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工尺譜[註 1]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在古代流傳甚廣,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的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或五線譜。

工尺譜

中文名稱
正體工尺譜
簡體工尺谱
日文名稱
日文漢字工尺譜
假名こうせきふ
羅馬字kōsekifu
韓文名稱
諺文공척보
韓文漢字工尺譜
文觀部式Gongcheokbo
馬賴式Kongch'ŏkpo
工尺譜[註 1]漢字文化圈特有的記譜法,源自中國唐朝時期,後傳至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琉球等使用漢字的地區,屬於文字譜的一種。在古代流傳甚廣,但是今天只有傳統戲曲伶人和學習者還會使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現代中樂團一般已改用簡譜五線譜
工尺譜在傳統寫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現在亦可作橫排書寫。

標音方法[編輯]

基本字[編輯]

工尺譜並非絕對音名,而是一種「可移調」(movable-do)的記譜法,和英美音樂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類似。在中國不同地區,因為方言的差異,工尺譜所用的字會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譜和簡譜以及西方唱名的對照:
工尺
簡譜1234567
唱名doremifasollasi
日本簡寫
  • 以簡譜4對照凡聲並不妥,如以「上」應乎宮聲,「凡」則為變徵聲,比簡譜的4高半音。

常見變化[編輯]

比「上」低音的三個音會以另外的一些字代表:
工尺四(士)一(乙)
簡譜5
6
7
唱名sollasi
日本簡寫
在某些樂種裏音名會略有不同,例如在粵劇,「四」會寫作「士」,而「一」會寫作「乙」。上述的「凡」音,在粵劇則會標記作「反」。
其餘高八度或低八度的音會在旁邊加上部首作為標記,但在不同樂種的標記方法並不統一。在崑曲裏,「上尺工凡」等字旁邊加上一撇表示低八度,加上人字部「亻」則代表高八度。在粵劇裏,低八度應加上「亻」,高八度則加上「彳」,而例外的是「上」音的高八度會標記作「生」。
而台灣則習慣以「乂」代個尺。
崑曲工尺譜
工尺上̗尺̗工̗凡̗𠆩𠆾亿
簡譜
1

2

3

4

5

6

7
1234567
1

2

3

4

5

6

7
音名doremifasollasidoremifasollasidoremifasollasi

粵劇工尺譜
工尺亿𢒼𢓁𢓉
簡譜
5

6

7

1

2

3

4

5

6

7
1234567
1

2

3

4
音名sollasidoremifasollasidoremifasollasidoremifa

讀法[編輯]

工尺譜的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字音,但不都與地方方言的語音一致。例如,在粵劇裏工尺譜的字音不按照廣東話讀音,而是類似中州音的讀音,因此「合士乙上尺工反六五」實際上最接近的廣東話讀音是「何士意省車工返了烏」。
粵劇工尺字音
工尺
讀法hɔː11siː22jiː22sɑːŋ33tsʰɛː55kʊŋ55fɑːn55liːu55wuː55
正常讀法hɐp22siː22jyːt22sœːŋ22tsʰɛːk33kʊŋ55fɑːn35lʊk22ŋ̩13

節奏[編輯]


工尺譜一例

古琴減字譜及工尺譜,在工尺譜旁的標點符號稱為板眼
工尺譜沒有準確的音長記號,但會以「板眼」符號標記拍子的位置。傳統來說,工尺譜就像文字一樣,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從上到下作直行書寫,而「板眼」通常標記在每拍的第一個音的右側。「。」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於每一拍之間的字和節奏如何分配,則每一位演唱者和樂師都有自己的習慣演繹方法,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數、字體的大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長短。
板眼在粵曲裏稱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輕拍。在粵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沙的。在京劇裏,在「板」的位置通常會敲擊拍板,在「眼」的位置會敲擊單皮鼓。但敲擊的節奏並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變化,詳細技巧請參閱鑼鼓經
工尺譜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在粵曲中稱為「底板」和「底叮」。 底板的標記為「x」,底叮的標記為「└」
字後加上直綫代表時值長於一拍,直綫長度大約表示音的長短。
以左邊的工尺譜作為例子,譯作西方唱名。如下所示,粗體的字代表重拍,粗斜體的字代表輕拍。
do do do sol la la sol    mi mi re re do

調式[編輯]

西皮二黃體系的戲曲種類,包括京劇和粵劇,在唱板腔的段落時,不同的調式會強調不同的結束音。例如二黃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合」、「尺」,而梆子的板式常見的結束音是「士」、「工」。
根據調的高低,粵劇常用的調分為「正線」和「反線」。「正線」相當於西方的C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上」,或者簡譜裏的1,相當於西方的C音。「反線」相當於西方的G調,即是說工尺譜裏的「六」,或者簡譜裏的5,相當於西方的G音。
中國音樂常常被人認為是以五聲音階為主,但粵劇廣東音樂卻以七聲音階為主,其中有些曲調會強調「乙」和「反」音,因而稱為「乙反調」。

歷史和用法[編輯]

唐朝已經有工尺譜,傳到宋朝極為流行。工尺譜的唱名大致上接近過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譜是某種樂器的樂譜,是固定音名,但後來在不同樂器和樂種廣泛流傳以後,工尺譜逐漸變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譜並非一種精確的記譜法,有很大的空間讓表演者作即興發揮。在傳統中國音樂裏,樂譜只是一個記載的媒體,表演者並不會完全依據樂譜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裝飾音),也在節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於如何演奏才是合適的手法,是約定俗成的,以師父傳徒弟的口授心傳的方式繼承。因此不同的流派會有不同的演繹風格。
工尺譜亦流傳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

俗字譜[編輯]

唐代的燕樂(宮庭宴會所用音樂)因使用「一」、「レ」、「ス」、「マ」等不完全的文字紀錄音高,故名「半字譜」。在中國敦煌發現不少琵琶譜,其中〈傾杯樂〉、〈西江月〉等曲調恉皆有運用燕樂半字譜。類似的琵琶譜還見於日本所傳的《三五要錄》、《樂家錄》和《琵琶諸調子品》。半字譜的符號和日文片假名字母頗有相似之處,未知有沒有直接關係。
宋代亦有所謂「俗字譜」,取工尺譜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成,如「合」作「亼」,「尺」作「ス」,半音用本音加圓圈,清聲於本音上加「一」等,頗似瑤琴的減字譜。姜白石道人歌曲以此記譜。

注釋[編輯]

  1. ^ 此處「尺」的國語/普通話讀音為「扯」(chě),粵音爲「車」(che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