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恨賦〔南朝·梁〕江淹


恨賦〔南朝·梁〕江淹

原文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僕本恨人, 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乎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爲城,紫淵爲池。 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爲梁,巡海右以送曰。一旦魂斷,宮車晚出。

  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别豔姬與美女,喪金輿 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爲怨難勝。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 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日白西匿。 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里。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右顧稚子。 脱略公卿,跌宕文史。齎志沒地,長懷無已。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颺。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雲無光。 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淚起。血 下蔚沾襟;亦複含酸茹歎,銷落湮沉。

  若乃騎叠蹟,車屯軌;黄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里。 已矣哉!

  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注釋


  縈(yíng):纏繞。

  黿(yuán):鱉 。

  鼉(tuó):一種鱷。

  溘(kè):忽然。

  跌宕(dàng):沉湎。

  (jī):懷抱,帶。

  醪(láo):酒。

  暘(yáng):光明。

  汩(yù):迅疾貌 。

  衿(jīn):衣襟。 

譯文


  秋色連天,平原萬里。

  這里是古戰場的殘蹟。放眼望去,隻有那纏繞着屍骨的蔓草和那陰森的枯木。它如同一座收斂魂魄的地獄,淒涼,蕭索。如果人生已經走到這一步,又怎能知曉天道安在?

  滿目孤愁,心懷萬般傷痛,腦海中仿佛又憶起隨時間遠去的亡靈。想那孤壘荒涼,危亭曠望,有多少人終因飲恨餘生而心死神傷?

  秦始皇擧起手中的劍指向東方,而九國聯軍的百萬雄師也已經擧兵西進。

  諸侯征戰數百年,天地鏇轉,日月無光。最終秦皇削平了天下,而所有異國的文明也都隨着刀光劍影化爲碎片,流向虛空。

  依仗華山之險爲城,紫淵之深爲池,平定天下的雄圖大業已經完成,而殘暴的本性終究沒有改變。架起黿作爲梁木,又流放了百萬人民作爲開邊的士兵。江山飄搖,風雨無情,三十年的紅顏轉瞬逝,隻落的個茫然使心驚!戍客斷魂之日,卻已魂歸西天......

  趙王被俘虜後,終於離開了祖輩守衛百年的千里疆土,駕着哀鳴的馬,身後跟着灑下熱淚的臣子,向房陵進發。

  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想起那一樁樁歷歷在目的往事,雕梁玉砌,皇宮寶殿隨水波無情的東流。回憶了它不知道多少次,每一次都久久的不能釋然……

  别了故地的豔姬美女,丟棄了華貴的金車玉乘。想擧杯痛飲的時候,悲傷便如那連天雪浪般傾瀉出來……可恨可歎啊,蹉跎英雄志,蒼老少年情!

  千古功名仍在,但生前卻是寂寞不幸,功名啊功名,你終比不上一腔悲憤的積怨!

  李陵打過大漠,北進數千里,所過之處,白刃一指,血海汪洋。隻歎是三年征戰,終抵不過胡人的八萬鐵騎。

  他低頭受降的時候,征戰的光輝隻變成千古的罵名,留的個叛國背主的記憶……拔出長劍,狠狠的擊在虛幻的玉柱上,時空里的虛影和冤魂不禁打了個冷戰。

  情系着漢家宮室,身卻隻能留在這雁門!斷裂的玉帛怎能容的下千言萬語,此時隻消一句,“我赴黄泉去,來世再報恩!”

  不知多少年後的早上,窗上的水珠悄悄的劃開了天幕的迷茫,生死離别,此時若能相見,又該說些什麼呢?

  明妃即將離去的時候,仰天長歎,歎身世不爭,更歎這世間無情。

  遠了,遠了,紫台的宮禁馬車已消失不見,遠望關山蒼茫,萬里之遙,又豈可一朝飛渡?

  長空里蕭蕭的風響中,白晝的太陽漸漸的西沉。隴地的大雁開始成群的南飛,而帶狀的浮雲也惟留下一行單調和孤楚。此刻君王又在那宮室里思量着什麼呢?走過大漠,穿過異域,卻是“千載琵琶做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馮衍罷業歸田,閉門謝客,終日傷神歎息。家里的孺人稚子依舊,可那終不過是一場虛無啊。沒有了公卿的地位,便連一個小小的文吏也終視其不見。

  遠大的志向破滅之日,惟有那不休的歎惋啊。也惟有因此,才有了“暮年詩賦動江關”的千古悲情!

  行將下獄的時候,神氣還是那樣的激颺。

  一杯濁酒,在每個黄昏時獨自慢飲,一架素琴,在每個黎明的時候獨自彈奏,眼前所見,惟有那秋之蕭瑟,雲羅萬里,陰晦無光……

  恍惚中那浩盪青冥騰空掠起,把長夜映的光芒萬丈……

  孤苦的老臣曾經留下悔恨的淚水,不孝的子孫也終會因爲自己的無知而心碎。萬頃滔天的浪花里,也許可以回憶起從前流放到隴水的經歷。

  那天聽到這個噩耗的時候,心傷隨着冬日的風,久久盤鏇,無法散去。淚水迷離,更是難以停止。當沾上衣襟的不再是淚水,而是鮮血的時候,我們又能品味到其中多少的酸楚呢?

  念此去往來尋覓,終見不到摺戟沉沙的悲壯,也終覓不到黄塵古道邊的無奈……

  千百年過去了,馬蹄已經重重叠叠的埋葬了數十個王朝,車輪的軌蹟也終映成天河般的絢麗……

  黄煙滾滾翻騰着,哀歌從每個心靈深處的角落逐漸響起……

  血淚泣盡,流逝於時間,斷送於黄沙。惟有大漠的孤煙消散了,惟有最後一疋駿馬的白骨緩緩沒入那幽咽的寒泉……

  這一切的一切,都將近結束了……

  數千載春秋變幻,數百載風雨飄搖,春草還生,秋風乍起……

  綺羅黯淡了它的流光,池館剝落了它的紅瓦,琴瑟的弦斷盡了,丘壟也終漸化爲平川……

  江山不變,而國已變幻,人生自古誰無死?想到這里,還有誰不爲這萬古之恨默默的抽泣……

賞析

 
江淹
江淹
    《恨賦》,中國歷史上著名文學家江淹最傑出的作品。今天來談談《恨賦》。要說《恨賦》,我們就必須了解他的作者江淹這個人,因爲作者在賦作開首就寫“僕本恨人”,恨人就是含恨之人,而作者爲什麼說自己是含恨之人呢?他恨什麼呢?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就隻有先清楚了解江淹這個人,而隻有了解清楚了他這個人,我們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到這篇文章的内涵。所以我今天就先從作者自身說起。 

  江淹是中國歷史上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恨賦》是他最爲膾炙人口的名作。我在上一次說《洛神賦》的時候已經說過,辭賦發展到南朝時期,已經從最初誇張的體物之作的鋪排大賦轉變到了以抒情或寫景爲主的小賦。而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把情與景結合得最好的,就當屬鮑照與江淹這二位了。江淹的《恨賦》、《别賦》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被並稱爲南朝辭賦的絕唱,可說已達到了南朝辭賦的頂峰,但是兩人的文風也有很大區别。鮑照賦既有南朝賦抒情氣息濃,辭藻華美的特色,也有漢賦清剛遒勁之氣的傳統,而江淹賦更偏重於細膩與綺麗。 

  江、鮑曆來並稱,所以我就在這里顺便簡單介紹一下鮑照,因爲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所以難免簡略。如果哪位朋友有興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他更多的資料。鮑照,字明遠,大約生於公元414年,死於公元466年,東海(今江蘇漣水縣)人,一說上黨(今屬山東)人。他在詩、賦、文方面都有所成就,而成就最高的是詩歌。長於樂府,尤擅七言新體,文辭工麗,風格俊逸,對唐代大詩人李白、岑斡幸歡ㄓ跋歟淖髕煩瀆巢挪揮齪投緣燃噸貧壬系南質抵貧鵲牟宦K鏨硨ⅲ倌旰醚В臣檬樂荆簧諒伲懿壞彌荆?61年爲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參軍。後來子頊起兵謀反,兵敗,照爲亂軍所殺,年五十多歲。而江淹與他比較起來,雖然同樣屬於出身寒微,前期也同樣不得志,但是後期,兩個人的境遇卻是有天下地上之感。那麼江淹情況如何呢? 

  江淹,字文通,公元444——505年,南朝著名文學家,文、賦均負盛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眾所周知,中國歷史在東晉之後,進入一個南北分裂、南北對峙的階段。歷史上叫做南北朝。南朝先後曆經宋、齊、梁、陳四代。而北朝先後曆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江淹是南朝人,由於這一時期政權更疊頻繁,所以他先後經歷宋、齊、梁三代。在《南齊書》和《梁書》同時有傳。他幼年家境貧寒,曾靠砍柴養母,六歲能詩,十三歲喪父,《梁書·江淹傳》說他“少孤貧好學,沉靜少交游”。早年仕途坎坷,心懷憤懑。公元466年,江淹進入建平王劉景素幕僚,但後來卻被誣入獄,《梁書·江淹傳》說“廣陵令郭彥文得罪,辭連淹,系州獄”。關於廣陵令郭彥文,是個什麼人,犯了什麼罪,我找了很久,一直沒找到更詳細的資料,在這里就不能解釋明白了。在獄中,江淹不甘無辜受罪,於是上書陳情,給劉景素上了一篇著名的《詣建平王書》,這篇陳書,文辭激颺,不卑不亢,盡顯其才。劉景素看後,被其感動,並認爲其才可用,於是不僅釋放了他,還繼續任用他。後來他還跟劉景素去到荆州,鎮守當地。再後來,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多次勸諫,劉景素怒而不從,並貶其爲建安吳興縣(今福建浦城)令。江淹在吳興縣這個時期,非常非常重要。因爲這個時期對江淹來講,是他畢生在文學創作上最重要的時期,正所謂“文窮而後工”。他的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寫於這個時期,達到他創作生涯的高峰。包括今天我要說的《恨賦》,以及《别賦》等。 

  江淹在吳興縣待了三年,到宋顺帝升明初年,就是公元476年,“齊帝輔政,聞其才,召爲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江淹仕途從此開始一帆風顺,雖然改朝換代,但也並未阻擋其官運亨通,到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改封醴陵侯,仕途達到人生最高峰。所以這也是我在前面說他和鮑照雖然雖然文才並絕,而仕途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原因。 

  然而官運上的高峰卻造就了江淹創作上的低潮,富貴安逸的環境,使他才思減退,從齊武帝永明後期,他就很少再有傳世之作,故有 “江郎才盡”之說。“江郎才盡”這個典故出自南朝梁鍾嶸《詩品》。故事大意說:“江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爲詩,不複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這個故事我們隻能當作一種神話傳說。而還有兩段關於“江郎才盡” 的故事與這個稍有不同,其中一段是說: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來的路上,一天晚上夢見有個自稱張景陽(西晉文學家張協,字景陽)的人對他說:“從前我把一疋錦寄存在你那里,現在可以還給我了。”江淹從懷中拿出幾尺錦給他,結果這個人卻生氣地說:“怎麼隻剩這麼點了?”然後回頭看見丘遲(南朝文學家)就對他說:“剩下的幾尺沒什麼用,送給你。”於是從此江淹的辭賦文章就不行了。另一段與《詩品》記載的相似,也是還五色筆給郭璞,不同的是結果“爾後爲詩絕無美句”,就是說沒有“不複成語”那麼嚴重,隻是作詩沒有什麼精彩之處而已。 

  關於“江郎才盡”,曆來有很多後人研究者不滿足於這些故事的草率,試圖探討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後,作品不如從前的真實原因。我在這里把前人相關的研究結果列擧一下,讓大家了解一下。根據現代學者曹旭在《詩品集注》中的總結,清朝以前對江淹才盡的解釋主要有四種觀點: 

  第一、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氣量狹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駕於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盡。 

  第二、江淹對當時流行的“永明體”文風不滿,但無力與之抗衡,隻能擱筆表示抗議。 

  所謂“永明體”,就是“新體詩”,是中國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詩風。當時的音韻學家周颙發現並創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沈約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叠韻來研究詩的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必須避免之說。永明體就是以講究四聲、避免八病 、強調聲韻格律爲其主要特征。永明體詩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曆來認爲是謝朓 、沈約和王融 。從齊永明至梁陳100餘年間,吳均、何遜、陰鏗、徐陵、庾信等先後有 90餘人對新體詩進行過有益的嚐試,從而爲唐代格律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永明體”以前,詩壇上流行的是“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長短也沒有嚴格限制。唐代以後,形成了律詩和絕句,稱爲“近體詩”,亦稱“今體詩”,這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句數、字數和平厭、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而這“近體詩”的雛形,就是“新體詩”也即“永明體”詩。“永明體”的出現,標志着五言古詩已暫時告一段落,預示着“近體詩”的即將出現。因此,雖然諸多後人對“永明體”詩提出了這樣那樣的批評,不過“永明體”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應該予以肯定的。 

  第三、江淹由於生活環境改變,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務纏身,沒有時間進行文學創作。 

  第四、江淹真的才盡了。 

  近年來,很多現代學者或其他研究江淹的人們,對其“才盡”的看法仍然眾說紛紜,總體來說大致有兩類說法: 

  第一、部分研究者堅持認爲江淹確實“才盡”,隻是“才盡”的具體時間說法不一。 

  第二、大多數研究者認爲,“才盡”隻是江淹遠離禍患、自我保護的一種策略,並非真的才盡。 

  對於這些看法,我個人認爲,一件事情,原因越多,離真相也就越來越遠。在這眾多原因里,我更傾向於江淹之所以才盡,應該確實是官至顯達,俗務太多造成的。 

  江淹一生爲官,最值得稱道的是兩個方面,第一是他的遠見卓識;第二是爲官清正,不避權貴,直言敢諫。關於遠見卓識,有這麼幾個故事, 

  一是南朝宋顺帝升明初年,蕭道成(後爲齊高帝)輔政時,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亂,蕭道成問江淹怎麼辦。江淹侃侃而談,縱論蕭道成必勝而沈攸之必敗的各五條原因。《梁書.江淹傳》記載的五條原因如下:高帝謂淹曰:“天下紛紛若是,君謂何如?”……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勝也;寬容而仁恕,二勝也;賢能畢力,三勝也;民望所歸,四勝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也。彼志銳而器小,一敗也;有威而無恩,二敗也;士卒解體,三敗也;搢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也。故雖豺狼十萬,而終爲我穫焉。”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戰敗自殺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齊高帝賞識。 

  第二個故事,齊東昏侯永元年間,崔慧景造反,率叛軍圍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紛紛投身於叛軍門下,隻有江淹稱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敗,眾人皆服江淹有遠見。《梁書.江淹傳》說:永元中,崔慧景擧兵圍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稱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見。 

  第三個故事,齊末,梁武帝蕭衍乘齊内亂,起兵擧事,兵至新林(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江淹脱去官服,投奔蕭衍。後蕭衍稱帝,江淹得到重用。《梁書.江淹傳》說:東昏末,淹以祕書監兼衛尉,固辭不穫免,遂親職。謂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及義師至新林,淹微服來奔,高祖(衍)板爲冠軍將軍,祕書監如故,尋兼司徒左長史。中興元年,遷吏部尚書。二年,轉相國右長史,冠軍將軍如故”。 

  而關於爲官清正,除了我們前面說到的劉景素謀反而江淹從容直諫,劉景素怒而不納,江淹贈詩十五首以諷諫被貶。《梁書.江淹傳》還記載:時明帝作相,因謂淹曰:“君昔在尚書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能摺衷;今爲南司,足以震肅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稱明旨耳。”於是彈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缋、護軍長史庾弘遠,並以久疾不預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並贓貨巨萬,輒收付廷尉治罪。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隆,及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劾治,内外肅然。明帝謂淹曰:“宋世以來,不複有嚴明中丞,君今日可謂近世獨步。”由此我們可見,江淹這個人,不僅具有優秀的政治智慧,同時也是一個十分正直的人。 

  到這里,我們基本上對江淹這個人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那麼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他在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江淹的作品包括詩、文和辭賦三部分。不過他的詩作成就不及他在辭賦和駢文方面的成就。在詩歌方面,他長於擬古,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就說江淹“善於摹擬”。不過他也確實寫出了不少在流麗中帶有峭拔蒼勁之氣的優秀詩篇。而他的抒情小賦,則代表了他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據傳江淹曾有賦作100多篇,不過大多散佚,據曹道衡先生認爲,散佚的篇章怕是因爲寫得不好的原因,不過這個很難考證了。而流傳至今的,還存20多篇。有《江文通集》。其中最爲著名的,當屬《恨賦》、《别賦》了。今天我就主要說說《恨賦》這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