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歐陽姓與堂號

 歐陽姓
拼音:ōu yáng xìng
歐陽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2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92位。

歐陽姓溯源

  單一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越國句踐後裔子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爲氏。
  黄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長於姬水,以水名爲姓稱姬姓。
  傳說,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發明養蠶的嫘祖,生有一個兒子叫昌意。昌意的兒子叫顓頊,後來締造夏王朝的大禹是顓頊的孫子。
  當時,洪水滔天,帝堯讓顓頊的兒子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水,結果失敗,被堯處死。舜向堯推薦鯀的兒子大禹去治水,那時大禹剛剛二十歲。
  大禹帶領治水大軍,利用疏導的方法,將洪水引進河道和開挖的渠道,他忠於王事,曆經艱辛,辛辛苦苦三十二年,終於治好了洪冰。他爲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蹟,成爲歷史佳話。
  堯帝逝世後,舜繼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後,讓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後,建都於安邑(今河南安陽),史稱“夏”。他死後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大禹爲歐陽氏的祖先,其子夏啟正式建立了夏王朝,數傳至姒少康時,封支庶子孫姒無餘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國。從此,這支夏禹的後代便在當地發展繁衍,並且經歷夏、商、周幾個朝代,一直王位相傳。
  直到春秋時期,越國的王位傳至姒允常時,有子名叫姒句踐,史稱越王句踐。不久越國被吳國給滅掉。十九年後,姒句踐又複國,並吞並了鄰近的吳國,之後參與中原地區的爭霸,成爲春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霸主。
  越國再下傳至越王句踐的七世孫姒無疆,越國開始中衰,最終被楚國滅掉。
  在亡國後的越國貴族中,有人隱居不仕,有人則穫得楚國的封賞,其中姒無疆的次子叫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國境内的烏程歐餘山南部(今浙江湖州),爲歐餘亭侯。由於古人習慣稱山南爲陽,姒蹄以及後世子孫也被稱爲“歐陽亭侯”。久而久之,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爲姓氏,形成了歐氏、區氏、歐陽氏、歐侯氏四個姓氏。歐陽氏與歐、區氏、歐侯氏同宗同源,皆是以封地名、或侯爵名爲氏。
  在歷史上,歐陽氏曾一度被迫改爲單姓陽氏。
  據歷史文獻《寧遠縣志》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爲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爲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使明王朝税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複原姓,明武宗詔准,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複歐陽複姓。
  歐陽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無疆爲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夏禹、姒無疆。
 

遷徙分布

  歐陽氏複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約一百零八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7%左右,望族出渤海郡。
  歐陽氏出自姒姓,據史籍《姓譜》記載,越王句踐之後,支孫封於烏程歐陽亭(浙江湖州),其子孫以此地名爲姓。
  戰國時期,越王句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受齊人唆使,出兵伐楚,結果被楚滅,無疆也被楚軍所殺。無疆的兒子們爭奪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由於位處山的南面,又稱之歐餘山之陽,自任爲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就用此封地爲姓氏。其中有姓歐陽,有姓歐,有姓陽,甚至,有的姓歐候。漢時有歐陽生,字和陽,博通經史,爲“歐陽學”的開創者;歐陽生之四世孫歐陽也餘曾爲王莽的老師。
  唐朝時期,有著名的歐陽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
  北宋時期,有著名的歐陽修,是著名的文學家,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氏中曾有“繼固承遷五代史,勒碑刻銘九成宮”之譽,指的是宋歐陽修撰成《五代史》。唐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留芳史冊。據史籍《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陽氏望出渤海郡。西漢時置郡,地點在今天的河北省滄縣。
  今湖南省的長沙市瀏陽市、隆回縣、東安縣、寧鄉市衡陽市、攸縣、常寧縣、寧遠縣、永州市新田縣,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宿遷縣,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福建省福州市晉江市江西省的江門市、萍鄉市新餘市、星子縣、宜春市贛州市吉安市、永豐縣、萬載縣,四川省綿陽市、遂寧市、什邡縣,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山東省招遠市棗莊市薛城區,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市、江門市、河源縣、揭陽市惠來縣,安徽省阜陽市滁州市湖北省荆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潛江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東縣、柳州市融水縣、滕縣,河南省新鄭市,等地,均有歐陽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歐陽氏族爲歐陽修長子歐陽發的後裔,而江蘇省歐陽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至二十一世紀初,全市在籍的歐陽氏族人有一千五百餘人。

各支始祖

  歐陽萬:唐禧宗乾符年間爲安福縣令,深仁厚澤民戀之留家東鄉之義曆祖葬邑南城外五里地,名三都四大塚,巍然隴中地,號歐君里,民不忍忘,合上中下三堡肖像,立祠祀之名歐,王朝載邑乘詳譜,祠墓志中舊譜雲葬泰和株林,誤矣,巳從刪正。生子一:歐陽和。是爲江西廬陵歐陽氏始祖。
  歐陽凡:唐僖宗時爲吉州刺史,因家焉,至五世凡得六孫,遂衍六大派,謨居安福洞淵,托居廬陵安德里,玄居安福黄石,堂居廬陵永和,弘居廬陵釣源,戊居安福義曆。是爲安福令歐陽氏始祖。
  歐陽開曜:南宋寶慶年間自安福祝旦橋遷萍鄉,蔔居大院。是爲萍北大院歐陽氏始祖。
  歐陽可大:南宋時赴長沙從軍,遂徙居寧鄉。是爲寧鄉歐陽氏始祖。
  歐陽添貴、歐陽舒誎:元季自安仁里遷居善化,六世孫舒諫遂居善化河西七都尖子山。是爲長善歐陽氏始祖。
  歐陽遷武:明洪武時自江西南昌鐵樹觀筲箕坡徙居巴陵賈沙暇。是爲巴陵歐陽氏始祖。
  歐陽邦美:明永樂初自豫章來潭,傳三世,衍爲烏石隆公,燕窩隉公等八房。是爲湘潭錦石歐陽氏始祖。
  歐陽紹中:明建文間由豫章遷居醴南十八都梘上。是爲歐陽氏少峰公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爲渤海國。西漢時期從巨鹿、上穀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爲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爲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複存在。
  鄱陽郡:本爲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爲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爲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接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内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横峰、弋陽、餘幹、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爲饒州,後罷饒州複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爲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爲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横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幹、婺源、浮梁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爲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鏇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爲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爲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複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複爲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爲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爲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爲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穀,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爲吉州。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里很窮,上不起學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筆,教他識字。經過刻苦的學習,歐陽修終於成爲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爲六一乎?”其後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爲“六一堂”。
  載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世德堂:資料有待補充。
  餘山堂:資料有待補充。
  餘慶堂:資料有待補充。
  本仁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遠堂:資料有待補充。
  文忠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睦堂:資料有待補充。
  敦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廷鑒堂:資料有待補充。
 

歐陽氏家譜文獻

歐陽修《譜圖》

  歐陽修所編的《歐陽氏圖譜》第一部分是《序》。在《序》中,他記述了歐陽氏得姓於無疆的一個兒子蹄被封爲歐陽亭侯。歐陽亭在湖州烏程歐餘山之陽,以後子孫便以歐陽爲氏。漢有爲涿郡太守者,子孫便北遷,一支居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千乘絕後,以後歐陽一族便以渤海爲系統下傳,直到歐陽修這一系統。他主要記述了吉州廬陵縣的歐陽宗族,並且指出:晉以後天下大亂,歐陽氏諸族,有歐陽擧、歐陽純、歐陽蹟等,都帶領其族南遷,散居於丹陽(今河南省沈丘縣)、吳郡(今浙江省湖州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而歐陽質這一系居於長沙臨湘。前面三支都不顯名於世,傳承無聞。歐陽質這一系從歐陽景達以後,逐步彰顯。
  自歐陽琮以後七世,舊譜佚亡。歐陽琮八世孫歐陽彪。歐陽彪的弟弟名歐陽萬。歐陽萬生某(名字失傳),某生歐陽雅。
  歐陽修的《譜圖》還考證了歷史記載上沒有的人和其配偶。
  歐陽修的《譜圖》將他所蒐集到的舊族譜作了對比,同時還收集了舊譜中所列的魏司空清河崔林、南宋太保王弘齊、南宋太尉王儉、南梁御史中丞王僧孺、南梁尚書兵部馬將臣、賈贄等人寫的序。
  歐陽修的《譜圖》訂出了以後修族譜的原則之一是“斷自可見之世”。即世系較遠的,應該疏之略之,近的要詳細一些。五世以後,可以各支系另寫家譜。各支族的家譜既各自獨立成爲一個體系,又互相聯繫,綜合起來,既可以反映本族縱向的深遠歷史,又可以反映本族横向的發展狀況。
  歐陽修的《譜圖》在圖表之外,又分列有本族曆代主要人物的傳略。
  歐陽修的《譜圖》所列的這些原則,成了以後中國家譜、族譜所遵循的基本範例。

安福續譜

  安福續譜是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歐陽安世續修的江西《續修安福令歐陽公通譜》,,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影印本。這個續譜接續唐朝貞觀六年(632年)的族譜,即歐陽詢奉敕所修撰的族譜。這冊續譜主要記的是從歐陽萬以後居住在吉州安福(今江西省安福縣)的那支歐陽宗族的世襲。因爲歐陽萬曾做過吉州府安福縣的縣令,所以,該支的歐陽家人便遷居在安福。歐陽修在《譜圖》的序中說:自歐陽琮八世生歐陽萬,歐陽萬爲吉州安福令,其後世或居安福,或居廬陵,或居吉水。安福爲今江西省安福縣,吉水爲今江西省吉水市,廬陵爲今江西省吉安市。這三處地方呈三足鼎,互相間相距並不遠。歐陽宗族開始居住在沙溪。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從吉水分出部分地域設立永豐縣,沙溪被分到了永豐。所以,歐陽修雖說也自稱廬陵歐陽修,隻是指大的地域而言。
續修通譜以安福令歐陽萬爲始祖,同時從縱的方面上溯到夏禹,從横的方面又旁及歐陽宗族的流遷和分布。

族譜

  安徽黟縣歐村歐陽氏族譜,元朝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歐陽允文開始創修,明朝嘉靖(公元1522~1566)年間,歐陽慎齋等重加纂修,有明末清初的手抄本及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序文。
  該譜踵繼歐陽氏各譜,也以夏禹後裔而自居。譜中將歐陽氏南北轉遷的情況,列出一圖,名叫《歐陽氏南北轉遷圖》:該譜中對其傳承列了五個圖表。第一個圖表從歐陽景達起到歐陽詢,第二表從歐陽詢起到歐陽琮。每圖表後都有主要人物的傳略。第三表從歐陽萬起。歐陽萬即工表渤海派歐陽緒的第三個兒子。表中所列與上邊介紹過的續譜大同小異,具體爲:表後介紹歐陽萬渤海派歐陽緒的第三子,爲安福縣令,葬太和之棟林。子孫繁衍,分布在吉州四境,或居廬陵,或居安福,或居吉水。還有居住到外州縣的。歐陽和曾做過湖南縣令。歐陽雅,字正言,沒有做官。
  第四、五圖記錄了在歐村的譜系,而以安福義曆派歐陽戊爲第一代祖先。對歐陽氏族這一支系,怎麼由江西吉安,遷到了安徽黟縣,譜叙中說是由於金人南下,有一支遷到了安徽黟縣。對歐陽郴八個兒子:俊、伸、儀、伾、信、偃、佺、做的後代的遷徙狀況,也有說明。伸傳三世而絕;儀官至屯田郎中,遷蘄州(今湖北蘄春蘄州鎮);信官至靜江(今廣西桂林)團練使,到六世後遷回安福;偃官至南京衙院判官;做子遷婺州蘭溪。

錦川歐陽氏宗譜

  江西婺源歐陽氏居住在錦川。《錦川歐陽氏宗譜》是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歐陽茂林所編修的。譜中說,歐陽修退休後回到吉州永豐沙溪,住在錦川。他的曾孫叫歐陽璃。
  歐陽鬱曾做過元朝的州判。歐陽均顯做官至元朝饒州路守,便居住在饒州羅湖(今江西鄱陽)。元末,紅巾軍起義,天下大亂,群雄兢起,歐陽均顯與弟均茂率家遷居於婺源市南的坑口這個地方,並改此地名爲錦川,表示不忘故土。

譜例

  中國的氏族作譜的歷史雖然比較早,但是作爲一個氏姓完整而系統的撰著體例應該是在歐、蘇族譜以後才形成的。歐陽宗族的族譜,從歐陽修編撰《歐陽氏譜圖》以後,雖有數十種族譜、家譜、通譜及續修的譜系著作,但是都是在《歐陽氏譜圖》所定譜例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的。就其内容和特點總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幾條:
  修譜強調“斷於可見之世”,這是考慮到一個家族生生不息傳下去,人員眾多,家譜載不勝載,繁複瑣碎。所以,對家譜、族譜要根據親疏、遠近的關係,有詳有略。凡是親的近的應該詳記,遠的、疏的便要略記。
  ⑴玄孫後另爲一世:
  譜系的原則,是由高祖、祖、父、子、孫、重孫、玄孫七世爲一系,或五世爲一系。玄孫以後,另爲一系。這是按照中國古代禮法五服制度爲標准的。
  ⑵各譜要互見:
  雖然各譜要記其應該記錄的,但各家譜之間應該互相銜接,以反映整個氏姓發展過程。
  列出世系圖表。世系表表示縱横的關係。歐陽修是用《史記》表的方式表現,以後所修的表則用樹枝圖的形式表現。上下爲父子,左右爲兄弟。
  ⑶收錄前代族譜序言:
  各譜除修譜人的總序以外,一般都將前代族譜中的序言,逐—收錄,以展示族譜修撰的過程和沿革。
  ⑷繪制先祖圖像:
  版印書籍形成以後,各譜基本都將本族名人的圖像刻印出來,以傳永久。歐陽氏族譜中,除了歐陽修的像以外,還有得姓始祖蹄以及歐陽萬等人的像。並加像讚,即用幾句話(一般爲韻語)概括像主生平。
  ⑸先世考辨:
  時遷物換,人物繁雜,因此,舊譜中所記時間事件或有錯舛,這是必然的。新譜對舊譜記載不准確的時間、地址、人物、事件,應進行考證,以求更加精確。
  ⑹不收外姓:
  收養的男子不得入譜,是爲了防止逆倫亂宗。即使有也須注明。
  ⑺表後附傳:
  圖表表示縱横關係,但無法了解各人的生平事蹟,尤其是一些名人。所以在族譜中,都在圖表之後,附寫傳記,或請名人爲之立傳。
  ⑻族表記錄:
  譜中人員,受到皇家表彰的,要予以記錄,並且將表彰的文書全文照抄。有當時名人對譜中人物頌颺的詩文,也要照錄詩文,並記錄作詩文者的姓名、籍貫、職務等。族規族訓。這是明文制訂的本族子弟必須遵守的家族法規,如勤儉持家,遵法守紀,不偷不搶,勵志上進,樂善好施等。違犯族規的,重者不得入譜。

歐陽修總世系

  一世開閩歐陽氏總始祖歐陽韶員子直孫配王氏無子→二世歐陽幼鹹(立宰相歐陽通季子詢季孫歐陽幼鹹爲嗣)→三世吉州剌史歐陽琮→四世溫州長史歐陽衍→五世博羅縣丞歐陽昌→六世歐陽詹唐進士國子監四門助教→七世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八世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歐陽澥→九世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歐陽澥季子)、遷閩縣寶曆進士歐陽袞(歐陽澥四子)子進士宰相詩人歐陽迥(炯)孫歐陽琳、歐陽毗(王比)兄弟俱登鹹通進士→十世嗣子泉州鄉貢進士曆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歐陽偃(後唐狀元黄仁穎字仁達號潘湖翁嫡子)→十一世歐陽觀封梁國公道州判官→十二世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歐陽修。
 
  福建《古田歐陽氏》、《東田歐陽氏世譜》世譜與福建《狀元黄仁穎家譜》三譜解開歐陽修曾祖身世之謎
  據福建古田歐陽氏世譜與福建《狀元黄仁穎家譜》載:後唐狀元端明殿内閣掌院學士黄仁穎配唐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曾孫女、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孫女、歐陽澥長女、歐陽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鄉貢進士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曾與泉州開元寺高僧沙門文中共書經幢序文。由此,揭開了歐陽修曾祖身世之謎: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是狀元黄仁穎嫡系曾孫!
  同樣,福建《古田歐陽氏世譜》與福建《狀元黄仁穎家譜》兩譜所提供的譜牒史料,從而爲人們解開了歐陽修曾祖身世之謎即:歐陽修父觀祖父偃嫡系曾祖狀元黄仁穎嫡子、歐陽郴嗣子之謎。
  需要說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歐陽郴,原籍福建晉江潘湖歐厝,後因官於吉州推官,遂居焉;爲唐進士國子監四門肋教歐陽詹之曾孫、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之孫、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歐陽澥之季子;配工部尚書李稠長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後唐狀元黄仁穎,字福佑,一字仁達,號潘湖翁,配歐陽澥長女歐陽郴之妹,其子歐陽偃本姓黄,泉州鄉貢進士。曆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貧無力攻書,遂外甥承母舅歐陽郴家,實贅於舅父歐陽郴家,隨母姓。至於二弟恩貢靖江軍團練歐陽俊,與恩貢屯中郎中歐陽儀則爲唐工部尚書李稠之女——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妻所生。

家譜

  浙江蘭溪歐陽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油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文物管理局。
  江西婺源錦川歐陽氏宗譜五卷,附首卷、末卷,(清)歐陽茂林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江西萬載排江歐陽氏族譜五卷,首一卷,(清)歐陽韶仁等纂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排江歐陽氏族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歐陽玉書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卷與第三卷殘破。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螺塘歐陽氏支譜,著者待考,清朝末期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排江歐陽氏族譜八卷,首一卷,(民國)歐陽秋等纂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萬載白水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之三~六冊。現被收藏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歐陽氏六宗通譜,(清)歐陽匡平續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
  江西續修安福令歐陽公通譜,(清)歐陽安世續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影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黟縣歐村歐陽氏族譜,(明)歐陽慎齋等纂修,明末清初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河南歐陽氏上院支譜,(清)歐陽幹等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有像。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北仙桃鎮歐陽氏續修宗譜十三卷,首一卷,(民國)歐陽黄複、歐陽盧靖等重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南寧鄉寧邑歐陽氏支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歐陽闕祥修,歐陽南邨纂,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溈寧老虎山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寧邑玉堂歐陽重修支譜八卷,首三卷,(清)歐陽彩山、歐陽儒亭、歐陽莫畏纂,清鹹豐四年(公元1865年)廷鑒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歐陽氏續修族譜十二卷,(清)歐陽耘圃纂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歐陽氏族譜四十二卷,首一卷,(清)歐陽鏡湘修,歐陽鏡筠、歐陽賦中纂,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歐陽氏續修族譜三十五卷,首一卷,(清)歐陽彬文纂序,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歐陽氏文貴誠族譜,(民國)歐陽硯香、歐陽永康修,歐陽漢平纂,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錦石歐陽五修族譜三十卷,首一卷,(民國)歐陽之炳等纂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江永歐陽氏族譜三卷,(清)何惟賢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縣檔案館。
  湖南江永歐陽氏通譜六卷,(民國)歐陽伯珍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江永縣檔案館。
  湖南新化歐陽續修族譜二卷,(清)歐陽佑甫、歐陽礪卿等修,歐陽上華等纂,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益阿資江歐陽五修族譜十六卷,首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新會歐陽氏通譜十卷,首一卷,(清)歐陽二西編,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中山歐陽氏族譜,(清)歐陽袞臣纂修,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寧鄉歐陽氏族譜,(清)歐陽永昌等修,清鹹豐八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瀘溪歐陽氏續修族譜,(清)歐陽聯捷主修,清宣統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西萬載排江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東河源歐陽氏族譜,(現代)歐陽可明主編,1993年鉛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歐村歐陽氏族譜,(明)歐陽慎肅纂修,明末清初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四修族譜二十八卷,著者待考,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譜三十七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缺第四卷、第三十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譜三十七卷,首一卷,(民國)歐陽章顯等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今缺第四卷,第三十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載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年間文忠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聚佳山歐陽氏族譜十六卷,(民國)歐陽中堅纂修,民國六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歐陽五修支譜六卷,著者待考,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萬載歐陽氏族譜十四卷,首兩卷,末二卷,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巴陵歐陽族譜,(民國)歐陽祥意等纂修,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廬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十~十二、第十五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巴陵歐陽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廬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巴陵歐陽族譜十八卷,首一卷,(民國)歐陽澤綏等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廬陵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今僅存第三卷、第十一~十五卷、第十七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福、廬陵續修安福令歐陽公通譜,(民國)歐陽匡增等纂修,民國間影印清乾隆十五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福、廬陵歐陽六宗通譜目錄,(民國)歐陽漸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萍鄉萍北大院歐陽氏族譜五卷,末兩卷,(清)歐陽弼國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萍鄉萍西樟樹灣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光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五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善化長善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第十四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瑞金西關歐陽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僅存第十六~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卷首下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爲寧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六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下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族譜十三卷,首一卷,(清)歐陽子義纂修,清嘉慶三年餘山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八~十二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僅存第十八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六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一~四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四修族譜,(清)歐陽先池等纂修,清朝年間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歐陽氏譜三十七卷,首一卷,(民國)歐陽勁筠等纂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今僅存第一卷、第九卷、第十一~十四卷、第十九~二十卷、第二十二~三十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寧邑歐陽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十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黟縣黟南歐村歐陽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歐陽氏字輩排行

  歐陽氏家族字輩:“蹄恒朝完東謨搖朱鄅行馮惠茱仲士蕖翹綱擧蹟純基質成晉啟乾煥景僧頠詢通幼昶琮晤徹弦(鉉)邈規緒萬和雅效(楚)謨(託詃堂弘戍)鄠(郴邦莘泰)俊(伸儀伾信偃佺倣)觀修(昞)發(奕棐辨)憲(恩願)世(弼能保安)惠(利慶)鳳日德(儀崇)勳法(濟)重萬祥(緣善)日(彬春暉旭昂升昱禮政英顒宣)通(勝春惠先網洪泰行嶶)光(清亮顯通明煜臨表緣憲福秀濟)憲(璽)祥(林珍瑞禧昂禮宗夔軫畢鶚勺)鳳(魁新珊略韜策)木(桁堯舜禹左右)達(運還桂芳芬葵苗積善)源(汎淑賓寶昭仁義聖賢書皓白達遜道通述邇)位(佐禎祥福佑祉祝嗣)偹(僅任位佩傅倫隹偉)承基紹祖世家長作述維新祚自文(昌)章(裔)治(啟)國禮(良)義(忠)安(永)邦(叔)傳(際)家(時)永(名)守(彥)長(振)發(朝)配(邦)祥(平)安守本親情聚孝義爭先脈運颺”。
  江西安福歐陽氏字輩:“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無餘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餘山陽苗裔因之爲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涿郡太守分兩派千乘渤海號洋洋千乘八世爲博士至歙伏法子複殤惟有渤海流慶遠曰擧蹟純渡晉江太守堅石名赫赫外甥爲着石崇亡質與崇文奔長沙伯仲蔔居在臨湘又傳六世景達著文忠譜揭大宗坊達生寶頗頗生紇率更令詢譽望張唐主寵遇弘文館敕修宗譜名益颺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譜稱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萬兄弟彪徙廣州系久亡彤分常溪與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詳萬公乾符令安福詞譜尊爲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謨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產名賢與忠良從今再修支譜後遞傳世世信有光”。
  江西吉安歐陽氏字輩:“德立世隆昌寺書”。
  江西星子歐陽氏字輩:“懷祖志學……”
  江西贛州歐陽氏字輩:“振聲芳自忠”。
  湖南東安歐陽氏字輩:“道德本先聖”。
  湖南寧遠歐陽氏字輩:“震家運逢華群植之芳育”。
  廣西、廣東從化、河源歐陽氏字輩:“仲國淑景高先以民永廣時之崇曰文思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彝倫攸叙壽爾載嚐保佑盛鼎厥後定昌”。
  湖北荆州歐陽氏字輩:“尚元吉欲長作述啟書香德澤流芳遠聲名振玉章文徑必聖道武服定國邦清曉朝君殿華豐永世昌”。
  貴州台江歐陽氏字輩:“再朝啟大德光明承天習倫常永百世立正科已畢”。
  資料有待補充。
 
 

歐陽氏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渤海;姓啟歐餘:全聯典指歐陽氏的源流和郡望。
  石渠博士;渤海名流: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千乘人歐陽生,字和伯,西漢今文尚書學“歐陽學”的開創者。伏生的弟子,世代傳授尚書學,到他的曾孫歐陽高,被立爲博士,曾在石渠閣講論。一說,八代都是博士。下聯典指西晉朝時期的哲學家歐陽建,字堅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華,在北州極有影響。曆官尚書郎、馮翊太守,被當時人譽爲“渤海赫赫,歐陽堅石”。著有《言盡意論》。後因讒言被趙王司馬倫所殺。
  文章政事;獨步廬陵: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修,廬陵人,中進士甲科,與韓琦同居相位,以文章冠天下,有《新五代史》、《毛詩本義》、《新唐書》等行世。
  北州高士;西漢名儒: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歐陽建,才藻美瞻,擅名北州。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歐陽生事典。
  經傳八世;字法二王: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歐陽生事典。下聯典指唐·歐陽詢,工書法,學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於平正中見險絕。
  祕傳漢晉;律呂陰陽: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發,歐陽修之子。師事如皋安定先生胡瑗,得古樂鍾律之說。自有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無不悉究。
 
  七言通用聯:
  繼固承遷五代史;書名刻石九成宮: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人(今江西永豐)。撰有《新五代史》等,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下聯典指九成宮,唐朝時期宮殿名。在陝西麟游縣西。本隋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重修,爲避暑之所,以山有九重,改名九成。唐貞觀六年得泉,命魏征作銘,歐陽詢書刻石,稱《九成宮醴泉銘》。永徵二年改萬年宮。清乾隆二年複舊名。
  鯉郡分支綿世澤;蚶江衍派振家聲:台灣省金門縣歐厝村歐陽氏宗祠聯。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福建省泉州市蚶江歐陽氏五世裔歐陽文卿漂居金門,爲金門歐陽氏開基祖。乾隆年間,祖籍泉州蚶江的歐陽氏族人在金門歐厝村營建“金門歐陽氏宗祠”,並鐫刻敬祖思源的這副對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
  獨步廬陵,文章政事;祕傳漢晉,律呂陰陽: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人。宋天聖年間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被貶知夷陵;宋慶曆年間任諫官,支持範仲淹,要求改良政治,被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詞作婉麗,承襲南唐遺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下聯典指歐陽修的兒子歐陽發,字伯和,曾跟從胡瑗學習,得古樂鍾律學說,又研究曆代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後賜進士出身,官至殿中丞。
  律呂陰陽,祕傳漢晉;文章政事,獨步廬陵:此聯爲上一聯的逆序的版本。
  母教儒學,循循善誘;世傳尚書,炳炳颺名: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歐陽修母,姓鄭氏。修四歲而孤,母守節教育之。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學者歐陽生,事付伏生受《尚書》,授兒寬,寬授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爲博士。高孫地餘,裔孫歙,複以傳業顯名。由是《尚收》世有歐陽氏學。
  母教留芳,瀧岡作表;夫屍收葬,燕市銜哀: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陽修四歲而父卒,其母守節撫孤,修作《瀧岡阡表》顯颺親德。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文天祥遇害,妻歐陽氏收葬夫屍於燕市。
  翰墨流香,僉信九成佳體;文章擅類,並傳八大名家: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歐陽詢書刻石九成宮事典,稱《九成宮醴泉銘》。下聯典指上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
  弱冠臚傳,龍虎萃得人之榜;大儒純孝,鳳麟毓間世之英: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晉江人歐陽詹,字行周,唐貞元年間,他年剛弱冠(二十歲),與韓愈、李觀等人聯名登第,當時人稱爲“龍虎榜”。官國子四門(學校名)助教,後與韓愈同爲博士。臚傳,即臚唱,科擧時,殿試之後,皇帝傳旨召見新考中的進士,依次唱名傳呼。下聯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廬陵人歐陽觀,字仲賓,歐陽修的父親。少年時爲孤兒,勤奮學習。性情仁孝,每年祭祀先人時都哭着說:“祭祀豐厚,不如奉養少薄。”鹹平年間進士,曆泗、綿二州推官,官至秦州判官。
  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宋朝時期的朱熹撰福建省泉州市歐陽氏宗祠“不二祠”聯。不二祠系歐陽氏的祖祠,始建無考,祠祀唐朝時期的歐陽詹。不二祠爲土木結構,中堂供奉歐陽詹塑像,高丈餘,衣冠莊嚴。龕額上之“不二”木匾爲後人特地蒐集歐陽先生墨寶之“不”與“二”兩個字鐫刻制成,所謂“不二”是指專心不二的意思;另有歐陽詹系泉州人第一個登進士第,堪稱獨一無二的說法。因此,泉州人就將歐陽詹的祠堂尊稱爲“不二祠”。這座深受後人敬仰的“不二祠”,不僅是歐陽的祖祠,而且是一處重要的泉州歷史文化遺址。可惜“文革”期間,祠堂被毁,傳說僅“不二”匾額幸免於難,被民間所收藏,木匾長四尺多,高一尺多,白底黑字,字蹟蒼勁。朱熹此聯對歐陽先生有極高的評價。
  紹韓柳二公,推一代藝林之祖;溯高曾列考,賡累朝華誥之榮:此聯爲歐陽氏宗祠“渤海堂”堂聯。
  通渤海源流,派别兩江,還許朝宗歸一脈;本廬陵著作,文師百代,統成家學冠三吳:此聯爲歐陽氏宗祠“渤海堂”堂聯。
  不二題堂,銀鉤鐵畫,論當年合班顏柳歐虞之列;無淫箴室,神窺天鑒,待後學直開關閩濂洛之先:明朝時期的何喬遠撰福建省泉州市歐陽氏宗祠“不二祠”聯。
 
  典故、趣事:
  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
  歐陽氏族人因有歐陽修這位頂級名人,有些人便以姓歐陽而自誇,招搖過市。吉州有一位士子,叫歐陽伯樂。他在赴省參加考試時,自持是歐陽修的同鄉,寫了“廬陵魁選歐陽伯樂”的名條,到處張颺。人們對這種借名人來抬高自己的行爲很不以爲然。有人寫了一首諷刺詩,來譏諷他:有客遙來自吉州,姓名挑在擔竿頭。雖知汝是歐陽後,畢竟從來不識修。最後一個“修”字與“羞”是偕音。這個故事是說借同鄉來抬高自己。另一個故事同這個故事有相似的地方。歐陽修遇到一位秀才。這位秀才說自己認識歐陽修,經常一起作詩,並受到歐陽修多次讚賞。於是便和歐陽修邊走邊對起詩來。看見一棵大樹,秀才吟道:“路旁一古樹,兩朵大丫杈。”歐陽修和道:“未結黄金果,先開白玉花。”走到湖邊,見到一群鵝。秀才又吟:“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歐陽修和道:“白翼分清水,紅掌踏綠波。”乘船時,秀才又吟:“詩人同登舟,又訪歐陽修。”歐陽修對這位詩文不足而自誇的人不客氣地諷刺道:“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
 
  歐陽修巧妙解題
  由於北宋初期不以經義取士,而以文章詩賦考取人才的影響,士子們的歷史知識比較貧乏。歐陽修主張恢複漢唐文風,要求參加考試的人要改變那種浮華沒有内容的駢體文。爲此考試時有個規定:士子有問題,可以詢問。考官一整天都在答複那些士子嘮嘮叨叨的問題,到了傍晚,才得以清靜。歐陽修正與主考人員在一起飲酒作詩,忽然有一位士子來問:許多士子寫文章想用堯、舜的事,不知這是一件事,還是兩件事。這樣簡單的事也成了問題,使聽的人都哄然大笑。歐陽修卻不動聲色地說:“像這樣有疑問的事,確實怕錯了的話,就不要用了。”
 
  歐陽修與酒
  歐陽修是婦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貫穿一股酒氣。無酒不成文,無酒不成了樂。天樂地樂,山樂水樂,皆因爲有酒。“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歐陽姓名人

歐陽姓歷史名人

  歐陽生:(生卒年待考),名容,字和伯;樂安千乘人(今山東高青)。著名西漢朝學者。
  曾從伏生學今文《尚書》,爲博士,授倪寬。
  他的後代也多出學者,其曾孫孫高、高孫地餘均爲博士,世代以研究《尚書》爲特長,因此《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歐陽歙:(公元?~39年待考),字正思,樂安千乘人(今山東高青)。著名東漢朝大臣。
  東漢時期漢光武帝的宰相。他爲人廉恭禮讓,以祖傳“伏生尚書”任博士。
  王莽時任長社宰,後投更始劉玄任原武令。
  東漢建立後任河南尹,封波陽侯,後又遷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書育人,任用賢才,頗有政績。
  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
 
  歐陽建:(公元268~300年),字堅石,渤海南皮人(今河北南皮)。著名西晉朝哲學家。
  歐陽建是西晉朝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頗負盛名的詩人。
  西晉時期,玄學風靡,歐陽建對此敢於公開反對。提出“言盡意”的學說。對樸素唯物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晉書》稱其“雅有理思,才藻美贍”,說明他極富理智,文辭華麗。
  他曾做過山陽縣令,尚書郎,晉惠帝元康時官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太守。歐陽爲人正直,不縱私欲。因他反對趙王倫對關西的侵擾而和趙王倫結夙怨。趙王專權後,歐陽勸說淮南王允、齊王聯合起來誅殺趙王倫。事情泄露,他和母親及妻子都被殺害。臨行前寫下《臨終詩》一首,表達了不孝顺慈母,撫育兒女的沉痛心情,“執紙五情塞,揮筆涕。。。瀾”,情辭哀楚,感人心弦。有文集二卷,早佚。
  歐陽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言盡意論》中,這是直接爲反對玄學家《言不盡意論》而寫的。他在《言盡意論》中認爲,“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從而肯定了事物及其規律是第一性,名稱、概念和語言是第二性的。是符合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歐陽充分肯定了語言和概念的作用,堅持了唯物主認識論的進本觀點。歐陽又進一步分析了“名”和“物”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但是,他在肯定“言盡意”時,又認爲“言無不盡意”,忽視了“言”和“意”之間不完全一致的方面,是有片面性的。
  由於歐陽建對唯物主義認識論有所貢獻,使他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言盡意論》載《藝文類聚》。
 
  歐陽詹:(公元756~800年),字行周;南安人。著名唐朝學者。
  他天賦聰穎,博覽群書,文章詩賦名噪一時,受到泉州刺史薛播、席相及福建觀察使常袞的賞識和鼓勵,上長安參加科擧考試,沖破閩人不願到外地應試做官的習慣。
  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歐陽詹以優異成績榮登進士第二名(榜眼),同榜有賈×、韓愈等名士,時稱“龍虎榜”。
  唐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歐陽詹任國子監(即皇家貴族子弟高等學校)四門助教。所以人們尊稱他爲“歐陽四門先生”。
  歐陽詹雖英年早逝,但他才高學博,對福建文教事業有較深遠的影響。《閩政通考》雲,“歐陽詹文起閩荒,爲閩學鼻祖”。
 
  歐陽詢:(公元557~?年待考),字信本,歐陽頠之孫;潭州長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唐朝學者、書法家。
 
  歐陽通:(公元?~691年待考),字通師,歐陽詢第四子;潭州長沙人(今湖南長沙)。著名唐朝書法家。
  歐陽詢去世時,歐陽通尚年幼,母徐氏撫養至殷,盼子繼承父業。歐陽詢書手蹟散在民間,家藏無幾,徐氏不惜重價購回若幹。歐陽通朝夕臨摹,書法大進。
  唐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徐氏病故,歐陽通進已官至中書舍人,居喪盡哀,時論稱有唐六十年來,朝官中居喪最嚴謹者。
  武則天爲帝時,歐陽通以司禮卿判納言事爲相。大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承嗣陰謀奪取儲位,歐陽通與岑長倩等反對,武承嗣乃指使來俊臣誣陷通等謀反,下獄。
  歐陽通在獄中,雖備受酷刑,而始終“無異詞”。至農曆8月被害。及唐中宗即位,事得昭雪,追複官爵。
  歐陽通於書法成就稍遜其父,而險峻過之,碑刻有《道因法師碑》及《泉南生墓志》。虞世南稱其功力當在褚遂良之上。時人稱其父子書法爲“大小歐陽體”。
  今湖南長沙市望城縣書堂山下,尚留有其父子讀書習字的遺蹟。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六一居士;廬陵人(今江西吉安)。著名北宋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玄:(公元1283~1357年),字原功,號圭齋;祖籍廬陵,後遷居瀏陽(今湖南瀏陽)。著名元朝大臣、學者。
  父龍生仕元爲道州路教授。玄生於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八歲從本鄉塾師張貫之學,習詩文。稍長,從南宋遺老學詞章,於伊、洛諸儒學術源流,尤爲通曉。每試,列前茅。
  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中探花,授嶽州路平江州同知,調太平路蕪湖縣尹。縣多疑獄,久不能決,玄察其情由,皆爲判處。賦役征發莫不適時,教化大行。鏇調武岡尹。地本“蠻僚”雜居,時赤水、大清洞“僚”民械鬥,多所死傷。玄單騎前往勸解,喻以禍福,平理其訟,“僚”民遂安。
  後調爲國子監博士,升國子監丞。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任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文宗時,任藝文少監。纂修《經世大典》,升藝文太監,檢校收籍事。
  元顺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改僉太常禮儀院事,任翰林直學士,編修《四朝實錄》。不久兼任國子監祭酒,召赴中都議事,升侍講學士。
  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因足患風痹,乞回鄉,不允。升翰林學士。再懇辭職,仍未穫允,但免行朝賀之禮。
  元至正改元(公元1341年)後不久回鄉,鏇複任翰林學士,編修遼、金、宋三史,玄奉詔爲總裁,發凡起例,使論述者有所依據。修刪史稿,從不假借。
  元至正五年以曆仕累朝及修三史有功,超升翰林學士承旨。請退不允。御史台奏用玄爲福建廉訪史,行至浙西,病發乞休。又特授湖廣行中書省右丞後,給俸養老。臨行,帝又不允,仍任前職,進階光祿大夫。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農曆12月病逝,終年七十五歲。
  著有《唐書纂要》、《至正河防記》、《拯荒事略》、《暌車志》、《圭齋集》,又纂修《至正條格》二十三卷。《元史》有傳。
 
  歐陽鐸:(公元1481~1544年),字崇道,别號石江(石崗);江西泰和人。著名明朝大臣。
  歐陽鐸以善理財知名。原名陽鐸,請旨要求恢複歐陽複姓,明武宗朱厚照詔准。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進士。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並督理糧儲,實行了影響深遠的賦役改革。
  針對當時賦役不均的現象,他在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推行征一法。
  在税糧方面,他於不公開變更賦税制度的前提下,由地方政府分别修改征收方法。其税額最重的用減少耗米、改繳摺色等辦法減輕,税額最輕的用征發本色、增收耗米等辦法加重,使負擔比較均平。
  在差徭方面,將里甲銀、夏税、農桑絲絹、馬草、鹽鈔等項並入秋糧,稱均攤。然後將税糧總額按畝攤征,即所謂從圩不從戶。差徭按糧、畝攤派,爲後代攤丁入地奠定了基礎,也是差徭向賦税轉化的表現。
  他又將輕重不一的官、民田土的賦税種則拉平,從而顺應了官田民田化的趨勢。

歐陽姓近現代名人

  歐陽竟無:(1871~1943),名漸,字鏡湖,號竟無,人稱“宜黄大師”;江西宜黄人。著名近代佛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歐陽本義:(1902~1992),字繼修,曾用楊劍華、華漢、陽翰笙等筆名;四川高縣人。著名現代文藝工作者,電影劇作家。 
 
  歐陽子倩:(?~1962),名立袁;湖南瀏陽人。著名現代演員、戲劇家。
  清朝光緒三十三年入日本明治大學商科學習,清光緒三十四年改入早稻田大學文科學習。
  辛亥革命後回國參加新劇同志會、春柳劇社,倡導新劇運動。
  解放後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及中國舞蹈工作者協會主席。是中國戲劇運動倡導者和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1962年逝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餘抄》以及多個劇本。
 
  歐陽文:(1912~2003),湖南平江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三師政治部宣傳員,第一團政治部油印股股長,第一團宣傳隊隊長,第二團俱樂部主任,紅一軍團第四師第氏;二團連政治指導員、團總支書記、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第六八六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第一一五師獨立團政治處主任,獨立旅政治部副主任,黄河支隊政治部主任,教導第四旅政治部主任,第一一五師政治部祕書長,山東縱隊第五旅政治部主任,膠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政治委員,第四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一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軍政委兼中共粵東區委員會第一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公安部隊政治委員兼廣東省軍區政治委員,解放軍報社總編輯,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政治委員、院長,中共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研究院委員會書記,第四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03年6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九十二歲。
 
  歐陽毅:(1910~),湖南宜章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十八團、第二十九團黨委祕書,第時師黨委辦公廳祕書長,第二十八團連政治委員,紅四軍無線電台政治委員,第十師教導隊政治委員,紅四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辦公廳祕書長,紅四軍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第十師師黨部祕書長,中華蘇維埃國家政治保衛局祕書、執行科科工、祕書長,紅五軍團政治保衛局局長,紅四方面軍政治保衛局祕書長,總指揮部一局局長,西路軍總指揮部五局局長。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祕書長,軍委總政治部鋤奸部副部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保衛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穫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歐陽平:(公元1916~),江西興國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央幹部團政治教員,紅軍大學政治教員、連政治指導員。1934年10月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參加了著名的四渡赤水之戰,爬雪山、過草地,到達陝北。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政治處民運股股長、政治教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民運科科長、幹部科科長,山東縱隊第4旅政治部主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華東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渤海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第三野戰軍第33軍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淞滬警備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上海警備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炮兵政治委員,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離休後,又拿起了筆。兒童團的天真、紅校受訓的樂趣長征中處的坎坷、延安聖地的榮耀、敵後抗戰的艱險、淮海戰場的勝利、上海工作的敏忙、接受勳章的激動、黄海之濱的波濤、西域雪山的足蹟……一一在筆端流瀉。短短十年出版有《敵後戰歌》、《清晨漫曲》、《奮鬥到底》等五十多萬字的回憶錄和詩集,並堅持練習書法,先後在報刊上發表了二十多幅書法作品。
 
  歐陽奕:(1912~1987),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29年在家鄉任鄉農民協會委員、鄉蘇維埃政府委員和少先隊隊長。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十軍第一七三團第二連戰士,紅三軍團師政治部宣傳員,紅軍第四預備醫院主治軍醫,紅一軍團野戰醫院所長。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團衛生隊隊長,八路軍第二縱隊新編第一旅衛生處處長,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衛生處處長,太嶽軍區衛生部副部長。參加了著名的河北磁縣戰鬥和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嶽軍區衛生部政治委員、部長,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五縱隊衛生部部長,第十九兵團後勤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衛生部副部長。1951年底因重病回國,病愈後進入天津軍醫大學學習,榮立二等功。1954年轉入協和醫院學習,1957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醫療系,曆任廣州軍區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部長,廣州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軍區後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爲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1987年7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五歲。
 
  歐陽家祥:(1909~1980),江西吉安固江鎮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29年在當地參加農民運動。1931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贛獨立師第一團俱樂部主任,1933年起任紅八軍第二十二師文書、營部書記,紅十七師第四十九團偵察排排長,第五十團司令部參謀兼通信主任。參加了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1934年8月隨紅六軍團西征。10月與紅三軍會師參加了龍家寨戰鬥和開辟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5年11月隨紅二、六軍團主力參加了擧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任紅六軍團第十七師第五十一團營長、團參謀長、團長,第十六師參謀長。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後,任紅六軍司令部偵察科科長。1936年入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團參謀長,參加了著名的晉西北收複七城戰鬥。1940年起,先後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參謀長、副旅長,擔負保衛中央領導機關,保衛和建設陝甘寧邊區的作戰和生產任務。1945年,隨八路軍南下第二梯隊挺進湘粵邊。
  解放戰爭時期,赴東北任遼西保安司令部司令員、熱遼軍分區司令員,領導建立政權,肅清土匪,擴大武裝,建立解放區。1949年,任熱河軍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遼東軍區副司令員,東北軍區空軍參謀長。1952入軍事學院學習。1954年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第一副軍長、軍長。1957年,任第二十兵團參謀長。1958年後,任高等軍事學院高級系副主任,防化學兵學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防化兵部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穫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0年8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一歲。
 
  歐陽海:(1940~1963),桂陽縣兩路鄉人(今歐陽海鄉)。著名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家赤貧,七歲乞討,八歲隨父砍柴燒炭,分擔家庭生活重擔。
  1958年,歐陽海剛滿十八歲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僅三個月就加入共青團,一年後升任班長,不久又入黨,曾三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評爲“五好戰士”,他領導的班也被評爲“四好班”。
  1963年11月17日,部隊進行野營訓練,歐陽海班擔任收容任務。
  11月18日清晨,歐陽海班隨着炮連剛走進衡山某地的兩山夾穀間,遠方就傳來282次列車嗚嗚的汽笛聲,前面部隊按照行軍紀律,都閃到離鐵路4米遠的地方魚貫前進。
  歐陽海也連忙關照全班:“火車來了,注意安全!”同時,看了看前邊炮兵連的馬疋,也已靠到山邊前進。
  可是,當龐然怪物般的火車頭呼嘯着沿新月形鐵道突然出現時,炮連最後一疋黑騾馬驚怒了。馭手勒不住野性大發的牲口,被它拖着直往軌道上奔去,當奔至鐵道上時,這疋馱着炮架的騾馬竟然驚惶地横在鐵道上死也不動了。
  看到這一情況,火車司機緊急刹車,但由於巨大的慣性,列車仍風馳電掣般前進: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眼看馬死車翻人亡的慘禍就要發生,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歐陽海不顧個人安危,以異乎尋常的敏捷,毫不猶豫地沖上鐵軌,使盡全力,把驚呆的烈馬猛往軌道外面推了出去。
  列車呼嘯而過,安然無恙,而歐陽海卻被卷入車底,左腿壓斷,身受重傷,倒在血泊中。經多方搶救無效,壯烈犧牲,年僅二十三歲。
 
  歐陽自遠:(1935~),祖籍江西上饒,生於吉安。著名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
 
  歐陽駒: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閩浙贛邊區副總司令。
  歐陽午: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六十軍暫編第五十二師副師長。
  歐陽秉炎: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第八十八軍副師長。
  歐陽彪: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三軍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
  歐陽拉:中國國民革命軍海軍中將,台灣省海軍艦隊司令。
  歐陽維憲: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台灣省陸軍飛行指揮部副指揮官。
 
  歐陽中石(1928~):著名學者、書法家、書法教育家。山東省肥城人,早年拜在京劇大師奚嘯伯的門下。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博士後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
 
  歐陽佩珊(1953年12月6日~):本名陳佩珊,出生於香港,資深香港電視演員。
  歐陽震華(Bobby Au-Yeung,1961年7月28日-):本名歐陽耀泉,香港演員。
 
  歐陽菲菲(1954年9月15日~):台灣與日本的華語日語流行歌手,是日本歌壇長青樹,日本以“菲菲台風”形容她唱片唱銷程度;弟歐陽龍是台北市議員。
 
  歐陽奮強(1963年3月5日~):在87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飾演賈寶玉,而後改行做導演。
 
  歐陽夏丹(1977年7月28日~):女,廣西桂林人,央視主持人。
 
  歐陽靖(英語:Jin Au-Yeung,1982年6月4日~):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是一位在美國及香港發展的華裔美國人饒舌歌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