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舞獅

 舞獅
拼音:wǔ shī
英文:lion dance
同义词条:狮子舞,狮灯,舞狮
舞獅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爲瑞獸,象征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着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舞獅歷史久遠, 《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現存舞獅分爲南獅、北獅兩大類。

  

簡介


  舞獅(lion dance)

  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爲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

  舞獅亦跟隨着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起源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着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傳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爲舞獅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舞獅已成爲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歷史


  舞獅是一種東亞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源於中國。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爲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着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内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爲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爲舞獅。

  較爲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隻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爲“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舞獅有着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着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内。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爲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征,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嶺南醒獅,又名南獅,以各種高難度動作著稱
嶺南醒獅,又名南獅,以各種高難度動作著稱

  中國社會曆來以農爲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爲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着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檐、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爲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爲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隻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

  

起源說法


  

漢代起源說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颺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爲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擧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爲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爲舞獅子是爲國爭光、吉祥的象征。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爲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制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制,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着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雲:“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南北朝情況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子。

  到了唐朝,舞獅子已發展爲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爲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爲“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隻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舞獅子在民間廣爲流傳。

  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游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佛山起源說


  在遠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若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來去如風,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鄉眾不勝其煩,因他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於是人們稱之爲"年獸",鄉民們就商議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議,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形狀並彩上顏色。以各種形狀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織成獸身,再集勇士十數人,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並由一人手持雙菜刀,立於一圓砧旁准備敲打。他們埋伏於一橋下,該處爲年獸必經之地。

  當年獸出現時,眾勇士一湧而出,擊打樂器發出"鏘鏘"及"咚咚"之聲,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驚駭而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蹟,不複出現。爲了慶祝驅趕年獸成功及紀念紙紮獸頭的功勞,村民便於春節將它拿出來舞動。有的人更建議把它命名爲舞獅:因爲獅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稱爲舞聖頭。
舞獅
舞獅

  鄉民除了在新年期間舞獅,也在神誕或慶典上表演,以增加熱鬧的氣氛。

  舞獅時的樂器便改爲鑼鼓,配以一定的節奏各處常見於迎神賽會上作參神拜戶隻用,其意思是能鎮宅旺宅、使鬼神降優、合境安寧、五穀豐收。

  

中國舞獅


  

綜述


  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爲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爲"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爲簡單,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爲雄獅,有綠結者爲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着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爲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爲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爲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爲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建於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得以迅速發展。 徐水舞獅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春節和春季寺廟法會期間,表演時由兩人前後配合,前者雙手執道具戴在頭上扮演獅頭,後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綴成的獅皮飾蓋扮演獅身,兩人合作扮成一隻大獅子,稱太獅;另由一人頭戴獅頭面具,身披獅皮扮演小獅子,稱少獅;手持繡球逗引獅子的人稱引獅郎。引獅郎在整個舞獅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氣概,還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過獅子”、“後空翻上高桌”、“雲里翻下梅花樁”等動作。引獅郎與獅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獅的一個重要特征。徐水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誇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表演時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形態逼真,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

  徐水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並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擧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比賽中穫一等獎。河北省雜技家協會於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爲“雜技舞獅之鄉”。目前,由於舞獅道具昂貴、培養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爲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隻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豔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爲南獅較爲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爲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複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爲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 叠羅漢,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南獅
南獅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擧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爲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爲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

  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

  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内行人又稱之爲“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

  舞法亦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獅舞法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爲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複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爲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叠羅漢,上杆(爬上竹杆),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擧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爲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爲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美國等地,每年都會擧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擧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中國醒獅之鄉


  “中國醒獅之鄉”---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

  遂溪縣政府決定從2005年開始,每年12月8日都擧行“遂溪醒獅藝術節”。
湛江遂溪醒獅天下聞名
湛江遂溪醒獅天下聞名

  “遂溪醒獅藝術節”就2005年擧行過一次;後來就沒擧行過。

  2004年首屆“遂溪醒獅藝術節”於11月26日開幕。當天,在該地的文化廣場和縣城主要街道,擧行了精彩的醒獅展演和“獅鄉之夜”文藝晚會,11月27日至12月8日,各地醒獅隊輪番表演,切磋技藝。此外,還擧辦了與醒獅有關的書法攝影展。

  遂溪的民間醒獅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近年來,當地政府遵循“積極保護、合理開發、有效利用、鼓勵競爭”的原則,堅持“現代與傳統並重,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的思路,積極發展民間醒獅藝術,醒獅隊伍不斷壯大,民間醒獅團隊已有255個,其中高樁獅28個,地獅227個,表演者過萬人。

  舞獅是一門集武術、舞蹈、鑼鼓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遂溪的舞獅隊中,有男子、女子醒獅隊;單獅、雙獅;地獅、高樁獅;高樁單獅、高樁雙獅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醒獅藝術風格,多支舞獅隊在全國大賽上穫獎,其中的文車醒獅隊還到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爲“中國醒獅之鄉”。

  遂溪醒獅屬於南獅,享有醒獅之鄉之美譽,曾代表中國出訪多個國家。

  並擔任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醒獅表演特約嘉賓。

  

各地舞獅


  

陽江舞獅 懵是子


  舞獅在江城稱爲舞獅子。其中“舞”字陽江話讀“懵”音,“獅子”則念“是子”,詞義一樣。這是避諱,因“獅”陽江音同“輸”,不吉利。

  江城舊時大凡有喜慶必放炮竹舞獅子,尤其是春節賀歲。大年初一清晨就有獅子拜屋。世俗認爲,獅子在門前張口伸舌搖頭擺腦一番,那些躲在屋角旮旯中的惡鬼邪魔就會一掃而光,因而視此有“旺屋”作用,均恭敬而莊嚴地給舞獅者奉送“紅包”。

  剛建就新屋的人家,會特意邀請舞獅者進入屋中,逐層樓房舞拜。新婚夫婦想早生男孩,還會請獅子進入臥房中,讓它在自己的睡床上翻滾一番。因爲陽江話中“獅子”與“是子”諧音,“獅子上床”也就暗喻 “是子(男孩)上床”的好兆頭。

  有錢人家和商鋪會請舞獅隊作專場表演。一般在空曠的場地上表演,圍觀者眾。舞獅通常還有各種武術表演,高潮就是“獅子”“采青”。主家在樓上用竹竿高高地挑起一個大紅包,旁邊捆着一棵青菜,舞獅隊就地搭起人梯,讓“獅子”邊舞邊沿着人梯向上爬,攀登至頂端,張口把那紅包和青菜“吃”進口中。最精彩的“采青”則是“采椰”,即是把青菜葉子換成椰子。“獅子”必須把上面懸掛的椰子打開才算。舞獅者往往要用牙齒把椰子外皮撕開,用拳把椰子擊爆,這沒兩下真功夫不行。

  今天的江城的舞獅活動,已不單爲春節賀歲,平常商家開業慶典、搞促銷,常邀請醒獅隊助興,醒獅隊也成爲廣告從業者了,技藝也比唐人白居易描寫的“金鍍眼睛銀貼耳,奮迅毛身擺雙耳”精湛得多了。

  

徐水北里舞獅


  河北省徐水縣南北村獅子舞簡介:徐水北里舞獅

  河北省徐水縣北里舞獅可說是歷史悠久、源源流長,素有北獅獅舞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就以花會的形勢在張家廟會逢年過節,重大事件等場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掛,個個練習。創造出許許多多絕活,我們村的獅舞藝術團就是在此基礎上於1925年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五十年代村里的獅舞團曾隨中央歌舞團赴羅馬尼亞參加世界第四屆青年聯歡節,榮穫金質獎章;出訪東歐六國和赴朝鮮演出大穫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颺;改革開放以來,村里的獅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參加並榮穫北京八、九、十二屆龍潭杯優秀民間花會邀請賽最高獎——優勝獎;河北省音樂之春最佳獎;94年沈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大賽金玖獎;第四屆文化部群星獎;第四、五屆青島民間藝術節表演特别獎;97年中國天津龍獅賽金獎;廣播電影電視部金光燦爛一等獎;並先後參加河北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錄制節目,中央電視台,正大綜藝,東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開播十周年慶典;演出百獅吼春,氣勢輝宏壯觀,技藝精彩絕倫,被譽爲雄獅威懾,譽滿京華。在慶祝香港回歸和十五大召開之際,該團應邀進京,參加由北京市和國家旅游局擧辦的大型節目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李鐵映,錢奇琛,陣慕華、雷潔瓊等接見,也受到各國使節的高度讚譽和好評,多年來該團市、省級演出數百場,足蹟遍布全國十幾個城市和地區,譽滿中華當之無愧。

  獅舞分爲文獅和舞獅,文獅表現獅子的靜態和性格溫柔的一面,恐嚇時的怕,互相親密時的吻,期待時的盼以及搔癢,舔毛,伸腰,打滾,掏耳朵,打舒張等,形態細膩逼真,憨態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獅正是以技高一籌,通過獅子的出眾,致使,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跳、轉、騰、撲等動作,表現獅子的動態和性格凶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莊、三獅踩球的表演,更是獨具匠心,精、險分成,另人歎爲觀止。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村都還堅持着每逢豐年和新年,春節都舞獅慶祝,屆時鄰村的鄉親們也成群結隊的來看舞獅子,這些獅子給人們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幸福。特别是現在邀請舞獅團舞獅的有企業開張,紅白喜事等,村里人都隨團外出打工,現在已經形成了舞獅產業。並被國家命名爲民間藝術保護項目。

  幾十年來我村的獅舞藝術團在繼承、發展、創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並爲國家和兄弟省市培養輸送了大批的專業舞獅演員和人才,傳授幫教了大批的獅舞團體,在京津冀一帶享有獨一無二的美譽。

  

廣西田陽縣田陽舞獅


  田陽舞獅有着悠久的歷史,相傳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陽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獅活動。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勝利歸來,田州群眾扶老擕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獅助興。每到逢年過節,田陽群眾以舞獅爲樂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與其他地方民間舞獅不同的是,田陽由世家組建的舞獅隊在縣政府的重視下改爲田陽舞獅藝術團,並列爲事業編制單位管理。每到逢年過節,田陽舞獅藝術團深入街道、鄉村、廠礦、學校等爲群眾表演,還參加各種開工竣工慶典、歌圩、文化下鄉等活動,堅持義務表演,爲群眾服務。其先後參加百色地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會、廣西民運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均穫得一等獎。1996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在參加“八桂龍城獅王”大賽中穫“金獅王”獎;1997年9月,在福州廈門擧行的中國民間絕技藝術節中,田陽舞獅表演被公認爲此次藝術節最好的節目。

  田陽舞獅藝術團成立以來,已在大大小小的場合表演不下6000多場,觀眾近千萬人次,其中參加市級以上各種比賽和表演800多場次;共穫得各種獎牌67枚,其中金牌30枚,銀牌22枚,銅牌15枚,先後被評爲地區(市)、自治區及全國先進集體單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陽舞獅不僅名震中華,在國外也引起了人們的讚歎。1992年,田陽舞獅藝術團受邀遠赴德國波恩市表演,現場的觀眾反響強烈,喝彩不斷,當地媒體圖文報道,並高度讚颺爲“天下第一技”,引起了國際社會對田陽舞獅極大的關注,並因此吸引了日本、荷蘭、美國、俄羅斯等國家舞獅愛好者多次來田陽學習舞獅、錄制舞獅錄像。

  技藝精湛卻窘於失傳

  田陽舞獅具有世家相傳的特性,傳統特色保持相對完整,最難能可貴的是,田陽舞獅在近代的發展中,不拘泥於單一的傳承,而是在傳統舞獅套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提高了技術含量,增強了觀賞性。舞獅藝術團成員每天堅持練功8個小時以上,從學馬步、練跳、踢腿、打樁、騰躍,到學習南拳、氣功,到學習舞獅的各種套路等,都進行嚴格的訓練,將武功和舞蹈融於舞獅中,力求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田陽舞獅在傳統舞獅騰、躍、翻、滾等套路的基礎上,通過挖掘、整理、改革和創新,創作出“雙獅戲球”、“獅子上金山”、“刀尖獅技”、“獅游梅花樁”等數十個節目。這些節目造型美觀,動作變化多樣,技藝高超。國内研究人員稱田陽舞獅具有“高、難、驚、險、奇、美”的藝術效果,田陽舞獅把中國傳統舞獅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峰。田陽壯族舞獅,有高難、驚險、奇美的特點,體現濃鬱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記載以來,它已經流傳了450多年,並逐漸由建國初期以拜年、慶典、助興爲主的地面舞獅發展到擁有“獅子上金山”、“獅子過天橋”、“刀尖獅技”、“高樁飛獅”、“金獅雄風”等一系列絕技的高空表演,並頻頻涉足體壇,譽滿全國及海外。

  田陽壯族舞獅套路多,節目豐富,技術精湛,融武術、舞蹈、雜技於一體。它從性質上分爲地獅和高空獅兩種:地面舞獅屬文派舞獅,以活潑可愛的頑皮形象爲特點,主要在地面表演閃、撲、挪、騰、滾或滑稽動作逗引人們,獅子由戴着頑皮馬騮和滿臉笑容的大頭佛面具的隊員一前一後帶路引逗,在爆竹聲和鑼鼓打擊樂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於節日慶祝、拜年、祝賀、集會、婚慶、參軍等活動中;高空舞獅屬武派舞獅,主要特點是把武術、雜技、舞蹈動作融進舞獅中,以高台表演爲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獅珠的引獅者帶路、逗引獅子表演各種扣人心弦的造型動作,可攀上20多張高凳叠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可在半空高懸的鋼索繩子上翻滾跳躍如履平地,可在刀尖上表演頂肚鏇轉等。

  但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田陽舞獅藝術團從高峰走進低穀,舞獅藝術團人數大減,舞獅絕技瀕臨失傳,形勢十分嚴峻。最直接的打擊來自於人才的流失。由於舞獅收入過低,因此舞獅人員紛紛離團到外地去打工。另外,外地一些舞獅團體高薪吸納走田陽部分舞獅隊員,造成人才外流。過去,田陽舞獅藝術團有近百人,而目前僅剩下12人。人才大量流失,造成田陽舞獅銳氣大減,難以發展。

  希望傾全社會之力 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舞獅
舞獅
  值得慶幸的是,田陽縣政府對田陽舞獅的窘境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共同關注舞獅的發展,積極爲舞獅藝術團排憂解難,爲重鑄田陽舞獅輝煌而獻計出力。

  有專家指出,田陽敢壯山歌圩已名聲在外,如何有效利用敢壯山景區的知名度提升田陽舞獅的美譽度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可在每年的敢壯山歌圩期間擧辦田陽舞獅藝術節,讓田陽舞獅節目在歌圩期間閃亮登場,吸引游人,擴大影響,打造舞獅品牌,使田陽舞獅形成田陽文化新的沖擊波。

  有關部門提出明確舞獅藝術團的隸屬關係,舞獅藝術團可由縣文化和體育局統一管理,由縣文體局一名領導兼任舞獅藝術團名譽團長。舞獅藝術團要實行企業化管理,走“以獅養獅”和以經濟實體“養獅”相結合的發展路子。改革現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革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透明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基本工資制度,充分調動隊員的積極性。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加強市場化運作,主動加強與外界的聯繫和合作,廣泛、合理地吸納社會資金扶持,傾全社會之力共同傳承田陽舞獅文化。

  關於壯族舞獅還有着這樣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候,人們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帶,野獸出沒,壯族先民們常受其騷擾,農作物被破壞。爲了趕走野獸,確保人畜安全、糧食豐收,壯族先民們想出了“以獸趕獸”的辦法,仿制獸中之王獅子,鳴鑼擂鼓,舞動獅子,夜間還燃起火把,以驅趕群獸。獅子於是成爲了壯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征,逢年過節都舞起獅子慶賀祝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