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Urticaria | |
---|---|
蕁麻疹出現紅色斑點
|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皮膚病學 |
ICD-10 | L50 |
ICD-9 | 708 |
DiseasesDB | 13606 |
MedlinePlus | 000845 |
EMedicine | topic list |
Patient UK | 蕁麻疹 |
MeSH | D014581 |
蕁麻疹,俗稱風團或風疹塊[1],有的地區叫鬼風疙瘩,中醫稱癮疹[2],客語稱冷瘼,是一種皮膚過敏。症狀是局部皮膚忽然成塊地紅腫,發癢,幾小時後消退,不留痕跡。常常復發。藥物、寄生蟲、血清、細菌感染、食物、接觸刺激性物質等都能引起這種病。
成因[編輯]
蕁麻疹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常見原因之一是身體對某些外來物質或刺激產生過敏反應,例如昆蟲叮咬,或因冷、熱、因風、日光等的物理性刺激,花粉、蕁麻等植物性刺激,進食魚、蝦、蟹等「發物」,注射血清、青黴素等藥物,病灶感染或腸寄生蟲感染產生的毒性物質刺激,甚至灰塵、毛髮及皮屑或黴菌等刺激等。也有因營養不良或腦力消耗過度,影響身體對某些人體不能合成的胺基酸的吸收與代謝,從而導致抵抗力降低有關。
治療急性蕁麻疹,現代醫學會使用用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中醫「治療」就是利用疏風清熱的方法消退風疹塊。有些蕁麻疹的發生與過敏原是沒有關係的,如在運動、流汗、高溫的環境、情緒緊張、洗熱水澡時出現的蕁麻疹,這些稱為膽素型蕁麻疹(Cholinergic Urticaria),或合併有焦慮症的人身上出現,成因與控制身體血壓與心跳等功能的神經系統釋放出來的某些化學物質有關。
也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
症狀[編輯]
開始時全身各處皮膚出現紅色斑點,多集中在面部,腿部與手臂。然後紅點形成凸起的疹塊,面積逐漸加大,或者連成一片,一般都伴有劇烈的癢感。若用指甲抓撓會在指甲經過的地方形成條狀突起紅斑,與周圍疹塊相連。瘙癢一般持續一個小時左右,一般數個小時後紅腫才基本消退,有些甚至長達24小時,然後會自行消退。此後會在身體的另一部位或面部上再次出現類似的風團。
中醫稱之為風疹塊或癮疹,來得快去得快的,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皮膚腫脹是因為血管突然擴張,組織液滲透加上發炎所造成的,所以又稱為「神經血管性水腫」,常見於嘴唇、眼皮和手腳掌。
注意事項[編輯]
- 清除環境中常見的過敏原,例如塵蟎、蟑螂、黴菌、絨毛玩具等,在花粉高峰期,避開與花粉接觸機會。
- 室內不養貓、狗、鳥等寵物,減少來自動物的皮屑、毛髮、排泄物之過敏原。[3]
- 避免皮膚刺激物,剪短指甲,減少穿粗糙、過緊、刺激性衣物,最好穿棉質衣服,避免羊毛、尼龍等衣料。
- 慢性蕁麻疹要有一些耐心花上一兩年或兩三年的時間好好休息,多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多曬太陽增加鈣質和礦物質(蔬菜水果)的吸收以加強抵抗力。
治療[編輯]
此章節的準確性有爭議。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對話頁說明原因。 |
- 主要用口服(舒敏寧-Levozine)或外用抗組織胺藥減輕過敏反應。
- 口服鹽酸西替利嗪
- 有穴位注射療法
- 輔助治療可以用鹽水清洗出疹部位,並外用「複方片仔癀軟膏」
驅異樂
蕁麻疹初起皮膚局部發生瘙癢,抓後皮膚潮紅,迅即發生形狀不一,大小不等鮮紅或白色風團,劇烈瘙癢,此起彼伏,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一般皮疹泛發全身,粘膜部位亦可受累,發生於胃腸道可伴有腹痛、腹瀉,發生於喉頭粘膜,則可引起喉頭水腫產生呼吸困難,胸悶憋氣,嚴重者可窒息死亡,這種情況可臨時用一下激素類藥物急救(但切忌用多,用多只會拾得其反並給內分泌系統造成嚴重的不可逆轉的損害)。反覆發作者,可遷延數月或數年。
慢性蕁麻疹患者應注意藥物因素引起的過敏。在臨床中,有些藥物可以損害肝臟和腎臟而引起蕁麻疹,如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多粘黴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劑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