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茹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茹姓圖片搜尋結果
拼音:rú xìng
茹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31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茹”字作爲姓氏字時,通常讀音作rú(ㄖㄨˊ),但亦可根據後接名字之讀音分别讀作rǔ(ㄖㄨˇ)、或rù(ㄖㄨˋ),不拘泥一式。“茹”字本身爲平韻,若後接名字爲仄韻且無濁輔音和陰平卷舌音,其保持rú(ㄖㄨˊ)音不變,否則就可以根據後接抿子的平仄調整“茹”字讀音,均爲正確讀音。這在姓氏學上,屬於姓氏字規範讀音中比較獨特的“倒排韻”現象。
 

茹姓溯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職業,出自古代茹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爲氏。
  茹人,亦稱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間的一種職業人官稱,受領官家俸祿,但無官職,也就是專門收拾和處理生活垃圾的職業人。其職責是在每日寅時末刻前(凌晨5:00),將城鎮中的垃圾收集並運出城外,進行分類處理。
  “茹”,在古代有“腐爛、臭敗”之意,因此,“茹人”就是專門處理“腐爛、臭敗”之垃圾的人的官稱,早期多由戰爭俘虜帶鐐而爲,主要爲君主宮廷、王公貴族的府第服務。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城鎮規模的不斷發展,這些“茹人”後來逐漸成爲正式的城市職業和部門,並由官府專門管轄,類如今天的環衛局。
  在茹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或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茹人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茹氏,世代相傳至今。
  在過去香港的九龍、中環、灣仔一帶,以及澳門的大三巴、大炮台、螺絲山一帶,許多有錢人仍稱清潔工人爲“茹佬”,稱垃圾處理場爲“茹寮”,這種稱謂就是承此而來。
  第二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如京使,屬於以官職稱謂加筆爲氏。
  如京使,亦稱如京吏,使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稱,沒有具體職務,是由功勳武將、武臣遷轉過程中的一種過渡性官稱,也就是武職散官之稱。朝廷視需要之時,從其中選拔任之。由於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隨時召喚使用,因此稱爲“如京使”。
  因此,即有以其官職稱謂爲姓氏者,稱如京氏,後省文簡化爲單姓如氏、京氏等。
  到了東漢朝末期,河内郡出了一位著名的人物叫如淳,曾曹魏時期出任陳郡的郡丞。如淳是一位歷史學家、考據學家,他對後世的重要貢獻,就是撰注有史學重著《漢書》,迄今爲止仍是極其重要的先秦-秦-漢歷史資料。
  “如京使”這種官稱一直沿用至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如此眾多的驍勇悍將因其閑着也是閑着,幹脆就分派其去管理各地的軍械倉庫、糧庫、貨棧等等,自管自吃,到也凍餓不着,因此“如京使”又成爲倉庫管理員的别稱。
  在如淳的後裔子孫中,有在先祖之名“如”字上加草字頭爲姓氏者,稱茹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安徽茹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柔然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柔然王朝,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按史籍《萬姓通譜》的記載,茹氏乃大禹之後,帝啟之同母弟姒均之苗裔。禹子啟即夏帝,同母弟姒均北居咒牟山。又按歷史文獻《鳳洲茹氏源流》記載,周武王封禹後於越,越王少子奔北亦居咒牟山,其子孫繁衍自稱部落“柔然”,迄今已曆兩千餘年。
  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西南十二公里的荒漠戈壁中,有石人、石棺墓葬數十座,據考古學家的考證,爲公元前六~七世紀柔然、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共有墓地,可見其時茹氏先祖已在該地生息。
  另據《辭源》“柔然”條記載:至公元四世紀中葉,柔然部落勢漸強大,在勇猛而有權略的酋長社崙帶領下,於東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元年(公元402年)創立了強大的集權制國家“柔然汗國”,稱丘豆伐可汗。其政權中心在今敦煌張掖一帶。當時柔然汗國雄據蒙古高原,西進西域統領各部族,其勢力範圍,東起遼河中上游,西抵今新疆北部到巴爾喀什湖及天山南麓,南越漠南,北貝加爾湖南,成爲繼匈奴、鮮卑之後控制我國北方大草原的強大民族,雄居北方一個半世紀,後至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爲突厥所並。
  一般來講,柔然王朝是古東胡民族的一支,是由其柔然族首領鬱從閭社崙可汗建立的。
  柔然民族,也稱茹茹、蝚蠕、蠕蠕、芮芮等,主要以游牧爲主,兼事狩獵,有冶鐵、造車、制革等手工業,與中原内地及中亞地區有廣泛的經濟、文化聯繫。
  傳說,其始祖木骨閭原爲鮮卑拓跋部的奴隸,因其頭禿,名之木骨閭,木骨閭與鬱久閭音相近,其子孫遂以爲姓氏。鬱久閭氏投北魏政權後,部分族人改稱律閭氏。柔然民族實際上發展到木骨閭之子車鹿會時才擁有部眾,自號“柔然”。
  在魏、晉時期,柔然民族游牧於漠北地區,附屬於鮮卑代王朝。到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將都城從代北南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後,柔然部族乘虛進居於今内蒙古中部的陰山一帶。
  東晉明帝司馬紹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柔然首領缊紇提被北魏道武帝擊破,族人被迫遷居至雲中地區(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帶)。
  東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缊紇提之子鬱久閭社崙棄父西逃,投奔伯父疋侯跋。後來又殺了疋侯跋,北渡大漠。
  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鬱從閭社崙率部征服了今土拉河、鄂爾渾河流域的高車部族和匈奴餘部,統一了漠北地區。之後,鬱從閭社崙仿照漢制設置軍法:以千人爲軍,軍置將一人;百人爲幢,幢置帥一人,並明確了賞罰制度,形成了奴隸制的國家體制。然後,鬱從閭社崙自稱丘豆伐可汗,建王庭於鄂爾渾河東側。下設官號有國相、國師、俟利發、吐豆發、俟利、俟斤、莫何等,史稱柔然汗國。
  柔然汗國在強盛之時,其疆域西到今新疆焉耆之北,東至朝鮮之西,北抵今俄羅斯貝加爾湖,南與北魏相鄰,疆土遼闊萬里。當時,柔然汗國與北魏王朝時戰時和,又派遣使者頻繁通於南朝,因此,柔然汗國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比較深。
  到了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和平五年(公元464年),柔然第六代可汗受羅部真首建年號永康。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柔然所屬高車之一部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及其弟瓊奇,不願繼續參加對北魏的戰爭,率部眾十餘萬由漠北西遷到前部(今新疆吐魯番)自立,建立政權,並與北魏王朝聯合,同柔然交戰,柔然勢力漸衰。
  北魏孝明帝元詡神龜三年(公元520年),醜奴可汗被其母所殺,其弟阿那瓖繼位,十天後阿那瓖又被族兄俟力發示發所逐,阿那瓖投靠北魏王朝,被封爲朔方郡公、蠕蠕王,居洛陽。後要求返回漠北,但又怕新立可汗婆羅門(彌偶可社句可汗)不容,因此被北魏王朝遷置於懷朔(今内蒙古固陽)。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阿那瓖返回漠北,勢力複振,改號敕連頭兵豆伐可汗(把攬王)。
  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阿那瓖可汗曾大力協助北魏王朝鎮壓六鎮起義,大破破六韓拔陵。
  北魏王朝分裂後,東、西兩魏爭與柔然和親。到了西魏廢帝元欽元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公元552~554年),柔然先後被所屬的突厥部擊破,部分部眾投向北周王朝或西遷,大部爲突厥部所兼並。鄧叔子可汗在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率柔然殘部遷逃的過程中,被西魏軍隊所阻擊,鄧叔子可汗被殺,柔然王朝徹底滅亡。隨後,大部分柔然部族人爲突厥所吞並。
  柔然王朝自鬱從閭社崙可汗於公元402年開國,至公元555年鄧叔子可汗被西魏軍隊所殺,共曆十六王,一百五十三年。
  在柔然部族被並入突厥之後,其族人多以族名“茹茹”爲姓氏,以念故族。
  到了唐朝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東突厥頡利可汗所部爲唐朝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率唐軍所滅,茹茹族人中的一部分脱離後東突厥頡跌利施可汗的控制,遷入中原,之後省文漢化爲單姓茹氏、芮氏,後大多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山陝茹氏、雁門茹氏。
  餘下的茹茹族人當時被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可汗控制,在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唐朝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率唐軍擊滅後,茹茹族人南遷,融入西南夷族,成爲羌族、彝族的先民,亦稱漢姓爲茹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雲貴茹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南北朝時期,北魏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普六茹氏部落,亦稱普陸茹氏、普陋茹氏。
  在北魏孝文帝(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間(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多改漢字單姓爲茹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爲河南茹氏、代郡茹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古氐族,出自唐朝時期白馬氐羌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爲氏。
  在今四川省阿壩地區的茂縣、汶川縣、平武縣一帶,聚居着一支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通常稱爲“白馬藏族”。
  據說,在“白馬藏族”中流傳着一個一千多年故事:“該民族原來是藏族的一個分支,居住在九寨溝的高山上。‘白馬’是古藏語,漢語意思爲‘藏人的兵’。公元六世紀的某一天,吐蕃王朝東征大軍與唐朝的軍隊在九寨溝一帶相遇,於是,一場昏天黑地短兵相接的激戰開始了……最後,這場戰役以吐蕃王朝的勝利而告終。戰鬥結束後,這支打了勝仗的隊伍卻沒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遠被遺忘在這片異鄉的土地上,一切隻能重新開始。於是他們躲在高山森林里,過上了半農半牧的隱蔽生活。爲了能夠永遠記住‘藏人的兵’這個特殊的身份,他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的族名‘白馬’,此後被稱作‘白馬藏族’”。
  在“白馬藏族”之中,其首領稱茹本,或稱如茹琫、如本、如琫,是“軍事長官、統領”之意,後成爲部落首領的官稱,在其後代中因以冠漢姓爲茹氏、如氏等。
  在“白馬藏族”群體中,還有嚴茹氏、陪茹氏等家族,後亦冠漢姓爲茹氏、餘氏、嚴氏等。 

遷徙分布

  茹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爲第三百三十一位門閥。
  按史籍《萬姓通譜》記載,茹氏乃大禹之後,帝啟之同母弟,姒均古之苗裔。禹子啟即帝,同母弟均,北居咒牟山。又按《鳳洲茹氏源流》周武王封禹後於越,越王少子奔北亦居咒牟山。其子孫繁衍自稱部落“柔然”,迄今已曆兩千餘年。在阿勒泰市西南十二公里的荒漠戈壁中,有石人、石棺墓葬數十座,據考證,爲公元前六~七世紀柔然、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墓地。可見其時茹氏先祖已在此地生息。
  另據典籍《辭源》“柔然”條記載:至公元四世紀中葉,柔然部落勢漸強大,在勇猛而有權略的酋長社崙帶領下,於晉安帝司馬德宗元興元年(南涼禿發·薷檀弘昌元年,後秦高祖文桓帝姚興弘治四年,後燕昭文帝慕容·熙光始二年,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初十五年,後涼末帝呂隆神鼎二年,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建平三年,西涼太祖昭武王李郜庚子三年,公元402年)創立了強大的集權制國家“柔然汗國”,稱丘豆伐可汗。其政權中心在今敦煌張掖一帶。當時柔然汗國雄據蒙古高原,西進西域統領各部族,其勢力範圍,東起遼河中上游,西抵今新疆北部到巴爾喀什湖及天山南麓,南越漠南,北貝加爾湖南,成爲繼匈奴、鮮卑之後控制我國北方大草原的強大民族,雄居北方一個半世紀,後至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爲突厥王朝所兼並。
  在柔然立國的前後,不斷有茹茹人進入中原通商貿易定居生息,在柔然政權分崩離析的年代里,更有大批人投奔北朝進入中原。這在史籍《魏書》、《北史》等史書中都有大量記載,這些人原來主要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古“河内”地區,屬當時北朝政權的屬地。
  據史學家考證和,柔然國被突厥所並後,一部分向東而走,與東臨的室韋民族混合,皆自稱室諱,後到蒙古人時代,最具聲名的吉剌部的祖先就是東走的鬱久閭氏,一部分蜇居在今甘肅省孰煌、酒泉和張掖一帶輾轉而南牧祁連山穀,稱“堯呼爾”,但柔然部鬱久閭氏並沒有消亡。元代後,鬱久閭稱謂由於異寫或異稱,很少有記載,發展到後來,就是今天的裕固族。另有一部西遷到了歐洲的拜占庭國。其後裔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即阿瓦爾汗國。直到十世紀末,阿瓦爾人才退出了歐洲的歷史舞台。剩餘的柔然人,有留在漠北的,其後裔逐漸融合到突厥和契丹的部落中,另一部分流徙到山西境内。《嘉慶統一志》中有關於“茹越山”、“茹湖”的記載,在通往魏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一帶,有“茹越口堡”和“茹越寨”、“茹村鎮”,這使我們聯想到“茹茹人”當年活動的情景。
  茹氏出自古代北狄茹茹族(芮芮、柔然)。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等書都曾分别指出:“蠕蠕入中國爲茹氏。蠕蠕,柔然也。”柔然《北齊書》、《隋書》稱爲“茹茹”,在史籍《宋書》、《南齊書》中稱爲“芮芮”,而在史籍《魏書》、《北史》中的“蠕蠕”,則是魏酋拓拔燾的有意蔑稱。
  又據史籍《魏書·官氏志》、《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引用《河南官仕志》所載的“普陋茹氏改姓茹氏”,可知我國的茹氏家族除了源自“柔然”的一支之外,同一時期還有一支外來的種族亦改姓爲茹。但長久以來都一直被視爲一體,很少有人也很難對其嚴加區别。
  在《中華姓氏通史》中記載茹氏族人:“望出河内,源自柔然。”在典籍《說文解字》中亦有相同記載。
  另外,在我國的南方據說本來就有姓茹的家族。《姓氏考略》雲:“南齊茹法亮,蓋南國自有茹氏。”據說此茹氏系出河内郡(今河南黄河北岸一帶)的如氏加草爲茹,如漢代的如淳,其後世將其如字加草爲茹。據有關史書考證,此支茹氏已在公元三~四世紀的南北朝時期,因北胡南侵戰亂頻仍,南遷至江浙及兩廣地區。今在我國的北部地區及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之茹氏族人多爲“柔然”之後裔。柔然如同烏桓、鮮卑一樣,屬古代東胡民族系統,與鮮卑同源。
  柔然國鼎盛時期就與北魏南朝各政權有了頻繁的經濟文化聯繫和交往,並有相當茹茹人進入中原通商貿易。被突厥所並後,徙居山西的這部分柔然人漸有南移之擧而散居各地。後逐漸融浴於優秀漢族傳統文化中,自此留居中原。
  就河南茹氏族人始遷祖四門稽考,源自明朝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始祖四門到河南以後,爲了子孫繁衍生存,開始了篳路襤縷的創業,不辭勞苦的耕耘,曆六百餘年的滄桑歲月,今已根植河洛,綿延於中原,其支脈遍布海内外。始祖四門具體分布:長門仁秀公祖居澠池坡頭,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人口達萬餘,謹按世系居地析分四十二支,載入譜内。二門義秀公祖居洛陽茹凹,今已繁衍至二十世,八百餘人,因世事多變,碑譜佚失,曆代徙遷各地者世系無稽,謹以洛南茹凹暨洛陽老城兩處茹氏錄入譜内。三門禮秀公祖居宜陽七里店(今東店),今已衍傳至二十一世,分布十餘縣三十餘地三千五百餘人,按世系居住地析分十六片載入譜内。四門智秀公,祖居新鄉古風崗(今茹崗),今已衍傳至二十二世,分布十餘縣二十餘處六千餘人,按世系居住地析分十四片載入譜内。
山東省
  濟寧市嘉祥縣茹家莊茹氏族人一千餘人,屬洪洞大槐樹移民。
廣東、廣西兩省
  據茹氏族人茹冬華的調查,已收錄有五萬三千四百餘人。
甘肅省
  茹氏族人有兩萬餘人。
山西省
  根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共有茹氏族人乙烷一千七百四十七人,系堯都區高河店村遷入,聞喜縣白凡底村茹氏系洛陽茹凹十五世春慶(公元1912~1990年)擕子寶金、慶金遷此,桓曲縣劉莊村茹氏系新安縣曹村鄉大扒村茹祖芳等十三戶遷入,新安縣石井鄉院古洞村茹廷盈擕五子遷居絳縣。
  平陽府東高河村(今臨汾市堯都區屯里鎮東高河村)因年代久遠,碑譜失錄,明代以前先祖世系名諱無存,流傳下來的隻有高河對岸七十餘畝祖塋地,可視爲我祖故里。今故里一門已衍至二十一世,七百餘口人,世代徙遷他省外地者世系無稽。
河南省
  據河南省社科院提供資料,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茹氏族人人口近三萬,我始遷祖四門後裔在河南統計入譜者逾二萬。另有數支祖無可考或同姓不同宗者,亦入譜内,總計入譜人口達三萬餘:
  新鄉縣小冀鎮,十世先祖茹公諱國強,祖籍山西省陽城縣劉善村,清代中葉因貿易遷此,今已衍傳至二十一世,有一千二百餘人。
  沁陽縣西王照村,先祖系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因世事變遷,至十世前先祖名諱失傳,今衍至二十一世,連同遷居市南關洪道寺一門,共計三百餘人。另有博愛縣孝敬鎮留村及寶豐縣大營鎮牛莊,共有一百餘人。
  滎陽茹寨,據祠堂内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所立《茹氏源流碑》載:與西王照村茹氏系異地兩居,始祖茹公用系元末明初由西王召村遷此,今已繁衍至二十三世,一千餘人。
  濟源茹氏共分八支,入譜人口五百餘人,其中東馬蓬、大韓、大驛、大峪及葉縣邵奉村,五支字派統一,系出同祖,今已繁衍至二十一世,計三百餘人;邵原鎮二里腰村與北寨村二支系出同祖,先祖在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自山西陽城遷至,今已衍傳至十八世,一百餘人;邵原鎮小溝背村茹氏系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從山西陽城縣嘉嶺鄉園河村遷此,已衍至十九世、二十七人。
  另有數處茹氏,因各種原因未能統計到詳細資料,故未能入譜,但周口市僑務聯合會提供茹氏族人人口三十人,禹州市僑聯提供有茹氏族人七人,洛寧縣下峪鄉龍門店有茹氏族人十餘戶、六十餘人。
  靈寶縣大王鎮茹氏系河南省原工會副主席茹嘉效一門,其先祖故里系安徽徐州,初遷靈寶老城茹家大院,因修三門峽大壩屬淹沒區,繼遷於此。魯山官店茹大保一門因種種原因未能入譜。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内郡:古代,人們以黄河以北爲河内,以南、以西爲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後又回歸河内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廪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於野王爲河内縣,隋、唐兩朝的河内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爲懷慶路。明、清兩朝爲懷慶府,河内縣之名不變,常爲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内縣爲沁陽縣。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爲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爲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黄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爲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複爲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爲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爲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爲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爲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内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終養堂:唐朝時有茹榮,自幼死了父親,事母至孝。他開始在縣里當小官德時候,縣官送給他一支瓜。他拿回家給母親吃,一會兒又回到衙門。縣官問他幹什麼去了?他如實回答了縣官。縣官到他家看了看,果然如此,就叫他回家侍奉母親,每月工資照發。
  崇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留香堂:資料有待補充。

茹姓家譜文獻

  浙江嵊縣古剡茹氏四修宗譜三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民國)茹良銓等續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嵊縣圖書館。
  浙江紹興越郡茹氏家譜,(清)茹泰纂修,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紹興山陰桃寨下茹氏宗譜四卷,(清)茹棠等重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嵊縣古剡茹氏宗譜三卷,(清)茹宗治等重修,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慈溪梅川茹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留香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殘存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聲慈溪縣文物管理局。
  剡縣古剡茹氏宗譜三卷,(民國)茹良銓等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龍門茹氏族譜,(現代)茹冬華整理,2004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龍門縣左潭鎮石坋圍村。
  廣東陽江茹氏族譜,(現代)茹永雄主編,2008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陽江縣。

茹姓字輩排行

  粵桂兩省茹氏字輩:“崇華常芝……宏啟毓基植淳和耀典慶國恩延世業澤承祖德蔭雲初”。
  湖南衡山茹氏字輩:“萬國勝人其昌永大德澤傅芳功名紀載湘嶽鹹鍾英賢斯在景法先民家聲益泰”。
  茹氏一支字輩:“正德傳家承天洪恩光輝世澤萬代長興”。
  資料有待補充。

茹姓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河内;源自柔然:全聯典指茹氏的郡望和源流。
  符分魏虎;位珥齊貂:上聯典指北魏時期的茹皓事典。下聯典指南齊時期的茹法亮事典。
  七言通用聯:
  明代炳炳忠誠伯;清朝彪彪狀元公: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兵部尚書茹千,衡山人。明建文時期奉詔至龍潭見燕王議和。成祖即位,封忠誠伯。下聯典指清乾隆年間的狀元茹棻,字古香,會稽人。官至兵部尚書,有詩集。
  八言以上通用聯:
  古之遺直壯元門第;香其幽遠忠誠人家:上聯典指清朝乾隆年間狀元茹棻。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兵部尚書茹千。
  壽越期頤,朝端與宴;少負氣節,吏治有聲: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無錫人茹文中,明永樂年間隨父親遷居燕地。明天顺年間一百零四歲時,明英宗在便殿召見他,賜予冠帶,又命顺天府設宴招待,還命吏部尚書姚夔到他家去致賀。下聯典指北宋時期的舒城人茹孝標,少年時負節氣,好學不倦。宋天聖年間進士,以都官員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聲。
  少負氣節,有聲吏治;幼學親情,無忝家規: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天聖進士茹孝標,舒城人。負氣節,好學不倦,以都官員外郎出知江州,有治聲。下聯典指唐朝時期名人茹宋的事典。

茹姓名人

茹姓歷史名人

  茹讓之:(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台州陽平太守。
 
  茹皓:(生卒年待考),著名北魏將領。後魏文帝的著名將軍,他不但武藝高強,還知書識禮,聰敏而待人謙和,十分受朝廷的器重,既參與國家大政,又能摺節下人,受當時人稱讚。
 
  茹瞻:(生卒年待考),字孝博;東安人。著名北齊大臣。南州擧秀才,曆官侍郎。以清明剛正而見稱的侍郎茹瞻。據說,當他擧秀才之時,皇帝就親口說過“今日之選,不能無茹生”的話,可見茹瞻的才華。後逝世於侍御史任上。
 
  茹法亮:(生卒年待考),吳興武康人。著名南齊大司農。
  茹法亮在南宋大明中出身爲小史,曆齋幹扶侍。南宋孝武末年作酒法,鞭罰過度,校獵江右,選白衣左右百八十人,皆面首富室,從至南州,得鞭者過半。法亮憂懼,因緣啟出家得爲道人。明帝初罷道,結事阮佃夫,用爲兗州刺史孟次陽典簽。累至太祖冠軍府行參軍。元徽初,除殿中將軍,爲晉熙王郢州典簽,除長兼殿中御史。
  世祖鎮盆城,須舊驅使人,茹法亮求留爲上江州典簽,除南台御史,帶松滋令。茹法亮便辟解事,善於承奉,稍見委信。從還石頭。建元初,度東宮主書。除奉朝請,補東宮通事舍人。世祖即位,仍爲中書通事舍人。除員外郎,帶南濟陰太守。永明元年,除龍驤將軍。明年,詔曰:“茹法亮近在盆城,頻使銜命,内宣朝旨,外慰三軍。義勇齊奮,人百其氣。險阻艱難,心力俱盡。宜沾茅土,以甄忠績。”封望蔡縣男,食邑三百戶。轉給事中,羽林監。七年,除臨淮太守,轉竟陵王司徒中兵參軍。
  巴東王子響於荆州殺僚佐,上遣軍西上,使茹法亮宣旨慰勞,安撫子響。法亮至江津,子響呼茹法亮,茹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見傳詔,茹法亮又不遣。故子響怒,遣兵破尹略軍。事平,茹法亮至江陵,刑賞處分,皆稱敕斷決。軍還,上悔誅子響,茹法亮被責。少時,親任如舊。
  鬱林即位,除步兵校尉。延興元年,爲前軍將軍。延昌殿爲世祖陰室,藏諸禦服。二少帝並居西殿,高宗即位住東齋,開陰室出世祖白紗帽防身刀,茹法亮歔欷流涕。除游擊將軍。高武舊人鮮有存者,茹法亮以主署文事,故不見疑,位任如故。永泰元年,王敬則事平,茹法亮複受敕宣慰。出茹法亮爲大司農。中書勢利之職,茹法亮不樂去,固辭不受,既而代人已至,茹法亮垂涕而出。
  年六十四歲逝世於官任上。
 
  茹宋:(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文士。
 
  茹汝開:(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水利專家。
 
  茹孝標:(生卒年待考),舒城人(今安徽舒城)。著名宋朝大臣。宋朝天聖進士。少年時負節氣,好學不倦。以都官員外郎出任江州知州,有政聲。
 
  茹洪:(生卒年待考),字仲宏,一字樊明;無錫人(今江蘇無錫)。著名明朝書畫家。
  喜號異書,工書、畫。
  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中以楷書薦召入都,名重公卿間。作窠石竹木法郭熙,爲山水氣韻奇古。
  他因爲楷書寫得好,名氣傳到京城,王公貴族都收藏他的墨寶,他於是進京,寫字作畫。他善於畫山石竹木,並且因爲受古車的薰陶,作畫氣韻高古,名重一時。
 
  茹千:(生卒年待考),衡山人。著名明朝兵部尚書。明建文帝時奉詔至龍潭見燕王朱棣議和。後明成祖即位,封爲忠誠伯。
 
  茹瑺:(公元1358~1409年),字良玉,號茹庵;衡山人藻江(今衡東石灣鄉棗山村)。著名明朝大臣。
  茹瑺少懷大志,聰穎好學。年十六歲即由貢生拔入國子監。
  明太祖曾夜夢一人,偉貌修髯,伏俯陛下。自稱南嶽神也,來輔助陛下。次晨太祖幸國學見瑺公髯貌與夢中神相肖,奇之。詢其籍,答衡山人也。明太祖大喜,即授瑺公承敕郎,後遷通政司。
  明洪武三十三年,拜右副都御史、試兵部尚書,次年實授兵部尚書。
  明洪武三十五年加封太子少保。明惠帝即位於後,改任吏部尚書。因與太常卿黄子澄政見不合,出掌河南布政使。不久,仍詔還任兵部尚書。
  明洪武三十四年六月。燕王擧兵南下,逼臨龍潭。惠帝遣瑺等人赴營議和。燕王入金陵,召問瑺公安邦大計。瑺公首勸燕王繼統大位,以定天下,燕王納之。燕王即位後之明成祖也。
  茹瑺爲官三十三年,輔佐朝政,宵衣旰食,勤於職守,慎於言行。深得明太祖、明成祖信賴。明太祖每稱茹瑺爲賢人君子。並頒“中外一人,中流砥柱”鐵券丹書,蠲免其田塘園林賦税。賜“繩愆糾繆”圖章一枚。下旨在衡山城南門外建貢元坊一座。
  明成祖更是恩渥有加,登基後的一個半月内,連頒兩道誥敕,封茹瑺之子茹鑒爲中奉大夫,將秦王次女長安郡主許配茹鑒爲妻。賜“賢人君子”圖章一枚。
  明永樂元年,明成祖封茹瑺爲忠誠伯,食祿一千石,特進榮祿大夫。於衡山開雲樓下敕建宮保牌坊一座。明成祖除讚譽茹瑺“威儀山立,氣宇淵深。品物鹹熙,令聞昭著於四方”外,還特賜禦詩一首。詩中稱道:“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勳。”
  明永樂六年,茹瑺除政還鄉。經長沙時因穀王陰蓄異志,遂不謁。穀王傳言官劾之。時重藩禮,明成祖不得已以違祖制將茹瑺下錦衣獄。茹瑺悲憤交加,知難免一死。命子茹銓市毒藥服之。明永樂七年二月遂冤死於獄中。
二十年後,其沒收的田廬由明宣宗下旨悉數發還,其親屬遣戌廣西河池亦釋還。至此,冤獄方得平反昭雪。在《明史·茹瑺傳》中記載:“瑺居官謹慎,謙和有容。其卒也,人皆惜之。”
  茹瑺生前,有關係南嶽神降生的傳說即已在湘衡間流傳,販夫走卒,僧人老嫗,皆有口碑。後編入《二十四史》,注有《忠誠集》。
  茹瑺有三子:長子茹鑒、次子茹銓、幼子茹鏞。二女:長適府軍衛僉事王昭、次適神策衛指揮史黄雋。
 
  茹文中:(生卒年待考),江蘇無錫人。著名明朝壽星。明永樂年間隨父親遷居燕地。明天顺年間一百零四歲時,明英宗在便殿召見他,賜予冠帶,又命顺天府設宴招待,還命吏部尚書姚夔到他家去致賀。
 
  茹連:(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刑部員外郎。
 
  茹棻:(公元1755~1821年待考),字稚葵,號古香;會稽人(今浙江紹興)。著名清朝大臣。
  父茹敦和爲清乾隆甲戌年進士,湖北德安縣同知。
  茹棻少時致力經史,博覽群書,善制科藝。二十三歲爲清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孝廉,清乾隆甲辰年(公元1784年)狀元,官授翰林院修撰,鏇授三通館纂修兼提調,編輯《六書略》、《七音略》。任山西鄉試正考官時,以提拔真才實學者爲己任;一反科擧不正之風,頗得名聲。
  父死回紹守孝。時逢紹興大水,茹棻倡議捐賑災民。爲防患水災,發起興修三江應宿閘。
  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返京,官授右讚善。不久,母病卒歸紹。丁憂期滿返京,任左讚善,鏇調山西,充鄉試正考官。次年,晉爲左右中允司經局洗馬侍講侍讀,遷右庶子講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
  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8年),茹棻由少詹事簡任奉天府丞兼學正,陪都士子均敬服其才其人。
  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1年),茹棻還京再任少詹事,充文淵閣直閣事,遷内閣學士、工部侍郎。鏇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是年冬,五城編查保甲,以分别造冊,更換稽查爲清諭,允施行。
  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2年),茹棻擢都察院左都御史。
  清嘉慶二十一年春(公元1814年),茹棻署經筵講官;農曆6月,複授内閣學士,稽察中書科,晉爲史部侍郎署兵部侍郎。
  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5年),茹棻爲工部尚書。
  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7年),茹棻任吏部尚書。
  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19年),茹棻恭奉清仁宗(嘉慶皇帝)遺詔賜一品官銜,庇蔭其子壽俞。農曆8月,充顺天鄉試正考官。農曆9月,轉任兵部尚書。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茹棻身患黄疸疾症請假回故里。死後清廷下詔悼惜並誥封原配夫人俞氏爲一品夫人,餘子三人均授官職。
 

茹姓近現代名人

  茹萊卿:(1864~1923),原名茹來青,乳名福兒;祖籍江蘇無錫大河上,生於京城。著名京劇武生,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首任琴師。
  當年清軍鎮壓太平天國時,一路搶劫財物北返,其先輩茹阿四被抓民夫,隨清軍來到京城,後得無錫會館相助,於前門外鮮魚口一家茶店當學徒。因該茶店地處戲園集中之地。顧客多爲喜歡茗茶的梨園界人士,久之成爲友好。來青童年常隨其父出入戲園,住家鞭子巷亦離此不太遠。後經友人介紹,拜在“榮春堂”楊隆壽門下學藝,改名茹萊卿,從此踏上了演藝生涯的道路。
  楊隆壽乃當年武生名宿,當年僅收了茹萊卿、張淇林、董鳳岩三名弟子。名師出高徒,此三人後來都成爲與俞菊生、楊月樓同時期的著名武生。待楊隆壽於李鐵拐斜街創辦“小榮椿”科班時,此三人已成教習,教師還有姚增祿、範福泰等。當年楊小樓、程繼先等在此科班學藝之時,均得茹之教益。程繼先、金仲仁之《雅觀樓》即茹萊卿所授。
  茹萊卿成名後,於公元十九世紀末在宣南響鼓廟購地建宅,從鞭子巷遷此新居。
  梅蘭芳十一歲首次登台後,常由百顺胡同住家步行來此從茹萊卿練功學藝。據梅蘭芳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書中講,梅蘭芳的武功和把子即由茹萊卿所授,其《木蘭從軍》中的許多優美身段,就是茹萊卿根據《乾元山》哪吒的演技設計變化而來。《穆柯寨》亦得自茹萊卿之指點。
  美妙香由青衣改演小生後,曾從茹萊卿學《雅觀樓》、《石秀探莊》等。
  馬連良幼入喜(富)連成社,初習武小生,曾從茹萊卿學《探莊》之石秀、《淮安府》之賀仁傑、《造化山》之小行者等,從而打下了堅實的武功基礎。
  茹萊卿雖後來棄武生改琴師,但因其武功基礎深厚,曾於梅蘭芳祖母八十歲壽辰的堂會戲上,於崇外織雲公所演出了唱、念、做、舞、打繁重的《蜈蚣嶺》,時年已近花甲,身手依然矯健,在場之人無不稱讚。
  1923年陰曆五月十六日,茹萊卿病故寓所,終年六十歲。
 
  茹欲立:(1883~1972),字卓亭;陝西三原魯橋鎮人。著名現代書畫家,愛國民主人士。
  早歲,茹欲立家境貧寒,棄學從商,好讀書,有文才,長於詩,樂於書。
  1898年,茹欲立入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同於右任爲同窗好友。1905年茹欲立被選派首批赴日官費留學生,加入同盟會,創辦刊物《夏聲》,回國後,1911年任陝西政府祕書長等職,1931年出任南京政府審計部部長。
  “雙十二”事變,茹欲立同蔣介石政見不和。1938年,茹欲立同周恩來、林伯渠多有接觸,並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1948年,茹欲立先後送子、侄四人去解放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茹欲立先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檢察署副檢查長,全國政協委員,陝西人大代表,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茹欲立一生向往真理,勤業篤學,淡泊明志,剛直不阿的性格爲中國有識之士所敬仰倡導,尤其是他精湛高超的書法藝術則名垂史冊。
  茹欲立誕生在“西安碑林”的故鄉,這也成就了他的美夢。他一生不管個人處於什麽榮辱環境,眾多碑帖、拓本不離床頭,隨手翻閱,一生臨古帖、古碑不放手,隨處就書,並融會貫通。
  茹欲立學書之泛,涉獵多樣。以魏體見長,愛好漢隸,廣臨秦篆、二王法帖、唐楷、宋元明清刻石。往往臨習數百十遍,深得其要領。他尊重傳統,又不拘泥傳統,講求書法風格的多樣性。他一生的書體主要是中小副作品,目前,尚未發現有榜書或鬥筆提寫的作品,三原縣編有《茹欲立書法集》。
  茹欲立的作品集1944年於右任題字《卓翁墨寶》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先生賦詩盛讚其:“三原於(於右任)茹(茹欲立),革命先驅,銀鉤鐵畫,名世以書。北魏風意,各有所殊。我敬於公,亦佩服茹”。於右任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先生禮讚其書法:“清風譽神州,翰墨博古今”。茹欲立老友章士釗盛讚:“卓立開張茹卓亭,偶緣王會入神京。空聞四裔傳碑版,誰識三原有老成”。中國書法協會原主席沈鵬稱爲“魏晉型範辛亥風,三原不獨重於公。藝苑南岸爭春日,無廢茹翁八法功”。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石魯雲:“先尊以治學惟厚,餘亦仰之望之”。
  茹欲立代表作有墨品魏體《七發》《九歌。河伯篇》草書《陶淵明詩句》行書《武候廟》,隸書《入宅一首》等,碑刻有於右任之母《於母房氏墓志名》等。
  茹欲立有兩大弟子:一是他的兒子茹士安,一是原中國書協理事、陝西書法協會主席劉自犢(劉爲茹老先生夫人之外甥)。
 
  茹十眉:(1908~1989),别名茹枚;廣東東莞人。著名現代中醫學專家。
  早年就讀於中華藝術大學文科,畢業後從事美術教學,遐餘之時,攻讀中醫。1935年經衛生行政部門統考,穫得中醫資格及開業執照。
  曾問業於秦伯未,同時就讀於厚生醫學專科,畢業後曾任上海和濟醫院醫師及浙江定海公立醫院院長。
  曆任上海中國醫學院、新中國醫學院、複興中醫專科學校、上海中醫專科學校、上海華東文學院教師,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校醫。建國後,在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上海戲劇學院)擔任醫務室主任、醫師。
  1956年調入上海中醫學院,爲創建上海中醫學院内科教研室、編寫第一本中醫内科教材作出了貢獻。
  曆任上海中醫學院内科學教師,上海市中醫研究班、全國中醫内科師資專修班教師及全國高等院校教材内科編審委,並在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内科臨床帶教。1985年被聘爲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員。
  著有《國醫小兒病》、《傳染病》、《婦女病》、《五官病》、《癰疽病》、《醫藥顧問》、《袖珍中醫處方》等專著,撰寫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茹夫一:(1916~),山西猗氏人(今山西臨猗)。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1年十五歲時投身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是西安事變的親曆者,因爲他當時是楊虎城衛隊的士兵。西安事變後,西北軍分裂,1938年奔赴延安參加八路軍,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第一支隊隊長,第一分校膠東第三支隊作戰參謀、參謀主任、營長,膠東軍區北海軍分區營長,第六師第十八團代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通化支隊參謀處處長,通化保安司令部參謀處處長,楊靖宇支隊參謀長,遼寧軍區獨立第二師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第十四師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二軍第一二五師參謀長。參加了著名的臨江、遼沈、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兵團第四十二軍第一二五師副師長,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任中朝聯軍敵後游擊第一支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在朝鮮敵後打游擊戰,雖游擊支隊在敵後僅活動四十多天,鑽到敵人後方大鬧天宮,打擊了美國鬼子,取得了很大成就,並在朝鮮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擔任聯絡代表。
  1953年4月起參加援越抗美,在越南人民軍當顧問,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游擊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獨立團團長。開國將軍大都打過游擊,茹夫一則是在外國打過游擊的將軍。回國後,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後任成都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爲少將軍銜。榮穫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穫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茹士安:(1920~2003),三原魯橋鎮人。著名現代書畫家。
  早年畢業於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曾任西安半坡博物館官長,他在其父熏陶下,自幼酷愛書法,勤習漢隸北碑,並博采眾長,書法魏書含隸,變化多樣,同時,他還是“長安畫派”人物之一。亦喜丹青,所習畫做,同石魯、趙望雲同出一轍。
  茹士安晚年喜好草書,並善用雞翎筆書寫,上世紀八十年代,書法代表團一行人專車去西安碑林參觀,在西安朱雀門外他的寓所拜訪了茹士安。
 
  茹志娟:(1925~1998),女,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杭州,生於上海。著名現代作家。
  家庭貧困,幼年喪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換錢過活。十一歲以後才斷斷續續在一些教會學校、補習學校念書,初中畢業於浙江武康縣武康中學。
  1943年隨兄參加新四軍,先在蘇中公學讀書,以後一直在部隊文工團工作,任過當過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演員、組長、分隊長、創作組組長等職。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南京軍區轉業到中國作協上海分會,任《文藝月報》編輯。1958年發表代表作短篇小說《百合花》而成名。
  1960年起從事專業文學創作,是中國作協會員,又被選爲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
  1977年當選上海七屆人民代表。 茹志鵑擅長寫抒情心理小說。表現戰爭題材,以空靈精致的筆觸展示軍民間的詩情和厚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生活,那柔美纖細的筆觸常游弋在勞動女性的心靈世界,顯示人物内心的熱切和性格的賢淑。進入新時期以後,茹志鵑的視野變得更寬廣而深邃,作品“從微笑到沉思”,溫存中透出辛辣,熱情里蘊含冷峻,創作風格有所發展。
  她的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情節單純明俠,細節豐富傳神。善於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她的許多作品如《百合花》、《靜靜的產院》、《如願》、《阿舒》、《三走嚴莊》等都受到過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鏡等老一輩作家的好評,一些作品被譯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新時期以來,茹志鵑又發表了十多篇小說,隨着主題的深化,風格亦有所改變,於清峻中隱含鋒芒。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等。新時期以來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剪輯錯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兒女情》、《家務事》、《一支古老的歌》、短篇小說集《關大媽》、《剪輯錯了的故事》、《茹志鵑小說選》等。
 
  茹炳根:(1936~),祖籍浙江紹興。著名生命科學、醫藥專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蛋白質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蛋白質結構功能課題組負責人,兼職有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評審委員,進口藥評審委員,生物制品標准化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深圳大學、河南醫科大學兼職教授;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藥物生物技術,中國海洋藥物等雜志編委;瑞典Amersham Pharmacia公司中國部科學顧問。
  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1960~1961年北京大學生物系生化教研室助教,1961~1965年北京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研究生,1965~1970年北京大學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任教。
  1970~1978年北京大學制藥廠,從事新藥研制,北京大學生物系生化教研室,講師。
  1983~1985年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物化學系、醫學院藥理系訪問學者,1985~1991年北京大學生物系,副教授。
  1991~1993年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1993~現在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早期從事蛋白質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從事胰島素、胰蛋白酶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在北大制藥廠期間從事胰島素等生化藥物的研制和生產。
  1978年以來,先後從事胰蛋白酶自溶機制、酶的固定化和親和層析技術的研究,1983年開始從事金屬硫蛋白的結構與功能、容栓酶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以及蛋白質工程,生物技術下游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新藥的研制。
  九十年代末又開始從事蛋白質組學和某些重大疾病的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先後承擔過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的國家攻關項目,七五、八五和九五的86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項。
  至今已有編著和譯著五部,研究學術論文近二百篇,1995年穫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金屬硫蛋白的結構與功能),1998年穫新藥(二類)證書二個。
 
  茹家欣:(1938~),著名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研究員。四十餘年來從事多種型號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制和發射。
 
  茹呈瑤:(1939~),著名魚雷武器專家。
  1963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魚雷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魚雷情報研究工作。曾穫全國科學大會獎一項,部級科技二等獎三項等許多獎勵。
  他注重超空泡技術發展。利用超空泡技術,使魚雷速度產生一個大的飛躍,即把現役魚雷五十多節的最高速度提高到二百~四百節。逐步實現精確制導和智能化。魚雷采用高性能計算機實現編程和高速數據處理,達到精確控制。同時進行有效的目標識别,增強電子對抗能力,提高攻擊效果和命中精度。
  他積極采用新的爆炸技術。除了定向爆炸技術之外,還在研究多模式戰鬥部技術,這是一種破甲裝藥和大容量裝藥爆破合二爲一的戰鬥部技術。他將鈦二硼活性材料放在雷上聲納基陣後面,爆炸時活性材料首先碰到潛艇殼體時受壓就產生巨大熱量,能有效燒穿潛艇殼體,接着後面的爆炸沖擊能在前面燒穿殼體的基礎上將潛艇擊毁。
 
  茹森:(公元1945~今),北京人。著名高級建築師(教授)。
  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現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建工所副總工程師、室主任。
  參加工作後,做過大量的工業與民用建築的方案、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工作。
  擔任過國家鎳基地金川二期工程、深圳卷煙廠等許多大中型項目的專業負責人,並以專家身份擔任援外工程的專業負責人,在國外指導設計工作。
  1990年代以來,擔任過國家經貿委二期工程、中南財經大學、北京西單商業大廈、北京化工大學(北區)、北京匯佳學校等許多大型民用項目的總設計師,具有優秀的組織能力,高度的責任感和工作熱情。
  金川二期工程穫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深圳卷煙廠穫部級優秀設計一等獎,北京銅廠銅線材連鑄連軋車間穫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協會頒發的技術進步優秀成果獎。擅長工業與民用建築設計、防腐蝕設計及噪聲治理等。
  論文《環境、人、建築美——深圳卷煙廠設計隨想》在1990年全國土建情報網上海會議交流,穫優秀論文一等獎,並發表於1991年的《工業建築》雜志;《金川閃速熔鍊車間》、《深圳煙廠》發表於1992年的《建築學報》;《北京銅廠銅線材連鑄連軋車間》發表於1994年《北京建築志資料匯編》。
  1996年被批准爲國家首批一級注冊建築師。

蔣介石給他省長都不干,這位愛國人士書法真不賴!

蔣介石給他省長都不干,這位愛國人士書法真不賴!


茹欲立:(公元1883~1972年),字卓亭,陝西三原魯橋鎮人。著名現代書畫家,愛國民主人士。

陝西留日學生創辦的雜誌封面,《夏聲》為茹欲立最初面世書作
早歲,茹欲立家境貧寒,棄學從商,好讀書,有文才,長於詩,樂於書。
後加入同盟會,創辦刊物《夏聲》。回國後,1911年任陝西政府秘書長等職,1931年出任南京政府審計部部長。


“ 雙十二 ”事變,茹欲立同蔣介石政見不和。1938年,茹欲立同周恩來、林伯渠多有接觸,並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被迫出國考察,蔣託人轉請茹出任陝西省政府主席。事後,茹曾對老友說:“ 雙十二事變時,是周恩來救了蔣的命,他應該請周先生出任陝西省政府主席。”


他看透了蔣介石的獨裁專制面目,堅決棄職,並發誓寧願賣字為生,不再當國民政府的官員。文從沈夢十分仰慕這樣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1948年,茹欲立先後送子、侄四人去解放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茹欲立先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茹欲立一生嚮往真理,勤業篤學,淡泊明志,剛直不阿的性格為中國有識之士所敬仰倡導,尤其是他精湛高超的書法藝術則名垂史冊。


茹欲立誕生在“ 西安碑林 ”的故鄉,這也成就了他的美夢。他一生不管個人處於什麽榮辱環境,眾多碑帖、拓本不離床頭,隨手翻閱,一生臨古帖、古碑不放手,隨處就書,並融會貫通。
茹欲立學書之泛,涉獵多樣。以魏體見長,愛好漢隸,廣臨秦篆、二王法帖、唐楷、宋元明清刻石。往往臨習數百十遍,深得其要領。他尊重傳統,又不拘泥傳統,講求書法風格的多樣性。他一生的書體主要是中小副作品,目前,尚未發現有榜書或鬥筆提寫的作品,三原縣編有《茹欲立書法集》。


於右任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先生禮讚其書法:“清風譽神州,翰墨博古今”。
茹欲立老友章士釗盛讚:“卓立開張茹卓亭,偶緣王會入神京。空聞四裔傳碑版,誰識三原有老成”。
中國書法協會原主席沈鵬稱為“魏晉型範辛亥風,三原不獨重於公。
藝苑南岸爭春日,無廢茹翁八法功”。


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石魯雲:“先尊以治學惟厚,餘亦仰之望之”。
他的兒子茹士安,原陝西書法協會主席劉自犢都是他的徒弟。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威廉·華勒斯

威廉·華勒斯

威廉·華勒斯爵士
William wallace.jpg
出生大約1272
蘇格蘭埃爾德斯利(Elderslie)
逝世1305年8月23日 (31-33歲)
英格蘭倫敦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死因英式車裂
職業蘇格蘭獨立戰爭將領
兒女沒有記載
父母Malcolm Wallace (父親), Margaret Crauford (母親)
威廉·華勒斯
威廉·華勒斯英語:William Wallace中古蓋爾語Uilliam Uallas現代蘇格蘭蓋爾語Uilleam Uallas;1272年-1305年8月23日),是蘇格蘭騎士貴族、愛國人士,他在蘇格蘭獨立戰爭中領導了一支反抗武裝力量。
1296年,英格蘭吞併蘇格蘭,他在一次口角後帶人攻擊並殺死治安官William de Heselrig[1],並帶領蘇格蘭人民與英格蘭展開鬥爭,希望能脫離英格蘭的統治,有關他妻子被Heselrig殺死的說法並非史實。華勒斯與安德魯·莫瑞(Andrew Moray)聯兵在1297年的史特靈橋之役中獲得大勝利,並且成為蘇格蘭護國主(Guardian of Scotland)。之後繼續揮軍南下進攻英格蘭北部,並洗劫約克郡。在次年(1298年)的福爾柯克之役(Battle of Falkirk)華勒斯遭到慘敗。1305年,華勒斯因被部下出賣而在靠近格拉斯哥羅伯伊斯頓(Robroyston)被逮捕,並被交到英王愛德華一世手上,以叛國罪之名處以絞刑、剖腹取臟、車裂之刑。
華勒斯是否有子女並無記載,但至今許多蘇格蘭華勒斯氏族出身的人都自稱是華勒斯的後代,其中包含了著名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素·華勒斯[2]

文學作品及相關電影[編輯]

華勒斯也是華特·史考特與珍·波特(Jane Porter)的文學作品的主題。對於華勒斯最著名的描繪就是在奧斯卡金像獎得獎史詩片《英雄本色》裡,這是根據威廉·華勒斯史實改編的美國電影,由梅爾·吉勃遜執導、製片並主演,Randall Wallace編劇,1995年上映。此片由於衆多史實錯誤而飽受批評,但商業上仍然大大賣座,並獲得當年奧斯卡獎5個獎項。
William Wallace的名言也時常在西方文化中被提及,其中"Everybody dies, not everybody lives."(每個人都會死,但不是每個人都曾活過)最具代表性。這句話在於,人活著只代表一個有生命的個體罷了,而生命並不是永續的,其最終仍會逝去,只有將生活得精采、達到極致的人才是真正「存活過」。

車裂

車裂圖片搜尋結果
死刑
問題
存廢問題 · 宗教與死刑 · 冤案
目前使用死刑的國家
阿富汗 · 白俄羅斯 · 波札那 · 中華人民共和國(罪名 · 死刑犯) · 埃及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日本(死刑犯) · 朝鮮 · 泰國 · 馬來西亞 · 巴基斯坦 · 沙烏地阿拉伯 · 新加坡 · 索馬利亞 · 敘利亞 · 中華民國(死刑犯) · 塔吉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美國 · 越南 ·
葉門 ·
行刑方法與酷刑
烹刑 · 炮決 · 犬決 · 死亡輪 · 車裂 · 族誅 · 火刑 · 十字架 · 踏刑 · 象刑 · 斬首 · 剖腹(介錯) · 腰斬 · 五馬分屍 · 電椅 · 槍斃 · 剝皮 · 毒氣室 · 縊死 · 穿刺 · 注射 · 戴火項鍊 · 鋸刑 · 凌遲 · 石刑 · 氮氣窒息 · 獸刑 · 蟲噬
相關主題
犯罪 · 刑罰學
閱 論 編
車裂,又稱轘、轘裂[1]、轘臠、轘磔。俗稱五馬分屍,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相傳此刑乃將犯人的頭及四肢分別縛到五輛車,由馬引車前進以撕裂其身體。
秦國的商鞅[2]及嫪毐皆受此刑,但行刑時間頗有爭議,以下將詳述有關爭論。

關於車裂的爭論[編輯]
有人認為車裂並非如民間流傳所指的五馬分屍,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
東漢字書《說文解字》將車裂和斬首相提並論:「斬法,車裂也」。
車裂中的「車」字並非指「車子」,而是某些古體字「尊?」在字形變化中產生訛誤而成為「車」字。
五馬分屍只屬民間傳說,實際上該詞最初於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出現時,是以牛拉車分屍的。
亦有人認為車裂指的正是五馬分屍。他們以《遼書》中的句子「淫亂不軌者,五車轅裂之」作例,證明兩者確有關連。
另外,關於車裂的執行時間,各方意見亦不一致。也有一說認為,車裂是用在屍體 (包括已斬首者)上的,而非撕裂活人。
英式車裂[編輯]
中世紀的英國亦曾有極類似車裂的刑罰,稱為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用以處死叛逆者。
犯人會先被問吊,但不吊死;然後剖開犯人腹部,取出內臟及切除其生殖器並於其眼前燒毀(一說逼迫犯人將其吃下)。最後犯人會被斬首,身體亦會被分為四塊。效果相當於車裂和凌遲的結合。其殘肢會被送到國內各處展示。
和中國的版本一樣,英式車裂亦會用在死屍上。17世紀中葉的英國獨裁者克倫威爾死後數年即被復辟的查理二世清算,其遺體受此刑罰。
關於此刑在英國被廢除的年份,網上的資料並不一致,但總的來說,在1870年以後,此刑罰已不再在英國法律中出現。
著名受刑人[編輯]
吳起
商鞅
嫪毐
趙高
韓信
威廉·華勒斯
注釋[編輯]
^ 《後漢書·宦者傳·呂強》:有趙高之禍,未被轘裂之誅,掩朝廷之明,成私樹之黨。《周書·文帝紀上》:轘裂賊臣,以謝天下。《隋書·刑法志》:其尤重者,行轘裂梟首之刑。
^ 唐 皮日休 《易商君列傳贊》: 商君 者,用於 孝公 ,制其法而 秦 給,御其謀而 魏 敗,封邑未居,轘刑以及。

凌遲

凌遲

凌遲
凌遲磔刑,俗稱千刀萬剮碎屍萬段,屬於最殘酷的死刑之一。凌遲是指劊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數百至數千塊,用小刀逐塊割下來。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數小時的痛楚才會氣絕身亡。而且,行刑很有講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或刀傷不正確,則說明劊子手行刑失敗,劊子手也可能會受罰。此刑罰主要在中國古代實施,但西方也有類似的記錄。
西方方面,在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曾下令對女巫採用鐵鉤將骨肉分離至死亡的刑罰,類似凌遲。而史上第一位有名氣的女數學家希帕提婭,也被暴民以類似手法殺害。中世紀歐洲有以鐵梳切掉皮肉的死刑,16世紀日耳曼地區仍有實施。
中國方面,凌遲起源至春秋時期的「」。至五代開始出現凌遲,至明清時達至頂峰,用刑廣範。明武宗時,宦官劉瑾被施以此刑,據說割了三天三夜。此刑罰主要針對叛國者,明成祖朱棣也將許多幫助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處凌遲之刑。清朝末年,有至少三次凌遲的行刑過程被駐北京的西方士兵用相機拍了下來,相片傳到西方。
由於凌遲過於殘酷,歷代以來均有不少人主張廢除。包括南宋時的詩人陸游以及清朝同治年間的英國駐華支使使館參贊威妥瑪等人。最終,在1905年,凌遲和其他極刑一起廢除,唯1907年仍有執行記錄。

歷史[編輯]

凌遲一詞最早見於《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為「丘陵之山勢漸緩」,引申其義至行罰上,即為「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1]
在古代中國的酷刑當中,有把人殺死後剁成肉醬的,稱為「」。根據目前現存的文字記載,嘗受此刑的一例為孔子的弟子子路呂后時,以私刑虐殺戚夫人,曰「人彘」,乃斷其、挖去雙、熏、灌藥致,然後棄之自滅的酷刑。北魏法律,處置謀反大逆是車裂。到了代,律書內的官定死刑,最重者僅僅是斬首
隋朝斛斯政、唐朝牛仙童皆死於凌遲。《文獻通考》說宋仁宗以前凌遲未嘗輕用,宋代中後期始用凌遲[2],《慶元條法事類》首度載入此刑,《宋史·刑法志》:「凌遲者,先斷其肢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有汪端「數千人聚山澤為盜」,被俘後「磔汪端於郎州」[3]。淳化五年(994年),又「磔李順黨八人於鳳翔市」[4]。熙寧八年(1075年),沂州百姓朱唐告發越州餘姚縣主簿謀反,此事牽連了秀州團練使趙世居和醫官劉育等,最後李逢、劉育和河中府觀察推官徐革都被凌遲處死。《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
南宋詩人陸游曾經請求廢除凌遲,《請除凌遲刑》云:「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明尤存。感傷致和,虧損仁政,實非聖世所宜遵」[5],但未被朝廷接受。
元代以後正式成為官定刑罰,與斬首、絞刑同列法典。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張驢兒毒殺親爺,奸占寡婦,合擬凌遲。押付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
明初朱元璋將凌遲列入《大誥》,範圍相當廣。《大明律》取消了大誥對凌遲的濫用,但依然明文規定對謀反大逆、殺父母、亂倫、連環殺人等重罪犯用凌遲處死,且凌遲殘酷度等級不同,以謀反大逆為最重一級。《大明律·刑律》:「謀反大逆: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壬寅宮變中,有宮女楊金英等人謀害明世宗未遂,事發被捕,楊金英、楊蓮香等十六名宮女並曹端妃王寧嬪兩個妃子被寸磔於市,為皇家成員正式判處凌遲的僅有案例(以慣例皇族成員死罪不過賜死)。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劉天敘等謀反,兵敗被擒,有七人被磔死。
同治二年(1862年)六月二十五日,石達開被清軍凌遲,被割一百多刀,始終默然無聲。四川布政使劉蓉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實醜類之最悍者。」[6]其同黨林鳳祥受刑時,「刀所及處,眼光猶直視之,終未嘗出一聲」[7]
同治五年,英國駐華支使使館參贊威妥瑪向中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建議停止凌遲,結果朝中只允許對由洋人交付的犯人免用凌遲。直至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沈家本主持《大清現行律例》修訂,凌遲方才連同戮屍梟首等酷刑「永遠刪除,具改斬決」。
雖然凌遲在1905年被正式廢除,但可考的最後一次官方執行的凌遲處死為清末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光緒三十三年五月廿六(1907年7月6日),他在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後被捕,審判後被凌遲處死,睪丸被砸碎,遭剖腹挖心,心肝被士兵所吃,當時稱「吃烈士」。[8]

施行方法[編輯]

死刑

問題

存廢問題 · 宗教與死刑 · 冤案

目前使用死刑的國家

阿富汗 · 白俄羅斯 · 波札那 ·中華人民共和國(罪名 · 死刑犯) ·埃及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伊拉克 · 日本(死刑犯) · 朝鮮 ·泰國 · 馬來西亞 · 巴基斯坦 ·沙烏地阿拉伯 · 新加坡 · 索馬利亞 ·敘利亞 · 中華民國(死刑犯) ·塔吉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美國 · 越南 ·


葉門 ·

行刑方法與酷刑

烹刑 · 炮決 · 犬決 · 死亡輪 · 車裂 ·族誅 · 火刑 · 十字架 · 踏刑 · 象刑 ·斬首 · 剖腹(介錯) · 腰斬 ·五馬分屍 · 電椅 · 槍斃 · 剝皮 ·毒氣室 · 縊死 · 穿刺 · 注射 ·戴火項鍊 · 鋸刑 · 凌遲 · 石刑 ·氮氣窒息 · 獸刑 · 蟲噬

相關主題

犯罪 · 刑罰學

閱 論 編

與其他死刑一樣,部份犯人會在被送往刑場前,先遊街示眾。到了刑場,會把犯人捆綁在刑場上,通常是一條柱子上。與其他古代死刑酷刑一樣,大部份的凌遲行刑容許百姓圍觀,有時甚至可以站得非常接近受刑者。有部份百姓更以看人受凌遲為樂。[9]
部份受刑者,不論男性或女性會被脫下全身衣服,讓其全身,包括性器官暴露於群眾目前。只有小部份受刑者可以保留一些衣物掩蓋重要部位。這做法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對受刑者的一種凌辱。
行刑時,施刑者多以漁網網住受刑者,再順著魚網輪廓,以小刀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逐塊割下。受刑的刀數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因受刑者而異也因朝代而異。宋朝時只割八刀至一百二十刀[10]。割之前會先打斷犯人四肢,防止其反抗,之後再割咽喉,防止其痛苦吼叫。[11]
到了明朝時往往超過千刀,甚至達三千刀之說。王明德說:「凌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餘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12],「千刀萬剮」至此名實相符。鄧之誠《骨董續記》卷二「寸磔」條有云:「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劉瑾四千二百刀,鄭鄤三千六百刀。李慈銘日記亦言之。」但據記載劉瑾實際上共被割了三百多刀,本計劃3357刀分三日割完,第一天357刀,割10刀休息一下,待劉瑾甦醒後再割,但割到第二天劉瑾已一命嗚呼。[13]
倘若割多或割少了刀數、或者死囚的斷氣時間不當,劊子手都可能會受罰。理論上凌遲要割至最後一刀時,犯人剛好斷氣;但亦有傳說家屬有時可以買通劊子手,一刀就把心臟刺破,提早結束犯人的生命以減少痛楚。下刀次序亦有一定的限制:若果是女性犯人,先從乳頭開始,再把雙乳割下,然後才割胸肌,接著割生殖器;如果是男性犯人,割完胸肌,會接著割生殖器;然後輪到大、雙臂、腹肌臀部。最後割[14]。下刀的時候助手負責報告刀數,割下來的皮肉,放在桌上排列出來等待驗查;但亦有丟到地上,甚至是賣給旁觀的群眾。明武宗的宦官劉瑾,受刑後割下的皮肉,便被以一文錢的價錢賣給圍觀的民眾。到了清末,殘肢會被放進一個籃內示眾。有時凌遲以後會再以利刃梟首,用巨斧剉屍。
後期,部份受刑者會先被施以鴉片,以保受刑者的清醒,延長其痛苦。清末則有「八刀刑」之方法,下面所提及的符珠哩的受刑便屬這方法。這個方法的所有動作均由左邊部位開始,之後才割右邊相應部位。首先先割胸口,之後割肱二頭肌,接下來則是大腿,再之後是割手臂至手肘,之後則是割小腿,最後一刀是梟首。頭顱會被吊起,和放在籃內的殘肢一起示眾。[15]

部分受刑者[編輯]

歷代以來,均有不少凌遲紀錄,唯部份因年代久遠,資料不全,至清末的其中三次凌遲,被列強駐北京的軍隊拍下,才有較明顯的紀錄。以下列出較為可考的凌遲個案。

明代[編輯]

  • 曹吉祥明英宗手下重要的太監,因率軍謀反,1461年被磔於市。
  • 劉瑾明武宗時代重要的宦官,因擅權,正德五年(1510年)被處刑。傳聞磔刑凌遲三日,割三千三百刀。據說第一天的行刑後,劉瑾回到監獄,還吃了白粥。整個行刑過程後,燕京圍觀百姓,特別是受過劉瑾迫害的人及其家屬,以一爭奪其肉,下酒生食之,以洩其憤。
  • 鄭旺:明中期北京貧民,因聲稱新皇帝明武宗並非皇太后之子而是他的親外孫,1506年凌遲處死。
  • 楊金英明世宗的宮婢,因謀殺皇帝未遂,1542年凌遲處死。
  • 桑沖:於明憲宗時凌遲處死,原因是強姦182名婦女。
  • 王杲:明末建州豪強,曾受封為建州右都指揮使。因屢犯明邊,於1575年被凌遲處死於北京
  • 鄭鄤崇禎年間庶吉士,被告以「杖母、奸妹、奸媳」之罪,1636年凌遲處死。
  • 袁崇煥:崇禎年間知名將領,因崇禎皇帝懷疑其謀反,以「通虜謀叛」被凌遲處死,據說當時京中百姓爭啖其肉。

清代[編輯]

  • 耿精忠:清朝康熙年間,因康熙帝撤藩,與吳三桂等人發動三藩之亂,失敗而被凌遲處死。
  • 陳德嘉慶帝時期北京一名失業廚師,因在紫禁城門外謀殺皇帝未遂,1803年凌遲處死。
  • 張良璧嘉慶帝時期浙江一名戀童癖者,被捕時已70歲,因曾姦淫幼女十六人並導致其中十一人死亡,1811年凌遲處死。
  • 潘兆祥:道光5年6月24日,邱縣民謀毒伊父潘朋周身死將潘兆祥凌遲處死恭請王命將該犯綁赴市曹凌遲處死梟示。
  • 李尚發:道光25年5月,直隸豐潤縣民人,因瘋病復發用菜刀將伊母李孟氏砍傷身死實屬罪大惡極,應如該督所奏按律擬凌遲處死傳首梟示,鄰佑人趙瑞符鄭居仁王如等不即阻擋杖一百折責發落。
  • 石達開太平天國最富戰功之將領,封翼王,領兵被困大渡河,降清以救全軍。與所屬同被凌遲。所屬不勝痛楚慘呼,石達開斥之:「何遂不能忍此須臾?當念我輩得彼,亦正如此可耳。」至死寂無聲。
  • 洪天貴福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之子,為清朝大臣沈葆禎俘虜,判凌遲處死(處決時年僅十五歲,可能是最年輕受刑者)。
  • 林鳳祥太平天國將領,1855年3月被押解至北京菜市口法場凌遲,據雲過程並留下影像記錄。
  • 康小八:人稱康八爺,搶劫殺人無數的惡匪,成事全靠他心狠手辣和一把從洋人處偷來的手槍,大鬧京師,驚動太后慈禧,終被正法
  • 王維勤:1904年10月被處決。一名山東舉人,在村內有一定地位。疑因和村內李氏一家發生衝突,被指策劃殺害了該家族十二人,因為是主謀因此被判凌遲處死。其子及其他同黨也被判以斬首。[16][17]疑因地位而享有特權,乘車到行刑現場(通常是被押解步行往刑場的)。[18] [19]行刑相關照片被法國士兵拍下並傳到國外,相信是第一次有凌遲照片流傳到國外。[20] [21]
  • 名字不明,疑為一名殺害母親的年輕人。1905年1月行刑。照片被拍下來並傳到海外(主要是法國)。此案曾被誤認為符珠哩案。更有心理學家研究相關圖片,研究受刑者的行刑時的心理狀態。[22]
  • 符珠哩:清末一名奴隸。因謀反(殺害一名自己侍奉的蒙古王子)於1905年4月10日被處刑,「凌遲」於兩星期後被廢除。[23][24],亦是少有有人拍下整個凌遲過程,而且較為清楚的一次[15]
  • 徐錫麟:清末光復會成員,1907年7月6日被凌遲處死,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凌遲處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