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金門名稱由來

金門名稱由來
  據史籍資料顯示,以前金門被稱為浯洲、浯江或滄海,它的墾殖可以上溯至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因為「五胡亂 華」,導致大批的漢民南遷,避居到這個距離福建廈門僅六公里不到、面積總計只有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孤懸小島群。唐朝時期,「牧馬監」陳淵率領以陳姓為首的 十二大姓氏到浯洲闢墟定居,開始繁榮地方;至宋朝時,這裡已經立都圖,並納入中央政府的管理。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經略福建海防,在今天的金門城址興建了「金門守禦 千戶所」,因為金門地理形勢居高臨下、極目東南,獲得了「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讚譽,「金門」從此取代「浯洲」成為地名。明代後期國力衰弱,海上盜賊叛 將蜂起,可以扼守閩南出海通衢的金門,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譯名部分,國內現行金門的英文譯名為Kinmen,是十九世紀的譯稱,因中國大陸在西元一九八○年代與 美國建交,中國大陸慣用的漢語拼音逐漸普及,外國學者或記者提及金門時,多半以Jinmen為譯稱。但,真正廣為國際間所知曉的金門譯名,既非 Kinmen也非Jinmen,而是閩南語發音的Quemoy。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葡萄牙人以閩南語發音的葡文稱金門為Quemoy,廈門為Amoy,而這些稱謂 就此流傳,並為後來的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國家所沿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裡珍藏了兩本供東印度公司船隻航海使用的古地圖,就詳細紀錄途經廈門 Amoy、金門Quemoy的路線,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的哥倫比亞百科全書中也收有Quemoy這詞彙。
  近代Quemoy再受世界矚目是在國共戰爭時期,當時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知名國際媒體均稱「八二三砲 戰」為「Quemoy Crisis」(金門危機)。後來「時代雜誌」於西元一九九五年台海危機爆發、西元一九九六年台灣的總統直選以及小三通事件專文報導中,也以Quemoy 為譯名。
廈門與金門島的地圖(18c. Amoy Quemoy) 說明:本圖為Prevost dExiles發行的《航海通史》中有關廈門與金門島的地圖,「中國附近諸島,為以前著名海盜一官(鄭芝龍)及國姓爺(鄭成功)所據 Iles aux environs de la Chine oú se tenoient autrefois les fameux pirates Yquen et Koxinga」。圖中所繪,為十七世紀時,與臺灣關係十分密切漳州河(R. Chincheu)各島(由左至右):Gousou(浯嶼)、Toatta(大擔)、Aimoey(廈門)、Lissou(烈嶼),以及Quemoey (金門)等等。十七世紀初,荷蘭人未至臺灣之前,陳第的〈東番記〉即言:「漳、泉之惠民、充龍、烈嶼諸澳」常常到臺灣與原住民交易。荷蘭人據臺前後,幾次 以武力在這些島嶼一帶威嚇,企圖與大明中國貿易,未成,只好在臺灣等候「漳州河沿岸一帶」的商船運貨來。明鄭時代,這些島嶼與臺灣關係之密切,不用再敘 述。總之,如同澎湖群島一樣,本圖中的各島,與臺灣本島、鄰近小島,均構成臺灣早期歷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年代:十七世紀時的Nicolas Bellin繪製,圖中文字為法文
001
Iles aux environs de la Chine ou se tenoient autrefois les fameux pirates Yquen et Koxinga
說明:本圖為荷蘭萊登市人Pieter van der Aa所製的海圖,主要描寫大海盜鄭芝龍一官(Yquen)與鄭成功國姓爺(Koxinga)的基地:金門與廈門一帶地區。比例尺為德里與法里。紅色部分應 為泉州府轄區,黃色為漳州府(Cincheu)轄區。在廈門(Aimoey)對岸則標示了鼓浪嶼(Colonghsou),漳州河(Chincheu R.),在泉州則標示了安海(Anhay)。金門、廈門(Quemoey)之間則為烈嶼(Lissiou)、大擔島(I. Toatta)。金門島上標示料羅(Lauloi),料羅灣則被荷人命名為伊拉斯穆斯灣。圖上不但標示方位線,同時也標註沙汕和水道深度,在廈門西側標示 有數艘帆船,則表示為可泊 碇處。
年代:17世紀
007
Embouchure de la riviere de Chincho a la Chine
說明:本圖《中國漳州河河口(Embouchure de la riviere de Chincho a la Chine》為指引航海用的海圖。根據海圖上的羅盤,左上方為正北。漳州河則為今九龍江。本圖上並標示九龍江口(K)、金門島(E)、列嶼(E)、廈門島 (A),圍頭灣(D)、安海(B)、海澄(K)。在圍頭灣內與廈門港,均繪製有中國帆船以表示為泊碇點。並以點狀表示沙汕,叉號表示礁石。
年代:1725年
0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