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地名由來新竹

新竹市 [下一則][回選單]
例1.新竹
原 稱「竹塹」,譯自曾佔居此地方之平埔道卡斯族竹塹社之社名。然而清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台灣知縣鄧傳安的《淡水廳城碑記》卻云:「厥初環植莿竹為 衛,故以竹塹名城。」其實此城環植莿竹應自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開始,但「竹塹」之名稱卻早已見於明末流寓台灣者沈光文之〈平台灣序〉以及清康 熙十六年(西元一六七七年)郁永河《裨海紀遊》之中,此外,昔日台灣城堡多數皆有環植莿竹之情況,斷無理由偏只淡水廳城以「竹塹」為之命名。
相傳清康熙五十年(西元一七一一年),有泉州移民王世傑為墾首,自平埔族購得土地,開墾竹塹埔一帶地區,並與平埔族人從事交易。清康熙五十九年左右,泉州 移民林烈一族亦來此地耕植。清雍正元年由諸羅縣分出,新設立淡水廳,即以此地為廳治,稱之為「竹塹士林莊」。《台灣府志》有相關記載:「淡水廳,在士林 莊」。
淡水廳創設之初,並未建城。清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開始環繞此城大量種植莿竹做為防衛,周圍約共四百四十餘丈,並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同時亦建有門樓。 《淡水廳志》記載曰:「城在三台山下」,而此處所謂之「三台山」乃係指城西之連崗一帶,以客雅山為中心,城即座落於崗上。清雍正年間,此城規模尚小,以城 內的鼓樓街之處為北門,關帝廟之處為南門,媽祖宮之處為西門,暗街仔之處為東門,且當時尚未有「竹塹街」之名稱。
及至清乾隆初年,此地居民戶口漸增,逐漸形成竹塹街,但當時尚有平埔族人於此處雜居,且四方鄰近之處仍多為廣漠之原野,竹林生長頗為茂密,僅於暗街仔、鼓 樓街、大爺街等街之旁,有民家三三五五微成聚落而已。同年在西門內,因建築媽祖宮,名為「媽祖宮街」,乾隆二十一年改建廳署於大爺街,乾隆四十年時,以此 為中心,自南門大街起連接暗街仔、鼓樓街等,而形成市街。直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改淡水廳為新竹縣以後,始有「新竹城」之名稱,此地名應是以 「竹塹」之「竹」字,加上雅字「新」字,組合而為新地名。

例2.竹塹
又名「竹塹社」,此社原係分佈佔據大甲溪以北、新竹附近之平埔族,自稱「Taokas」(道卡斯)。此族群形成大甲社(分 東西二部落)、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房裡社、貓孟社、苑裡社、吞霄社、後壟社、新港社、貓裏社、嘉志閣社、中港社、竹塹社、眩眩社等,其中以竹塹社為 最大、最有勢力。此社起初以鹽水溪為界,分佈於香山附近,但明朝末年鄭時永曆三十六年(西元一六八二年),北部平埔族不堪鄭軍的鞭韃而作亂,此社亦響應 之,因而遭受鄭軍勇衛左協陳絳之討伐,除投誠者之外,其餘皆遁入今日新竹縣寶山地方,據傳後來形成分佈於五指山地方,即竹東、北埔、月眉一帶的 「Saisiyat」(賽夏族)。
投誠者則漸漸北遷,至清康熙四、五十年左右,於竹塹城內形成聚落。據《淡水廳志》所云,後來的竹塹城內俗稱「武營頭」附近至鼓樓街、暗街仔邊,是其佔據中 心地,而考柵邊街是其狩獵後設社宴、做祭儀的場所。當時佔據北方樹林頭地方的眩眩社,亦分散而來與此社合併。後來在清雍正十一年竹塹築城時,被命令集體遷 徙至東門外,但仍有族人三五雜居於城內。今日土名「舊社」之地是其遺址所在,而新遷居地則被稱作「新社」,今舊港部落內仍留於此地名。然而此地之竹塹溪沿 岸,於清乾隆十四年遭受溪水橫溢的災害,為求新遷居地而沿鳳山崎東進,最後遷居於北岸的吧哩嘓荒埔,並建立今日「新埔鎮」之基礎。之後,頭目衛阿貴自為墾 首,招募客家移民積極進行開墾老庚寮、大旱坑、下南片、橫岡、石岡仔等諸地(以上皆屬古竹北二堡),但受到佔據東部山地之高砂泰雅族之持續阻撓,遂進入咸 菜硼街(今日之關西鎮),開拓最後之遷居地。
例3.舊港
古時原稱為「竹塹港」,位於竹塹溪之支流舊港、頭前二溪交匯入海之三角洲處(溪洲之地名因此而得);港口面向西邊,其北角 名為「魚寮」,港內水深,滿潮時達一丈二尺,退潮時只八尺,港外平淺,船舶不得直入灣內,須待滿潮時始得出入。此港昔日為新竹之吞吐港,且當北方沿岸村落 至新竹之要衝處,人馬往來頗為頻繁,因而逐漸形成一街區。清康熙中葉以後,乃為偷渡入台之移民所開,稱為「竹塹港」。清雍正初年設置淡水廳於竹塹(今日之 新竹)後,施行海防,但因淤淺而未能充分發揮作用。至乾隆年間,浚渫港內,乾隆二十九年出版之《台灣府志》就當時之情形記載道:「無大商船碇泊,惟台屬小 商船,往來貿易」。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因洪水而造成港口壅塞,於是新開錨泊所於南寮,稱之為「竹塹新港」。清嘉慶二十年,新港亦因流沙而河床隆 起,妨礙船舶出入,故再次開浚舊港址之河底而成港,稱為「舊港」。但浚渫之後仍然年年埋沒,只因靠近新竹之便而勉強維持通運而已。清道光二十年台灣道姚瑩 〈致台灣十七口設防狀〉中云:「竹塹,居民舖戶頗稠,有文武,於此稽查海口,現量外口水深一丈二尺,內港水深六七尺,內地大商船難入。」又同治九年出版之 《淡水廳志》中云:「竹塹港小口,離深水外洋十餘里,淺而多汕,口門闊二十餘丈,深八尺,潮漲至口內半里許而止,一、二百石之船,乘潮可入。」日本領台 後,明治三十二年(西元一八九九年)八月,指定為特別輸出入港。日時屬於新竹州新竹郡舊港庄,戰後才併入新竹市。
例4.香山港
日時屬新竹州新竹郡香山庄,戰後才併入新竹市。此港在舊港溪嘴端至中港溪嘴端之彎曲部中央,清嘉慶、道光年間做為貨物集散 地,與中港同時開始對大陸貿易,船舶之出入往來盛極一時。上述之台灣道姚瑩〈致台灣十七口設防狀〉中云:「香山港,岸去海口甚遠,居民寥寥,港東礁寬六十 尺,水深二丈餘,內地商船遭風,每寄泊於此,海灘甚大,不能靠岸。」又《淡水廳志》中云:「香山澳,離深水外洋五里,口門闊二十餘丈,深一丈二尺,潮漲至 鹽水港而止,退則旱溪,三五百石之船,乘潮可入,為南北大路。」後來因灣內砂礫沖積,滿潮時水深亦不及二公尺,退潮時可徒涉,而變為只可碇繫小漁舟之港 口。



二、竹北市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竹北
原稱「紅毛田」,日時昭和九年(西元一九三四年)因此地在新竹北方,故改稱「竹北」。此地日時屬新竹郡紅毛庄(今日新豐鄉)。
例2.六家
原稱「六張犁」,日時制度改正時改稱為「六家」,屬新竹郡六家庄。六家庄戰後改隸屬於竹北市。
例3.隘口
在古時設隘之入口處,故以「隘口」為之命名。
例4.三崁店
因當初此地有三家店,故名。
例5.犁頭山下
部落在犁頭山腳,故名。「犁頭山」之得名,則是因此山之形似犁頭故有此名。



三、關西鎮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關西
在鳳山崎溪之上游馬武督溪東岸,原稱「鹹菜硼街」,日時制度改正(西元一九二○年)時方改稱為「關西」,因日本語之「關西」與「鹹菜」幾乎發音相同之故。
清乾隆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九三年),泉州移民連蔡盛計劃開墾此地,首先開拓河背,因此地山水幽邃妍雅,故名「美里莊」,但遭受高砂泰雅族之騷擾,翌年放 棄,而由平埔竹塹社頭目衛阿貴接辦,此地名改稱「新興莊」,意為「重新興起的荒埔地田園」。清嘉慶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二年)於今日之老街一帶形成街肆,道 光初年(西元一八二一年)開拓附近高砂族地界,同時從事高砂族產物貿易,並興起製腦業,故移民遷居而來者漸漸增加,清道光三年建設今日之新街,九年時稱為 「鹹菜甕街」,後來以近音雅字改寫為「鹹菜鳳」,最後又寫作「咸菜硼」。
關於地名「鹹菜甕」之起因,《桃園廳志》中云:「新街建設當時,川澤富魚族,猶同食鹹菜,又因其地形象似甕,湊合稱鹹菜甕。」但這也許是拘泥於漢字義牽強附會之解釋。據竹塹社故老之傳說,應是譯自平埔道卡斯族所取馬武督溪東岸高砂族界之地名。



四、新埔鎮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新埔
在鳳山崎溪北岸,原屬平埔道卡斯族之區域,稱「吧哩嘓」之荒埔地。清乾隆十二年(西元一七四七年)平埔族竹塹社頭目衛阿 貴,由竹北一堡舊社沿鳳山崎溪開拓吧哩嘓荒埔而遷居此地。乾隆四十九年廣東嘉應州鎮平之客家移民十餘戶約三十人,遷來此地與平埔族雜居,遂形成一小市街, 因為是較慢開發之新開拓埔地,故命名為「新埔」。
例2.褒忠廟
原稱「義民亭」,在今日新埔鎮內枋寮。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之亂時,此地方之廣東客家人出力奉公者甚 多,清高宗皇帝乃特賜「褒忠」之匾。當時陣亡者極多,屍體累遍山野,亂平後幾乎無安葬之地,此地由廣東籍林先坤、劉朝珍等首倡集資,收埋遺骸,且建立廟宇 奉祀亡靈。清同治年間福建巡撫徐宗幹賜以「同心報國」之匾額,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亦賜予「赴義捐軀」之匾額。後來廣東客家人更組織一公業團體,名為 「義民會」,購置田園以作為香燈祭祀之費,相傳至今。
例3.照門
此一地名乃由「照鏡」、「石門」二部落各取一字而命名者。
例4.四座厝
所謂之「四座厝」,乃是指四幢長屋之意。
例5.大茅埔
所謂「茅埔」乃為「茅野」之意,因此地擁有廣大之茅野,故以「茅野」命名。



五、竹東鎮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竹東
此地為「樹杞林」之鄉,盛產天然之中藥材「枸杞」。此地位於新竹之東,原稱為「樹杞林街」,因昔日此地一帶多為樹林,尤其多樹杞,故名「樹杞林」,而樹杞也稱之為「橡棋」,故又名「橡棋輦」。至日時制度改正(西元一九二○年)時,因此地在新竹東方,故改稱為「竹東」。
清嘉慶五年(西元一八○○年),由客家移民老萊湘江開墾此地,道光末年漸漸形成一庄,但向來此地方之中心市場位於九芎林一帶,樹杞林僅僅只是農業要地而 已,至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時,九芎林因屢次遭受竹塹溪之水災影響,使市街漸漸趨於衰頹,樹杞林庄卻與當時已極為殷盛之北埔街有聯繫之便,於是取 代之而發展成為古時竹北一堡東部之首要市場。

例2.雞油林
所謂之「雞油」乃是指「櫸樹」而言,因此地多櫸林,故名。



六、湖口鄉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湖口
原稱為「大湖口」,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簡稱為「湖口」。新莊溪上游支流將湖口台地切割成槽狀之楊梅地塹,並 形成一連串之「窩」、「湖」地形,而位於接近出海口之處者即為「湖口」。因此地昔日隨處皆為湖水,此庄又恰恰位於大湖口邊,故以「大湖口」為此地命名。而 「大湖庄」之名,首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出版之《台灣府志》。此外,鄉內尚有許多與湖水有關連之地名,例如「番仔湖」、「頭湖」、「三湖」、「四湖」、「羊 喜窩」、「南窩」、「糞箕窩」等等皆是。相傳在清道光年代之前,大湖口附近之湖水逐漸乾涸而形成陸地,道光元年(西元一八二一年)噶瑪蘭通判姚瑩之《台北 道里記》中有記載:「大湖口,又名糞箕湖,涸湖也。」
例2.糞箕窩
即「糞箕湖」,因此地地形為似糞箕形之凹地,故名。
例3.鳳山崎
即「鳳山嶇」,所謂之「崎」即為「坡」之意。



七、橫山鄉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橫山
此地位於新竹縣中央地帶,因橫亙著一連串之小山而以「橫山」命名之;此地盛產所謂「橫山梨」,品質優良,十分香甜多汁。
例2.濫子
原本寫作「濫仔」,與「湳仔」同義,是指此地為浸水之地,至日時制度改正(西元一九二○年)時,改稱為「濫子」。



八、新豐鄉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新豐
古時本稱之為「紅毛港」,傳說約距今三百餘年前,有西班牙船隻因遭遇颱風而於此地擱淺登陸,而當時漢人為紀念此事遂稱呼此 地為「紅毛港」,表示此地當時乃為紅毛人之船舶停泊之處;至日時制度改正(西元一九二○年)時,簡稱之為「紅毛」,屬於新竹郡紅毛庄,戰後再改稱為「新 豐」。
《新竹廳志》中對紅毛港有以下記載:「紅毛港在紅毛溪口,古昔為屈指港灣,有荷蘭人郎氏等時,寄船舶口碑。然於今,港口,土沙塞,水淺淤,不為繫泊用。」 又云:「西曆一六四六年,有荷蘭人破船登陸紅毛港者,自紅毛港附近大庄、外湖庄、埤仔頭庄、頂樹林庄、新庄仔庄等,至接近鳳山崎溪下樹林庄、崁仔腳庄等 地,為其足跡所及,南東斗崙庄內仍留紅毛田名稱。且觀之自紅毛田北東石觀音庄遞北一帶海濱留紅毛港堡名稱,可知西部海濱地南北一帶悉歸荷蘭東印度會社統 治。」但值得注意者為當時荷蘭人乃以經營南部台灣為主,而根據西元一六五一年在台荷蘭傳教士之呈報文,其計劃傳教之區域包括所謂之「Takeys」,即為 佔據竹塹埔一帶之平埔族之自稱「Taokas」(道卡斯)。



九、芎林鄉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芎林
原稱為「九芎林」,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簡稱之為「芎林」。所謂「九芎」即俗稱之「紫薇」,因昔日此地多紫薇 花,故以「九芎」為此地命名。昔日五指山一帶樹林十分茂密,皆以其地多有之樹種為其地名,除為此地方中心地之「樹杞林庄」及「九芎林庄」而外,尚有籐寮 林、花草林、赤柯林、柯子林、雞油林等等。
清乾隆三、四十年代,客家移民逐漸開始開拓此地,並沿著竹塹溪上溯。至乾隆五十年代時,北岸之九芎林開拓已逐漸有成,並已建庄,因起初只是設置拓殖公館之地,故稱之為「公館庄」。

例2.軍大王廟
位於芎林鄉崁下,此廟創建於清同治六年九月,奉祀所謂之「軍大王」。此地起初開拓之時,屢次遭遇剽悍之高砂族激烈抵抗,導致死傷者無數,後人因感念得以坐享平成之福,於是建廟藉以記載當時遭難者之功,並安慰當時犧牲之亡靈。



十、寶山鄉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寶山
原稱為「草山」,日時制度改正(西元一九二○年)時將「草山庄」改稱為「寶山」。「寶山」當地為一片青草丘陵地,久為賽夏 族所居,而「寶山」此一地名乃是取自鄉內另一部落「寶斗仁」之字首「寶」及「草山」字尾「草」字組合而成。而所謂「草山」是指此地原為茅草繁多之山丘之 意。

例2.寶斗仁
所謂「寶斗仁」,是指一般賭博所使用之骰子而言,又因此地街路呈正方形;而此庄又名「十圍之地」,乃因此地為昔日之柵圍遺址之故。


十一、北埔鄉 [上一則][下一則][回選單] 例1.北埔
此地於拓殖之初,原是位於娥眉鄉北方尚未開發之埔地。清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年)客家移民姜秀鑾及福州移民周邦正二人, 受有官命並獲得補助,由客家及福州兩族中各醵集一萬二千六百兩,分為二十四大股,組織開疆團體,名為「金廣福」,「金」代表保護補助之官方,「廣」則是指 廣東籍客家移民,「福」是福建籍福佬移民之意。此組織規模雖不甚大,但其組織即猶如西方十六、十七世紀歐洲人所經營之東印度會社一般。
清道光十三年開始著手於開墾事業,首先設置隘防於圓山仔、金山面、大崎、雙坑、茄苳湖、石碎崙、南隘、鹽水港等一線,以做為竹塹城之屏藩。清道光十四年 時,更由樹杞林進入北埔,驅逐當地土著高砂族而做為根據地,之後再攻略南埔庄、中興庄而至月眉庄;以後開隘四十所,部署隘丁約二百名,無論越一崙或涉一 溪,隨得隨墾,同時更建寮駐丁,開路設庄,縱橫前進。清道光二十年左右,北埔一地做為其中心市場而有顯著之發展,北東連繫樹杞林而聲息及於九芎林附近地 方,南方則連接三灣而與南庄互通氣息。

例2.慈天宮
位於北埔鄉內,相傳此宮創建於清咸豐三年三月,奉祀觀音菩薩。清道光十五年,「金廣福」推行設隘開疆,同時信仰觀音菩薩,而常祈請護祐,因此而有建廟之舉。廟內亦從祀有當初慫恿設隘計畫之淡水同知李嗣業及墾首姜秀鑾、姜榮華三人。



十二、娥眉鄉 [上一則][回選單] 例1.娥眉
原稱為「月眉」,日時制度改正(西元一九二○年)時改稱為文學氣息較濃厚之「娥眉」。有一說因此地有娥眉溪曲流蜿蜒,形成 一連串呈現半月形之沖積河岸,猶如女子彎眉,故以「月眉」為此地地名,又或者因「月眉」呈新月形,而「娥眉」便是形容女子佳眉之文學美化用語,因此地形如 半月形之「月眉」,故得「月眉」之地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