助了什么药物?壮阳药也。 

  壮阳药也叫媚药、春药、房中药。但媚药、春药、房中药的使用范围宽泛,并不仅限于男人,女人也可服用。此类药在古代帝王宫中极为流行,今日遍布街头的成人用品商店,应当是古人的遗风和继续。

  春药有不同的名称,“三益丹”、“益肾丹”、“保肾丹”、“快女丹”、“受宠丹”、“保命丹”、“童女丹”、“益女丹”、“得春丹”、“遇仙丹”、“合欢散”、“寒食散”、“春散”、“相投散”、“一笑散”、“相思方”都是这种药物的不同说法。

  还有的名字更形象,“美女提倒金方”、“灵龟展势方”、“美女颤声娇”、“贵妃夜夜娇”、“旱苗喜雨膏”、“金枪不倒丸”······ 虽然叫法不一样,但药理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人性兴奋的药物。
 

清皇帝饮鹿血壮阳强身

  《礼记》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而皇帝多不守古制,随意扩充后宫。

  《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开元、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后宫的美女多达4万名,比秦始皇的1万多人要多多了,大概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后宫之最。

  由于皇帝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对象实在太多了,壮阳药在宫中广为流行是可以想像出来的,有方士甚至将之制成点心、水果,供帝王食用。

  孙静庵所著的《栖霞阁野乘》有一则“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可证明壮阳药在宫中的流行程度——

  “ 丁文诚官翰林,一日,召见见于圆明园。公至时过早,内侍引至一小屋中,令其坐,俟叫起。文诚坐久,偶起立,忽见小几上有蒲桃一碟,计十余颗,紫翠如新摘。时方五月,不得有此,异之。戏取食其一,味亦绝鲜美。俄顷,觉腹热如火,下体忽暴长至尺许。时正着纱衣,挺然翘举,不复可掩,大惧欲死。急俯身以手按腹,倒地呼痛。内侍闻之,至询所苦,诡对以暴犯急痧,腹痛不可忍。内侍以痧药与之,须臾,痛益厉。内侍无如何,乃饬入从园旁小门扶之出,而以急病入奏。公出时,犹不敢直立也。”

  这个故事发生于咸丰年间,当时的皇帝是清文宗奕詝,即大家常说的咸丰皇帝,后来的西太后慈禧即是受他宠幸的后宫名女人之一。孙静庵所记颇有几分意思,将壮阳药制成葡萄(蒲桃)状,专供皇帝食用,看来也是方家一绝了。

  据说,丁文诚意外得知奕詝在暗暗服食壮阳药后,再次进圆明园见到奕詝时便就势劝谏,实际是拍马屁,进献壮阳秘方,“皇上调养圣体,最好每天饮鹿血一杯;燥热之药切不可用。”奕詝问他饮鹿血有何功效?丁文诚告诉奕詝鹿血是壮阳活血之妙品。

  奕詝当即记心里了,吩咐内务府买梅花鹿一百多头,放养在园中,这也是圆明园中出现梅花鹿的原因。据说此后奕詝天天取鹿血喝,果然见效,可夜夜与宫妃欢娱。

  中国古代帝王可以说人人喜欢服食春药依懒春药,像奕詝这样因服用春药出名的皇帝还有不少。   
 

最出名的六位嗜春药皇帝

  下面的六位皇帝应该最为出名——
  汉成帝刘骜。刘骜后宫中有两位在中国古代以性感出了大名的大美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俩。自从得了赵氏姐妹,刘骜整日抱着这对姐妹花淫乐,乐此不疲,甚至以弄死自己刚几岁的亲生儿子以迎合赵氏姐妹不能生育而妒嫉他人的心理。

  由于纵欲过度,弄得腰都直不起来,刘骜的性能力大不如前,没有了“性趣”。后汉人所著的《飞燕外传》披露,身为皇后的赵飞燕,家藏专门记载房中术的“彭祖分脉”一书,从书中她找到了配制春药的秘技。她研制出的壮阳药名叫慎卹(xù)膏(有学者疑为“寒食散”),可一度数幸而不倒,这使几近丧失性功能的刘骜雄风再起,对赵氏姐妹也更加宠爱了。

  南朝齐明帝萧鸾。萧鸾为南京六朝时期皇帝,萧鸾长期服用春药外人起初并不知晓,他临死派御医寻找白鱼入药才暴露了秘密。

  《资治通鉴·齐纪七》(卷141)记载,“上性猜多虑,简于出入,竟不郊天。又深信巫觋,每出先占利害。东出云西,南出云北。初有疾,甚秘之,听览不辍。久之,敕台省文簿中求白鱼以为药,外始知之。”“上”即刘鸾,白鱼即蠹鱼,又叫壁鱼,实为木中虫,体银灰色。其晒干后气味咸、温、无毒。以白鱼入药方名为“白鱼散”,主治小便不通。有衣鱼、浓石乱发,等分为散。

  方上要求每服半匙,水送下,一天服三次。刘鸾因服食壮阳中毒导致无法尿尿,是为暗疾,这才找白鱼入药,搞通“下水”管道。

  唐高宗李治。李治的皇后即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女皇帝的武则天,《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卷203)记载,“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鸣鹤请刺头出血,可愈。”

  这里的“头重”、“不能视”,即头昏眼花,性医学专家认为,此为典型的纵欲过度症状,其疾与长期服用壮阳药有直接关系。虽然这种史学观点有争议,但还是有相当可信成份的。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在当了皇帝后,对春药的瘾也颇大。不然,她那么大年纪了,都做祖母了,哪有那么浓的“性”趣,据传其面首薛怀义张易之对引春药诱之。

  唐宣宗李忱。李忱的死因有多种说法,除了死于服食增寿丹药中毒的说法外,还有观点,是死于壮阳药中毒。《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记载,“上饵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药,疽发于背。”

  根据其病征,有学者认为其背上生了恶疮,应该是壮阳药补过头的恶果。李忱死时已50岁,这个年龄只有服食壮阳药,才能享受得了后宫中如云美女。当然,也可能是壮阳药与增寿丹药的毒力并发所致,不老药与壮阳药一起服食,并不矛盾,也是当年皇家保健惯例。

  明武宗朱厚照。朱厚他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玩弄女色最有花样的皇帝之一,其玩法与隋炀帝杨广齐名,在后宫专门建设了具有独具娱乐功能的“豹房”。一方面在里面养了不少生性威猛的虎豹,另一方面又选调天下绝色女子充进来。

  宫中女人玩够了,与宦官太监搞同性恋游戏,这还不过瘾,又去妓院嫖;再不够尽兴,则去偷民妇臣妻,连寡妇都不放过。而朱厚照这么能干并非他性能力厉害,全依仗的是壮阳药。

  据说,朱厚照外巡时有两样东西不能少,一是大批的后宫嫔妃,二是壮阳药。女人不离轿,性药不离身,走哪带哪。

  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兄弟,按理说皇位与他无份,但别看朱厚照与那么多女人性交过,却没有生出儿子,其死后便选定了朱厚熜接位。

  中国帝王既想长生不老,又想尽情娱乐,尝遍天下美色,这在朱厚熜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其壮阳药是在自己的后宫中由专人配制,重要配方之一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女孩初潮时的经血。由血焙制的“红铅”,除有长生不老之功效,还可用于壮阳药。

  此秘方是当时南阳一名叫梁高辅的80多岁老方士所献,梁高辅胡须都花白了,却精力旺盛过人,经道士陶仲文引荐进宫专门给朱厚熜炼性药,制成丸粒供朱厚熜服用。

  据传此性药服食后,一夜可与10名宫妃性交,而不费劲,且越战越威猛。被其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数千宫女大多不过十来岁,个个如花似玉,采过经血后朱厚熜自然不会放过身边美色。

  时已50多岁的朱厚熜服食她们经血做的壮阳药后,淫兴大发,又在这些宫女身上来检验药效。有一次,服食了壮阳药后药性大作,浑身燥热难忍,朱厚熜立即拉过在醮坛边为他讼经的一位13岁尚姓女孩“练习”,这女孩生理尚没有发育成熟,搞得她跪在床上鬼叫求饶方止。朱厚熜觉得仍不尽兴,又请身体丰满发育成熟的庄妃前来“下火”。

  万恶淫为首,纵欲多灾难。上面提到的汉成帝刘骜、南朝齐明帝萧鸾、唐高宗李治、宋度宗赵禥,明世宗朱厚熜,或直接死于壮阳药中毒,或因服食壮阳药起病折寿。

参考资料:帝王短命之谜:六位最出名的嗜春药皇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5e612401017qt0.html?tj=1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悲憤詩 蔡文姬


悲憤詩
拼音:bēifèn shī



   悲憤詩是的作品,《後漢書》載其《悲憤詩》二章,一爲五言體,一爲楚辭體。《悲憤詩》共百另八句,詩人用真切的筆法曆述漢末戰亂之苦,戰爭的罪惡,社會的混亂,百姓的顛沛流離,以及封建禮教的罪惡:漢季失權時,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弑,先害諸賢良。
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年代】:魏晉
【作者】:蔡琰
【 題 】:悲憤詩
編輯本段悲憤詩一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弑,先害諸賢良。

悲憤詩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
  海内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撑拒。
  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爲爛腐。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輒言弊降虜。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輒複非鄉里。
  邂逅徼時願,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别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
  號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别。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悲憤詩
  馬爲立踟躕,車爲不轉轍。
  觀者皆噓唏,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里,何時複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爲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複無中外。
  城廓爲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誰,縱横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爲複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作者簡介 


  蔡琰(177-?)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建安時期的女詩人。她是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通音律。初嫁衛氏,夫亡無子,歸寧於家。兵亂中被虜,被胡兵輾轉擄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後曹操遣使將她贖還,重嫁同郡董祀。今傳《悲憤詩》二篇,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或被認爲偽作)。
注釋


  天常:天之常道。"亂天常",猶言悖天理。
  篡弑:言殺君奪位。董卓於公元189年以並州牧應袁紹召入都,廢漢少帝(劉辯)爲弘農王,次年殺弘農王。
  諸賢良:指被董卓殺害的丁原、周珌、任瓊等。
  舊邦:指長安。公元190年董卓焚燒洛陽,強迫君臣百姓西遷長安。
  興義師:指起兵討董卓。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州郡皆起兵討董,以袁紹爲盟主。
  祥:善。"不祥",指董卓。
  卓眾:指董卓部下李榷、郭汜等所帶的軍隊。初平三年(192年)李、郭等出兵關東,大掠陳留、穎川諸縣。蔡琰於此時被擄。
  胡羌:指董卓軍中的羌胡。董卓所部本多羌、氐族人(見《後漢書?董卓傳》)。李榷軍中雜有羌胡(見《後漢紀?獻帝紀》記載)。
  截:斬斷。
  孑:獨。這句是說殺得不剩一個。
  相撑拒:互相支拄。這句是說屍體眾多堆積雜亂。
  西入關:指入函穀關。卓眾本從關内東下,大掠後還入關。
  迥:遙遠。
  邈冥冥:渺遠迷茫貌。
  弊:即"斃",詈罵之詞。"弊降虜",猶言"死囚"。
  亭:古通"停"。"停刃"猶言加刃。
  我曹:猶我輩,兵士自稱。以上四句是說兵土對於被虜者不滿意就說:"殺了你這死囚,讓你吃刀子,我們不養活你了。"
  毒:恨。
  參:兼。這句是說毒恨和痛苦交並。
  彼蒼者:指天。這句是呼天而問,問這些被難者犯了什麼罪。
  邊荒:邊遠之地,指南匈奴,其地在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附近)。蔡琰如何入南匈奴人之手,本詩略而不叙,史傳也不曾明載。《後漢書》本傳隻言其時在興平二年(195年)。是年十一月李榷、郭汜等軍爲南匈奴左賢王所破,疑蔡琰就在這次戰爭中由李、郭軍轉入南匈奴軍。
  少義理:言其地風俗野蠻。這句隱括自己被蹂躪被侮辱的種種遭遇。
  邂逅:不期而遇。
  徼:僥幸。這句是說平時所覬望的事情意外地實現了。
  骨肉:喻至親。作者苦念故鄉,見使者來迎,如見親人,所以稱之爲骨肉。或謂曹操遣使贖蔡琰或許假托其親屬的名義,所以詩中說"骨肉來迎"。
  天屬:天然的親屬,如父母、於女、兄弟、姐妹。
  綴:聯繫。
  五内:五髒。
  恍惚:精神迷糊。
  生狂癡:發狂。
  遄征:疾行。
  日遐邁:一天一天地走遠了。
  中外:猶中表,"中"指舅父的子女,爲内兄弟,"外"指姑母的子女,爲外兄弟。以上二句是說到家後才知道家屬已死盡,又無中表近親。
  煢煢:孤獨貌。
  景:同"影"。
  怛咤:驚痛而發聲。
  相寬大:勸她寬心。
  息:呼息。這句是說又勉強活下去。
  何聊賴:言無聊賴,就是無依靠,無樂趣。
  新人:指作者重嫁的丈夫董祀。
  勖:勉勵。
  捐廢:棄置不顧。以上二句是說自己經過一番流離,成爲被人輕視的女人,常常怕被新人抛棄。
賞析


  作者蔡琰,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中,爲董卓軍中的胡兵所虜,身陷匈奴十二年,生了兩子。蔡琰之父蔡邕,素善曹操。操因邕無嗣,遣使以金璧贖回蔡琰,重嫁於董祀。後蔡琰作詩二章,追思亂離,抒發悲憤。本詩爲二章中的首章。

  全詩通過叙述自己被虜、贖歸的經歷,表現了自己和廣大人民的苦難,控訴了軍閥戰爭的殘酷。

   本詩主要藝術特點:

     一、按時間顺序,將個人經歷與大眾若難結合起來寫。爲了表現作者被虜,贖歸的經歷,詩中按時間前後的顺序安排情節。開頭先交代軍閥戰爭的來曆,接着寫自己被虜、陷胡、贖歸和歸家後的情景。在描寫這些經歷中,作者既寫自己的經歷,也寫廣大人民的苦難,把個人的苦難,置於廣大人民的苦難之中。如寫受到董軍掠虜和虐待的痛苦,寫自己被贖歸而同時陷胡者不得歸的悲哀,作者都是把個人苦難,悲傷與廣大人民的苦難、悲傷聯繫在一起,從而使這篇詩歌更展現了當時戰爭造成人民亂離死亡的廣大的圖景,也增強了本詩的歷史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二、善寫典型細節。在表現亂離的苦難中,作者善於通過典型細節,來控訴戰爭的暴行和人民的痛苦。作者以"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撑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等細節,表現了董軍的殘暴與強盜土匪無異,也見出人民被殘殺之慘。在描寫董軍虐待俘虜時,作者寫掠奪者的語言:"輒言 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活活地畫出了屠夫的嘴臉,人民完全處在隨時被屠殺的慘境。在寫贖歸時,作者以兒子的問語表現了母子難分難離的悲痛,真實如見,令人淚下。作者從她經歷的眾多細節中,選出這些最能表現戰爭殘酷性和人民亂離痛苦的細節,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情景,使此詩具有強烈的感情力量。
編輯本段悲憤詩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門戶單。
  身執略兮入西關。曆險阻兮之羗蠻。
  山穀眇兮路漫漫。眷東顧兮但悲歎。
  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

蔡文姬
  常流涕兮眥不幹。薄志節兮念死難。
  雖茍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
  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
  言兜離兮狀窈停。歲聿暮兮時邁征。
  夜悠長兮禁門扃。不能寢兮起屏營。
  登胡殿兮臨廣庭。玄雲合兮翳月星。
  北風厲兮肅泠泠。胡笳動兮邊馬鳴。
  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憤盈。
  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
  家既迎兮當歸寧。臨長路兮捐所生。
  兒呼母兮啼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
  追持我兮走煢煢。頓複起兮毁顏形。
  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複生。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
开放分类:中国乐曲中国诗歌二胡曲名古典音乐古琴曲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编辑摘要


《胡笳十八拍》 - 概述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胡笳十八拍》 - 内容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人。对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颇大。
蔡文姬的《悲愤诗》为五言叙事体,一百零八句,对这首诗,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公认为是蔡文姬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民间作品。

《胡笳十八拍》


全文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分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青。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杏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胡笳十八拍》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陈,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生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星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国。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胡笳十八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营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十八拍》 - 诗歌鉴赏

《胡笳十八拍》
此诗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相传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战乱中,为胡骑所获,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生二子。十二年后为曹操赎回。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诗》五言与骚体各一篇,见于《后汉书·董祀妻传》。《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两篇《悲愤诗》大体相同。关于此诗的真伪问题,向有争论,欲知其详,可参看中华书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人诗歌体制来看,与东汉末年的作品有相当距离,且诗歌内容与蔡琰生平亦有若干抵触之处,托名蔡琰的可能性较大。这里姑从其旧,仍署蔡琰。《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琰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意象在流走。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十二年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出“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见“干戈日寻兮道路危”等三句)。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中的女主人公蔡琰,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掳掠西去的。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一拍(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幸(“辛苦”)源于被掳(即所谓“别离”)。
 她在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上与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第三拍),“冰霜凛凛”(第六拍),“原野萧条”(第七拍),流水呜咽(第六拍“夜闻陇水兮声呜咽”)。异方殊 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第三拍“毡裘为裳兮骨 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第三拍“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第六 拍“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徒,住在临时用草笺、干牛羊粪垒成 的窝棚里(第六拍“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第三拍“鼙鼓喧兮从夜达明”)。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应该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顶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至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的。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器无声兮所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诗人以她执著的深情开凿出了一个淡远深邃的诗境:春日,她翘首蓝天,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秋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了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并揭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原来她“不能捐身”是出于期待“归桑梓”,即回归故国。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第十二拍)此即《后汉书》蔡琰传所说的:“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培白。这一拍承上启下,是行文上的转折处。从第十二拍起,便转入不忍与儿子分离的描写,出语哽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都是十分精彩的段落。如第十三拍的“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遗”,第十四拍的“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吾心兮无休歇时”,都写得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人文在《对床夜话》卷一中称赞第十三拍说:“此将归别也。 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而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 ”诗中女主人公的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第十七拍“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琰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胡笳十八拍》


 抒情主人公的经历是独特的,诚如诗中一再写到的“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唯我薄命兮没戎虏”(均见四拍)。然而通过其特殊遭遇所表现出来的乡关之思与亲子之情,又是富于时代的工同性并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的。在“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第一拍)的大动乱的时代里,乡情与亲情是背井离乡、抛妻别子的广大百姓与士卒共有的感情。从历史的继承性来说,作为一个弱女子,处身异国,在被纳为妃子、生有二子、备受荣宠(第十一拍“胡人宠我兮有二子”)的情况下,矢志归国,这与西汉时苏武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而不改民族气节的行为,表现虽异,心迹实同。王粲《登楼赋》说:“钟仪幽而楚奏兮,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正是对这种处境不同而执著如一的“怀土”之情的较为全面的概括。诗中的蔡琰,不仅眷恋着生养她的那片热土,富于民族的感情,而且从她离开胡地时对两个胡儿的难舍难分,痛失骨肉后的积想成梦、哀怨无穷看来,她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慈母爱的传统美德的女性。但这一艺术形象之感人,却不只在于其具有美好的品德与丰富的感情,更在于其遭遇的不幸,即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她在被掳掠以后,身居胡地,心系故土,一直受到身心矛盾的折磨;而当她的归国宿愿一旦成为现实时,失去新生骨肉的痛苦便接踵而来。“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人总是同情弱小、哀怜不幸的,更何况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又是迭遭不幸且又具有美好品德与丰富感情的弱女子呢,这就不由得不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了。
此诗在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创造上的最大特色,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这一特色,首先体现在抒情与叙事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全然摒弃纯客观的叙述,叙事时总是饱含着感情。诗中叙事性较强的段落,如写被掳西去的第二拍,在胡地生育二子的第十一拍,别儿归国的第十三拍,重入长安的第十七拍,无不是以深情叹出之。同样是写被掳西去,在五言《悲愤诗》中写到“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柜。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以叙事详尽、细节逼真见长;而在《胡笳十八拍》的第二拍中,则说:“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出诗人爱僧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人多”句“虺蛇”的比喻、“控弦”句“骄奢”的评价,莫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诗中侧重的段落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在抒情时顺便带出,也就是说,是为了抒情才有所叙述。例如,为了抒写“伤今感昔”与“衔悲畜恨”之情才写到胡地的习俗(第三拍),为了说明自己度日如年、难以适应胡地的日常生活才写到胡人的衣食起居(第六七两拍),等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物色,更主要的则是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诗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有时意到笔到,不避重复,如责问上天,前后出现四次之多,分别见于第一、八、九、十六各拍;有时又天马行空,来去无迹-如第四拍(“无日无夜”)正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慷慨不平地抒写怨愤,第五拍(“雁南征兮”)忽然转出对雁抒怀的清冷意境;写战争氛围的第十拍与写衣食起居的第六七两拍都理为了抒写乡情,本该相连,却于其间插入责问上天的第八九两拍。“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这种感情表达的非理性化本身,乃是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的一个重要标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色,在抒情方式与语言运用上也留下了鲜明的标记。诗人常常是“我”字当头,言无回避;还喜欢夸张其辞,极言以尽意。诗作一开篇即连用两“我”字以起势,紧接着以“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二句指天斥地,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变奏,这是何等样的胆识魄力!第八拍的“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一迭连声的责问更是把“天”、“神”作为被告送到了审判席前。篇中夸张的说法与夸张的词语在在皆是,如“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掳”(第四拍),“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第九拍),“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暂移”(第十四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第十八拍),等等。以上种种的总汇,形成了全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总体特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凸现出来。
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还得力于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女主人公在“志意乖兮节义亏”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以一死以全节气呢?第十一拍披露了隐衷(见前引的“我非贪生而恶死”第四句),说明她是出于深厚的乡土之思才偷生苟活下来的。由于这一剖白,人物活动的思想感情基础被揭示了出来,这就不仅消除了对这一人物形象可能引起的误解,而且使她变得可亲可敬起来。第十三拍抒别儿之痛,第十四拍诉思儿之苦,尽管具体写法并不一样-第十三拍借助想象与通过行动来表现,第十四拍则寄情于梦幻,但在展示特定情况下的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一点上,却无不生动传神,维妙维肖。诗中最引人注意的心理描写,则要推对归国与别儿一喜一悲的感情纠葛的描写。诗人深深体会到“去住两情兮难再陈”,因而不惮其烦,三复斯言,如“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第十二拍),“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第十五拍),“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第十六拍)。通过不断地重复,对于矛盾心理的表现,起到了强调与深化的作用,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进退维谷、痛苦难禁的情状。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按,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所谓“激烈人怀抱”,是说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顿生悲凉之感。为什么《胡笳十八拍》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呢?总结上文所论,一言以蔽之曰:是由于此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创造出了抒情主人公蔡琰这一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胡笳十八拍》 - 生平简介
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胡笳十八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蔡文姬墓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已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胡笳十八拍》 -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胡茄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曲,据传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气。现以琴曲流传最为广泛。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X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着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
现有传谱两种,一是明代《琴适》(1611年刊本)中与歌词搭配的琴歌,其词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一是清初《澄鉴堂琴谱》及其后各谱所载的独奏曲,后者在琴界流传较为广泛,尤以《王知斋琴谱》中的记谱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
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道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蔡文姬

蔡文姬[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蔡文姬
東漢至三國文學家
南匈奴左賢王側妃
姓名蔡琰
文姬/昭姬
蔡文姬(公元177年?-公元239年?),名文姬,一字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為蔡邕的女兒,博學有才,通音律,據稱能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第幾根琴絃斷掉。是建安時期著名的女詩人

生平[編輯]

初嫁於名門之子衛仲道,後來丈夫過世,蔡琰未育子女,結果歸寧娘家。不久董卓亂京,蔡琰為董卓部將所擄,並於東漢興平二年(195年)流落至匈奴,嫁南匈奴左賢王劉豹為妾室,後誕下二子。
建安十二年(207年),由於曹操在發跡前已和蔡琰的父親蔡邕相熟,對蔡邕無嗣感到難過[1],因此十分同情蔡琰的遭遇,遣使以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安排其再嫁同鄉陳留董祀,「文姬歸漢」亦成為中國有名的故事。
後來董祀為屯田都尉,犯罪論死,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時值嚴冬,曹操當時正大宴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向在場賓客介紹蔡文姬,史載蔡文姬進場時「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2]曹操最後同意特赦董祀的死罪。
之後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很羨慕蔡邕家中藏書量之豐,但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全部遺失。曹操十分失望。不過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其中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打算派遣十位吏員默寫蔡文姬記憶中的文章。
蔡文姬認為此舉不妥,因為男女有別,禮不親授,故向曹操建議由她親自默寫,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
《古今傳授筆法》記載:「蔡邕的書法乃神人所授,並遺傳給他的女兒文姬。」
另一方面,《法書要錄》亦評論蔡文姬工於書法,為人甚為賢明。《黃山谷集》更對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作出高度評價。

蔡文姬紀念館[編輯]

蔡文姬紀念館在1991年建立,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村。
館內詳細介紹了蔡文姬生平事迹,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詞《胡笳十八拍》,以及蔡文姬在史書中的記載,其中包括《後漢書》中的《董祀傳》,還有蔡文姬墓和現代著名書法家書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

評價及逸話[編輯]

  • 蔡琰傳世作品有《悲憤詩》二篇,一為五言,一為楚辭體,以及長詩《胡笳十八拍》一篇,敘述了文姬一生不幸的遭遇。
  • 三字經》中也有提到蔡琰:「蔡文姬,能辨琴」。
  • 水星上有環形山以蔡琰(Caiwenji)為名。

家庭[編輯]

 
頤和園長廊上的蔡文姬

[編輯]

[編輯]

[編輯]

[編輯]

蔡琰(177年-?),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据称能用听力迅速判断古琴的第几根琴弦断掉。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
编辑摘要
编辑信息模块
中文名:蔡文姬  别名:文姬、昭姬
籍贯: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177年  职业:其他 女诗人
代表作品:《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
蔡文姬 - 人物简介
蔡琰,汉魏间女诗人。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生卒年不详。著名作家蔡邕的女儿。自幼博学多才,好文辞,又精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董卓入据洛阳,她起先被董卓军强迫西迁长安,接着又在兴平二年(195)被南匈奴军所虏,在匈奴中度过12年,生有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者持金璧去南匈奴赎回蔡琰。蔡琰回到中原后,又重嫁屯田都尉董祀。曾回忆缮写亡父作品400余篇。蔡琰今存作品,有五言《悲愤诗》及骚体各一篇,又有《胡笳十八拍》。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颇不相合,不少学者认为是假托之作。《胡笳十八拍》始见于宋代朱熹《楚辞集注·后语》,不载于《后汉书》,在文体上同当时作品距离较远,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也是后人伪托的。[1]
蔡文姬 - 综合概述
蔡文姬名琰,字明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蔡邕。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和一些异族的语言。
十二年后曹操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文姬从小就喜爱弹琴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关于她的婚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是这样说的: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是《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叙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人。
蔡文姬 - 幸福童年
1、文姬的父亲才华横溢
蔡文姬父亲——大儒蔡邕
 蔡文姬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动乱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严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2、父女焦桐制名琴
东汉末年,为避战乱,蔡文姬跟随父亲蔡邕来到常州溧阳阳平陵城东南高邃山(今观山)下结庐而居,时文姬才七岁。蔡邕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隐居在青山绿水之间著书写字,并教女儿读书学琴。村民们只要听到琅琅的书声,悠杨的琴声,便知道蔡先生又带着女儿写诗作画、读书弹琴了。
有一天,文姬和父亲正在家里读书写字,忽然听到邻居家灶肚里燃烧的柴火发出清脆悦耳的劈啪、劈啪响声。父亲对女儿说:“这是多么好的制造古琴的良材啊,我们赶快去看看,把它救出来吧!”文姬跟着父亲到邻居家,只见灶肚里一段粗壮的梧桐正在燃烧着,清脆的响声自然是它燃烧时发出的。文姬上前对邻居老太说:“伯母,这段梧桐树是制琴的好材料,请你用别的柴火代替它好吗?”老太说:“可以。你们要用它,我就送给你们吧。”文姬和父亲都很高兴,赶快把那段燃烧的梧桐从灶肚里取出来,用水把火浇灭了,搬回家中。父女俩待它晾干,去掉焦皮,按宫商,调音律,终于制成一面不同凡响的古琴,后人称它是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由于这段琴材的一端已被烧焦,所以称为“焦尾琴”。
从此以后,村民们常常听到文姬和父亲弹奏焦尾琴的美妙琴音,为他们日出而作、日、日落而息的恬静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 - 一生三嫁
蔡文姬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
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
东汉政府的腐败,终于酿成了黄中军大起义,使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十常侍杀后,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逆行,引起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的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在“中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纵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入朔漠,回路险且阻。”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蔡文姬与左贤王
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蔡文姬 - 博学爱琴
蔡文姬默写家中藏书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文姬要出嫁了,她是独生女儿、父母掌上明珠。父母问她要准备哪嫁妆。文姬说:“我喜欢读书弹琴,焦尾琴琴音清越,是传家之宝。父亲所作《琴操》、《石经》等书也很好,就给女儿带去吧。”父母欣然同意。
文姬嫁给卫仲道,夫妻相敬如宾,吟诗弹琴,焦尾琴使他们美满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后来,丈夫死了,她被匈奴乱军所虏,颠沛流离,焦尾琴始终陪伴着她。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与蔡文姬的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但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 - 代表作品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中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 - 作品评价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
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
抒情主人公的经历是独特的,诚如诗中一再写到的“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唯我薄命兮没戎虏”(均见四拍)。然而通过其特殊遭遇所表现出来的乡关之思与亲子之情,又是富于时代的工同性并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的。在“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第一拍)的大动乱的时代里,乡情与亲情是背井离乡、抛妻别子的广大百姓与士卒共有的感情。
从历史的继承性来说,作为一个弱女子,处身异国,在被纳为妃子、生有二子、备受荣宠(第十一拍“胡人宠我兮有二子”)的情况下,矢志归国,这与西汉时苏武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而不改民族气节的行为,表现虽异,心迹实同。王粲《登楼赋》说:“钟仪幽而楚奏兮,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正是对这种处境不同而执著如一的“怀土”之情的较为全面的概括。
诗中的蔡琰,不仅眷恋着生养她的那片热土,富于民族的感情,而且从她离开胡地时对两个胡儿的难舍难分,痛失骨肉后的积想成梦、哀怨无穷看来,她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慈母爱的传统美德的女性。但这一艺术形象之感人,却不只在于其具有美好的品德与丰富的感情,更在于其遭遇的不幸,即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她在被掳掠以后,身居胡地,心系故土,一直受到身心矛盾的折磨;而当她的归国宿愿一旦成为现实时,失去新生骨肉的痛苦便接踵而来。“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人总是同情弱小、哀怜不幸的,更何况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又是迭遭不幸且又具有美好品德与丰富感情的弱女子呢,这就不由得不
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了。
此诗在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创造上的最大特色,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这一特色,首先体现在抒情与叙事关系的处理上。
东汉著名琴家——蔡文姬
诗人全然摒弃纯客观的叙述,叙事时总是饱含着感情。诗中叙事性较强的段落,如写被掳西去的第二拍,在胡地生育二子的第十一拍,别儿归国的第十三拍,重入长安的第十七拍,无不是以深情叹出之。同样是写被掳西去,在五言《悲愤诗》中写到“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柜。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以叙事详尽、细节逼真见长;而在《胡笳十八拍》的第二拍中,则说:“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出诗人爱僧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人多”句“虺蛇”的比喻、“控弦”句“骄奢”的评价,莫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诗中侧重的段落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在抒情时顺便带出,也就是说,是为了抒情才有所叙述。例如,为了抒写“伤今感昔”与“衔悲畜恨”之情才写到胡地的习俗(第三拍),为了说明自己度日如年、难以适应胡地的日常生活才写到胡人的衣食起居(第六七两拍),等等。
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物色,更主要的则是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诗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有时意到笔到,不避重复,如责问上天,前后出现四次之多,分别见于第一、八、九、十六各拍;有时又天马行空,来去无迹-如第四拍(“无日无夜”)正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慷慨不平地抒写怨愤,第五拍(“雁南征兮”)忽然转出对雁抒怀的清冷意境;写战争氛围的第十拍与写衣食起居的第六七两拍都理为了抒写乡情,本该相连,却于其间插入责问上天的第八九两拍。“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这种感情表达的非理性化本身,乃是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的一个重要标志。
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色,在抒情方式与语言运用上也留下了鲜明的标记。
诗人常常是“我”字当头,言无回避;还喜欢夸张其辞,极言以尽意。诗作一开篇即连用两“我”字以起势,紧接着以“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二句指天斥地,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变奏,这是何等样的胆识魄力!第八拍的“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一迭连声的责问更是把“天”、“神”作为被告送到了审判席前。
篇中夸张的说法与夸张的词语在在皆是,如“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掳”(第四拍),“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第九拍),“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暂移”(第十四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第十八拍),等等。以上种种的总汇,形成了全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总体特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凸现出来。
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还得力于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
女主人公在“志意乖兮节义亏”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以一死以全节气呢?第十一拍披露了隐衷(见前引的“我非贪生而恶死”第四句),说明她是出于深厚的乡土之思才偷生苟活下来的。由于这一剖白,人物活动的思想感情基础被揭示了出来,这就不仅消除了对这一人物形象可能引起的误解,而且使她变得可亲可敬起来。第十三拍抒别儿之痛,第十四拍诉思儿之苦,尽管具体写法并不一样-第十三拍借助想象与通过行动来表现,第十四拍则寄情于梦幻,但在展示特定情况下的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一点上,却无不生动传神,维妙维肖。诗中最引人注意的心理描写,则要推对归国与别儿一喜一悲的感情纠葛的描写。诗人深深体会到“去住两情兮难再陈”,因而不惮其烦,三复斯言,如“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第十二拍),“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第十五拍),“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第十六拍)。通过不断地重复,对于矛盾心理的表现,起到了强调与深化的作用,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进退维谷、痛苦难禁的情状。  
蔡文姬 - 人物评价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按,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盛称蔡文姬的资质与修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凉与叹息!
文姬亦擅长书法,其文笔宋刻《淳化阁帖》有收录。蔡文姬一生,特别是归汉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撰写了《续后汉书》,这不能不说是她对祖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蔡文姬 - 蔡文姬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南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年女诗人。博学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战乱没于匈奴达12年。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赎回。卒后葬此。1991年建立蔡文姬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蔡文姬所著《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及《后汉书》中的《董祀传》等。[2]
蔡文姬 - 相关影视
话剧《蔡文姬》
话剧《蔡文姬》
国家/地区:中国
类型:剧情/舞台艺术
片长:170分钟
剧情简介:
话剧。东汉末年,中原战乱。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流落在乱军流民之中,被南匈奴的左贤王拯救,并与左贤王生下一儿一女。12年后,曹操平定了中原,为了在文治声教上做一番事业,派董祀和周进一同出使匈奴赎回蔡文姬。归汉途中,董祀摔伤,文姬与周进先回到了邺下。周进诬告董祀与蔡文姬行迹不检,文姬伸冤,曹操严处周进,提升了董祀。8年后,文姬整理出蔡邕遗文400多篇。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来朝祝贺,带来了文姬的儿女和左贤王死前托孤的嘱咐。曹操亲自为媒,使蔡文姬与董祀缔结良缘。

蔡文姬 - 《三国演义》游戏角色
 蔡文姬,字昭姬
汉末女诗人,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家四千卷藏书,能默写四百余篇。著有《悲愤诗》,写自己的悲惨遭遇。《胡笳十八拍》相传亦为她所作。


天赋: 【音律】通天文,明数理,擅诗赋,知音律。初始士气增加。
武将技: 【胡笳十八拍】对当前目标造成高伤害,并增加自身暴击率2回合
军师技: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