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國畫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

國畫


明張宏《青綠山水圖》明張宏《青綠山水圖》
國畫(宣畫):即用顏料在宣紙、宣絹上的繪畫,是東方藝術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國畫,又稱“中國畫”,古時稱為丹青,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主要指以毛筆、墨、國畫顏料等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場景的一中畫。
編輯摘要
中文名:國畫外文名:Chinese painting
類型: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
技法分類:寫實、寫意、工筆規格分類:軸、卷、冊頁、 ​​扇面
代表畫家:吳道子、馬遠、唐寅、張宏、陳淳


國畫- 簡介

國畫國畫(寫意山水)
中國畫,簡稱“ 國畫 ”,主要有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和動物畫,據唐畫書畫社考證,中國畫的歷史超過了2000年,它是用毛筆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上作畫,稱為水墨丹青,是以水為韻,以墨為骨,色彩為輔的畫種,題材非常廣泛,大體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從技法可分工筆寫意和工夾寫三種,富於傳統特色。國畫歷史悠久,和西方繪畫的原則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現代國畫的發展也開始吸收西方繪畫的一些技巧,如明暗光影的配置,人體解剖的準確等,也有畫家將國畫的意境用於油畫創作上。中國國畫歷史悠久,在歷史上曾有數次高峰,名家輩出,佳作傳世亦多。中國畫從一個側面較完整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審美訴求。
國畫(工筆花鳥)國畫(工筆花鳥)
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捲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都統稱為古畫。
東周墓葬中出土過最早的帛畫作“祈禱的女人和夔龍”(亦稱龍鳳仕女圖),存世最早最完整的作品是南北朝時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著名畫家方人也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著名畫家方人也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

國畫- 起源

中國畫,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一途。.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蒼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陶器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 ​​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
國畫蹈紋彩陶盆
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主題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樂、射札、表祭等:一是描寫水陸攻戰等。如趙固出土的《刻紋銅鑑》,集中表現了貴族生活的儀禮活動。另一類是描繪水陸攻戰的圖像,以山彪鎮出上的《水陸攻戰紋鑑》為代表。其他百花潭銅壺,故宮《宴樂銅壺》都有表現戰爭景象的圖畫。這些畫幅中,有水陸交戰、堅壁防守、雲梯攻地等情節。還有描繪水戰、陸戰的陣勢中,表現了衝鋒擊殺攻堅的細節。士兵有的執,有的持戈和矛等,形像生動。這些藝術手法,給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國畫- 發展

國畫發展的基本歷史進程

古代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1]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 ​​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雲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


國畫侯子墓帛畫(西漢)
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主題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樂、射禮、表祭等;一是描寫水陸攻戰等,如趙固出土的《刻紋銅鑑》,集中表現了貴族生活的儀禮活動;另一類是描繪水陸攻戰的圖像,以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鑑》為代表。其他百花潭銅壺,故宮《宴樂銅壺》都有表現戰爭景象的圖畫。這些畫幅中,有水陸交戰、堅壁防守、雲梯攻地等情節。還有描繪水戰、陸戰的陣勢中,表現了衝鋒擊殺攻堅的細節。士兵有的執劍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像生動。這些藝術手法,給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侯子墓帛畫(西漢)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 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準。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明代


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明初君主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和生產力的恢復發展提 ​​供了保證,至明嘉靖、萬曆年間,經濟文化趨於繁榮昌盛,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封建社會的高峰。傳統的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得以總結,並蘊含著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領域燦爛繁盛,並產生新的變化。明代畫壇沿著元代已呈現的變化繼續演變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繪成洪流,並形成諸多流派;山水、花鳥題材流行,人物畫衰微;水墨技法不斷創新,進一步豐富了筆墨表現能力;創作宗旨更強調抒寫主觀情趣,追求筆情墨韻。明代繪畫前期,有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由戴進、吳偉創立的“浙派”繪畫。代表畫家有:劉俊、倪端、商喜、謝環、李在、邊景昭、呂紀、林良、戴進、吳偉、張路。明代繪畫中期,蘇州崛起“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聲勢煊赫的“吳門畫派”,弘揚文人畫傳統,唐寅、仇英兼取“院體”、文人畫之長,形成新的面貌。代表畫家有:周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明代繪畫後期,山水畫成為主流,文人寫意花鳥畫也迅猛發展,畫壇尊吳門畫派為首。代表畫家有:張宏、徐渭、陳淳、籃瑛、項聖謨、吳彬、丁雲鵬、陳洪綬、崔子忠、曾鯨。
 

19世紀以後

,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南京、杭州、揚州、無錫、蘇州、淮陰、安徽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石濤、虛谷、黃一村、吳昌碩、黃賓虹、錢瘦鐵、劉海粟、潘天壽、朱杞瞻、唐云、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近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範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陳子莊潘天壽石魯崔子範吳作人朱宣咸程十發潘天壽李苦禪陳大羽劉文西馮遠陳玉先黃永玉龍瑞劉大為周思聰曉錦張修安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鬥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樸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1989年薛宣林《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提出中國畫造型六要素-薛氏六法。“非筆墨”。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國畫- 20世紀中國畫的創新與繼承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高舉起了反對封建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大旗。在美術領域,主張革新的美術家們紛紛響應新文化運動的號召,通過變革傳統中國畫來創造新的,適應時代需要的新美術。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一部分美術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寫實改造中國畫”,主要針對明清時期 ​​文人墨畫模擬古人筆法,缺少新的創造而進行變革。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風格畫家與古代畫家作品的比較中,可以部分了解這種變革的特點。【起因】封建社會後期,舊文人畫家沉浸於對古人筆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脫離與社會生活的聯繫,這種因襲守舊的局面限制了畫家對時代生活和個人感情的表現。與徐悲鴻同為20世紀新美術變革開拓者的林風眠,從突破傳統筆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寫生,主張減弱“寫”的用筆方法,突出“畫”的自由表達特性,力圖在中西繪畫之間學一種新的創作道路。被推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改革】20世紀力求變革的中國美術家,更加關注對描繪對形象具體形象特點的深度刻畫,更加突出對自然景物表現的個人感受。這些創新探索,與當時中國新文學創作所提倡的“白話文”,“自由體詩” ​​一樣破舊立新,開闢了與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應的中國新美術變革的道路。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 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這一段時期以亞明、宋文治、陳大羽、劉田依、湯永、靳衛紅、吳冠中為代表的變革創新題材而出現。





【新時代】
具有千年傳統的中國畫,經過20世紀的變革歷程。在“中西融合”與“借古開今”兩大創新追求的推動下,產生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豐富多樣的新風格,以獨特的現代品格立於當代世界美術藝術之林。

國畫- 分類

國畫分類概況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畫分十門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鑑》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像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幹、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佈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捲軸、冊頁、 ​​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捲)、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 ​​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團扇等。

國畫- 代表種類

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徐悲鴻的《人物囩畫泰戈爾像》徐悲鴻的《人物囩畫泰戈爾像》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週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
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曉錦的[當代人物國畫]曉錦的[當代人物國畫]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準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如: 美朮家 - 曉錦  的[當代人物國畫 ]...等

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於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驌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儘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是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其買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 ​​,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著名畫家方人也山水國畫著名畫家方人也山水國畫[1]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台、舟車、橋樑、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南宋有二趙(伯駒、伯驌),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後來才有淡彩。
◆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鬆松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這種設色特點,始於五代董源,盛於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著名畫家方人也山水國畫著名畫家方人也山水國畫[2]

◆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後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水墨畫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乾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著重要地位。院體畫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后宮廷畫家比較工致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國畫國畫

文人畫
亦稱“ 士夫畫 ”。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冑,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漫畫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讚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湧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湧現了許多優秀作品。花鳥畫(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複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並不是在藝術範圍內的表現,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於內容的需要。




著名畫家方人也花鳥畫著名畫家方人也花鳥畫[3]

    人類早期對花鳥的關注,是孕育花鳥畫的溫床。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鴈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景秀的《蟬雀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雖然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是通過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了解到當時的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飛鳥等。
  這一時期的花鳥畫較多的是畫一些禽鳥和動物,因為它們往往和神話有一定的聯繫,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角。如為王母搗藥的玉兔,太陽中的金烏,月宮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個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說 
國畫國畫
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屬於花鳥範疇的鞍馬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現在所能見到的韓幹的《照夜白》、韓滉的《五牛圖》以及傳為戴嵩的《半牛圖》等,都表明了這一題材所具有的較高的藝術水準。
而記載中曹霸、陳閎的鞍馬,馮紹正的畫鷹,薛稷的畫鶴,韋偃的畫龍,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鳥,孫位的畫松竹,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傑作。如薛稷畫鶴,杜甫有詩讚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 新“文人”畫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但是,這些人所代表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並且這些畫中沒有任何傳統中國畫的痕跡。但是,這確實是具有中國基因、中國血統的、黃皮膚的“當代中國新文人”用中國畫工具、材料、西方思想並加入“中國畫”名稱而製作的行為藝術。又稱為中國人製作的“中國概念畫”、或者說是中國意象派。1996年北京畫家邊平山經常同福州畫家王和平、河北畫家北魚在邊平山先生的“ 平山書屋 ” 聚晤聊天,由於在藝術見解和追求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故萌發了發起中國畫聯展的想法。後又與南京畫家湯永王孟奇、方駿等商定,由天津畫家霍春陽在天津美院展覽館操辦此次展覽,這樣,便是“新文人畫”的開端。後來全國各地的畫家如:范揚謝海孫向陽湯永、靳衛紅、朱新建方人也劉二剛王鏞徐樂樂朱道平、陳平、田黎明、江宏偉等響應並加入進來,成為一種在全國很有影響的文化現象。“新文人畫”同“'85新潮”、“星星畫展”等成為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藝術史的輝煌一頁。



國畫- 特點

國畫潘天壽作品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鑑”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聯繫,借景抒情,託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捨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佈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註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裡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比較區別(豐子愷)

國畫國畫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一)中國畫盛用書法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詳見本書<本書:指作者《藝術修養基礎》一書,1941年桂林版>中《西 ​​洋畫簡史》篇)。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著名畫家方人也的彩色宣紙國畫著名畫家方人也的彩色宣紙國畫[4]

 
(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捲,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國畫國畫
(三)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forart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錶現其性格。故不用 ​​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上述五條,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異點。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

國畫- 流派

黃派

又稱“ 黃筌畫派 ”、“黃家富貴”。在中國花鳥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的黃居寀。黃筌才高技巧,善於取熔前人輕勾濃色的技法,獨標高格,是深得統治階層喜愛的御用畫家。其子居寀、居寶承其家風,成為兩宋時佔統治地位的花鳥派別。黃派代表了晚唐、五代、宋初時西蜀和中原的畫風,成為院體花鳥畫的典型風格。
國畫國畫

徐派

又稱“徐家野逸”,簡稱“徐派”。中國著名的畫派之一,也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代表畫家為南唐的徐熙。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徐氏的筆墨技巧,對於後世影響很大,至徐熙之孫徐崇嗣出,徐熙畫派名聲漸振。後經張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陳道复、文徵明、徐渭等人加以發展,成定型的水墨寫意花鳥畫,從而與黃筌的花鳥畫派,兩者互相競爭,影響了宋、元、明、清千餘年的花鳥畫壇。

北方山水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中國山水畫至北宋初,始分北方派系和江南派系。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又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製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雅,人物幽閒者,關氏之風也”,李、關、範的畫風,風靡,影響關、陝,實為北方山水畫派之宗師。
著名畫家方人也國畫著名畫家方人也國畫[5]

南方山水畫派

南方山水畫派亦稱“江南山水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董源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氣;建業僧巨然祖述董法,皆臻妙理。”米芾《畫史》也說:“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此派以董源和巨然為一代宗師,世稱:“董巨”。惠崇和趙令穰的小景,為此派支流。米芾父子的“米派雲山”,畫京口一帶景色,顯出此派新貌。南宋末法常(牧溪)和若芬(玉澗)等,屬南畫體系,至元代而大盛。

湖州竹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此派以竹為表現對象,以宋文同蘇試為代表,尤以文同畫竹最著稱。明蓮儒曾作《湖州竹派》,述自北宋至明代畫家共有25人之多。因文同曾於湖州(今浙江吳興)任太守,故稱。元代張退之認為墨竹始於唐玄宗李隆基,吳道子、王維、李昂、蕭悅等也善畫竹。白居易曾作《畫竹歇》贊蕭。而至文同竹藝大進,文氏畢生畫竹。

常州畫派 

國畫常州畫派作品

常州畫派作品亦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常州(今屬江蘇)古名毗陵、武進,故又稱“毗陵畫派”、“武進畫派”。此派以花卉、草蟲寫生為勝。所繪花卉,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彩色描繪。祖述於北宋初年徐崇嗣、趙昌的沒骨法。常州畫派自宋以來畫家云集。始於北宋毗陵僧人居寧,居寧草蟲似屬禪林墨戲一路。南宋元初於青言、於務道祖孫以畫荷著稱。明代孫龍擅畫潑彩寫意花鳥。清代唐於光以“唐荷花”和惲壽平的“惲牡丹”為著名。到了清初常州花卉已達高峰。

米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指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繪之畫。畫史上稱“大米、“小米”,或名“二米”。米芾畫山水從董源變來,突破勾廓加皴的傳統技法,多用水墨點染,不求工細,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1074~1153),字元暉,晚年號懶拙老人,畫院學士,山水畫發展了米芾技法用水墨橫點寫煙巒雲樹,崇尚平淡天真,運筆了草,自稱“墨戲。“二米”均居襄陽和鎮江,對蕭、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別陶醉。故'二米'山水畫多以雲山、雨霽、煙霧為題材,純以水墨烘托,用臥筆橫點成塊面的“落茄法”表現煙雨雲霧、迷茫奇幻的妙趣,世稱“ 米點山水 ”、“米氏雲山”,屬水墨大寫意。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從義等皆師之,對後世影響甚大。又說為此派米芾所創,由他的兒子米友仁繼承發展。

松江派

亦稱“松江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晚明松江府治(今屬上海市)下三個山水畫派的總稱。一是以趙左為首的,稱“蘇松畫派”;二是以沈士充為首的,稱“雲間畫派”;三是顧正誼及其子侄輩代表,稱“華亭畫派”。其中“蘇松派”和“雲間派”都導源於宋旭,趙左和宋懋晉同師宋旭,沈士充師宋懋晉,兼師趙左。這些畫家除宋旭外,都是松江府人。風格互相影響,故稱“松江派”。此派雖活動地區都在松江,但實際上是吳派的延續,將文人畫的創作推向高峰。其實際首領為董其昌。由於受到山水畫分宗說的影響,此派極為突現其南宋風貌,以溫潤、嫻雅、含蓄、重視筆墨情趣享譽畫壇。明唐志契雲:“蘇州畫論理、松江畫論筆。”(《繪事微言》)松江派發展高峰之際取代了吳門派,在明末清初的畫壇被視為正宗。

浙派

亦稱“ 浙江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明代前期主要畫家戴進開創。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作畫受李唐、馬遠影響很大,取法南宋畫院體格。擅山水、人物、花果、翎毛,畫藝很高,風行一時,從學者甚多,逐漸形成“浙派”。後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吳偉(1459~1508),學戴進而更為豪放,也有不少人追踪他的畫風,又形成浙江派的支流——“江夏派”。浙派、江夏派的著名畫家有張路、蔣三松、謝樹臣、藍瑛等。明代中葉後,吳派興起,主宰畫壇。至明末“浙派”不再出現於畫壇。

黃山派

亦稱“黃山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宣城(今屬安徽)梅氏一家為嫡系。他們是梅清、梅羽中、梅庚、梅府等,及流寓宣城的石濤。石濤法名原濟,早年喜山水,屢登廬山、黃山諸名勝,在宣城十載,與梅氏、戴本孝等交往。這些既師造化又師古人的畫家,相互影響,以畫黃山而著名,故稱作“黃山派”。新安畫派主要亦師黃山,故有人主張歸入黃山畫派,但風格與“黃山派”不同,正如浙江與程邃各有特色,故有人將其歸入“黃山畫派”,實誤。 
國畫國畫

虞山派

亦稱“ 虞山畫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清代山水畫家王翬,先後師王鑑、王時敏,悉心臨摹歷代名作,並取法宋元諸名家,平素與知友惲壽平切磋畫藝。聖祖玄燁(康熙皇帝)曾命他主持繪製《南巡圖》巨構,並賜書《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故畫名盛於康熙間。他的主要學生有楊晉、顧昉、金學堅等。王翬為江蘇常熟人,常熟有虞山,因有“虞山畫派”之稱。其崇古風尚,對清代山水畫影響頗大。
著名畫家方人也國畫《千古知音》著名畫家方人也國畫《千古知音》[6]

嶺南派

亦稱“嶺南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廣東地處五嶺之南。明清以來,此地畫家不下千人 ​​。開創嶺南一帶畫風的是明代著名畫家林良。他擅畫花果、翎毛,著色簡淡,備見精巧,常以水墨為煙波出沒,鳧鴈嚵唼容之態,清淡有致。其水墨禽鳥、樹石筆法放縱簡括,遒勁飛動,有類草書,墨色靈活。並繼承了南宋院體畫派,遂另開寫意之一派,為明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也是近代嶺南畫派的先驅者。宗其法者有高儼、陳瑞,繼起者有黎簡、李魁等。清乾隆年間有蘇六朋、蘇長春善人物,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學惲壽平,善花鳥蟲魚。現代的番禹人高劍父、高奇峰及陳樹人早年均師從居廉。高氏兄弟及陳氏三人後曾留學日本,進修畫藝,引進西洋畫技法,作品題材多寫中國南方風物。在運用中國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融合日本南畫和西洋畫法,注重寫生,創造了色彩鮮豔明亮、水份淋漓飽滿、暈染柔和勻淨的畫風。尤其是富有地方色彩的新中國南嶺畫派,因其取中西繪畫之長,熔文人畫和工匠畫於一體,故又稱“折衷派”、“新國畫派”。其高氏兄弟及陳樹人被稱為“嶺南之傑”,對廣州地區的繪畫影響很大。
國畫國畫

江西派

亦稱江西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的畫派。羅牧江西寧都人,寄居江西南昌。善畫山水,筆意空靈,在黃公望、董其昌之間,得魏石床傳授,林壑森秀,墨氣涼然,頗具韻味,時稱妙品。江淮間人師之者眾,為江西派創始人。秦祖永評其畫雲:“穩當有餘而靈秀不足”。作品有《墨筆山水圖》、《林壑蕭疏圖》軸等。

海上畫派

簡稱“ 海派 ”。中國傳統畫流派之一。形成於近代,即清末上海闢為商埠以後,一些文人墨客從各地流寓於上海,以賣畫為生,日久,遂成繪畫活動中心。人數達百餘人,主要以趙之謙、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等為代表,有“海派”之稱。這一畫派的特點十分明顯,即在繼承傳統繪畫技法與風格的基礎上,破格創新,既融合民族藝術之精華,又善於借鑒吸收外來的藝術,盡可能達到雅俗共賞。即重品學修養,又講個性鮮明,形成不拘一格的新型畫風,時人稱之“海上畫派”。

現代中國畫流派

“ 現代中國畫流派 ”簡稱“ 現代中國畫派 ”,又稱“ 現代相對畫派 ”、“ 相對畫派 ”、“ 相對派 ”,它的繪畫理念是:具象抽象的融合,寫實寫意的融合。其奠基人與創始人:兩位中國繪畫藝術巨匠  徐悲鴻劉海粟。創始理論:徐悲鴻的《中國畫改良論》、劉海粟的《談造型藝術》等。《中國畫改良論》發表時間:1918年5月14日,年僅23歲的徐悲鴻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演講《中國畫改良之方法》,此文在當月23日—25日《北京大學日刊》上連載,1920年6月《繪學雜誌》第一期轉載,改名為《中國畫改良論》(他已在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圖畫科學習)。這篇文章在中國藝壇和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它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畫”,特別是“寫意中國畫”必須以“寫實主義”為基本繪畫技法的中國美術界與學術界公認的、經典的理論依據,並指引了“五四”時期以後中國新美術運動的“ 現代中國畫 ”的發展方向。代表性人物:徐悲鴻劉海粟蔣兆和楊玉琪等。

中國流藝術家畫派

       當代的中國畫流派之一,該畫派是無門戶、無地域之見的先進畫派,是主攻中國流藝術的新中國繪畫的高藝術層次的畫派。該畫派創始於2011年中國上海,其創始理論,是由系統繪畫思想的新理論提出者、創導者,即中國流藝術第一人、《中國流藝術理論》(2010年~2011年間,網媒發表)的創始人中國籍上海崇明人傑出中國書畫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朱明首創提出。中國流藝術,是指主攻中國草書書法藝術和草書書法入畫的中國抽像國畫藝術的“總稱”。中國流藝術家,是弘揚或主攻這種“中國流藝術”的中國草書書法家和抽像國畫家的群體藝術家的“統稱”。  
       目前,中國美術界公認的、此畫派代表性藝術大師:創始理論的系統繪畫思想的此畫派創始人朱明(崇明人)、半抽象繪畫大師吳冠中、抽象藝術大師趙春翔等。  

國畫- 形式

中國字畫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橫、直、方、圓和扁形,也有大小長短等分別,除壁畫,以下是常見的幾種:中堂中國舊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廳中間牆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 中堂 "。條幅成一長條形的字畫成為條幅對聯亦由兩張條幅配成。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國畫,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至於較長詩文,如不用中堂寫成,亦可分裱為條幅,頗為美觀。小品所謂小品,就是指體積較細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後,適宜懸掛較細牆壁或房間,十分精緻。鏡框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現代膠片有不反光及體輕的優點。至於不反光的玻璃,不會影響人對畫面的欣賞,所以很受歡迎。捲軸捲軸是中國畫的特色,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捲軸扇面將折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於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後裝裱,別具風格。冊頁將字畫裝訂成冊,稱為冊頁。近代有文具店特別將裝裱冊頁成本,以供人即席揮毫。冊頁可以折疊畫面各成方形,而與下列長卷有不同之處。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而畫面連續不斷,較冊頁逐張出現不同。斗方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屏風單一幅可擺與桌上者為鏡屏,用框鑲座,立於八仙桌上,是傳統裝飾之一。至於屏風,有單幅或摺幅,可配字畫,坐立地屏風之用。


















國畫- 裝裱

國畫裝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對於國畫創作者以及國畫收藏者來說都是要了解以及清楚的地方,裝裱的成功與否直接與其保存的時間與方式有很重要的聯繫,並且裝裱的樣式形成一種對藝術品極好的烘托作用。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高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於管理收藏保管下善,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霉、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出上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於收藏和佈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蹟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那麼中國畫裝裱的程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後,再用絞、絹、紙等鑲邊,然後安裝軸桿成版面。傳統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掛軸,手捲,冊頁三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後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璜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污黴,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
我國的裝裱工藝是伴隨著中國繪畫的歷史而產生的,從現今保存的歷史資料看,早在1500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對於裝裱漿糊的製作、防腐,裝裱用紙的選擇,以及古畫的除污、修補、染黃等都有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周嘉冑著有《裝璜志》,清代周二學著有《一角篇》 ,均是我國系統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

國畫- 載體

中國字畫可寫在紙、絹、帛、扇、陶瓷、碗碟,鏡屏等物之上,常見的有下列幾種,壁畫不入其列。絹本將字畫繪製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古畫卷本雖多,但易被蟲蛀,亦被折損,反而紙本更易保存。絹本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由於絹本繪畫前準備功夫較多,故不及紙通行。紙本中國字畫用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礬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壁畫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宮廷等繪製大幅壁畫,不少的壁畫遺留至今,成為國寶折扇古人扇畫多較細小,以便攜帶。但現代人多用巨型扇畫做室內裝飾物,所以較古人更為實用。圓扇圓扇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不大。但也有絹本、紙本之分。古代宮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於人齊,現在很少見。陶瓷花瓶、杯、碟、鏡屏等器皿,亦有字畫製作,所用顏料及製法不同,但字畫原理及欣賞不變。器皿除瓷器外,如日曆、燈罩、鼻煙壺甚至現代領帶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畫作裝飾,而且十分流行,別具一格。西方盛行的聖誕卡等,用中國字畫作圖案者甚為普遍。













國畫- 工具

國畫毛筆

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筆,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又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畫山水各種型號都要準備一點,一般“小山水” 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備一支,羊毫筆”小白雲”、“大白雲”各備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鬥筆”就可以了。新筆筆鋒多尖銳,只適於畫細線,皴、擦、點擢用舊筆效果更好。有的畫家喜歡用禿筆作畫,所畫的點、線別有蒼勁樸拙之美。
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菸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菸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緻變化,宜畫山水畫;松菸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髮,山水畫不宜用。挑選墨首先看其色,墨色發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後聽其音,好墨扣擊時其聲音清響,研磨時聲音細膩,劣質的墨聲音重滯,研磨時有粗糙響聲。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勻,按順時針方向轉慢磨,直到墨汁稠濃為止。作畫用墨要新鮮現磨,存放過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中有濃縮後的渣滓,用不好有臟黯之。現在北京、天津等地生產的書畫墨汁(如一得閣),使用方便,已為許多書畫家所用,但墨汁中膠重,最好略加清水,再用墨錠研勻使用。墨色更佳。

中國畫在唐宋時代多用絹,到了元代以後才大量使用紙作畫。中國畫用的紙其它畫種不同,它是青檀樹作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宣紙又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製過的,水墨不易滲透,遇水不化開,但和其它紙張的效果也不一樣;可作整細緻的描繪,可反复渲染上色,適於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遇水即化開,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能收到水暈墨章、渾厚化滋的藝術效果,多用於寫意山水畫。熟宣用畫容易掌握,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病;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滲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畫山水一般喜歡用半生半熟宣紙。半生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既有墨韻變化,又不過分滲透,皴、擦、點、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現豐富的筆情墨趣。可以代替宣紙作畫的紙還有東北的高麗紙、四川的夾江宣紙、江西的六吉紙等等,其性能接近於半生半熟的宣紙。

硯台我國最有名的硯是歙硯端硯。歙硯產於安徽歙縣,端硯產於廣東高要縣。好的硯台。一般書畫選擇各地產的硯台可以了,選擇硯台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於發墨,不吸水。硯台使用後要及時清洗乾盡,保持清潔,切忌曝曬、火烤。硯的優劣,對墨色有很大的影響、最理想的是廣東肇慶出產的端溪硯,或安徽的硯,都是石堅致細潤,發墨快,墨也磨的細,且能貯墨甚久不易乾,但良質的硯價格昂貴,本省二水出產得螺溪石硯品質亦佳,但不宜選購樹脂加石粉灌出來的塑膠品選擇硯台雖然以石質細潤為佳,但過於光滑(如台灣大理石硯),亦不容易發墨。硯台的形狀也有多種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儲墨多,使用後可蓋上蓋子,以免墨水乾涸。經過一段時間後,殘墨積的太多,應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硯台清潔。
顏料我國的繪畫發展到唐代,以重彩設色為主流,自從宋代水墨畫盛行以來,在文人標淡雅的趨勢下,色彩的運用有逐漸衰退的傾向;然而習畫者應該對傳統的繪畫顏料有所認識,作多面性的發展,或與水墨作更佳的結合。傳統的顏料兩大類。
礦物性顏料從礦石中磨煉出,色彩厚重,覆蓋性強,常用的有:
(一)石綠:通常呈粉未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
(二)石青: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染幾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鮮明成朱紅色者較佳,也有製成墨狀,朱京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四)朱膘:(朱標)是將朱京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製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
(六)白粉: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鉛粉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白土粉)在古代壁畫中常用,亦歷久不變色。
植物性顏料,透明色薄,沒有覆蓋性能。常用的植物性顏料有:
(七)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製成藍淀,再提煉出來的青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
(八)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製成的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目前多以西洋紅取代。
國畫國畫

其它工具
除了上述的筆、墨、硯、紙絹、顏料之外,上需準備相關的用具:
(一)調色(儲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製品較佳,調色或調墨應準備小碟子數個,除色以梅花盤及層碟較理想,不同的顏料應該分開儲放。
(二)貯水盂:盛水作洗筆或供應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製的較佳。
(三)畫氈:襯在畫桌上,可以防止墨滲透將畫沾污,鋪紙後畫面也不易被筆將紙擦壞。
(四)膠和礬:上石青、石綠、硃砂等重色時為防止顏色脫落,可用膠礬水罩上,礬有粉末狀和塊狀,膠則有瓶裝的液狀鹿膠與條狀或塊狀的牛膠、魚膠、鹿膠等,最好備置一套杯、酒精燈,以便融膠調兌清水。
(五)乳缽:粉狀顏料粒子太粗時,需用乳缽研磨再置於燒杯中\飛漂。此外掛筆的筆架、壓紙的紙鎮、裁紙的裁刀、起稿的炭條、吸水的棉質廢布(或廢紙)、以及鈐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備置。

國畫- 欣賞

國畫國畫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一下幾項是否精美? 畫工畫家的作品,可表現出作者的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我們往往主觀批判該畫的好與壞,就是受畫工的影響最大。
著名畫家方人也工筆人物《花香》著名畫家方人也工筆人物《花香》[7]

書法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印章畫面上常見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畫家的印璽、題字者私章、閒章、收藏印章、欣賞印章、鑑證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印章位置,都在評介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鑑賞家的印鑑,可佐真偽。裝框中國畫的裝裱獨具一格,常見的有紙裱綾裱兩大類。紙裱較粗,綾裱較精。裱邊的顏色、寬窄、襯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內涵中國人欣賞字畫不獨欣賞表面功夫,更著重於與作品有關和作者個人的相互關係。功力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 ​​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掌握。尤其是書法,老手多倉勁有力,雄渾生姿。在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景亦表現出作者的功力。所以人生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不同的表現,這就是功力。佈局佈局看來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佈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於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稱為留白的佈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白,故從佈局可見作者獨到之處。學識功力及佈局可以從畫面窺其一二,至於作者的學識,對其作品影響很大。故中國有"文人畫"之稱。著名文人,其作品與眾不同,就是一種"書卷氣"。畫家於畫匠之別,學識是條件之一。












國畫山水國畫山水[8]

人品
西方畫家,往往浪漫不羈,遊戲人間為樂。而欣賞者只觀其畫而不理畫家的私德。中國人不同,畫家或書家如行為不檢、道德敗壞、聲名狼藉、大奸大惡者,即使其書法美術如何精美,亦無人問津。試問誰家高懸秦檜等奸臣作品,而岳飛的"還我河山",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成為人盡皆知的好匾額,就是這個道理。詩句字畫中的詩詞,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一句好詩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詩,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印文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閒章出現。所謂閒章就是畫面或書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影響字畫甚大。從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的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國畫- 國畫的工具 : 筆墨紙硯


宣筆 

涇縣產筆,歷史久遠。相傳古代自有書契以來,我國便開始有筆,不過早期的毛筆很簡易,也不叫筆。戰國時期楚稱筆為聿,吳稱不律,燕稱弗,到了秦代始稱為筆。據記載,公元前二二三年,泰將蒙恬南伐楚國,路過中山(即現在宣城、涇縣一帶),得到毛純質佳的兔毫,遂製造出第一批改良的秦筆。後人因稱豪恬為筆工之祖師,那麼,這種以中山之毫所製的親筆,應該說就是今天宣筆的祖先了。
宣筆選料嚴格、精工細作,具有裝模雅緻,毛純耐用,剛柔得中,尖圓齊健兼全的獨特風格。唐、宋時代,宣城兔毫(又稱紫毫)筆極受書畫名獲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下膾炙人口的《紫毫筆詩》:“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劉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又云:“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詩人耿偉在親試宣筆後,欣然寫了《詠宣州筆》,盛讚道:“落紙驚風起,搖空邑露濃,舟奇與紀事,捨此復何從!”唐律把宣筆列為“貢品”,作了“歲貢青毫六兩,紫毫二兩”的規定。到了宋代,筆工巧匠輩出,製筆技術又前進了一步,筆桿的雕鏤藝術也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當時全國製筆業中,以宣城諸葛高、諸葛漸、諸葛元等名聲最重。梅聖俞詩讚:“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 ​​一。”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應試時用宣州筆,經“終試不敗”,遂“以為珍玩”,平生書字每得諸葛筆則宛轉可意,自謂除宣城外,不僅嶺南無筆,就連“都下”亦無稱心之筆。宣筆產於我省涇縣,已有二千多年曆史。因品質優良,曾被列為“貢品”、“御用筆”。宣筆選料精慎,工藝要求嚴格,主要以兔毛、羊毛、狼毛為原料,有“裝潢雅緻、毛純耐用、剛柔適中、尖圓齊健”的獨特風格。有260多個品種,其中“古法胎毫”、“夢筆生花”'、“蓮蓬鬥筆”等品種,為筆中精品。

徽墨 

徽墨產於徽州地區的屯溪、歙縣、績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曆史。徽墨以鬆為基本原料,滲入20多種其他原料,精製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經久不褪、馨香濃郁及防腐防蛀等特點,宜書宜畫。高檔徽墨有超頂漆煙、桐油煙、特級松菸等。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製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雅愛書法繪事,將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井賜給“國姓”的獎勵。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宋時,隨著制里亞的繁榮,形成了“徽人家傳戶習”以及“新安人例工製墨”的盛況。黟縣的張遇、黃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吳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紀制墨業的著名人物。張遇是油煙墨的創始人,以製“供禦墨”聞名於世,其“ 龍香劑 ”為歷代收藏家追來的瑰寶;沈以佔松煤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黑,名為漆煙,人稱其墨“十年如石,一點如漆”;吳磁所造之墨的妙處在於“滓不留硯”,曾得宋孝宗犒賞緡線二萬的獎勵。風靡一時的製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譽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後,蘇東坡寫下“一如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悼念他。這一時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礎上,添加藥物成為藥墨。使人們不但用墨也開始了藏墨,因而墨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展。
明清時期 ​​,徽墨的製作進入盛世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產量激增,制墨技藝也不斷進步,墨的圖案繪刻和漆匣的裝潢製作,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名工與名品層出不窮,形成了以羅小華、程君房、方於魯為代表的休寧派。清代,徽墨製作分為四大名家系統,即曹素功、汪節庵、汪近聖和胡開文,其中汪近聖和胡開文兩位都是績溪縣人。他們對徽墨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創新,終於製成了有如“金不換”的文苑珍品,其中龍香劑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恆星圖墨、魚戲蓮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為絕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奉肌膩理”的特點。這時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還可分為松菸、油煙、漆煙和超漆煙等品種,其中最名貴的是超漆煙等高級油煙墨,這類墨散發出紫玉光澤,用於書法色澤黝而能潤;用於繪畫濃而不滯,淡而不灰,層次分明,故受到歷代書畫家的推崇。

宣紙 

宣紙因產於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宣紙生產主要集中在徑縣。宣紙因質地細薄、棉韌、潔白、緊密而著稱於世。以耐老化、拉力強及不變色為最大特色,有“千年壽紙”之稱。紅星牌宣紙獲全國著名品牌。我國三大宣紙產地為:安徽,四川,浙江
宣紙宣筆產於涇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籍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唐。唐乾符年間,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歷代名畫淚》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臘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造紙術已頗發達,並開始把宣紙用於書畫了,但製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臘之”,方可“摹寫”。
另據《舊唐書》記載,唐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宣城郡一地獻紙尤為精美。到南唐時,後主李煜監製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於一時”,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宋代大畫家李伯時,曾用澄心堂紙畫了一幅《五馬圖》,流芳百世。
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並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宣紙按加工方法分類,宣紙分為一般可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種。
生宣的品類則有夾貢、玉版、淨皮、單宣、棉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章、渾厚華滋的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落筆即定,水墨滲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湮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劃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 漏礬 ”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雲母箋、冷金、酒金、蠟生金花羅紋、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
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一類。
按原料配比可分為棉料、淨皮、特淨三大類;按規格可分為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多種;按厚薄可分為扎花、綿連、單宣、夾宣等;按紙紋可分為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白鹿等;此外還有生熟之分,如礬宣、蟬衣、彩色灑金、仿古色宣、水印瓦當等,共約六十多種。一般來說,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紙,較薄、較輕;淨皮是指檀皮含量達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達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紙張更能經受拉力,質量也越好;對應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紙,更能體現豐富的墨跡層次和更好的潤墨效果,越能經受筆力反复搓揉而紙面不會破。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書法用棉料宣紙的居多、畫畫用皮類紙居多的原因之一——並不是不能用淨皮、特皮紙寫字,而是棉料宣紙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書法的需要了(除非您的書法風格是需要在同一個地方用筆反复塗抹)。
區分生宣和熟宣的簡單方法就是看紙面有無反光的銀色礬結晶,有就是熟宣,無即為生宣。 

歙硯 

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取石於古歙州(今歙縣)的龍尾山,故稱“歙硯”。歙硯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歙硯石質堅韌,具有下墨快、不損筆鋒、墨水不涸、洗之易淨等特點,其中“堅潤”二字體現了歙硯的特色。歙硯的品種繁多,其中以羅紋、眉子為上品,尤其是羅紋硯,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歙硯中名氣最大的是金星硯。從唐代開採歇石以來,金星硯的名氣一直高居首位,被人 ​​們認為是歙硯的代表。金星硯硬度高,堅潤耐磨,且越磨越亮,沖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硯中之上等佳品。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徵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湧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讚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云:“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目前,歙硯硯石原料奇缺,傳統工藝後繼乏人,急需加大保護力度。
 歙硯的鑑別:對於硯的優劣,由於人們喜好和側重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但其實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仍是人們辨別硯優劣的共同標準。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質、工、品、銘、飾等五個方面來分析和研究。
1.質即硯材的質量。以歙硯來說,不管是哪一個品種,也不管出自什麼坑口,或者冠以什麼名稱,總體標準應該是:堅實細膩、溫潤如玉、容易發墨、不損筆鋒、不吸水、易洗滌、寒冬儲水不凍、盛夏儲水不腐。凡達到或者基本達到上述標準的硯石,即可認為是優質硯石,反之,就應屬劣質硯石。
2.工即硯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襯托則藝術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則終生遺憾。但是"工"的優劣不在於雕刻題材的選擇,也不在於雕刻風格的運用,而在於雕刻整體創作是否出新、結構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蓋是否巧妙、紋色借用是否得體,是否體現了率真自然但絕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氣。
3.品指硯的品相外形。硯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應以端正規矩、落落大方為好。因此,儘管歙硯的造型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但一般來說,以長方、正方、圓形、橢圓形者為上,自然狀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硯、竹節硯)次之,畸形而毫無意義甚至有殘缺破損者為下。
4.銘指硯的製作者、收藏者在硯的有關合適部位的題詩吟詠或者作句留念。銘的價值除了要看製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詩句的意境優劣,還應看它的書寫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詩名句加上名家的書寫雕刻,能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硯的身價。相反,銘若成為畫蛇添足的敗筆,則倒不如沒有的好。
5.飾指硯的裝飾,像硯匣錦套之類。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硯本身,而僅作為裝飾和養護之用,但反過來對硯的優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襯作用。真正的名硯,硯匣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簡陋的包裝裡面或者根本沒什麼包裝的硯,則很難談得上有什麼檔次。 

國畫- 中國繪畫歷史里程牌及其發展  


古代:謝赫六法

謝赫六法 
謝赫:繪畫理論創始人,中國傳統的宣畫理論思想體系主要的理論基石就是謝赫的《古畫品錄》——“ 謝赫六法 ”,一直延續到1989年《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
謝赫(公元479—502年)中國南朝齊梁間畫家,繪畫理論家。事蹟不可考。善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為我國最古的繪畫論著。評價了3世紀至4世紀的重要畫家。提出中國繪畫上的“六法”,成為後世畫家、批評家、鑑賞家們所遵循的原則。《古畫品錄》首先提出繪畫的目的是:“明勸戒,著升沈,千載寂寥,披圖可鑑。”這就是指出了:通過真實的描寫收到教育的效果。這一理論認識的出現是進步的現象。他提出繪畫的“六法”是: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或作“傳模移寫 ”)。“氣韻生動”是指表現的目的,即人物畫要以表現出對象的精神狀態與性格特徵為目的。    


國畫- 國畫技法

特殊技法,(修養不深,不可亂用,否則成野狐禪矣)

一、揉紙法 

將紙揉皺後,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後襯濃墨或濃色;也可根據需要襯淡墨色。
1.全紙揉皺
2.局部揉
熟宣紙常用。主要形象完成後,根據需要,揉局部成規則或不規則紋路,展平後處理。
3.先畫後揉
畫時不必過於具體。正面畫反面畫均可,二者可得不同肌理效果。
4.摺紙
折成細密的或橫或豎的紋路。
5.扎紙
將紙中間提起,握緊其他部分,再展平,刷墨色後,可呈放射狀。
6.壓紙
將畫紙折成或橫或豎,噴濕後,滾壓,再展平著墨色,可呈更細碎紋理。


二、紮染法 

1.畫前紮染
扎後浸墨色,或者用筆塗墨色。
2.畫後紮染
3.乾後展開
4.趁濕展開  


三、拼貼挖補法 

生宣紙:用乾淨水將不要的部分圈出,趁濕撕去,理順毛邊後,用另筆蘸白淨的漿糊刷上邊口,再將同樣型號的宣紙粘貼,水湮,撕去多餘部分即可。
熟宣紙:剪去多餘部分後,洇濕邊口,輕撕薄邊 ​​,粘紙。
也可在補貼後,邊緣處略加幾點漿糊,使之大體固定,而後補筆或渲染進行調整,使之神完氣足,完成後裝裱即可。1.把一幅畫切割、分解,然後換位或原位(如將一個圓變換角度或反過來貼上)重新組合。
2.或把別的畫面某一部分拼在此畫面上,構成新的關係。如用金箔直接貼在畫面等。
3.穿插拼貼法(如畫蘆葦和蘆葦後的漁舟)。  


四、紙板遮擋法

1.紙筋法
在畫紙上加上紙筋,用水粘貼,畫後撕掉,可表現山石的紋理與質感。也可在拓印材料上加上紙筋。
2.刻版遮擋法
刻出大雁、白鷺等形象,再拓印。其它雜物:麻批子、松針等。
3.紙版漏印
此法與遮擋法相反,先在較硬的紙上剪刻出空洞形象,用它來刷印或拓印。  


五、反襯法

1.在背面勾皴
2.正面勾皴,背後著色
3.正面作畫主體,托紙上畫背景  


六、拓印法 

可作拓印的材料有:玻璃、木板、膠合板、塑料板、布料、紙張、石板、鐵板等。在玻璃上拓印,可在下面襯一張白紙,以顯示墨色之形跡與深淺變化。
.硬板拓印
1.單墨色直接拓印
2.多墨色直接拓印
3.局部拓印
4.反复拓印
5.連續拓印
在已經拓印過的材料上,尚留少許墨色,可趁其未乾時繼續拓印,可得乾裂秋風而又迷離朦朧之趣。
6.幹畫紙拓印
7.濕畫紙拓印
8.加油拓印
9.刷水點墨拓印(滃拓法)
.水拓印
10.一次拓印而成
11.多次拓印而成
12.水中花紋處理後拓印,拓印後也可以提起較長時間,或在局部加點水墨,任其自然流淌。
13.先膠礬再水拓
14.水中加油拓
要用揮髮油:松節油、汽油等。
16.在已有墨色的水面淋油後拓印
17.再水中淋油後拓印,再著墨色。
.實物拓印
18巧借實物紋理,拓後再渲染。可選擇的實物有:樹葉、繩子、麻批子、松針、席子、蠅拍、木板花紋等
19.對印
20.反面拓印
在畫紙的反面拓印,再衝墨處理。
21.拓團蘸色印
將紙團、蔗滓、麻繩、麻袋布、粗紋布料、木板紋、絲瓜瓤等肌理材料做成拓團,蘸了墨色直接拓印到畫紙上。  


七、滾印法 

1.軟墊滾印法
2.硬墊滾印法
3.加繩滾印法
4.滾版拓印法
5.皺紙滾印法
6.生宣噴水滾印法
7.熟宣散扔細線下襯硬板滾印法
8.滾子上不均勻塗墨色滾印法
9.多種手法重複多遍滾印法
10.在無墨色的拓印材料上用有墨滾滾印法
11.在有墨色的拓印材料上用無墨滾滾印法  


八、滲透法 

1.兩張紙疊在一起作畫,下面一張成自然紋理。
2.一張紙折疊後在一面作畫,原理同上,展開後作為同一張畫再作處理。
3.在不透水的板面上作畫,下面一張會漬出奇異紋理。  


九、平塗法

1.淡墨色平塗
2.淡墨色平塗疊加筆觸  


十、積墨法 

1.幹積墨法
2.濕積墨法
3.乾濕積墨法
4.積墨加皴擦法


十一、破墨法 

1.濃破淡
2.淡破濃
3.墨破色
4.色破墨  


十二、衝墨法

熟宣常用,生宣也可。生宣衝墨需要用大筆戳洗、吸乾。墊不吸水的墊子叫“流墨衝”,墊吸水的墊子叫“吸墨衝”。衝墨之前,要準備熱風機。此法可與撒鹽法、皺紙法、局部變性等方法合用。
1.水沖墨
墨水中加樹膠水,畫出大意後,趁未乾時放地下用大量清水沖墨,使原墨盡量滲化,效果理想時,用熱風機固定。如果需要沖洗的部位較多,可以分作多次沖洗。比如,先沖洗枝幹,再沖洗樹葉等等。
2.墨沖水
先用水畫或噴淋,再用濃淡墨淋或沖之。此法類似“破墨法”,參見該條。
3.待機衝墨
待墨色稍乾時沖之,墨的邊緣先乾,有朦朧之效。
4.紙上先刷一遍肥皂水,再作處理。
5.衝墨後,將畫掛起,用噴壺噴水,令墨塊流動,用熱風機固定。
6.含膠墨點,趁濕在墨點中心滴入清水。

十三、撞水法 

又稱點水法、注水法,多用於熟宣或礬絹。所撞材料可有:清水、粉水、淡墨水等。可以等待自然幹,也可以用棉紙等材料將多餘水分吸乾。
1.撞墨
2.撞色  


十四、讓水法 

1.用水畫物象,再用較乾墨色平塗或渲染,有水處吸墨,並自然滲化,再加點畫。
2.墨讓水,用水畫物象,用較濕墨色平塗或渲染,有水部分墨讓開,無水部分墨暈化,烘托月亮常用此法。

國畫- 國畫名作賞析

巨然《萬壑松風圖》

 
巨然《萬壑松風圖》巨然《萬壑松風圖》
 此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裡清泉奔湧,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裡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的整 ​​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從此畫的藝術風格看,當是畫家的晚期作品。
畫家簡介
巨然,五代、宋初畫家。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開元寺僧。工畫山水,師法董源水墨一派而有所發展,所作“淡墨輕嵐”,擅長表現江南煙嵐氣象和山川高曠之景。南唐後主降宋,隨至汴京(今河南開封),住開寶寺,於學士院繪《煙嵐曉景》壁畫,為時稱賞。其畫多用長披麻皴畫山,山頂多作礬頭(山頂石塊),以破筆焦墨點苔,並於水邊點綴隨風蒲草,林麓之間,佈置以鬆柏卵石,風格蒼鬱清潤。後人將其與董源並稱“董巨”,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畫的主要代表,對後世影響頗大。存世作品還有《秋山問道》、《層崖叢樹》(台北故宮博院藏),《煙浮岫》軸(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等圖。

仇英《玉洞仙源圖軸》

   
畫面奇峰峻嶺,蒼松翠柏,瓊樓水閣,溶洞流溪,雲煙縹緲其間,山壑或隱或現。溪水潺湲的溶洞前,一隱士臨流盤膝,停琴靜坐,侍童們忙著煮茶、端盤、陳設古玩,儼然人間仙境。這類隱逸題材作品十分多見,而仇英在幽美寧靜的意境中表現了一種明快的情調,健康的意趣,在同類作品中頗具特色。
作品取景宏闊,結構嚴整,層次清晰,佈局有序,景物繁雜而不擁塞,人物雖小但刻畫精細,位置突出,反映出畫家在駕馭複雜場景、安排主從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詣。此圖用大青綠設色,細勁的線條勾勒輪廓,濃豔的石青石綠渲染山石,同時融以細密的皴法,追求色調的和諧,在宗法南宋青綠山水大家趙伯駒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代表了仇英青綠山水的典型畫風。

國畫- 畫家簡介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寓居蘇州。後人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沈等都是文人出身的畫家,而仇英只是一個民間畫工,連生卒年都沒有留下。少年時當過漆工,然而他學會了彩繪棟宇。畫家周臣見了,覺得他有才賦,就收他為學生。一個畫工,依靠自己的天賦、勤奮和 ​​努力,贏得文人畫家的尊敬。而其畫價也明顯高於他人。他從文人朋友那裡認識了中國繪畫的傳統,臨摹了大量古代名畫,幾可亂真,尤其對古代青綠山水有獨到的領悟。他從北宋後期復古派的大青綠山水入手,上溯唐人,又融入己意,所作的大青綠山水畫可說是直逼古人。
劉大為《晚風》
     
劉大為《晚風》劉大為《晚風》
1991年紀念黨的誕辰70週年美展,劉大為推出力作《晚風》,吸引了大量觀眾,博得一致好評。作品表現我們敬愛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安詳地坐在自家院中。作品成功地刻畫了老人的沉思所包涵的巨大的勇敢智慧與堅定的力量。一位偉人經歷世紀風雨,終於引導佔世界四分之一人民的古國,走向通往下世紀繁榮昌盛之路。《晚風》的成功,在於它的樸素風格,摒棄了傳統表現偉人領袖包括西方傳統在內常用的有意的誇飾、強化、烘托、美化等手法。觀眾在畫前油然而生一種平和、親切、仰慕的情感,也同樣會進入沉思。作品構思的成功決非偶然,作者顯然是做過多種選擇,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晚風》在表現技巧上,標誌著中國人物畫的新的高度。 《晚風》創作完之後,劉大為認真地介紹說:“表現鄧小平同志的作品《晚風》是為建黨70週年全國美展創作的。為創作我曾經兩次找小平同志的女兒鄧林徵求意見。當時我曾設想過幾種方案,例如:畫戰爭年代太行山時期穿軍裝的鄧小平,當年的環境和服裝都很入畫,但又考慮到表現那個時期的小平同志不能完全刻畫出他不朽的功勳和改革開放總工程師的偉大形象。在與鄧林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小平同志在操勞一天后吃飯總是到院子裡散步休息,我就問了院子裡的環境,鄧林說:'有幾棵很漂亮的大樹,有幾把藤椅,累 ​​了後總坐下來看看報紙,喝點茶。'這一描述,使我馬上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構思。後來我又覺得用工筆來創作更深刻更精到,壞境的處理更寫實且又富於裝飾味,用大樹、藤椅等道具來襯托能更好地突出小平同志的形象。在創作上又吸收了古典油畫、素描的手法,克服了傳統中國畫較“平”的不足,使形象更加豐滿、深刻。這也是工筆人物畫技法的一種新的表現手法,因為工筆國畫創作領袖形像是一個很值得探索的課題。所以這幅畫在內容和技法也算是進行了新的嘗試。作品面世後,得到了專家和各界的好評,獲得了大獎而且得了第一個關山月創作獎,這也是藝術界給我的殊榮。” 作者簡介劉大為,198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受教於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吳作人、黃冑等中國著名畫家,基本功紮實,並刻意求新,工、寫皆精。作品嚴謹深刻並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作品以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生活風情以及重大歷史題材著稱於世。劉大為是全能型畫家,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兼精。他的工筆人物畫造型嚴謹,刻畫入微線條流暢,剛健爽朗,風格清閒,完全擺脫了舊人物仕女畫柔靡瑣細的積習。他的水墨寫意人物畫更是繼承了近代自任伯年以來包括徐悲鴻、蔣兆和、葉淺予、黃冑等大師的優秀傳統,其特點就是熱愛人民、貼近生活、造型生動、神態逼真、筆墨瀟灑、清新流暢。在他畫的草原風情組畫中,這些特點充分流露出來。近幾十年來,大量作品在中國及美國、日本、法國、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展出,獲獎三十多次,是獲獎最多的畫家之一。是中國當前藝術成就突出,影響較大的中國畫家。1998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工作,2007年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