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蕭統

蕭統 拼音:Xiāo Tǒnɡ(Xiao Tong) 同义词条:昭明太子,萧德施 - 昭明太子  蕭統(501年—531年5月30日)中國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梁武帝長子,其母爲貴嬪丁氏,南齊東昏侯永元三年/南齊和帝中興元年生於襄陽,天監元年十一月立爲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於531年去世,死後諡“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據《梁書·昭明太子傳》,蕭統以太子之尊,引納文士,切磋篇籍,商榷古今,又好文章著述,“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文選》30卷,就是蕭統與門下文人共同編定的。此外,《隋書·經籍志》還著錄蕭統有文集20卷、《正序》10卷、《文章英華》20卷,均佚。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昭明太子集》。   其子蕭詧555年於江陵即位爲西梁皇帝,追諡蕭統爲高宗昭明皇帝。蕭統編纂了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文選》(人稱《昭明文選》)。很多梁代以前的文學作品賴此得以保存。   著名的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其中“三十二分則”的編輯,即是昭明太子所作。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成爲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各段並補充濃縮精要的副標題。 由於他與其父親對佛教教義流通的貢獻,禪宗寺廟時常以梁武帝與昭明太子父子合祀爲護法神。 編輯本段家庭 父 梁武帝蕭衍 母 丁貴嬪丁令光,其子蕭綱繼位後,追尊其爲穆太後。 兄弟 二弟 蕭綜:豫章王。字世謙。 後自認南齊東昏侯蕭寶卷遺腹子,投降北魏,改名蕭讚。 三弟 蕭綱:晉安王。字世纘。後爲簡文帝。 四弟 蕭績:南康簡王。 五弟 蕭續:盧陵威王。字世?。 六弟 蕭綸:邵陵擕王(西梁諡忠壯王)。字世調。 七弟 蕭繹:湘東王。字世誠。後爲元帝。 八弟 蕭紀:武陵仁王。字世詢,又字大智。後改姓饕餮。 子 長子 蕭歡:字孟孫。初被梁武帝封爲華容公,父親蕭統死後,進封爲豫章王,534年去世,諡號安。其子蕭棟即位後,追尊其爲安皇帝。 次子 蕭譽:字重孫。普通二年被梁武帝封爲封枝江縣公。中大通三年改封河東王。550年被叔父蕭繹殺死。 三子 蕭詧:字理孫。中大通三年被梁武帝封爲嶽陽王。549年被叔父蕭繹擊敗,逃亡西魏,西魏封其爲梁王。西魏再於555年立其爲梁帝,於562年去世。 四子 蕭??:武昌王。 五子 蕭譼:義陽王。 編輯本段史書記載   梁書·蕭統本傳   昭明太子統,字德施,高祖長子也。母曰丁貴嬪。初,高祖未有男,義師起,太子以齊中興元年九月生於襄陽。高祖既受禪,有司奏立儲副,高祖以天下始定,百度多闕,未之許也。群臣固請,天監元年十一月,立爲皇太子。時太子年幼,依舊居於内,拜東宮官屬文武,皆入直永福省。   太子生而聰睿,三歲 受《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悉能諷誦。五年五月庚戌,始出居東宮。太子性仁孝,自出宮,恒思戀不樂。高祖知之,每五日一朝,多便留永福省,或五日三日乃還宮。八年九月,於壽安殿講《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於國學。十四年正月朔旦,高祖臨軒,冠太子於太極殿。舊制,太子著遠游冠,金蟬翠 緌纓;至是,詔加金博山。   太子美姿貌,善擧止。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韻。或命作劇韻賦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高祖大弘佛教,親自講說;太子亦崇信三寶,遍覽眾經。乃於宮内别立慧義殿,專爲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談論不絕。太子自立三諦、法身義,並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於慧義殿,鹹以爲至德所感焉。   三年十一月,始興王憺薨。舊事,以東宮禮絕傍親,書翰並依常儀。太子意以爲疑,命僕射劉孝綽議其事。孝綽議曰:“案張鏡撰《東宮儀記》,稱‘三朝發哀 者,逾月不擧樂;鼓吹寢奏,服限亦然’。尋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雖可奪,情豈無悲?鐃歌輟奏,良亦爲此。既有悲情,宜稱兼慕,卒哭之後,依常擧樂,稱悲竟,此理例相符。謂猶應稱兼慕,至卒哭。”僕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陸襄並同孝綽議。太子令曰:“張鏡《儀記》雲‘依《士禮》,終服月稱慕悼’。又雲‘凡 三朝發哀者,逾月不擧樂’。劉僕射議,雲‘傍絕之義,義在去服,服雖可奪,情豈無悲,卒哭之後,依常擧樂,稱悲竟,此理例相符’。尋情悲之說,非止卒哭之後,緣情爲論,此自難一也。用張鏡之擧樂,棄張鏡之稱悲,一鏡之言,取舍有異,此自難二也。陸家令止雲‘多曆年所’,恐非事證;雖複累稔所用,意常未安。 近亦常經以此問外,由來立意,謂猶應有慕悼之言。張豈不知擧樂爲大,稱悲事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事爲國章;雖情或未安,而禮不可廢。鐃吹軍樂,比之亦然。書疏方之,事則成小,差可緣心。聲樂自外,書疏自内,樂自他,書自己。劉僕射之議,即情未安。可令諸賢更共詳衷。”司農卿明山 賓、步兵校尉朱異議,稱“慕悼之解,宜終服月”。於是令付典書遵用,以爲永准。   七年十一月,貴嬪有疾,太子還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 帶。及薨,步從喪還宮,至殯,水漿不入口,每哭輒慟絕。高祖遣中書舍人顧協宣旨曰:“毁不滅性,聖人之制。《禮》,不勝喪比於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 此!可即強進飲食。”太子奉敕,乃進數合。自是至葬,日進麥粥一升。高祖又敕曰:“聞汝所進過少,轉就羸瘵。我比更無餘病,正爲汝如此,胸中亦圮塞成疾。 故應強加饘粥,不使我恒爾懸心。”雖屢奉敕勸逼,日止一溢,不嚐菜果之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每入朝,士庶見者莫不下泣。   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萬機,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於前。太子明於庶事,纖毫必曉,每所奏有謬誤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嚐彈糾一人。平斷法獄,多所全宥,天下皆稱仁。   性寬和容眾,喜慍不形於色。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恒自討論篇籍,或與學士商榷古今;閑則繼以文章著述,率以爲常。於時東宮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   性愛山水,於玄圃穿築,更立亭館,與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嚐泛舟後池,番禺侯軌盛稱“此中宜奏女樂。”太子不答,詠左思《招隱詩》曰:“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侯慚而止。出宮二十餘年,不畜聲樂。少時,敕賜太樂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普通中,大軍北討,京師穀貴,太子因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爲小食。每霖雨積雪,遣腹心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密加振賜。又出主衣綿帛,多作襦袴,冬月以施貧凍。若死亡無可以斂者,爲備棺槥。每聞遠近百姓賦役勤苦,輒斂容色。常以戶口未實,重於勞擾。   吳興郡屢以水災失收,有上言當漕大瀆以瀉浙江。中大通二年春,詔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節,發吳郡、吳興、義興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伏聞當發王弁等 上東三郡民丁,開漕溝渠,導泄震澤,使吳興一境,無複水災,誠矜恤之至仁,經略之遠旨。暫勞永逸,必穫後利。未萌難睹,竊有愚懷。所聞吳興累年失收,民頗流移。吳郡十城,亦不全熟。唯義興去秋有稔,複非常役之民。即日東境穀稼猶貴,劫盜屢起,在所有司,不皆聞奏。今征戍未歸,強丁疏少,此雖小擧,竊恐難 合,吏一呼門,動爲民蠹。又出丁之處,遠近不一,比得齊集,已妨蠶農。去年稱爲豊歲,公私未能足食;如複今茲失業,慮恐爲弊更深。且草竊多伺候民間虛實,若善人從役,則抄盜彌增,吳興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審可得權停此功,待優實以不?聖心垂矜黎庶,神量久已有在。臣意見庸淺,不識事宜,苟有愚心,願 得上啟。”高祖優詔以喻焉。   太子孝謹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門開。東宮雖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當入,危坐達旦。   三年三月,寢疾。恐貽高祖憂,敕參問,輒自力手書啟。及稍篤,左右欲啟聞,猶不許,曰“雲何令至尊知我如此惡”,因便嗚咽。四月乙巳(初六)薨,時年三十一。高祖幸東宮,臨哭盡哀。詔斂以袞冕。諡曰昭明。五月庚寅,葬安寧陵。詔司徒左長史王筠爲哀冊文曰:   蜃輅俄軒,龍驂跼步;羽翿前驅,雲旂北禦。皇帝哀繼明之寢耀,痛嗣德之殂芳;禦武帳而淒慟,臨甲觀而增傷。式稽令典,載颺鴻烈;詔撰德於旌旒,永傳徽於舞綴。其辭曰:   式載明兩,實惟少陽;既稱上嗣,且曰元良。儀天比峻,儷景騰光;奏祀延福,守器傳芳。睿哲膺期,旦暮斯在;外弘莊肅,内含和愷。識洞機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寬綽居心,溫恭成性,循時孝友,率由嚴敬。鹹有種德,惠和齊聖;三善遞宣,萬國同慶。   軒緯掩精,陰犧弛極;纏哀在疚,殷憂銜恤。孺泣無時,蔬饘不溢;禫遵逾月,哀號未畢。實惟監撫,亦嗣郊禋;問安肅肅,視膳恂恂。金華玉璪,玄駟班輪;隆家幹國,主祭安民。光奉成務,萬機是理;矜慎庶獄,勤恤關市。誠存隱惻,容無慍喜;殷勤博施,綢繆恩紀。   爰初敬業,離經斷句;奠爵崇師,卑躬待傅。寧資導習,匪勞審諭;博約是司,時敏斯務。辨究空微,思探幾賾;馳神圖緯,研精爻畫。沈吟典禮,優游方冊;饜飫膏腴,含咀餚核。括囊流略,包擧藝文;遍該緗素,殫極丘墳。績帙充積,儒墨區分;瞻河闡訓,望魯颺芬。吟詠性靈,豈惟薄伎;屬詞婉約,緣情綺靡。字無點 竄,筆不停紙;壯思泉流,清章雲委。   總覽時才,網羅英茂;學窮優洽,辭歸繁富。或擅談叢,或稱文囿;四友推德,七子慚秀。望苑招賢,華池愛客;托乘同舟,連輿接席。摛文掞藻,飛紵泛幹;恩隆置醴,賞逾賜璧。徽風遐被,盛業日新;仁器非重,德輶易遵。澤流兆庶,福降百神;四方慕義,天下歸仁。   雲物告徵,祲沴褰象;星霾恒耀,山頹朽壤。靈儀上賓,德音長往;具僚無廕,谘承安仰。嗚呼哀哉!   皇情悼愍,切心纏痛;胤嗣長號,跗萼增慟。慕結親游,悲動氓眾;憂若殄邦,懼同摺棟。嗚呼哀哉!   首夏司開,麥秋紀節;容衛徒警,菁華委絕。書幌空張,談筵罷設;虛饋饛饛,孤燈翳翳。嗚呼哀哉!   簡辰請日,筮合龜貞。幽埏夙啟,玄宮獻成。武校齊列,文物增明。昔游漳滏,賓從無聲;今歸郊郭,徒禦相驚。嗚呼哀哉!   背絳闕以遠徂,轥青門而徐轉;指馳道而詎前,望國都而不踐。陵修阪之威夷,溯平原之悠緬;驥蹀足以酸嘶,挽淒鏘而流泫。嗚呼哀哉!   混哀音於簫籟,變愁容於天日;雖夏木之森陰,返寒林之蕭瑟。既將反而複疑,如有求而遂失;謂天地其無心,遽永潛於容質。嗚呼哀哉!   即玄宮之冥漠,安神寢之清颭;傳聲華於懋典,觀德業於徽諡。懸忠貞於日月,播鴻名於天地;惟小臣之紀言,實含毫而無愧。嗚呼哀哉!   太子仁德素著,及薨,朝野惋愕。京師男女,奔走宮門,號泣滿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聞喪皆慟哭。所著文集二十卷;又撰古今典誥文言,爲《正序》十卷;五言詩之善者,爲《文章英華》二十卷;《文選》三十卷。 編輯本段相關傳說 顧山紅豆   紅豆樹生長於南國。但江陰市的顧山紅豆樹卻以古老、奇異、珍稀著稱於世。倍受各地史學家、生物界的關注。   顧山紅豆樹是一千四百多年前梁代著名文學家昭明太子蕭統,在顧山編纂《昭明文選》時親手種植的。蕭統爲什麼要種植此樹呢?這里還有一段太子與尼姑相愛的動人故事。   當時南梁武帝篤信佛教,在國内興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顧山興建的是 "香山觀音禪寺",寺内還建造了一樓閣,名爲“文選樓”。太子蕭統代父出家來香山寺,一則爲回避宮廷鬥爭,二則精心修編文選。一日,太子下山來到當時的集市古塘視察民情。偶見一秀麗的尼姑法號叫慧如的,無意中談及釋家精義,太子見慧如才思敏慧,頓生愛慕之情,跟蹤到草庵,又就釋家經義深淡而不舍,以後多次去草庵談情說愛,但由於一個是太子,一個是尼姑,終難成眷屬,尼姑相思成疾而終。太子聞訊,痛哭不已,含淚種下雙紅豆,並將草庵題名紅豆庵,滿懷相思悲苦離去。此樹曆經千年到元代曾一度衰敗成枯樹,但到乾隆年間忽又在主幹上萌生四株新技,一直長到現在,猶如虯龍老樹了。 衣冠塚、太子廟   昭明太子長期深受秋浦池州人民愛戴,是因爲昭明太子不僅學識淵博,而且關注百姓生活。519年以前,池州一直大旱,田間顆粒無收,在池州百姓發生嚴重的饑荒時,蕭統(昭明太子)目睹這一切,多次上書給皇上,親自安置送糧賑災,才使池州百姓度過劫難。在蕭統逝後,池州百姓哭聲一片,因敬昭明之德,仰昭明之才,特向朝廷請來了昭明的衣和帽子,在昭明生活過的秀山建造了昭明太子的衣冠塚、太子廟。世世代代都供奉着昭明的牌位(稱作“案菩薩”)至今。 昭明釣台   昭明太子與貴池有着特殊的關係,貴池當年叫石城,是昭明的封邑,昭明是貴池人民心目中的救世主。天監年間,石城大旱,田地龜裂,禾苗枯死,赤地千里,餓蜉遍野。昭明太子聞訊趕來石城,開倉放糧,救濟災民,深受百姓愛戴,頌爲救星,視作神靈。   至今,在貴池民間還流傳着許多關於昭明太子的故事。“昭明太子釣香鯽”就是其中十分神奇的一段。   相傳,昭明太子來到石城開糧倉,救庶民,居秀山,編選,垂釣玉鏡潭。   昭朗太子坐在郎山崖腳下一塊平平展展3米見方的牯牛石上,垂青綸,扔金鉤,在明淨似鏡的秋浦玉鏡潭釣魚消遣。忽見一輪明月在水中浮動,太子暗暗稱奇,忙抛下金約,明月化作了萬點碎銀,飛濺而盡,可是鉤子卻像垂進了無底深淵,一團絲線全部放完,仍不見沉底,隻好丟開釣竿,釣竿“吱吱”地沉入水中,複又漂浮出水,在水面上晃動,太子撈起釣竿一拽,怎麼也拉不動了。俄頃,潭水沸騰,“嘩嘩”之聲,似錢塘潮起,太子大驚,急忙提竿收約,金鉤上釣了一條肥大的銀鱗香鯽魚,足有七八斤重。   原來,太子的釣鉤是掉進了牯牛石下的神鵝洞,神鵝得卻是賢明、孝顺、愛民的昭明太子的金鉤,使伸頭一口叼住,潛水游進神仙濠,把太子的金鉤銀線一直從秋浦玉鏡潭拖到了大王洞龍廳的龍湖,將一條龍魚掛上金鉤,大王說不可,太子素來愛吃秋浦沉香鯽。於是,神鵝將金鉤掛在龍廳龍柱上的掛鉤石,立即飛往香鯽盪,捉了一條銀鱗大香鯽,掛上了金鉤。   昭明太子釣得若大的香鯽,欣喜若狂,當即命烹調下酒,味道無比鮮美,讚歎“水好魚美”,“天下貴池也”。因此,後來改秋浦縣爲“貴池”之名,沿用至今。後人又把他垂釣的郎山崖下的牯牛石,譽爲千古名勝:“昭明釣台”。 蕭統求雨蕭篁塘   在義西蕭皇塘村一帶的地里勞動,經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磚瓦。而民間傳說,在很久以前,這一帶經濟曾經較發達、人口眾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溝,就有村莊18個。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時,天遇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餓死病死的很多,村落就此衰敗蕭條。   此時梁朝大興佛教,昭明太子蕭統巡視各地,代父親在全國各地選擇地方建造寺廟。這一天他來到義烏,聽人說義西大旱又生瘟疫。他爲救民於水火,立即赴義西賑災。   他從吳店經野毛山往里走,沿途隻見百姓紛紛外逃謀生,一路上他費盡口舌勸說百姓回鄉居住。當他來到蕭皇塘一帶,隻見十室九不全,村民個個有病色,已無法再正常生活。他立即放糧賑災,然後又親自進山尋找草藥。他不顧山路崎嶇陡峭,荆棘遍野,爲此他還扭傷了腳。經過眾人一起艱辛的努力,他們找到了治療瘟疫的藥。回村後他又親自爲村民們熬藥送藥。村民服藥後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與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圓塘邊築壇做法事,親自誦經求雨。法事做了7天7夜,天開始轉陰,但雨還是不見下來。他覺得可能上蒼怪他不誠心,又向村民打聽是否有更清靜的地方,村民說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靜秀麗。   他一聽不顧腳痛,拖着傷腳一拐一拐上山。一路上他顧不上欣賞沿途美景,一口氣登上岩頂。站在山頂,但見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隻有一條人工開鑿的石徑通岩頂,再無他途可攀。腳下辟峰村落盡收眼中,崖邊幽竹秀木,清風徐徐,頓感心曠神怡。蕭統不由讚歎道:“真是孤峰獨秀,佛門聖地。”於是他就跪在岩頭誦經求雨,老天終於下起了雨,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見18莊人煙稀少,就動員幸存者搬遷集中居住,他還親自爲村民選擇安家之所,規劃村子布局。從清朝光緒23年繪制流傳至今的蕭皇塘村陽宅圖看,該村仍顯得錯落有致,布局美觀合理。   村民們爲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築廟供奉他的塑像,並把此岩改名爲蕭皇岩,而把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稱爲蕭皇塘。 昭明太子讀書處   位於烏鎮市河西側。因南朝梁武帝太子蕭統曾在此設館就讀而得名,爲桐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明太子名蕭統,兩歲時立爲皇太子。據清乾隆《烏青鎮志》記載,梁天監二年(503年),蕭統曾隨老師沈約來烏鎮讀書,並建有書館一座。後來,書館塌毁,遺蹟殘存。明萬曆年間,烏鎮同知全廷訓出於對蕭統才學的敬仰,便在書館舊址前建起一座石坊,里人沈士茂於石坊上方題寫六朝遺勝、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匾額。石坊爲花崗岩,門樓式,高約5米,寬3.8米。因年代久遠,風化殘缺,1984年鎮人集資修繕,加抱鼓石及横梁石以下的方柱雀替。蕭統自幼好學多聞,通知今古,以首編《昭明文選》著名於世。烏鎮人非常珍惜這一文化遺蹟。1977年茅盾欣聞故鄉這一古蹟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仍大難不毁,在給家鄉一首詞中寫下了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的佳句。 古池州城秀山門   秀山門是古池州城的一座城門。歷史上秀山門,是宋朝池州太守爲紀念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將原城西秋浦門易名秀山門。   秀山在今池州城西南約70里處,是古石城縣、秋浦縣衙門所在地,是當時梁昭明太子的封地,昭明太子蕭統因多年徜徉於此地山水間,期間編纂有文獻巨著《昭明文選》而流傳千古,名颺天下。現此地尚存全國十大古釣台之一的“昭明釣台”遺址。貴池縣名也是因梁昭明太子在此食魚爲美而封爲“貴池”。   昭明太子蕭統因其德才兼備,治國有方,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後人爲紀念昭明太子在秀山還建有太子廟、文選樓等勝景。池州府秋浦縣遷至今池州城後,除秀山門樓外,後人還在城西杏花村建有西廟以紀念、供奉他。一千多年來,曆代名人墨客也紛紛尋蹟踏綜,在池州留下大量詠物懷古的詩詞歌賦。名颺天下的杏花村就位於秀山門外,史記有:“秀山門外杏花村”。但解放後秀山門歷史風貌已不複存在,爲充分挖掘池州歷史文化内涵,展示池州歷史文化名城風采,   2003年,市委、市政府決定複建秀山門,同時搬遷了原公交站場建成秀山門廣場,改造了與之毗鄰的杏村步行街,以將此處打造成一個融觀光購物、歷史文化展示、休閑娛樂爲一體的市民文化廣場。 複建後的秀山門建築面積1952平方米,長40米,城樓高19米,城牆高11.8米,有三個門洞,其中中門洞高7米,寬5米,邊洞高4.6米,寬2.7米,爲仿清建築風格。秀山門樓内裝飾亦是古樸典雅,青石板的地面和樓梯踏步,漢白玉的平台圍欄。城樓邊門的青石邊框立柱及門罩上的石雕、城樓上的木雕以及石鼓、石獅等裝飾材料也都是從民間古宅中收集而來的藝術珍品。城樓内還設有古玩市場及民間藝術品館藏,以展示有關昭明太子、貴池古儺等歷史文化。   秀山門廣場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小巧精致,一景一物、一石一木,均通過精心設計、精雕細刻而成。園内建有池中名鱖、水繞春城、斜陽古道、卷中風景、杏雨江南、臨橋秀色、西廓勝覽、城垣遺址等八個景點。内設的浮雕牆展現了當年秀山門外的繁華景象,另外還大膽地采用了“枯山水”的設計手法,建有湧泉、旱橋等景點。園内植物配置也多是采用池州本地的鄉土樹種。該園的整體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池州的地方特色和秀山門的凝重歷史,現已成爲池州城的重要一景。 襄陽古城昭明台   昭明台是襄樊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襄陽古城正中。爲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昭明台爲襄樊標志性建築。史載:“樓在郡治中央,高三層,面南,翼以鍾鼓,爲方城勝蹟。”   昭明太子爲梁武帝長子,生於襄陽,輯《昭明文選》,垂於後世。昭明台始建年代待考,原名"文選樓",唐代改稱"山南東道樓",舊有唐李陽冰篆書"山南東道"四字石刻。明代更名"鍾鼓樓",嘉靖時稱鎮南樓,清顺治重建後定名昭明台。建築面南,青磚築台,中有條石拱砌券洞,洞高4.5米,寬3.5米。台上建三檐二層歇山頂樓房5間,高約15米,東西各建横房4間,台南有鼓樓、鍾樓各一。昭明台雄踞城中,巍峨壯觀,古譽爲"城中第一勝蹟"。抗日戰爭期間,襄陽淪陷,樓毁台存。1973年夏因久雨塌陷平毁。1993年於原址重建,爲高台基重檐歇山頂式三層閣樓。台基券洞,横跨於北街入口處。北街是古襄陽城内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之一,1993年建成仿古步行一條街,曆時3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現代建築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晉風格建3層樓閣,整個建築高達34米。集購物、游覽、文化娛樂於一體。老字號店鋪林立。 蕭統讀書招隱山   鎮江市的南郊,有座招隱山,山上有一處坐北朝南的三間平房,窗明幾淨。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澗。這就是梁太子蕭統的讀書台。   傳說蕭統自幼就喜愛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到了十幾歲,已經是博覽群書,滿腹經綸了。他在宮里什麼事都不問,隻知道埋頭讀書,再好的東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宮里,光藏書就有三萬卷。   然而梁太子並不滿足,他想出去以博覽天下群書。於是他離開建康,來到了京口。他找到了遠離城市的招隱山。剛進山里,他就被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去,一峰靠一峰,一山連一山,山里有山,山外還有山,峰巒叠嶂,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幽靜得很。他高興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這里造房砌屋,讀書選文。   太子剛到招隱山,山上隻有幾間東倒西歪的破房子,這是東晉末年音樂家戴颙在這里隱居時留下的。除了這破房子外,什麼也沒有。環境十分簡陋。梁武帝知道後,心疼得很,就派了不少宮娥彩女、太監侍從,帶着珍珠古玩和山珍海味來到招隱山。可是,昭明太子什麼都不要,對派來的大臣吟起西晉詩人左思的著名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隻留下八個太監,並且叫大臣回禀梁武帝隻要把東宮的三萬藏書運來就夠了。   過了幾個月,讀書台造好了。在讀書台邊,還造了一座雕欄畫柱、寬敞明亮的五開間小客廳,起名叫"增華閣"。房子造好後,太子和當時一班文人:劉孝綽、殷鈞、明山賓等在增華閣里讀書談心,編選文章。那時候,《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是南徐州刺史的記室,兼東宮通事舍人,梁太子最喜歡同他討論文章。他還常常在山下的聽鸝山房,接待四面八方來訪的文人。(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記載:“昭明太子曾游此山讀書,因名招隱山,今石案古蹟猶存。”招隱寺内的昭明太子讀書台,即其遺蹟,清代乾隆皇帝和大詩人王士禎都有詩吟詠。宋代的陳景沂在《全芳備祖》中還記錄了蕭統在招隱寺内編纂《昭明文選》的史實:“招隱寺……方丈有閣,號招華,梁昭明選文於中。”明代的《山堂肆考》、清代《禦定佩文齋廣群芳譜》中也有明確的記載,而閣名則叫“增華閣”。因此,《昭明文選》很有可能是在此閣編纂而成。)   在招隱山上的昭明太子讀書台,還保存着一塊當年太子讀書的石案,上面鐫刻着八個大字:"普通元年、歲在庚子"。(“普通元年”是他父親執政的年號,“歲在庚子”指昭明太子來此讀書是正值二十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