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
客家八音原是明末清初從大陸移民而來的客家民間小樂隊,其原始的演奏形式是純然的「吹打」樂,亦即只有「吹」(吹管樂器)和「打」(鑼鼓)兩類的樂器而已。這些基本的樂器
組合一直沿用至今,大抵有如下的樂器: 氣鳴樂器
(一) 早期的編制
弦鳴樂器客家八音原是明末清初從大陸移民而來的客家民間小樂隊,其原始的演奏形式是純然的「吹打」樂,亦即只有「吹(吹管樂器)」和「打(鑼鼓)」兩類的樂器而已。這些基本的樂器組合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又以「嗩吶」最具代表性。
1、吹管樂器:早期以「嗩吶」為主,目前,客家八音使用的嗩吶,前面七個音孔,後面一個音孔,是客家八音的主奏樂器。
膜鳴樂器2、鑼鼓樂器:早期編制較為簡單,以「通鼓」、「碗鑼」、「鑇子」與「本地鑼」為主。
(1)通鼓-又可稱作「堂鼓」,演奏時,通鼓擔任指揮的角色。
(2)碗鑼-即「小鑼」。演出時,擔任裝飾性的演奏,常由嗩吶演奏者兼任碗鑼的敲擊。
(3)鑇子-即其他樂種所稱之「小鐃」或「小鈸」,為八音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擊樂器之一。
(4)本地鑼-即「平面鑼」。吹場音樂中,鑼敲擊點為每小節的第一拍,加強小節的力度。
體鳴樂器(二) 吸收其他傳統樂器
隨著時代的改變,客家八音的功能從原本典禮的吹打增加了提供娛樂、欣賞的絃索樂。絃索,顧名思義,自然是以絲竹樂為主,故客家八音開始從傳統戲曲或廣東音樂中吸收了許多擦絃、彈撥樂器。在絃索樂當中,又發展成以嗩吶為獨奏樂器,演奏各式民謠、小調,或模仿戲曲唱腔而成「吹戲」樂。以嗩吶為獨奏的客家八音即民間俗稱的「丟滴」。「丟滴」隨著民間嗩吶技巧的高度發展,逐漸取代了原始的吹打樂而躍升為客家八音的代表。此外,受到戲曲的影響,客家八音的鑼電鳴樂器 鼓也完全吸收亂彈的武場而與其編制相同。
1、吹管樂器:
(1)烏嘟孔-即「管」,屬雙簧樂器,在客家八音中屬於伴奏樂器。
(2)簫-即一般所謂之「笛」。此樂器在客家八音中屬於伴奏樂器。
2、擦絃樂器:
(1)二絃-又稱「殼仔絃」,其他樂種多稱為「小椰胡」,屬高音拉絃樂器。此樂器在客家八音中,擔任重要的伴奏角色。
(2)胖胡-又稱「胡絃」,其他樂種多稱為「大椰胡」,屬中音拉絃樂器。為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伴奏樂器。
(3)喇叭琴-客語俗稱「叭哈絃」(鼓吹絃),屬中音拉絃樂器。喇叭琴的音色非常特殊,與嗩吶的聲音有點類似,卻與整個樂隊的音色不太融和,因此,使用機率的多寡,各團考量不一。
(4)吊龜-又書為「吊規仔」、「吊鬼仔」,又稱「頭弦」。屬高音拉絃樂器。後來改以「京胡」代替,仍稱吊龜。此樂器是八音樂隊中較不重要的伴奏樂器,可有可無。
3、彈撥樂器:彈撥樂器的加入是更晚近的事,由於當時廣東音樂樂器比較多種,也促成八音使用樂器的種類上添加了不少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加進了揚琴和三絃。
(1)揚琴-又作「洋琴」、「蝴蝶琴」,屬擊絃樂器,為客家八音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
(2)三絃-分為「北絃」、「南絃」兩種,客家八音均採用,但因三絃的技巧較為困難,所以一般少用。
(3)秦琴-又名「秦漢子」,為客家八音唯一的低音彈撥樂器。
4、鑼鼓樂器:
(1)北鼓-即其他樂種所稱之「單皮鼓」。因其體形笨重,攜帶不方便,所以現在常用梆子代替。
(2)敲子-即其他樂種所稱之「梆子」,分為高音和低音兩種,一般客家八音使用的是高音梆子,代替單皮鼓的任務,有指揮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擊樂器。
(3)板-即「綽板」,用以節樂,現在很少用此樂器,多用竹板代替。
(4)夾塞-即「竹板」,用以節樂,為客家八音班常用的擊樂器。
(5)噹叮-即「小錚鑼」。在吹場音樂中不用,而弦索音樂中主控全曲的速度。
(6)外江鑼-即「京鑼」。偶爾代替本地鑼的功能。
(三) 吸收西洋樂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1940年代後,客家八音不只吸收傳統戲曲或廣東音樂的樂器,連西洋樂器如:小喇叭、薩克斯風、中山琴、手風琴、電子琴、電吉他等,也曾經加入八音的行列。為了出奇制勝以增取更多演出機會,各八音班無不絞盡腦汁,變出新鮮有趣的表演方式以取悅觀眾,哪個班推出受歡迎的表演,其他班也隨著跟進。而且有趣的是,西洋樂器加入後,不但沒有喧賓奪主,反而能襯托出八音的美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