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毽子,古稱拋足戲具

毽子,古稱拋足戲具,是一種用羽毛或紙、布等插在圓形的底座上做成的遊戲器具。踢毽子是在中國朝鮮半島傳統盛行的一種遊戲。古代文人也稱為「燕子」,並有詩句「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 」


歷史[編輯]

清代畫家沈慶蘭繪《童兒娛毽圖》
朝鮮傳統踢毽陶像
中國的踢毽子運動歷史久遠。相傳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們就有一種邊跳邊踢的舞蹈,這可能就是踢毽子的雛形。1913年山東濟寧喻北屯城南張村一個東漢墓中出土了23塊石畫,上繪八人在表演踢毽子,他們動作和諧舒展、瀟洒自然。朝鮮半島則於三國時代傳入。

製作[編輯]

現代製毽的其中一種方式
傳統手工制毽方法是首先用一塊布片裹住一枚銅錢,裝布頭從銅錢中間的孔中翻上來,再拿雞毛或條狀的紙、布穿在錢孔中,然後用線紮好即可。也可用裁成圓形舊報紙穿孔疊起代替銅錢。也有以紙代替雞毛的做法。除了使用雞毛之外,還可使用鵝毛、鴕鳥毛、較硬的塑料布剪成的細長條穗子等等各種物料代替雞毛。但現代的毽子製作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手工製作的特色毽子已經只限於作為裝飾品和擺設。
在中國,毽子的種類很多。現在除了市場出售的毽球和毽子外,一般花毽愛好者都是喜歡用自己做的毽子。因為自己製作的毽子,美觀實用,得心應手,很適合自己的踢法。

動作[編輯]

踢鍵子
不算躍起動作在內,踢毽子的基本動作共有8種,即:
  • 盤:用腳內側向內抬起向上或向前踢毽子;
  • 繃:用腳面向前抬起踢毽子;
  • 拐:一腿向身體外側彎曲抬起,用腳外側向前踢毽子;
  • 磕:用膝蓋或大腿正面向上或向前踢毽子;
  • 抹:一腿從支撐腿後面繞過,用腳內側或腳底踢毽子;
  • 背(發音為「杯」):一腿向身後擺動彎曲,用腳底向身前踢毽子;
  • 勾:背對毽子即將飛行的方向,向上抬腿用腳面向身後踢毽子,此動作是毽球比賽僅有的兩種進攻動作之一;
  • 踹(也叫「踏」或「踩」):一腿向上彎曲抬起,用腳底向前踢毽子,謂之「正面踹毽」;身體向一側轉體90度,以該側腿作支撐,另一腿向轉體後的前方抬起,用腳外側向右方也即轉體前的正前方踢毽子,謂之「側踹」;身體向後轉體180度,以該側腿作支撐,用另一條腿的腳底向後也即轉體前的正前方踢毽子,謂之「背(發音為「倍」)踹」。在毽球比賽中有一種將腿向上伸直,然後用腳底向前踢毽子的動作,謂之「高腿踏毽(或『踩毽』)」,是從藤球模仿的動作。該動作難度很高,需要經過長達6個月以上的艱苦的和容易受傷的「拉筋」訓練才能完成,它對年齡層的要求極為嚴苛,超過30歲以上的玩家就很難具備這種進攻能力。這個動作是毽球比賽的最主要進攻動作,但不是踢毽子的傳統動作,所以80%以上的多數毽友難以完成。
其他還有以左右腳完成的對稱的踢毽動作,以及躍起的各種踢毽動作,詳見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的「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書。全國各大書店有售。

比賽[編輯]

毽球以排球的賽例作為本運動的規則(即直接得分制,每局21分;一隊必須贏得足夠的局數才可勝出)。參見2001年由前國家體委批准出版的「毽球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書。另見「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與裁判法」一書[1] 。 從上述表格可以看出,毽球在競賽規則和技戰術方面都與藤球完全相同或極為近似,而中國競技毽則與上述兩種競賽規則完全相反或極為不同。

參見[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