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飯碗的由來
古時有一官府的漂亮女僕摔碎一碗,老官爺欲懲罰,見女僕下跪時酥胸微露,一時性起即成好事,不予追究。
次日女僕叫醒午睡的老官爺,告其又碎一碗,老官爺又成全了她。
此後女僕常打碎碗,要求老官爺懲罰,有時一日打碎三隻碗。
無奈老官爺年事已高,難以招架,遂將家裡的碗碟全部換成鐵的,並下令女僕從此不用工作,工餉照發,相傳這就是“鐵飯碗”的由來。
多數行政機關的管理辦法,沿行的仍是20多年前國有企業的老路。隻要進了這個門,就算端上了“鐵飯碗”。無論你幹多幹少,幹好幹壞,幹與不幹,到時候都照樣拿工資,照樣分福利。你漲工資,我也漲工資;你分年貨,我也分年貨。一個人都不能少,一分錢都不能少。
當然,在公務員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好幹部、好公僕。他們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老百姓辦了很多的實事和好事。但也確有不少混在里邊“吃閑飯”的人。一種是什麼也不會幹的人,一種是什麼也不想幹的人,一種是雖然幹了一些事,但卻自身“不幹淨”的人。正是這樣三種人,損毁了公務員隊伍的形象。
害怕風險,是人的一種本能。國企工資低,外企不穩定,自己創業沒本錢,虧了還得自個兒哭。這樣比來比去,還是當公務員最保險。正如一些大學畢業生所言:“一次的努力,就能規避一生的風險。”與其他職業相比,公務員不僅崗位穩定,收入豐厚,而且工作輕松,並擁有升遷機會。現在的年輕人,也包括他們的家長,誰還算不清這筆賬?
社會進步的標志,就是機會均等、壓力均等、政策均等。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問題,已經列入中國改革的議程。雖然有人把這項改革稱爲“深水區”,但要打造民意政府、法制政府和高效政府,就必須邁出這一步。
要打破的,是企業“鐵飯碗”、行業“鐵飯碗”和部門“鐵飯碗”。換句話說,是打破低效和不公的“鐵飯碗”。同時,還要建立一個社會公共的“鐵飯碗”,即社會保障的“鐵飯碗”。這個“鐵飯碗”,必須是全民的、完整的和公平的。這也是常說的,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冗員和低 效益往往都與鐵飯碗拉上關係,除此以外,鐵飯碗所帶來的另外一些問題還有工人對政府或單位的過 分依賴性,以及工人們面臨無法再就業的困境。
爲什麼一定都要去搶一個不動的“鐵飯碗”呢?更進一步說,爲什麼都要在一棵樹上弔死呢?其實,隻要細細地想一想,轉換一下腦觔,“僧多碗少”的難題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的。
在這里,“鐵飯碗”是在每個人自己手里的,是什麼呢?不言而喻——是極高的綜合素質,或某項精湛的 技藝,一言以蔽之,是實力。何謂“實力”?簡言之,就是處理某件事情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所學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集中體現。一旦擁有了實力,恐怕已不能用“鐵”字來概括了,我們姑且稱之爲 “金飯碗”。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鐵飯碗”越來越少,就連被稱作絕對“皇家部隊”的行政政府單位及相關部門也是今非昔比。且不說“飯碗”的硬度越來越小 ,“飯碗”的大小也不容樂觀了。面對如此局面,廣大吃飯者應如何行動呢?很明顯,迅速打造一個 屬於自己的“金飯碗”乃當務之急。
在以互聯網和生物技術爲代表的新經濟已初露鋒芒的時候, 現代社會的競爭已歸根結底爲知識的競爭,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一方面,是將近兩三億人的失業、半失業大軍,另一方面,卻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嚴重缺乏。
就在正在爲搶得一個“ 鐵飯碗”而爭奪不休、煩惱不止的時候,世界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戰已悄然打響,其最激烈的地方不言 而喻是美國。
美國在世界人才爭奪戰中已先聲奪人,上至美國政府,下至各大公司,都在絞盡腦汁地設法從世 界各地挖掘人才。據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保守估計,在未來兩三年内,美國僅網絡人才就大約短缺70 萬,華爾街各大銀行和硅穀更是出現“人才荒”,六七位數的年薪早已失去誘惑力,現在,各大老板隻得紛紛以股票期權來招徠人才了。美國作爲世界經濟和科技的前沿,對人才的需求如饑似渴,一場全球人才大戰 在美國的帶動下正愈演愈烈,不僅亞洲國家感到了人才外流的壓力,歐洲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僅在1999年一年,印度流往美國的人才就達5.3萬人,中國大陸也達到了1.2萬,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 的時期内將不得不承受人才外流的巨大壓力。
這場看來很遠的“戰爭”,我們似乎可以不 去操心,但在我們身邊愈來愈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知識改變命運的例子早已是俯拾皆是,以專業知識 及綜合素質爲中心内容的競爭已成爲人才競爭的主要内容,精通某一方面專業知識並且綜合素質高的 人才已成爲社會的搶手貨,可以肯定,“人才大戰”、 “知識大戰”離我們其實已經很近了。
面臨着如此嚴峻的形勢,如何保住自己的飯碗 恐怕早已是每個人思謀良久的問題了,是拼得頭破血流,奪得一個“鐵飯碗”過衣食無憂、波瀾不驚 的生活呢?還是奮起直追,打造一個“金飯碗”呢?“鐵飯碗”畢竟有限,“金飯碗”卻全在自己。
俗雲:“亡羊補牢,未爲晚也!”隻要從現在做起,奮起直追,努力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從而 使自己的“金飯碗”含金量越來越高,從而越來越硬。“鐵飯碗”畢竟太少,“金飯碗”才是長遠之 計,競爭之本。
同時,很多國有企業的工作崗位隨着股份化而開始大量減少,當時幾乎 有三分之一的工人迅間面臨下崗的危機。這些工人有一部分在下崗之後成功的轉型,有的找到了新的 工作,有的則成爲了民營企業家,但有大部分的下崗工人始終都沒有辦法再就業 。這些失業的工人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隱憂,有人認爲下崗工人將會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
古時有一官府的漂亮女僕摔碎一碗,老官爺欲懲罰,見女僕下跪時酥胸微露,一時性起即成好事,不予追究。
次日女僕叫醒午睡的老官爺,告其又碎一碗,老官爺又成全了她。
此後女僕常打碎碗,要求老官爺懲罰,有時一日打碎三隻碗。
無奈老官爺年事已高,難以招架,遂將家裡的碗碟全部換成鐵的,並下令女僕從此不用工作,工餉照發,相傳這就是“鐵飯碗”的由來。
鐵飯碗
拼音:tiě fàn wǎn
英文:Iron rice bowl
所謂“鐵飯碗”,顧名思義,飯碗乃鐵所鑄,堅硬非常,難於擊破。人們通常將其意延伸,指一 個好的單位或 部門,工作穩定,收入無憂。長期以來,“鐵飯碗”一直爲人們所羨慕和追求,若捧得此碗,從 此便可衣食無憂,生活幸福。
由來
“鐵飯碗”這個詞,出自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企業,多是國有。而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鍋飯”。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工資是按年頭漲,福利是按人頭髮。幾乎每個企業,都養着一大批閑人、懶人、庸人和散人。這些人不僅成爲企業的巨大包袱,而且直接影響了生產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於是有人提出,這個“大鍋飯”非得砸掉不可。不打破“鐵飯碗”,企業就沒有出路,中國就沒有出路。很快,人們發明了“承包制”。接着,又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樣一來,勞動效率上去了,經濟效益上去了,個人收入也上去了。所以大家都說這個“鐵飯碗”打得對,砸得好。
但對另一個“鐵飯碗”,即公務員隊伍中的“鐵飯碗”,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年,也一直在喊行政體制改革。而改來改去,多是在機構編制上增增減減、合合並並。拆一些“舊廟”,建一些“新廟”,或者把幾座“小廟”,合成一座“大廟”。但對“和尚”們的切身利益,卻基本沒有觸及。
多數行政機關的管理辦法,沿行的仍是20多年前國有企業的老路。隻要進了這個門,就算端上了“鐵飯碗”。無論你幹多幹少,幹好幹壞,幹與不幹,到時候都照樣拿工資,照樣分福利。你漲工資,我也漲工資;你分年貨,我也分年貨。一個人都不能少,一分錢都不能少。
當然,在公務員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好幹部、好公僕。他們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老百姓辦了很多的實事和好事。但也確有不少混在里邊“吃閑飯”的人。一種是什麼也不會幹的人,一種是什麼也不想幹的人,一種是雖然幹了一些事,但卻自身“不幹淨”的人。正是這樣三種人,損毁了公務員隊伍的形象。
害怕風險,是人的一種本能。國企工資低,外企不穩定,自己創業沒本錢,虧了還得自個兒哭。這樣比來比去,還是當公務員最保險。正如一些大學畢業生所言:“一次的努力,就能規避一生的風險。”與其他職業相比,公務員不僅崗位穩定,收入豐厚,而且工作輕松,並擁有升遷機會。現在的年輕人,也包括他們的家長,誰還算不清這筆賬?
社會進步的標志,就是機會均等、壓力均等、政策均等。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問題,已經列入中國改革的議程。雖然有人把這項改革稱爲“深水區”,但要打造民意政府、法制政府和高效政府,就必須邁出這一步。
要打破的,是企業“鐵飯碗”、行業“鐵飯碗”和部門“鐵飯碗”。換句話說,是打破低效和不公的“鐵飯碗”。同時,還要建立一個社會公共的“鐵飯碗”,即社會保障的“鐵飯碗”。這個“鐵飯碗”,必須是全民的、完整的和公平的。這也是常說的,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歷史和問題
中國在解放後,實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私有企業被國 有企業取締,而政府成爲了國家最大的僱主。學生在畢業之後都會被派到單位里面工作,而不需要經 過由市場來決定的人力市場求職。嚴格來說,所有在國有企業工作的工人都是公務員,而他們在單位 的工作是有終身保障性的,他們除了每個月的工資以外,就算在退休之後還能從單位里支取工資。
爲了要確保所有的人都有工作,這些國有企業往往都聘請了遠高於需求的人員數目,以至這些國 有企業都有大量的冗員,經濟效益嚴重低下。坊間一些說法是國有企業的工作“做也三十六,不做也 三十六”——意思是說不論工作表現如何,工人都能夠穫得全數的工資。同時,這些國有企業也沒有 一個根據表現而擬定的工資制度。以至工人們沒有把工作做好的推動力。雖然後來國有企業也開設了 獎金制度,發放獎金給表現好的員工,但畢竟並不能夠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如冗員、低效益等。
冗員和低 效益往往都與鐵飯碗拉上關係,除此以外,鐵飯碗所帶來的另外一些問題還有工人對政府或單位的過 分依賴性,以及工人們面臨無法再就業的困境。
搶手原因
在這里,“鐵飯碗”是不動的,指的是一個固定的工作,固定的崗位,確切地說,就是一個好單位,好部門,而且此單位或部門好象從來就沒有倒閉的憂慮,因此,一旦捧得此碗,靠得一個如再生父母般的大樹,真可謂功德圓滿了!
飯碗不動,人卻是動的,每個人都要吃飯,這是一目了然的 道理。因此,在這“動”與“不動”之間,便有了許多故事,演繹着幾家歡喜幾家愁,一年又一年。
爲什麼一定都要去搶一個不動的“鐵飯碗”呢?更進一步說,爲什麼都要在一棵樹上弔死呢?其實,隻要細細地想一想,轉換一下腦觔,“僧多碗少”的難題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的。
在這里,“鐵飯碗”是在每個人自己手里的,是什麼呢?不言而喻——是極高的綜合素質,或某項精湛的 技藝,一言以蔽之,是實力。何謂“實力”?簡言之,就是處理某件事情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所學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集中體現。一旦擁有了實力,恐怕已不能用“鐵”字來概括了,我們姑且稱之爲 “金飯碗”。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鐵飯碗”越來越少,就連被稱作絕對“皇家部隊”的行政政府單位及相關部門也是今非昔比。且不說“飯碗”的硬度越來越小 ,“飯碗”的大小也不容樂觀了。面對如此局面,廣大吃飯者應如何行動呢?很明顯,迅速打造一個 屬於自己的“金飯碗”乃當務之急。
在以互聯網和生物技術爲代表的新經濟已初露鋒芒的時候, 現代社會的競爭已歸根結底爲知識的競爭,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一方面,是將近兩三億人的失業、半失業大軍,另一方面,卻是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嚴重缺乏。
就在正在爲搶得一個“ 鐵飯碗”而爭奪不休、煩惱不止的時候,世界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戰已悄然打響,其最激烈的地方不言 而喻是美國。
美國在世界人才爭奪戰中已先聲奪人,上至美國政府,下至各大公司,都在絞盡腦汁地設法從世 界各地挖掘人才。據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保守估計,在未來兩三年内,美國僅網絡人才就大約短缺70 萬,華爾街各大銀行和硅穀更是出現“人才荒”,六七位數的年薪早已失去誘惑力,現在,各大老板隻得紛紛以股票期權來招徠人才了。美國作爲世界經濟和科技的前沿,對人才的需求如饑似渴,一場全球人才大戰 在美國的帶動下正愈演愈烈,不僅亞洲國家感到了人才外流的壓力,歐洲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 僅在1999年一年,印度流往美國的人才就達5.3萬人,中國大陸也達到了1.2萬,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 的時期内將不得不承受人才外流的巨大壓力。
這場看來很遠的“戰爭”,我們似乎可以不 去操心,但在我們身邊愈來愈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知識改變命運的例子早已是俯拾皆是,以專業知識 及綜合素質爲中心内容的競爭已成爲人才競爭的主要内容,精通某一方面專業知識並且綜合素質高的 人才已成爲社會的搶手貨,可以肯定,“人才大戰”、 “知識大戰”離我們其實已經很近了。
面臨着如此嚴峻的形勢,如何保住自己的飯碗 恐怕早已是每個人思謀良久的問題了,是拼得頭破血流,奪得一個“鐵飯碗”過衣食無憂、波瀾不驚 的生活呢?還是奮起直追,打造一個“金飯碗”呢?“鐵飯碗”畢竟有限,“金飯碗”卻全在自己。
俗雲:“亡羊補牢,未爲晚也!”隻要從現在做起,奮起直追,努力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從而 使自己的“金飯碗”含金量越來越高,從而越來越硬。“鐵飯碗”畢竟太少,“金飯碗”才是長遠之 計,競爭之本。
榮景不再
中國大陸
當中國在八十年代進行改革開放的時候,外國企業和中外合資的,政府也改變了 一些有關於人力資源分配的法規。這些企業可以根據企業自己的需要進行招聘,也可以根據僱員的表 現進行賞罰。
同時,很多國有企業的工作崗位隨着股份化而開始大量減少,當時幾乎 有三分之一的工人迅間面臨下崗的危機。這些工人有一部分在下崗之後成功的轉型,有的找到了新的 工作,有的則成爲了民營企業家,但有大部分的下崗工人始終都沒有辦法再就業 。這些失業的工人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隱憂,有人認爲下崗工人將會引發大量的社會問題。
台灣
在台灣,最近一些組織,如台灣鐵路管理局與中華航空公司等爲了節省開支和進行私 有化的程序,使很多人認爲他們的鐵飯碗開始不保,進而引發了一些罷工等工業行動。而且同時也引 發了很多政治爭議。
其他地方的鐵飯碗
在世界大部分地方,鐵飯碗泛指政府工作,如公務員等。但也有很多國 家和地區,開始慢慢地進行公務員合約制,如香港、新加坡等。隨着公務員合約制的普及化,鐵飯碗 這個現象正在慢慢的變得更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