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姓
拼音: xìng
詹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4位。 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52位。
詹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後的稱謂,屬於帝王賜姓爲氏。
宋朝學者羅泌所纂《路史》中記載:“黄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曰軒,軒之字曰玄律,小典氏之子,黄精之君也,母吳樞曰符葆……有虞氏作封帝之後,有九侯伯:其得資者爲資氏,得郮氏者爲郮氏,得虔者爲虔氏,得寇者爲寇氏、口引氏、劉氏,國於酈者爲酈氏、儷氏、食其氏、侍其氏,國於翟者爲翟氏、糴氏、狄氏,於詹者爲詹氏,自詹移葛則爲葛氏、詹葛氏……詹,周有詹父、詹桓伯,圻内地與楚詹尹異……詹桓伯采,大夫詹父後,周氏族卿之采。”
在湖南省圖書館典藏的《青山彭氏敦睦譜·宗系》中記載:“黄帝生二十五子,依序爲:娶西陵氏生昌意、玄囂、酉、祁、馮夷、滕等六子,娶方雷氏生龍苗、葴、荀、休、清、采等六子,娶雕魚氏生夷鼓、揮、縉雲、喬伯、姞等五子,娶鬼方氏生蒼林、禺陽、儇、詹人、衣、禺、累祖、白民等子,一女曰嬅。”
在清朝學者熊峻運所撰著的《新纂氏族箋》中給予解釋:“詹,河間郡,系出有熊氏,黄帝子詹人,夏封詹國。”
詹人的後裔子孫,有以先祖之封國名稱爲姓氏,稱詹氏,爲詹氏之始,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周宣王給庶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爲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春秋時期,周宣王姬靜(姬靖)封其庶子姬志宏於詹(今山東菏澤甄城),他建立了詹國(史書記載,詹國北達於燕,地四百里),爲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後裔子孫世襲爲周王室大夫。
詹文侯在周幽王執政時期出任少師,他見周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官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連自己也命喪黄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周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
詹國下傳姬嘩(姬華,字美輝)、姬顯、姬英(字世賢)、姬禮(字尚節,一字世周),至周惠王姬閬二年(公元前675年)參與作亂,結果被周惠王所滅。
因詹文侯首封於詹地建國,故而其後裔子孫多以封國之稱爲姓氏,稱詹氏,世代相傳至今。詹氏族人多尊詹文侯爲詹氏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源於官職,出自上古負責詹蔔(占蔔)之職的詹尹,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詹尹,在古代是專職從事祭祀活動中的占筮,即占蔔祭司,别稱“詹蔔”,在這里“詹”同“占”,是計算、判斷、推測的意思,因此又白稱“占蔔”。
據史籍《百家姓溯源》的記載,古代負責詹蔔(占蔔)的官職叫詹尹官,其後裔子孫後中有以先祖的官職命姓者,稱詹氏、或占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内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詹嘉、虢國有詹父、鄭國有詹伯,均以封邑名稱爲氏,其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爲姓氏者,稱詹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詹事,屬於以官職稱謂爲氏。
秦朝時期,設置了詹事府,漢朝時期因襲,專職掌管皇后、太子的諸般庶務家事,全稱爲太子詹事,或少詹事,歸屬於東宮管轄。
詹事之官職,在東漢時期被廢黜,但在曹魏文帝開始又複置,以後曆朝曆代均仿此制,唐朝時期曾改稱爲“端尹”,武則天曾改爲“宮尹”。詹事下屬有詹事丞,皆服侍於太子。
由於滿清王朝從康熙大帝以後不再設太子,因此滿清時期的詹事與翰林相當。
在太子詹事、少詹事、詹事丞、端尹、宮尹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詹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巴林氏,源出元朝時期大將、丞相伯顏的後裔,世居巴林(今黑龍江伯力、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内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或言以地爲姓,或言内紮薩克以部爲氏,有待進一步考證。後有滿族引爲姓氏者,滿語爲Barin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巴林氏多冠漢姓爲詹氏、潘氏、白氏等。
第七個淵源: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紮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源出元朝時期女真紮剌兒部,以部爲氏,滿語爲Jalari Hala,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紮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紮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爲詹氏、張氏、年氏、白氏等。
⑵.滿族瞻楚渾氏,滿語爲Jancuhun Hala,漢義“甘甜”,源出卦爾察女真,世居卦爾察(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所冠漢姓即爲詹氏。
第八個淵源: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今土家族、台灣土著、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詹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爲漢姓詹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編輯本段
得姓始祖
姬志宏(詹文侯)。
編輯本段
遷徙分布
詹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二位,人口約一百零九萬五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8%左右。
據《辭源》記載:“周有詹父,詹恒伯,相傳出自周宣王支子。”又載:“晉有詹嘉,虢有詹父,鄭有詹伯。”而晉鄭之詹又别於宣王之子,可見在春秋時期,詹氏族人已分布於晉(今山西)、虢(今河南鄭州)、鄭(今河南新鄭)等地。
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一帶)有術士詹何,西漢有匈奴兒單於詹師廬(今地待考),東漢有武陵(今湖北溆浦)蠻詹山。可見在兩漢及其以前已有詹氏族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帶。當然,有史料表明兩漢時期的詹氏族人大多繁衍於古渤海郡、河間郡一帶。
晉朝的永嘉之亂,導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國從此開始,中原地區漢族子孫向南播遷也自此起步,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當時,隨着動亂的擴大,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於今華東、華南、中南之地,其時入閩八姓中含詹氏族人,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發展成爲中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
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盪,狼煙又起,時北地民眾爲避兵火,扶老擕幼,顛沛流離,輾轉南下,尋求一方淨土,詹氏族人亦概莫能外,隨之南遷,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氏家族,隊伍更爲龐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亂隱居閩地之仙游,遂家於當地。
兩宋之際,詹氏族人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且多爲南方人。
明朝初期,山西詹氏作爲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湖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隨着中國航海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氏族人有渡海赴台謀生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後湖南、湖北之詹氏族人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
清朝中葉以後,詹氏族人分布更廣,並有詹氏族人颺帆南洋,遠徙東南亞。
如今,詹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湖南、四川、台灣省爲多,這三省之詹氏約占全國詹氏人口的50%左右。
編輯本段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穀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複存在。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爲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爲郡,或爲國。隋朝開皇初年(辛醜,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醜,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爲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間堂:以望立堂。
奎光堂:資料有待補充。
潔身堂:資料有待補充。
繼述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複堂:資料有待補充。
永思堂:資料有待補充。
墩崇堂:資料有待補充。
瑞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詹福堂:資料有待補充。
淳叙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五鳳堂:資料有待補充。
青雲堂:資料有待補充。
培源堂:資料有待補充。
報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彝堂:資料有待補充。
清雲堂: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
詹姓家譜文獻
修譜
詹氏最早族譜,據新安詹氏統宗譜,曆代修譜名目,第一本爲詹邁(詹必勝之父),字令忠,廬源人,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著世系輯,後詹敬從(字景芳)修本宗譜。
自唐朝長慶元年~至明朝萬曆乙酉年(公元821~1584年)的七百六十二年間編修二十五次,每三十年重修一次,據《新安詹氏統宗譜》記載,曆代修譜名目如下:
唐朝時期:
詹 邁,字令忠,廬源人,唐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著世系輯。
詹敬從,字景芳,修本宗譜。
宋朝時期:
詹德輝,字子光,廬源人,修本源錄。
詹卓然,字從之,廬源人,序世系錄。
詹 村,字器之,號眉壽,廬源人,修本源錄。
詹利用,號眉山,廬源人,宋寶慶乙酉年(公元1225年)修本源錄。
詹 鼎,字新道,慶源人,修本宗譜。
詹 振,字叔文,號不庵,廬源人,宋紹定己醜年(公元1229年)修本源錄。
詹 禮,字叔志,廬源人,宋端平乙未年(公元1235年),修本源錄。
詹 颺,字叔言,號竹坡,廬源人,宋淳佑乙巳年(公元1243年)修本源錄。
詹 應,字雲章,察關人,宋淳佑丙午年(公元1246年),修本源錄。
元朝時期:
詹載采,字可垕,號厚齋,樂平人,元德佑乙亥年(公元1275年)修本宗譜。
詹 晟,字規仲,號壺川,元至元庚辰年(公元1280年)修宗譜。
詹定夫,號定穀,廬源人,修本源錄。
明朝時期:
詹希元,字孟擧,廬源人,明洪武丙寅年(公元1398年)修本源錄。
詹 鏞,字伯振,樂平人,明洪武年間修本宗譜。
詹尚忠,廬源人,明宣德戊申年(公元1428年)修本源錄。
詹 陵,字艮卿,字雲崖,樂平人,校修本源錄。
詹伯相,慶源人,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修本宗譜。
詹時珍,字子儒,號複齊,廬源人,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修本源錄。
詹時敬,字子成,號兩屏,廬源人,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修本源錄。
詹 珊,字昆峰,浮梁人,明萬曆壬午年(公元1583年)修族譜箋要。
詹廷桂,字麟橋,浮梁人,明萬曆壬午年(公元1583年)校修族譜箋要。
詹文元,字伯貞,號雲丘,廬源人,明萬曆乙酉年(公元1586年)修統宗譜。
詹文中,字汝正,號連峰,廬源人,明萬曆乙酉年(公元1586年)修統宗譜。
家譜
安徽微州新安詹氏家譜四卷,(明)詹仁、詹坤正等編輯,明成化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詹氏統宗世譜十四卷,(明)詹虞鳳纂修,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新安星源龍川詹氏統宗世譜二卷,著者待考,明嘉靖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安徽徽州詹氏統宗世譜二卷,(明)詹文中纂修,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福建安溪佛耳安溪詹氏族譜,(明)詹仰屁修,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湖北黄岡詹氏宗譜八卷,(民國)詹文浩編,今僅存四卷,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清雲堂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爲詹同。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台灣省台北市家譜中心、湖北省武漢市圖書館。
遼寧本溪詹氏家譜單一卷,(清)詹恒悦纂,清光緒年間手寫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本溪市草河城滿族鄉沙河溝村。
浙江蕭山馬湖詹氏宗譜十二卷,(清)詹鑒等修,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金華詹氏宗譜二卷,(清)詹三德、詹金有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東陽峴西詹氏宗譜,(清)過日省纂,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虎鹿鄉,今僅存卷首。
浙江臨海台臨海界嶺詹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臨海市博物館。
安徽懷寧世慶堂河澗詹氏續修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第四~五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
安徽懷寧河間郡詹氏宗譜十八卷,(清)詹添俊等撰,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培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安慶市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福建安溪詹氏續修族譜上集八卷,著者待考,清鹹豐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安溪佛耳安溪詹氏族譜,(清)詹邦俊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漳州河間詹家族譜,(清)詹錫齡修,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福建浦城詹氏族譜十六卷,(清)詹成等撰修,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福建省圖書館。
福建浦城詹氏族譜二十一卷,年圖一卷,(清)詹式琛、詹程勳纂輯,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
廣東饒平詹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台灣省。
四川榮縣詹氏族譜卷,(清)詹崇等輯纂,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江蘇江都詹氏族譜四卷,(民國)詹壽昌等重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敦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四川中江詹氏族譜,(清)詹宗沛、詹文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詹氏統宗世譜六卷,(明)詹朝聘纂修,明嘉靖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六卷。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南京市圖書館。
詹氏宗譜十八卷,(清)詹氏族人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婺源慶源詹氏宗譜二十四卷,首一卷,(清)詹大衛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淳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今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二十四、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詹氏族譜十六卷,(清)詹成等纂修,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詹氏祠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常德楚南詹氏續修族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詹能拔、詹榮植纂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十卷、卷首、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江門隔山詹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培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九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安徽休寧流塘詹氏家譜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源潭詹氏宗譜三卷,(清)詹萬清等纂修,清同治年間瑞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詹氏創修宗譜八卷,(清)詹玉聲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玉山歸仁詹氏宗譜三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十四卷上下冊、第十七卷上下冊、第二十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福建莆城詹氏族譜,(清)詹程勳、詹式矩纂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江門隔山詹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培源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冊,今僅存第二~十五卷、第十七~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詹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三十卷。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詹氏宗譜八卷,首四卷,(民國)詹文浩等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青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缺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詹氏家乘七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下陳鄉大下口村。
四川榮縣詹氏續修族譜,(民國)詹鴻章等纂,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重慶市圖書館。
詹氏六修族譜二十九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五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詹氏六修族譜三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上海市圖書館今僅存第三十九卷、卷末一冊。
湖南長沙詹氏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十九卷、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蘭溪詹氏宗譜五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下陳鄉大下口村。
浙江常山獅峰詹氏續修宗譜一卷,(民國)章劄、章杳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市毛良塢鄉。
浙江鄞縣石馬里詹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胡德坊纂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樹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婺源慶源詹氏宗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詹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徽婺廬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譜,(清)詹天佑編修,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詹天佑裔孫詹同濟於2004年捐贈給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台灣詹氏族譜,明朝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始修,重修於清朝康熙癸巳年(公元1713年),由新竹家茂宗長於清朝光緒歲次乙巳(公元1905年)在廣東茂芝鄉詹榮桐處抄錄而得,公元1964~1996年出版過五次。
編輯本段
詹姓字輩排行
福建、廣東詹氏通譜字輩:“宗孔文大一志道衍永春時來名其顯昭德益前勳皇朝滋雨露賢路裕經綸奕禩遵庭訓天申福自均興周崇祖業振展炳乾坤博士書香紹才猷喜冠群章成期世篤品立迪維勤運際昌明會綱常萬載循”。
福建建甌詹氏字輩:“永華德昌友”。
湖南攸縣詹氏字輩:“鴻文肇國儀奉庭占欽邦紋鳳廷世添恩壹光顯奕茂盛碩敦恢崇先業坊表人倫”。
湖南常寧詹氏字輩:“德盛廣心行先孝友學通天人”。
徽婺廬源詹氏字輩:“希珍松記嚴福伏振宏菖道罕幹福勝情許隆勇烈”。
河南新縣詹氏字輩:“時之大士必天汝人文以道重才畢學成心傳忠正德裕元純慎修思永作聖有恒敦從禮義選用賢能安定邦國建樹勳名家延善慶運兆清平光榮顯達宏緒克繩”。
浙江寧海詹氏字輩:“孝可格祖敬以守宗爲善必昌惟德是隆”。
江西都昌詹氏字輩:“德子希本邦天全寵繼光肅恭遵祖訓幹元開泰昌美善傳家則英豪遇際颺會逢平定普義協治保強卓述崇周緒純修效至良均聯敦憲典萬嗣煥龍章謀略通優勝鴻猷惠澤長端廉常盛發慈孝穆融康懋功垂化益敬業恒聲望”。
資料有待補充。
編輯本段
詹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上古;
望出河間:全聯典指詹氏的源流和郡望。
廷陳龜鑒;
閣直龍圖: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崇安人詹庠,字周文,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三門白波輦運判。景祜年間,曾進獻《君臣龜鑒》六十卷,受到朝廷褒獎。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縉雲人詹度,字安世,政和初年知真州,考核爲最優秀,升爲龍圖閣直學士。他曾與降宋的遼將郭藥師同守燕山,發現郭與金人交往,便提醒朝廷早作打算。朝中正派人去調查時,郭已降金,金兵已大擧南下。人們都佩服他的遠見。
神童名里;
列女全家: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詹會龍五歲即能屬對,人稱神童,其所居之里建“神童門”。下聯典指詹氏女全家被虜,詹女以身贖父,父兄去後,詹女撞石而死。
六言通用聯:
天佑工科進士;
希原書法第一:上聯典指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字眷誠,南海人(今廣東廣州)。十二歲隨容閎留學美國,歸國後,在福建福州船政局練習駕駛,並任教授。伍廷芳總辦津榆鐵路時,邀任工程師。1905年創建京張鐵路(今京包線北京至張家口段),因八達蛉隧道開鑿艱難,遂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鑿通隧道,使全線通車,擧世皆驚。他是中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的第一人,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等。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大書法家詹希原,婺原人。明朝宮殿、城門、坊匾,皆其手書,被譽爲“國朝第一。”
七言通用聯:
敦厚家風承祖訓;
複興門第冀兒孫:此聯爲詹氏宗祠“敦複堂”堂聯。聯以鶴頂格嵌堂名。
心隨倦鳥甘棲宿;
目送征鴻遠奮飛:此聯爲唐朝時期的詩人詹琲《追和秦隱君辭薦之韻上陳侯乞歸鳳山》詩句聯。
泰業錫光繩祖武;
山川毓秀起人文:廣東省饒平縣詹氏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詹氏饒平開基祖肇熙公(行三十五郎),諱上弦,字東潞,號維明,生於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元初由潮州府戀州大埔茶陽長窖遷海陽縣錢塘(今饒平縣錢東鎮錢塘村),再遷湯溪鎮白水塘村,複遷饒洋鎮西瓜園,爲一世。
宜向宗裔宣祖訓;
敬游故土感親情:廣東省饒平縣詹氏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
永記前賢抒壯志;
思源後輩展淩雲: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茂芝詹氏宗祠“永思堂”堂聯。聯以鶴頂格嵌“‘永思’堂”堂名,永思之意,在要後輩“一日三省”。
永念宗功昭日月;
思源祖德炳乾坤: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茂芝詹氏宗祠“永思堂”堂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諫宮室鼇山,忠言耿耿;
進君臣龜鑒,至理昭昭: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刑部右郎詹仰庇的事典。詹仰庇字汝欽,安溪人。下聯典指宋朝祥符年間進士詹庠,字周文,崇安人。官三門白波輦運判,景祐中進君臣龜鑒六十卷。
一水朝宗,月夜湖光八百;
群山顧祖,雲開嶽色三千:此聯爲湖南省桃江縣蚱埠回族鄉詹氏宗祠聯。
永祀宗賢,盛大宏基沾厚德;
思惟祖福,才華人傑世永昌: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茂芝詹氏宗祠“永思堂”堂聯。
肇基饒陽,忠孝傳芳,燕翼貽謀綿世澤;
熙續台疆,耕讀垂訓,象賢卓瑩展鵬程:廣東省饒平縣詹氏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
肇慫河間,弓治箕裘,會向台疆崇廟貌;
熙光海外,蘭孫桂子,曾從饒邑溯淵源:廣東省饒平縣詹氏宗祠開基祖肇熙公堂聯。
編輯本段
詹姓名人
詹姓歷史名人
詹何:(生卒年待考),著名戰國時期楚國術士。 善術數,傳說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
詹雄:(生卒年待考),福州人(今福建福州)。著名唐末詩人。 工詩,與陳黯等齊名。不第而終。
詹琲:(生卒年待考),詹敦仁之子,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著名五代時期隱士。 有文才,能詩。隱於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度使陳洪曾向朝廷擧薦他,他固辭不就。
詹敦仁:(公元913~979年),著名五代時期詩人。 福建省安溪縣開先縣令。 詹敦仁年輕飽學,其詩稱絕閩中,現有多篇詩入選《全唐詩》;爲官其間,愛民如子,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經貿發達,在他的勸諭教化下,安溪爲學之風漸次形成,故深得邑人愛戴。 辭官歸隱後,怡情山水,獨善其身,體現了古代知識分子人格的魅力。
詹淵:(生卒年待考),建寧崇安人。著名宋朝官吏。 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爲戶曹非,不願他官直”之語。累遷監車輅院。
詹必勝:(生卒年待考),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著名唐末將領。 唐昭宗大顺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餘不下。後審知擢必勝爲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殁於陣。
詹先野:(生卒年待考),建州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著名北宋時期學者。 其博鑒經史百家。仁宗天聖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詹體仁:(生卒年待考),字元善;建寧浦城人(今福建建寧)。著名宋朝大臣、學者。 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内減免賦税,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爲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師文:(生卒年待考),建寧崇安人(今福建泉州崇安)。著名南宋詞人。 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後歸家,以詞賦名於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
詹鳳翔:(生卒年待考),江西樂安人。著名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 明洪武初被薦於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泮:(生卒年待考),字少華,江西玉山人。著名明朝官吏、詩人。 明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爲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别具一格,有《少華集》。
詹珪:(生卒年待考),江西波陽人。著名明朝官吏。 明正德進士。嘉靖初爲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爲其樹“遺愛碑”於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方桂:(生卒年待考),字天木;安徽休寧人。著名清朝學者。 性敏慧,對陰陽、星緯、術數之書無不精曉,尤善花卉。 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書法嚐仿朱晦翁,見者驚歎。作虛白縱横曲摺,任意揮成,有锺、王情態。 清顺治二年,避居松羅山。著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生卒年待考),字君錫;江西婺源人。著名清朝易學家、書畫家。 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
詹姓近現代名人
詹天佑:(1861~1919),字達朝,號眷誠;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南海(今廣東廣州)。著名近代鐵路工程學家。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其曾祖父擕家眷到廣州經營茶葉生意。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祖父遷居西門外十二甫,清嘉慶二十五年入籍南海縣(十二甫當時屬南海捕屬)。詹天佑父母也居住在十二甫。
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里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公元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别父母,懷着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制造業的迅速發展讚歎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着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着爲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公元187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公元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穫得學位的隻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公元1882年11月又派他往旗艦“颺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
公元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准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颺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准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颺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鬥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機智地指揮“颺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的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讚歎:“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颺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爲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公元1888年,詹天佑幾經周摺,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横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流急。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得同意讓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着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縝密測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複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采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建成了灤河大橋。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爲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爲這麼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着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爲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着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着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刮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着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着,他背起儀器,冒着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複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當時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疊,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采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爲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爲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摺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的艱苦奮鬥,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隻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隻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讚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爲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爲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發起成立了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爲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爲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爲範例。”
詹天佑一生忠於職守,熱愛祖國。他反對清政府對外出賣路權。反對外國侵略者歧視中國工程師。他熱情支持保路運動。他既積極引進國外科學技術,又堅信我國人民的創造力。他號召我國工程師“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不受外侮,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在家鄉,他對廣東人民多有建樹。他曾測繪廣東沿海形勢圖,這是我國第一張海圖;他認真勘查了潮州到汕頭的鐵路;他積極領導修建廣州到韶關的粵漢鐵路;1914年他被推選爲粵東水災漢口救災會會長,對粵東水災、旅漢廣東醫院、廣東公學多有捐助。
1919年1月,他作爲我國政府代表參加國際聯合監管遠東鐵路會議,在會上竭辦維護我國主權,挫敗了美、日企圖攫取中東路北段的陰謀。由於勞累過度,腹疾複發,回漢口就醫不治。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葬於北京。
1982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擧行隆重儀式,移葬於居庸關下青龍橋車站。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現在,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重修了詹天佑塑像和詹天佑墳墓,在八達嶺上古長城邊修建有詹天佑紀念館。
詹天佑一生雖未到過婺源,但他對祖籍地情深意切,當年廬坑村失火,燒毁大片村舍。詹天佑得知後,派人從北京送來水龍,以防村中再次失火。此水龍上刻“詹昭大堂”字樣,至今仍存廬坑。
詹天佑著有《京張鐵路工程紀略》、《鐵路名詞表》、《華英工學詞匯》等書。
詹天佑於公元1889年在澳門與譚伯村之四女兒譚菊珍成婚。女兒及孫兒長期定居澳門,至今尚保存有當年慈禧太後贈予詹天佑的珍貴紀念品。
詹才芳:(1907~1992),湖北黄安人(今湖北紅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1927年參加黄麻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湖北黄陂縣游擊大隊大隊長,紅一軍第一師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營長,第三十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二師政治委員,紅九軍政治委員,紅三十一軍政治委員,川西第五縱隊司令員。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四十六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兼軍長,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爲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國銜。榮穫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29年5月在立夏節起義影響下參加革命。1931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十五軍團保衛局戰士、班長、特派員,紅十五軍團保衛局科員,紅二十八軍第三團特派員。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長征到達陝北後,在直羅鎮戰役中奉軍團長徐海東之命,率少共營猛追逃敵,擊斃敵少將師長、生俘敵師參謀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團政治處組織幹事,第四縱隊獨立營政治教導員,冀熱察挺進軍第十二支隊第三十六大隊政治委員,營特派員(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大特派員兼總支書記,第九團營長,挺進軍教導大隊大隊長,挺進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八團團長,晉察冀軍區第十二軍分區參謀長、司令員。率部與日偽軍英勇作戰,爲開辟和鞏固晉西北、冀熱察、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冀察縱隊第九旅旅長,第八旅旅長,冀熱遼軍區獨立第二師師長,冀熱察軍區代司令員,察哈爾省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張家口警備區司令員、軍管會副主任,華北軍區第二○九師師長。參加了著名的解放察哈爾全省、華北鎮張家口、平津戰役等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二師師長,第二十七軍副軍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七軍副軍長,在第二次戰役中,親率四個步兵團全殲美軍第八師第三十一加強團(北極熊團),擊毁和繳穫汽車、坦克三百六十三輛、火炮一百三十九門,創造了志願軍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一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八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甘肅省軍區司令和甘肅省委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爲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枚。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詹少聯:(1917~2003),湖北紅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27年參加黄麻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五師第二二四團看護長,紅七十八師第三十二團衛生隊隊長,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衛生部部長。參加了參加了鄂豫皖曆次反圍剿和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勞山、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衛生部醫生、醫生訓練隊隊長、醫務科科長,模範醫院院長,白求恩醫院院長,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衛生處處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反掃盪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衛生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三兵團衛生部副部長兼第十二軍衛生部部長。參加了著名的襄樊、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衛生部幹部處處長,總後勤部衛生部醫療局局長、獸醫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海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海軍後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爲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詹化雨:(1911~1984),安徽金寨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八軍手鎗團分隊長、團長。堅持了鄂豫皖邊區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初期,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手鎗團團長,教導大隊隊長,第九團團長,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參謀長,第五旅副旅長,第二師兼淮南軍區副參謀長。參加了著名的廬江、襄安、高塘鋪、周家崗、古城集、程道口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七縱隊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五軍副軍長、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總參謀部作戰部軍務局局長,總參謀部測繪局政治委員。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任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4年12月3日因病在福州逝世,終年七十三歲。
詹世亮:(1929~),江蘇江浦人。著名中國外交家。 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新聞系。
曆任上海《青年報》編委,青年團上海市委科長、區委書記,外產部科長。 後曆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叙利亞大使館、埃及大使館二等祕書,外交部西亞北非司處長,駐越南大使館一等祕書,駐伊拉克大使館參贊,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參贊,駐土耳其大使。
詹德權:(1945~),湖南石門二都鄉寶塔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51年3月進入城關鎮完小學習,1957年小學畢業後,考入石門一中讀書。1963年中學畢業後考上湖南大學深造。1967年8月畢業後下放到遼寧盤錦農場。1970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曆任代理排長、技術員、師機關助理員。 1979年起先後在軍委裝甲兵部、總參裝甲兵部、總參兵種部、總裝備部通用裝備保障部任助理員、司令部辦公室祕書、副處長、處長、局長等職務。 1990年3月被授予大校軍銜。2001年6月晉升少將軍銜,2002年任總裝備部通用裝備保障部政治部主任。
詹靜濤:(1954~),遼寧沈陽人。著名中國財政部國庫司司長。 1978年畢業於遼寧財經學院計劃統計系,到財政部文教行政財務司工作;1984年任制度研究處副處長,1991年任處長;1994年任財政部文教行政司副司長;1998年任財政部公共支出司副司長;2000年任財政部行政政法司副司長;2002年8月任財政部信息網絡中心主任。 詹靜濤長期從事財政財務管理工作,對事業行政單位財務會計工作有深入系統的研究,組織制定了事業行政單位財務改革方針、政策及若幹具體實施辦法;組織制定了《事業單位財務規則》等一系列事業行政財務管理制度,參與制定了《事業單位會計准則》等相關制度。 撰寫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事業財務改革思考》、《公共財政框架下行政費政策定位及改革設想》等數十篇研究文章發表。主編了全國財政幹部培訓教材《事業行政財務管理》,參加編寫了《中國財政税收財務會計實用全書》、《中國財政法全書》等書籍。
詹文龍:(1955~),福建廈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
詹懋海: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國防部外事局局長。
詹 毅:福建省工商局局長。
詹滄洲:福建省廈門市副市長。
詹 鳴:湖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
詹吉有:甘肅省酒泉市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
詹高越:天津市台聯常務副會長,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的代表。
詹蔭鴻:江蘇省宿遷市政協主席。
詹向陽: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經濟學家。
詹國棟:瑞典最大的工業集團沃爾沃旗下的“沃爾沃金融服務”亞洲區總裁。
詹小麗: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師,國家助學貸款問題專家。
詹粵萍:工銀瑞信基金公司研究部總監。
詹凌蔚:博時基金管理公司經理。
詹亮宇:海通證券投行北京總部總經理。
詹正言:中國萬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詹從才:江蘇蘇亞金誠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文輝:海通證券研究所電力設備行業分析師。
詹小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經濟學家。
詹正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助理。
詹福端:國家圖書館館長。
詹石窗:廈門大學哲學系主任、道教與易經研究專家。
詹 瑛:著名的唐詩研究和古代文學理論專家。
詹明生: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所長。
詹文濤:雲南省中醫師。
詹國樞: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
詹 俊:新浪網體育版主持人。
詹 末:影視制片,其作品《絕對挑戰》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時有很高的收視率。
詹 澤:青年配音、朗誦藝術家。
詹建俊: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油畫家。
詹 同:漫畫家。
詹永明:中華全總文工團一級演奏演員。
詹曉南: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藝術總監、舞美導演。
詹 華:太合麥田副總裁兼企劃部總監、中國唱片界知名的唱片企劃人。
詹賡陶: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民國軍政部副部長。
詹寶光: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海南島樂昌縣縣長。
詹小楠(1975年2月12日~):山東省青島市人,女演員。
港台
詹翰英: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國防部”部長辦公室主任。
詹德隆:香港傳媒工作者
詹瑞文:香港藝術家、演員
詹雅文:台灣歌手、主持及演員,是黑澀會美眉團體成員之一
詹雯婷:台灣團體飛兒成員之一
詹雅菁:台灣配音演員
詹詠然:台灣網球體壇選手
詹智堯:台灣職業棒球選手,目前效力於中華職棒La new熊隊。
詹雅雯:台灣歌手
詹培忠:香港財經界人士,立法會議員
詹秉熙:香港演員
詹宏志:台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PChome Online網絡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詹啟賢:台灣奇美醫院院長、衛生署署長、中國國民黨副祕書長
詹慶齡:台灣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主播
詹瑞文:香港藝術家、演員
詹雅文:台灣歌手、主持及演員,是黑澀會美眉團體成員之一
詹雯婷:台灣團體飛兒成員之一
詹雅菁:台灣配音演員
詹詠然:台灣網球體壇選手
詹智堯:台灣職業棒球選手,目前效力於中華職棒La new熊隊。
詹雅雯:台灣歌手
詹培忠:香港財經界人士,立法會議員
詹秉熙:香港演員
詹宏志:台灣著名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PChome Online網絡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詹啟賢:台灣奇美醫院院長、衛生署署長、中國國民黨副祕書長
詹慶齡:台灣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主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