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祈禱 (鋼琴曲)[編輯]
少女的祈禱(Modlitwa Dziewicy),是波蘭女作曲家特克拉·巴達捷夫斯卡-巴拉諾夫斯卡唯一的傳世名作,發表於1859年。
該曲是一首結構簡單的鋼琴變奏曲,降E大調,4/4節拍,主題柔美而略帶傷感,接四小節前奏後出場,四次變奏後全曲結束,左手和弦以簡單的屬七和弦和主三和弦為主,難度一般。
其他[編輯]此曲在臺灣一些地方長期作為垃圾車沿街收集垃圾時的廣播音樂,因而特別廣為人知。
《少女的祈祷》
作者芭达捷芙斯卡是一位女钢琴家,她生于波兰首都华沙,二十四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首名曲。虽然世人对于本曲的作曲经过已无从知晓,但这首乐曲在形式上只不过是简单的变奏曲,却由于命名为《少女的祈祷》而蜚声世界、久盛不衰,也许应归功于作曲者的匠心独具,抑或是出版商的精明,总之,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首钢琴曲结构纯洁、亲切、温婉、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其委婉的旋律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仿佛是少女对美好幻想的期盼,它令所有初学钢琴的学生都喜爱和着迷。
巴达捷夫斯卡(1838-1861)是波兰的女钢琴家、作曲家,她一生创作了35首钢琴小品,惟有《少女的祈祷》不胫而走,其它作品都默默无闻。她创作这首《少女的祈祷》时,年仅18岁,她不幸于24岁离开了人世,可是她的这首精致小品却足以使只有短暂生命的她流传百世。
在世界音乐的圣坛里,有茂盛的参天大树,也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小花、小草。当你步入这个迷人的仙境中,你会发现,这些无名的小花草给你的感觉是异常的惊奇。她吸收极少的大地母亲的养分,而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无以伦比的欢欣和绝美,她幼小的姿身,怎能承受这变幻无常的风雨侵袭,她那柔美的娇嫩的花朵,送出幽幽淡淡的清香,这种感受是亲切、温馨和甜美的,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少女的祈祷》是一位波兰女作曲家巴达尔泽夫斯基卡18岁时的作品,乐曲中充满了宗教情绪,对于一些年轻的女孩来说,对于她-作曲家本人身世的了解和她的当时心情的了解也是听懂这首曲子的关键,当年的赵鑫珊就谈到了当年他对这首曲子的感觉。 在赵鑫珊的散文中,作者表达了对这首曲子,给予他心灵所造成的冲击是何等的强烈,而且对于作者来说几乎是他三十年来的一种精神支撑,赵鑫珊先生说这首《少女的祈祷》,在他生命的记忆中是清晰的,他说:这是他思想上的心灵上的乐曲,而且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并给予他一种心理的慰寄。说它是:秋风郎月、宇宙澄清、上下天光、竹影摇动的情景中才可以有的, 因为音乐可以让龟裂的心田接受这种甘露。而且多次荡涤了他自己灵魂的尘垢,而且作者甚至承认,在他的“少年维特烦恼”的年代,这首曲子所给予他的情绪所给予他感情的皈依,理想的依托,爱欲的升华。而且作者还不乏具有哲理的作出这样的定义-“艺术世界最深刻的定义之一正是爱欲受压抑的升华。” 可是当下有谁会有这样的情调来对这首由少女来写少女心情的曲子,充满了这样多的情感的积淀,并在了解了巴达尔斯基卡的身世之后,再来倾听这首曲子呢?当然,能够走进一位音乐家心灵深处这是了解乐曲最好的方式。 人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种情欲的驱使下的感觉。而像现在说处于一种情感情调的感觉,而不是相互要产生诱惑的情感微澜,或是说它有些暧昧也好,说它是充满了一种异性感觉的情趣也罢。人们现在是太需要这种心灵相互间的慰籍了,而这些似乎无法与成熟而务实的老婆共享。 少女的感情,最能打动成熟的成熟的但是没有弥灭情欲的男人,只有成熟的男人和清纯的女孩所酿造的刻骨铭心情感,才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而这些也是可以超越情欲的。 当下,赵鑫珊所说的《少女的祈祷》,其实是十八岁的巴达尔泽夫斯基卡的祈祷,比起教堂里的仪式,他更喜欢这种彻底艺术化的祈祷。因为它比烟火缭绕、烛火和十字架更能在他心中激起一种憧憬,对某种神秘的、飘忽不定的、既崇高又庄严的东西的憧憬,使他的心中又光亮又温柔
特克拉·巴達捷夫斯卡-巴拉諾夫斯卡[編輯]
巴達捷夫斯卡 | |
---|---|
全名 | Tekla Bądarzewska-Baranowska |
出生 | 1834年 波蘭華沙 |
逝世 | 1861年9月3日 (27歲) 波蘭華沙 |
所屬時期/樂派 | 浪漫主義 |
擅長類型 | 鋼琴獨奏曲 |
代表作 | 《少女的祈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