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油畫600年前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

油畫

開放分類:文化油畫美術藝術
吳興澤油畫吳興澤油畫
油畫是以用快乾性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揮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憑藉顏料的遮蓋力和透明性能較充分地表現描繪對象,色彩豐富,立體質感強。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


油畫- 簡介

油畫油畫
油畫是以易於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押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畫面所附著的顏料有較強的硬度,當畫面乾燥後,能長期保持光澤。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
油畫在歐洲起源發展,近代成為世界性的重要畫種。它的前身是15世紀以前歐洲的蛋彩畫。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在前人嘗試用油溶解顏料的基礎上,以亞麻油和核桃油為媒介作畫。
油畫適合創作大型、史詩般的鉅作。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現在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絕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顏料和創作方式製作的。19世紀後期,由於科技發展,許多新材料應用於油畫領域,如丙烯顏料油漆等。[1]
天才畫家吳興澤油畫天才畫家吳興澤油畫

油畫- 起源

油畫油畫
油畫600年前起源於歐洲,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用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的布或板上作畫,因為油畫顏料乾後不變色,多種顏色調和不會變得骯髒,畫家可以畫出豐富、逼真的色彩。油畫顏料不透明,覆蓋力強,所以繪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
油畫起源於宗教服務,是宗教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西方繪畫史中的主體繪畫方式,現在存世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絕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顏料和創作方式製作的。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麗莎》表現的一個普通婦女並廣為流傳。

油畫- 發展歷史

油畫《放牧》——油畫

古代

古代歐洲的畫家們在諳熟和熱衷於坦培拉繪畫技法的同時,漸漸發現了它的缺陷與不足,比如:顏色之間難以融合暈接,色彩不夠柔和光艷,小筆多次排線過於費力,以及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易發霉和低度抗碰撞能力。鑑於此,畫家們發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護畫面的辦法。而後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層畫面上做多層透明色罩染,後稱之為上光術或釉染法,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一種非坦培拉繪畫亦非油畫的技法。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就是油性坦培拉繪畫。達·芬奇對油性顏料進行過多次研究運用,但技術不夠成熟,致使許多作品沒能留存下來。
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油畫受著時代的藝術思想支配和技法的製約,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15世紀

油畫發展初期的歷史條件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15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思想出於對宗教的批判,有著關注社會現實的積極要求,許多著名畫家為逐漸擺脫單一的以基督教經典為題材的創作,開始對當時生活中的人物風景物品進行觀察和直接描繪,使宗教題材的作品含帶明顯的現實世俗因素,有的畫家完全描繪現實生活的實景。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繼承了希臘羅馬的藝術觀念,即不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實,還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實的前因後果,於是形成了注重構思典型情節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與此同時,畫家還分別探索解剖學、透視學在繪畫中的運用、畫面明暗分佈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學原理。人體解剖學的運用使繪畫中的人物造型有瞭如同真實般準確的比例、形體、結構關係;焦點透視法的建立使繪畫通過構圖形成幻覺的深度空間,畫中的景物與現實中定向的瞬間視覺感受相同;明暗法使畫中的物象統一在一個主要光源發出的光線下,形成由近及遠的清晰層次。人文主義的藝術主題與追求寫實的造型觀念在其他畫種中所以不能完善,是因為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畫工具材料性能正適於將二者充分體現出來。因而,古典油畫成為經長期製作的、高度寫實的面貌。
油畫田園風情——油畫
古典油畫在整體上是油畫語言諸因素共時綜合運用的結果,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對某一個或幾個因素特別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比較注重明暗法的運用,畫中景物的暗部統一籠罩在陰影中,明暗交界線呈柔和的過渡,造就了畫面集中而渾然的效果。達·芬奇《岩間聖母》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同時期的尼德蘭畫家則清晰地刻畫畫中景物各個細部,景物之間是色彩的差別而非明暗的過渡,R.康平的三葉祭壇畫《受胎告知》就細緻地呈現室內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1個特別注重油畫色彩表現力的畫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畫,並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異的明亮色彩構成富麗堂皇的金黃色調,透明顏料的多次復疊,忽厚忽薄的筆法,又使色彩與形體有機溶合,造就出質感效果。

17世紀

17世紀是歐洲古典油畫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地區、國家的畫家依據自己生活的社會背景、民族氣質,在油畫語言上進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畫的種類按題材劃分為歷史畫、宗教故事畫、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等。油畫技法也日臻豐富,並形成了各國、各地區的學派。

中國油畫

中國的油畫最早出現在棺槨器具之中,據周禮、漢書等文獻所記,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已有用“油”繪畫的歷史。通常的說法是1581年利瑪竇天主聖母像到中國後,才開始了中國的油畫,其中一幅“木美人”作品,雖歷時五百年,仍依稀可見畫風的古樸厚重。
油畫風景油畫風景
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潘庭章艾啟蒙等以繪畫供奉內廷,從而把西方的油畫技法帶入了皇宮;雍正,乾隆年間,宮廷的包衣(滿語即奴僕)受命於皇上,向傳教士學習油畫,但並未留下一些痕跡。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西文化大衝撞,民間的畫坊、畫館興起,畫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時由於畫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養也有限,使他們的作品未能進入文化的高層次,形成一個獨立的新文化。
油畫鄉村—油畫
清末維新變法後,許多青年學子先後赴英、法、日本等國學習西洋油畫,他們中有:李鐵夫、馮鋼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師)、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梁潘玉良、龐薰琹、常書鴻吳大羽、唐一禾、王悅之、衛天霖、許幸之倪貽德丁衍庸等。
這些人歸國後帶來了西方及日本先進的教學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歸國的周湘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1912年劉海粟創辦上海圖畫學術院,並第一次起用人體模特寫生;1919年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先生倡導開辦了第一所國立美術學校——北京美術學校,(校長林風眠);1927年,中央大學開設藝術科(徐悲鴻任主任);1928年杭州創辦了第一所大學制的國立藝術院校(林風眠任院長)等。
這一時期的主要三個畫派分別為:寫實派(徐悲鴻);新畫派(林風眠、劉海粟);現代派(龐薰琹)。
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國正是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油畫家顛沛流離。國難當頭,很多油畫家用繪畫作武器,反映戰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兒莊大血戰》 ,唐一禾的《勝利與和平》 ,司徒喬《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畫家因戰事遠赴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創作出瞭如《負水女》,《哈薩克牧羊女》 (董希文)等佳作。此時的延安,畫家的畫風受到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影響,傾向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正好與當時的時代相和,逐漸形成了中國規範化的油畫。
油畫油畫
在“新美術必須與人民結合”的觀點的影響下,寫實主義一統天下,風景、靜物、人物等題材被冷落。這個時期誕生了一批革命歷史畫,如胡一川的《開鐐》 、王式廓的《參軍》 、羅工柳的《地道戰》、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李宗津的《飛奪蘆定橋》 、艾中信的《過雪山》等。
隨著群眾運動的展開,中國油畫進入了“全盤蘇化”的局面,以契斯恰柯夫教學體係為核心的油畫教學迅速成為我國油畫的單一教學體系,並培養了一批油畫骨幹力量。此後,一批油畫家在“民族化”精神的擴展中對單一的油畫體系進行了突破,形成了羅工柳的《在井崗山上》 ,李化吉的《文成公主》,袁運生的《水鄉》 ,徐堅白的《舊居前的留念》等作品。
1964年,在“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下林彪、江青等對文藝界進行了一場文化掃蕩。不少畫家的作品被洗掠一空,鐘涵的《延河邊上》杜鍵《在激流中前進》、李化吉的《文成公主》、秦徵的《家》等都以莫須有的罪名示眾批判,並被破壞殆盡。
另一方面,油畫成了造神的工具,《毛主席去安源》成為其時典型之作,印刷量在當時達一億張以上。此時,部分青年油畫家開始嶄露頭角,如陳丹青、沈家蔚、陳宜明等。代表作品有:《永不休戰》、《黃河頌》、《淚灑豐收田》、《我為偉大祖國站崗》等。
文革之後,是文藝的開放期,各種形式的畫會風起雲湧,繪畫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其中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聞立鵬的《大地的女兒》 、詹建俊的《回望》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佳作。在最初的藝術噴湧期過後,油畫又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中國畫壇迫切需要更現代,更新鮮的空氣。其中胡悌麟、賈滌非的《楊靖宇將軍》蘇笑柏的《大娘家》 ,俞曉夫的《我輕輕的敲門》等作品,在當代意識的關照下對主題性繪畫作了新的開拓。
著名畫家方人也寫實油畫《留守兒童》著名畫家方人也寫實油畫《留守兒童》

油畫- 色層語言

油畫蒲公英布面油畫
通過油畫的發展,可以看到色層美是不斷開掘與創造的。
油畫顏料厚堆的功能和極強的可塑性是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它的這種特性使油畫在觀感上產生出能與人們思想情感共振的節奏與力度。在運筆的作用下,塑造不單是完成造型的任務,而且也對畫面的肌理效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倫勃朗魯本斯都是善於掌握和控制肌理的人,因為肌理直接傳達著藝術家的心理感受,影響著作品的感染力度。
所謂肌理的合理表現不僅包括肌理對對象質感的摹仿和再現,還包括對畫面的總體情緒的描述與表現。在傳統寫實油畫中,肌理很能勝任對質感的再現任務,對象的細膩和粗糙的質地感都可用相應的肌理加以模仿,但這是一種非常被動的行為,而真正謂之美的肌理是那些能表達畫面的韻律及藝術家的情感的、具有高度和諧秩序的肌理。這種紋理往往超越質感的局限而將精神之氣貫穿於整個畫面和觀者的內心,成為抽離於具象的色層美。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抽象的。但在傳統油畫中它反過來又附著於寫實的對像上,融合於由小至大的總體氛圍之中。

油畫- 工具

油畫油畫

顏料

分礦物質和化學合成兩大類。最初的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由手工研磨成細末,作畫時才進行調和鼻衄內。近代由工廠成批生產,裝入錫管,顏料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顏料的性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調色時,化學作用會使有些顏料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因而,掌握顏料的性能有助於充分發揮油畫技巧並使作品色彩經久不變。

畫筆

用彈性適中的動物毛製成,有尖鋒圓形、平鋒扁平形、短鋒扁平形及扇形等種類。

畫刀

又稱調色刀,用富有彈性的薄鋼片製成,有尖狀、圓狀之分,用於在調色板上調勻顏料,不少畫家也以刀代筆,直接用刀作畫或部分地在畫布上形成顏料層面、肌理,增加表現力。

畫布

標準的畫布,是將亞麻布或帆布緊繃在木質內框上後,用膠或油與白粉摻和並塗刷在布的表面製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紋效果的底子,或根據創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紋的粗細根據畫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據作畫效果的需要選擇。有的畫家使用塗過底色的畫布,容易形成統一的畫面色調,作畫時還可不經意地露出底色。經過塗底製作後,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紙板也可以代替畫布。

上光油

通常在油畫完成並乾透後罩塗上光油,保持畫面的光澤度,防止空氣侵蝕和積垢。

外框

完整的油畫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寫實性較強的油畫,外框形成觀者對作品視域的界限,使畫面顯得完整、集中,畫中的物像在觀者的感覺中朝縱深發展。畫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內容而定。古典油畫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製成,近現代油畫的外框較多用鋁合金等金屬材料製成。

油畫- 材料

乳劑材料

油畫乳劑材料油畫乳劑材料
乳劑材料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優秀傳統材料,在現代得到了新的發展。乳劑型材料是兼含有水性和油性成分的混合型材料,兩者的優點也兼而有之。各種坦培拉繪畫材料如蛋彩、酪彩以及蠟質材料都是屬於乳劑系列的。乳劑材料可用水稀釋,乾燥速度快,類似水性材料;可以作不透明厚塗,乾後不溶於水,又具有油性材料的優點。各類現代的丙烯、乙烯合成顏料等既保留了傳統乳劑材料的特點,又具備油性材料的長處,並且還有其它材料無法替代的效果,是有著很大發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油性材料

使用油性材料以及天然樹脂作為繪畫媒介劑的主要畫種是油畫,它是由傳統蛋彩和釀蛋白等乳劑型材料演變發展而來的。油性材料的特點是乾燥緩慢、有光澤並可反复覆蓋厚塗。油性材料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技法效果,可以說幾乎包容了所有其它材料和畫種的技法特點。油性材料的特性允許深入細微地刻畫對象的造型,可以表現出對象豐富逼真的色彩關係,從而符合了14世紀以來人們再現視覺真實的願望,促進了西方繪畫向寫實發展的進程。
油畫誕生後一直在西方畫壇占主要地位,並在全世界範圍得到發展,這也證明了油性材料的優越性。從水性材料到油性材料的過渡是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幾乎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是繪畫材料技法乃至藝術史上的重大突破。油與樹脂的使用是使西方繪畫材料技法區別於東方繪畫材料技法的重要特徵之一。

水性材料

水性油畫人類最早使用的顏料是以水溶性材料為主的。在早期繪畫中自發地以水、樹膠或動物膠等天然的物質作為顏料的稀釋劑和粘合劑是十分自然的,它們取材方便,使用簡單,這在東西方早期繪畫中是一致的。今天的水彩和水粉的顏料等都是水性媒介型的,其表現技法自由、流暢,可產生輕快、透明的效果,也是中國畫、日本畫等東方繪畫的主要材料類型。

油畫- 方法

油畫唐洛海景油畫
油畫工具材料的限定導致油畫繪製技法的複雜性。幾個世紀以來,藝術家在實踐中創造了多種油畫技法,使油畫材料發揮出充分的表現效果。

透明覆色法

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乾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不透明覆色法

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油畫抽象油畫

不透明一次著色法

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藉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刮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采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像也得到強化。
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油畫包括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項造型因素,油畫技法的作用在於將各項造型因素綜合地或側重單項地體現出來,油畫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運用油畫技法的可能。油畫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家自覺地熟練地駕馭油畫材料、選擇並運用可以表達藝術思想、形成藝術形象的技法的創造過程。

油畫- 技巧

油畫色調自然的油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线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加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儘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復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凡高、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顏色未乾時以乾淨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顏色掃上去來產生上下交錯、鬆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

跺指用硬的猪鬃畫筆蘸色後以筆的頭部垂直地將顏料跺在畫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時候才應用。

拉是指油畫中有時需要畫出堅挺的線條和物體邊緣如畫鋒利即劍或玻璃的側面等,這時可用畫刀調準顏色後用刀刃一側將顏色在畫面上拉出色線或色面,畫刀畫出的形體堅實肯定,是畫筆或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

中國油畫中國油畫
擦是把畫筆橫臥,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乾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濕的顏色層上輕輕向下壓後提起,顏色表面會產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畫特殊質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畫筆,像泥瓦匠用泥刀環泥灰那樣將顏色砌到畫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層次變化,刀的大小和形狀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會產生豐富的對比。用畫刀調取不同的顏色不作過多調合,任其在畫面上自然地混合能產生微妙的色彩關係。起伏過大的色層也可用砌的方法將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就會有很強的塑造感

劃指用畫刀的刀鋒在未乾的顏色上刻畫出陰線條和形有時可露出底層色來。不同的畫刀能產生深淺粗細不同的變與畫筆的筆觸及畫刀利的技法產生的色面形成點、線、面的對起伏的肌理變化。

點眾法自點始,一切筆法均出發於點。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點畫法就是~種表現層次的重要技法。在維米爾的作品中也使用了點的筆觸來表現光的閃爍和物體質地。印象派時點彩筆法成了其基本特徵之一,但莫奈、雷諾阿和畢沙羅等的點法各自具有不同的變化和個性。新印象派則走向極端,機械地將點作為其唯一的筆法。現代寫實油畫中也有沿用以點的疏密來產生明暗層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過渡。點的方法在綜合性畫法中與線條和體面結合可產生豐富的對比,用不同形狀和質地的油畫筆又可產生不同的點狀筆觸,對錶現某些物體的質感能起獨特的作用。

刮是油畫刀的基本用途,刮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刮去畫面上畫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刮去不必要的細節或減弱過於強的關係,讓顯得緊張的畫面關係鬆弛下來。長期作業在一天作業結束時往往需要把本畫完的部分顏色用刀刮去以便及時干燥,待第二天接著畫。顏色乾後也可用畫刀或剃須刀把高低不平處刮得平整一些。還可在未乾的顏色層上用刀刮,使之露出底色從而顯現各種肌理。

油性材料——油畫油性材料——油畫
如果說點畫法和勾畫法是形成油畫點與線的手段的話,那麼塗就是構成油畫體決,即面的主要方法。塗的方法有平塗、厚塗和薄塗等,也有把印象派的點彩法稱為散塗的。平塗是畫大面積色塊的主要方法,均勻的平塗也是裝飾性油畫的常用技法。厚塗則是油畫區別於其它畫種用筆的主要特徵之~,可以使顏料產生一定的厚度並留下明顯的筆觸而形成肌理。用畫刀把極厚的顏料刮到或直接將顏料擠到畫布上,可稱為堆塗。薄徐是用油將顏色稀釋後薄薄地塗上畫面,可產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散塗則使用筆顯得靈活多變、氣韻生動。結合揉掃的塗法也叫做暈塗。

用筆將顏料直接放在畫布上不作更多的改動稱擺,擺也是油畫基本的筆法之一。擺的方法常用在油畫開始和結束時,以較肯定的顏色和準確的筆觸來尋找色彩與形體關係,往往關鍵處只需幾筆就能使畫面改觀,當然下筆前應先做到成竹在胸方可奏效。擦擦是把畫筆橫臥,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乾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油畫- 種類

玻璃油畫

油畫博物館油畫博物館
玻璃油畫屬雜項類,冷眼看去,不過就是玻璃上畫油畫,鑲框加木座擺在條案上,或鑲木邊掛在牆上,不是什麼雅器,年代也大多為清末民國時期。玻璃油畫看似普通,其實它也有很多的知識在裡面。每當我們面對一件文物,無論大與小,大的可能是一座石窟,小的可能是一件掌中玩物,首先需要我們鑑定年代、材質、做工用途等,要掌握大量的文物知識。玻璃油畫的知識就在於它是在玻璃上畫彩油畫,這種技法明代時就有,其特點為玻璃薄,沒有雜質。玻璃屬純天然,較為勻淨,鑲木邊框或做木架,雕工非常簡單。只可惜由於玻璃屬易碎品,不易保存,現今能見到的多是清末或民國時期的。清晚期玻璃油畫的特點是,玻璃薄厚適中。記住一點,玻璃越薄,年代越早,俗稱“年份好”,而年份好的又多是南方廣東所生產,玻璃色白而無雜質,畫工也較為精細,圖案有刀馬山水人物。論其價值,人物畫片價值要高一些,故事中的眾多人物要比單一人物價值要高。乾隆時期的玻璃油畫價值還要高一些,因為此時的油畫不僅是因為年代早而擁有較高價值,更因為其畫工精細,油畫的大部分都帶地子,而且加金彩或者銀彩,最有名的畫家要數廣東的黃達生,他的油彩較濃艷而有舊意。民國時期的油畫一部分畫工較細,而大部分玻璃較厚,畫工粗,尤其是人物的開臉不是很精細,所施油彩薄厚不均,常常油彩不施地子,所以保存到現在傷彩的很多,完整的較少。品種大多為大件圍屏插屏掛屏等,而插屏的木座多為柴木或硬雜木,有的在木座上透雕花紋,而原配玻璃油畫的木座是很少見的,所以帶座的插屏比帶木框的掛屏價值要高很多。
由於玻璃油畫不易保存,所以往往忽略了收藏,在當今精緻完整的玻璃油畫是很少見的,舊貨市場有時能見到,但畫工較為粗糙,好的玻璃油畫妥善保存,同樣有升值的空間。    

簡約油畫

油畫是裝飾畫中最具有貴族氣息的一種,它屬於純手工製作,同時可根據消費者的需要臨摹或創作,風格比較獨特。現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的油畫題材一般為風景、人物和靜物。油畫發展到現代,越來越受人們喜歡,在現代裝飾畫中,一種無框、簡約風格的油畫(無框裝飾畫)以逢撥發展之勢衝擊著現代家居市場。它擺脫了傳統裝飾畫的邊框束縛,是個性張揚、時尚,是現代家居裝飾潮流。

油畫- 鑑賞

在欣賞一幅油畫作品時,主要從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兩方面來鑑賞。任何作品都靠視覺形象來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人們通過對這些形象的觀賞進行一種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一方面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把觀賞者帶到了畫家所反映的一個藝術境界之中,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共鳴,產生審美作用。另一方面是觀賞者又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認識和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從這一點上看,對一幅作品的理解,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它同觀賞者的素質條件相聯繫。優秀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內容,起 ​​到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關於藝術技巧上的鑑賞,要有對油畫語言的認識和了解。油畫的材料本身俱有區別於水墨畫版畫、水彩的特點。這種材料之美是油畫的一大特性。技巧高超的作品體現在畫家掌握了材料的特性熟練運用材料和工具來塑造形象。畫面反映出了整體和局部的和諧關係,豐富和統一的對立關係。[2]

油畫- 懸掛

首先,油畫裝飾畫容易反光,所以不宜從正前方直接打光到油畫畫面,否則效果會比較差,如果採用側前上方光線,且盡可能做到油畫懸掛處的光源與油畫作畫時的光源相一致,如油畫作畫時光源在左側,懸掛時也應與此光源一致,這樣更有利於油畫的觀賞。
另外,一般油畫表面會有很厚的塗抹肌理,因有起伏而容易積 ​​塵。所以在懸掛的時候,應有一個向前下方的傾斜度,能很好的防止積灰,並且能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和保護畫面。[3]

油畫- 現代中國油畫

  油畫在中國土地上歷經百年的發展,已經融入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在題材內容、審美情趣、表現方式等方面已經有深厚的本土化價值。中國是油畫的一方熱土,由於歷史積澱與文化選擇的緣故,中國的受眾之於油畫欣賞也已形成了群體心理趨向,他們較能接受寫實手法和逼真的視覺形象,有一種喚起現實生活記憶,期待賞心悅目的追求。

油畫- 油畫繪畫技巧

1揉
  揉是指把畫面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顏色用筆直接操合的方法,顏色操合後產生自然的混合變化,獲得微妙而鮮明的色彩及明暗對比,並可起到過渡銜接的作用。  
2線   
  線是指用筆勾畫的線條,油畫勾线一般用軟毫的尖頭緒,但在不同的風格中,圓頭、校形和舊的扁筆也可勾畫出類似書強中鋒般的渾厚線條。東西方繪畫開始時都是用線造型的,在早加油畫中通常都以精確嚴謹的線條輪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線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畫到後來才演變為以明暗和體首為主,但儘管如此,油畫中線的因素也從未消失過。纖細、豪放。工整或隨意不拘以及反復交錯疊壓的各種線條運用,使油畫語言更為豐富,不同形體邊線的處理更是十分重要。東方繪畫的用線也影響了很多西方現代大師的風格,如馬蒂斯、凡高、畢加索、米羅和克利等都是用線的高手。
3挫 
   挫是用油畫筆的根部落筆著色的方法,按下筆後稍作,挫動然後提起,如書法的逆鋒行筆,蒼勁結實。筆尖與筆根蘸取顏色的差異、按筆的輕重方向不同能產生多種變化和趣味。
4拍    
  ​​用寬的油畫筆或扇形筆蘸色後在畫面上輕輕拍打的技法稱為拍。拍能產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顯,又不致過於簡單,也可處理原先太強的筆觸或色彩,使其減弱。
5拉    
  拉是指油畫中有時需要畫出堅挺的線條和物體邊緣如畫鋒利即劍或玻璃的側面 ​​等,這時可用畫刀調準顏色後用刀刃一側將顏色在畫面上拉出色線或色面,畫刀畫出的形體堅實肯定,是畫筆或其它方法難以達到的。
6擦    
  擦是把畫筆橫臥,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乾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7砌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畫筆,像泥瓦匠用泥刀環泥灰那樣將顏色砌到畫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層次變化,刀的大小和形狀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會產生豐富的對比。用畫刀調取不同的顏色不作過多調合,任其在畫面上自然地混合能產生微妙的色彩關係。起伏過大的色層也可用砌的方法將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就會有很強的塑造感   
8抑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濕的顏色層上輕輕向下壓後提起,顏色表面會產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畫特殊質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9點    
  點--眾法自點始,一切筆法均出發於點。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點畫法就是~種表現層次的重要技法。在維米爾的作品中也使用了點的筆觸來表現光的閃爍和物體質地。印象派時點彩筆法成了其基本特徵之一,但莫奈、雷諾阿和畢沙羅等的點法各自具有不同的變化和個性。新印象派則走向極端,機械地將點作為其唯一的筆法。現代寫實油畫中也有沿用以點的疏密來產生明暗層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過渡。點的方法在綜合性畫法中與線條和體面結合可產生豐富的對比,用不同形狀和質地的油畫筆又可產生不同的點狀筆觸,對錶現某些物體的質感能起獨特的作用。
10划    
  划指用畫刀的刀鋒在未乾的顏色上刻畫出陰線條和形有時可露出底層色來 ​​。不同的畫刀能產生深淺粗細不同的變與畫筆的筆觸及畫刀利的技法產生的色面形成點、線、面的對起伏的肌理變化。
11掃    
  掃常用來銜接兩個鄰接的色塊,使之不太生硬,趁顏色未乾時以乾淨的扇形筆輕輕掃掠就可達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層色上用筆將另一種顏色掃上去來產生上下交錯、鬆動而不膩死的色彩效果。
12跺    
  指用硬的猪鬃畫筆蘸色後以筆的頭部垂直地將顏料跺在畫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時候才應用。
13擺    
  用筆將顏料直接放在畫布上不作更多的改動稱擺,擺也是油畫基本的筆法之一。擺的方法常用在油畫開始和結束時,以較肯定的顏色和準確的筆觸來尋找色彩與形體關係,往往關鍵處只需幾筆就能使畫面改觀,當然下筆前應先做到成竹在胸方可奏效。擦--擦是把畫筆橫臥,用畫筆的腹部在畫面鼓擦,通常擦時用較少的顏色大面積進行,可形成不很明顯的筆觸,也是鋪底層色的常用方法。在乾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筆法可畫出類似國畫飛白的效果,使底層肌理更為明顯。
14刮 
  刮是油畫刀的基本用途,刮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刮去畫面上畫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刮去不必要的細節或減弱過於強的關係,讓顯得緊張的畫面關係鬆弛下來。長期作業在一天作業結束時往往需要把本畫完的部分顏色用刀刮去以便及時干燥,待第二天接著畫。顏色乾後也可用畫刀或剃須刀把高低不平處刮得平整一些。還可在未乾的顏色層上用刀刮,使之露出底色從而顯現各種肌理。 

油畫- 油畫鑑賞

對於油畫的鑑賞,油畫與國畫一樣,同樣講究構圖、佈局和畫面立意及意境,更重色彩。
感更強。當然並不是講一幅畫的色彩越多越好,油畫在西方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形成了許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的顏色,色彩的使用各不 ​​相同。(這些流派以後有空再談)對我們(包括本人)初入門的朋友,怎樣掌握油畫的色彩好壞?我自己的經驗是多看有些大師的作品,看的方法既要近觀又要遠看,(可以用照相機鏡頭看)近看細節遠看整體。一幅好的油畫作品它整體的色彩是非常協調的同時有些色彩是有視覺衝擊力的。
     一、近年,油畫漸漸進入尋常百姓家。人們在裝飾居所牆面時,常常會選用一些水彩畫,中國畫和油畫。尤其是油畫,更受人們青睞。
     在我國,繪畫市場大體分為三類:中國畫,西洋畫與民間繪畫。
     中國畫講求氣韻,意趣,筆墨,西洋畫則不然。
     西洋畫包括油畫,木版,銅版,素描,水彩,水粉等畫種。其中油畫是表現力,實用性與裝飾性最強的畫種。
     西洋油畫被引進我國僅有三百多年,而廣泛進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不過是上個世紀初葉的事。改革開放後,各種風格,流派的油畫創作都有了一席之地。
     油畫創作就其題材劃分,可分為主題畫,風俗畫,風景畫,人物肖像畫與靜物畫等。但不論何種題材,作品主要是依靠造型與色彩兩大要素。也就是說,油畫使用的是形,光,色這三大表現手段。
    形,也就是形體。這就要求畫家首先要具有造型能力,要有深厚的素描功底。沒有很好的素描基礎,要想畫好油畫,如同沒有地基的高樓,是立不起來的。
     光,也就是光效的表現。法國印象派興起之後,引發了人們對光的研究與表現。畫家對光的理解趨於了科學與理性。因而對光影的表現也就更加逼真生動。光與光影是烘托氣氛的重要元素。這個道理只要看看戲劇舞台的燈光效果就不難理解了。
     油畫最重要的元素是色彩。色彩不同於調色板上的顏色。畫家從來不會把調色板上的顏色,也就是工廠製造出來的顏料,原封不動地搬上畫布的。這些顏色必須經畫家精心地加以藝術化的調製,以求得色彩的柔和,逼真,色塊與色塊之間搭配的和諧統一。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調子或色調。一幅油畫的顏色不能是五顏六色的胡亂拼湊,也不能是紛繁龐雜,令人眼花繚亂的,而應該形成能體現出某種色彩傾向的,並且變化無端,微妙細膩的畫面效果。
     色調是油畫的靈魂。沒有調子,也就是說一幅油畫如果沒有形成一種基調,沒有和諧統一且又富於變化的色塊組合,那末,這幅油畫可以說沒有達到及格線。
除以上要求外,油畫還講究構圖,筆觸,節奏等等,這裡就不細說了。
 二、現代油畫創作大致上分為兩大類:抽象繪畫和具象繪畫。
     所謂抽象油畫,就是在畫面的表現上抽掉了摹寫自然物的形,代之以一種意念,意象的表現。這種繪畫沒有具體的自然界的形象,只有色塊,線條,點面等等。讀畫者僅僅從這些色塊的組合中引發聯想與想像。如趙無極大師的作品就屬於這一種。抽象繪畫的藝術理論形形色色,但可用一句我國古人的話來概括,即"大象無形"。
    通常,人們有一個誤區,以為印象派,野獸派,未來派都叫抽像畫。其實,這些藝術流派,不過是突破寫實主義,古典主義的框架,並沒有把形象抽取掉,至多只是把現實的形象加以現代化的表現,加以變形與誇張罷了。當前,我國也出現了不少自詡為抽象派的畫家,有些畫家形成了一定風格,作品也有相當深度,但有些人可能缺乏素描基礎,又沒受過現實主義繪畫的嚴格訓練,誤以為隨便塗塗抹抹就是抽像畫了。這樣的作品含義不深,意趣不濃,既無裝飾趣味,又沒有刻意匠心,僅僅流於了形式。其實,它大大歪曲了抽象繪畫的主旨。在具象繪畫中,除了全然寫實的之外,有濃郁裝飾趣味的,有變形的,或者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多種形式。
   總之,如今是一個多元的時代,油畫創作不論就內容或就表現形式來說,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厚此薄彼,要讓各種流派的作品在油畫的百花園中,大放異彩。[4]


油畫- 油畫教程

①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乾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②不透明覆色法,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③不透明一次著色法,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藉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刮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采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像也得到強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