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紙飛機

紙飛機


一架傳統的紙飛機的圖解
吉澤章-蘭德列特系統表示的紙飛機的圖解
紙飛機是一種用紙做成的玩具飛機。它可能是航空類摺紙手工中的最常見形式,航空類摺紙手工屬於摺紙手工的一個分支。
由於它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摺紙類型,所以深受初學者乃至高手的喜愛.最簡單的紙飛機摺疊方法只需要6步就可以完成。現在「紙飛機」這個詞也包括那些用紙板做成的。

發展史

中國人將風箏製作成會飛行的實質化物體,例如龍和鳳。
用紙製作玩具被認為起源於2000年前的中國,那時風箏是一種流行的娛樂項目。雖然這些可以被看作是現代紙飛機的證據,但是沒有人能有把握地提供準確的證據指出地這項發明到底起源於哪裡;隨著時間的推移,紙飛機速度、浮力和外形的設計已經有了較大的改進。
西方,最早能追溯到年代的紙飛機是在1909年製作的[來源請求]。然而,現在最為人們所接受的製作方法是由約翰·K·諾斯羅普洛克希德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1930年所製作的[來源請求]。諾斯羅普用紙飛機來做模擬測試來發現真實飛機的飛行機理。

紙飛機的類型

傳統型

這種紙飛機需要6個步驟來製作;如果略去第1步對摺的話可以只用5個實際的操作步驟。可以使用一張長方型的紙,如A3A4或者信紙(推薦A4或信紙),來製作這種紙飛機。

製作說明書

以下這些製作說明,其對應圖示顯示於右上方。
  1. 首先把紙張放在垂直方向,並把左右對摺來製造一個在紙張中間的摺痕。
  2. 將對折打開,並把左上及右上角折向中間的摺痕。
  3. 再依先前的中間摺痕,左右對折。接下來則進行最重要的步驟,也就是折機翼的部分。
  4. 紙張依然放在垂直的方向,把鈍端(下方)的兩側紙張向外側翻折而不是向內側。一架傳統的紙飛機就完成了。
更多種變型的紙飛機製作說明及圖示可以在布萊克布恩的網站找到。

DC-03型

已經有很多人宣稱自己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紙飛機」。模型DC-03就是其中之一(DC-03 紙飛機模型)。DC-03擁有巨大的滑翔翼,和一個可能在所有紙飛機里獨一無二的尾翼。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國際性的紙飛機聯盟或者協會對這是否是世界最好的飛機進行官方的認定。

飛得好的秘訣

摺好之後先對照三面圖,一面核對機翼的角度,一面調整彎曲角度。這部份若沒有做好,不能算是「完成」,就算摺好了充其量只是把紙摺成形狀,不符合飛機的條件。
其次,想要飛得遠飛得漂亮的話,絕不能忽略摺好的紙飛機最重要的「儀式」,那就是用指尖在機翼尾端扭摺,製造〈升降舵〉。如果不加這個調整功夫,好 不容易摺好的紙飛機也無法如願飛翔。摺法很重要,但是請千萬別忘記飛得好的秘訣。升降舵的調整後面會說明,總之,扭摺的程度會使飛行方法出現微妙的差異
常常有人會在尖端哈上熱氣,以讓紙飛紙飛得更高更遠,然嘴巴哈氣後,可能因為尖端軟化變型反而形成反效果。

空氣動力學

布萊克布恩用B-2「幽靈」隱形轟炸機作為沒有尾翼的穩定飛機的例子。
雖然DC-03模型也有機翼,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肯·布萊克布恩不同意在紙飛機的尾部加「尾翼」的做法。他在自己的網站解釋紙飛機的空氣動力學時提到尾翼是不必要的。他以實際的B-2幽靈飛翼轟炸機為例,提到沿著機翼的配重使重心更向前,因此飛機也就更平穩。
1977年,Edmond Hui根據吊滑翔機的空氣動力學,獨立地發明了一種隱形轟炸機似的新型紙飛機。這種被他稱做Paperang(網站)的紙飛機相當獨特。它具有可準確控制的翼剖面和高展弦比的機翼;其建造方法使建造者可以改變機身外形的各個部分。這使它成為一本1987年出版的名叫《有趣的紙飛機》的書和1992年很多報紙文章的主題。由於使用了釘書針,它無法參加大部分紙飛機競賽,但極佳的滑翔性能使它的滑翔比達到12:1,並相當穩定。
雖然普遍認為輕的紙飛機比重的飛得更遠,但是布萊克布恩認為這是不正確的。他打破20年前的紙飛機記錄(說明) 是基於他的信念:最好的飛機擁有短的機翼和重心位於擲飛機的人擲出飛機的那個點,同時長機翼和更輕的重量能讓紙飛機更長的飛行但是在擲出階段不能被給予更 多的力量。布萊克布恩說:「為最大高度和好的進入滑翔狀態轉變,必須使拋出角度為水平向上10度」——至少達到60英里每小時(大約100公里每小時)的 速度是他成功擲出的飛機所必須的。 恩恩

世界紀錄

很多年來,許多人試圖突破手擲飛機在空中的最長停留時間這一極限。肯·布萊克布恩(Ken Blackburn)保持這一金氏世界紀錄長達13年時間(1983年-1996年)。1998年10月8日他再次創造了室內紙飛機飛行記錄,他的紙飛機在空中保持了27.6秒。吉尼斯官方和CNN有線電視新聞網見證並報導了這項記錄。[1]布萊克布恩在這次衝擊記錄的嘗試中使用的紙飛機被歸屬到滑翔(無引擎飛機)類當中。
台灣一位中學教師卓志賢所開發的紙飛機曾締造飛行距離52.8公尺和滯空33秒的飛行紀錄[2][3]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風衣

風衣
拼音:fēng yī(feng yi)
 秋冬中長款女式風衣秋冬中長款女式風衣
風衣的歷史已有百年,如今看來,最經得起時間考驗。它的款式、面料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在驚鴻一瞥中就能留下深刻印象;它的實用性又無可比擬,在忽冷忽熱最難將息的秋天,一件風衣隨意穿脱,風雨無阻,既能伴你遠行天涯,也能隨手披來上街。 風衣如今已呈現出許多新的風貌。以世界風衣系列的先驅倫敦霧爲例,這個曾經在《魂斷藍橋》中扮演了經典角色的品牌今季在保留了傳統與經典的風格基礎上,更強調“以人爲本”的概念。色彩上以卡其綠爲基調,以藏青、藍、灰色、米色、咖啡色爲主,非常便於與正裝西服搭配,塑造出穩重、親切卻不沉悶的感覺。面料上采用了國際風行的高科技面料,以棉爲主的混織面料既有棉的舒適性,又非常便於洗滌。最富有新意的是倫敦霧倡導的幹練、利落的短款風衣,它的長度在膝蓋以上10~15釐米左右,非常便於駕車族穿着,翻領、暗排扣的多種設計爲都市商務一族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新世紀,倫敦霧更加強調風衣的功能性和舒適性。風衣内置的手機袋和雨傘袋更符合人體工程學,滿足了都市人的個性化生活的需要。而倫敦霧最引以爲豪的是卓越的防水功能,高級防水塗層既保持了防水功能,又增加了柔軟性和舒適性,在對風衣進行潑水的實驗時,水珠全部滾落的景象令人歎爲觀止。 

風衣起源

 
  風衣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部戰場的軍用大衣,被稱爲“戰壕服”。其款式特點是前襟雙排扣,右肩附加裁片,開袋,配同色料的腰帶、肩襻、袖襻,采用裝飾線縫。戰後,這種大衣曾先作爲女裝流行,後來有了男女之别、長短之分,並發展爲束腰式、直統式、連帽式等形制,領、袖、口袋以及衣身的各種切割線條也紛繁不一,風格各異。 風衣用料多樣,高、中、低檔面料均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應用塗層技術,在織物纖維的表面覆蓋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封閉面料紗線之間的空隙,具有理想的防風防雨效果。風衣面料的色彩,以明快的中淺色爲主,後來又出現大紅、紫紅、海藍色以及各種帶花紋和條紋的面料。有襯里的風衣,里料一般采用尼龍綢,既柔軟滑爽,又能防止縮水,使風衣挺括。風衣在當代頗爲流行,並兼有保護上衣和裝飾的作用,多於春秋季節穿用。 

風衣搭配方法

 
  長風衣搭配中褲或中裙長度,齊膝的風衣永遠是優雅的代名詞,今季與之搭配的及膝裙或五分褲更是風情萬種,敞開風衣,即刻營造出立體感十足的搭配效果。清新甜美 長風衣搭配長裙,一件經典款式的風衣,内里配搭田園氣息十足的寬松長裙和平底鞋,穿出風衣的甜美新風貌。
風衣
風衣

成熟性感

  長風衣直接穿着,將中長風衣穿出性感味道的祕訣就是把它當做連衣裙裝直接穿着,可以選擇一款别致的腰帶系於腰間,優雅的女性線條在行走間隱約顯露,讓人浮想聯翩。 

迷離中性

  長風衣搭配長褲,襯衫風格線條的薄風衣和寬松的長褲營造出中性味道,系在風衣外面的腰帶是時髦的關鍵,爲整身裝扮增加了層次。 

帥氣幹練

  短風衣搭配短褲,擁有修長雙腿的人,一定要嚐試短款的A字形小風衣與短褲的搭配。它們會在視覺上縮短人上半身的比例,令人帥氣脱俗。 

風衣潮流導向

《卡薩布蘭卡》·工裝佳人

  服裝設計師們從電影中汲取靈感,把風衣根據電影的素材分成三種不同的風格,讓風衣的款式更加的豐富時尚優雅,從而引領了新的流行趨勢;工裝風格的更加誇張硬朗中性,增加了金屬扣 牌和拉鏈做裝飾;淑女風格的更注重細節設計,面料色彩柔和甜美;時尚方格采用多種顏色的方格圖案,青春靚麗。電影《卡薩布蘭卡》中英格麗·褒曼穿着的中性款式的風衣,讓許多影迷流連心中,現在人們可以仿效片中的風格,做個工裝佳人。時尚的步伐受不了稍有懈怠的變化,總要以新的形式對昨日進行革命與挑戰,有時是穿着方式上的改觀,有時是衣飾内容上的變化。但是,20世紀下半葉成爲秋冬女裝時尚主流的風衣系列,卻萬變不離其宗地保持着很高的人氣指數。 

《麗人行》·淑女風範

  《麗人行》中奧黛莉·赫本,數以萬計的女人心目中的偶像。她的黑色短發,秀麗的臉龐,改變了好萊塢隻愛"金發碧眼"的歷史。她消瘦、苗條的身材,成爲她獨特的標志。她如天使般的面孔,天真、甜美、高貴的形象氣質,成爲好萊塢的票房保證。她喜歡自己在電影里的裝扮,生活中的她也保持着這種清純的美麗。高貴典雅、端莊獨立、簡單隨意的穿着是奧黛莉·赫本喜愛的風格。把風衣穿得極盡淑女風範,她的優雅氣質,讓無數愛幕她的人豔羨不已,從而成爲大眾的仿效版本,讓人們盡情 體味風衣的淑女本色。束腰帶,這是風衣流行首先需要牢記的詞匯,那種寬寬大大的袍子已經過時了,同質地的腰帶或者類似絲帶般寬寬的腰帶,才最能代表秋季的時髦裝扮。    

《律政悄佳人》·時尚方格

  《律政悄佳人》這部都市輕喜劇,在服裝造型上頗下功夫,劇中威撒絲·彭的服裝造型非常時尚靚麗,女主人公身穿粉方格風衣青春時尚,讓這些時尚的追隨者也做一次方格麗人。有風的日子里,風衣是最煽情的衣服。隨風舞動的衣擺包含着對秋天的種種眷戀,灑脱的女人用它來揮灑風度,而柔弱的女子也用它來包裹自憐自愛。愛上冬天的外套,就像一雙完美的高跟鞋或者手袋一樣,一件完美的外套擁有讓人立刻更加迷人的力量。一起來找到這樣的大衣,即將到來的寒冬因此而更加美好。 

風衣選購

 
  “一號部位”所謂風衣的“一號部位”,指的是風衣的門襟。它是風衣的臉面, 所以,必須筆直,而且不允許有一處斷線。專家說,如果買回風衣,發現門襟上有斷線,那是可以理直氣壯地向店家調換的。

  一件風衣,每天穿脱的次數不會低於4次,所以,拉鏈的質量是否過關,直接影響到風衣的使用壽命———風衣的拉鏈一般都很長,如果壞了,拿去更換,一般的店家可能找不到適合的拉鏈。l即便配到長度合適的拉鏈,因爲要拆開衣服的線腳更換,再次縫合時,勢必會破壞整體的美觀。所以,買風衣時,一定要看清,拉鏈是不是使用YKK牌的———YKK是拉鏈里的頂級品牌,使用YKK拉鏈的風衣,質量一定是有保證的。同樣,在選購風衣時,一定要試一試拷鈕。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緊。好的風衣品牌在制作風衣前,一定會送面料到生產拷鈕的廠家,請他們根據面料來配合適的拷鈕,以防沒穿過幾次,衣料就被拷鈕扯壞。

  一件好的風衣,一定是防水的。如何使面料既柔軟又防水,各家自有祕招。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購買風衣時,你盡可以要求營業員把水倒到風衣上,測試其防水程度。如果水在風衣上滾動,就像水珠落在荷葉上那樣,那麼,你大可以在下小雨的天氣里,隻帶一件風衣出門。

  粘合襯門襟里的粘合襯,購買時人們並不能見到,但它的質量,也決定了風衣的壽命。如果制作者使用的是劣質粘合襯,洗過一兩次後,粘合襯就會與門襟分家,使得“一號部位”皺巴巴的。這樣的風衣,你還穿得出門嗎?“過路人”的風衣,選用的都是德國的“寶翎”粘合襯。如何個好法,專家的說法太過專業,一時也聽不太懂。不過,有一點很聽得進去———“寶翎”在提供粘合襯前,一定會要 求廠家提供面料樣本,因爲不同的面料適合的粘合襯各不相同

弓箭

 弓箭
拼音:Gōngjiàn (Gongjian)
英文:Bow and arrow
  
弓箭是古代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杆箭羽。箭頭爲或鐵制,杆爲竹或木質,羽爲雕或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箭 - 由來與發明


弓箭 - 制作技巧
     弓箭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約爲距今2.8萬年。這個發現確鑿地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械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松手釋,,弓體迅速恢複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複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而且弓箭的發明或許與音樂的起源也有某種關係。英國科技史家貝爾納(J.D.Berrnal)曾說:“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所以弓對於音樂的科學方面和音樂的藝術方面,都有貢獻。”

  關於弓箭的發明,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爲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爲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隻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據說是黄帝之孫——“揮”所發明,他任監管制造弓箭的官職“弓正”。 據傳說正應爲揮發明的“弓箭”使黄帝的政權更加強大,黄帝打敗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勞。揮也是張姓的始祖,因他發明“弓”而得到張的封姓,所以張也就是有一個“弓”和“長”組成。

弓箭 - 歷史發展

 
弓箭
     弓箭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后羿射九曜的傳說,向來膾炙人口,這也是關於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廣告—— 一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將天上的十個太陽射掉九個!

  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顯地是一個“反弓”的形象。這就引出了一個直接的結論,即這是一張複合弓。複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況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狹小的環境中,例如馬車或馬背上,弓身必須短小。戈也是馬車上使用的專門武器。

  另一個例子來自《詩經》中的“騂騂角弓”。這首詩有可能是東周早期的作品。詩中不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還提到了反弓的特點。制造角弓異常複雜,但是它們在發射力量方面與普通木弓相比並不占優勢,角弓隻是占用的空間更小。在馬背上或馬車内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弓。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商周戰場射術的貴族傳統是同駕馭馬車的技術密切相關的。在靜止的戰車上使用高技術的角弓射箭,隻有富有的貴族階層才能負擔得起。

  東周時期的制弓業的發展難以考證。雖然弩的發展和應用脈絡清晰,但是東周弓的性質和發展卻難以確考。考古發掘出土過角弓,但是由於缺失太多而無法拼湊出原來的形狀。雖然歷史文獻中有很多有關楚弓的評論,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們隻是塗漆的木質長弓,或是由竹篾制成的弓。許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證明,斯基台人或薩加人的弓在中國北部和東部邊境非常流行。西周禮器上的圖案顯示許多步兵手持劍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頭朝下,插入周圍地面。同時,中國人很快從他們的北方鄰居那里學會了騎射技術,而保留反角弓有利於騎射。

  漢代的圖案仍然反映了騎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據從科霍坦地區的景厥和樓蘭附近區域出土的弓,可以發現東漢後期和西晉初期引進了一種樣式與以前大不相同的弓。這種弓設計獨特,特别適合在在馬背上使用,尤其是兩軍酣戰之時,因爲這時無法使用更多的騎射技術。

  從唐代明代,曾經有過成排使用弩手的紀錄。弩手共分爲三排,前排射擊,中排准備,後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機械裝置圖中,瞄准對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來對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們廣泛采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這種弓矢對付過十字軍。據說這是蒙古人大量僱用突厥僱傭軍的結果。在明代李呈芬高穎的作品中,還能發現在14世紀歐洲阿拉伯禁衛軍的文獻中提到的技術,甚至能發現他們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獻中的話。明代軍隊偏好使用輕裝甲的輕騎兵,這一兵種強調速度和在飛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弓箭 - 制作材料

 
弓箭的演變
   弓箭的演變
  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爲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在此後的兩千年内,中國,或者說亞洲的複合弓制造技術制弓術與考工記相比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考工記》對於弓的材料采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考工記》中認爲制弓以幹、角、觔、膠、絲、漆,合稱“六材”爲重要。
 

六材之幹

 
  “幹”,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體,多層叠合。幹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考工記》中注明:幹材以柘木爲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爲下。這些木頭的材質堅實無比,任憑推拉也不會輕易摺斷,發箭射程遠殺傷力大。南方弓與北方弓在材質上明顯不同,南方多用竹子爲幹,而北方,特别是東北一帶尤其以這種硬實木爲主。這也是中國古代戰爭中,北方軍隊總能占得先機的原因之一。
 

六材之角

 
  “角”,即動物角,制成薄片狀,貼於弓臂的内側(腹部)。據《考工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爲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釐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隻角的價格就相當於一頭牛,即牛的頭上頂着的不是牛角,而是兩頭“牛”)。中國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隻好用羊角來代替,從這一點講,這又是南方弓的長處。
 

六材之觔


  “觔”,即動物的肌腱,貼於弓臂的外側(背部)。觔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入。據《考工記》,牛觔是最常用的“六材”,選觔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
 

六材之膠


  “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幹材和角觔。《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鼠膠、魚膠、犀膠等六種膠。膠的制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放在水里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黄魚鰾制得的魚膠最爲優良。中國弓匠用魚膠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於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六材之絲


  “絲”,即絲線,將縛角被觔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爲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
 

六材之漆


  “漆”,將制好的弓臂塗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夠起到保護弓臂的作用。

弓箭 - 制作技巧

 
弓箭
     弓箭
  弓箭的制造並不複雜,孩子們大多自己動手,無須大人代勞。先上山覓得一段大小適中、堅韌柔軟的小樹,將其砍伐下來,去掉枝葉,慢慢彎成一弓形,爲了防止其伸直複原,有必要用柴火燎一燎。倘若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樹木,竹片或藤條均可代用。弓做成了,弦也不難,用麻繩系上即可。但麻繩的彈性不強,影響了弓箭的射程以及力量,弓弦最好用橡皮觔充當。那種扁平的橡皮觔,多用於大人系褲子之用,孩子心癢難禁,索性將褲子上的橡皮觔扯下,拿來做了弓弦。剩下的就是箭矢,最常用的有甘蔗葉梗、蘆葦稈或黄麻稈。這些東西相對要軟一點,萬一射在别人的身上,也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危害。至於箭壺呢,將塑料筷筒里的筷子倒出,裝入箭矢,便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箭壺。但這不是真正的弓箭,隻不過是一種玩具,充其量也隻是一種仿制品。當然,其原理是一樣的,但用它不是爲了傷人,而是作爲一場戰爭游戲的有力武器。

  弓和箭是臨時所能制備的最好武器,也很易於制備。 隻需花上很短時間,你就會在使用它們時成爲受益者。 有完全幹燥結實的彈木材料當然更好,沒有時你應有能力制出好弓。如果你預計在所在地會呆上數月,你就應該貯存一些上等彈木以備用。其他彈木壽命會短一些,你 可以多做幾張弓,失去彈性時,再換一張使用。

  紫杉是理想的制弓材料--所有古老的英格蘭長弓都 由紫杉木制成。在北半球分布着五種紫杉樹,但繁種並不都常見。其他如橡樹、柳樹、山核桃樹、雪松、鐵樹、百 榆、檜樹、樺木和鐵杉木都是很理想的制弓材料。
 

彈木挑選

弓箭 - 制作技巧
  弓箭 - 制作技巧
 
  應選擇彈韌性都很好的易彎曲材料用來制作弓柄。一 般長約120釐米,但可根據個人情況加以取舍。

  選擇適於自己使用的弓柄: 右手放在腰部一側,握住彈木一端,左手洞棍向前斜 擧伸直,並握住彈木,作好標識,取這段彈木作爲弓柄, 長度會很適合。這可作爲弓型大小的標准(使用長弓需要 更多的技巧)。
 

弓柄的加工

 
  弓柄中部寬約5釐米,兩端漸窄,直至1.5釐米。 在距離柄尾約1.25釐米處刻上凹槽(a),以便固定 弓弦。先剝去樹皮,弓柄削成形後,外表塗抹一層油脂。
 

弓弦的安裝

 
  用生牛皮制作弓弦最理想。可切成寬3毫米的堅韌長 條。其他各類繩索在應急時也可以選用。老蕁麻樹皮具上 好的粗纖維,可搓成結實的弓繩。如果弓柄彈性很強,可 能需要相對較短的弓弦。在固定弓弦時弓柄隻可稍繃緊- -隻有在拉開弓時,弓柄才進一步彎曲緊繃,提供相當大 的彈力。

  先將弓弦在弓柄凹槽上扣上一環,然後繞兩圈半。如 果作弓柄的材料沒有幹透,在放置不用時應放開弓弦的一 邊,否則容易使弓柄變形。 一柄制備精良的硬弓會比一個彈性隱阱更有效率,也 能更精確地命中目標--但是失去彈性後的弓就不要再用 了。再換一張弓。
 

箭的制備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杆材料,但樺木無疑是最好的材 料之一。箭杆長約60釐米,寬6釐米,應該絕對很直( 兩定點間系緊一根彈繩可作爲直尺標准),也應盡可能光 滑。箭杆末端應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 檢查每根箭杆末端凹槽寬度是否足以容納你的弓弦.
 

羽箭

 
  爲了提高精確度,可以制作羽箭。羽毛是選材料,但 其他材料也可選用--紙、輕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狀的 葉子。

  a:從頂端開始,撕開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羽毛兩端各留有20毫米寬的羽毛管,以便系在箭杆上。

  c:將箭杆圓周三等分,系上相互對稱的三根羽管。
 

箭頭


  箭杆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鋒利箭頭系 緊在杆上,效果會更好。馬口鐵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制 成真正鋒利的箭頭。箭杆前端從中央部分剖個裂口,插入 箭頭後緊緊縛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綁材料--濕潤時用, 幹後會收縮,緊緊縛住箭頭。

弓箭 - 組成結構

弓箭
     弓箭
 
  最初的弓僅用單片木材或竹材彎曲而成,縛上動物觔、皮條或麻質的弦,最初的箭隻是削尖子的細木棍或細竹棍,即《易·系辭下》所說的“弦木爲弧,剡木爲矢”。中國邊遠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在本世紀初還使用着類似的弓箭。松花江下流的赫哲族,以“水曲梨”樹爲原料(他們稱之爲“布勒肯”)制弓,修整成形後,彎曲而縛上用魚膘或鹿觔制成的弦。外興安嶺的鄂倫春族人,用單根落葉松榆木制造弓體,鹿犴觔爲弦,箭以樺木制成,早先隻是把木杆的一頭削尖,後來才有了石鏃和骨鏃,並在箭尾夾置天鵝或大雁的羽翎。西南一些少數民族所用的竹箭,則僅把細竹棍前端修削成尖峰,尾部插置竹葉摺成的羽翼,爲提高殺傷力,或在箭鋒上刻出螺鏇形的淺槽,蘸以毒藥

  複合弓由三部分組成, 木, 角及腱。 未上弦線的複合弓向外彎曲, 弓背(面向目標的一面)爲木制。 弓背亦包括三部分: 一對弓臂及一個弓弝。 木制部分大多采用槭樹(楓樹)、山茱萸或桑樹, 或同時采用多種木材。

弓面

  爲角制,角被來加強弓臂部分。游牧民族會選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 因爲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 而且較長,所以兩者以水牛角最受游牧民族歡迎。游牧民族會用魚膠將動物的腿後腱(來自牛、鹿等)黏在木制的弓背部分。原因是腱像橡皮圈, 經拉扯後能夠迅速地回到本來位置, 大大加快箭的飛行速度。一對木制弓臂的末端裝有弓弰。大部分史家認爲這是匈奴人的發明。弓弰增強弓弦的蓄勢及減低需要拉弦的力,使經複合弓發射的箭有更強的殺傷力。

弓弦

  游牧民族利用動物的腱、馬鬃、或葡萄藤制造弦線。塞西亞人甚至曾用牛腸制造弦線。至於土耳其人, 他們以采用蠶絲制的弦線而聞名。

  飄泊於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所制造的箭大部分箭鏃有針,有别於在歐洲流行有套的箭鏃。有史家指出這是爲了自衛。假如箭鏃隻是被插入箭杆,會減低箭杆吸收沖擊力的能力,箭杆很容易摺斷,因此騎弓手能夠防止對手使用自己的箭反擊。不過,適合制作箭杆的材料在大草原很缺乏,游牧民族不大可能爲了自衛而大量浪費箭。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這種箭鏃的制造方法不但簡單,而且所需時間較短,對人力物力不多的游牧民族很有好處。

  箭杆通常用蘆葦稈或竹來制造,白樺木及山茱萸木亦是制造箭杆的材料。箭羽會用水鳥的羽毛來制造,例如鵝及鴨的羽毛都是上佳的材料。箭杆有二至四片箭羽,令箭飛行時更穩定。

拉弦工具

  騎弓手都會戴上拇指環(或稱扳指),防止拇指被弦線割傷。中緯度草原的游牧民族用皮、骨、角、金屬或石制造拇指環。爲了加快射箭的速, 拇指環的内側通常有槽或凹處用來扣著弦線。
 

弓袋及箭箙

  塞西亞的騎弓手會將弓袋與箭箙結合,這種袋名叫gorytos。 Gorytos的前側有一個袋,專門用來放箭。塞西亞的騎弓手用鉤將gorytos弔在腰帶上。早期的薩爾馬提亞人都是采用這種設計。

弓箭 - 分類


  弓有牛角弓,複合弓和滑輪弓,後兩種弓都是現代材料制成,一般是作爲比賽用器具。牛角弓是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到目前爲止也不亞於現代材料制作的弓。牛角弓由牛角,竹木胎,牛觔,動物膠等材料經過百十道工序加工而成,技術難度高,制作周期長,卻不能長期保存,最長也就能保存百十年。弓箭作爲古代戰上的重要武器,最終被鎗炮所淘汰,傳統弓箭文化從此成爲歷史,現如今會制作傳統弓箭的人寥寥無幾,可能就隻有北京聚元號和曲阜徐弓坊的幾位師傅會做了。

  英國人皮特·里費斯(Pitt-Rivers)按弓體構造,將世界各民族的弓區分爲單體弓、加強弓(又稱合成弓、背襯弓或叠片弓)、複合弓三種。制弓術的一般演進道路是由單體而加強而複合。在東亞、西亞和歐亞草原地區,都是按照這個顺序發展的,當然也有例外,歐洲大部分地區就長期使用單體弓。

  單體弓以英國長弓爲其代表。複合弓的代表有西亞三角弓和雙曲反彎複合弓,後者因爲由古代斯基泰人在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傳入歐洲,古羅馬人稱之爲“斯基泰弓”(Scythicus bow),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中國最早在公元前兩千年,即商代晚期,在大量使用加強弓的基礎上,就已經發明了雙曲反彎複合弓,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成爲軍隊裝備弓具的主體。

弓箭 - 主要用途


  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准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擕帶、使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如果說,任何工具和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麼,弓箭堪稱是火器誕生之前,人手的最偉大的一次延長。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決定性的武器。”如此評價弓箭,仍嫌不足。因爲即使在“野蠻時代”,也沒有任何一種青銅或鋼鐵兵器(包括鐵劍),能與弓箭的作用相疋敵。可以說,直至火器誕生,弓箭都是決定性的武器。

弓箭 - 使用技巧

搭箭手式

  搭箭的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這種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則箭杆在弓弣左側。第二種是蒙古式,主要流行於普遍使用複合弓的東方世界。這種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杆在弓弣右側。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則必須在拇指上套上指環,中國古稱“抉”,後世稱爲“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制成。
 

射箭術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與視線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 箭,沿水平方向朝後拉滿弦,然後釋放--箭會自由急速 飛出,射向目標。多多練習。弓套里多裝幾枚箭,可以快速連發。

防止被箭磨傷

  許多射手發現,箭在飛離弓弦時,常會磨傷臉頰和手 部的皮膚。臉頰部可用頭巾或其他布料遮擋,手腕部帶上 皮革護套。

弓箭 - 傳統老字號

 
弓箭
     弓箭
  北京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已曆經300多年。清朝時期,聚元號弓箭鋪位於北京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的原弓箭大院内。這一時期的弓箭大院屬於皇家特設的兵工場(皇家作坊),那里的弓箭鋪均屬皇家專有,從業者大多爲皇親,並以滿族爲主,其產品均上交兵部、禮部、戶部等,不得外賣。清末,弓箭作爲兵器已被洋鎗洋炮取代。清朝國庫空虛,這些皇家弓箭工場淪爲民間作坊。這時執掌聚元號的是第七代店主王氏(同行稱其爲小王)已無心經營弓箭鋪,最終山窮水盡,隻好將其祖業變賣給楊家。

  民國時,弓箭大院里,隻剩“聚元”、“天元”、“廣生”、“隆生”、“全顺齋”、“天顺成”和“德紀興”7家。由於弓箭制作工藝繁雜,要求又高,到現在隻剩下楊福喜一個傳人了。

  聚元號楊氏制弓世家早年曾榮穫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項。出於對弓箭傳統技藝的熱愛和文化傳承的自覺,楊福喜毅然放棄了原有工作,改從其父楊文通學藝,全面繼承了聚元號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藝。聚元號制作弓箭所用原料、工具、技法與《考工記》《夢溪筆談》《天工開物》所載相近,所制各類弓箭品質精善,深受各界好評,曾應邀赴香港參與亞洲射藝交流活動.

弓箭 - 未來發展


  弓箭以及傳統弓箭在現在社會也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目前一些專業的傳統弓箭論壇和網站如(中華弓箭社)在迅速發展之中,傳統射箭隊弓箭館也在各地成立,弓箭是靜與動的完美結合的一個體育運動項目,是一項現代的新的貴族運動,傳統弓箭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弓箭 - 樂趣游戲

 
弓箭
     弓箭
  鄉村男孩很喜歡玩打仗或戰爭的游戲,而玩打仗得需要道具,譬如木刀、木鎗諸如此類一應俱全,孩子們手執刀鎗,模仿着戲台上的演出,大呼酣戰,威風八面。而在諸多“兵器”之中,孩子們對弓箭情有獨鍾,背挎長弓,腰掛箭壺,儼然飛將軍再世;或彎弓搭箭,百步穿楊,宛若小李廣複生,真是神氣活現,其樂無窮!

  玩弓箭的游戲開始了,玩法之複雜多樣,並不亞於玩石子。其中最簡單的一樣是,劃一界線,眾人站在界線後射擊,箭矢嗖嗖射出,遠者爲勝。這個規則跟投標鎗有點類似。這種玩法還有一個變式,就是向天射去,高者爲勝,連界線也不用劃。這些玩法比試的實際上是孩子制作弓箭的手藝,弓箭的力度以及速度,往往取決於弓弦的彈性,當然,弓也要有一定的分量。而打靶就可以考量孩子的箭法。

  但既然作爲一種兵器,哪怕僅是兵器的模擬物,孩子們豈有不大玩打仗之理?於是,孩子們分成兩組,張弓搭箭,躥高伏低,互相射擊。或利用障礙物拒敵,或放冷箭傷人,雙方大呼小叫,箭如飛蝗,真是熱鬧非凡。這種玩法,跟今天年輕人愛玩的打野戰,實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更具野趣。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孔子故事系列》之十四 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孔子故事系列》十四
與善人居  如入芝蘭之室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白話易解】:
孔子說:「我死以後,子夏的學問會越來越好,子貢的學問卻會退步。」曾子心中疑惑,問:「為什麼呢?」
孔子道:「子夏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卻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瞭解他的兒子,可以看看他的父親;不瞭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瞭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瞭解一個地方的土質如何,看那兒長出的草木狀況便可知道。所以說,跟善人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裡,時間久了之後,也不覺得香了,因為已經與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一起,就如同走入出售鮑魚的店裡,時間久了,也不覺得臭了,因為也被它同化了。硃砂放的地方,往往會變成紅色;而貯藏漆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麼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說: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餘。因此,善於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弟子規》也有云:「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同樣也是告訴我們,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學問。而與不善之人相處,便會受到影響,損傷道德。
因此,選擇朋友,對我們的一生至關重要,而如何選擇好的朋友,《論語》也告訴了我們,「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正直的朋友,寬厚仁恕的朋友,博學廣識的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但是,如果交上不良之友,便會有「無限害」,從而導致「百事壞」。特別是孩子,在還沒有分辨是非善惡能力的時候,交上不好的朋友,染上不好的習氣,對他成長就會有負面影響。倘若被帶著出入聲色場所,或被引去嘗試吸食毒品,那他墮落的速度就更加快了,屆時,悔之晚矣!
所以作為父母,應注意孩子所交往的朋友,是不是好的朋友,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善於擇友,更要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不要有不良的愛好、習慣,因此卻成為他人的損友。
於此,在我們的生活中,怎麼能不謹慎地選擇朋友,謹慎地自守呢?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名稱】:鮑魚之肆
【拼音】:bào yú zhī sì
【釋義】:賣鹹魚的店。比喻壞人成堆的地方。
【出處】:漢·劉向《說苑·雜言》:“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例子】:
【序號】:16398

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
日本平安時代學者、漢詩人、政治家
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像,菊池容齋
從二位、右大臣
出生承和12年舊曆6月25日(845年8月1日)
逝世延喜3年舊曆2月25日(903年3月26日)
太宰府天滿宮
墓葬福岡縣太宰府天滿宮
著作
《菅家文草》全12巻(昌泰3年、900年)
《菅家後集》(延喜3年、903年)
類聚國史
日本三代實錄》(延喜元年(901年)8月)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菅原道真
假名すがわらのみちざね、みちまさ、どうしん
平文式羅馬字Sugawara no Michizane, Michimasa, Dōshin

菅公母子像
須磨綱敷天滿宮(神戶市
菅原道真(845年8月1日-903年3月26日),出生於承和12年陰曆6月25日(845年8月1日),卒於延喜3年陰曆2月25日(903年3月26日)。是日本平安時代的學者、漢詩人政治家。長於漢詩、被日本人尊為學問之神(相對地,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武神則是坂上田村麻呂)。33歳時被任為文章博士醍醐天皇時晉升為右大臣、但受到左大臣藤原時平的讒言、被貶到九州太宰府擔任權帥(太宰府副統帥),後抑鬱以終。

家系[編輯]

父親是菅原是善、母出自伴氏(名不詳)。從道真的祖父菅原清公那一代開始將姓從土師改成菅原。祖父與父親都曾經是文章博士、為朝廷的名士。母方的伴氏出自古代的大伴氏,因避淳和天皇的名諱而從大伴改為伴姓,族人中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皆是著名的詩人。
道真的妻子正室是島田宣來子島田忠臣的女兒)。長子是菅原高視和其他多名子女。子孫亦多為著名的學者。高視的曾孫、道真第五代孫菅原孝標,他的女兒是『更級日記』的作者。

生涯[編輯]

道真年幼時即長於詩歌,貞觀4年(862年),18歳的他成為文章生;5年後(867年),菅原道真成為文章得業生,敘任正六位下下野権少掾貞觀12年(870年)升任正六位上,隔年轉任玄蕃助,不久,再遷任少內記貞觀16年(874年)升任從五位下兵部少輔,後遷任民部少輔。877年擔任式部少輔,同年10月,改元元慶,兼任文章博士;元慶3年(879年),升為從五位上。元慶7年(883年),他兼任加賀權守治部權大輔仁和2年(886年)1月,菅原道真被任命為讚岐守,前往四國讚岐任官,至到寬平2年任滿回京。
之後他深受宇多天皇的信任,開始擔任重要職務,當時天皇為了牽制當道的外戚藤原氏,而重用道真。寛平3年(891年)2月,他補任藏人頭的官位,後兼任式部少輔與左中弁。次年1月,升任從四位下,並於同年年底兼任左京大夫;寛平5年(893年)2月,47歲的菅原道真補任參議一職,並兼任式部大輔,後因兼任左大弁、勘解由長官春宮亮,而免去式部大輔的職務。寛平6年(894年)8月,他被任命為遣唐大使,但在道真的建議下,當時的日本朝廷廢止了遣唐使的職務,同年12月,菅原道真兼任侍從
895年,他兼任近江守一職,後升任從三位權中納言,兼任春宮權大夫;其長女衍子成為宇多天皇的女侍。次年8月,他兼任民部卿;寛平9年(897年),他的女兒和宇多天皇之子齊世親王結婚,同年6月,道真升任權大納言,兼任右近衛大將;7月,宇多天皇讓位與醍醐天皇,醍醐天皇繼續重用他,將他升任為正三位,並兼任中宮大夫;在當時只有藤原時平與他擁有「官奏執奏」(又稱為「內覽」)的特權。

太宰府天滿宮
醍醐天皇即位後,道真一直晉昇,但對於道真掌權感到威脅的藤原氏開始有所行動,以及中下層貴族中對道真的政治改革感到不安者亦所在多有,於是雙方結合謀圖對付菅原道真;昌泰2年(899年),道真升任為右大臣並兼任右近衛大將。次年,文章博士三善清行建議道真應該知足退隱享受人生之樂,但不被道真接受。901年,他升任從二位,但卻被誣告意圖幫助齊世親王簒奪皇位因而獲罪,被眨為大宰權帥,流放至九州太宰府。宇多上皇聞訊意圖阻止但未能成功。以長子菅原高視為首的四名子女皆被處以流刑(是為昌泰之變)。菅原道真於903年在太宰府病逝、並葬在當地(現在之太宰府天滿宮)。

歷任官職[編輯]

※日期為陰曆
  • 862年(貞觀4年)5月17日、成為文章生。
  • 867年(貞觀9年)1月7日、成為文章得業生。 
    • 2月29日、敘任正六位下、下野權少掾。
  • 870年(貞觀12年)9月11日、昇任正六位上下野權少掾如元。
  • 871年(貞觀13年)1月29日、轉任玄蕃助。  
    • 2月2日、遷任少內記。
  • 874年(貞觀16年)1月7日、昇任從五位下。  
    • 1月15日、任官兵部少輔。 
    • 2月29日、轉任民部少輔。
  • 877年(元慶元年)1月15日、遷任式部少輔。  
    • 10月18日、兼任祖傳官位文章博士。
  • 879年(元慶3年)1月7日、昇任從五位上式部少輔・文章博士如元。
  • 883年(元慶7年)1月11日、兼任加賀權守。  
    • 4月、兼任治部權大輔。
  • 886年(仁和2年)1月16日、前往四國就任讚岐守。
  • 890年(仁和6年)、任滿讚岐守回京都。
  • 891年(寬平3年)2月29日、補任藏人頭。  
    • 3月9日、兼任式部少輔。  
    • 4月11日、兼任左中弁。
  • 892年(寬平4年)1月7日、昇任從四位下。藏人頭・式部少輔・左中弁如元。  
    • 12月5日、兼任左京大夫。
  • 893年(寬平5年)2月16日、補任參議。兼式部大輔。  
    • 2月22日、兼左大弁。除式部大輔一職。  
    • 3月15日、兼任勘解由長官。  
    • 4月1日、兼春宮亮。
  • 894年(寬平6年)8月21日、補任遣唐大使。  
    • 9月30日、停止遣唐使。  
    • 12月15日、兼任侍從。
  • 895年(寬平7年)1月11日、兼任近江守。  
    • 10月26日、昇任從三位、轉任權中納言。  
    • 11月13日、兼任春宮權大夫。
  • 896年(寬平8年)8月28日、兼任民部卿。
  • 897年(寬平9年)6月19日、轉任權大納言、兼右近衛大將。  
    • 7月13日、昇任正三位、權大納言・右近衛大將如元。  
    • 7月26日、兼職中宮大夫。
  • 899年(昌泰2年)2月14日、轉任右大臣、右近衛大將如元。
  • 901年(延喜元年)1月7日、昇任從二位、右大臣・右近衛大將如元。  
    • 1月25日、眨至九州為太宰權帥。
  • 903年(延喜3年)2月25日、逝世。

《北野天神縁起絵巻》中描繪的清涼殿落雷事件
  • 923年(延喜22年)4月20日、回復為右大臣、追贈正二位。
  • 993年(正曆4年)5月20日、追贈正一位左大臣。  
    • 閏10月20日、追贈太政大臣。

事蹟與作品[編輯]

他將自己所著的詩和散文集結成《菅家文草》全12巻(900年)[1]、在太宰府時的作品結集成《菅家後集》(903年左右)、另編著有《類聚國史》。[2]
詩歌集《菅家御集》經考證則有後世偽作的嫌疑。《新撰萬葉集》[3]傳為道真所作,但據考應為後人託付。《古今和歌集》[4]中有節錄他所著2首和歌。
他亦是六國史之一《日本三代實錄[5]的編者、於左遷之後的901年(延喜元年)8月完成。
從其祖父時代開始經營的私塾菅家廊下其中出了不少傑出門生,往後歷任至朝廷要職者有100人。

主要和歌[編輯]


百人一首》 菅家(菅原道真)
  • 此の度は 幣も取り敢へず 手向山 紅葉の錦 神の隨に(這首歌包含在小倉百人一首內)
譯:此去未能執幣而獻,唯手向山如錦紅葉,隨神之側。
  • 海ならず 湛へる水の 底までに 清き心は 月ぞ照らさむ
譯:水深似海亦映月,丹心終可見光輝。
  • 東風吹かば にほひおこせよ 梅の花 主なしとて 春を忘るな(收錄於『拾遺和歌集』。後世寫成「春な忘れそ」)
譯:東風若吹起,務使庭香乘風來。吾梅縱失主,亦勿忘春日。

死後[編輯]

道真死後,京都陸續出現多種異相,先是醍醐天皇的皇子一一病死。後來在皇宮的清涼殿更遭遇雷擊,造成多名死傷者。朝廷對此相當驚恐,認為是道真的怨靈在作祟,因此赦免道真的罪名並追贈官位。道真之子也被解除流放之刑召喚回京都。923年陰曆4月20日,將其從二位太宰權帥回復為正二位右大臣之官位、993年追贈正一位左大臣、同年追贈為太政大臣。據傳當時陷害道真的藤原時平之後斷了子嗣(其實藤原時平次子藤原顕忠死時60多歲,有四個兒子),但相反地,對道真友好的時平之弟藤原忠平,其子孫則成了藤原氏的源流。
清涼殿落雷事件以後,因為害怕雷神是道真的怨靈,為了祭拜火雷天神而在京都的北野興建了北野天滿宮。之後道真成了天神信仰的一部份,並逐漸普及到日本全國,道真生前因是傑出的學者和詩人,因此被當成學問之神來敬拜。同時也被認為是日本四大怨靈之一。
江戶時代時以昌泰之變為題材的戲劇,『天神記』、『菅原傳授手習鑑』、『天滿宮菜種御供』等一一上演、特別是『菅原傳授手習鑑』在「人偶劇淨瑠璃」和歌舞伎的表演相當賣座、成為義太夫狂言三大名作之一。現在仍是反復上演的節目。
近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道真被認為是皇室的忠臣。1928年講談社出版的雜誌《キング》 (King),有一篇模仿菅原道真事蹟「恩賜御衣今在此,捧持每日拜餘香」[1]的句子被改寫成「坊主吽子今在此,捧持每日拜餘香」(坊主:和尚,吽子:大便),結果當時人在伊香保溫泉的講談社社長野間清治因此受到不滿人士的攻擊。

其他逸事[編輯]

  • 據傳道真素有胃疾,他胃痛時常以一塊加熱過的石頭放在肚子上以減輕不適。
  • 在現今大阪市東淀川區有「淡路」、「菅原」的地名、據說是道真被貶謫至太宰府途中經過時,誤認為當地為淡路島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