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客家獅

客家獅


代表圖片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本獅陣源於少林,原名開口布獅,屬於青面方口獅,早期是跑江湖賣藝者為招徠觀眾的前戲,故又名江湖獅。於清朝年間隨本族祖先自廣東省移民台灣時傳入,並由本族宗長鄭述善(人稱阿善伯)、鄭述水、鄭阿香、鄭述俊、鄭述彬等諸位先輩熱心傳授,常在農村閒暇之時,操演練藝,或於喜慶節日、廟宇落成時被邀請表演以徵吉祥之照。

日治時期,鄭述善等宗長,為段鍊家族子弟體魄,兼寓教為樂,開始在家祠中教授武術、舞獅技藝,採取蹲馬步、走七星步,重心壓低,穩紮穩打,強調可攻、可防、可守,不僅成為鄭家傳統且名震一時,廣為客家村落延請教授。目前芎林之黃屋、張屋、湖口下北勢張屋、關西、新埔太平窩彭屋、苗栗公館區、中壢、花蓮玉里等皆為阿善伯等教授至各地傳承、繁衍、繼而開枝散葉。由此可知臺灣目前的客家獅始祖係出於芎林金獅團。

近年來,因工商社會生活結構改變,青少年常流連於聲色娛樂場所,或誤入歧途,家族感認獅陣是正當娛樂,既可強身又可自娛,鄭保寧遂於1990年成立新竹縣芎林鄉客家金獅團,藉以凝聚地方人士之感情,促進家族團結,於是覓地建館,教授傳統技藝;1996年起開始於竹北市東海國小教授鄉土技藝,而後陸續與鄭書楙、鄭香正等人於芎林國小、竹中國小、芎林國中等校擔任教練,開始傳承客家武術。每年在對外表演比賽中皆屢屢得獎頗受各界好評。

鄭家每年大年初二的團拜祭祖典禮中,金獅團的表演從來不曾缺席,在熱鬧的族群中、歡天喜地的鑼鼓喧鬧聲中,更增添年節的氣氛。今日政府大力提倡客家鄉土文化資產傳承的同時,傳統技藝也因缺乏人力、物力資源而快速的失傳當中,故新竹縣芎林鄉客家金獅團實有必要將它推上舞台,讓它發光發亮,也讓客家鄉土傳統技藝文化資產源源流傳。
技藝/藝能流派
獅陣之所以稱為「開口布獅」,因其可張嘴、閉合、露牙,於表演時搭配大、小面,藉不同的鑼鼓聲型態演出一連串動作,穿插戲劇化的故事,強調獅子與大、小面默契十足的逗弄樂趣。

客家獅舞獅時,獅身直列、獅頭朝外,首先由長者「請拳」,大面手持芭蕉扇,和舞者以國術架式奔走全場,稱為「行盤」;之後文場鑼鼓響起,震驚全場。客家獅之舞獅全套有十二個不等的主要動作:包括行禮、跳躍、抓癢、咬蝨、旋腿、舔毛、打瞌睡、翻滾、咬蓆、拜天爐、撿紅包、獻瑞等單元,動作細膩生動,配合大鼓、小鼓、鑼、鈸等音樂伴奏,戲劇性十足,是客家獅獨具的特色。

此外,客家獅又包含了客家武術,係結合打獅與打拳,因而稱之為全棚獅。其中,客家拳術包含拳術及兵器表演,如空手對打,以手握豹拳而非實拳出手,短兵器則有木鐧、鐵尺、單刀、雙刀等,長兵器有齊眉棍、耙頭、木耙、大刀、鉤鎌、槍、藤牌等五色傢伙,最後以大操結尾。
指定/登錄理由
1.地方性:傳統藝術領域具有價值與地位,並有地方色彩或流派特色顯著。
2.特殊性:構成傳統藝術之特殊藝能表現,其技法優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